四分律卷第三十二
二分之十一(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一)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二)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三)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四)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五)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六)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七)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八)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九)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十)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受戒揵度(续)
受戒犍度 = 二十犍度之一。又作受具足戒法、大犍度。二十犍度,乃含摄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之二十种法。受戒犍度,指有关白四羯磨受具之行持法。即规定和尚法、弟子法、阿阇梨法等,及举出非出家根器之十三遮难等。
##梵天王请转法轮
尔时世尊作是思惟已,默然而不说法。
时梵天王于梵天上,遥知如来心中所念已,念:“世间大败坏,如来今日获此妙法,云何默然而住,令世间不闻耶?”
尔时梵天如力士屈申臂顷,从彼而来到如来前,头面礼已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唯愿如来说法,唯愿善逝说法;世间众生,亦有垢薄、智慧聪明易度者,能灭不善法、成就善法。”
尔时世尊告梵天王:“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言,我向者在闲静处而生此念言:‘我今已获此法,此法甚深难知难解,永寂休息微妙最上,贤圣所知非愚者所习,众生异见、异忍、异欲、异命,依于异见乐于樔窟;众生以是乐于樔窟故,于缘起法甚深难解;复有甚深难解处,灭诸欲爱尽涅槃,是处亦难见故;我今欲说法,余人不知,则于我唐劳疲苦耳。’”
樔(cháo) = 同“巢”,鸟窝;也指没有房屋时人的住处。
时世尊曾见有此二偈,非先所闻,亦未曾说:
“我成道极难,为在樔窟说;贪恚愚痴者,不能入此法。
“逆流回生死,深妙甚难解;着欲无所见,愚暗身所覆。
“是故梵天,我默然而不说法。”
尔时梵天复白佛言:“世间大败坏,今如来获此正法,云何默然不说,令世间不闻耶?唯愿世尊,时演正法,流布于世;世间亦有垢薄、聪明众生易度者,能灭不善法、成就善法。”
尔时梵天说此语已,复说偈言:
“摩竭杂垢秽,而佛从中生;愿开甘露门,为众生说法。”
摩诃陀/摩竭提/摩伽陀/摩竭陀 = Magadha,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为星名。或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
尔时世尊受梵天劝请已,即以佛眼观察世间众生,世间生、世间长,有少垢、有多垢,利根、钝根,有易度、有难度,畏后世罪,能灭不善法、成就善法。
犹如忧钵池、钵头池、拘牟头池、分陀利池;忧钵、钵头、拘牟头、分陀利华,有初出地未出水,或有已出地与水齐,或有出水尘水不着。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如来亦复如是,以佛眼观世间众生,世间生世间长,少垢、多垢;利根、钝根;易度、难度;畏后世罪,能灭不善法、成就善法。
尔时世尊即与梵天而说此偈:
“梵天我告汝,今开甘露门,诸闻者信受,不为娆故说。
“梵天微妙法,牟尼所得法。”
尔时梵天知世尊受劝请已,礼世尊足,右绕三匝而去,即没不现。
##鹿苑所初转法轮度五比丘,世间有六阿罗汉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当先与谁说法,闻便即解?”
即念:“阿兰迦兰垢薄、利根聪明有智,我今宁可先与说法。”
念已复更智生,今阿兰迦兰命终已经七日,亦有诸天来白我言:“阿兰迦兰命终来七日。”
时佛作是念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极妙如何不闻?若得闻者速疾得解。”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当先与谁说法速疾得解?”
念言:“郁头蓝子垢薄、利根聪明有智,我今宁可先与说法。”
作是念已,复更智生,郁头蓝子昨日命终,诸天亦来白我言:“郁头蓝子昨日命终。”
佛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微妙如何不闻?若得闻者速得解脱。”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先当与谁说法,闻我法者速得解脱?”
念言:“此五比丘执事劳苦,不避寒暑侍卫供养,我今宁可先与说法耶?”
五群比丘/五比丘 = Panca-vaggiya
bhikkhu,乃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所度化之五位比丘。悉达多太子踰城出家,其父净饭王大惊,乃遣使追还,然因太子发心坚固,王乃从王师中选出憍陈如等五人,伴随侍奉太子学道,此五人遂与太子共修苦行。太子以六年苦行,未能达到解脱,故放弃苦行,于尼连禅河沐浴,并接受牧羊女乳粥之供养,憍陈如等五人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离开太子,赴鹿野苑苦行林继续苦修。释尊成道后,因念此五人,当先度脱,故至鹿野苑为说四圣谛、八正道、布施、持戒、生天等法,令得法眼净。五人之中,憍陈如与阿说示为释尊母系之亲属,余三人为释尊父系之亲属。
时世尊复作是念:“五比丘今于何处居止?”
即以天眼清净过于天人观五比丘,于波罗奈国仙人鹿苑中,见已即往诣彼仙人鹿苑所。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仙人鹿野苑/鹿野园/鹿野/鹿苑/仙苑/仙人园/鹿野苑 = Saranga-natha,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关于地名之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十四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时见优陀耶梵志亦在路行,遥见世尊,前白佛言:“瞿昙,诸根寂静颜色怡悦,汝师是谁?为从谁学?为学何法?”
尔时世尊以偈报言:
“一切智为上,一切欲爱解;自然得解悟,云何从人学。
“我亦无有师,亦复无等侣;世间唯一佛,澹然常安隐。
澹(dàn) = 水波摇动的样子[undulating]。(恬静;安定[quiet;stable]。)
“我是世无着,我为世间最;诸天及世人,无有与我等。
“欲于波罗奈,转无上法轮;世间皆盲冥,当击甘露鼓。”
梵志问言:“向瞿昙所说我无着最胜者,愿闻其义。”
佛以偈报言:
“我脱一切结,得尽于诸漏;我胜诸恶法,优陀我最胜。”
乌托南/嗢托那/邬陀南/优檀那/忧陀那/郁陀那/优陀那 = Udana,十二部经(佛经之十二种体裁或形式)之一。旧译为无问自说经。乃指佛因自己感悟,不待人问而自然宣说之经典。觉音三藏于巴利文长部经注序中谓优陀那有八十二经,即现今巴利三藏杂部所收之Udana。
尔时梵志默然。
时世尊舍去,往仙人鹿苑所。
五比丘遥见世尊来,各各相诫敕言:“此瞿昙沙门,行不着路迷荒失志;若来至此,汝等莫与言语,亦莫礼敬,更别施小座令坐。”
荒(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时世尊渐渐至五比丘所,时五比丘不自觉,皆起迎礼敬,或有为敷座者,或有为执衣钵者,或取水与洗足者。
时世尊作是念:“此愚痴人,不能坚固其志,共作制限而复自坏;何以故?不堪佛威神故;我今宁可即就座而坐。”
五比丘见如来坐已,皆称名:“汝如来。”
时佛告五比丘言:“汝等莫称名:‘汝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来威神无量最胜,汝若称名:‘汝如来’,长夜受苦无量。”
时五人语言:“瞿昙,汝本所造苦行执持威仪,犹不能得上人法,神通智见有所增益得自娱乐,况今行不着路迷荒失志。”
佛告五人言:“汝等曾闻我有二言返覆否?”
报言:“瞿昙,昔来不闻有二言。”
佛言:“汝等来,我今已获甘露,当教授汝等。
“汝等能承受我言者,如是不久必有所得。
“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从家舍家,为道修无上梵行者,于现法中自身作证,而自娱乐。
“生分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
“比丘出家者,不得亲近二边,乐习爱欲,或自苦行,非贤圣法,劳疲形神不能有所办。
二边 = 乃指离中道之两极端,惟各书有不同之说法。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常、断;玄奘所译之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空、假二边。
“比丘除此二边已,更有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觉,成沙门涅槃行。
中路/中/中道
= Majjhima-patipada,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中道之意义称中道义,中道之真理称中道理。
“云何名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觉,成沙门涅槃行,此贤圣八正道:正见、正业、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中道。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定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等正觉,成沙门涅槃行,四圣谛。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何谓为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尽圣谛,苦出要圣谛。
“何等为苦圣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圣谛。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
||
生苦
|
受胎
|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
种子
|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
|
增长
|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
|
出胎
|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
|
种类
|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
|
老苦
|
增长
|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
灭坏
|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
|
病苦
|
身病
|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
心病
|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
|
死苦
|
病死
|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
外缘
|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
|
爱别离苦
|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怨憎会苦
|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求不得苦
|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
|
五阴盛苦
|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
“复次当知苦圣谛,我已知此,当修八正道:正见、正业、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何等为苦集圣谛?缘爱本所生,与欲相应爱乐,是谓苦集圣谛。
“复次当灭此苦集圣谛,我已灭作证,当修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云何名苦尽圣谛?彼爱永尽、无欲灭舍、出要解脱永尽、休息无有樔窟,是谓苦尽圣谛。
“复次当以苦尽圣谛为证,我已作证,当修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是苦出要圣谛?此贤圣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苦出要圣谛。
“复次当修此苦出要圣谛,此苦出要圣谛,我已修。
“此苦圣谛本未闻法,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得证。
“复次当知,此苦圣谛本所未闻法,智生乃至慧生。
“复次我已知苦圣谛本未闻法,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是谓苦圣谛。
“此苦集圣谛本未闻法,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
“复次当灭此苦集圣谛本未闻法,智生乃至慧生。
“复次我已灭此苦集圣谛本未闻法,智生乃至慧生,是谓苦集圣谛。
“此苦尽圣谛本所未闻法,智生乃至慧生。
“复次此苦尽圣谛应作证本未闻法,智生乃至慧生。
“复次此苦尽圣谛,我已作证本未闻法,智生乃至慧生。
“此苦出要圣谛本未闻法,智生乃至慧生。
“复次当修苦出要圣谛本未闻法,智生乃至慧生。
“复次我已修此苦出要圣谛本未闻法,智生乃至慧生。
“是谓四圣谛。
三转法轮 = 指佛陀三转四谛之法轮。以每一转各具眼、智、明、觉四行相,故成十二行相。
|
|
示转
|
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
劝转
|
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
证转
|
证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
“若我不修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不知者,我今不成无上正真道。
三转十二行相 = 梵语tri-parivarta-dvadasakara-dharma-cakra-pravartana。又作当三转四轮十二行法轮、四谛法轮三会十二转说、三转十二行法轮。指世尊三转四谛之法轮,每一转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三转者,四谛各有示相转、劝相转、证相转。此三转各具眼(Cakkhu)、智(Nana)、明(Vijja)、觉(Buddhi)等四行相,或三周循历四圣谛,故称十二行相。
|
|
示相转
|
肯定四谛,说此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
劝相转
|
说此苦谛应知,集谛应断,灭谛应证,道谛应修。
|
证相转
|
说苦谛已知,集谛已断,灭谛已证,道谛已修。
|
“然我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知,我今成无上正真道而无疑滞。
“如来说此四圣谛,众中无有觉悟者,如来则为不转法轮。
“若如来说四圣谛,众中有觉悟者,如来则为转法轮。
“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天及世间人所不能转,是故当勤方便修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当如是学。”
尔时世尊,说此法时,五比丘阿若憍陈如,诸尘垢尽得法眼生。
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憍陈如 = Anna Kondanna,佛陀于鹿苑初转法轮时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意译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据增一阿含经弟子品载,憍陈如为佛陀声闻弟子之一,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者。又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陈如与另外四人受净饭王之命亲侍苦行之太子,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至释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后事迹不详,仅知其为教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
尔时世尊,已知阿若憍陈如心中所得,便以此言而赞曰:“阿若憍陈如已知,阿若憍陈如已知。”
从是已来名阿若憍陈如。
时地神闻如来所说,便即相告语:“今如来、至真、等正觉,于波罗奈仙人鹿苑所,转无上法轮本所未转;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天及人,不能转者。”
地神唱声,闻四天王、忉利天、焰天、兜术天、化乐天、他化天,展转相告语言:“今如来、至真、等正觉于波罗奈仙人鹿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天及人所不能转。”
尔时一念顷须臾间,展转相告语声乃彻梵天。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尔时尊者阿若憍陈如,见法得法成办诸法已获果实,前白佛言:“我今欲于如来所修梵行。”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自娱乐,修梵行尽苦原。”
善来 = Sagata,音译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佛陀对比丘称‘善来比丘’时,该比丘即得具足戒,此谓‘善来得’,为十种得戒缘之一,系限于释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愿力与佛陀之威神力,佛向欲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彼人即为沙门,具备剃发与着袈裟之相,得具足戒。‘善来比丘’一语始用于憍陈如等五比丘归依释尊时。
时尊者憍陈如,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谓比丘中初受具足戒,阿若憍陈如为首。
时尊者阿若憍陈如,前白佛言:“我今欲入波罗奈城乞食,愿听。”
佛言:“比丘,宜知是时。”
时尊者阿若憍陈如即从座起,头面礼世尊足已,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
尔时,世尊与尊者阿湿卑、摩诃摩男比丘说法,劝令欢喜。
阿湿婆氏多/阿湿缚伐多/阿湿婆/阿鞞/阿说示 = Assaji,五比丘之一。意译马胜、马星。敬称‘尊者正愿’。其威容端正,行步稳重,为时人所称叹;一日,舍利弗邂逅之,因感其威仪殊胜,乃问其所从师法为谁,阿说示乃告以佛陀开示之因缘生灭道理,舍利弗遂归依佛门,后证得法眼净。
摩诃男 = Mahanama,为佛陀最初所度化五比丘之一。又作摩诃南、摩诃那摩。意译大号、大名。在中本起经作摩男拘利(Mahanama-koliya),佛所行赞经中作十力迦叶。乃释迦牟尼踰城出家之际,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所选五随侍之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彼即为最初闻法得道之弟子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又称释种摩诃男(Sakka-mahanama)、摩呵南释、释摩男。属中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种。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载其为斛饭王之子。大智度论卷三、梵文大事(梵Mahavastu)等载其为甘露饭王之子。于其弟阿那律入佛门出家后,即治理家事,重佛之教法,常布施汤药、衣食等予僧众;中阿含经中之苦阴经即其请佛所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载,当舍卫城之流离王讨伐迦毗罗卫城释迦族时,摩诃男为救释种族,自愿舍命于水中。或谓此人与五比丘中之摩诃男为同一人。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有漏系缚,赞叹出离为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获果实,前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自娱乐,修梵行尽苦源,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时阿湿卑、摩诃摩男比丘,前白佛言:“我等欲入波罗奈城乞食。”
佛言:“比丘,宜知是时。”
时尊者阿湿卑等,即从坐起头面礼世尊足已,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
时世尊与婆提、婆敷二人说法,劝令欢喜。
拔提/婆提/跋提黎迦/婆帝利迦/跋提 = Bhaddiya,译作小贤、善贤、仁贤、有贤等。为佛陀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属释迦族。关于其父,诸传所载不一,或谓跋提为斛饭王之男,或谓白饭王之次子,或谓甘露王之子。与阿若憍陈如等于鹿野苑受佛陀教化,为佛陀最初之弟子。
波沙菠/婆敷/波湿波/跋波 = Vappa,意译:播种。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有漏系缚,赞叹出离为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办诸法,前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所修梵行尽苦源。”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自娱乐,修梵行尽苦源,即名受具足戒。
时婆提、婆敷二人,前白佛言:“我等欲诣波罗奈城乞食。”
佛言:“宜知是时。”
时尊者婆提等,即从坐起头面礼世尊足已,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
时世尊与三人说法,二人乞食。
二人所得食,足六人共食。
若世尊五人中与二人说法,三人乞食。
三人所得食,足六人共食。
尔时世尊劝喻五比丘,渐渐教训,令发欢喜心。
时世尊食后告五比丘:“比丘,色无我;若色是我者,色不增益,而我受苦。
“若色是我者,应得自在,欲得如是色、不用如是色,以色无我故,而色增长,故受诸苦。
“亦不能得随意欲得如是色便得,不用如是色便不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云何比丘,色是常耶?色无常耶?”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无常。”
佛言:“若色无常者,是苦是乐耶?”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苦。”
佛言:“若色无常苦者,变易法;汝等云何色是我、是彼、是彼所、是我所否?”
对曰:“非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诸比丘,一切色过去、未来、现在色,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一切色,非我、非彼、非彼所、非我所,应作是如实正观智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比丘,贤圣弟子作是观已,厌患色已,厌患便不着,已不着便得解脱,已解脱便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说此法时,五比丘一切有漏心解脱,得无碍解脱智生。
尔时此世间有六罗汉,五弟子,如来、至真、等正觉为六。
##二度耶输伽,世间有七罗汉,最初优婆塞三自归
尔时世尊游波罗奈国。
时波罗奈国有族姓子,名耶输伽,父母只有此一子,愍念瞻视不去目前。
时父母与设三时殿,春、夏、冬使其子常游戏其中五欲娱乐。
三时殿 = 为适应春、夏、冬三期所作之宫殿。在印度,一年分为三季,即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时(春),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时(夏),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为寒际时(冬)。据传,释尊出家以前,其父王为使释尊过快乐的宫廷生活,尝建三时殿以适应三季。
时童子于五欲中极自娱乐已,疲极眠睡。
眠睡觉已,即观第一殿。
又见诸妓人所执乐器纵横狼藉,更相荷枕、头发蓬乱,却卧鼾睡、齘齿寱语。
纵(zòng) = 松缓[loose]。(发;放[send
out;deliver;issu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纵横(zòng héng) = 竖和横互相交错[in length and breadth;lengthwise and sidewise;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奔放自如[with
great ease;freely]。
荷(hé) = 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
蓬(péng) = 草名。蓬蒿[Erigeron acris]。(散乱[dishevelled] 。)
鼾(hān) = 酣睡时粗重的鼻息声[grunt;snore]。
齘(xiè) = 牙齿相磨切[grind
one's teeth]。
寱(yì) = 梦中说话。同“呓”[talk in one's sleep]。
见已恐怖身毛为竖,即生厌离意不欲与会,“此为苦哉!有何可贪?”
即舍所居殿,更诣中殿,到彼观其殿舍并妓人,如前无异,倍生恐怖身毛为竖,即生厌离不欲与会,“此为苦哉,有何可贪?”
即舍去诣第三殿,所见亦复如上,倍生恐怖身毛为竖,生厌离心不欲与会亦复如上,即还出殿诣尸佉城门。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时尸佉门神遥见童子来,见已便生是念:“此童子来,必欲见如来,更无余道;我当开门使去。”
即与开门。
时童子出尸佉城门已,诣婆罗河侧。
到已于河岸上,解金屐度婆罗河,诣仙人鹿苑所。
屐(jī) = 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clogs]。
尔时世尊在露处经行,遥见童子来,即敷座而坐。
诸佛常法圆光遍照,耶输伽童子遥见如来颜貌端正,生喜悦心,前至世尊所,到已白言:“我今苦厄无所归趣,愿救济我。”
佛告童子:“来此处无为,此处无厄,此处安隐,欲求永寂无为者,欲尽无爱处,灭尽涅槃也。”
尔时耶输伽童子礼世尊已在一面坐,世尊渐与说法,劝令发欢喜心。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见法得法成就诸法,自身得果证,前白佛言:“我欲于如来所净修梵行。”
佛言:“比丘来,于我法中快自娱乐,修梵行尽苦源。”
时耶输伽即受具足戒。
第一殿舍宫人妓女,尽皆睡觉,觉已求觅耶输伽不见,往至中殿求之亦不见,复至第三殿舍求索亦复不见。
时诸宫人妓女,往至其母所,白言:“大家,今者耶输伽不知所在?”
时母即速疾至其父所,告言:“知否?今不知儿为何所在?”
时父在彼中殿前,沐浴梳头速疾敛发,即敕左右人言:“于波罗奈国断诸巷道。”
自出尸佉城门,至婆罗河所,见子金屐在河侧,便作是念:“我子必当渡河。”
即寻迹渡河,往仙人鹿苑中。
尔时如来遥见耶输伽父来,即以神力使耶输伽父见佛不见其子,至佛所白言:“大沙门,颇见我子耶输伽否?”
佛言:“汝今且坐,或当见汝子。”
耶输伽父念言:“此大沙门甚奇甚特,乃见慰劳如是也。”
慰劳(wèi láo) = 用言语或物质抚慰劳苦的人,使其心中安适[express
sympathy and solicitude for;express regards to;extend one's best wishes to]。
时耶输伽父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世尊渐与说法,令发欢喜心,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办诸法。
自审得果证已,前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是为最初优婆塞三自归,耶输伽父为首。
尔时世尊与耶输伽父说法,时耶输伽身漏尽意解,得无碍智解脱。
尔时世间有七罗汉,弟子有六,佛为七。
##最初受三自归优婆夷,听受僧次请、别请
尔时世尊即摄神足,使耶输伽父见子去佛不远坐,即到耶输伽所语言:“汝母在后失汝,不知所在极怀愁忧,乃欲自害;汝可往瞻省,勿令自害。”
省(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visit one's
parents or elders living at another place]。)
瞻省(zhān xǐng) = 问候;看望。
时耶输伽瞻视世尊颜。
时世尊告耶输伽父言:“云何族姓子,学智学道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彼作如是观已,有漏心得解脱;云何长者,汝已舍欲还复能习欲否耶?”
对曰:“不也。”
“如是耶输伽族姓子,已学智学道,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彼作如是观已有漏心得解脱,终不复习欲如本在俗时也;今耶输伽族姓子善获大利,学智学道无漏心解脱,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作是观已有漏心解脱;唯愿世尊,今受我请,及耶输伽并侍比丘。”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然耶输伽不肯受别请,“世尊未听我受别请。”
佛言:“自今已去听受别请;请有二种:有僧次请、有别请。”
别请 = 指在家人于僧众之中,特别指定某僧接受供养。又由僧众中别请四人以上,称为别请众食。接受在家人之施食请待,必须以僧之腊次次第赴请(对别请而言,此称僧次请)始为正规,故受别请乃戒律上所禁止,受者即犯波逸提罪。以施食之利养属十方僧,若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故禁之。又比丘应供法行经、居士请僧福田经亦有受别请退失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之说。
时耶输伽父,知如来默然受请,即从坐起礼佛足而去,语耶输伽母及其本二言:“汝今知否?耶输伽身在大沙门所修梵行;我今日请大沙门及耶输伽侍从后来,汝今知时,可供办所须。”
故二/本二 = Purana-dutiyika,音译作褒罗那地耶。指比丘在家时之妻。本,即故旧之义;相对于出家时,而称在家为本。二,为配偶之义。本二,即旧时之配偶。
耶输伽母及其本二,即办具种种所须饮食已,往白时到。
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耶输伽侍从通已二人往其父舍,到已就座而坐。
时耶输伽母及本二奉世尊种种所须饮食,食讫摄钵,更取一小座于如来前坐。
尔时世尊,渐次与说微妙法,劝令发欢喜心,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即白佛言:“自今已去归依佛法僧,听为优婆夷;我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是谓最初受三自归优婆夷,耶输伽母及其本二为首。
时世尊与耶输伽母及其本二说法已,即从坐起而去。
##三度耶输伽四友,世间有十阿罗汉弟子、如来为十一
尔时世尊游波罗奈国。
时耶输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罗奈住:一名无垢,二名善臂,三名满愿,四名伽梵婆提。
闻耶输伽在大沙门所修梵行,各念言:“此戒德必不虚,修沙门梵行亦不虚;何以故?乃使此族姓子从其受学修梵行;彼族姓子能于彼修梵行,我等宁可于大沙门所修梵行耶?”
尔时同友四人,即往诣耶输伽所,语言:“汝今于大沙门所修梵行为胜耶?”
耶输伽报言:“我从大沙门所修梵行,甚为微妙。”
此四人语耶输伽言:“我亦欲于大沙门所出家修梵行。”
时耶输伽即将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此四同友,在波罗奈住,今欲从如来出家修梵行,愿慈愍听出家修梵行。”
时世尊即听,渐次为说胜法。
胜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得果证,前白佛言:“我等欲从如来所修梵行。”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即名为出家受具足戒。”
即如先所见重观察,便得尽有漏心得解脱、无碍解脱智生。
时此世间有十阿罗汉弟子,如来为十一。
##四度耶输伽五十友,世间有六十阿罗汉弟子,如来为六十一
尔时世尊游波罗奈国。
时耶输伽少小同友有五十人,在波罗奈城外住,闻耶输伽在大沙门所修梵行,各生念言:“此戒德所修梵行不虚;何以故知?今此族姓子在大沙门所修梵行,以是故知;彼族姓子能于彼修梵行,我今宁可往诣大沙门所修梵行耶?”
尔时同友五十人等,往诣耶输伽所,语言:“此处胜耶?修梵行妙耶?”
耶输伽报言:“此处胜修,梵行亦妙。”
此五十人语耶输伽言:“我亦欲于大沙门所出家修梵行。”
时耶输伽即将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坐已白世尊言:“此五十同友,在波罗奈城外住,今欲从如来出家修梵行;愿世尊慈愍听出家修梵行。”
时世尊即听,渐次为说胜法。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得果证,前白佛言:“我等欲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即名为受具足戒。”
如先所见重观已,有漏心解脱,无碍解脱智生。
时此世间,有六十阿罗汉弟子,如来为六十一。
##五度同友五十,世间有百一十阿罗汉弟子,佛为百一十一
尔时世尊游波罗奈国。
时有同友五十人来向波罗奈国欲成婚姻,在波罗奈城外处处游观,渐诣仙人鹿野苑。
时五十人等遥见世尊颜貌端正众相殊特,见已发欢喜心,于如来所,即前头面礼足,在一面座已。
时世尊与说胜法,劝令发欢喜心。
所谓胜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得法见法成就诸法得果证,前白佛言:“世尊,我等欲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即名受具足戒。”
如先所见重观察已,有漏心解脱,无碍解脱智生。
时世间有百一十阿罗汉弟子,佛为百一十一。
##六度那罗陀,世间有一百一十一阿罗汉,佛为一百一十二
尔时世尊游波罗奈国。
时伊罗钵罗龙王,自出恒河水所居宫,手执金钵盛满银粟、银钵盛满金粟,将诸龙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而说此偈:
伊罗婆那龙象王 = Eravana,意译持水者、守地子、持地子。乃因陀罗天所乘御之白象王,系由乳海搅拌而生之十四宝之一。又或系雷鸣时所涌现之云,而将之比拟为动物,盖云涌之时,其形犹如象王成列。一般常将其与伊罗钵多罗龙王混同。
“何者王中上?染者与染等,云何得无垢?何者名为愚?
“何者流所漂?得何名为智?云何流不流,而名为解脱?”
龙王言:“若有宣畅此偈义者,我当持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及所将龙女,尽当与之,我求如来等正觉。”
时众人大集,或有人往观金钵银粟、银钵金粟,或有往观诸龙女者,或有往欲与龙王分别偈义者。
尔时有一梵志,名那罗陀,住波罗奈城侧,少垢利根多智聪明。
时那罗陀出波罗奈城,诣龙王所,到已语龙王言:“汝今说偈,我欲与汝广演其义。”
尔时伊罗钵罗龙王即以偈向那罗陀说言:
“何者王中上?染者与染等,云何得无垢?何者名为愚?
“何者流所漂?得何名为智?云何流不流,而名为解脱?”
龙王言:“若有宣畅分别此偈义者,我当持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及所将龙女,尽当与之,我求如来等正觉。”
时那罗陀梵志语伊罗钵龙王言:“且止龙王;却后七日当广演此偈义。”
时那罗陀梵志诵此偈通利,还入波罗奈城,复作是念:“此中何者高才大德沙门婆罗门,我当以此偈问之。”
复作是念:“此不兰迦叶,众中长大为人师导,众人宗仰名称远闻,所知如海多人供养,我今宜可往彼问此偈义耶?”
时那罗陀梵志往至迦叶所,以此偈与不兰迦叶说。
富兰迦叶/不兰迦叶/老迦叶/补剌拏迦叶波/布剌拏迦叶波/富兰那/脯剌拏/富兰那迦叶 =
Purana-kassapa,为佛世时六师外道之一,住于中印度。‘富兰那’为其字,意译作满、究竟;‘迦叶’为其母姓,意译作龟、饮光、护光。据法句譬喻经卷三地狱品载,富兰那迦叶为舍卫国婆罗门师,有五百弟子,曾与佛陀较量道力,落败后投水而死;或说其为奴隶之子,常为裸形。依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等所载,其人主张无因论、无道德论,认为众生之迷悟等皆无因缘,善恶诸业亦无果报。。
时迦叶闻此偈实不知,即蹙眉瞋目、出恶音声、努项脉胀、瞋恚炽盛不答。
蹙(cù) = 紧迫,急促[urgent]。(愁苦的样子[worried;be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聚拢;皱缩[knit
one's brows;frown]/逼迫;追逼[force;compel]。)
努(nǔ) = 勉力,出力[exert effort;put forth
strenggth]。(向外突出[protrude;bulge]。)
彼即舍去,作是念:“今当更于何处求沙门婆罗门而问此偈义?”
中路复作是念:“末佉梨劬奢离、阿夷头翅舍钦婆罗、牟提侈婆休迦栴延、讪若毗罗吒子、尼揵子等,在于众中为师首,众人宗仰名称远闻,所知如海多人供养,我今宜可往彼问此偈义。”
劬(qú) = 劳累,劳苦[tired]。
侈(chǐ) = 自高自大,盛气凌人[arrogant;selfconceited]。(奢侈,追求过分的享受[luxurious;extravagant]。)
讪(shàn) = 毁谤[slander]。
外道六师/六师外道 = 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
|
|
富兰那迦叶
|
Purana-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
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赊梨子
|
Makkhali-gosala-putt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
|
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
|
Sanjaya-Belatth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
Ajita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
迦罗鸠驮迦旃延
|
Pakudha-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
尼乾陀若提子
|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
时那罗陀梵志往至末佉梨、尼干子等所,以此偈向说。
彼闻此偈实不知,即蹙眉瞋目、出恶音声、努项脉胀、瞋恚炽盛不能答。
见已即复舍去,复作是念:“更于何处求沙门婆罗门而问此义耶?”
即念言:“此大沙门瞿昙,在大众中为师首,众人宗仰名称远闻,所知如海多人供养,我今宜可往彼问此偈义。”
复作是念:“余有沙门婆罗门耆年出家学久,犹尚不能解此偈义,况此沙门瞿昙年尚幼稚出家日浅,岂能解耶?”
瞿(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复作是念:“年虽幼稚亦不可轻,亦有年少出家学道得阿罗汉神足自由者,我今当往诣彼沙门问此偈义。”
时那罗陀梵志出波罗奈城,往诣仙人鹿苑所,到已举手与如来共相问讯,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欲有所问,若沙门瞿昙听者我当相问。”
佛言:“梵志,汝欲有问随意。”
时那罗陀复生此念:“我见彼诸沙门婆罗门,无有赐我颜色,不与我解,亦不言随所问,今所见者甚为奇特。”
尔时梵志即以偈向佛说:
“何者王中上?染者与染等,云何得无垢?何者名为愚?
“何者流所漂?得何名为智?云何流不流,而名为解脱?”
尔时世尊以偈报那罗陀梵志言:
“第六王为上;染者与染等,不染则无垢;染者谓之愚。
“愚者流所漂,能灭者为智。
“能舍一切流,天及于世间,不与流相应,不为死所惑。
“能以念为主,诸流得解脱。”
尔时那罗陀,从如来闻此偈,善讽诵读已,即从坐起礼世尊足绕三匝而去,还入波罗奈城。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时伊罗钵龙王七日后自出龙宫,将诸龙女,持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而来,并说此偈:
“何者王中上?染者与染等,何者名无垢?何者名为愚?
“何者流所漂?得何名为智?云何流不流,而名为解脱?”
“若有能演说此偈义者,当以此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及所将龙女,尽当与之,欲求无上正真等正觉。”
尔时多有人聚集会,或有看金钵盛银粟者,或有看银钵盛金粟者,或有看龙女者,或有欲听那罗陀梵志解说偈义者。
尔时那罗陀梵志出波罗奈城,往诣伊罗钵龙王宫,语龙王言:“所论偈者一一说之,吾当与汝分别解义。”
时龙王即以此偈向那罗陀说:
“何者王中上?染者与染等,何者名无垢?何者名为愚?
“何者流所漂?得何名为智?云何流不流,而名为解脱?”
时那罗陀复以偈报龙王言:
“第六王为上;染者与染等,不染则无垢;染者谓之愚。
“愚者流所漂,能灭者为智。
“能舍一切流,天及于世间,不与流相应,不为死所惑。
“能以念为主,诸流得解脱。”
时伊罗钵龙王问言:“云何梵志,汝自有此智而说耶?为从沙门婆罗门闻而说耶?”
报言:“龙王,我无此智说,今有沙门瞿昙释子出家学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从彼闻而说。”
时龙王便作是念:“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已出现于世耶?已出现于世耶?”
即问那罗陀言:“今日如来为在何处住?”
报言:“今近在仙人鹿苑住。”
时龙王语那罗陀:“可共至仙人鹿苑所,礼如来、至真、等正觉。”
时那罗陀及龙王将八万四千众前后围绕,往仙人鹿苑,到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在一面立。
那罗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八万四千众,或有礼如来足在一面立者,或有擎拳共相问讯在一面坐者,或有向如来自称姓名而在一面坐者,或叉手视如来在一面坐者,或有默然不语在一面坐者。
擎(qíng) = 举[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八万四千众已坐定,世尊渐次为说胜法,劝令发欢喜心。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
时那罗陀及八万四千众,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得果证,前白佛言:“我等自今归依佛法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时伊罗钵龙王悲泣不能自胜,或时踊跃欢喜。
时那罗陀语龙王言:“今者悲泣,为惜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及龙女等,而悲泣耶?”
龙王报言:“我不以此诸物故悲泣;那罗陀当知,汝今取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应取无苦;若须波罗奈城中刹利女、婆罗门女、居士女、工师女者,我当劝令与;何以故?那罗陀,汝不能与龙女共会。”
那罗陀报龙王言:“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我不须,龙女亦不须,我今欲于如来所修梵行。”
尔时那罗陀梵志,见法得法成就诸法自知得果证,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欲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即名受具足戒。”
如先所见重观察已,有漏心解脱,无碍解脱智生。
时世间有一百一十一阿罗汉,佛为一百一十二。
##畜生最初受三自归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汝何故悲泣不能自胜耶?”
时龙王白佛言:“世尊,我念古昔迦叶佛时,修梵行故犯戒,坏伊罗钵树叶,此当有何报应;世尊,我由此业报故,生长寿龙中,如来般涅槃法灭尽后,我乃当转此龙身,我失彼此二边利,不得修梵行;以是故,悲泣不能自胜。”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尔时世尊复问龙王言:“汝以何缘复欢喜耶?”
龙王白佛言:“我身自从迦叶佛闻,而告我言:‘却后当有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为如来、至真、等正觉’;如今所见如实不异,我作此念:‘未曾有,如来智慧所见,如实无二’;以是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佛告龙王:“汝今归依佛法僧。”
答言:“如是,我今归依佛法僧。”
是为畜生最初受三自归,伊罗钵龙王为首。
##世尊偈告比丘佛与阿罗汉皆已究竟解脱一切,俱证一切解
尔时世尊以偈告诸比丘:
“我已脱一切,天及于世间;汝亦脱一切,天及于世间。”
尔时魔波旬以偈向世尊说: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波旬 = 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Maro
papima)。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汝为诸缚缚,天及于世间;一切众缚缚,沙门不得脱。”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波旬言:
“我脱于诸缚,天及于世间;一切缚得脱,我今已胜汝。”
尔时波旬复以偈报佛言:
“汝内有结缚,心在于中行;以是随逐汝,沙门不得脱。”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波旬言:
“世间有五欲,意识为第六;我于中无欲,我今得胜汝。”
时魔波旬作是念:“如来鉴察我意皆悉知之。”
即怀愁忧不乐,自隐形还归本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说此偈言:
“我今一切解,天及于世间;汝等一切解,天及于世间。”
##佛遣比丘人间游行说法制三归受具
佛告诸比丘:“汝等人间游行,勿二人共行,我今欲诣优留频螺大将村说法。”
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受教已,人间游行说法,时有闻法得信欲受具足戒。
时诸比丘,将欲受具足戒者,诣如来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足戒。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汝等即与出家受具足戒;欲受具足戒者,应作如是教令,剃须发、着袈裟、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语:‘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
屣(xǐ) = 鞋子[shoe]。
“如是第二、第三竟。
“‘我某甲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
“如是第二、第三。”
佛言:“自今已去听三语,即名受具足戒。”
##度郁鞞罗跋陀罗跋提同友五十人
尔时世尊游郁鞞罗劫波园中。
郁鞞罗 = Uruvilva,河名,译曰过时。本为苦行林之村名,以流其村故,又为河名也。
劫树/劫波树 = Kappa-taru,意译如意树。为生于帝释天所居喜林园中之树名。劫波,即时间之义。关于此树名称之由来,据金刚顶经卷四载,劫波树能应时产生一切所需之物,如衣服、庄严之饰物、日常用具等,故有此称。另一说则谓,由此树之花开花谢而可测知昼夜时间,故称为劫波树。此外,在印度常有长者将香花、璎珞等宝物挂于树上,普施大众之风习;所用以悬挂宝物之树即称为劫树或宝树,此一风习或系模仿喜林园劫波树能产生种种宝物之说而形成者。
时有郁鞞罗跋陀罗跋提同友五十人,将诸妇女于此园中共相娱乐。
其同友中一人无妇,以钱雇一婬女将来共相娱乐,婬女即偷其人财物逃走。
时诸同友见其失物,即于园中求觅此婬女。
遥见如来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见已便发欢喜心,于如来所,即前白世尊言:“大沙门,颇见一妇人来此否?”
佛问言:“汝等是何童子?求何等妇女耶?”
答言:“大沙门当知,郁鞞罗跋陀罗跋提同友五十人,于此园中与诸妇女共相娱乐;一同友无妇,以钱雇一婬女,将来在此共相娱乐,即便偷其财物逃走,不知所在?我今同友等,故来于此求觅此女。”
佛问言:“云何童子,宁自求耶?求妇女耶?”
诸童子言:“宁自求,不求妇女。”
佛言:“诸童子且坐,与汝说法。”
时童子等礼世尊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与童子等说胜法,劝令发欢喜心。
所谓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
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得果证,前白佛言:“我等诸童子,欲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即名为受具足戒。”
##度三迦叶及千梵志
尔时世尊游郁鞞罗。
时郁鞞罗婆界有梵志,名郁鞞罗迦叶,于彼住止。
将五百螺髻梵志,为最尊长师首,鸯伽摩竭国中,皆称为阿罗汉。
鸯迦国/鸯伽摩伽陀国/盎哦国/泱伽国/鸯伽国 =
Anga,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摩揭陀国之东,于佛世时,一度隶属摩揭陀国。其都城为赡波(Campa)。或谓鸯伽国亦称鸯掘多罗国。
尔时世尊诣郁鞞罗迦叶所,到已语言:“吾欲借室寄止一宿,可尔以否?”
报言:“不惜,但此室有毒龙极恶,恐相害耳。”
佛言:“无苦,但见借,龙不害我。”
迦叶报言:“此室宽广,欲宿随意。”
时世尊即入石室,自敷坐具结加趺时,直身正意。
尔时毒龙见如来默然坐已即放烟,如来亦放烟;龙见如来放烟已复放火,如来亦复放火,时石室中烟火俱起。
时迦叶遥见石室烟火俱起,便作是念:“瞿昙沙门极端正,可惜必为毒龙所害无疑。”
时世尊作是念:“我今宜可取此毒龙不伤其体而降伏之。”
即以神力降之,不伤龙身,毒龙身放烟火光渐渐减少,如来身中放无数种种光明,青黄、赤白、琉璃、颇梨色。
时如来即降毒龙,盛着钵中。
明日清旦,往郁鞞罗迦叶所语言:“汝欲知否?所言毒龙者,吾已降之,今在钵中。”
迦叶念言:“此沙门瞿昙,有大威德神足自在,乃能降此毒龙无所伤害;此沙门瞿昙虽神足自在得阿罗汉,不如我得阿罗汉。”
迦叶言:“大沙门,可于此止宿,吾当给食。”
佛告迦叶:“汝能身自白时到者,我当受汝请。”
迦叶白言:“大沙门,但在此止宿,我当自来白时到。”
时如来即于迦叶所食已,还石室宿。
时世尊其夜寂静入火光三昧,照彼石室烔然大明。
烔(dòng) = 火貌。
时迦叶夜起见石室火光烔然,见已便作是念:“今大沙门极端正,止彼石室为火所烧。”
即将徒众围绕石室住,清旦迦叶白佛言:“今时已到,可往就食。”
又复问言:“大沙门,昨夜何故有大火光?”
佛告迦叶:“我昨夜入火光三昧,令此石室烔然大明。”
迦叶念言:“此大沙门有大威神,于夜寂静入火光三昧,照此石室;沙门瞿昙虽得阿罗汉,不如我得阿罗汉。”
尔时世尊食迦叶食已,更诣一林于彼止宿。
明日迦叶往世尊所,白时到可往就食。
佛告言:“汝并在前,吾寻后往。”
尔时世尊遣迦叶已,诣阎浮提树。
名阎浮提者,由有阎浮提树故。
如来往彼取阎浮果,先至迦叶座上而坐。
迦叶后到,见佛先在坐,见已白言:“云何大沙门,先遣我前来,今云何已在前至耶?”
佛告迦叶:“我发遣汝在前已,我诣阎浮提,取阎浮果,先来至此坐;此果色好香美,汝可食之。”
迦叶报言:“止,止,大沙门,此便为供养我已;大沙门自食,此是大沙门所应食。”
迦叶念言:“此大沙门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罗汉,不如我得阿罗汉。”
时世尊食迦叶食已,还本林住。
时迦叶明日清旦往诣世尊所,到已白言:“今时已到宜可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寻后至。”
时世尊遣迦叶已,诣阎浮提,去彼不远有呵梨勒树,取呵梨勒果,先迦叶至在座而坐。
诃梨勒树 = Haritaka,意译作天主持、天主苻来。
时迦叶后至,见如来先至,问言:“大沙门,先遣我言当寻后至,今云何先至坐我座耶?”
佛告迦叶:“我遣汝后,诣阎浮提,去彼不远有呵梨勒树,我诣彼取呵梨勒果来到此;此呵梨勒果,色好香美,可取食之。”
迦叶报言:“大沙门,止,止,此便为得供养已;大沙门可自食,此是大沙门所应食。”
迦叶念言:“此大沙门有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不如我得阿罗汉。”
阿摩勒果、鞞醯勒果亦如是。
阿末罗树/阿摩罗树/庵摩罗树/庵摩洛迦树/阿摩勒树
= Amalaka,该树所结之果实有若豆荚,长约十余公分,具有酸味,称为阿摩勒果,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时如来食迦叶食已,还本林止宿。
明日迦叶往诣如来所白言:“时已到可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寻后往。”
世尊遣迦叶已,北诣郁单越,取自然粳米还,先至在座而坐,迦叶后至,见已问言:“大沙门,先遣我言:‘并在前,当寻后至’,云何今者先至耶?”
粳(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四大洲/四洲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ubb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i-suvann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
<Apara-goyan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Godaniya>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佛言:“吾遣汝后,北至郁单越取自然粳米,来至此坐;此米色好香美,汝可取食之。”
迦叶报言:“且止,此便为得供养已;可自取食之;此是大沙门所应食者。”
迦叶念言:“此大沙门有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不如我得阿罗汉。”
时世尊食已还诣本林止宿。
明日清旦,迦叶往诣佛所白言:“时到可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正尔后往。”
时世尊遣迦叶已,往诣忉利天,取曼陀罗花,先至迦叶座上坐。
时迦叶后至,见已白言:“大沙门,先遣我言:‘吾寻后至’,云何今者先至坐耶?”
佛告迦叶:“吾遣汝已,到忉利天取此花,先来至此坐;此花色好香气芬馥,迦叶须者便可取之。”
馥(fù) = 香,香气[fragrance]。
迦叶报言:“止,止,大沙门,我便为得供养已;大沙门可自取用之。”
迦叶念言:“甚奇!甚特!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不如我得阿罗汉。”
时世尊食迦叶食已,还诣本林止宿。
其夜四天王持供养具来诣世尊所,皆欲闻法供养。
夜暗时放光明照四方,犹如大火聚,合掌礼如来足已在前而住。
时迦叶夜起,见彼林有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
明日清旦,往如来所白言:“时已到可往就食。”
又问言:“大沙门,昨夜云何有此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
佛告迦叶:“昨夜四天王持供养具来诣我所,欲听受法;是其光明照四方,非火也。”
迦叶言:“甚奇!甚特!大沙门有大神力,乃使四天王来听法;大沙门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故不如我得阿罗汉。”
时世尊食迦叶食已还诣本林。
时释提桓因,持供养具来欲闻法,夜暗时放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踰于前光,清净无瑕秽,叉手合掌礼如来足在前而住听法。
踰(yú) = 同“逾”。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
迦叶夜起,遥见光明照四方,踰于前光清净无瑕秽。
见已明日往世尊所,白:“时到可往就食。”
又复问言:“大沙门,昨夜有大火光照于四方,如大火聚踰于前光,清净无瑕秽;是何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