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
二分之九(明尼戒法)
#一百七十八单提法(续)
##无病乘乘戒第一百五十九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婆伽婆 = Bhagava,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
时六群比丘尼乘乘在道行。
乘(chéng) = 登,升[ascend]。(骑;坐[ride]/shèng
= 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乘乘而行,如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乘乘在道行?”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乘乘行?”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乘乘在道行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有老者,或羸病气力微弱,不能从此住处至彼住处。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佛言:“自今已去听乘步挽乘一切女乘。”
挽(wǎn) = 牵引;拉[draw;pull]。
时诸比丘尼,有难事或命难、梵行难,疑不敢乘乘走。
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诸难事听乘乘去;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无病乘乘行,除时因缘,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乘者,有四种:象乘、马乘、车乘、步乘。
“彼比丘尼,无病乘乘行,随所行村界,一一波逸提。
“若无村阿兰若处,行十里,一波逸提。
“减一村界、若减十里,突吉罗。
“若行一家界内,突吉罗。
“方便欲去而不去,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乘种种安乘;若命难、梵行难乘乘走;或为强力所执将去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著僧祇支入村戒第一百六十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不着僧祇支入村,露胸腋乳腰带。
腋(yè) = 胳肢窝[axilla;armpit]。
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不着僧祇支入村,如贼女、婬女无异。”
僧脚崎迦/僧竭支/僧迦支/僧却崎/僧脚崎/僧脚差/只支/竭支/僧祇支 = Sankaccha,为五衣之一。意译掩腋衣、掩腋衬衣、覆腋衣、覆肩衣。在印度僧团所规定比丘尼之三衣外,尚有穿在三衣里面之覆盖两腋、胸部及左肩,长至腰下之长方形内衣,称为僧祇支。亦可另加着裙,而与三衣合称比丘尼之五衣。其后,比丘僧亦准用之。今七条袈裟所用之覆肩,可能为此衣形式之象征。其着法为自右方之腋下,交搭于左肩之上。于房中仅着僧只支及裙。关于僧祇支与覆肩衣之同异,古来异说纷纭。
尼五衣/五衣 = Panca civarani,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Antaravasaka)、僧祇支(Sankaccha)、厥修罗(Kusula)等比丘尼所着用之五种衣。前三者与比丘三衣同为大衣、上衣、内衣。僧祇支又作只支、掩腋衣、覆膊衣,为一长方形布,披着于左肩,掩蔽左膊,另一端则斜披以掩右腋。厥修罗又译作圌衣,即尼师所著之下裙。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不着僧祇支入村,露胸腋乳腰带?”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不着僧祇支入村,露胸腋乳腰带?”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不着僧祇支入村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村者如上。
“彼比丘尼,不着僧祇支入村门,波逸提。
“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内,若方便欲入而不入,若期入而不入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腋下有疮,或无祇支,或方便欲作,或浣染未干,若作失,或举处深固,或为强力者所执、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向暮至白衣家戒第一百六十一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向暮至居士家就座而坐,随坐时顷,不语主人开门而去。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时有贼先常有心欲偷其家,遇见门开,即入偷其财物去。
时居士问言:“向暮谁开门出去?”
答言:“是偷罗难陀比丘尼。”
时居士即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不与取,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与贼同谋偷我财物,如贼女、婬女无异。”
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言:“汝云何向暮至居士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向暮至居士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向暮至白衣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欲营佛法僧事,若有瞻病事,或为檀越唤,皆有疑而不敢去。
佛言:“自今已去若有请唤者听往;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向暮至白衣家,先不被唤,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向暮至白衣家,先不被请唤入门,波逸提。
“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内,若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罗。
“彼比丘尼,若至白衣家随住时顷,不语主人而去,出门者,波逸提。
“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为佛法僧事,若瞻视病事,若被请唤去,或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先不唤而去至彼家,随所住时顷语主人而去,若彼舍为火所烧崩坏,或有毒蛇、或有贼、或有恶兽,或为强力者所执,若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不语主人而出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向暮开僧伽蓝门戒第一百六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众中有一比丘尼,向暮辄开僧伽蓝门出,无所语而去。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时诸贼见已生念:“我当劫其财物。”
念已即便入门,劫夺财物尽。
时诸比丘尼自相问言:“是谁向暮开门无所语而去?”
即闻六群比丘尼中一人开门而出。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向暮无所语开门而出?”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向暮无所语开门而出?”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向暮开僧伽蓝门出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以佛法僧事,或有看视病事,皆疑不敢出。
佛言:“自今已去听嘱授出;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向暮开僧伽蓝门,不嘱授余比丘尼而出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向暮开僧伽蓝门不嘱而出门者,波逸提。
“一脚在内、一脚在外,若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佛法僧事,或看病事嘱而去,若僧伽蓝破坏,若为火所烧,若有毒蛇、若有贼、若有恶兽,若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不嘱而出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日没开僧伽蓝门戒第一百六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中有一人,日没开僧伽蓝门出不嘱而去。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时有贼囚突狱而出,遥见僧伽蓝门开便来入。
时诸守狱人追后而来,问诸比丘尼:“颇见如是如是贼否?”
不见者言:“不见。”
其守狱者,即便处处推觅得贼。
时诸居士皆共讥嫌:“此比丘尼等,不知惭愧作妄语;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见贼而言不见。”
时诸比丘尼自相问言:“谁日没开门而出?”
报言:“六群比丘尼中一人开门而出。”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日没辄开门不嘱而出?”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中一人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日没辄开门出不嘱而去?”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日没开僧伽蓝门而出,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营佛法僧事、若瞻视病事,疑不敢去。
佛言:“自今已后听嘱授去;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日没开僧伽蓝门不嘱而出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日没开僧伽蓝门不嘱出门,波逸提。
“一脚在内、一脚在外,方便欲去而不去,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为佛法僧事,或瞻视病事,若嘱而出,或彼僧伽蓝破坏,或为火所烧,或为贼、或有恶兽毒蛇在中,或为强力者所执,或为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不嘱而去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安居戒第一百六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不夏安居。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
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不夏安居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不夏安居?”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不夏安居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有为佛法僧事、或看病事,不及安居疑。
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因缘后安居;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不前安居不后安居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不前安居者,突吉罗;不后安居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前安居;或为佛法僧事、或瞻视病人,受后安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度有病女受具戒第一百六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得度人授具足戒。
便度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与授具足戒,彼污身、污衣、污卧具。
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汝等云何辄度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污身、污衣、床褥卧具?”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度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污身、衣、床褥卧具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亦不知常漏大小便、不漏大小便、涕唾出不出。
后乃知,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女人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授具足戒,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知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度授具足戒,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
“白二羯磨,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二突吉罗。
“白已,一突吉罗。
“白未竟突吉罗。
“未白前剃发与授戒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信可信人语、信父母语与授具足戒,后有如是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二形人受具戒第一百六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度二形人,大小便时有比丘尼见,白诸比丘尼。
二形 = 梵Ubhaya-vyan-janaka,译作二相者、二根者。指男子性器(男根)与女子性器(女根)。此处则指兼具男女性器,生理异常者。其于佛道之修行及为僧伽之内众,无指导他人之资格,故与扇搋、半择迦者同,不准出家、受戒。
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汝等云何度他二形人?”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度二形人?”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二形人授具足戒,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不知二形、不二形,后方知有二形,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不知,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二形人与授具足戒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二形者,男形女形。
“彼比丘尼,知二形人与授具足戒,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
“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竟,二突吉罗。
“白已,一突吉罗。
“白未竟,突吉罗。
“未白前剃发与授戒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信彼人语、若信可信者语、若信父母语与授具足戒已,后变为二形,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二道合人受具戒第一百六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度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大小便时诸比丘尼见。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汝云何度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度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亦不知二道合不合,后乃知二道合,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有疑者。
“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二道合者,大小便道不别。
“彼比丘尼,知二道合者度与授具足戒,白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
“白二羯磨,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二突吉罗。
“白已,一突吉罗。
“白未竟,突吉罗。
“未白前若剃发与授戒若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信彼人语、若信可信者语、若信父母言、若与授具足戒后二道合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度负债难病难人受具戒第一百六十八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听度弟子,便度负债人及诸病者与授具足戒已,债主来牵捉,若病者常须人守视不得远离。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世尊制戒听度人,汝云何度他负债人及病者,使债主牵捉、病者常须守视不得远离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度他负债人及病者,债主牵捉、病者须人守视不得远离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负债人及病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不知有负债难、无负债难;若病难、不病难,后方知负债及病难者,中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有负债难者、病难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负债者,乃至一钱为十六分之一分也。
“病者,乃至常患头痛。
“彼比丘尼,知负债难及病难者度与授具足戒,白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
“白二羯磨,三突吉罗。
“白一羯磨,二突吉罗。
“白已,一突吉罗。
“白未竟,突吉罗。
“未白前若剃发与授戒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信彼人语、若信可信者语、若信父母语、若与授具足戒已负债若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诵咒为活命戒第一百六十九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学习咒术以自活命。
咒术者,或支节咒、刹利咒、或起尸鬼咒,或学知死相、知转禽兽论,卜知众鸟音声。
支节 = Pasakha。音译钵罗奢佉、波罗舍佉、钵罗□佉。为俱舍论所说胎内五位之第五。即托胎第五七日后,肢节等形相皆已圆满之位。另于瑜伽师地论卷二之中,有胎内八位之说,以五七日内名钵罗赊佉,六七日内名发毛爪位,七七日内名具根位,七七日以后名形位。即开五位中之钵罗奢佉位而为四位。/Mamma,音译末摩。又作死穴。指由身体外部加少许伤害即会丧命之部位。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起尸鬼 = 行毗陀罗法所用之鬼名。毗陀罗为印度古代之咒法,诵此咒能使死尸起而杀人。
死相 = 指九无学之一。即思法阿罗汉恐惧退失所证之果,而欲求死以保所得。/指人死时之相状。由查验人之死相,可知其往生善处或恶处,称为知死相。此说散见于大小乘经论中。
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乃学习如是诸咒术乃至知众鸟音声?”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学如是诸技术,乃至知众鸟音声?”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学世俗技术以自活命,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技术者,如上说。
“彼比丘尼,习诸技术乃至知众鸟音声,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学咒腹中虫病,若治宿食不消、若学书学诵、若学世论为伏外道故、若学咒毒为自护不以为活命,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以世俗技术教授白衣戒第一百七十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以世俗技术教授诸白衣语言:“汝等莫向日月及神祀庙舍大小便,亦莫向日月神祀除去粪扫及诸荡器不净水,莫向日月神祀舒脚;若欲起房舍耕田种作,当向日月及向神祀庙舍。”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荡(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广阔[vast]。)
又言:“今日某甲星宿日好,宜种作作舍、宜使作人、宜与小儿剃发、亦宜长发、宜剃须、宜举取财物、宜远行。”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乃以如是技术教授白衣语言:‘汝等知否?莫向日月神祀庙舍大小便,乃至宜出远行。”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乃以世俗技术教授长者家语言:‘汝知否?莫向日月所回旋处大小便,乃至宜出远行’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以世俗技术教授白衣,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技术者,如上所说。
“若欲说者当语彼人言:‘莫向如来塔及声闻塔大小便,及除弃粪扫、荡器不净水,亦莫向如来塔及声闻塔舒脚,若欲起房舍及耕田种作者,当向如来塔及声闻塔。’
“又不得言:‘今日有如是星宿好,宜起舍、宜种作、宜使作人、宜为小儿剃发、长发、剃须。’
“应语言:‘宜入塔寺供养比丘僧受斋法,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现变化日。’
“彼比丘尼,以如是世俗技术教授白衣乃至宜出远行,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教言:‘莫向如来塔及声闻塔大小便及除粪扫不净水,亦莫向如来塔及声闻塔舒脚,若耕田种作若起房舍,向如来塔乃至受斋法。’
“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独语、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被摈不去戒第一百七十一
尔时婆伽婆在周那絺罗国。
六群比丘尼,被摈而不去。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汝云何被摈而不去?”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被摈而不去?”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被摈不去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被摈应去而不去,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被摈即去,若随顺不逆、下意悔过、求解摈羯磨,或得病、或无伴去、或水陆道断、或贼难、或恶兽难、或大水瀑涨、或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闭、或命难、梵行难,被摈而不去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先不请比丘尼辄问义戒第一百七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安隐比丘尼大智慧问诸比丘义,彼诸比丘被问已不能答皆惭愧。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安隐比丘尼言:“汝云何有大智慧而问诸比丘义使不能答令惭愧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安隐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有大智慧而问诸比丘义令诸比丘不能答有惭愧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问比丘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教授曰不知从谁求教授,有疑不知当何从问义。
佛言:“自今已去若欲问义者,当先求听已然后问;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欲问比丘义,先不求而问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问比丘义,先不求而问,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求而后问,若先常听问,若先是亲厚,若亲厚者语言:‘汝但问,我当为汝求请。”
“若彼从此受,若二人俱从他受,若彼问此答,二人共诵,或戏笑语、或疾疾语、或屏处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身业恼他戒第一百七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恼乱彼故,在前经行、若立、若坐、若卧。
尔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在先住后至比丘尼前,欲恼乱故,若经行、若立、若坐、若卧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先住后至比丘尼前,欲恼乱故,若经行、若立、若坐、若卧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恼乱彼故,在前经行、若立、若坐、若卧,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彼比丘尼,不知先住、不先住,后至、不后至,后乃知,或作波逸提忏者、有疑者。
“不知者,无犯;若比丘尼,知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恼彼故,在前经行、若立、若坐、若卧,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知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恼彼故,在前经行、若立、若坐、若卧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问,若先听经行,若是上座,若更互经行,若次经行,若是亲厚,若亲厚者语言:‘汝但经行,我当为汝语。’
“若病倒地,若强力者所执,或被系缚,若命难、若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在比丘寺内起塔戒第一百七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城中有一多知识比丘尼命终,时诸比丘尼在比丘僧伽蓝中立塔,彼处处取大僧洗足石破用垒塔。
垒(lěi) = 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rampart]。(把砖、石等重叠砌起来[build by piling bricks,clay,stones,etc.]。
有客比丘来,不知是比丘尼塔,便向礼拜。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乃在大僧僧伽蓝中立塔,令客比丘来不知而礼拜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于大僧僧伽蓝中立塔,令客比丘不知而向礼拜?”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在比丘僧伽蓝内起塔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在故坏无比丘僧伽蓝中起塔疑。
佛言:“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在有比丘僧伽蓝内起塔,波逸提。’”
彼比丘尼,不知有比丘无比丘,后乃知,或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佛言:“不知,无犯;自今已去应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中起塔,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中起塔,随所取洗足石,若团埿、若草团多少,一一波逸提。
埿(ní) = 古同“泥”。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故坏僧伽蓝,若先起塔后作僧伽蓝,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百岁尼不敬比丘戒第一百七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世尊制戒听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恭敬问讯、与敷坐具。
迎逆(yíng nì) = 犹迎接。
然彼诸比丘尼,不起迎逆礼拜、恭敬问讯。
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世尊制戒听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恭敬礼拜问讯、与敷坐具;云何不起迎逆耶?”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不起迎逆、礼拜恭敬问讯、与敷坐具?”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恭敬礼拜问讯,若不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或有一坐食,不作余食法食,或有病者,或有足食者,而不起疑。
佛言:“自今已去听语言:‘大德忏悔,我有如是如是因缘不得起迎逆’;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恭敬、礼拜问讯、请与坐,不者除因缘,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见比丘不起,除因缘,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起迎逆,或一坐食,或不作余食法食,或病或足食语言:‘大德忍,我有如是如是因缘。’
“或病倒地、或为强力所执,或命难、梵行难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摇身趋行戒第一百七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着衣摇身趋行,为好故。
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比丘尼等,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为好故摇身趋行,犹若婬女、贼女无异。”
趋(qū) = 快步走[run]。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为好故摇身趋行,犹若婬女、贼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为好故摇身趋行?”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为好故摇身趋行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为好故摇身趋行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他所打避杖、或有暴象来、或遇贼、或遇恶兽、或有刺棘来以手遮、或渡河水、或渡沟渠汪水、若渡埿、或时欲齐整着衣、恐有高下参差象鼻多罗树叶细摄皱,如是左右顾视摇身看,无犯。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皱(zhòu) =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wrinkle]。(衣、物等经折叠而显出痕迹[fold]。)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作妇女庄严香涂身戒第一百七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尼,自庄严身、梳发、香涂摩身。
诸居士见皆共嗤笑言:“我等妇庄严其身、梳发、香涂摩身,此比丘尼亦复如是。”
嗤(chī) = 讥笑,嘲笑[sneer at]。
便生慢心不恭敬。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出家,云何如是庄严其身?”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庄严其身?”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作妇女庄严香涂摩身,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作妇女庄严香涂摩身乃至一点者,一切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父母得病被系闭为洗沐梳发,若有笃信优婆夷遇病被系闭与洗浴,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沐(mù) = 洗头发[wash one's hair;shampoo]。(润泽[moisten]。)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使外道女香涂身戒第一百七十八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伽罗旃陀输那比丘尼,是出家外道女姊。
时彼比丘尼,使此外道妹香涂摩身。
诸居士见皆共嗤笑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使外道妹香涂摩身,如婬女、贼女无异。”
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伽罗旃陀输那比丘尼言:“汝云何乃使外道妹香涂摩身耶?”
呵责已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伽罗旃陀输那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使外道妹香涂摩身?”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使外道女香涂摩身,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使外道女香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八波罗提提舍尼法
波罗底提舍尼/波胝提舍尼/钵喇底提舍那/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 = Patidesan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作对他说、向彼悔、各对应说、悔过法、可呵法。为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犯此戒时,必须向其他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之一种。此一戒法,比丘与比丘尼不同,皆与饮食有关,比丘有四戒,称为四提舍尼。另据四分比丘尼戒本、五分比丘尼戒本、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等所载,比丘尼之八戒即无病之比丘尼不得乞求如下八种食物:酥、油、蜜、黑石蜜、乳、酪、鱼、肉等。而于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二十、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等,所载之食物种类略有出入。然依诸戒本载,此等诸戒,凡有犯禁者,若向一清净比丘忏悔,即得灭罪。
|
|
从非亲尼受食戒
|
又作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戒、从非亲尼受食学处、在白衣舍自手从非亲里尼受食戒,谓无病比丘入于村中,从非亲族非乡里之比丘尼手中受食。
|
受尼指授食戒
|
又作在俗家偏心受食戒、食尼指授食戒、在白衣家食尼偏心指授食戒、受苾刍尼指授食学处,谓比丘在白衣家就食时,有比丘尼不按顺次授食而优先予以美食美羹。
|
学家过受食戒
|
又作学家过受戒、学家受食学处、违制学家受食戒,谓比丘入有学之圣者家,不得妄自受食,令彼供养过度而致空乏。
|
兰若受食戒
|
又作恐怖兰若受食戒、有难兰若受食戒、兰若安坐受食戒、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谓比丘因恐惧往俗家受食之途中遭贼难等之灾患,遂令檀越送食至阿兰若住处,此一情形亦为佛陀所禁制。
|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尼乞酥而食。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乞求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乞酥而食,如贼女、婬女无异。”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乞酥而食耶?”
呵责已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乞酥而食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乞酥而食,犯应忏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姊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彼有疑,不敢为病者乞,自身病亦不敢乞,他为乞复不敢食。
佛言:“自今已去听自病乞、为病者乞、他为乞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不病乞酥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无病而乞酥食,一咽一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为己病乞、为病者乞、或为他他为己、或不乞而自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乞油,若蜜、若黑石蜜、若乳、若酪、若鱼、若肉,如乞酥无异。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上四戒,比丘、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下四戒,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下众学戒与大僧戒无异,故不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