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四
二分之三(明尼戒法)
#三十舍堕法(续)
与比丘之舍堕法相比较,比丘尼之舍堕法缺比丘戒中之第五、第六、第十一至十七、第二十二、第二十七、第二十九等十二戒,而代以第十九互乞苏油戒以下之十二戒。故知比丘及比丘尼虽同持三十舍堕,然其共通者仅有十八戒。复依四分律及四分律行事钞等所载比丘尼三十舍堕法之名相及阐释,略说比丘尼特殊之十二戒。
|
|
互乞苏油戒
|
禁制先向施主要求某物,得而更求他物。此戒命名之原因乃由先乞苏之后,更求他油,故称互乞苏油戒。
|
互用说戒堂直戒
|
施主对比丘尼僧团,例如为造说戒堂而施予款项,禁制僧团互用,供其他作衣等之用。
|
互用为比丘自求施戒
|
例如施主施予某比丘尼作为饮食等之款项,禁制供其僧团间互为作衣等之用。
|
互用别房直戒
|
譬如施主施予某比丘尼作为房舍之款项,禁制该尼互为作衣等其他之物。
|
互用房舍直戒
|
施主对僧团,例如施予作为房舍之款项,禁制互用而为作衣等其他之物。
|
长钵戒
|
禁制一钵以外,更畜余钵。在比丘之三十舍堕中虽有此戒,但比丘戒中开有十日,比丘尼戒则不开。
|
过畜十六枚戒
|
对十六枚器(大釜、釜盖、大盆及杓、小釜、釜盖、小盆及分杓、水瓶、瓶盖、盆及杓、洗瓶、瓶盖、盆及杓)等日常用具,禁制唯畜好色之器,而舍置不好者。
|
先许病衣后违戒
|
禁制先应许给与某比丘尼病衣,其后复不与之。
|
时摄非时施戒
|
禁制明知其为非时之衣,却视为时衣而受之者。
|
贸衣已后强夺戒
|
禁制与他比丘尼换衣后,因嗔恚而自行夺之或教人夺之,而自行藏其衣者。
|
乞重衣戒
|
乞重衣时,禁制其衣超过四张叠之价。‘张’为四条,一条一钱;四张叠,即十六钱。
|
轻衣戒
|
乞轻衣时,禁制其价超过两张半叠,即十钱。
|
##乞酥油戒第十九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有檀越,晨朝着衣持钵诣其家语言:“我须酥。”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彼言:“可尔。”
即买与之。
既买酥与,而言:“我不须酥,须油。”
彼言:“可得。”
彼即往卖酥家语言:“我不须酥,须油。”
其人报言:“当作买酥法取汝酥,当作卖油法与汝油。”
彼檀越即讥嫌言:“比丘尼无有厌足、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求酥索油、求油索酥;如是何有正法?若须酥直应索酥,须油便应索油,若须余物便应索余物。”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言:“云何索酥求油、索油求酥?”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云何求酥索油、求油索酥?”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欲索是更索彼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欲索是更索彼者,求酥已更求油,索油已更索酥;若求余物亦如是。
“若比丘尼欲索是,更索彼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尼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若欲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大姊僧听,我某甲比丘尼索是更索彼,犯舍堕,今舍与僧。’
革(gé) = 去毛的兽皮[leather;hide]。
屣(xǐ) = 鞋子[shoe]。
“舍已应忏悔。
“前受忏人白已然后受忏,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比丘尼索是更索彼,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尼忏;白如是。’
“应如是白已受彼忏,语彼言:‘自责汝心。’
“答言:‘尔。’
“比丘尼僧即应还彼比丘尼舍物,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僧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比丘尼索是更索彼,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持此舍物还某甲比丘尼;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某甲比丘尼索是更索彼,犯舍堕,今舍与僧;僧持此舍物还某甲比丘尼;谁诸大姊忍僧还某甲比丘尼舍物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某甲比丘尼舍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舍物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不还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故坏、若烧、若作非物、若数数用,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须酥索酥、若须油索油、若须余物便索余物、若从亲里索、从出家人索、若为彼彼为己索、若不求而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互用说戒堂物戒第二十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尼于露地说戒,有居士见问言:“阿姨,何故露地说戒,无有说戒堂耶?”
答言:“无。”
“若与堂直,能作堂否?”
答言:“能。”
即与作说戒堂物。
时诸比丘尼便作是念:“我曹说戒时趣得坐处,便坐说戒;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具五衣,我今宁可持此物贸衣共分。”
尼五衣/五衣 = Panca civarani,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Antaravasaka)、僧祇支(Sankaccha)、厥修罗(Kusula)等比丘尼所着用之五种衣。前三者与比丘三衣同为大衣、上衣、内衣。僧祇支又作只支、掩腋衣、覆膊衣,为一长方形布,披着于左肩,掩蔽左膊,另一端则斜披以掩右腋。厥修罗又译作圌衣,即尼师所著之下裙。
即便贸衣共分。
后于异时,诸比丘尼故在露地说戒,彼居士见即问言:“何以故在露地说戒,无有堂耶?”
答言:“无。”
居士言:“我前所与说戒堂物作何等?”
答言:“无所作。”
复问:“所由不作?”
比丘尼语言:“我等作是念:‘我趣得坐处便可说戒,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具五衣,我等宁可持此物贸衣’,即以此物贸衣共分。”
时彼居士讥嫌言:“此比丘尼等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以我堂物贸衣共分,谓我不知衣服难得当具五衣耶?如佛所说,能造第一福者,作好房施四方僧。”
是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彼比丘尼:“云何汝等,居士施作说戒堂物而贸衣共分?”
贸(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改变[change]。)
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以居士作堂物贸衣共分?”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已,告诸比丘:“彼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知檀越所为僧施异,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所为僧施异者,与作说戒堂用作衣、与作衣用作说戒堂、与此处乃彼处用。
“僧物、为僧、属僧。
“僧物者,已许僧。
“为僧者,为僧作而未许僧。
“属僧者,已许与僧、已舍与僧。
“若比丘尼,知檀越所为僧施异,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作是语:‘大姊僧听,我某甲比丘尼所为僧施异,而回作余用,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白已然后受忏,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比丘尼所为僧施异,而回作余用,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尼忏;白如是。’
“作此白已然后受忏。
“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答言:‘尔。’
“僧即应还此比丘尼衣,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僧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比丘尼所为僧施异,回作余用,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某甲比丘尼衣;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某甲比丘尼所为僧施异,回作余用,犯舍堕,今舍与僧;谁诸大姊忍僧还此某甲比丘尼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某甲比丘尼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于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还时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受作五衣、若转作净施、若作余用、若遣与人、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衣、若数数着,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尔、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问主用随所分处用;若与物时语言:‘随意用’,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回现前僧食直用作五衣戒第二十一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安隐比丘尼欲来诣舍卫国。
先旧住比丘尼闻安隐比丘尼当来,为往诣家家乞求,大得财物饮食,至期日而彼比丘尼竟不到。
久住/旧住 = 指久居一处。于禅林则多称久住丛林之老宿为旧住。
旧住比丘尼等自相谓言:“我等与安隐比丘尼共期至舍卫国,而彼不到;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办五衣,我等宁可取此物贸衣共分。”
即作五衣分之。
后于异时,安隐比丘尼来至舍卫国。
夜过已,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诸居士见即问:“阿姨何所求索?”
答言:“乞食。”
又问:“众僧无食耶?”
答言:“无。”
后日居士至旧比丘尼所问言:“我等先各各出物,为供给安隐比丘尼,为作食否?”
答言:“不作。”
问言:“何故不作?”
答言:“我先与安隐比丘尼共期来至舍卫国,而彼不至;我等作是念:‘与安隐共期至舍卫国,而彼不到;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办五衣;我等宁可以此物贸衣共分’;即便贸衣共分。”
时居士皆共讥嫌言:“此诸比丘尼无有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云何先为安隐比丘尼各各出物作饮食,而后贸衣共分;如是何有正法?我等亦知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具五衣,而我等所以施者,正为安隐远至供给饮食耳。”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彼比丘尼:“汝等云何居士施物,为供给安隐比丘尼作食,乃贸衣而共分耶?”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居士施物供给安隐比丘尼作食,而乃贸衣共分?”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已告诸比丘:“彼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所为施物异,自求为僧,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所为施异者,若为食施用作衣,为衣施用作食,若为余处乃更为余处用。
“自求者,处处求。
“僧物者,如上说。
“若比丘尼,所为施物异,自求为僧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如上法,舍已忏悔如上。
“僧即应还彼舍衣,白二羯磨还如上。
“若不还,受作五衣乃至作非衣,数数着,一切突吉罗如上。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语居士随意用,若居士与物已语言随意用,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互用别房戒第二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安隐比丘尼有居士为檀越,到时着衣持钵至其家敷座而坐。
时居士问讯:“住止安乐否?”
答言:“不安乐。”
问言:“何故尔?”
答言:“所止处愦闹,是故不安乐。”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即问:“无别房耶?”
答言:“无。”
“若与舍直,能作舍否?”
答言:“能。”
彼即以舍直与之。
时彼比丘尼作是念:“我设作舍者多诸事务,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办五衣;我今宁可以此舍直贸衣耶?”
即便贸衣。
后于异时,安隐比丘尼着衣持钵,至居士家就座而坐。
居士问言:“阿姨,住止安乐否?”
答言:“不安乐。”
问言:“何以不安乐?”
答言:“所止处愦闹故不安乐。”
即问言:“无别房耶?”
答言:“无。”
复问:“前所与舍直竟不作舍耶?”
答言:“不作。”
复问:“何以故不作?”
答言:“我自作是念:‘若以此物作舍者多诸事务,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办五衣’;即以此物贸衣。”
时居士讥嫌言:“此比丘尼受无厌足,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我与舍直作舍,而乃用贸衣;我岂不知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具五衣耶?但我等闻世尊所说,最第一福者作房施四方僧也。”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安隐言:“汝云何檀越与物作房舍乃用作衣?”
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安隐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檀越与物作屋乃用作衣?”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安隐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檀越所施物异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所为施物异者,作别房用作衣,施作衣用作别房,若为余处施乃余处用。
“若比丘尼,所为施物异,作别房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如上法。
“舍竟忏悔如上。
“僧即应还彼舍衣,白二羯磨还如上。
“若不还,受作五衣乃至作非衣用,若数数着,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问檀越用随檀越处分用,若与时语言:‘随意用’,若亲厚人语言:‘随意用’,我当语主,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互为现前僧堂戒第二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婆伽婆 = Bhagava,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
时众多比丘尼为作房舍故人间乞求,处处乞索多得财物。
诸比丘尼即自念言:“若我以此物作屋者多诸事故,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办五衣,我等今宁可以此物用贸衣共分。”
念已贸衣共分。
后于异时,诸居士问言:“前与物作舍者竟作舍否?”
答言:“不作。”
问言:“何以故不作?”
答言:“我等自念:‘设作屋者多诸事故,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具五衣;我等宁可以此物贸衣共分’;念已即贸衣共分。”
时诸居士闻已皆共讥嫌言:“此诸比丘尼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以我等舍直贸衣共分;我等岂不知比丘尼衣服难得应具五衣耶?但我等闻世尊所说:‘最第一福者,作房施四方僧。’”
是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彼比丘尼:“汝等云何以他舍直贸衣共分?”
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檀越与舍直贸衣共分?”
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尼已,告诸比丘:“彼诸比丘尼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檀越所为施物异,自求为僧回作余用,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所为施物异者,施与作僧房用作衣,施作衣用作僧房,若为余处施乃余处用。
“自求者,自处处乞求。
“为僧者,僧物如上说。
“若比丘尼,所为施物异,自求为僧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如上法,舍已忏悔如上。
“僧即应还彼舍衣,作白二羯磨还如上。
“若不还,受作五衣乃至作非衣,数数着,一切突吉罗如上。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问物主随物主处分用,若与物时语言:‘随意用’,若是亲厚者语言:‘随意用’;我当语主,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蓄长钵过限戒第二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受持好色钵,故者留置,彼畜多钵而不洗治,狼藉在地。
藉(jiè) = 作衬垫的东西[pad]。(“借”的繁体字/jí = 践踏;欺凌[tread on;bully]/杂乱[in disorder]。)
诸居士诣寺观看,见已讥嫌言:“此比丘尼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多畜好色钵,故钵狼藉在地,与瓦肆无异。”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汝云何多畜好色钵,故钵不洗治狼藉在地?”
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受持好色钵,故者不洗治狼藉在地?”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畜长钵,尼萨耆波逸提。’
长钵 = 指比丘于一钵外所蓄多余之钵。若得长钵,须于十日之内行净施法;若不行,过十日之限,则犯舍堕罪。此罪称为长钵过限戒,为250戒中三十舍堕罪之一。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即日得钵即日应受持一钵,余者当净施、若遣与人。
“若比丘尼畜长钵,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如上法,舍竟忏悔如上。
“僧即应还彼舍钵,作白二羯磨还如上。
“若不还,乃至非钵用,一切突吉罗如上。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即日得钵即日受一钵,余钵净施、或遣与人;若夺想、若失想、若破想、若漂想、不净施、不遣与人,不犯。
“若夺钵、若失钵、若破钵、若漂钵、若自取用、若他与用,不犯。
“若所寄钵者命终、若远行、若休道、若为贼所将去、若遇恶兽难、为水所漂、不作净施、不遣与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蓄十六枚器戒第二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多畜好色器,不好者留置,彼畜如是多器,不洗治料理狼藉在地。
时有众多居士诣诸寺观看,见已讥嫌言:“此六群比丘尼,受取无厌、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多畜器狼藉在地,如瓦肆无异。”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多畜器狼藉在地?”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等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多畜器狼藉在地?”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多畜好色器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即日得器应即日受,可须用者十六枚,余者当净施、若遣与人。
枚(méi) = 树干[trunk]。(相当于“个”,“支”,“件”等[piece]。)
“十六者,大釜、釜盖、大盆及杓、小釜、釜盖、小盆、分杓、水瓶、瓶盖、盆及杓、洗瓶、瓶盖、盆及杓。
釜(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杓(sháo) = 杓子[dip-iron]。
“若比丘尼畜多器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舍与僧如上。
“舍竟忏悔如上法。
“僧即应还彼舍器,白二羯磨还如上。
“若僧不还,乃至数数用,一切突吉罗如上。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即日得器当受十六枚,余者当净施、若遣与人;若作夺想、若失想、若破想、若漂想、不作净、不遣与人,不犯。
“若夺器、若失器、若破器、若漂器、若取自用、若他与器用;若彼所寄器比丘尼命终、若休道、若远行、若贼将去、若恶兽难、若水漂、不作净、不遣与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许病衣不与戒第二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月期水出污身衣坐具。
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听着遮月期衣,若脱听安带;月水犹从两边出污衣,更听作病衣重着,外着涅槃僧;若至白衣舍应语言:‘我有病’;若白衣语:‘但坐无苦’;彼比丘尼当褰涅槃僧以此病衣遮身坐。”
涅槃僧 = Nivasana,音译泥缚些那、泥洹僧。意译作裙。
褰(qiān) = 套裤[leggings]。(散开[spread
out]。)
时有旃檀输那比丘尼,常自谓无有欲想,语余一比丘尼言:“汝若月水出时从我取此衣。”
彼报言:“可尔。”
余比丘尼常望此衣更不办衣。
于异时,栴檀输那比丘尼月期水出,余比丘尼亦月水出。
时余比丘尼遣使诣栴檀输那比丘尼所语言:“前许我病衣,今可见与。”
答言:“妹,我今亦月期水出,不得相与。”
彼比丘尼嫌责栴檀输那比丘尼言:“前语我:‘若月期水出,从我取病衣’;我常望得衣、不自办衣,而今往索,不与我耶?”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栴檀输那比丘尼:“汝云何许彼比丘尼病衣,使不自办衣,今索不与?”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栴檀输那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栴檀输那比丘尼,许彼病衣使不自办,今索不与?”
以无数方便呵责栴檀输那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栴檀输那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许他比丘尼病衣,后不与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病衣者,月水出时遮内身,上着涅槃僧。
“衣者,有十种衣,如上。
“彼比丘尼,许彼病衣不与者,尼萨耆波逸提。
“除病衣已,许余衣不与者,突吉罗。
“除余衣已,许余所须物不与者,突吉罗。
“若比丘尼许比丘尼病衣,后不与,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如上。
“舍已忏悔如上。
“僧即当还彼舍衣如上。
“若不还,受作五衣乃至数数用,一切突吉罗如上。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许病衣与、若无病衣、若作病衣、若浣染打举在牢处求不与,无犯。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彼比丘尼,或破戒、或破见、或破威仪、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由此因缘命难、梵行难,许病衣不与,不犯。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非时衣受作时衣戒第二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以非时衣受作时衣。
诸比丘尼见语言:“世尊许比丘尼畜五衣,此衣是谁衣?”
答言:“是我等时衣。”
即语言:“妹,今是时非时。”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以非时衣受作时衣?”
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以非时衣受作时衣?”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以非时衣受作时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时者,安居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一)得蓄长衣。(二)得离衣宿。(三)得别众食。(四)得展转食。(五)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非时者,除此于余时得长衣是。
长衣 = 指比丘三衣或百一资具以外之衣。长,为长物之义。
“衣者,有十种衣如上。
“若比丘尼,以此非时衣受作时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如上。
“舍竟忏悔如上。
“僧即应还彼所舍衣,白二羯磨还如上。
“若不还,受作五衣乃至数数着,一切突吉罗如上。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非时衣受作非时衣,时衣受作时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贸易衣已后强夺戒第二十八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与比丘尼贸衣,后瞋恚还夺取:“妹,还我衣来,我不与汝;汝衣属汝,我衣属我;汝自取汝衣,我自取我衣。”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云何与比丘尼贸衣,后瞋恚还自夺取:‘妹,还我衣来,我不与汝;汝衣属汝,我衣属我;汝自取汝衣,我自取我衣。’”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比丘尼,与比丘尼贸衣,后瞋恚还夺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与比丘尼贸易衣,后瞋恚还自夺取、若使人夺:‘妹,还我衣来,我不与汝;汝衣属汝,我衣还我’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衣者,十种衣如上。
“贸易者,或以衣贸衣、或以衣贸非衣、或以非衣贸衣、若以非衣贸非衣、若针、若刀、若缕、若碎段物乃至一丸药。
“彼比丘尼,与比丘尼贸衣,后瞋恚,自夺、若教人夺、藏者,尼萨耆波逸提。
“夺而不藏者,突吉罗。
“若彼得衣者,举树上、墙上、篱上、若橛上、象牙杙上、衣架上、若绳床上、木床上、大小褥上、若地敷上,若取离处,尼萨耆。
篱(lí) = 篱笆。用竹、苇或树枝等编成的蔽障物,以保护场地[fence]。
橛(jué) = 木橛子,短木桩[peg;short wooden stake]。
杙(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取而不离处,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如上。
“舍已忏悔如上。
“僧即应当还彼衣,白二羯磨还如上。
“若不还,受作五衣乃至数数着,一切突吉罗如上。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和喻语:‘妹,我悔,还我衣’,彼知有悔意还衣。
“若有余比丘尼语言:‘此比丘尼欲悔,汝还衣’,或彼借着无道理故还取,若豫知当失、若恐坏;若彼人破戒、若破见、若破威仪、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为此事命难、梵行难夺而不藏者,不犯。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乞重衣戒第二十九
尔时婆伽婆在毗舍离猕猴江侧高阁讲堂上。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猕(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猕猴池/猕猴河/猴池/猕猴林/猕猴馆/猕猴江 =
梵Markata hrada,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庵罗女园之侧。昔猕猴群集为佛作此池,佛尝于此处说诸经,为天竺五精舍之一。
时毗舍离梨奢有因缘应从一居士得财物。
时有比丘尼名迦罗,常出入此居士家,以为檀越。
时梨奢语迦罗言:“我欲及阿姨一财物事。”
报言:“可尔。”
即为办其事。
彼得财物欢喜,问言:“阿姨,欲须何物?”
报言:“止,此便为供养我已。”
彼复问言:“阿姨,若有所须便说。”
报言:“且止,何须说?正使我有所须,俱不见与。”
居士报言:“但说,所须我当相与。”
彼即指示一衣价直千张叠言:“我须如是衣。”
时居士皆共讥嫌言:“比丘尼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乃索价直千张叠衣,正使檀越施与,犹应知足。”
彼即持与,复作是语:“若我往者,足自办此事,可不失此衣。”
时跋陀迦毗罗比丘尼至亲里家就座而坐。
诸居士问言:“阿姨,何所须欲?”
报言:“且止,便为供养我已。”
复语言:“但说,欲须何物?”
报言:“何须说?正使欲有所须,俱不见与。”
报言:“当与,非为不与;但说,欲须何物?”
彼即指示价直千张叠衣:“我须此衣。”
时诸居士讥嫌言:“比丘尼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乃索价直千张叠衣,正使檀越施与,犹应知足。”
即与衣已,语言:“比丘尼何用此贵价衣为?”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陀迦毗罗比丘尼:“云何比丘尼乃从彼索价直千张叠衣?”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迦罗、跋陀迦毗罗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从彼索价直千张叠衣?”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迦罗、跋陀迦毗罗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乞重衣齐价直四张叠,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重衣者,障寒衣也。
“衣者,十种如上。
“若比丘尼求重衣时,极至十六条。
“若比丘尼求重衣价直过四张叠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如上。
“舍衣竟忏悔如上法。
“僧即应还彼比丘尼衣,作白二羯磨与如上。
“僧若不还,若受作五衣,乃至数数着,一切突吉罗如上。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索齐四张叠若减,若从出家人乞,若彼为己、己为彼,若不索而自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乞轻衣戒第三十
尔时婆伽婆在毗舍离。
时毗舍离梨奢有因缘应从一居士得财物。
有一迦罗比丘尼,常出入其家以为檀越。
时梨奢语此迦罗比丘尼言:“阿姨,我欲及一财物事,能为我办否?”
答言:“能。”
即为办之。
彼得财物欢喜,语言:“阿姨,欲得何物?”
报言:“止,此便为供养我已。”
彼复语言:“若有所须便说。”
报言:“且止,正使我有所须,俱不见与。”
彼报言:“当与,非为不与,但说。”
即指示一轻衣价直五百张叠,语言:“我须如是衣。”
时居士皆共讥嫌言:“比丘尼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乃索价直五百张叠衣,正使檀越施与,犹应知足。”
即持衣与已,如是言:“若我往者,自足办事,乃不失此衣。”
时有跋陀迦毗罗比丘尼,还至亲里家就座而坐。
时居士问言:“阿姨,欲须何物?”
报言:“且止,便为供养我已。”
复言:“但说无苦,欲须何物?”
报言:“止不须说,正使欲有所须,俱不见与。”
报言:“当与,非为不与,欲须何物?”
即指示直五百张叠轻衣言:“我须此衣。”
时彼居士讥嫌言:“此比丘尼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索直五百张叠轻衣,正使檀越施与,犹应知足。”
即与衣已,便言:“比丘尼何用此贵价衣为?”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罗、跋陀迦毗罗比丘尼:“云何乃从彼索直五百张叠轻衣?”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迦罗、跋陀迦毗罗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比丘尼,乃从彼索价直五百张叠轻衣?”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迦罗、跋陀迦毗罗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欲乞轻衣,极至价直两张半叠,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轻衣者,障热衣。
“衣者,有十种如上。
“若比丘尼乞轻衣时极至齐十条,若比丘尼乞轻衣过二张半叠,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如上。
“舍竟忏悔如上法。
“僧即应还彼舍衣,白二羯磨还如上。
“若不还,若受作五衣乃至作非衣数数着,一切突吉罗如上。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乞价直两张半叠、若减二张半、若从出家者乞、若为他乞、他为己乞、不乞而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
#一百七十八单提法
= 九十二波逸提法Pacittiya
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波逸提
= Pacitt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有舍堕、单堕二种。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据毗尼母经卷七载,所犯之罪轻微、非断灭善根之枝条罪、伤善处少,故称波逸提。
##小妄语戒第一
尔时婆伽婆在释翅搜迦维罗卫国尼俱律园中。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告言:“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故妄语者,波逸提。
##骂戒第二
“‘若比丘尼,毁呰语,波逸提。
呰(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两舌戒第三
“‘若比丘尼,两舌语,波逸提。
##与男人宿戒第四
“‘若比丘尼,与男子同室宿者,波逸提。
##共未受具戒人宿过三夜戒第五
“‘若比丘尼,共未受戒女人同一室宿,若过三宿,波逸提。
##与未具人共诵戒第六
“‘若比丘尼,与未受具戒人共诵法者,波逸提。
##向非具人说粗罪戒第七
“‘若比丘尼,知他有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除僧羯磨,波逸提。
##实得道向未受具者说戒第八
“‘若比丘尼,向未受大戒人说过人法言:’我知是、我见是’,实者,波逸提。
##与男人说法过限戒第九
“‘若比丘尼,与男子说法过五六语,除有智女人,波逸提。
##掘地戒第十
“‘若比丘尼,自掘地若教人掘,波逸提。
掘(jué) = 挖[dig]。
##坏生种戒第十一
“‘若比丘尼,坏鬼神村,波逸提。
##异语恼僧戒第十二
“‘若比丘尼,妄作异语恼他者,波逸提。
##嫌骂僧知事戒第十三
“‘若比丘尼,嫌骂者,波逸提。
##露敷僧卧具戒第十四
“‘若比丘尼,取僧绳床、若木床、若卧具、坐褥,露地自敷、若教人敷舍去,不自举、不教人举,波逸提。
##覆处敷僧物戒第十五
“‘若比丘尼,于僧房中取僧卧具,自敷、若教人敷,在中若坐、若卧,从彼处舍去,不自举、不教人举者,波逸提。
##强敷戒第十六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先住处,后来于中间敷卧具止宿,念言:‘彼若嫌迮者,自当避我去’,作如是因缘非余非威仪,波逸提。
迮(zé) = 迫;逼迫[coerce]。(通“窄”。狭窄[narrow]。)
##牵她出僧房戒第十七
“‘若比丘尼,瞋他比丘尼不喜,众僧房中自牵出,若教人索出者,波逸提。
##坐脱脚床戒第十八
“‘若比丘尼,若在重阁上,脱脚绳床、若木床,若坐、若卧,波逸提。
##用虫水戒第十九
“‘若比丘尼,知水有虫,自用浇泥、若草,若教人浇者,波逸提。
##覆房过三节戒第二十
“‘若比丘尼,作大房户扉窗牖及余庄饰具,指授覆苫齐二三节,若过者,波逸提。
扉(fēi) = 门扇[door leaf]。
指授(zhǐ shòu) = 指点教导。
苫(shān) = 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cogongrass covering]。(编茅盖屋[thatch with straw mat,tarpaulin,etc.]。)
##施一食处过受戒第二十一
“‘若比丘尼,施一食处,无病比丘尼应一食;若过受者,波逸提。
##别众食戒第二十二
“‘若比丘尼,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若施衣时、行道时、船上时、大会时、沙门施食时,此是时。
##取归妇贾客食戒第二十三
“‘若比丘尼,至檀越家殷勤请与饼糗食,比丘尼欲须者,二、三钵应受,持至寺内分与余比丘尼食;若比丘尼无病过三钵受,持至寺中不分与余比丘尼食者,波逸提。
糗(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非时食戒第二十四
“‘若比丘尼,非时食者,波逸提。
##食残宿戒第二十五
“‘若比丘尼,残宿食啖,波逸提。
##不受食戒第二十六
“‘若比丘尼,不受食及药,着口中,除水、杨枝,波逸提。
##不嘱同利入聚落戒第二十七
“‘若比丘尼,先受请已,若前食后食行诣余家,不嘱余比丘尼,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此是时。
##食家强坐戒第二十八
“‘若比丘尼,食家中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
##屏与男子坐戒第二十九
“‘若比丘尼,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者,波逸提。
##独与男子坐戒第三十
“‘若比丘尼,独与男子露地一处共坐者,波逸提。
##驱他出聚戒第三十一
“‘若比丘尼,语比丘尼,如是言:‘大姊,共汝至聚落,当与汝食’,彼比丘尼竟不教与是比丘尼食,如是言:‘大姊去,我与汝一处共坐共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以是因缘非余方便遣去,波逸提。
##过受四月药请戒第三十二
“‘若比丘尼,四月与药,无病比丘尼应受;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请,波逸提。
##观军阵戒第三十三
“‘若比丘尼,往观军阵,除时因缘,波逸提。
##有缘军中过限戒第三十四
“‘若比丘尼,有因缘至军中,若二宿、三宿,过者,波逸提。
##观军合战戒第三十五
“‘若比丘尼,军中若二宿、三宿,或时观军阵斗战、若观游军象马势力,波逸提。
##饮酒戒第三十六
“‘若比丘尼,饮酒,波逸提。
##水中戏戒第三十七
“‘若比丘尼,水泥中戏者,波逸提。
##击攊戒第三十八
“‘若比丘尼,以指击擽他比丘尼者,波逸提。
擽(lì) = 击。
##不受谏戒第三十九
“‘若比丘尼,不受谏者,波逸提。
##怖比丘尼戒第四十
“‘若比丘尼,恐他比丘尼者,波逸提。
##半月浴过戒第四十一
“‘若比丘尼,半月洗浴,无病比丘尼应受;若过受,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热时、病时、作时、大风时、雨时、远行来时,此是时。
##露地然火戒第四十二
“‘若比丘尼,无病为炙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余时,波逸提。
炙(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
##藏他衣钵戒第四十三
“‘若比丘尼,藏比丘尼若钵、若衣、若坐具、针筒,自藏、教人藏,下至戏笑,波逸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