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日星期日

四分律-初分之十九

四分律卷第十
 
初分之十
 
#九十单提法(续)
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波逸提 = Pacitt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有舍堕、单堕二种。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据毗尼母经卷七载,所犯之罪轻微、非断灭善根之枝条罪、伤善处少,故称波逸提。
 
##非时入聚落戒第八十三
= 任何比丘在没告知一位比丘的情况下在不当的时间进入村庄,除非是适当的紧急事故。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非时入村,与诸居士共樗蒱。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樗蒱(chū pú) = "樗蒲"。古代的一种游戏,似掷骰子。后也为赌博的通称。
比丘胜、诸居士不如,居士以悭嫉故便言:“比丘晨朝入村为乞食故,非时入村为何事耶?”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非时入村与诸居士共樗蒱戏?”
 
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释子,非时入村与诸居士而共樗蒱戏?”
世尊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非时入聚落,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其中比丘,或有僧事、或塔寺事、或瞻视病人事,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有事缘嘱授已入聚落。”
诸比丘不知嘱授何人,佛言:“当还嘱比丘,若独处一房当嘱授比房;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非时入聚落不嘱比丘者,波逸提。’
(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
 
“比丘义亦如上。
“时者,从明相出至中时。
“非时者,从中后至明相未出。
“村聚落者,四种村,如上。
“有比丘者,同住客得嘱及处。
“若比丘非时入村,有比丘不嘱授,动足初入村门,波逸提。
“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方便欲去不去,若共期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比丘,营众僧事、塔寺事、瞻视病人事,嘱授比丘若道由村过、若有所启白、若为唤、若受请,或为力势所执、或为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量床足戒第八十四
= 当比丘在做一张床或板凳时,须依律藏规定。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迦留陀夷预知世尊必从此道来,即于道中敷高好床座,迦留陀夷遥见世尊来,白佛言:“世尊看我床座,善逝看我床座。”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佛言:“当知此痴人内怀弊恶。”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此痴人迦留陀夷,敷高广大床但自为己。”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绳床、木床,足应高如来八指,除入陛孔上截竟;若过者,波逸提。’
(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比丘义如上。
“床者,五种床,如上。
“若比丘,自作绳床、木床,足应高八指截竟,过者,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罗。
“若教人作过八指截竟,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作足高八指;若减八指;若他施已成者截而用之;若脱脚却,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兜罗贮床褥戒第八十五
= 任何比丘在床或板凳上装垫子,垫子须被拆下。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作兜罗绵纻绳床、木床、大小褥,诸居士见皆共嫌之,自相谓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慈心断众生命,外自称言:‘我修正法’,乃作兜罗纻木床及绳床、大小褥,如似国王亦如大臣,如是有何正法?”
堵罗/妒罗/蠹罗/兜罗绵/兜罗贮/意译绵/细绵/兜罗 = Tula,乃总称草木所生之花絮。惟俱舍论光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等,均以兜罗为树名,谓兜罗绵为兜罗树所生之绵,如柳絮。又佛八十种相好之一,即手足柔软似兜罗绵。
(zhù) = 苎麻[ramieramee]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作兜罗纻绳床、木床、大小褥?”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作兜罗纻绳床、木床、大小褥,令居士嫌也?”
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兜罗纻绳床、木床、大小褥成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兜罗者,白杨树、华杨柳、华蒲台也。
(liǔ) = 木名。枝条柔韧。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垂柳、旱柳、杞柳等[willow]
“大床者,有五种,如上。
“绳床者,有五种,如上。
“大褥者,为坐卧故。
“小褥者,为坐故。
“若比丘,以兜罗纻绳床、木床、大小褥,若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若教他使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鸠罗耶草、文若草、娑婆草;若以毳、劫贝碎弊物;若用作搘肩物作舆上枕,无犯。
(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zhī) = 同“支”。支撑[support]
(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骨牙角作针筒戒第八十六
= 任何比丘用骨头、牙、或角作针,针必须被打碎。
 
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时有信乐工师,为比丘作骨、牙、角针筒,以是故令此工师废家事业,财物竭尽无复衣食。
时诸世人皆作此言:“此工师未供养沙门释子时,多财饶宝,自供养沙门释子已来,居家贫匮无所食啖。所以供养者,望得其福,而反得殃。”
(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汝等云何使彼工师作骨、牙、角针筒,废家事业财物竭尽?”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诸比丘,使工师作牙骨角针筒财物竭尽?”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骨、牙、角针筒刳刮者,波逸提。’
(kū) = 剖,剖开[cut open](挖,挖空[hollow out]/洗除,消除[eliminate])
(guā) = 削,用刃平削物体,或把物体表面的某些东西去掉[scrape]
 
“比丘义如上。
“若比丘,骨、牙、角自刳刮作而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若教他作而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铁、若铜、若铅锡、若白镴、若竹、若木、若苇、若舍罗草用作针筒,不犯。
(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镴”、“锡镴”>
(wěi) = 芦苇[reed]
“若作锡杖头镖𨰭;若作伞盖子及斗头镖;若作曲钩;若作刮污刀;若作如意;若作玦钮;若作匙;若作杓;若作钩衣[*];若作眼药篦;若作刮舌刀;若作摘齿物;若作挑耳篦;若禅镇;若作熏鼻筒,如是一切无犯。
(biāo) = 刀鞘末端所饰之铜[brass ornament](旧式投掷暗器。通作“镳”。一端较重有尖,像长枪的头[ancient dart-like weapon])
𨰭(zuǎn)
(jué) = 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pannannular jade ring]
(sháo) = 杓子[dip-iron]
(bì) = 齿密的梳头工具[fine-toothed comb]
禅镇 = 坐禅时,安置于头上,用以警觉睡眠之道具。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量尼师坛戒第八十七
= 当比丘在做一张坐布时,须依律藏规定。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世尊不受请檀越送食,诸佛常法,若不受请遍行房舍,见异处以众僧卧具敷在露地不净所污。
时天大暴雨,世尊即以神力令众僧卧具不为雨渍。
(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诸比丘还,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我向者遍行房舍,看见有异处敷众僧卧具,在露地不净所污;时天大雨,我以神力使雨不渍;当知此污,是有欲人非是无欲人,是瞋恚人非是无瞋恚人,是痴人非是无痴人也;若离欲外道仙人离欲者无有此事,况阿罗汉;若比丘念不散乱而睡眠者无有此事,况阿罗汉;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为障身、障衣、障卧具故作尼师坛。”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世尊既听作尼师坛,六群比丘便多作广长尼师坛。
时诸比丘见问言:“世尊制戒,听畜三衣不得过长,此是何衣?”
六群比丘报言:“是我等尼师坛。”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多作广长尼师坛?”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作广长尼师坛?”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尼师坛当应量作;此中量者,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半;过者裁竟,波逸提。’”
(zhé) = 张开<拇指、中指或食指>度量物体。
磔手/桀手 = Vidatthi,乃古代印度之尺数名。桀,张开之意。桀手,即张开拇指与中指之距离,故一桀手,相当于今之二十三公分。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尊者迦留陀夷,体大尼师坛小不得坐,知世尊从此道来,便在道边手挽尼师坛欲令广大。
世尊见迦留陀夷手挽尼师坛已,知而故问言:“汝何故挽此尼师坛?”
答言:“欲令广大是故挽耳。”
尔时世尊以此事与诸比丘随顺说法,赞叹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更益广长各半搩手;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作尼师坛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半,更增广长各半搩手;若过裁竟,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尼师坛者,敷下坐。
“若比丘作尼师坛,长中过量、广中不过量;若广中过量、长中不过量;广长俱过量。
“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教他使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为他作,成不成,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应量作,或减量作,若从他得已成者,裁割如量,若叠作两重,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覆疮衣过量戒第八十八
= 当比丘在做一张出疹子要盖的布时,须依律藏规定。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患痈、疮疥、种种疮病,脓血流出,污身、污衣、污卧具。
(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jiè) = 疥疮,一种皮肤病,非常刺痒,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又名“疥癣”[scabies]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畜覆疮衣。”
 
时诸比丘覆疮衣粗,多毛着疮举衣时患痛。
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以大价细软衣覆疮上着涅槃僧;若至白衣家请坐时,应语言:‘我有患’;若主人语言:‘但坐’;当褰上涅槃僧,以此衣覆疮而坐。”
涅槃僧 = Nivasana,音译泥缚些那、泥洹僧。意译作裙。
(qiān) = 套裤[leggings](散开[spread out])
 
时六群比丘闻世尊听作覆疮衣,便多作广长覆疮衣。
诸比丘见即问言:“世尊制戒,畜三衣不得过长,此是何衣?”
六群比丘报言:“是我等覆疮衣。”
诸比丘闻,嫌责六群比丘:“云何汝等多作广长覆疮衣?”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多作广长覆疮衣?”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覆疮衣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四搩手、广二搩手,裁竟过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覆疮衣者,有种种疮病持用覆身。
“若长中应量广中不应量,广中应量长中不应量,若广长俱不应量,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教人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者,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应量作,或减量作,若从他得裁割如量,如叠作两重,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雨衣过量戒第八十九
= 当比丘在做一张雨季沐浴要用的布时,须依律藏规定。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毗舍佉母闻如来听诸比丘作雨浴衣,即大作雨浴衣,遣人持诣僧伽蓝中与诸比丘。
(qū) = 通“祛”。驱逐[expel]
毗舍佉 = Visakha/Vesakha,意译作别枝、长养。乃星宿之名,指氐宿。/意译善格、季春。即印度历之二月,属渐热时、春时、热时。
浴裙/内衣/明衣/雨浴衣/浴衣 = Udakasatika,入浴时所著之衣服。浴具七物之一。依五分律卷二十六、十诵律卷十八、摩诃僧祇律卷四十等,比丘、比丘尼不得裸形而浴,必着浴衣,若不着之,则得突吉罗罪,称为浴衣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载,澡浴时用浴裙,以毡布为之,长五肘,阔肘半,绕身而浴。或于洗浴之际,以脚布缠肚腰,浴裙则于入浴之前后着之。又‘雨浴衣’一词系缘自印度人于急雨时,出露地洗浴所著之衣,佛制浴衣法后亦沿用之。
诸比丘得便分,佛言:“此衣不应分,自今已去若得雨浴衣,随上坐次付与;若不足者忆次,更得,续次与使遍彼。”
时得贵价衣,续次与,佛言:“不应尔,应与上座易之;以上座先得者,转次与下座;若不遍者,当以僧可分衣物与之令遍。”
 
时六群比丘闻如来制戒,听诸比丘作雨浴衣,辄自多作广大雨浴衣。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诸比丘见已即问言:“如来制戒畜三衣不得过长,此是谁衣?”
六群比丘报言:“是我等雨浴衣。”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乃多作广大雨浴衣?”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多作广大雨浴衣?”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雨浴衣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六搩手、广二搩手半;过者裁竟,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雨浴衣者,诸比丘着在雨中洗浴。
“若比丘作雨浴衣,长中不应量、广中应量,若广中不应量、长中应量,若广长俱不应量,自作而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罗。
“若教人作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应量作,减量作,若从他得裁割如量,若叠作两重,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佛等量作衣戒第九十
= 任何比丘不照律藏的规格作僧袍,僧袍须被剪掉。
 
尔时佛在释翅搜尼拘类园中。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尔时尊者难陀短佛四指,诸比丘遥见难陀来,皆谓是佛来,即起奉迎,至乃知是难陀。
诸比丘皆怀惭愧,时难陀亦怀惭愧。
尔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制难陀比丘着黑衣。”
 
时六群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汝等云何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
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者,波逸提;是中如来衣量者,长佛十搩手、广六搩手,是谓如来衣量。’
 
“比丘义如上。
“衣者,十种衣,如上。
“若比丘,等如来衣量,长中不应量、广中应量,广中不应量、长中应量,若广长中俱不应量,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罗。
“若教他作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亦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从他得作成衣当裁割如量;若不裁割叠作两重,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
 
#四提舍尼
 
波罗底提舍尼/波胝提舍尼/钵喇底提舍那/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 = Patidesan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作对他说、向彼悔、各对应说、悔过法、可呵法。为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犯此戒时,必须向其他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之一种。此一戒法,比丘与比丘尼不同,皆与饮食有关,比丘有四戒,称为四提舍尼。
从非亲尼受食戒
又作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戒、从非亲尼受食学处、在白衣舍自手从非亲里尼受食戒,谓无病比丘入于村中,从非亲族非乡里之比丘尼手中受食。
受尼指授食戒
又作在俗家偏心受食戒、食尼指授食戒、在白衣家食尼偏心指授食戒、受苾刍尼指授食学处,谓比丘在白衣家就食时,有比丘尼不按顺次授食而优先予以美食美羹。
学家过受食戒
又作学家过受戒、学家受食学处、违制学家受食戒,谓比丘入有学之圣者家,不得妄自受食,令彼供养过度而致空乏。
兰若受食戒
又作恐怖兰若受食戒、有难兰若受食戒、兰若安坐受食戒、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谓比丘因恐惧往俗家受食之途中遭贼难等之灾患,遂令檀越送食至阿兰若住处,此一情形亦为佛陀所禁制。
 
##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戒第一
= 任何比丘在有人住的地方从和他无(血缘)关系的比丘尼手中接受食物并进食,犯Patidesanja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世俭谷贵,人民饥饿,死者无限,乞求难得。
尔时莲华色比丘尼,到时着衣持鉢入舍卫城乞食,所得初日食持与比丘,得二日食若三日食亦与比丘。
莲华色 = Uppalavanna,意译作莲华鲜、专华色、华色。或梵汉并举,译作优钵罗华色、优钵华色。即莲华色比丘尼。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誉为神足第一。又作青莲华尼、莲华色尼、莲华色女、莲华淫女、莲华女、嗢罗苾刍尼。未出家前,原为王舍城人,初嫁郁禅国人,婚后曾生一女。因发现其夫与其母私通,故离家至波罗捺城,另嫁一长者。日后长者至郁禅国经商,娶一少女归波罗捺国,后方知彼乃莲华色之女。莲华色深感命运悲凉,前则与母共夫,今则与女共夫,因而自暴自弃,遂至毗舍离城过淫女生活。一日,听闻目犍连说法而归信佛教,乃依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出家,后得六神通,证阿罗汉果。据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载,佛陀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归返人间时,莲华色曾化作转轮圣王之身迎接佛陀,是后又恢复本形礼佛。后提婆达多叛逆,欲加害佛陀,莲华色呵斥之,提婆达多怒击其头顶而致死。
莲华色比丘尼复于异时,着衣持鉢入舍卫城乞食。
时有长者,乘车将从往问讯波斯匿王,从者驱人避道。
时莲华色比丘尼见已避道,堕深泥中面奄地而卧,长者见之,慈愍即止车,敕左右人扶出。
(yǎn) = 突然地[suddenly]/气息微弱的样子[the breath is dying out]
长者问言:“阿姨有何患苦?”
报言:“我无所患,饥乏故耳。”
尔时长者问言:“何故饥乏,乞求难得耶?”
答言:“易得耳,我得初日食持与比丘,二日三日食亦持与比丘,故我饥耳。”
时长者嫌言:“沙门释子受无厌足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受此比丘尼所乞得食,不知义让,施虽无厌而受应知足。”
时长者即将此比丘尼还家浣濯衣服,为作酥粥供给所须,语言:“自今已去可常在我家食,勿复余去,若外有所得者随意与人。”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zhuó) = [wash]
= Peya/peja,又称小食。即以少米多水煮成之稀饭。禅林之常法,晨朝吃粥。又释门正统卷三载,破晓得见手中之纹时,即可食粥。粥之种类甚多,据十诵律卷二十六举出酥粥、油粥、胡麻粥、乳粥、小豆粥、麻沙豆粥、麻子粥、清粥八种。又禅林象器笺饮啖门则举出五味粥、缨络粥、红调粥等。其中,五味粥乃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以杂谷众味所作,故称腊八粥,又称红糟。缨络粥为糁野菜和米煮成之粥,以菜牵连,犹如璎珞,故有此称。红调粥即赤豆粥,为正月十五日所食之粥。丛林中,掌理朝粥者,称为粥头;仅吃粥饭而无一用之僧,称为粥饭僧;朝粥之后,称为粥罢;朝粥与晚粥,则并称为两粥。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言:“云何汝等于比丘尼边受食?”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受彼莲华色比丘尼食不知止足?”
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入村中自受比丘尼食食者,彼比丘应向余比丘说:“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皆有疑,不敢取亲里比丘尼食。
佛言:“自今已去听受亲里比丘尼食。”
 
时诸病比丘复有疑,不敢受非亲里比丘尼食。
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受非亲里比丘尼食。”
 
时诸比丘复有疑,非亲里比丘尼持食置地不敢取,或使人授与,亦不敢取。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如是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若无病自手取食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比丘义如上说。
“非亲里、亲里亦如上。
“病者,亦如上。
“食者,二种食,亦如上。
“彼比丘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若不病而自手受如是食食,咽咽,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受亲里比丘尼食;若有病、若置地与、若使人授与、若在僧伽蓝中与、若在村外与;若在比丘尼寺内与,如是受取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在俗家偏心受食戒第二
= 如果比丘被邀请到他人家里用餐,而如果有位比丘尼站在那里给予指示,如「那里给饭,那里给菜」,比丘必须叫她离去,如果没有任何一位比丘叫她离去,犯Patidesanja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众多比丘,与六群比丘在白衣家内共坐食。
时六群比丘尼为六群比丘索羹饭,语言:“与此羹,与此饭。”
六群尼/六群比丘尼 = 此六名比丘尼,结党行恶,为佛制戒之因。但六人之名却不见于经传,恐系泛指示唆肇事者。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而舍中间不与,乃越次与六群比丘而食之。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食六群比丘尼所索羹饭而食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食六群比丘尼所索羹饭,而令中间比丘不得食?”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至白衣家内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与某甲羹、与某甲饭”,比丘应语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须比丘食竟”;若无一比丘语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须比丘食竟”者,是比丘应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诸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比丘义如上。
“家内者,有男女者是。
“食者,如上说。
“彼比丘于白衣家内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与某甲羹,与某甲饭’;彼比丘当语言:‘大姊小止,须诸比丘食竟’;若无一比丘语言:‘大姊小止,须诸比丘食竟’,而食者,咽咽,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语言:‘大姊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若比丘尼自为檀越;若檀越设食,令比丘尼处分;若不故作偏为与此置彼,如是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学家过受戒第三
= 有些家庭是被指派为修行的。如果任何比丘,无病,没被邀请,从这些家庭接受食物并进食,则犯Patidesanja
 
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时有居士家夫妇,俱得信乐为佛弟子。
诸佛见谛弟子常法,于诸比丘无所爱惜,乃至身肉。
若诸比丘至家者,常与饭食及诸供养故,令其贫穷衣食乏尽。
比居诸人皆作此言:“彼家先大富多财饶宝,从供养沙门释子已来,财物竭尽贫穷乃尔,如是恭敬供养乃反得贫弊!”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言:“汝等云何数至居士家受饮食供养而不知足,使彼居士财物竭尽乃尔耶?”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等云何数至居士家受供养饮食,乃令彼家贫穷如是?”
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僧与彼居士作学家白二羯磨,作如是与;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罗阅城中一居士家夫妇,得信为佛弟子,财物竭尽;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作学家羯磨,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白如是。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大德僧听,此罗阅城中一居士家夫妇,得信为佛弟子,财物竭尽,僧今与作学家羯磨,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谁诸长老忍僧与彼居士作学家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居士作学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竟,而在其家受饮食食,当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其中比丘先受学家请,皆有疑不敢往。
佛言:“听先请者往。”
 
时病比丘疑不敢受学家食。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受学家食食。”
 
时诸比丘见施食者置地与,疑不敢取,若使人与亦不敢受,佛言:“听受;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先作学家羯磨,若比丘于如是学家先不请,无病自手受食食,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比丘义如上。
“学家者,僧与作白二羯磨。
“居士家者,如上。
“病者,亦如上。
“若比丘,如是学家僧先与作学家羯磨已,比丘先不受请又无病,于如是学家中自手受食食者,咽咽,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受请、若有病、若置地与、若从人受取,若学家施与后财物还多,无犯。”
 
彼学家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彼学家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者,僧应与作白二羯磨解;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罗阅城中有一居士夫妇,得信为佛弟子,好施财物竭尽,僧先与作学家羯磨;今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学家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罗阅城中一居士家夫妇,得信为佛弟子,好施财物竭尽,僧先与作学家羯磨;今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僧今与彼居士解学家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彼居士解学家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居士解学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诸比丘皆疑,不敢受已解学家羯磨居士食,白佛。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有难兰若受食戒第四
= 有些郊外地区是可疑和危险的。如果任何比丘,无病,住在这种地方,在那里吃未被通告的食物,则犯Patidesanja
 
尔时佛在释翅搜国迦维罗卫尼拘类园中。
舍夷城中诸妇女、俱梨诸女人,持饮食诣僧伽蓝中供养。
时诸盗贼闻之,于道路娆触。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时诸比丘闻,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诸比丘应语诸妇女:‘莫出道路,有贼恐怖’;若已出城,应语言:‘莫至僧伽蓝中,道路有贼恐怖’;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在阿兰若,有疑恐怖处住,僧伽蓝外不受食,僧伽蓝内受食而食;当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n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此外,比丘为修行而常居于阿兰若,称阿兰若行,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时诸檀越,先知有疑恐怖而故持食来,诸比丘疑,不敢受食。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如是食。”
 
时诸病比丘亦疑,不敢受如是食。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受如是食。”
 
时有施主,以食置地与、若教人与,诸比丘疑,不敢受。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如是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在阿兰若、迥远有疑恐怖处,若比丘在如是阿兰若处住,先不语檀越,若僧伽蓝外不受食,在僧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食者,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比丘义如上。
“阿兰若处者,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弓量法也。
“有疑恐怖者,疑有贼盗恐怖。
“病者,如上说。
“若阿兰若比丘,在如是迥远处住,若先不语檀越,于僧伽蓝外不受食,僧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食咽咽,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语檀越、若有病、若置地与、若教人与、若来受教敕听法时,比丘自有私食令授与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
 
#百种学法(式叉迦罗尼法)
百众学 = Sikkha-karaniya,意译应当学、应学作。乃戒禁触犯突吉罗罪(Dukkata,意译恶作)之戒法。此类轻戒难持而易犯,必须细心注意,经常忆念修学,故特以学为名。又众学之数,诸律不同,其中,四分律总括为百戒,故通称为百众学。
 
众多学法/众学戒法/众学法/众学 = 即有关修行僧衣、食、住、行之细则戒法。全称众多学法(Sambahula Sekkha-dhamma)。比丘、比丘尼应受持具足戒之一部分。僧戒八段中之第七,犯之属轻罪。规定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细则,其数众多,应常习学,故称众学;又此戒难持,应加细心注意,故特以学为名。又称之为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尸沙迦罗尼、尸叉罽赖尼、式叉羯阑尼、尸叉吉利。意译应当学、应学作、守戒。众学之数目及内容,因事多而细小,故诸律所载相异之处不少,其中四分律总为百戒,故一般称百众学法。又比丘所持及比丘尼所持之百众学法不相同。
()当齐整着涅槃僧(内衣)。
()当齐整着三衣。
()不得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即不得衣服左右反抄,着于肩上而进入室内,以似国王、大臣故。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坐。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
(十一)不得白衣舍内蹲坐。
(十二)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
(十三)不得叉腰入白衣舍坐。
(十四)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
(十五)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
(十六)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
(十七)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
(十八)好覆身入白衣舍,即所著衣服须覆掩好,不得处处显露身体。
(十九)好覆身入白衣舍坐。
(二十)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
(廿一)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坐。
(廿二)静默入白衣舍。
(廿三)静默入白衣舍坐。
(廿四)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
(廿五)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坐。
(廿六)用意受食,即专心受食、不捐弃羹饭。
(廿七)平钵受食,即不溢钵受食。
(廿八)平钵受羹。
(廿九)羹饭等食,即羹饭一同食用。
(三十)以次食,即取食依次第,不得于钵中处处食。
(卅一)不得挑钵中而食。
(卅二)若比丘不病不得为己索羹饭,即于供养时,若非生病不得为自己索羹饭等。
(卅三)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
(卅四)不得视比坐钵中,即不得顾视邻座之钵,以比较份量。
(卅五)当系钵想食,即食时不顾视左右,唯系念于钵。
(卅六)不得大抟饭食,即不取无法放进口中之大团饭食。
(卅七)不得大张口待食。
(卅八)不得含饭语。
(卅九)不得抟饭遥掷口中。
(四十)不得遗落饭食。
(四一)不得颊食食,即不胀颊食。
(四二)不得嚼饭作声食。
(四三)不得大吸饭食,即不吸食食。
(四四)不得舌舐食。
(四五)不得振手食,即食物粘着,不得振动手以食。
(四六)不得手把散饭食,即不得以手散弃饭食。
(四七)不得污手捉饮器。
(四八)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
(四九)不得生草叶上大小便涕唾。
(五十)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
(五一)不得立大小便。
(五二)不得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
(五三)不得为衣缠颈者说法。
(五四)不得为覆头者说法。
(五五)不得为裹头者说法。
(五六)不得为叉腰者说法。
(五七)不得为着革屣者说法。
(五八)不得为着木屐者说法。
(五九)不得为骑乘者说法。以上由(四九)(五九)之规定,病者除外。
(六十)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
(六一)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故。
(六二)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
(六三)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
(六四)不得着革屣绕佛塔行。
(六五)不得着富罗(靴)入佛塔中。
(六六)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
(六七)不得佛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
(六八)不得担死尸从佛塔下经过。
(六九)不得在佛塔下埋死尸。
(七十)不得在佛塔下烧死尸。
(七一)不得向佛塔烧死尸。
(七二)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
(七三)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佛塔下过。
(七四)不得佛塔下大小便。
(七五)不得向佛塔大小便。
(七六)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
(七七)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
(七八)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
(七九)不得向佛塔嚼杨枝。
(八十)不得佛塔四边嚼杨枝。
(八一)不得在佛塔下涕唾。
(八二)不得向佛塔涕唾。
(八三)不得佛塔四边涕唾。
(八四)不得向佛塔舒脚坐。
(八五)不得安佛像在下房,己在上房住。
(八六)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
(八七)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
(八八)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为说法。
(八九)人在高座,己坐下座不得为说法。
(九十)人在前行,己在后不得为说法。
(九一)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不得为说法。
(九二)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得为说法,道指道路之中央或右边。上述由(八六)(九二)之戒法,病者除外。
(九三)不得携手在道行。
(九四)不得上树过人头,除时因缘,制此戒系因曾有一比丘于大树上受夏安居,由树上大小便,树神嗔怒而杀比丘。
(九五)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着肩上而行。
(九六)人持杖不恭敬不应为说法。
(九七)人持剑不应为说法。
(九八)人持鉾不应为说法。
(九九)人持刀不应为说法。
(一○○)人持盖不应为说法。由(九六)(一○○)之戒法,病者除外。
 
##齐整著涅槃僧戒第一
= 我会将下僧袍围绕(穿)在我身上。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着涅槃僧,或时下着、或时高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zhě) = 同“褶”。衣物上的皱褶。/折叠。
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着涅槃僧,或时下、或时高、或时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如似国王、长者、大臣、居士,如似节会戏笑俳说人着衣?”
(pái) = 杂戏,滑稽剧[farce]
俳说(pái shuō) = 戏笑嘲谑的言辞。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着涅槃僧,或时下、或时高、或时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着涅槃僧,或时下着、或时高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当齐整着涅槃僧,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是中不齐整着,或时下着、或时高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
“下者,系带在脐下。
“高者,褰齐膝。
(qiān) = 套裤[leggings](散开[spread out])
“象鼻者,垂前一角。
“多罗树叶者,垂前二角。
“细襵者,绕腰襵皱。
“若比丘,高着、下着涅槃僧,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故作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脐中生疮下着,若脚[-+]有疮高着,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在道行,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齐整著三衣戒第二
= 我会将上僧袍围绕(穿)在我身上。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所著衣,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细襵。
诸长者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着衣,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如似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种?”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着三衣,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着衣,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当齐整着三衣,式叉迦罗尼。’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比丘义如上。
“是中不齐者,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
“下着衣者,下垂过肘露胁。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高着衣者,过脚[-+]上。
“象鼻者,下垂一角。
“多罗树叶者,垂前两角后褰高也,
“细襵者,细襵已安缘。
“若比丘,故高着、下着衣、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襵,故作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肩臂有疮下着,或时脚[-+]有疮高着、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在道行、作时,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反抄衣戒第三
= 我将端正威仪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反抄三衣行入白衣舍。
反抄 = 谓反着袈裟,即衣服从前面反翻于右肩上。
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持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反抄衣入白衣舍,如似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种?”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反抄衣入白衣舍?”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反抄衣入白衣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也。
“反抄衣者,或左右反抄衣着肩上。
“若比丘,故左右反抄衣着肩上入白衣舍,故作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胁肋边有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在道行、若作时,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反抄衣坐戒第四
= 我将端正威仪而坐在俗人家。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如上。
 
##衣缠颈戒第五
= 我将不拉高衣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以衣缠颈入白衣舍。
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乃以衣缠颈入白衣舍,如似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种。”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衣缠颈入白衣舍?”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衣缠颈入白衣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缠颈者,总捉衣两角着左肩上。
“故作衣缠颈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肩臂有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或作时、或在道行,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衣缠颈坐戒第六
= 我将不拉高衣而坐在俗人家。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亦如是。
 
##覆头戒第七
= 我将不包覆头部而前往俗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以衣覆头入白衣舍。
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衣覆头行似如盗贼。”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持衣覆头入白衣舍?”
 
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衣覆头入白衣舍?”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也。
“覆头者,若以树叶、若以碎段物。
“若衣覆头行入白衣舍,故作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患寒、或头上疮生、或命难、梵行难,覆头而走,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覆头坐戒第八
= 我将不包覆头部而坐在俗人家。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