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星期五

四分律-二分之五(明尼戒法)

四分律卷第二十六
 
二分之五(明尼戒法)
 
#一百七十八单提法(续)
= 九十二波逸提法Pacittiya
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波逸提 = Pacitt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有舍堕、单堕二种。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据毗尼母经卷七载,所犯之罪轻微、非断灭善根之枝条罪、伤善处少,故称波逸提。
 
##不审谛受语便向人说戒第八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婆伽婆 = Bhagava,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
时提舍难陀比丘尼,是谶摩比丘尼弟子。
(chèn) = 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auguryprophetic remark]
师语:“汝取衣鉢、尼师檀、针筒来。”
时提舍比丘尼,受师教不审谛,语诸比丘尼言:“师教我偷衣鉢、尼师檀、针筒。”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时诸比丘尼闻此语已,即问谶摩比丘尼:“汝实教弟子偷衣鉢、尼师檀、针筒耶?”
答言:“诸妹,我岂当有此意教弟子偷衣鉢、尼师檀、针筒耶?我直语取衣鉢、尼师檀、针筒来,不教偷也。”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提舍难陀比丘尼:“云何汝受师语不审谛?向诸比丘尼言:‘师教我偷衣鉢、尼师檀、针筒。’”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提舍难陀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受师语不审谛,便语诸比丘尼言:‘师教我偷衣鉢、尼师檀、针筒’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提舍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提舍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不审谛受语,便向人说,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不审谛受语,便语诸比丘尼言:‘师教我偷衣鉢、尼师檀、针筒’,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其事实尔,语言:‘汝往偷取衣鉢、尼师檀、针筒来’;语诸比丘尼言:‘师教我偷衣鉢、尼师檀、针筒来’;或戏笑语、或疾疾语、或独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乃错说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恶心咒诅戒第八十八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以小事便共瞋恚作咒诅言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我若作是事者,使我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汝作是事者,亦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
(zǔ) = 诅咒[cursedamnwish sb. evil]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自有小事便瞋恚作是咒诅言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是事,使我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是事,亦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自有小事便瞋恚作是咒诅言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是事,使我入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是事,亦当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有小因缘事便咒诅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如是事,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如是事,亦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佛言:‘自今已去听称南无佛,若我有如是事南无佛;若汝有如是事,亦南无佛。’
“彼比丘尼有小事便自咒诅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是事,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是事,亦入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言南无佛、或戏笑语、或疾疾语、或独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错说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因嗔椎胸哭戒第八十九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瞿师罗园中。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瞿师罗园精舍/美音精舍/瞿师罗园 = Ghositarama,位于古代中印度憍赏弥国。即瞿师罗长者建精舍奉施释尊之园林。
时迦罗比丘尼与他共斗诤,不善忆持诤事,便自手槌胸啼哭。
(chuí) = 槌子,敲击工具[mallet](捶打;敲击[beat])
 
时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迦罗比丘尼:“汝云何与他共斗诤,自手槌胸啼哭?”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迦罗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迦罗比丘尼与他共斗诤,手槌胸啼哭?”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罗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迦罗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共斗诤,不善忆持诤事,槌胸啼哭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与他共斗诤者,有四种诤如上。
“若比丘尼共斗诤,不善忆持诤事,槌胸啼哭,一槌胸一波逸提。
“一渧泪堕一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食噎而自槌,或因大小便泪出,或因风寒热泪出,或烟熏泪出,或闻法心生厌离泪出,或眼病着药泪出,不犯。
(yē) = 食物堵住喉咙[choke](哽咽[choke with sobs])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覆身同床戒第九十
 
尔时婆伽婆在婆只陀国。
时六群比丘尼二人同一床卧,诸比丘尼见谓与男子共卧,见起时乃知非男子。
时有一大将,勇健多智、众术备具善能斗战,始娶妇未久被官敕当征,便生此念:“我今远征,妇当付谁?”
正欲付嘱居士,居士家多诸男子,不得付嘱。
大将先与跋提迦毗罗比丘尼知识,念言:“我今宁可将妇付嘱迦毗罗比丘尼已,然后出征。”
即便付之。
时迦毗罗比丘尼受其妇,为拥护故共同床止宿。
此迦毗罗比丘尼身体细软,此妇人身触生染着心。
时大将征还迎妇归家,其妇乐着比丘尼身细软,便逃走还至彼尼所。
此大将作是念:“我欲作好而更得恶,云何我妇今不爱乐我,染着比丘尼,逃走还趣彼所?”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及跋提迦毗罗比丘尼:“云何汝等,二人同床共卧?”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及迦毗罗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二人,共同床卧?”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及迦毗罗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及迦毗罗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二人共同床卧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有疑者,不敢与病比丘尼共床卧,亦不敢更互坐、更互卧。
佛言:“听与病者同床卧;听更坐更卧;自今已去应如是结戒:‘若比丘尼无病,二人共床卧,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床者,有五种如上。
“彼比丘尼无病,二人共同床卧,随胁着床敷,一一波逸提;随转,一一波逸提。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与病人共床卧,若更互坐更互卧,或病倒地、为强力者所执、或被缚、或命难、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同被褥卧戒第九十一
 
尔时婆伽婆在婆只陀国。
时六群比丘尼二人同一褥、同一被共卧。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时诸比丘尼见,谓与男子共卧,起时乃知非男子。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二人同一褥、同一被共卧?”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二人同一褥、同一被共卧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二人同一褥、同一被共卧,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彼比丘尼有一敷,或是草、或是树叶,诸比丘尼疑不敢共卧。
佛言:“听诸比丘尼各别敷卧毡,若寒时正有一被,听各内着衬身衣得共卧;自今已去应如是结戒:‘若比丘尼共一褥一同被卧,除余时,波逸提。’
(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felt]
(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二人同一褥、共一被卧,随胁着床,波逸提。
“随转,一一波逸提。
“若同一褥别被,突吉罗;若同一被别褥,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有一敷、若草、若叶敷,各别敷卧毡;若寒时同一被内各着衬身衣、或病倒地、或为强力者所执、或被系或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故恼客旧戒第九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为恼故,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故在前诵经、问义、教授。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为恼故,先住后至、后至先住,在前诵经、问义、教授?”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为恼故,先住后至、后至先住,在前诵经、问义、教授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为恼故,先住后至、后至先住,在前诵经、问义、教授,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戒结。
 
彼比丘尼,亦不知是先住非先住、不知后至非后至,后乃知,其中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先住后至、后至先住,为恼故在前诵经、问义、教授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知先住后至、后至先住,为恼故在前诵经、问义、教授,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先听、若是亲厚、若亲厚人语言:‘汝但教授,我当为汝语’;若先住者从后至者受经,若后至从先住者受诵,若二人共从他受,若彼问此答、若共诵、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梦中语、若欲说此乃错说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同活尼病不看戒第九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同活比丘尼病而不瞻视。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诸比丘尼语言:“汝同活比丘尼病,何不看视?”
彼犹故不瞻视,以不瞻视故彼遂命过。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云何同活比丘尼病而不瞻视?诸比丘尼劝汝,而不从语瞻视,遂令命终。”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比丘尼,同活比丘尼病而不瞻视?诸比丘尼劝汝看视,而不从语,遂令命终。”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同活比丘尼病,不瞻视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同活者,二比丘尼共生活。
“彼比丘尼,同生活比丘尼病,不看视者,波逸提。
“除同活病,若余比丘尼病,若和上、若阿阇梨,若同和上、同阿阇梨,若弟子、亲厚知识病,不瞻视,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瞻视同活病、若己身病不堪瞻视病者,若由是故命难或梵行难不看,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安居中牵她出房戒第九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安居,初听余比丘尼在房中敷床,安居中瞋恚挽床驱出。
(wǎn) = 牵引;拉[drawpull]
时彼比丘尼惭愧惧失宿,即便休道。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云何安居初听余比丘尼在房中安床,安居中瞋恚挽床驱出,使彼惭愧休道?”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偷罗难陀比丘尼,安居初听余比丘尼在房中安床,安居中瞋恚挽床驱出,使彼惭愧休道?”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偷罗难陀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安居初听余比丘尼在房中安床,后瞋恚驱出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安居中者,受安居已。
“床者,五种床如上。
“彼比丘尼安居初听余比丘尼在房中安床,后瞋恚驱出,随作方便,随出门,一一波逸提。
“若方便驱众多人出众多户,众多波逸提。
“若方便驱众多人出一户,众多波逸提。
“若方便驱一人出众多户,众多波逸提。
“若方便驱一人出一户,一波逸提。
“若出余衣物者,突吉罗;若闭户使不得入,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不以瞋恚,随上座次驱下座出;未受大戒人共宿,过二宿第三宿驱出;若令病人出在大小便处便利;若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以此事命难、梵行难,一切驱出,不犯。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三时无事游行戒第九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时人间游行。
时遇暴雨河水泛涨,漂失衣鉢、尼师檀、针筒,踏杀生草。
(fàn) = 漂浮[float]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断众生命,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时人间游行,遇天暴雨河水泛涨漂失杂物,又踏杀生草断众生命?”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云何汝等,春夏冬一切时人间游行,遇雨河水泛涨漂失衣物,踏杀生草,使居士讥嫌?”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时人间游行,遇雨河水泛涨漂失衣物,踏杀生草,使居士等讥嫌?”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时人间游行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若彼比丘尼,为佛事法事僧事病比丘尼事。
佛言:“听受七日法出界去;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时人间游行,除余因缘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时人间游行,随入村界,一一波逸提。
“若无村无界处行十里间者,波逸提。
“减一村、减十里者,突吉罗。
“一村间行一界内者,突吉罗。
“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为佛法僧事,为病比丘尼事,受七日法出界行;或为强者所执、或被缚去、或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安居竟不知请戒第九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诸居士,请谶摩比丘尼共立制度:“我等共供养众僧乃至安居竟。”
谶摩比丘尼安居竟,而彼即住不去。
时诸居士皆讥嫌言:“我等先有制度,请谶摩比丘尼来,共供养众僧,乃至安居竟;谶摩比丘尼而今安居竟,犹故不去。”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谶摩比丘尼言:“诸居士共立制度,请谶摩比丘尼来,共供养众僧至安居竟;今安居已讫,故住不去。”
 
尔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谶摩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居士供养汝夏安居,今者已讫,云何故住,使诸居士讥嫌?”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谶摩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夏安居讫不去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安居竟,应出行乃至一宿。
“若比丘尼安居竟不出行,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夏安居讫去,若彼居士更请住,我当更供养;若家家传食、若亲里男女请,今日食或明日食,若遇病无伴瞻视者、或水难、或恶兽难、或贼难、或水瀑涨、或为强力所执、或被系缚、或命难、梵行难,如是诸难夏安居讫不出行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边界恐怖处游行戒第九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王波斯匿边界人民反叛。
时六群比丘尼,于彼人间有疑恐怖处游行。
时诸贼见已作是言:“此六群比丘尼,皆为波斯匿王所供养,我等当共触娆。”
(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时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皆犯梵行;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于边界人间恐怖处游行,与贼女婬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汝等云何于人间恐怖处游行?”
 
即往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
佛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在人间恐怖处游行?”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边界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边界者,远城处。
“有疑者,疑有贼盗。
“恐怖者,恐有贼盗。
“彼比丘尼,于边界有疑恐怖处游行,随入村行一一界,一一波逸提。
“无村阿兰若处行十里,一波逸提。
“行减一村、减十里,一突吉罗。
“若村中行一界内,突吉罗。
“方便欲去共期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被唤、若被请、若有所白、若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缚、或命难、梵行难,若先至后有疑恐怖事起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界内绕城四边有疑恐怖处游行戒第九十八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界内人民反叛。
尔时六群比丘尼,在彼界内有疑恐怖处游行。
时诸贼见已皆作是言:“此六群比丘尼,皆为波斯匿王所供养,我等当共触娆。”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皆犯梵行,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于界内,有疑恐怖处游行,如贼女婬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汝等云何于人间恐怖处游行?”
 
即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在界内人间恐怖处游行?”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于界内有疑恐怖处在人间游行,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界内者,绕城四面。
“有疑者,疑有贼盗也。
“恐怖者,恐有贼盗。
“若比丘尼,于彼界内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随入村内行一一界,一一波逸提。
“无村阿兰若处,行至十里,一波逸提。
“减一村、减十里,突吉罗。
“村中行一界内,一突吉罗。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有所白、若被唤、若请去、若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缚、或命难、梵行难,若先至后有疑恐怖事起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习近住违谏戒第九十九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时诸比丘尼谏言:“汝莫亲近居士、居士儿作不随顺行;汝,妹!可别住,汝若别住,于佛法中得增益安乐住。”
而彼故不别住。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尼:“汝云何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
佛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与居士、居士儿亲近共住作不随顺行?”
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僧与彼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白四羯磨;当作如是呵责舍此事,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比丘尼,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余比丘尼呵谏言:“汝,妹!莫亲近居士、居士儿作不随顺行;汝,妹!可别住,汝若别住,于佛法有增益安乐住”;彼比丘尼故不改;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彼某甲比丘尼作呵责令舍此事:“汝,妹!莫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汝,妹!可别住,若别住,于佛法有增益安乐住”;白如是。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大姊僧听,此某甲比丘尼,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余比丘尼谏言:“妹!莫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汝,妹!今可别住,汝若别住,于佛法有增益安乐住”;而彼故不改;今僧与彼某甲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故:“汝,妹!莫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汝,妹!可别住,汝若别住者,于佛法有增益安乐住”;谁诸大姊忍僧与彼某甲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如是第二、第三说。
“‘僧已忍与彼比丘尼作呵责舍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当作如是呵责。”
 
众僧为彼比丘尼作呵责,白四羯磨舍此事已。
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告诸比丘:“若有如是比丘尼,比丘尼僧亦当作白四羯磨呵谏舍此事;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余比丘尼谏此比丘尼言:“妹,汝莫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妹!汝可别住,若别住,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此事善;若不舍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亲近者,数数语、数数笑、数数调戏。
“居士者,未出家人。
“儿者,亦未出家人。
“彼比丘尼,亲近彼居士、居士儿共住作不随顺行;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言:‘妹!莫亲近居士、居士儿作不随顺行;汝当别住,汝若别住,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汝今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而犯重罪’;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白。
“白已当语言:‘妹!我已白,余有羯磨在;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而更犯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已当语言:‘妹!已白已作初羯磨,余有二羯磨在;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而更犯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作第二羯磨。
“作第二羯磨已当语言:‘已作白第二羯磨,余有一羯磨在;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责而更犯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作三羯磨竟,波逸提。
“若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竟,二突吉罗。
“白已,一突吉罗。
“白未竟、未白前,亲近居士、居士儿作不随顺行,如是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初语时舍、非法别众呵责,非法和合众、法别众、似法别众、似法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一切不作呵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往观王宫戒第一百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尼,往观王宫画堂、园林、浴池。
画堂(huà táng) = 古代宫中有彩绘的殿堂。/泛指华丽的堂舍。
园林(yuán lín) = 专供人游玩休息的种植了花草树木的地方[landscape gardenpark]
浴池 = 为浴身所设之池塘。于印度,除浴室之外,有承受雨水作池,或盛清流洗浴。印度为热带,故随处设之,以供澡浴之用。
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此诸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往观王宫画堂、园林、浴池,如贼女婬女无异。”
 
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汝云何乃往观王宫画堂、园林、浴池?”
 
尔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
佛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乃往观王宫画堂、园林、浴池?”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往观王宫文饰、画堂、园林、浴池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往观王宫文饰、画堂、园林、浴池,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高至下、从下至高,去而见者,波逸提;不见者,突吉罗。
“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入王宫有所白、若唤若请、若路由中过、若寄宿、若为强力者所执、或被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若复为僧事塔事而往观看画堂,欲取摸法,不犯。
“若至僧伽蓝中受教授听法,或被请道由中过,若寄宿,或为强力者所执,或被缚将去,或为僧事、塔事往观园林、浴池欲取摸法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泉渠水中露身洗浴戒第一百零一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尼,露身在河水、泉水、池水、深水中浴。
时有贼女婬女,往比丘尼所语言:“汝等年少腋下未生毛,云何便出家学道修梵行耶?如今年少,可于爱欲中共相娱乐,老时可修梵行,如是二事俱得。”
其中年少者闻便生不乐心。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诸比丘尼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而露身形在河泉池深水中浴,如婬女贼女无异?”
 
尔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云何汝等露形在河、泉、池、深水中浴耶?”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
佛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露形在河、池、泉、深水中浴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露身形在河水、泉水、深水、池水中浴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应以四事覆形洗浴,若在流水岸侧曲回处,若复有树荫覆处,若复水覆障,若以衣障身。
“上三事不得相取与器物以衣障者,一切如法事得作。
“彼比丘尼,若露形在河、池、泉、深水中洗浴身,尽渍,波逸提;不尽渍,突吉罗。
“方便欲洗而不洗,共期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水岸曲回处、树荫覆处、水覆障、若以衣障形、若为强力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量浴衣戒第一百零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听比丘尼作浴衣。
浴裙/内衣/明衣/雨浴衣/浴衣 = Udakasatika,入浴时所著之衣服。浴具七物之一。依五分律卷二十六、十诵律卷十八、摩诃僧祇律卷四十等,比丘、比丘尼不得裸形而浴,必着浴衣,若不着之,则得突吉罗罪,称为浴衣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载,澡浴时用浴裙,以毡布为之,长五肘,阔肘半,绕身而浴。或于洗浴之际,以脚布缠肚腰,浴裙则于入浴之前后着之。又‘雨浴衣’一词系缘自印度人于急雨时,出露地洗浴所著之衣,佛制浴衣法后亦沿用之。
时六群比丘尼闻世尊听比丘尼作浴衣,便多作广大浴衣。
时比丘尼见已问言:“佛听诸比丘尼畜五衣;此是何衣?”
尼五衣/五衣 = Panca civarani,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Antaravasaka)、僧祇支(Sankaccha)、厥修罗(Kusula)等比丘尼所着用之五种衣。前三者与比丘三衣同为大衣、上衣、内衣。僧祇支又作只支、掩腋衣、覆膊衣,为一长方形布,披着于左肩,掩蔽左膊,另一端则斜披以掩右腋。厥修罗又译作圌衣,即尼师所著之下裙。
报言:“此是我等浴衣。”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世尊听畜浴衣;云何便多广大作浴衣耶?”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多作广大浴衣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尼已,告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作浴衣应量作;应量作者,长佛六磔手、广二磔手半,若过者,波逸提。’
(zhé) = 张开<拇指、中指或食指>度量物体。
磔手/桀手 = Vidatthi,乃古代印度之尺数名。桀,张开之意。桀手,即张开拇指与中指之距离,故一桀手,相当于今之二十三公分。
 
“比丘尼义如上。
“浴衣者,障身浴也。
“彼比丘尼作浴衣,长中过量、广中足、长中足、广中过量,若二俱过量,自割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若语他作割截,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如量作,减量作;若得已成者,当裁令如法,若重叠,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缝僧伽梨过五日戒第一百零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尼,欲裁缝僧伽梨。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言:“妹持来,我与汝裁缝。”
彼即与衣财。
彼比丘尼聪明多知识,善能教化。
偷罗难陀比丘尼作是意,欲使彼比丘尼久作供养故,便为裁衣不即为缝成。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所住精舍失火,衣财为火所烧,又为风吹零落。
时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比丘尼裁他衣,而不即缝成,为火所烧风吹零落?”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言:“汝云何为他作衣,不即缝成,为火所烧风吹零落?”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裁衣不即缝成,为火所烧风吹零落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缝僧伽梨过五日,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彼求僧伽梨出迦絺那衣,六难事起疑。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得蓄长衣。()得离衣宿。()得别众食。()得展转食。()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六难 = 指修梵行、向菩提道者之六种难处。此说出于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相当于阿含部经典所广说之八难处(指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聋盲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八种障难)。其中,佛世难遇、正法难闻相当于佛前佛后及长寿天之障难,善心难生相当于世智辩聪之障难,中国难生相当于边地之障难,人身难得相当于三涂之障难,诸根难具相当于聋盲喑哑之障难。
佛世难遇
谓诸佛不常出世,众生悬远难遇;纵使诸佛出世,若众生不修胜因,不行众善,亦不得遇。
正法难闻
谓虽值诸佛出世,然因机缘之违逆、身体之障难、根性之愚钝等,而不能听受;又值佛灭后,不得听闻正法,或生邪见,虽听闻而不能信受。
善心难生
谓人生于世间,宿习垢重,恶缘易染,邪惑蔽心而生诸贪着,若不遇善知识之劝教,则终不能发心修习善行。
中国难生
此系以地域而言,与边国、夷狄之域相对称。佛教所称之中国,乃指恒河流域中之摩羯陀地方。此处佛法流布,为文物之地,若非持戒修福则不得生于此。
人身难得
谓行持五常、五戒,出离四趣者,方得人身,故称人身难得。
诸根难具
谓虽得人身,然或有聋盲喑哑等六根难具者,故称诸根难具。
 
佛言:“若有如是事无犯;自今已去应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缝僧伽梨过五日,除求索僧伽梨出迦絺那衣六难事起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求索僧伽梨出功德衣五日六难事起,若缝若料理时,若无刀无针,若无线若少不足,若衣主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由此事故,有命难、梵行难,不缝成过五日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五日不看僧伽梨戒第一百零四
 
尔时婆伽婆在毗舍离猕猴江侧高阁讲堂上。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猕猴池/猕猴河/猴池/猕猴林/猕猴馆/猕猴江 = Markata hrada,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庵罗女园之侧。昔猕猴群集为佛作此池,佛尝于此处说诸经,为天竺五精舍之一。
时众僧多得供养。
时有比丘尼,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晒治虫烂色坏。
后时众僧供养断,此比丘尼,不看僧伽梨至村边着,欲入村方见僧伽梨虫烂色坏。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此比丘尼言:“云何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晒治使虫烂色坏?”
 
时诸比丘尼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晒治虫烂色坏?”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过五日不看僧伽梨,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置僧伽梨在房中,五日、五日应往看。
“不看,波逸提。
“除僧伽梨,余衣不五日、五日看,突吉罗。
“除余衣,若不五日、五日看余所须之物,令失者虫烂色坏,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置僧伽梨在房,五日、五日看;若举处坚牢;若寄人,彼受寄人言:‘但安意,我当为汝看’;彼若看恐失,不五日、五日看,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