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九会
|
二会
#第二会,叙佛在普光明殿莲华座上,显现神变,十方菩萨都来集会。
#如来名号品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放两足轮光
|
会主
|
文殊菩萨
|
入定
|
没有入定
|
说法
|
十信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贤首品第十二之二
#14-15卷
#文殊师利问,贤首以偈答说菩萨修行的无量殊胜功德,信愿不虚,定慧圆满成就等事。
###安乐三昧>善现光明
“有胜三昧名安乐,能普救度诸群生,放大光明不思议,令其见者悉调伏。
= 「贤首品」是十信位最后一品,十信位里面讲什么?完全讲的是四圣法界。到底下一品经就是法身菩萨,初住位;十信心满往上上升就是初住,初住菩萨就是中国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十方诸佛菩萨,有一种殊胜的三昧(正定正受),名叫安乐三昧。
“所放光明名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必令获益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
唐(ta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彼先示现于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 在这种光中,示现十方诸佛。
塔(tǎ) = stūpa,佛塔,亦作“浮屠<Buddha>”。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
###安乐三昧>照曜光明
“又放光明名照曜,映蔽一切诸天光,所有暗障靡不除,普为众生作饶益。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此光觉悟一切众,令执灯明供养佛,以灯供养诸佛故,得成世中无上灯。
= 『令执灯明供养佛』,佛前面最重要的供养是香、灯、净水,这三样东西很重要;如果讲到最简单,最简单是净水,供一杯水。
“燃诸油灯及酥灯,亦燃种种诸明炬,众香妙药上宝烛,以是供佛获此光。
= 灯油的种类太多,举这两个例子,一个是一般的油灯,另外一个是酥油灯,酥油是从奶里面提炼出来的。炬是火把、火炬,灯时间长,火炬时间短,临时的。『以是供佛』,用这个方法来修学,你才能获得照耀光的氛围。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烛(zhú) = 古代照明用的火炬[torch]。(蜡烛<始于唐代>[candle]/照;照亮[illuminate]。)
###安乐三昧>济度光明
“又放光明名济度,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普发大誓心,度脱欲海诸群生。
济(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
誓(shì) = 发誓;立誓[swear]。
“若能普发大誓心,度脱欲海诸群生,则能越度四瀑流,示导无忧解脱城。
= 「示」是示范,做样子给别人看,「导」是引导,「无忧解脱城」是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讲是极乐世界,无忧无虑了;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华藏世界,这就超越十法界了。
瀑(bào) = 急雨,暴风雨[rainstorm]/pù
= 瀑布[waterfall]。
四瀑流 = cattāro
oghā,瀑流是一种强劲的水流,佛教用来比喻不善的烦恼,其力量强大,故名瀑流。
|
|
欲瀑流
|
五欲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
有瀑流
|
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
|
见瀑流
|
三界之见惑。也是五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
无明瀑流
|
三界之无明。
|
“于诸行路大水处,造立桥梁及船筏,毁訾有为赞寂静,是故得成此光明。
= 古代旅行遇到水,尤其遇到大水,这个河很宽,水很深,要不是好的游泳技术,你就没有办法过去。怎样帮助人?造桥或者是造船,最简单的是编个竹筏,竹筏行,木筏也行,帮助人渡过。毁訾有为,就是说有为法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赞叹寂静(禅定),就是说无为法才能得到解脱,才能成就道业。
梁(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筏(fá) =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raft]。
訾(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安乐三昧>灭爱光明
“又放光明名灭爱,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舍离于五欲,专思解脱妙法味。
= 世味,世间的滋味,就是爱欲,世间爱欲的味哪有法味浓,决定比不上妙法味。但是能够品尝到妙法味的人毕竟是稀少,贪恋在五欲的人数多,不成比例。
“若能舍离于五欲,专思解脱妙法味,则能以佛甘露雨,普灭世间诸渴爱。
= 就能以佛的甘露法雨,普灭世间一切的爱。
渴(kě) = 口渴[thirsty]。(比喻迫切[earnestly]。)
“惠施池井及泉流,专求无上菩提道,毁訾五欲赞禅定,是故得成此光明。
= 『池』是池塘,『井』是水井,『泉流』,都是比喻启发众生本具的智慧德相,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布施给一切众生。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安乐三昧>欢喜光明
“又放光明名欢喜,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爱慕佛菩提,发心愿证无师道。
慕(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无师智 = 谓无师独悟之佛智也。
“造立如来大悲像,众相庄严坐华座,恒叹最胜诸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 又要常常赞叹诸佛殊胜的功德,因为这种缘故。
造(zào) = 到;往某地去[arrive;go to]。(假借为“作”,制造;制作[make;build;create]。)
叹(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安乐三昧>爱乐光明
“又放光明名爱乐,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心乐于诸佛,及以乐法乐众僧。
“若常心乐于诸佛,及以乐法乐众僧,则在如来众会中,逮成无上深法忍。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开悟众生无有量,普使念佛法僧宝,及示发心功德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安乐三昧>福聚光明
“又放光明名福聚,此光能觉一切众,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
“设大施会无遮限,有来求者皆满足,不令其心有所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安乐三昧>具智光明
“又放光明名具智,此光能觉一切众,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
“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善说法义无亏减,是故得成此光明。
= 众生,尤其是六道众生,对于宇宙人生,佛法里面的分类分得简单;性、相,性是能现、能变,我们一般讲能生也讲得通,法相,整个宇宙的现相是所生、所现、所变;这里头有理,理很深,事非常复杂;有因、有果。你看佛把整个宇宙就分为这六大类,性、相、理、事、因、果,要能为一切众生讲清楚、讲明白。
决了(jué liǎo) = 使义理决定明了。
亏(kuī) = 气损[damage of
vital energy]。(欠缺,短少<应该有的而缺少>。与“盈”、“满”相对[be short of]。)
###安乐三昧>慧灯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灯,此光能觉一切众,令知众生性空寂,一切诸法无所有。
“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犹如梦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安乐三昧>法自在光明
“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
= 『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纲领,你能够掌握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这个总纲领、总原则就叫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六度之布施
###安乐三昧>能舍光明
“又放光明名能舍,此光觉悟悭众生,令知财宝悉非常,恒乐惠施心无著。
悭(qiān) = 吝啬[stingy]。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
“悭心难调而能调,解财如梦如浮云,增长惠施清净心,是故得成此光明。
解(jiě) = 分解牛,后泛指剖开[dissect]。(解除,解围[remove]/晓悟;明白[understand;know]。)
##六度之持戒
###安乐三昧>除热光明
“又放光明名除热,此光能觉毁禁者,普使受持清净戒,发心愿证无师道。
“劝引众生受持戒,十善业道悉清净,又令发向菩提心,是故得成此光明。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六度之忍辱
###安乐三昧>忍严光明
“又放光明名忍严,此光觉悟瞋恚者,令彼除瞋离我慢,常乐忍辱柔和法。
瞋(chēn) = 睁大眼睛[stare angrily]。(怒;生气[peeve]。)
“众生暴恶难可忍,为菩提故心不动,常乐称扬忍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六度之精进
###安乐三昧>勇猛光明
“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觉悟懒惰者,令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
惰(duò) = 不恭敬[slighting]。(懈怠;懒惰[lazy]。)
“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
“劝化众生令进策,常勤供养于三宝,法欲灭时专守护,是故得成此光明。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
四魔
魔/魔罗 = Māra,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佛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此,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
|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
死魔
|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
##六度之禅定
###安乐三昧>寂静光明
“又放光明名寂静,此光能觉乱意者,令其远离贪恚痴,心不动摇而正定。
= 『心不动摇而正定』,这与性定相应,自性本无动摇,这恢复了,慢慢恢复了。
“舍离一切恶知识,无义谈说杂染行,赞叹禅定阿兰若,是故得成此光明。
= 无义,没有道理的,义是义理,遵循道理这是义,无义是不遵行道义,没有道义,西方人讲不合逻辑。
恶知识/恶友/恶师/恶师友 = 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
阿练若/阿兰若 = Araṇya,空闲林野,即寂静处,引申其义为「静修处」,十二头陀行之一。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六度之般若
###安乐三昧>慧严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严,此光觉悟愚迷者,令其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
= 『证谛』,谛是讲四谛,声闻所学的,阿罗汉所学的。下面『解缘起』,缘起是十二因缘,辟支佛所学的。诸根是六根。
愚(yú) = 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愚蠢,愚昧[foolish;stupid]。
“若能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则得日灯三昧法,智慧光明成佛果。
= 日、灯,这当中还有一个月省略了,因为偈颂它一句七个字,它省掉一个我们要知道。太阳照白天,月亮照晚上,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灯照到,用日月灯就全都照到,这是代表智慧。
“国财及己皆能舍,为菩提故求正法,闻已专勤为众说,是故得成此光明。
=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表演,国王舍掉了,现在人讲地位、权力。财是代表富贵、富足,国是贵,我们一般人讲荣华富贵,他统统能舍。下面这个字,「及己」这个字好,把自己舍掉。
###安乐三昧>佛慧光明
“又放光明名佛慧,此光觉悟诸含识,令见无量无边佛,各各坐宝莲华上。
含灵/含识/含生/有情/众生 = 含灵魂者。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赞佛威德及解脱,说佛自在无有量,显示佛力及神通,是故得成此光明。
###安乐三昧>无畏光明
“又放光明名无畏,此光照触恐怖者,非人所持诸毒害,一切皆令疾除灭。
= 「非人」是人,并不是说他不是人。人,为什么称他作非人?人要是把伦理道德统统抛弃,就叫做非人。
“能于众生施无畏,遇有恼害皆劝止,拯济厄难孤穷者,以是得成此光明。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拯(zhěng) = 向上举[lift]。(救济;援救[aid;relieve;save]。)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安乐三昧>安隐光明
“又放光明名安隐,此光能照疾病者,令除一切诸苦痛,悉得正定三昧乐。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施以良药救众患,妙宝延命香涂体,酥油乳蜜充饮食,以是得成此光明。
###安乐三昧>见佛光明
“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 底下这一句,这是供像的真正意义,让他对佛生起真正归依、敬仰的大愿,真正能够放下万缘,一心专念。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俾(bǐ) = 门役[gatekeeper]。(使,把[make]。)
###安乐三昧>乐法光明
“又放光明名乐法,此光能觉一切众,令于正法常欣乐,听闻演说及书写。
= 这就是爱乐正法,欣乐,乐是爱好。
“法欲尽时能演说,令求法者意充满,于法爱乐勤修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意(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安乐三昧>妙音光明
“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开悟诸菩萨,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
“以大音声称赞佛,及施铃铎诸音乐,普使世间闻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
铎(duó) = 大铃[big bell]。
###安乐三昧>施甘露光明
“又放光名施甘露,此光开悟一切众,令舍一切放逸行,具足修习诸功德。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说有为法非安隐,无量苦恼悉充遍,恒乐称扬寂灭乐,是故得成此光明。
= 什么叫有为法?《百法明门论》里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总的来说,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这就是有为法。无为法,无为法是没有生灭的现象。所以在一切物质现象里面来看,什么是无为法?虚空是无为法,虚空里头没有生灭;但它不是真的无为,相似的无为。真的无为只有一个,叫真如无为,就是法性。法性是真的无为,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它没有生灭,它永恒不变,能生万法。法性,法性是自己,不是别人,明心见性就是见到这个性,见性,那就成佛了。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安乐三昧>最胜光明
“又放光明名最胜,此光开悟一切众,令于佛所普听闻,戒定智慧增上法。
= 在佛道场中,普闻一切法,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增上法,能增长善根。
“常乐称扬一切佛,胜戒胜定殊胜慧,如是为求无上道,是故得成此光明。
###安乐三昧>宝严光明
“又放光明名宝严,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宝藏无穷尽,以此供养诸如来。
“以诸种种上妙宝,奉施于佛及佛塔,亦以惠施诸贫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安乐三昧>香严光明
“又放光明名香严,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闻者悦可意,决定当成佛功德。
= 这是放光里面有『香严』的,香光庄严的气氛,或是现在人所讲的磁场,你能够觉察得到。令众生闻到这种香味,心生喜悦,可以称心满意。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
可意(kě yì) = 合意,中意[gratifying;satisfactory]。
“人天妙香以涂地,供养一切最胜王,亦以造塔及佛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 人间的人,天上的人,用妙香来涂地。「供养一切最胜王」,最胜王是法王。这上面「一切」,一切怎么讲法?一切里面包括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
###安乐三昧>杂庄严光明
“又放光名杂庄严,宝幢幡盖无央数,焚香散华奏众乐,城邑内外皆充满。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本以微妙妓乐音,众香妙华幢盖等,种种庄严供养佛,是故得成此光明。
妓(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又放光明名严洁,令地平坦犹如掌,庄严佛塔及其处,是故得成此光明。
= 这种光明所照耀的地方,能令其地平坦如手掌,没有崎岖之处。
坦(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又放光明名大云,能起香云雨香水,以水洒塔及庭院,是故得成此光明。
洒(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splash;ched;sprinkle]。(东西散落[drop;spill;scatter;litter]。)
庭(tíng) = 厅堂[hall]。(堂阶前的院子[front courtyard]。)
“又放光明名严具,令裸形者得上服,严身妙物而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 『上服』标准是什么?是干净、整齐。不一定是质料很好、制作精美,不一定是这些。
裸(luǒ) = 赤身露体[naked]。
“又放光明名上味,能令饥者获美食,种种珍馔而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馔(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又放光明名大财,令贫乏者获宝藏,以无尽物施三宝,是故得成此光明。
= 用无尽的财物来供养三宝。
##内净六根
“又放光名眼清净,能令盲者见众色,以灯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盲(máng) = 眼睛失明[blind]。(使失明[blind]。)
“又放光名耳清净,能令聋者悉善听,鼓乐娱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娱(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又放光名鼻清净,昔未闻香皆得闻,以香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舌清净,能以美音称赞佛,永除粗恶不善语,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身清净,诸根缺者令具足,以身礼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 我们很幸运六根不缺,眼耳鼻舌身意没有毛病,很欢喜。
“又放光名意清净,令失心者得正念,修行三昧悉自在,是故得成此光明。
失心(shī xīn) = 痴癫。
##外清六境
“又放光名色清净,令见难思诸佛色,以众妙色庄严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声清净,令知声性本空寂,观声缘起如谷响,是故得成此光明。
= 佛在经上常讲,说一切法如谷响,谷是山谷,响是回音。
谷(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又放光名香清净,令诸臭秽悉香洁,香水洗塔菩提树,是故得成此光明。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又放光名味清净,能除一切味中毒,恒供佛僧及父母,是故得成此光明。
= 这种光明,能消除一切味中的毒素。
“又放光名触清净,能令恶触皆柔软,戈鋋剑戟从空雨,皆令变作妙华鬘。
= 「妙华鬘」是人人喜爱的,鬘是花,串成一个花环,通常是戴在脖子上。
戈(gē) =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dagger-axe
<an ancient weapon>]。
鋋(chán) = 古代一种铁柄短矛。也泛指短矛[short
spear with iron handle]。
戟(jǐ) = 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halberd]。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以昔曾于道路中,涂香散华布衣服,迎送如来令蹈上,是故今获光如是。
= 或在道路中,涂香、散华、布衣服,欢迎诸佛蹈其上而过。
迎(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又放光名法清净,能令一切诸毛孔,悉演妙法不思议,众生听者咸欣悟。
= 意根对的法境界,心清净,法清净,没有一法不清净。
欣(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因缘所生无有生,诸佛法身非是身,法性常住如虚空,以说其义光如是。
= 因缘所生为什么无有生?这个意思就深,因缘所生的是事相,事相的体是什么?理体,理体是法性,法性不生不灭。法性不是事相,法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法性没有起心动念,法性没有分别执着,这是真心,所以它没有生灭,无有生。从体上去看,从性上去看,因缘所生的是事,事有理无,因缘所生的是相、是现相,相有性无。但是性跟相、事跟理永远是和合在一起,分不开家的,就像金跟器一样,「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诸佛的法身也是无相,不要以有相来见佛的法身。
“如是等比光明门,如恒河沙无限数,悉从大仙毛孔出,一一作业各差别。
= 『如是等比光明门』,比就是类,比类、比方。像前面所讲的四十四种光明门,实际上有多少?恒河沙数无量无边,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等同[be equal to]/比较;考校,核对[compare;contrast]。)
大仙 = Maharsi,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
“如一毛孔所放光,无量无数如恒沙,一切毛孔悉亦然,此是大仙三昧力。
= 譬如从一根毛孔中,所放出一切的光明,其数是无量无边,好像恒河沙数那样多。不但一根毛孔能这样放光,就是所有一切毛孔都是这样,能放出种种的光明,各不相同。
“如其本行所得光,随彼宿缘同行者,今放光明故如是,此是大仙智自在。
= 本行是过去生中所修的因,所以在这一生当中他有果用,就是前面所说的,一毛孔里面所放的光明,这个光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本行 = 本来所修之行法也/为成佛之因之根本行法也。
宿缘 = 宿昔之因缘也。
同行 = 同心行道之人也。
“往昔同修于福业,及有爱乐能随喜,见其所作亦复然,彼于此光咸得见。
= 过去生中虽然没有同修,可是什么?你清净心里性德流露,你爱乐,你能随喜。看到别人行善,你生欢喜心,这是爱乐;看到别人行善,你能够帮助,这是随喜。你能够尽心尽力的帮助,是随喜;没有能力,没有能力生欢喜心,到处给他赞叹、赞扬,也是随喜。「见其所作」,觉悟的人,见到众生行善,生欢喜心;见到众生作恶,生怜悯心。
福业 = 感福德之行业也。
“若有自修众福业,供养诸佛无央数,于佛功德常愿求,是此光明所开觉。
= 常常有愿,有发这个愿,常常想求得,「佛功德」是自性功德。
“譬如生盲不见日,非为无日出世间,诸有目者悉明见,各随所务修其业。
务(wù) = 致力,从事[be engaged in]。(谋求[seek]/事业;事务[affair;business]。)
“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智慧者皆悉见,凡夫邪信劣解人,于此光明莫能睹。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摩尼宫殿及辇乘,妙宝灵香以涂莹,有福德者自然备,非无德者所能处。
= 「辇乘」是交通工具,辇是人抬的轿子,这都是讲帝王时代的,帝王时代的轿子,八个人抬的,前面四个,后面四个。
辇(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乘(chéng) = 登,升[ascend]。(骑;坐[ride]/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备(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
处(chú) = 中止;停止[stop]。(居住;生活[dwell]/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
“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深智者咸照触,邪信劣解凡愚人,无有能见此光明。
“若有闻此光差别,能生清净深信解,永断一切诸疑网,速成无上功德幢。
= 这里说的『差别』就是前面略举的四十四光,四十四,差别。
“有胜三昧能出现,眷属庄严皆自在,一切十方诸国土,佛子众会无伦匹。
= 其他一切众会不能跟佛子众会相比。
庄(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
庄严 = 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庄严(zhuāng yán) = 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solemn;dignified;stately]。
匹(pǐ) = 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bolt;piece]。(同类;友辈[friend generation]/匹敌;比得上,相当[compare;be equal to]。)
“有妙莲华光庄严,量等三千大千界,其身端坐悉充满,是此三昧神通力。
= 『有妙莲华光庄严』,多大?『量等三千大千界』,就是一尊佛的一个教区。像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佛端坐在大宝莲华上边。
“复有十刹微尘数,妙好莲华所围绕,诸佛子众于中坐,住此三昧威神力。
= 又有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妙莲华,围绕着这朵大宝莲华的四周。所有佛的弟子,都端坐在这些莲华之上,住在这种三昧光明大威神力的里边。『复有十刹微尘数』,这是讲量,刹是佛刹,多少?一个佛刹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个,十个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尘,你说有多少微尘?数不清。
“宿世成就善因缘,具足修行佛功德,此等众生绕菩萨,悉共合掌观无厌。
= 在前生所成就的善因缘,已经具足修行圆满佛功德。这样的众生,围绕着放光的菩萨,全体合掌来观仰菩萨,没有疲倦的时候。
绕(rào) = 缠束[wind;coil]。(环绕[surround;encircle;revolve
around]。)
“譬如明月在星中,菩萨处众亦复然,大士所行法如是,入此三昧威神力。
“如于一方所示现,诸佛子众共围绕,一切方中悉如是,住此三昧威神力。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有胜三昧名方网,菩萨住此广开示,一切方中普现身,或现入定或从出。
= 有殊胜的三昧,名叫方网,所有的菩萨,都住在方网三昧中,广大的开示一切众生,令其觉悟。在十方世界中,菩萨都去现身,演说妙法,或者现入定的相,或者现出定的相。
##十方世界自在
“或于东方入正定,而于西方从定出;或于西方入正定,而于东方从定出;
“或于余方入正定,而于余方从定出。如是入出遍十方,是名菩萨三昧力。
= 余方,其余的八方。佛家讲十方,讲一方,东方跟西方,其余八方亦复如是。
“尽于东方诸国土,所有如来无数量,悉现其前普亲近,住于三昧寂不动。
= 『尽于东方诸国土』,这个范围大,东方无量无边的佛国土,一个都不漏,这个「尽」就是一个都没有漏。菩萨在定中,悉现诸佛面前,普遍来东方亲近一切无量诸佛。
“而于西方诸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皆现从于三昧起,广修无量诸供养。
“尽于西方诸国土,所有如来无数量,悉现其前普亲近,住于三昧寂不动。
“而于东方诸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皆现从于三昧起,广修无量诸供养。
“如是十方诸世界,菩萨悉入无有余,或现三昧寂不动,或现恭敬供养佛。
= 像前面这个例子,前面这讲东方、西方讲两方,『如是』,像前面所说的。
##六根六尘自在
“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出,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
“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耳根中入正定,于声尘中从定出,分别一切语言音,诸天世人莫能知。
语(yǔ) = 谈论;议论;辩论[discuss;talk about;comment;argue;debate]。(说的话[spoken language;word]。)
言(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于声尘中入正定,于耳起定心不乱,说耳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鼻根中入正定,于香尘中从定出,普得一切上妙香,诸天世人莫能知。
普(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于香尘中入正定,于鼻起定心不乱,说鼻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舌根中入正定,于味尘中从定出,普得一切诸上味,诸天世人莫能知。
“于味尘中入正定,于舌起定心不乱,说舌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身根中入正定,于触尘中从定出,善能分别一切触,诸天世人莫能知。
“于触尘中入正定,于身起定心不乱,说身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意根中入正定,于法尘中从定出,分别一切诸法相,诸天世人莫能知。
“于法尘中入正定,从意起定心不乱,说意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他身自在
“童子身中入正定,壮年身中从定出,壮年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从定出;
= 女子十六岁之前,男子二十岁之前,叫童男、童女。
童(tóng) = 男奴仆[boy
servant]。(小孩。年幼未成年的人[child]。)
壮(zhuàng) = 人体高大,肌肉壮实[tall and big;strong,robust]。
“老年身中入正定,善女身中从定出;善女身中入正定,善男身中从定出;
“善男身中入正定,比丘尼身从定出;比丘尼身入正定,比丘身中从定出;
= 比丘、比丘尼这是出家人。
“比丘身中入正定,学无学身从定出;学无学身入正定,辟支佛身从定出;
= 『学无学』是阿罗汉,无学是四果罗汉,学就是前面三个阶级,须陀洹有学,斯陀含二果,阿那含是三果,初果、二果、三果都叫学,无学就是阿罗汉。
“辟支佛身入正定,现如来身从定出;于如来身入正定,诸天身中从定出;
“诸天身中入正定,大龙身中从定出;大龙身中入正定,夜叉身中从定出;
“夜叉身中入正定,鬼神身中从定出;鬼神身中入正定,一毛孔中从定出;
鬼神 = 鬼为六趣之一。神为八部之通称。有威云鬼,有能云神。
##微细自在
“一毛孔中入正定,一切毛孔从定出;一切毛孔入正定,一毛端头从定出;
= 一多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一毛端头入正定,一微尘中从定出;一微尘中入正定,一切尘中从定出;
##器世间自在
“一切尘中入正定,金刚地中从定出;金刚地中入正定,摩尼树上从定出;
“摩尼树上入正定,佛光明中从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于河海中从定出;
“于河海中入正定,于火大中从定出;于火大中入正定,于风起定心不乱;
“于风大中入正定,于地大中从定出;于地大中入正定,于天宫殿从定出;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于天宫殿入正定,于空起定心不乱。
“是名无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难思议,十方一切诸如来,于无量劫说不尽。
= 这都是作无量功德而成就的三昧。这些三昧,都是自在无碍,不可思议的境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共同演说此法,在无量劫中也说不尽。
“一切如来咸共说,众生业报难思议,诸龙变化佛自在,菩萨神力亦难思。
= 「众」是众缘和合,「生」是生起,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或者就用这个地方的文字讲也讲得非常好,业报,众缘和合而生起的业报,业是因,报是果。这四个字把整个宇宙包括尽。「诸龙变化」也是举出一个难思议的一桩事情,龙蛇都是善于变化的。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欲以譬喻而显示,终无有喻能喻此,然诸智慧聪达人,因于譬故解其义。
譬(pì) = 譬如,比喻[metaphor;analogy]。
喻(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达(dá) = 道路畅通。泛指畅通[lead to;go to]。(到达,通到[reach;achieve;attain]/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thoroughly
understand]。)
“声闻心住八解脱,所有变现皆自在,能以一身现多身,复以多身为一身。
= 『声闻』,声闻有四果,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这是小乘四个果位,统统叫声闻。
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
#aṣṭau vimokṣāḥ,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八背舍 = 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
|
|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
#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观
|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
#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
空无边处解脱
|
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
|
|
无所有处解脱
|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
|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
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
“于虚空中入火定,行住坐卧悉在空,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
= 行住坐卧都在虚空中。
“如是皆于一念中,种种自在无边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不为众生求佛道,尚能现此难思事,况大饶益自在力。
= 因为罗汉不具足大慈悲心,只知道为自己求解脱,不肯为众生说求佛道的法。『大饶益自在力』这就是菩萨,法身菩萨。
“譬如日月游虚空,影像普遍于十方,泉池陂泽器中水,众宝河海靡不现。
泉(quán) =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spring]。(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
陂(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菩萨色像亦复然,十方普现不思议,此皆三昧自在法,唯有如来能证了。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如净水中四兵像,各各别异无交杂,剑戟弧矢类甚多,铠胄车舆非一种。
= 『净水』,像面镜子一样。
四兵 = 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一象兵,二马兵,三车兵,四步兵,是曰轮王之四兵。
戟(jǐ) = 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halberd]。
弧(hú) = 木弓。泛指弓[bow]。
矢(shǐ) = 以竹为箭,以木为矢[arrow]。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胄(zhòu) = 头盔[helmet]。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随其所有相差别,莫不皆于水中现,而水本自无分别,菩萨三昧亦如是。
“海中有神名善音,其音普顺海众生,所有语言皆辩了,令彼一切悉欢悦。
= 海神,我们讲的龙王。龙王的名字叫『善音』,是从它德行上建立的名号;换句话说,这个龙王的音非常之美,非常之善。
辩(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彼神具有贪恚痴,犹能善解一切音,况复总持自在力,而不能令众欢喜!
= 得到三昧的人就得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就是把一切诸法的总纲领抓住。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有一妇人名辩才,父母求天而得生,若有离恶乐真实,入彼身中生妙辩。
= 从这首偈来看,这个妇人是辩才天女。『若有离恶乐真实』,「乐」是爱好,如果没有这点德行,这个天女就跟你不起感应。你有这个德行,确实离恶修善,厌恶乐善,喜欢善法,讨厌恶法,这个天女就会入他的身上,『入彼身中生妙辩』,这是加持。
“彼有贪欲瞋恚痴,犹能随行与辩才,何况菩萨具智慧,而不能与众生益!
“譬如幻师知幻法,能现种种无量事,须臾示作日月岁,城邑丰饶大安乐。
= 『须臾示作日月岁』,「须臾」是很短的时间,须臾之间,「日月岁」是长时间。下面又举一个例子,『城邑丰饶大安乐』。他也能变化这个,变化一个城市,这个城市里面非常繁荣,大家生活在这个地区安居乐业,他能变化这些。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佛教时间单位。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丰(fēng) = 中国古代礼器,形状像豆,用以承酒觯[bean-like vessel]。(丰满;胖[plump;full and round]/盛多。多指事物的数量[numerous]/丰厚;富裕[be rich;thick]。)
“幻师具有贪恚痴,犹能幻力悦世间,况复禅定解脱力,而不能令众欢喜!
“天阿修罗斗战时,修罗败衄而退走,兵仗车舆及徒旅,一时窜匿莫得见。
= 阿修罗是梵语,音译过来的,阿翻作无,修罗翻作端正,中国的意思是端正,阿修罗就是无端正,就是相貌很凶、很不好看。可是阿修罗的女子是最美的,阿修罗的男子是最丑陋的。阿修罗,经上给我们讲,六道里面除了地狱没有,地狱没有阿修罗,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罗。天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畜生有阿修罗,鬼道也有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是这一道,所以佛经上也常讲五趣轮回,就是五道,没有六道。如果说六道,阿修罗是单单讲天阿修罗。『败衄』,「衄」是流血受伤,他打败了,受伤了,退走了。『兵仗车舆』,这是讲阿修罗的军队,「车」是战车,他的军队。『徒旅』是徒步走的,步兵。『一时窜匿莫得见』,阿修罗跟阿修罗所有的军队忽然不见,他有这个神通,帝释天王再找找不到,不见了,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他有这个变化。
衄(nǜ) = 鼻出血[nosebleeding]。(泛指人体各部位的出血[bleed]/挫折;挫伤;失败[be defeated]。)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
旅(lǚ) = 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brigade]。
窜(cuàn) = 躲藏[hide]。(奔逃[scuttle;scurry off]。)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彼有贪欲瞋恚痴,尚能变化不思议,况住神通无畏法,云何不能现自在!
“释提桓因有象王,彼知天主欲行时,自化作头三十二,一一六牙皆具足;
= 『释提桓因』,这是人的名字,就是忉利天的天王。释提桓因翻成中国意思叫「能天主」,也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在欲界,没有修定,完全靠福报,修上品十善生到这个天上。「象王」,这个象王它知道天王要出去的时候,它是天王的乘骑。它知道,不但它知道,它能变化,这象王能变化,它能变作三十二个头。『一一六牙皆具足』。每个头都有六个牙齿,我们看到一般的象只有两个牙齿,六牙是象王,象中最名贵的,非常希有,人间真的是很少见;在忉利天,忉利天主他的象是六牙。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因陀罗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忉利天之主,座骑为六牙白象。他经常率领天人,与阿修罗战斗。
“一一牙上七池水,清净香洁湛然满;一一清净池水中,各七莲华妙严饰;
= 在象头每一颗牙上,都有七个大池水。
湛(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
“彼诸严饰莲华上,各各有七天玉女,悉善技艺奏众乐,而与帝释相娱乐。
= 每朵莲花上都有七位天女,这些天女在莲花上做出艺术的表演。
艺(yì) = 种植[plant;grow]。(技能;才能[skill;craftsmanship]。)
技艺(jì yì)
= 技巧才艺[art;artistry;feat;stunt]。
娱(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彼象或复舍本形,自化其身同诸天,威仪进止悉齐等,有此变现神通力。
= 这只象王,或者又舍本来的形相,自化其身,和诸天一样。「进止」就是我们讲的行住坐卧,跟天人没有两样。
“彼有贪欲瞋恚痴,尚能现此诸神通,何况具足方便智,而于诸定不自在!
“如阿修罗变化身,蹈金刚际海中立,海水至深仅其半,首共须弥正齐等。
= 金刚际是大铁围山,就是娑婆世界的边界,现这么大的身,他站在海当中;海很深这大家都知道,站在海当中。『海水至深仅其半』,大概他站在海水里,海水最深的地方也只到阿修罗的腰,你就知道阿修罗身多大。他站在那个地方,头竖起来跟须弥山一样高。
仅(jǐn) = 仅能,只能[only;merely;barely]。
“彼有贪欲瞋恚痴,尚能现此大神通,况伏魔怨照世灯,而无自在威神力!
= 何况『伏魔怨照世灯』,这是菩萨。
“天阿修罗共战时,帝释神力难思议,随阿修罗军众数,现身等彼而与敌。
= 『天』是讲忉利天,忉利天主跟『阿修罗』打仗,这事情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多。『阿修罗』,这天阿修罗,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阿修罗有四种,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统统有阿修罗,只有地狱没有。所以有的时候经上常讲「五趣轮回」,只有五道没有六道,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
“诸阿修罗发是念:释提桓因来向我,必取我身五种缚。由是彼众悉忧悴。
= 『必取我身五种缚』,这个缚是烦恼,五种是什么?贪、瞋、痴、慢、疑,阿修罗就是这五种,修大福报他才变成阿修罗。阿修罗这五种东西舍不掉,他非常贪恋,他放不下。想到这个地方,这些阿修罗就很忧虑、憔悴,如果这一仗打败了,被忉利天主战胜,他说那我们这贪瞋痴慢疑全都没有了。其实这好事情,不是坏事情,可是他放不下这些,所以他还不能够从阿修罗转变为忉利天人。这首偈的意思是很深很广,我们细心去体会。阿修罗、帝释天都有这个能力,其实帝释天只比他高明不了好多,帝释天还是有贪瞋痴慢疑,只是比他轻。
悴(cuì) = 忧愁,悲伤[sad]。(衰弱;疲萎[weak;tired]。)
“帝释现身有千眼,手持金刚出火焰,被甲持杖极威严,修罗望见咸退伏。
= 帝释天和阿修罗兵战争时,现出千眼的形相身。
甲(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
杖(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望(wàng) = 远望[gaze into
the distance]。
“彼以微小福德力,犹能摧破大怨敌,何况救度一切者,具足功德不自在!
摧(cuī) = 折断[break]。(摧毁,破坏,毁坏[destroy]。)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忉利天中有天鼓,从天业报而生得,知诸天众放逸时,空中自然出此音。
= 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
“一切五欲悉无常,如水聚沫性虚伪,诸有如梦如阳焰,亦如浮云水中月。
= 五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一切五欲悉无常』,不是真的。
沫(mò) = 沫水[Mo river]。(泡沫,沫子[foam;froth]/唾沫[saliva;spittle]。)
浮(fú) = 漂流,漂浮[float]。
“放逸为怨为苦恼,非甘露道生死径,若有作诸放逸行,入于死灭大鱼口。
= 『放逸』,我们现在一般讲什么?随便,也就是不认真。放逸就是怨贼,也是苦恼根。这个大鱼口是比喻,大鱼口是鲨鱼,我们都知道鲨鱼很凶,鲨鱼吃人的,所以用这个来比喻。
径(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
“世间所有众苦本,一切圣人皆厌患,五欲功德灭坏性,汝应爱乐真实法。
= 『一切圣人皆厌患』,这圣人知道五欲是苦,所以在物质生活上宁愿减少。『五欲功德灭坏性』。五欲对功德是灭坏性,有五欲,功德就没有了。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三十三天闻此音,悉共来升善法堂,帝释为说微妙法,咸令顺寂除贪爱。
= 『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里面的大众,释提桓因是三十三天的天主,我们中国人称他为玉皇大帝。天上这些人民听到天鼓说法,统统都到『善法堂』,善法堂是释提桓因教化大众的讲堂。
帝释善法堂/善法堂 = 帝释天讲堂名。在须弥山顶喜见城外之西南角。于此论人中之善恶。
“彼音无形不可见,犹能利益诸天众,况随心乐现色身,而不济度诸群生!
音(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天阿修罗共斗时,诸天福德殊胜力,天鼓出音告其众:汝等宜应勿忧怖!
= 「汝等」是天人,忉利天人,你们大众应该不要「忧怖」,不要忧虑、不要恐怖,这是对他的安慰。这一句里头关键的字眼就是「宜应」,宜是最适当的,应是应该。
斗(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盛酒器[ladler;cup]。)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诸天闻此所告音,悉除忧畏增益力。时阿修罗心震惧,所将兵众咸退走。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甘露妙定如天鼓,恒出降魔寂静音,大悲哀愍救一切,普使众生灭烦恼。
降(jiàng) = 下也[lower]。与“陟”相对。(下落,落下。从高往低掉[fall;drop;descend]/降服,使驯服[yield;tame]。)
“帝释普应诸天女,九十有二那由他,令彼各各心自谓:天王独与我娱乐。
= 帝释天普遍应诸天女的要求,和她们在一起娱乐。天女有多少?有九十二那由他那样之多。「那由他」是印度的一个数目字的名字,是个大数目字。我们中国人把它翻作「亿」,翻作亿也很难讲,因为中国亿是万万是亿。那由他在印度是十万就称那由他,百万也称那由他,千万也称那由他,所以说那由他这个数字是十万以上到千万。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如天女中身普应,善法堂内亦如是,能于一念现神通,悉至其前为说法。
= 帝释天应现九十二那由他身,和九十二那由他天女在一起娱乐,令她们生欢喜心。
“帝释具有贪恚痴,能令眷属悉欢喜,况大方便神通力,而不能令一切悦!
眷(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亲属[family
dependent]。)
“他化自在六天王,于欲界中得自在,以业惑苦为罥网,系缚一切诸凡夫。
=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层天的天王,所以叫六天王,这个「六」不是六个人,是第六天。
罥(juàn) = 捕取鸟兽的网[net]。(用绳索绊取[hang]/缠绕[wind]。)
三道/轮回三道/三轮/惑业苦
#道者能通之义,此三者互相通,自烦恼通于业,自业通于苦,自苦更通于烦恼,故谓之三道。如此轮转,谓之三轮。
|
|
烦恼道/惑道
|
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也。
|
业道
|
依烦恼而发之善恶所作也。
|
苦道
|
以善恶之业为因而获之生死苦果也。
|
“彼有贪欲瞋恚痴,犹于众生得自在,况具十种自在力,而不能令众同行!
十自在/十种自在
|
|
命自在
|
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
|
心自在
|
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
|
资具自在
|
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
|
业自在
|
菩萨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碍也。
|
受生自在
|
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
|
解自在
|
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
|
愿自在
|
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
|
神力自在
|
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
|
法自在
|
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
|
智自在
|
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内无障无碍也。
|
“三千世界大梵王,一切梵天所住处,悉能现身于彼坐,演畅微妙梵音声。
= 『三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大梵王』,梵王是初禅天主,比他化自在天高。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所以经文上常常讲「彼有贪欲瞋恚痴」,他有贪瞋痴。梵天没有,梵天也就是贪瞋痴慢完全被禅定伏住,所以他的断不是真的断。大梵天王『悉能现身于彼坐』,也就是说天王有能力分身,天众有多少,天王能分多少身,分身『演畅微妙梵音声』。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
3中劫
|
梵辅天
|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
2中劫
|
|
梵众天
|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
1中劫
|
“彼住世间梵道中,禅定神通尚如意,况出世间无有上,于禅解脱不自在!
= 大梵天王他住在『世间梵道中』,梵道是初禅。他的禅定功夫和神通妙用,尚且能称心如意,何况修行出世法的菩萨。
梵(fàn) = 草木茂盛的样子[lush]。(梵语Brahmā音译词。谓梵天也。婆罗门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婆罗门亦云梵志。译作寂静、清净、净洁、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淫欲而清净,总名曰梵天,其中初禅天中之主曰大梵,一名梵王。)
尚(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
“摩醯首罗智自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于一念中皆辨了。
= 摩醯首罗天王,这也是大自在天。
辨(biàn) = 判别,区分,辨别[discriminate;distinguish]。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
16000大劫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
8000大劫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
500大劫
|
||
福爱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
250大劫
|
||
福生天
|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
125大劫
|
“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云何不于一念中,普知一切众生心!
= 菩萨是『无量亿劫勤修学』,修成的,『得是无上菩提智』。
“众生业报不思议,为大风力起世间,巨海诸山天宫殿,众宝光明万物种。
= 『以大风力起世间』。风一动,宇宙就现前了。是从动来的,一念妄动,风就是代表动的意思。万种物就是一切万物,动物、植物、矿物、山河大地。
起(qǐ) = 由躺而坐;由坐而立[stand up]。(开始;开端[start;begin]。)
“亦能兴云降大雨,亦能散灭诸云气,亦能成熟一切谷,亦能安乐诸群生。
= 『亦能散灭诸云气』,能兴云降雨,也能够散灭它,全都是业力。
云气(yún qì) = 稀薄游动的云[cloudy
obscured haze]。
熟(shú) = 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cooked]。(表示程度深[deeply]。)
“风不能学波罗蜜,亦不学佛诸功德,犹成不可思议事,何况具足诸愿者!
= 这种业风力,虽然能成就世间的万事万物,但是不能学习波罗蜜的法门,也不能学习佛所行的一切功德。波罗蜜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意思,究竟、圆满的意思,古时候翻为到彼岸。
“男子女人种种声,一切鸟兽诸音声,大海川流雷震声,皆能称悦众生意。
兽(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川(chuān) = 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河流[river]。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
“况复知声性如响,逮得无碍妙辩才,普应众生而说法,而不能令世间喜!
= 『响』是回音,像我们在山谷长啸一声,你就听到回音,响就是比喻的回音。见性的菩萨知道,眼见性见色性,耳闻闻声性,这就叫明心见性。我们凡夫眼见的是色相,不是色性;耳听的是声音,不是声性,这没见性。加上个性字这是明心见性的菩萨。见性的菩萨吃东西,那不是这味道,味性,六根所对的都是性。性从哪个根连它的根说,实际上性它是通的,性没有差别。这六性没有差,六性是一性,一点差别都没有。
“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容无所拒。
= 『能为一切平等印』,那就是大海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江里面的水流进去能容纳、包容,河里面的水、小溪里面的水统统都流到大海,大海全部接纳,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平等印」。『众生』这是讲的有情众生,小水沟里面的小鱼、小虾流到大江,大江里面的那些鱼鳖流到大海,这是众生,大海接纳了。『宝物』是我们今天讲的矿物,七宝,金银铜铁、琉璃、玛瑙,这是矿物,也统统流到大海。『川流』,是讲水,江河,像中国长江,大河,黄河,靠近海岸边上的小溪、小流、小水统统都流入大海。
印(yìn) = 官印[official seal]。(盖章[seal]。)
拒(jù) = 抵御,抵抗[repel;resist]。(拒绝,抵制[decline;deny;refuse]。)
“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诸妙行,一切普修无厌足。
“大海龙王游戏时,普于诸处得自在,兴云充遍四天下,其云种种庄严色:
= 『兴云』,龙兴云,龙行跃云,老虎走的时候有风,生风,龙行就跃云。所兴起的云,能充满于一四天下,也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大海龙王游戏时,各处兴起云的颜色。
“第六他化自在天,于彼云色如真金,化乐天上赤珠色;兜率陀天霜雪色;
= 在欲界第六天,名叫他化自在天,在此天所兴起的云色,好像真金色一样。
赤(chì) = 火的颜色,即红色[red]。(忠诚;真纯[loyal;pure]。)
霜(shuāng) = 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frost]。(譬喻白色[white]。)
“夜摩天上琉璃色;三十三天玛瑙色;四王天上玻璃色;大海水上金刚色;
= 『琉璃色』,佛经上讲的琉璃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翡翠,绿色的玉,绿色的玉叫琉璃。『四王天上玻璃色』,我们要知道,古时候没有玻璃,我们现在的玻璃产品是近代科学发达的时候才有这种玻璃产品。佛经上讲的玻璃是水晶,所以水晶跟玻璃一样,它算七宝之一。金刚是金属的颜色。
“紧那罗中妙香色;诸龙住处莲华色;夜叉住处白鹅色;阿修罗中山石色;
= 『紧那罗』是八部鬼神里面,中国翻作疑人,怀疑他,他是不是个人?他头上长一只角。跟人的样子一样,就是头上多了一只角,所以称他作疑人,一只角。他也是忉利天的乐神,跟干闼婆差不多,干闼婆主要是乐神,就是演奏,演奏音乐的;紧那罗是表演,是在舞台上表演,都是属于忉利天的。『夜叉住处白鹅色』,夜叉也有很多种,通常讲飞行夜叉。他是属于忉利天守卫的神,好像我们现在讲保安,属于这一类的。
“郁单越处金焰色;阎浮提中青宝色;余二天下杂庄严,随众所乐而应之。
= 「郁单越」也翻作北俱卢洲,四洲里面是北州。这四大部洲我们居住的地球叫阎浮提洲,南赡部洲,另外『余二天』就是东胜身洲跟西牛货洲。这佛法里面常讲,我们念到韦驮菩萨,就想到韦驮菩萨是三洲护法,三洲是什么?没有北俱卢洲。北俱卢洲没有佛法,四洲里头,北俱卢洲的福报最大,他们不相信佛。而且北俱卢洲寿命长,大概都到一千岁,很少短命夭折的,寿命很长。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八难就有北俱卢洲,为什么?生到这里面去,享福,一辈子享福,闻不到佛法。在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这两个地方所兴起的云色,是杂庄严色。这都是随顺众生所喜乐,而应现各种的云色。
杂(zá) = 五彩相合[multicoloured]。(混合;搀杂[mix;mingle]/驳杂不纯[heterogeneous;mixed]/各种[various]。)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大海龙王游戏时,各处兴起云的电光色。
“又复他化自在天,云中电曜如日光;化乐天上如月光;兜率天上阎浮金;
= 大海的龙王,他神通广大,到处兴起大云,云的颜色各不相同,又能到处现出大光明。在他化自在天的云中,所闪耀的电光,好像太阳光一样。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夜摩天上珂雪色;三十三天金焰色;四王天上众宝色;大海之中赤珠色;
珂(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紧那罗界琉璃色;龙王住处宝藏色;夜叉所住玻璃色;阿修罗中玛瑙色;
“郁单越境火珠色;阎浮提中帝青色;余二天下杂庄严,如云色相电亦然。
= 好像云色一样,随顺众生心所喜乐,而应现各种的电光色。
##大海龙王游戏时,各处兴起云的雷震声音。
“他化雷震如梵音;化乐天中大鼓音;兜率天上歌唱音;夜摩天上天女音;
= 大海龙王所兴起的云色,闪耀的电光色,乃至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在他化自在天的雷声,好像清净的梵音。
“于彼三十三天上,如紧那罗种种音;护世四王诸天所,如乾闼婆所出音;
“海中两山相击声;紧那罗中箫笛声;诸龙城中频伽声;夜叉住处龙女声;
= 在大海中的音声,好像两山同相撞的声音。在紧那罗中的音声,好像箫笛的声音。在诸龙城中的音声,好像频伽鸟鸣的声音。在夜叉所住处的音声,好像龙女唱歌的声音。
箫(xiāo) = 洞箫,竹制的管乐器[a
vertical bamboo flute]。
笛(dí) = 笛子[bamboo
flute]。
迦陵/迦陵频伽 = Kalaviṅka,鸟名。译曰好声,和雅。
“阿修罗中天鼓声;于人道中海潮声。
潮(cháo) = 海水的涨落[tide]。
##大海龙王游戏时,各处兴起云的雨。
“他化自在雨妙香,种种杂华为庄严;化乐天雨多罗华,曼陀罗华及泽香;
= 『泽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涂香」。涂香在我们这个世间,一种是香粉,擦香粉这是涂香;另外一种是香水,香水也是涂在身上的。
多罗 = Ta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此树之树叶呈扇状,叶面平滑坚实,人称贝叶或贝多罗叶,可书写经文。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
||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优钵华<Utpala>
|
译曰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
|
拘物头华<Kumuda>
|
译曰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Pundarika>
|
译曰白莲花。
|
|
瞻卜迦华/薝卜华<Campaka>
|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Sumana>
|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Mandarava>
|
四种天花
|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
|
曼殊沙华<Manjusaka>
|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
|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
#大赤莲花。
|
“兜率天上雨摩尼,具足种种宝庄严,髻中宝珠如月光,上妙衣服真金色;
“夜摩中雨幢幡盖,华鬘涂香妙严具,赤真珠色上妙衣,及以种种众妓乐;
= 『幢幡』就像现在的旗帜,国旗,「幢」是圆形的,「幡」是扁的。
幢(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三十三天如意珠,坚黑沉水栴檀香,郁金鸡罗多摩等,妙华香水相杂雨;
坚(jiān) = 泥土坚硬。泛指坚硬;结实[hard;solid;firm]。(坚定;意志、主张不动摇[firm;staunch;steadfast]。)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郁金/郁金香 = Kunkumam,草名。
鸡罗多摩 = 香名。
“护世城中雨美膳,色香味具增长力,亦雨难思众妙宝,悉是龙王之所作。
= 色香味具足,引诱多食,可以增长体力。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备置食物[prepare food]。)
“又复于彼大海中,霔雨不断如车轴,复雨无尽大宝藏,亦雨种种庄严宝。
= 又在大海中,常霔雨不断,好像车轴一样,转来转去,终不停止。
霔(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降<雨>[rain]。)
轴(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axis;axle;shaft]。
“紧那罗界雨璎珞,众色莲华衣及宝,婆利师迦末利香,种种乐音皆具足;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末利/摩利/末罗
= Mallika,花名。译言鬘,因其花可以造鬘,故名。
“诸龙城中雨赤珠;夜叉城内光摩尼;阿修罗中雨兵仗,摧伏一切诸怨敌;
“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华;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
= 『弗婆瞿耶』,「弗婆」是东弗婆提,东胜神洲。「瞿耶」是西瞿耶尼,西牛货洲。
“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长养众华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 很微细的雨水,及时而降,令人喜悦。
苗(miáo) = 禾苗,未吐穗的庄稼。泛指初生的植物[seedlings of cereal crops]。(庄稼出苗[sprout;germinate]。)
稼(jià) = 种植五谷[sow grains]。(谷物;庄稼[cereals;crops;grains]。)
“如是无量妙庄严,种种云电及雷雨,龙王自在悉能作,而身不动无分别。
“彼于世界海中住,尚能现此难思力,况入法海具功德,而不能为大神变!
= 龙王在世界海中住,尚且能现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而有这种的力量。
“彼诸菩萨解脱门,一切譬喻无能显,我今以此诸譬喻,略说于其自在力。
= 『彼诸菩萨』是指的法身大士,『解脱』就是自在。
“第一智慧广大慧,真实智慧无边慧,胜慧及以殊胜慧,如是法门今已说。
= 六种无比的智慧,来总结这品经里面所说的三百四十六首的偈颂。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闻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赞说,如是所作甚为难。
= 『此法』就是指这品经。这品经非常希有、非常的奇特。
“世间一切诸凡夫,信是法者甚难得,若有勤修清净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 『世间一切诸凡夫』,这讲六道凡夫,能信华严那太难了。
昔(xī) = 干肉[dried meat]。(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former times;the past]。)
因力 =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
“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况复持诵为人说,如法修行真实解!
倍(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有以三千大千界,顶戴一劫身不动,彼之所作未为难,信是法者乃为难。
= 一尊佛他的教化区多大?三千大千世界。这都是比喻,你能够顶在头上多少时间?一劫,你在那里不动。
戴(dài) = 增益[gain]。(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wear;put on]/敬奉,尊奉 [respect]。)
“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为难。
= 一个佛刹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个佛刹就是十倍的三千大千世界。你这样托着,托了一劫这么长的时间。
擎(qíng) = 举[lift up]。
“十刹尘数众生所,悉施乐具经一劫,彼之福德未为胜,信此法者为最胜。
= 假设有一个人,能在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众生面前,每人布施所喜乐的资生之具,经过一个劫的时间。
“十刹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于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于彼。”
= 『如来所』,一粒微尘是一尊如来,你去承事供养,这个福报多大。你能够承事供养一尊佛的福报都不得了,你能够供养十个佛刹微尘数的如来。而且经一劫这么长的时间。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时,贤首菩萨说此偈已,十方世界六反震动,魔宫隐蔽,恶道休息。
= 在这个时候,贤首菩萨说完前边三百五十九半首偈颂之后。
反(fǎn) = 手心翻转。通“翻”。覆,倾倒[turn over]。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十方诸佛普现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顶,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随喜。”
= 每位佛都举起金色的右臂,伸手摩贤首菩萨的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