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七
三分之一(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一)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二)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三)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四)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五)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六)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七)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八)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九)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十)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安居揵度
安居犍度 = Vassupanayika-kkhandhaka,乃二十犍度之一。指有关安居之诸种制戒。如参加者之资格、房舍卧具等之分配、前安居与后安居之别、安居之场所、中途外出等规定,称为安居犍度。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
时夏月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蹈杀生草木;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夏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
“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此诸释子,而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
“至于虫鸟尚有巢窟止住处;沙门释子,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
巢(cháo) = 鸟窝[birds' nests]。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汝云何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夏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诸居士于草木中有命根想,令居士讥嫌故得罪耶?”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佛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净行、非沙门法、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夏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蹈杀生草木;居士于草木有命根想,讥嫌故令居士得罪。”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汝不应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从今已去,听诸比丘三月夏安居;白所依人言:‘我于此处夏安居,长老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依某甲聚落,某甲僧伽蓝,某甲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
“如是第二、第三说。
“后三月夏安居法亦如是。”
时诸比丘住处,无所依人,不知何所白。
诸比丘有疑,不知成安居否?即白世尊,世尊言:“发意为安居故,便得成安居;从今日听诸比丘若无所依人、心念安居。”
尔时比丘,于住处欲安居,无所依人、无白处,忘不心念安居,有疑,不知成安居否?往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
时诸比丘,往安居处,欲安居入界内,便明相出,彼有疑,为成安居否?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
尔时比丘,往安居处欲安居,入僧园内明相出,彼有疑,不知成安居否?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
尔时比丘,往住处欲安居,一脚入界内、一脚在界外明相出,有疑,不知成安居否?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
时诸比丘,往住处欲安居,一脚入僧园内、一脚在僧园外明相出,有疑,不知成安居否?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
若安居竟,客比丘来,移旧比丘。
佛言:“不应移,亦不应去。”
时诸比丘,于住处不看房舍、卧具便受房,得不好房恶卧具,便瞋旧住比丘言:“汝心不平等,所喜者便与好房好卧具,不喜者便与恶房恶卧具;不喜我故,与我恶房恶卧具。”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住处欲安居,应先自往看房舍、卧具然后受房。
“从今已去,听分房、分卧具,应差分房、分卧具人白二羯磨。
“有五法者不应差分房舍、卧具:若爱、若瞋、若怖、若痴、若不知可分不可分。
“有如是五法,不应差分卧具、房舍。
“有五法应差分房舍分卧具:若不爱、不瞋、不怖、不痴、知可分不可分。
“有如是五法,应差分房舍、分卧具。
“应如是差堪能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
“堪能作羯磨者,应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某甲比丘分卧具、房舍;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分卧具、房舍;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分房舍、卧具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僧差某甲比丘分房舍、卧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差分房舍、卧具人竟,应数比丘、数房舍、数卧具。
“彼应问:几房有人住?几房空?几房有卧具?几房无卧具?几房有被?几房无被?几房有利养?几房无利养?几房有器物?几房无器物?几房有檀越施衣?几房无檀越施衣?几房有福饶?几房无福饶?谁是经营房主?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若有经营者,应问长老欲住何处房?不住何处房?彼尽数房舍、卧具竟,至上座前作如是言:‘大德上座,如是房舍、卧具随意所乐便取。’
“先与上座房竟,次与第二上座。
“第二上座竟,次与第三上座。
“第三上座竟,次与第四上座。
“如是展转乃至下座。
“若有余房舍、卧具座,应从上座更分。
“若复有余房舍,复应更从上座分。
“若余故多,应开客比丘住处。
“若有客比丘来应与;若恶比丘来不应与,善比丘来应与。
“若有余应留,若留房不应遮,若遮应如法治。”
时有比丘,得缺坏房,心念:“我不受是房,恐使我修治。”
诸比丘即白世尊,世尊言:“应受随力当治。”
时诸比丘分僧集处、若温室、若夏堂、若经行堂,客比丘来不得房、无住处。
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言:“不应分僧都集处,若温室、若夏堂、若经行堂、若阁下堂是众集处,阁上应分;若阁上众集处,阁下堂应分。”
时诸比丘遍看房舍,见阿练若窟,彼自念言:“我当于此处安居。”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n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此外,比丘为修行而常居于阿兰若,称阿兰若行,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
后更有余比丘,见阿练若窟,彼如是言:“我当于此处安居。”
初十六日,众多比丘共集在窟内,住处迮狭多诸疾病。
迮(zé) = 迫;逼迫[coerce]。(通“窄”。狭窄[narrow]。)
诸比丘即白世尊,世尊言:“若比丘欲在如是处安居,先往作相,若作手迹、若作轮、若作摩醯陀罗像、若滕像、若作葡萄蔓像、若作华、若作五色、若书作名字某甲欲于此安居;佛听先作相者住。”
手迹(shǒu jī) = 亲手写的字、画的画[sb.’s original
handwriting or painting]。
五正色/五大色/五色
= Panca vanna,即青(Nila)、黄(Pita)、赤(Lohita)、白(Avadata)、黑(Kanha)等五种基本色。在印度,教团中不得以五色为法衣之色,认为此五色为华美之色。庄严极乐净土之颜色,及千手观音手持物中之五色云,皆为此五色。
此比丘若于此住处去,不灭名字便去,余比丘见先已有占者不敢住。
诸比丘以此白佛,佛言:“不应不灭名便去,应灭名而去。”
尔时波斯匿王边国人民反叛,时王自领军往讨。
诸比丘往边国,彼间房舍迮狭,不相容受。
诸比丘作如是言:“佛敕我等应分卧具。”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齐床分;若不容受,应等绳床分;若故不容受,应等卧处分;若故不容受,应共分坐处。”
彼比丘移此定床褥、卧具置余房中,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移转。”
或有房多卧具、或有房少卧具。
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听诸比丘语旧住人、若佛图主、若经营人、若有三月安居得房者,问如是人等,然后得移转卧具。”
诸比丘不还复卧具着本处便去,后比丘来,谓是此房卧具便用。
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不应不还复卧具便去,应还复卧具而去,若不者应如法治。”
时有房舍缺坏,诸比丘有畏慎,佛不听移转卧具从此房至彼房,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
佛言:“若房舍破坏,听移此房卧具置余房。”
彼移卧具不用而虫烂坏,诸比丘白佛,佛言:“应用。”
佛既听用,彼不洗脚、不拭脚用,作衬体衣。
拭(shì) = 揩,擦[wipe away]。
衬(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不应不洗脚、不拭脚及作衬体衣。”
诸比丘畏慎以此白佛,佛言:“不应用作衬体衣。”
故不敢手脚触。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膝已上、腋已下,不得衬体,手脚触无苦。”
时诸檀越有布施诸比丘衬体衣,诸比丘畏慎不敢受,佛不听用衬体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随檀越施意。”
若治房舍竟,先此房卧具,不还移来本处。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若治房舍竟,应还移卧具着本处,不者应如法治。”
彼比丘移此寺定卧具着余寺,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移此寺定卧具着余寺。”
若有恐怖、若有怨家、若人民反叛、若国邑荒坏,人民破丧,住处亦坏,诸比丘畏慎,佛不听移此寺定卧具着彼寺。
破(pò) = 石头开裂;破碎,碎裂[burst;crack;break]。(破坏;损坏[destroy;damage]/散乱;分散[in disorder]。)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逃亡;流亡[escape]。)
破丧(pò sàng) = 四散而逃。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若有恐怖怨家、若反叛国邑荒坏、人民破丧、住处亦坏,听移余处移卧具时。”
诸比丘畏慎,佛教不听以僧卧具衬体故不得好覆藏。
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随宜覆藏应移;若有余比丘来索,不应索亦不应与,除可信后必还得者应与。”
后国邑还静,人民还复,寺舍还成,不还卧具。
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若国邑已静,人民还复、寺舍已成,应还卧具,若不还者应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四方众僧大得不定卧具、绳床、木床、粗细褥枕、毾𣰆、𣰽毹地敷、澡瓶、杖扇,诸比丘,不知云何处分?以此事白佛,佛言:“听房中无卧具者付与,若有余从上座付。”
毾㲪(tà dēng) = 有花纹的细毛毯。
氍毹(qú shū) = 毛织的布或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故此“氍毹”或“红氍毹”常借指舞台[woollen
blanket]。
尔时舍利弗、目连,欲共世尊安居,十五日从所住处往,十七日乃至,不知当云何?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后安居;有二种安居:有前安居、有后安居;若在前安居应住前三月,若后安居应住后三月。”
前安居者欲自恣,后安居者不知得自恣否?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受自恣,住待日足。”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前安居人自恣已数岁,后安居人不知得数岁否?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三月未足便数岁。”
前安居者自恣竟,驱遣后安居者,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遣、亦不应去。”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发送;打发[send;dismiss]。)
前安居人自恣竟分夏所得物,后安居者畏慎不敢受分,佛不听我等三月未竟乞求受物。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比丘受,余日应足令满。”
前安居者自恣竟分卧具,后安居者畏慎不敢受,以夏三月日未满故。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为未来故受。”
尔时诸比丘,露处安居,得风飘日曝,形体黑瘦皮肤剥裂,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世尊知而故问:“汝等何故形体黑瘦皮肤剥裂耶?”
诸比丘白佛言:“在露地安居故尔。”
佛言:“不应在露地安居;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作覆障处安居。”
尔时诸比丘,树上安居,即在树上大小便利。
时树神瞋嫌,伺其便欲断命根。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听比丘在树上安居,亦不应上树;除齐人头,不应绕树左右大小便利浇灒污树。”
浇(jiāo) = 沃灌,灌溉[irrigate]。(淋;洒[pour
liquid on;sprinkle water]。)
灒(zàn) = 方言,溅。/cuán = 水聚集的样子。
尔时诸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道有恶兽。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时诸比丘,上树过人,畏慎还下,佛不听我等上树过人,遂为恶兽所害。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为命难、净行难故得上树过人头;诸比丘欲取树上干薪,听作钩钩取、听作梯取、若绳罥取。”
罥(juàn) = 捕取鸟兽的网[net]。(用绳索绊取[hang]/缠绕[wind]。)
后诸比丘畏慎,不敢上干树上,佛言:“若树通身干,听上。”
尔时诸比丘,欲于树下安居,往白佛。
佛言:“自今已去,听在树下安居,若树高过人头者,枝叶足覆荫一坐。”
时六群比丘,用蜡蜜涂帐坐中安居,彼作如是心:“我等夜在中宿,朝则藏举,其有见者,当谓我等得神通人。”
蜡(là) = 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蜂蜡[wax]。(蜡烛的简称[candle]。)
蜡蜜(là mì) = 蜂蜜。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听以蜡蜜涂帐在中安居,亦不得谄曲为身故改常威仪。”
尔时比丘欲在小屋内安居,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在小屋内安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
容膝(róng xī) = 仅容两膝。形容居室狭小[narrow]。
尔时比丘,欲在山窟中安居,即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在山窟中安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
尔时比丘,欲于自然山窟中安居,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比丘在自然山窟中安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
尔时比丘,欲于树空中安居,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在树空中安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
尔时比丘,欲依牧牛者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牧牛者安居,安居中移徙随牧牛者所去处应去。”
徙(xǐ) = 迁移[move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尔时诸比丘,欲依客压麻油人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压油人安居,安居中移徙随压油人所去处应去。”
尔时比丘,欲于船上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在船上安居,安居中移徙随船所去处应去。”
尔时比丘,欲依斫材人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依斫材人安居,安居中移徙随斫材人所去处应去。”
斫(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尔时比丘,欲依聚落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聚落安居;安居中若聚落分为二分,随所供给所须具足处住,安居中移徙随所去处应去。”
聚洛/聚落 = Gama,或称村落、村。即众人所聚居之处。
尔时有檀越,请比丘言:“我欲布施及房舍。”
彼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得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因缘得去。”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受七日去,不应专为饮食故受七日去,除余因缘,若为衣钵、坐具、针筒乃至药草;至第七日应还。”
尔时诸比丘,请余比丘:“长老来,我等得僧残,为我治覆藏法、本日治、摩那埵出罪。”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阿浮诃那/阿浮呵那 =
Apattivyutthanam,除比丘犯罪之作法名。比丘尼钞下上曰:‘阿浮呵那,此翻出罪羯磨,见论名为唤入众,亦名拔除罪法。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得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因缘去。”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
尔时比丘尼,请比丘长老来:“我等得僧残,为我作摩那埵出罪。”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我等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
尔时有式叉摩那,请比丘言:“长老来,我等犯戒,为我等忏悔更受戒、若受大戒。”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
尔时有沙弥请比丘:“长老来,我欲受戒。”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
尔时有沙弥尼,请比丘:“大德来,我欲受六法。”
六法 = 在安乐境地得六种思念。与六念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式叉摩那受持之六种学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一说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谓不敬佛、法、僧、戒、定、诸善知识。/入涅槃之六法。即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如来无有厌足之六法。即施、教诫、忍、法说义说、将护众生、求无上正真之道。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得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
尔时有不信乐大臣,请比丘:“大德来,我欲相见。”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若有益、无益及七日还。”
尔时有信乐大臣,请比丘:“大德来,我欲相见。”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此信乐优婆塞,若病、若有诸忧恼事、若为利养故,及七日应还。”
尔时有不信乐父母,请比丘:“大德来,我欲相见。”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事听受七日去,若不信乐教令信乐,若恶戒教令持戒,若悭贪教令布施,若无智教令有智,及七日应还。”
尔时有信乐父母,遣信请比丘:“大德来,我欲相见。”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若信乐父母,若病、若有诸忧恼事、若有利益事,及七日还。”
尔时有母请比丘:“大德来,我欲相见。”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
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事听受七日去,及七日应还。”
尔时有父,请比丘亦如是;兄弟、姊妹,及诸亲里知识,亦如是。
尔时有比丘,诵六十种经,如梵动经,为求同诵人故,欲人间游行。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我等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
尔时经劳比丘,有作事须往林树间,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七日去及七日还。”
尔时波斯匿王边国人民反叛,王自领军往讨。
王所供养佛及众僧,衣被饮食所须之物,不信乐大臣便夺不与。
诸比丘欲往白王,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事,听受七日去及七日还。”
尔时波斯匿王边国人民反叛,时王自领军往讨。
尔时有不信乐大臣,怀嫉妒恶心,欲凿祇桓通渠。
凿(záo) = 凡穿物使通都称凿[cut a hole;chisel or dig]。(挖掘;开凿[dig]。)
比丘欲往白王,自念:“彼处远不及即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往白佛。”
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事听受七日去及七日还。”
尔时有檀越,遣信请比丘:“大德来,我欲布施及房舍。”
遣信(qiǎn xìn) = 犹传信。
比丘自念:“彼处远不及七日还,佛未听有如是事去。”
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事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白二羯磨;如是差堪能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能作羯磨者,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比丘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出界外,为某甲事故,还此中安居;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出界外,为某甲事故,还此中安居,谁诸长老忍;僧听某甲比丘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出界外,为某甲事故,还此中安居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某甲比丘受过七日法,若十五日、若一月,出界外,为某甲事故,还此中安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比丘遣信请比丘,受过七日羯磨亦如是。
比丘尼请比丘受,过七日羯磨亦如是。
式叉摩那请比丘,羯磨亦如是。
沙弥请比丘受戒,亦如是。
沙弥尼请比丘,受过七日羯磨亦如是。
不信大臣请比丘,受过七日法羯磨亦如是。
识信大臣,羯磨亦如是。
不信父母、信父母、兄弟、姊妹、诸亲里知识、诵六十种经比丘、经营事比丘、不信乐大臣,夺供养、通渠亦如是。
一切受过七日羯磨法尽同上。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国。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时有大臣勇健能斗,往诣佛所以信舍家为道。
时忧填王语言:“汝何不休道?当与汝妇、资生田宅财宝。”
优填王 = Udayana,意译日子王、出爱王。为佛世时憍赏弥国(Kausambi)之王。因王后笃信佛法,遂成为佛陀之大外护。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曾升至三十三天,为生母说法,彼时,优填王未能礼佛,忧苦愁病,群臣遂以牛头栴檀(牛头山所产之香木)造一尊五尺佛像,王乃痊愈。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与我净行作留难。”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难事便应去。”
尔时有比丘于住处安居,时有大童女来诱调比丘:“汝何不休道?我当为汝作妇。”
彼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净行作留难。”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难事应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时有婬女来诱调比丘:“汝可休道,我当为汝作妇,或嫁女与汝。”
彼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净行作留难。”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难应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有黄门贪爱比丘故,数唤比丘共行不净。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我净行作留难。”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时有鬼神语比丘言:“此中有伏藏。”
伏藏 =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自古以来,印度、日本之大寺院均设有伏藏,内藏有金银珍宝及经典。在西藏亦曾掘得古代佛教之经籍,传闻此乃八、九世纪时,莲华生等将写好之佛教经典埋藏地下或山洞中,僧人娘尼玛俄色(1124~?)与古如却吉旺秋(1212~1273)先后掘得,称为上下两大伏藏。十五世纪时,热特那林巴汇集刻印,称南部伏藏;十六世纪时,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刻印之典籍,称北部伏藏。其中包括五部遗教、莲华生遗教和医明要籍等。/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我净行作留难。”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时有鬼神伺比丘便欲断其命根。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为命作留难。”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有贼伺比丘便欲断命根。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断我命。”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毒蛇瞋恚伺比丘便欲断命根。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有断命留难。”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诸恶兽瞋伺比丘便欲断命根。
比丘自念:“我在此安居,必有断命留难。”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不得如意饮食,不得随意医药,不得随意使人。
彼自念言:“我当云何?”
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若比丘于安居处,若不得随意饮食,不得随意医药,不得随意使人,即应以此事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经行处多诸毒虫,此比丘狎习经行,经行体安,不经行不安。
狎(xiá) = 驯犬[tame]。(不重视或不注意[disregard]/亲近;接近[be close to]。)
狎习(xiá xí) = 亲近熟习。
彼比丘自念:“我在此住,必为我命作留难。”
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若有此事应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见有比丘作方便欲破僧。
时彼自念言:“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我当云何?”
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若比丘于住处安居,见有比丘勤方便欲破僧,时彼作如是念:‘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彼比丘即应以此事去。”
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见有比丘尼勤方便欲破僧,彼如是念:“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
彼即应以此事去。
若比丘于住处,安居时闻有比丘勤方便欲破僧,彼如是念:“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
彼即应以此事去。
若比丘于住处安居。
闻有比丘尼欲方便破僧,彼如是念:“破僧事重甚为丑恶,莫为我故破僧。”
彼即应以此事去。
尔时有比丘于住处安居,闻彼有比丘欲方便破僧,彼自念言:“我若往呵谏责数,必用我言止不破僧。”
责数(zé shù) = 责备数落。
复作是念:“若我自往,或不用我语,不能止其破僧事;我有亲友能止彼破僧事,我若语彼必用我言,为我止彼破僧事;我当云何?”
即语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比丘于住处安居,闻有比丘欲方便破僧,比丘自念:‘我若自往彼呵谏责数,必用我言令其止不破僧’;复作是念:‘我或不能止彼诤事,我有亲友能止彼诤事,我当语彼令止破僧事’;彼即应以此事去。”
若比丘住处安居,闻彼有比丘尼勤方便欲破僧,彼比丘自念:“彼若往彼呵谏责数,必用我言止破僧事。”
复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亲友能止彼诤;若我语彼,必能为我止破僧事。”
彼即应以此事去。
若比丘是中安居,闻彼僧破,比丘自念:“我若往彼呵谏责数,必用我言令僧和合。”
复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亲友能止彼诤,我若语彼必用我言,和合彼僧。”
比丘即应以此事去。
若比丘是中安居,闻彼比丘尼僧破:“我若往彼呵谏责数,必用我言令僧和合。”
复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亲友能止彼诤,若我语彼,必用我言和合彼僧。”
彼即应以此事去。”
尔时有比丘受七日出界外,为其母所留,至意欲还,而遂不及七日。
彼自念言:“为失岁?为不失岁?”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失岁,父母、兄弟、姊妹、本二、若本私通者、若夜叉、鬼神难,亦如是。
故二/本二 = Purana-dutiyika,音译作褒罗那地耶。指比丘在家时之妻。本,即故旧之义;相对于出家时,而称在家为本。二,为配偶之义。本二,即旧时之配偶。
尔时比丘受七日出界外住,水陆道不通、若贼难、虎狼师子诸难,作如是念:“我为失岁?为不失岁?”
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失岁。”
尔时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王忧陀延与跋难陀释子为亲友,请跋难陀夏安居。
优陀延/邬陀衍/邬陀延
= Udayana,译曰出。
跋难陀拘睒弥国结安居,闻余住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即便往彼住处。
小住彼已,复还拘睒弥。
时王忧陀延闻已嫌言:“云何跋难陀释子,受我请在此住夏安居,闻彼住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便往至彼;在彼住已,复还来此?”
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知惭愧、乐学戒者,呵责跋难陀释子:“云何汝在彼夏安居,闻异住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便往彼住;住既不久而还此?”
即往佛所,头面礼足,各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言:“汝无知,非威仪、非净行、非沙门法、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汝于拘睒弥夏安居,闻彼异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便往彼住,而复还拘睒弥?”
呵责已告诸比丘:“若比丘在前安居处,闻彼处大得利养、大得衣物,即便往彼。
“彼比丘,不得前岁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于此受他前安居请,至界外布萨已、便往余处。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在界外布萨已、来至请处即日还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界外布萨已、来至请处,受房舍、卧具无事便去,彼便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界外布萨已、来至住处,受七日出界外,意欲来过七日。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在界外布萨已、来至住处,受七日出界外及七日还。
“彼比丘,成前安居不违本要无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在界外布萨已、来至住处,末后受七日出界外。
“彼比丘,若来、若不来住处。
“彼比丘,成前安居不违本要无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来至界内布萨已、到住处即日还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来至界内布萨已、到住处,受房舍、卧具,无事便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来至界内布萨已、到住处,受七日出界外,意欲还不及七日。
“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来至界内布萨已、到住处,受七日出界外及七日还。
“彼比丘,不破前安居不违本要无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界内布萨已、到住处,末后受七日出界外。
“若还若不还住处,不破前安居不违本要无罪。
“后安居亦如是。”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安居之时期,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三个月)为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四,以四月十六日为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为终日,翌日为自恣日;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则以七月十五日为自恣日;大唐西域记卷二、卷八所举之安居期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关于安居之种类有二说:一说为前安居、后安居二种,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后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一说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三种,前安居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始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
尔时有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在彼见有命难、若净行难。
彼作如是念:“我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比丘在住处,若受前安居、后安居,见有命难、若净行难;彼比丘,若自往、若遣信使往白檀越求移去;若听者善,若不听便应去。”
檀越 = Dana-pati,义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
#自恣揵度
自恣犍度 = Pavarana-kkandhaka,二十犍度之第四。内容规定自恣之作法、非法之自恣、自恣之时间与场所、旧比丘与新比丘自恣之主从关系等。
##不应行哑法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于异住处夏安居。
彼作如是念:“我曹当云何得安乐住,不以饮食为疲苦?”
彼作如是语:“我等当共作制结安居,不得共语礼拜问讯。
“若先入聚落乞者,先还扫除食处,敷座具、具水器、具洗足器、具盛食器,各自持食来置食处。
“若得食多者,先应减留。
“若足便食,食讫默然还房。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若次有入聚落乞者,得食便还,持食至食处。
“若得食多者,应先减留。
“若足便食,若不足者,取先所留食足食,食讫默然还房。
“若末后入聚落乞者,得食便还,持食至食处。
“若得食多者,先应减留。
“若足食便食,若不足者,取先所留者足食之。
“有余残食,若与乞人若非人,若无与处,应置净地无草处,若置无虫水中,洗治食器还复本处,卧具、水器、洗足器,及座具还复本处,扫除食处。
“若见水器、洗足器空。
“若能胜者,即应持还。
“若不能胜,以手招伴,共持器还复本处,默然还房,不应以此因缘有所说,如是我等可得安乐住,不以食饮为苦,作如是制。”
结安居自恣竟,诣舍卫国祇桓中,至佛所,头面礼足各坐一面。
时世尊慰劳诸比丘:“汝曹安乐否?饮食足否?住止和合否?不以饮食为疲苦耶?”
诸比丘白佛言:“住止安乐,饮食不乏,彼此和合,不以饮食为苦。”
佛问诸比丘:“汝等以何方便住止安乐,彼此和合,不以饮食为苦?”
诸比丘以向因缘事具白佛。
佛告诸比丘:“汝曹痴人,自以为乐,其实是苦;汝曹痴人,自以无患,其实是患;汝曹痴人,共住如似怨家,犹如白羊;何以故?我无数方便教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语展转觉悟;汝曹痴人,同于外道,共受哑法;不应如是行哑法,若行哑法,突吉罗。”
哑法 = 乃指不言语之修行法。为外道之修行方法。佛门弟子若修此法,则同于外道,为小乘律法所禁止。
##举罪求听
时六群比丘作如是言:“佛教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语展转觉悟。”
便举他清净比丘罪。
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不应举他无罪比丘事,若欲举有事比丘,应先当语令知求听,然后应举。”
时六群比丘,闻佛教应先当语令知求听、然后举,先清净比丘曾从六群比丘求听,六群比丘以嫌故覆,复从清净比丘求听。
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应先清净比丘曾从六群比丘求听,六群比丘不应以嫌故复从清净比丘求听;自今已去,听具五法得求听;何等五?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有利益不以无利益,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
彼六群比丘内无五法,余清净比丘具足五法者,从六群比丘求听,六群比丘不听。
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听比丘具足五法者,若求听应听。”
时六群比丘,从他求听已去,或与他听已便离住处去。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求他听既听已便去,亦不应与他听已便去;自今已去,听言要莫去。”
##安居竟自恣
六群比丘便要他已而自去,或与他言要而复自去,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应要他已而自去,不应与他言要已而复去;自今已去,听安居竟自恣,听遮自恣不应求听;何以故?自恣即是听。”
诸比丘作是念:“佛听诸比丘自恣。”
诸比丘一时自恣闹乱,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一时自恣;自今已去,听一一自恣。”
诸比丘不求次第随意自恣,上座疲极。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随意自恣,应从上座自恣。
“听差授自恣人白二羯磨。
“若有五法者,不应差作受自恣人:若爱、若瞋、若怖、若痴、不知自恣未自恣。
“具如是五法者,不应差受自恣。
“有五法者,应差作受自恣人:若不爱、不瞋、不怖、不痴、知自恣未自恣。
“具如是五法者,应差受自恣。
“应如是差堪能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
“堪能羯磨者白二羯磨,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诸比丘在座上自恣,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在座上自恣,听离座胡跪自恣。”
时上座离座自恣,一切僧故在座自恣,佛言:“若上座离座胡跪,一切僧亦应离座胡跪。”
时上座自恣竟胡跪,乃至一切僧自恣竟,上座疲极,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随自恣竟复坐。”
时六群比丘念言:“我曹窃语自恣,彼比丘或能为我作羯磨若遮我自恣。”
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窃语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我自恣’;应了了自恣,足使他闻。”
彼六群比丘复作是念:“我当疾疾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或遮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我当疾疾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我自恣’;自今已去,听安居已徐徐自恣。”
徐(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彼六群比丘作是念:“我当一说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是念:‘我当一说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彼六群比丘自念:“我当再说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我当再说自恣,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三说自恣。”
时六群比丘,反抄衣自恣、衣缠颈自恣、裹头自恣、通肩披衣自恣、着革屣自恣、若地坐自恣、若床上坐自恣,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反抄衣、缠颈、裹头、通肩、披衣、着革屣、若地坐、若床自上坐自恣;今已去,听诸比丘偏露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作如是语:‘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若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
屣(xǐ) = 鞋子[shoe]。
“如是第二、第三说。”
时有病比丘,偏露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时顷久病即更增。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随身所安受自恣。”
尔时有异住处比丘自恣,有比丘在说戒堂外,诸比丘自恣竟,起出去外。
比丘问言:“长老何处去,不自恣耶?”
彼答言:“我已自恣竟。”
“汝从何来?”
答言:“我在说戒堂外。”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自恣时不应在说戒堂外,听比坐应知若来若不来,听先白已然后自恣;如是白:‘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自恣;白如是。’
“如是白已自恣。”
六群比丘非法别众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法别众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非法别众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法别众自恣。
“有四种自恣:若比丘非法别众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法别众自恣、法和合自恣。
“若比丘作非法别众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法别众自恣,如是不应自恣。
“法和合自恣,应如是自恣,是我所听自恣。”
尔时自恣时,异住处前安居、后安居人杂住,不知云何?随前安居、为随后安居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随上座所在处自恣,上座或前安居、或后安居,应随旧住者自恣;旧住者亦有前安居、有后安居,随多者应自恣。”
时诸比丘,欲十四日、十五日自恣,佛言:“听如是自恣,若王改日时应随时。”
诸比丘不知,今日自恣、明日自恣?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若小食上、中食上,上座唱令:‘今日众僧自恣。’”
复不知用何时。
佛言:“听作时相,若打揵稚、若吹呗、打鼓、若起烟、若量影、若唱言:‘今自恣时到。’”
揵槌/揵迟/犍稚/揵植/揵锤/犍地/揵稚 = Ghanta,为报时之器具。意译作铃、鼓、铎。本为木制,后世多为铜制。敲打揵稚之规则,称为鼓仪。
呗(bài) = 佛教经文中的赞偈,为Pathaka(呗匿)音译之略。印度谓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后泛指赞颂佛经或诵经声[Buddhist singing]。
六群比丘闻佛听自恣,便于别房中,共同和尚、阿阇梨、亲厚同学、得意者别部作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于别房共同和尚、阿阇梨、亲厚同学、得意者别部作自恣;自今已去,一处和合自恣。”
诸比丘复不知在何处自恣?
白佛,佛言:“听在说戒处自恣。”
尔时有众多比丘,于自恣日,在非村、阿练若、未结界处道路行。
诸比丘自念:“佛教我等和合自恣,我等当云何?”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众多比丘,于自恣日,在非村、阿练若、未结界处道路行。
“诸比丘,若和合得自恣者善。
“若不得和合者,随所同和尚、阿阇梨、随亲厚同意移异处,结小界作自恣。
“白二羯磨,应如是结小界。
“差堪能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羯磨者如是白:‘大德僧听,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于此处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座处,僧于此处结小界;谁诸长老忍齐如是比丘座处僧于中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齐如是比丘座处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比丘不舍界便去,诸比丘不喜,即往白佛。
佛言:“不应不舍界而去,应舍界竟然后去。
“应如是舍,白二羯磨差堪能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作羯磨者,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座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解此处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座处,僧于中解小界;谁诸长老忍僧齐如是比丘座处解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齐如是比丘座处解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