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二
二分之一(明尼戒法)
#八波罗夷法
四重八重 =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重罪。
四弃 = 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Cattaro-parajika
dhamma)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
尼八弃戒/八弃戒/八弃 = 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
|
|||
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大淫戒
|
A-brahma-carya,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
四弃/四波罗夷
|
八弃/八波罗夷
|
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大盗戒
|
Adinnadana,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
|
||
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大杀戒
|
Vadha/badha,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
||
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大妄语戒
|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
||
摩触
|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于腋以下至膝以上部分相互摩触。
|
||
八事成重戒
|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握手、捉衣、进入屏处、相并而立、共语、同行、身相倚、共相约期等,合为八事。
|
||
覆比丘尼重罪戒
|
知悉某比丘尼违犯波罗夷而不自行发露其罪,不告知其他比丘尼,对大众亦不揭发表白之。
|
||
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
|
比丘尼随顺曾犯重罪之比丘,受其他比丘尼三次谏止而不舍己过。
|
##淫戒第一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猕猴江边楼阁讲堂上。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猕(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猕猴池/猕猴河/猴池/猕猴林/猕猴馆/猕猴江 =
梵Markata hrada,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庵罗女园之侧。昔猕猴群集为佛作此池,佛尝于此处说诸经,为天竺五精舍之一。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我与诸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顺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
苾刍尼/尼/比丘尼
=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摄取(shè qǔ) = 吸取[absorb;take
in]。
“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作婬欲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者,名字为比丘尼、相似比丘尼、自称比丘尼、善来比丘尼、乞求比丘尼、着割截衣比丘尼、破结使比丘尼、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尼。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是中比丘尼,若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住比丘尼法中,是谓比丘尼义。
“作婬欲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者,所可得行婬处者是。
“波罗夷者,譬如人断头不可复起,比丘尼亦复如是,犯波罗夷已不复成比丘尼,故名波罗夷。
“云何名不共住?有二不共住:一羯磨、一说戒。
羯磨 = kamma。
|
|
意译作‘业’。
|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
“彼比丘尼,不得于是二事中住,是故名不共住。
“有三处行婬,波罗夷,人、非人、畜生,于此三处共行婬,犯波罗夷。
非人 = Amanussa,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比丘六物图私抄卷下载,于律典中,谓有人趣、非人趣、畜生趣等三趣,而以非人趣指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趣。又出家遁世之沙门,亦自谦为非人。此外,又用为对乞儿、穷乏者之贬称。
“复于三种男行婬,犯波罗夷: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于此三处共行婬,犯波罗夷。
“于三种二形行婬,犯波罗夷: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于此三处二形共行婬,波罗夷。
二形 = 梵Ubhaya-vyan-janaka,译作二相者、二根者。指男子性器(男根)与女子性器(女根)。此处则指兼具男女性器,生理异常者。其于佛道之修行及为僧伽之内众,无指导他人之资格,故与扇搋、半择迦者同,不准出家、受戒。
“于三种黄门行婬,犯波罗夷: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于此三处行婬,波罗夷。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比丘尼有婬心,捉人男根,着三处:大小便道及口,入者犯;不入者,不犯。
“有隔有隔、有隔无隔、无隔有隔、无隔无隔,波罗夷。
“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黄门亦如是。
“比丘尼有婬心,捉眠男子及死者身未坏者、少坏者男根入三处,入者犯;不入,不犯。
“有隔有隔、有隔无隔、无隔有隔、无隔无隔,波罗夷。
“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黄门亦如上。
“若比丘尼,为贼所捉,将诣人男所,以彼男根着三处。
“初入觉乐、入已乐、出时乐,波罗夷。
“初入乐、入已乐、出时不乐,波罗夷。
“初入乐、入已不乐、出时乐,波罗夷。
“初入乐、入已不乐、出时不乐,波罗夷。
“初入不乐、入已不乐、出时乐,波罗夷。
“初入不乐、入已乐、出时不乐,波罗夷。
“初入不乐、入已乐、出时乐,波罗夷,此是第六句。
“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
“非人男、畜生男、二形男、黄门,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
“若比丘尼为贼所捉,将至眠男子所及死者身未坏、少坏者所,以彼男根着三处,初入乐、入已乐乃至初入不乐、入已不乐、出时乐,亦如上。
“有隔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
“乃至黄门,亦如上。
“有隔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
“若比丘尼为贼所捉,于三处行婬,从初入乐、入已乐、出时乐,乃至初入不乐、入已不乐、出时乐,亦如上。
“有隔有隔乃至无隔无隔,亦如上。
“若比丘尼方便欲行不净,若作者,波罗夷;不作者,偷兰遮。
“比丘方便教比丘尼犯婬,作者,偷兰遮;不作者,突吉罗。
“比丘尼教比丘尼犯婬,作者,偷兰遮;不作者,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教余者作、不作,一切突吉罗。
“比丘,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是谓为犯。
“不犯者,眠无所觉、知不受乐、一切无欲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结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盗戒第二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在聚落若空处,不与怀盗心取,随所盗物,若为王、若王大臣所捉,若缚、若杀、若驱出国;“汝贼!汝痴!”若比丘尼作如是不与取,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杀人戒第三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诸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故自手断人命、若持刀授与人,若叹死、誉死、劝死:“咄!人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念,无数方便叹死、誉死、劝死,此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大妄语戒第四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猕猴江边楼阁讲堂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实无所知,自叹誉言:‘我得过人法,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求清净故作如是言:‘诸大姊,我实不知不见,而言我知我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摩触戒第五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大豪贵长者,名大善鹿乐,颜貌端政,偷罗难陀比丘尼亦颜貌端政。
政(zhèng) = 从攴从正,正亦声。攴,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匡正[correct]。(政策;法令[policy;dicree;edict]/政治;政事[politics;political affairs]。)
长者鹿乐系心于偷罗难陀所,偷罗难陀亦系心于长者所。
后于异时,为偷罗难陀故,请诸比丘尼及偷罗难陀设食,即于其夜办具种种饮食,清旦往白时到。
偷罗难陀知长者为己故请僧,彼即自住寺不往。
诸比丘尼,到时着衣持钵诣长者家就坐已,时长者遍观尼众不见偷罗难陀,即问:“偷罗难陀何处而不来耶?”
答言:“在寺不来。”
于是长者疾疾行食已,即往寺中至偷罗难陀所。
偷罗难陀遥见长者来即卧床上,长者前问:“阿姨何所患苦?”
答言:“无所患苦,我所欲者而彼不欲。”
彼言:“我欲非不欲。”
时长者即前抱卧以手摩捉呜,长者还坐问言:“阿姨所须何物?”
呜(wū) = 口中舒发而出的声音,叹息声。悲叹[alas]。(亲吻[kiss]。)
答言:“我欲得酸枣。”
长者言:“欲得者明日当送。”
时有守房小沙弥尼,见作如此事,诸尼食还已具向说之。
比丘尼众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比丘尼言:“云何汝与长者作如此事耶?”
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即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汝与长者作如此事?”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比丘尼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染污心,共染污心男子,从腋已下膝已上身相触,若捉摩、若牵、若推、若上摩、若下摩、若举、若下、若捉、若捺,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是身相触也。’
捺(nà) = 用手重按[press with force;press down]。
“比丘尼义如上。
“染污心者,意相染着;染污心男子亦如是。
“腋已下者,腋已下身分。
腋(yè) = 胳肢窝[axilla;armpit]。
“膝已上者,膝已上身分也。
“身者,从足指乃至头发。
“身相触者,二身若捉摩、若牵、若推、若逆摩、若顺摩、若举、若下、若捉、若捺。
“捉摩者,手摩身前后。
捉(zhuō) = 握,持[hold;grasp]。
“牵者,牵前。
“推者,推却。
“逆摩者,从下至上。
“顺摩者,从上至下。
“举者,抱举。
“下者,抱下、或坐、或立。
“捉者,或捉前、或捉后、或捉髀、或捉乳。
髀(bì) = 大腿[hip]。
“捺者,或捺前、捺后、捺乳、捺髀。
“男子男子想,男子以手摩尼,身身相触欲意染着,受触乐,波罗夷。
“男子男子想,男子以手摩尼身,动身欲意染着,受触乐,波罗夷。
“乃至捉捺亦如是。
“是男子疑者,偷兰遮。
“若男作男想,以身触彼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偷兰遮。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若男作男想,以身触彼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偷兰遮。
“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璎珞具触尼身,欲心染着受触乐,偷兰遮。
“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璎珞具触尼身,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偷兰遮。
“男作男想,以身触男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动身不受触乐,偷兰遮。
“若男作男想,以身触男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动身受触乐,偷兰遮。
“若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璎珞具触尼身,欲心染着动身不受触乐,偷兰遮。
“男作男想,男以身衣璎珞具触尼身,欲心染着受触乐不动身,偷兰遮。
“若男作男想,身相触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动身,偷兰遮。
“男作男想,身相触欲心染着,受触乐不动身,偷兰遮。
“如是捉摩乃至捺,一切偷兰遮。
“若男疑,突吉罗。
“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突吉罗。
“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突吉罗。
“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动身,突吉罗。
“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不动身,突吉罗。
“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不动身,突吉罗。
“男作男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动身,突吉罗。
“乃至捉捺,一切突吉罗。
“是男疑,突吉罗。
“若比丘尼与男子身相触,一触一波罗夷,随触多少,一一波罗夷。
“若天男、阿修罗男乃至畜生男能变形者,身相触,偷兰遮。
“不能变形者,身相触,突吉罗,
“若与女人身相触,突吉罗。
“若与二形人身相触者,偷兰遮。
“若男子作礼捉足,觉触乐不动身,突吉罗。
“若比丘尼有欲心,触衣钵、尼师檀、针筒、革屣,乃至自触身,一切突吉罗。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革(gé) = 去毛的兽皮[leather;hide]。
屣(xǐ) = 鞋子[shoe]。
“人男人男想,波罗夷。
“于人男疑,偷兰遮。
“人男非人男想,偷兰遮。
“非人男作人男想,偷兰遮。
“非人男生疑,偷兰遮。
“比丘,僧伽婆尸沙;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取与时触身,若戏笑时触,若有所救解时触,一切无欲心,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八事成重戒第六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有长者,名沙楼鹿乐,颜貌端正,偷罗难陀比丘尼亦颜貌端正。
鹿乐长者系心偷罗难陀所,偷罗难陀亦系心鹿乐所。
尔时偷罗难陀比丘尼欲心,受长者捉手、捉衣,共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以身相倚共期。
倚(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期(qī) = 从月,其声。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约会,约定[engage]。(预定的时间;选定的日子;期限[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希望[hope]。)
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云何欲心,受长者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以身相倚共期?”
尔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比丘尼,欲心受此长者捉手、捉衣,乃至共期?”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染污心,知男子染污心,受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或身相倚、或共期,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犯此八事故。’
“比丘尼义如上。
“染污心者,心有染着,染污心男子亦有染着。
“捉手者,捉手乃至腕。
腕(wàn) = 臂下端与手掌相连可以活动的部分[wrist]。
“捉衣者,捉身上衣。
“入屏处者,离见闻处也。
“屏处共立者,离见闻处也。
“共语者,亦离见闻处。
“共行者,亦离见闻处。
“身相倚者,身得相及处。
“共期者,得共行婬处也。
“彼比丘尼染污心,受染污心男子捉手,偷罗遮。
“捉衣,偷罗遮。
“入屏处,屏处共立、屏处共语、屏处共行,以为乐,以身相倚,一一偷罗遮。
“于七事中,若不发露忏悔,罪未除。
“若犯第八事,波罗夷。
“天子、龙子、阿修罗子、夜叉子、饿鬼畜生能变形者,犯七事,一一突吉罗。
“若犯第八事,偷罗遮。
“畜生不能变形者,犯第八事,突吉罗。
“与染污心女人犯第八事者,突吉罗。
“比丘随所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有所取与时手相触、或戏笑、或有所救解捉衣;
“若有所施与、若礼拜、若悔过、若受法,入屏处共住;
“若有所施与、若礼拜、若悔过、若受法,入屏处共立;
“若有所施与、若礼拜、若悔过、若受法,入屏处共语;
“若有所施与、若礼拜、若忏悔、若受法,入屏处共行;
“若为人打、若贼来、若有象来、若恶兽来、若有刺来回身避,若来求教授、若听法、若受请、若来至寺内,若共期不可作恶事处,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覆他重罪戒第七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妹,字坻舍难陀,其人犯波罗夷法。
坻(chí) =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islet;small body of land in the water]。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知,便作是念:“此坻舍难陀是我妹,今犯波罗夷法,我正欲向人说,惧彼得恶名称;若彼得恶名称,于我亦恶。”
遂默然不说。
彼于异时,坻舍比丘尼休道。
诸比丘尼见,语偷罗难陀言:“见汝妹已舍道否?”
答言:“彼所作是,非为不是。”
诸比丘尼问:“云何所作是?”
偷罗难陀答言:“我先知彼有如是如是事。”
诸比丘尼言:“汝若先知,何以不向诸比丘尼说?”
偷罗难陀答言:“坻舍是我妹,犯波罗夷法即欲向人说,惧得恶名称;若彼得恶名称,于我亦恶;以是故我不向人说。”
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言:“汝云何覆藏坻舍重罪?”
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汝乃覆藏坻舍比丘尼重罪?”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偷罗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知他犯波罗夷,不自举、不白僧、不语人;彼于异时,彼比丘尼,或休道、若灭摈、若众僧遮、若入外道;后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覆重罪故。’”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制戒。
或于城内犯波罗夷,出至村中;或村中犯波罗夷,来入城内。
时诸比丘尼,亦不知犯波罗夷不犯,后乃知犯波罗夷;或有言犯波罗夷者,或有疑者。
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波罗夷,不自发露、不语众人、不白大众;若于异时,彼比丘尼,或命终、或众中举、或休道、或入外道众,后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覆藏重罪故。’
“比丘尼义如上。
“知者,我知犯如是如是罪。
“僧者,一羯磨、一说戒。
“大众者,或四人或过四人。
“休道者,出此法外。
“灭摈者,僧与作白四羯磨除去。
“遮者,众中断决罪时遮不听入众。
“入外道者,受外道法。
“重罪者,八波罗夷,于八法中犯一一罪。
“彼比丘尼,知是比丘尼犯波罗夷,前食时知、后食时说,偷兰遮。
“后食时知、初夜说,偷兰遮。
“初夜知、中夜说,偷兰遮。
“中夜知、后夜说,偷兰遮。
“后夜知、不说至明相出,波罗夷。
“除八波罗夷法,覆余罪不说者,随所犯自覆重罪,偷兰遮。
“除比丘、比丘尼,覆余人罪,突吉罗。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向人说、若无人可向说、意欲说而未说明相出;若说者,有命难、有梵行难,不得说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随举三谏不舍戒第八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瞿师罗园中。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瞿师罗园精舍/美音精舍/瞿师罗园 = Ghositarama,位于古代中印度憍赏弥国。即瞿师罗长者建精舍奉施释尊之园林。
时尊者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
阐陀 = 又作车匿、阐那、阐铎迦。意译欲作、应作。为悉达多太子出家踰城时随从之驭马者。后出家,成为六群比丘之一。直至佛陀入灭后,阐陀始受默摈法之惩治,遂从阿难学道,而证阿罗汉果。/即阐陀论。为古代印度外道六论之一。阐陀,系吠陀经典中由韵文所组成之部分;阐陀论,即讲述音韵等之论书,属于吠陀之辅助学。
时有比丘尼,名尉次,往返承事阐陀比丘。
尉(wèi) = 烫平衣服的火斗,熨斗[flatiron]。
诸比丘尼语言:“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顺从。”
尉次答言:“诸大姊,此是我兄,今日不供养,更待何时?”
犹故随顺不止。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尉次比丘尼言:“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今云何故顺从也?”
尔时诸比丘尼语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尉次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云何故顺从?”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僧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白四羯磨;当作如是呵责,尼众中应差堪能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作羯磨者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是尉次比丘尼,知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顺从阐陀比丘;诸比丘尼语言:“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顺从”;而故顺从;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大姊,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白如是。
“‘大姊僧听,是尉次比丘尼,知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顺从阐陀比丘;诸比丘尼语言:“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而故随顺;僧今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阐陀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谁诸大姊忍僧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当作如是呵责。”
尉次比丘尼,僧与作白四羯磨已,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若有如此比丘尼顺从为僧所举比丘者,僧亦应如是与作呵责白四羯磨;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知比丘僧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顺从;诸比丘尼语言:“大姊,此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顺从”;如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时,是事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乃至第二、第三谏,令舍此事故;若乃至三谏,舍者善;若不舍者,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犯随举。’
“比丘尼义如上。
“僧者,如上。
“举者,为僧所举,白四羯磨是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顺从者,不顺治罪法。
“不忏悔者,所犯罪未忏悔清净。
“僧未与作共住者,僧未与解罪羯磨。
“随顺者,有二种:一法,二衣食。
“法随顺者,教增戒、增心、增慧,教语学问、诵经。
“衣食者,与饮食、衣服、床、卧具、病瘦医药。
“若比丘尼,知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随顺。
“诸比丘尼语言:“此比丘,僧与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可舍此事,莫为僧所举更犯重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白。
白已当复语言:“妹!当知我白已,余有羯磨在,汝舍此事,莫为僧所举更犯重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已,当语言:“妹!我已与汝作白初羯磨竟,余有二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僧所举更犯重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第二羯磨。
作第二羯磨已,当复语言:“妹知否?我已作白二羯磨竟,余有一羯磨在,汝舍此事,莫为僧所举更犯重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作第三羯磨竟,波罗夷。
白二羯磨竟舍者,三偷兰遮。
白一羯磨竟舍者,二偷兰遮。
白竟舍者,一偷兰遮。
若作白未竟舍者,突吉罗。
若未白前随顺所举比丘者,一切突吉罗。
若僧为随举比丘尼作呵责时,有比丘教言:“汝莫舍。”
若僧与作呵责,偷兰遮;若不呵责,突吉罗。
若比丘尼语言:“莫舍。”
若僧与呵责,偷兰遮;若不呵责,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余人教:“莫舍。”
呵责不呵责,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初谏时舍,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异法异毗尼异佛所教,一切未作呵责前,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
#十七僧残法
众余/众决断/僧初残/僧残 = Sanghadi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尚有残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几濒于死,但尚有残命,宜速营救,依僧众行忏悔法,除其罪,犹可留于僧团。此亦相对于波罗夷之无残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残之数不同,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残’之称。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一)媒人戒,(二)无根重罪谤他戒,(三)假根谤戒,(四)言人戒,(五)度贼女戒,(六)界外辄解三举戒,(七)四独戒,(八)受漏心男食戒,(九)劝受染心男子衣食戒,(十)破僧违谏戒,(十一)助破僧违谏戒,(十二)污家摈谤违谏戒,(十三)恶性拒僧违谏戒,(十四)习近住违谏戒,(十五)谤僧劝习近住违谏戒,(十六)嗔心舍三宝违僧三谏戒,(十七)发起四诤谤僧违谏戒。其中,(一)、(二)、(三)、(十)、(十一)、 (十二)、(十三)之七戒与比丘相同。故比丘、比丘尼不共之僧残唯十戒。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关于忏悔灭罪法,依弥沙塞五分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所载,比丘若故意覆藏,应随其覆藏之日期行别住,别住之期限已毕,六夜六日间行摩那埵(Manatta),此行已毕,依清净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灭其罪,得再返回僧团中;若无覆藏,与犯戒同时发露,可令直行摩那埵。于比丘尼之情形,则须清净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为异于比丘之处。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
||
1.故出精戒
|
除他口腔、肛门、阴户而外,别依身体部分或自手指,故出精液所犯之罪。
|
贪欲有情
|
2.摩触女人戒
|
指心存欲念,故意以淫心接触女人肌肤,或抚摩女人身支者。
|
|
3.与女人粗语戒
|
指持淫欲之心对妇女作卑污淫秽之谈话。
|
|
4.向女人叹身索供戒
|
指比丘赞叹我身分以动女心。
|
|
5.媒人戒
|
即拉迁作媒。
|
|
6.过量房戒
|
指僧人未得僧伽开许,使用多生物、有诤、有灾等三种不净之地等不如法清净的屋基、材料,无施主营造度量超越长十肘、宽十肘半所成,能容纳四比丘以上之大房舍,不将大房舍予以处分之罪。
|
贪欲资具
|
7.有主僧不处分房戒
|
有(施)主僧不处分(而造)房舍。指僧人向施主乞求、索要在外造制的广大房舍及营造大房舍超过律经中规定限度者。
处分(chǔ fèn) = 处置。/处罚、惩治[take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punish;punishment]。
|
|
8.无根重罪谤他戒
|
即无犯戒根据而以犯重戒之罪谤其他僧人。
|
损恼
|
9.假根谤戒
|
即以虚假的犯戒根据诽谤其他僧人。
|
|
10.破僧违谏戒
|
指破和合僧而又违逆僧团之劝谏。
破僧犍度 = Sangha-bheda-khandaka,又称调达事。二十犍度之十五。记破僧之事,即述提婆达多立五事非法,与佛陀之法轮对立,破众僧之和合,更于伽耶山别立僧团之事。
违谏(wéi jiàn) = 违式进谏。/不听进谏。
|
违谏
|
11.助破僧违谏戒
|
不得帮助犯戒僧人破和合僧,且不受劝谏。
|
|
12.污家摈谤违僧谏戒
|
「污家」者,指比丘受施而与他人,为白衣送礼等,致被僧团驱;「摈」,离此他去,心存不服;「谤违僧谏」, 谤毁僧团,违逆僧团的劝谏。
污家 = 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二载,比丘若有所求,以种种物赠予在家人,使得物者欢喜,产生报恩之心,不得物者闻之而不欢喜,如此行为除有损平等之施心外,更能破坏在家人之净信心,故称为污家。
|
|
13.恶性拒僧违谏戒
|
恶性拒绝僧团的忠告,并违逆僧团的劝谏。
|
##媒嫁戒第一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媒嫁,持男语语女、持女语语男,若为成妇事、若为私通,乃至须臾间,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私通(sī tōng)
= 暗中勾结[have secret communication with]。/除娼妓外,非夫妇间的淫行,称为「私通」[fornication;have
illicit sexual intercourse]。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无根重谤戒第二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瞋恚不喜,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破彼清净行;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是事无根,说我瞋恚故如是语;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假根谤戒第三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瞋恚不喜,于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破彼人梵行;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是异分事中取片,彼比丘尼住瞋恚法故,作如是说;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诣官言人戒第四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比丘尼在阿兰若处住,有一居士于此处作一精舍,施与比丘尼僧住。
后异时阿兰若处比丘尼有恶事出,诸比丘尼舍此精舍去。
居士后命终,时居士儿即耕此精舍地。
耕(gēng) = 从“耒”,表示与耕作有关。犁田。翻松田土[plough;till]。
诸比丘尼见语言:“此是众僧地,莫耕。”
居士儿答言:“实尔;我父在时作此精舍与比丘尼僧;比丘尼僧舍去,我父命终,我今自由,何为空此处地?彼此无用耶!”
时居士儿如故耕之,诸比丘尼即往断事官所言。
尔时诸断事官即唤居士儿依法决断,罚其财货尽入于官。
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尼:“云何比丘尼诣官言居士儿,使财物入官也?”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尔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诣官言人?“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儿、若奴、若客作人,若昼、若夜、若一念顷、若弹指顷、若须臾顷,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客作(kè zuò) = 受雇帮忙工作的临时工人。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尔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小妇,作一精舍施与比丘尼,彼比丘尼受住已,后舍人间游行。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时王小妇,闻比丘尼舍精舍人间游行,辄复以此精舍转与女梵志。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时彼比丘尼闻,念言:“我行不在,辄以我精舍与人。”
时彼比丘尼即还精舍,语女梵志言:“避我去,莫住我精舍。”
彼女梵志答言:“此实是汝精舍,施主为汝作;汝出人间游行,持用与我,我今不能出去。”
时彼比丘尼瞋,即牵曳令出。
曳(yè) = 拖,牵引[drag;haul]。(飘摇[sway]。)
时女梵志即诣断事官言。
时诸断事官唤比丘尼,比丘尼疑难不去,自念:“世尊制戒,不得诣断事官相言。”
尔时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告诸比丘:“自今已去若有唤应往。”
时彼比丘尼,即往断事官所,诸断事官问言:“阿姨,此事云何?好说。”
比丘尼答言:“此一切地皆属王,家事属居士,房舍属施主,床座卧具亦尔;修治房舍令众僧住止,得福多;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
诸断事官答言:“如阿姨所说,一切地属王,家事属居士,屋舍属施主,床座卧具亦尔;修治房舍令僧住止,得福多;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今此精舍应与女梵志令住。”
尔时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告诸比丘:“此比丘尼不善说,断事官亦不善答;何以故?前施是法,后施非法。”
尔时波斯匿王闻比丘尼如是说、诸断事官如是答、世尊作如是语时,王罚诸断事官财物尽入官。
诸比丘闻,往白世尊,世尊尔时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诣官言,居士若居士儿、若奴、若客作人,若昼、若夜、若一念顷、若弹指顷、若须臾顷,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义如上。
“相言者,诣官共诤曲直。
“居士者,不出家人。
“儿者,居士所生。
“奴者,或买得、或家所生。
“客作者,财雇使作也。
“女梵志者,在此法外出家者是。
“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儿,若奴、客作人,若昼、若夜、若一念顷、若弹指顷、若须臾顷,如女梵志诣官称其事。
“若断事官下手疏事者,僧伽婆尸沙。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疏远,不亲近[distant;not intimat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words]/奏章。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 to the emperor]。)
“口说不著名字者,偷罗遮。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被唤,若欲有所启,若为强力所持去,若被系将去,若命难、若梵行难。虽口说不告官,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度贼女戒第五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猕猴江侧,在楼阁堂上。
时有离奢妇女出外游戏,时有贼女在是众中共行,伺其作乐戏时偷彼财物逃走。
离车/栗呫婆/离车子/利车/黎昌/随舍利/律车/丽掣/理家/栗磋/离车毗 = Licchavi,为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刹帝利种族,乃跋只族(Vajji)之一部。意译为薄皮、同皮、仙族王、边地主。
时诸妇女遣使往告离奢:“此有贼女取我财物走去,愿与我求觅。”
时诸离奢遣人求觅,得便当杀之。
时贼女闻此语:“遣人求觅得便杀。”
即舍毗舍离逃走,诣王舍城,至比丘尼僧伽蓝中,语诸尼言:“我有信心贪乐出家。”
诸尼闻已,即便度出家受具足戒。
时诸离奢闻,此贼女逃走诣王舍城,即往告摩竭国瓶沙王:“此有贼女,取我妇女财物逃走来此,愿王与我求觅。”
时洴沙王即敕左右检校求之。
左右白王言:“有贼女,已在尼僧伽蓝中出家为道。”
时洴沙王闻有贼女来此,比丘尼已度出家为道。
即遣信语诸离奢:“闻有贼女在尼僧伽蓝中已出家为道,我不能语。”
时诸离奢皆共讥嫌言:“诸比丘尼,不知惭愧,皆是贼女,外自称言:‘我知正法’,云何度他贼女?其罪应死,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如是何有正法?”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尼:“汝云何度贼女令出家为道?”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呵责彼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知是贼女,云何度令出家受具足戒?“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是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他贼女应死者,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彼城中作贼出外村,外村作贼入城内。
时诸比丘尼,不知贼与不贼、应死不应死、人知不知,后乃知是贼、应死、人所知,或有言犯僧伽婆尸沙,或疑。
佛言:“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先知是贼女、罪应死、人所知,不问王大臣、不问种姓,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义如上。
“贼者,若盗五钱、若过五钱。
“应死者,处在死中也。
“多人知者,王所知、大臣所知、庶民共知。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王者,不依人食。
“大臣者,受王重位佐理国事。
“种姓者,舍夷、拘离弥宁、跋耆、满罗苏摩。
“彼比丘尼,知贼女、罪应死、多人所知,不问王、大臣、种姓,便度为道。
“作三羯磨竟,和上尼僧伽婆尸沙。
“若作白二羯磨竟,三偷罗遮。
“白一羯磨竟,二偷罗遮。
“白竟,一偷兰遮。
“若白未竟,突吉罗。
“若未白前,若与剃发,若与出家与受戒集众僧,一切突吉罗。
“众满,亦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或白王大臣种姓,若罪应死王听出家,若有罪听出家,若于系缚中放令出家,若救使得脱,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界外辄解三举戒第六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尉次比丘尼,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有罪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白尼僧,僧不约敕,辄自出界外,与尉次作解罪羯磨。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云何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举尉次比丘尼,而不顺从、有罪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尼僧不约敕,汝辄自出界外与解罪?”
尔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举尉次比丘尼,而不顺从、有罪不悔,僧未与作共住;尼僧不约敕,汝辄自出界外与作羯磨解罪?”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偷罗难陀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知比丘尼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未忏悔,僧未与作共住羯磨;为爱故,不问僧、僧不约敕,出界外作羯磨与解罪,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义如上。
“僧者,如上说。
“举者,僧所举白四羯磨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顺从者,佛所制治罪法不行。
“不悔者,有罪不向人说。
“未与作共住者,为僧所举未与解罪。
“爱故不问僧、僧不约敕,出界外作羯磨与解罪,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
“白二羯磨竟,三偷罗遮。
“白一羯磨竟,二偷罗遮。
“白竟,一偷罗遮。
“白未竟,突吉罗。
“未白前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白众僧,若被僧约敕,若能下意悔本罪,若僧以恚故不与解罪、彼人与解,无犯。
“若先僧与作羯磨已,此僧移或死,若远行、若休道,为贼所将去、为水所漂,彼与解罪,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四独戒第七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独高褰衣渡水,从此岸至彼岸然。
褰(qiān) = 套裤[leggings]。(散开[spread
out]。)
彼比丘尼颜貌端政,时有贼见已系意在彼,令渡水竟便捉触娆。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诸居士见,皆共嫌之:“此比丘尼不知惭愧、行不净法,外自称言:‘我知正法’,而独自行高褰衣渡水,如婬女无异;如是何有正法?”
尔时差摩比丘尼多诸弟子,去彼僧伽蓝不远有亲里村,有少事缘舍众独入村,诸居士见共相谓言:“此差摩比丘尼所以独行者,欲得男子故耳。”
差摩 = Sama,意译为安隐。佛世时,罗阅城一婆罗门妇之名。原本家贫,无以为生,然勤奋不懈,作役其身,得少许财物,即施设饮食,供养佛及比丘僧。复持八关斋戒,罗刹不能害。因信心坚强,故施设大坛,奉请佛与诸贤士。其后佛为说法,令其心开意解,乃证得须陀洹果。
彼比丘尼即于彼村中独宿不还,诸居士复言:“所以独宿者,正须男子故耳。”
时有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与众多比丘尼,于拘萨罗国旷野中行。
时六群比丘尼及偷罗难陀比丘尼,常在后独行下道。
诸比丘尼见已语言:“诸妹,汝等何故在后行,不与我等俱?”
答言:“汝等但自行,何与汝事?”
彼即问言:“汝等不闻佛结戒当共伴相逐行耶?”
六群比丘尼、偷罗难陀答言:“汝等不知我耶?”
答言:“不知。”
彼言:“我等所以在后行者,欲得男子。”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尼:“云何比丘尼,高褰衣渡水、独行诣村落、独宿、共伴行而独在后?”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独高褰衣渡水、独行诣村、独宿共伴行独在后?”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独渡水、独入村、独宿、独在后行,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
“比丘尼义如上。
“水者,河水独不能渡,彼比丘尼当求一比丘尼共渡,比丘尼应渐褰衣入水待伴。
“前比丘尼疾疾入水令伴不及,僧伽婆尸沙。
“若入水时随水深浅褰衣待后伴,若疾疾入水不待后伴,偷兰遮。
“若至彼岸渐渐下衣待后伴。
“若发意速疾、不渐渐下衣上岸、不待后伴,偷兰遮。
“彼比丘尼,当求一比丘尼共行诣村。
“若比丘尼,独行诣村随所至村,僧伽婆尸沙。
“若无村独诣空旷无道处行,一鼓声间,僧伽婆尸沙。
“独行未至村,偷兰遮。
“减一鼓声,偷兰遮。
“独行村中一界,突吉罗。
“求方便欲行而不去,若结伴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彼比丘尼共宿,应在舒手相及处,彼比丘尼独宿随胁着地,僧伽婆尸沙。
“随转侧,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尼共在村中宿,卧时使舒手相及,若舒手不相及,一一转侧,一一僧伽婆尸沙。
“彼比丘尼共在道行,不得离见闻处行,若比丘尼在道行离见闻处,僧伽婆尸沙。
“离见处不离闻处,偷兰遮。
“离闻处不离见处,偷兰遮。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二比丘尼共渡水,入水时随水深浅渐渐褰衣,待后伴入水;去时不疾疾去待伴,上岸时渐渐下衣待后伴;或神足渡、乘船渡,或桥上渡、蹑梁渡;若伴比丘尼命终、若休道、若远行、若贼将去、若命难、或梵行难、或恶兽难、或为强力者将去,被缚将去,或为水所漂,无犯。
蹑(niè) = 踩踏[tread]。
“若二比丘尼入村,若于村中间一伴比丘尼死、或休道、或远行、或为贼将去,乃至水所漂如上,无犯。
“若共二比丘尼宿,舒手相及处;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受经诵经、若乐静独处经行、或为病尼煮羹粥作饭、若命终、若休道,若远行、若贼将去,乃至为水所漂,亦如上无犯。
“与二比丘尼共行,不离见闻处,不犯。
“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命终、或休道、或为贼所将去,乃至为水所漂,如上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