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卷第十四
 
九会
二会
#第二会,叙佛在普光明殿莲华座上,显现神变,十方菩萨都来集会。
#如来名号品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两足轮光
会主
文殊菩萨
入定
没有入定
说法
十信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14-15
#文殊师利问,贤首以偈答说菩萨修行的无量殊胜功德,信愿不虚,定慧圆满成就等事。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 这个『我』是文殊菩萨自称。
(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应谛听,彼诸功德不可量,我今随力说少分,犹如大海一滴水。
= 『善哉』,这句话是赞问,赞叹文殊菩萨代大众提问。『仁者』是贤首对文殊菩萨的敬称,这两个字在佛门里面常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这是个普通的称呼词,不晓得这种称呼是最尊敬的。「彼」是指修净行的这些人,修净行都是菩萨,就是前面一品所说的一百四十一愿。『我今随力说少分』,这一句是谦虚,随自己的能力只能说少分;换句话说,那个不可称量的功德,我没有能力完全说出来。
“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
= 这个发心,简单的说,他要发心作佛,他发心在这一生当中成佛。
“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方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扬不能尽。
= 偈颂里面讲『何况无量无边劫』,这是长时间的,「具修」,具是具足,『具修地度诸功德』,「地」是地位,十信十个位次,十住十个位次,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次位,再上面等觉,五十一个次位,这里用一个「地」来代表,「度」,菩萨修行的总纲领,一般大乘经上讲六度,六条,在《华严经》里面用十代表圆满,所以《华严经》跟我们讲十度。
“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于中说少分,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
(lǚ) = 践踏[tread on]([shoes])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 对佛法僧三宝都生清净的信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 「五欲」,诸位知道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物质生活,财色名食睡,都是世间人想尽一切方法,甚至不择手段去追求。「王位」在此地,我们把它看作各个阶层的领导人。「富饶」是讲财富,「自乐」是讲自利,「大名称」,不仅是好名,也在那里争权夺利。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
“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 既然深信佛和佛法,还要相信菩萨所行的道路。世尊给我们讲人有本性,本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大菩提,整个宇宙,一切万物,都从它而生。大菩提才是真正的自己,禅宗里面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说这个多重要!此地讲的『无上大菩提』,在梵文里面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梵文音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就这一句。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 「爱」就是情执,你要断疑,要断情执,这是因功德。然后才能够『开示涅槃无上道』,开示涅槃无上道是果,为什么?你已经证得。你要是没有证得,你怎么能开示?
道元 = 正道之根元也。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 灭除憍慢,恢复恭敬。
(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法藏/佛法藏/如来藏 = 法性之理也。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曰法藏。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 信能令诸根清净而明利。
明利 = 聪明锐利也。
“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
= 无上解脱道是究竟的佛果。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 「种」就是本的意思,「功」是你修学有功夫,「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修功,你才有德。生长菩提树,这意思就是能生长菩提。
“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妙宝珠。
=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依照修行次第来说修行的法门。
信乐 = 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妙宝珠是如意珠,随心所求。
“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long]/<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study])
“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
“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兴集大供养;若能兴集大供养,彼人信佛不思议。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若常信奉于尊法,则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
“若常信奉清净僧,则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
“若得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若得诸根净明利,则能远离恶知识。
= 就得诸根(眼耳鼻舌身)清净明利。
恶知识/恶友/恶师/恶师友 = 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
“若能远离恶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
“若能修习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
= 「大因」是什么因?无上菩提,这是大因。
因力 =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
“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若为诸佛所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
“若能发起菩提心,则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则得生在如来家。
发菩提心 = 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之心,曰发菩提心。
“若得生在如来家,则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则得信乐心清净。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若得信乐心清净,则得增上最胜心;若得增上最胜心,则常修习波罗蜜。
“若常修习波罗蜜,则能具足摩诃衍;若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如法供养佛。
(yǎn) = 水循河道流汇于海[flow into sea]
摩诃衍/摩诃衍那 = Mahāyāna,译曰大乘。声闻缘觉二乘之教法为小乘,菩萨之教法为大乘。
“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若见如来体常住,则能知法永不灭。
= 佛体是什么?佛体是法性,性相不二。这个「法」是指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佛用这六个字把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部包括。性相永不灭,理事永不灭,因果永不灭,这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法性。
“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得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若能开演无边法,则能慈愍度众生;若能慈愍度众生,则得坚固大悲心。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若得坚固大悲心,则能爱乐甚深法;若能爱乐甚深法,则能舍离有为过。
“若能舍离有为过,则离憍慢及放逸;若离憍慢及放逸,则能兼利一切众。
(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jiān) = 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hold two or moreconcurrently](同,连同[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若能兼利一切众,则处生死无疲厌;若处生死无疲厌,则能勇健无能胜。
= 「处生死」是应化在六道,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有这种能力,有这种智慧,有菩萨的悲心、善巧方便,广度众生。
“若能勇健无能胜,则能发起大神通;若能发起大神通,则知一切众生行。
“若知一切众生行,则能成就诸群生;若能成就诸群生,则得善摄众生智。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若得善摄众生智,则能成就四摄法;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
= 无限利就是我们讲无量无边的利益。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四摄事/四摄法 = 四摄法内容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若与众生无限利,则具最胜智方便;若具最胜智方便,则住勇猛无上道。
= 最殊胜的智慧方便,我们通常一般讲善巧方便,最殊胜的善巧方便。
“若住勇猛无上道,则能摧殄诸魔力;若能摧殄诸魔力,则能超出四魔境。
(tiǎn) = 断绝;竭尽[use upexhaust]
 
四魔
/魔罗 = Māra,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佛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此,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死魔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若能超出四魔境,则得至于不退地;若得至于不退地,则得无生深法忍。
= 八地菩萨叫不动地。这个『不退』就是不动的意思,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如如不动。
无生法忍/无生忍/不起法忍 = anutpattika-dhama-k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三不退
天台圆教
法相大乘
位不退
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
自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
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虽识观成就,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谓之位不退。
行不退
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
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
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于利他之行不退失,谓之行不退。
念不退
于正念不退转也。
初住已上为念不退。
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海,谓之念不退。
#天台一家,自别教之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此间断见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也。自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终为行不退,此间破尘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也。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断无明之惑,而不失中道之正念也。如配之于圆教,则自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初住已上为念不退。
 
“若得无生深法忍,则为诸佛所授记;若为诸佛所授记,则一切佛现其前。
= 这个授记是什么?授记是你一定成佛。给他个消息,你距离成佛不远,再努力一点,授记就是给他印证他快要成佛,为什么?他契入法性,法性不动。
授记 = 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十二部经之一。
“若一切佛现其前,则了神通深密用;若了神通深密用,则为诸佛所忆念。
(liǎo) = 束婴儿两臂[<of hand> bend](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entirely])
“若为诸佛所忆念,则以佛德自庄严;若以佛德自庄严,则获妙福端严身。
佛德 = 如来所具之功德也。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若获妙福端严身,则身晃耀如金山;若身晃耀如金山,则相庄严三十二。
(huǎng) = 明亮[bright](照耀[shine])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若相庄严三十二,则具随好为严饰;若具随好为严饰,则身光明无限量。
= 随好就是八十随形好。
“若身光明无限量,则不思议光庄严;若不思议光庄严,其光则出诸莲华。
“其光若出诸莲华,则无量佛坐华上;示现十方靡不遍,悉能调伏诸众生。
“若能如是调众生,则现无量神通力。
“若现无量神通力,则住不可思议土,演说不可思议法,令不思议众欢喜。
= 这个「不可思议土」是一真法界。
“若说不可思议法,令不思议众欢喜,则以智慧辩才力,随众生心而化诱。
(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若以智慧辩才力,随众生心而化诱,则以智慧为先导,身语意业恒无失。
= 「身语意」是三业,「失」是过失,只要是一切依智慧,你三业就没有过失了。
“若以智慧为先导,身语意业恒无失,则其愿力得自在,普随诸趣而现身。
= 什么叫自在?在佛法里面讲,进退无碍就叫自在;另外一个说法,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得自在。
愿力/本愿力 = 誓愿之力。
“若其愿力得自在,普随诸趣而现身,则能为众说法时,音声随类难思议。
“若能为众说法时,音声随类难思议,则于一切众生心,一念悉知无有余。
“若于一切众生心,一念悉知无有余,则知烦恼无所起,永不没溺于生死。
(nì) = 没入水中[drown]
“若知烦恼无所起,永不没溺于生死,则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
= 我们今天这个身是业报身,很苦,你受业力的支配。真正觉悟到,我们现在这个身就是法性身。这是什么?你在相上见到性,我们在大经里面常常念到,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相是幻相,性是真性,性可不是假的,相是假的;相,刹那生灭,了不可得。『以法威力现世间』,这是说菩萨应九法界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应化身示现在这个世间,这是法性的威力,这是不思议的境界。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 「诸度」,十波罗蜜。
 
十自在/十种自在
命自在
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
心自在
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
资具自在
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
业自在
菩萨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碍也。
受生自在
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
解自在
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
愿自在
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
神力自在
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
法自在
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
智自在
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内无障无碍也。
 
“若得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则获灌顶大神通,住于最胜诸三昧。
= 「诸三昧」是一切三昧。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若获灌顶大神通,住于最胜诸三昧,则于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
“若于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则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
(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则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
“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
= 「诸天世人」这是讲六道里面众生,没有人能够知道。
“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见闻听受若供养,靡不皆令获安乐。
= 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无不是念念都希望众生离苦得乐。
“彼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无缺减,十善妙行等诸道,无上胜宝皆令现。
法身菩萨/法身大士/大士 = 菩萨的通称。断一分无明而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也。初地以上之菩萨是也。若依台家四教之位次,则初住以上方名法身菩萨。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不杀生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不偷盗
不偷取他人财物。
不邪淫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不妄语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不两舌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不恶口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不绮语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不贪欲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不嗔恚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正愚痴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譬如大海金刚聚,以彼威力生众宝,无减无增亦无尽,菩萨功德聚亦然。
= 譬如在大海中,有金刚宝石聚集在一起。
“或有刹土无有佛,于彼示现成正觉,或有国土不知法,于彼为说妙法藏。
“无有分别无功用,于一念顷遍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无量方便化群生。
= 念无分别,动无功用。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现成佛道,转正法轮入寂灭,乃至舍利广分布。
“或现声闻独觉道,或现成佛普庄严,如是开阐三乘教,广度众生无量劫。
(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三乘 =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
= 『行』是行为,『业』是造作。
行业 = 身口意之所作/善恶之所作,可感苦乐之果报者。
海印三昧/海印定/海印 = 所得之三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也。
“严净不可思议刹,供养一切诸如来,放大光明无有边,度脱众生亦无限。
严净 = 国土之庄严清净也。
剎土/ =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智慧自在不思议,说法言辞无有碍,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华严三昧力。
佛华严三昧/华严三昧/华严定 = 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是华严大经及梵网经所说。
“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现难思刹。
= 佛在一粒微尘里边,入华严正定。在一粒微尘中,普遍现出不可思议的佛刹土。
“彼一尘内众多刹,或有有佛或无佛,或有杂染或清净,或有广大或狭小,
= 『一尘』,一微尘里面,能现众多刹。
(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或复有成或有坏,或有正住或傍住,或如旷野热时焰,或如天上因陀网。
= 世界有成住坏空。『正住』是一真法界,为什么?不变。『傍住』就是临时的。六道十法界是傍住,一真法界是正住。或者所示现的世界,好像旷野的阳焰(在春天,远望大地,有一种热气如焰)。或者所示现的世界,好像天上的因陀罗网(在帝释天的宫殿前,有一种网罗幢,用宝珠所成,孔孔相通,光光相照,作为庄严具)。
(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
(yě) = 郊外,村外[open countrythe opensuburb]
因陀罗网/天帝网/帝网 = indra-jāla,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有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一颗颗宝珠的光,互相辉映,一重一重,无有穷尽,这种由宝珠所结成的网,就叫做因陀罗网。
“如一尘中所示现,一切微尘悉亦然。
= 一粒微尘里面就有无量的刹土、无量的世界,每一粒微尘都如是,不是哪一个特殊的,每一粒都是这个样子。
“此大名称诸圣人,三昧解脱神通力,若欲供养一切佛,入于三昧起神变,
= 「大名称诸圣人」是指的阿罗汉、菩萨、佛,这是大圣人。阿罗汉没有执着,菩萨没有分别,佛没有妄想。
“能以一手遍三千,普供一切诸如来。
= 能用一手就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普遍能供养十方一切诸如来。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十方所有胜妙华,涂香末香无价宝,如是皆从手中出,供养道树诸最胜。
道树 = 菩提树也。本名果波罗树。佛于此树下成道,故亦曰道树。
“无价宝衣杂妙香,宝幢幡盖皆严好,真金为华宝为帐,莫不皆从掌中雨。
= 『幢』是圆形的,圆筒子的,圆形的。『幡』就是集会的地方,幡帜就是旗子一样,是扁的,也很长,就像一面旗子。『盖』是宝盖,这是庄严具,就是伞,因为有太阳,还有灰尘,大树底下会有树叶落下来,所以佛坐的地方用一个大的伞,那就是盖。这些东西还是从手中出来,从上面落下来,像天女散花,从上面落下来这个意思。
(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十方所有诸妙物,应可奉献无上尊,掌中悉雨无不备,菩提树前持供佛。
= 『无上尊』就是佛。
(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
“十方一切诸伎乐,钟鼓琴瑟非一类,悉奏和雅妙音声,靡不从于掌中出。
(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sè) = 古代拨弦乐器[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zither]
(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十方所有诸赞颂,称叹如来实功德,如是种种妙言辞,皆从掌内而开演。
(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菩萨右手放净光,光中香水从空雨,普洒十方诸佛土,供养一切照世灯。
(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splashchedsprinkle](东西散落[dropspillscatterlitter])
“又放光明妙庄严,出生无量宝莲华,其华色相皆殊妙,以此供养于诸佛。
“又放光明华庄严,种种妙华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 『大德尊』,大德尊也是称佛。
“又放光明香庄严,种种妙香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 『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又放光明末香严,种种末香聚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 这首偈是讲的『末香』庄严,末就是粉末,粉末这类香的庄严。『种种末香聚为帐』,「种种」就多了,不是一种,品类太多了,说之不尽。
“又放光明衣庄严,种种名衣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宝庄严,种种妙宝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莲庄严,种种莲华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璎庄严,种种妙璎集为帐,普散十方诸国土,供养一切大德尊。
= 璎珞是装饰品,我们看到佛像,看到菩萨像,你看胸前配的这些,我们讲的是珠宝,叫璎珞。身上挂的,帽子上的装饰,手臂上手镯、这些戒指,统统是属于这一类的。
(yīng) = 似玉的美石[jade-like stone]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又放光明幢庄严,其幢绚焕备众色,种种无量皆殊好,以此庄严诸佛土。
= 「绚焕」是形容词,是讲光彩灿烂,当然也是属于高等的艺术品。
(xuàn) = 含有色彩灿烂多姿的意思[effulgent]
(huàn) = 火光[flame](光亮,鲜明[shiningglowingbright])
“种种杂宝庄严盖,众妙缯幡共垂饰,摩尼宝铎演佛音,执持供养诸如来。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duó) = 大铃[big bell]
“手出供具难思议,如是供养一导师,一切佛所皆如是,大士三昧神通力。
“菩萨住在三昧中,种种自在摄众生,悉以所行功德法,无量方便而开诱。
= 开是开启、是开示,诱是劝导。
“或以供养如来门,或以难思布施门,或以头陀持戒门,或以不动堪忍门。
= 或者令众生广修供养,发心供养十方诸佛的法门。
堪忍 = 堪忍苦难也。
“或以苦行精进门,或以寂静禅定门,或以决了智慧门,或以所行方便门。
= 这二十门都非常重要,它是无量法门里面代表,首先是讲供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这样念法你就很明了,就是一般大乘经里面讲的六波罗蜜。智慧起用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合适的方法。
决了(jué liǎo) = 使义理决定明了。
“或以梵住神通门,或以四摄利益门,或以福智庄严门,或以因缘解脱门。
= 『梵』是梵天,意思是清净。在六道里面梵天是属于初禅,初禅三天,有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确实他们修禅得到禅定,所以脱离了欲界。四摄跟六度常常连起来讲。
福智 = 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
“或以根力正道门,或以声闻解脱门,或以独觉清净门,或以大乘自在门。
= 根是五根,『力』是五力,『正道』就是八正道,你一看就晓得,三十七道品。这首偈是把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大乘』是菩萨,全都说到了。声闻是学苦集滅道,由这个入门的。「独觉」就是辟支佛,修十二因缘。有佛出世的时候,称为缘觉;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他的善根非常深厚,他也能够借着过去的善根,认真努力的学习,也有相当的悟处,就称之为独觉。
 
三乘
菩萨/菩提萨埵/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扶萨
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 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sattva意为「有情」,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悟的有情众生。
#Bodhisattva
六度万行
缘觉
旧称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辟支。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二,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
#Pratyeka-buddha
#天台一家之义,以之为别种,无佛世之悟道为独觉,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道为缘觉。
十二因缘
声闻
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
#是以佛陀为师,遵从佛陀的言传身教,持戒修行证得沙门果的人
#Śrāvaka
四圣谛
 
“或以无常众苦门,或以无我寿者门,或以不净离欲门,或以灭尽三昧门。
= 我们先看这首偈,这是二十门里面最后的一段,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说「无常、无我、苦空」。「灭尽三昧」亦复如是,这是最后的一门,第二十门。灭是灭什么?灭妄想、灭分别、灭执着,一般大乘里面讲,灭见思烦恼、灭尘沙烦恼、灭无明烦恼、灭六道生死。六道里头两种生死,变易生死、分段生死,灭四圣法界里面的变易生死,灭尽了。
“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随诸众生心所乐,悉以方便而满足;
“随诸众生行差别,悉以善巧而成就。如是三昧神通相,一切天人莫能测。
“有妙三昧名随乐,菩萨住此普观察,随宜示现度众生,悉使欢心从法化。
= 随乐是「世界悉檀」。
法化 = 正法之教化也。
 
四悉檀
#Siddhānta
#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也。古师一译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之佛道,故名。
#佛说法的四种范畴,同时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
#「悉檀」为梵汉兼称:「悉」为中文,指“普遍”之意;「檀」为梵语,有“布施”之意,合译为「成就」。「四悉檀」就是佛陀用以“成就”教化众生的四种法门(方法);由于这四种法门是针对众生的根机所需而设,因此能遍施一切众生,故称之为“ 四悉檀 ”。
世界悉檀
佛先顺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随顺众生所乐而说世界之法,令闻者欢喜适悦。
#佛陀随顺世间法而阐明因缘和合的道理。
各各为人悉檀
佛说法鉴众生之机,随机宜之大小,宿种之浅深,说各人所应之法,令彼发起正信,增长善根。
#佛陀应众生根机与能力不同,而解说各种出世的实践法,令众生起善根;即先观察众生禀赋与根器,再随机说法,建立信心,循序渐进,善根滋长。
对治悉檀
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痴多者教以因缘观,如是施种种之法药,除遣众生之恶病。
#佛陀针对众生的贪、瞋、痴等烦恼,对症下药,使其灭除烦恼并摆脱恶业。
第一义悉檀
佛见众生之机缘既熟,说诸法实相,令彼入于真证。
 
“劫中饥馑灾难时,悉与世间诸乐具,随其所欲皆令满,普为众生作饶益。
(jǐn) = 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vegetable failure](谷物欠收[crop failure])
饥馑(jī jǐn) =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faminecrop failuredistitution]
“或以饮食上好味,宝衣严具众妙物,乃至王位皆能舍,令好施者悉从化。
= 『令好施者悉从化』,「从」是顺从,「化」是感化、教化。
“或以相好庄严身,上妙衣服宝璎珞,华鬘为饰香涂体,威仪具足度众生。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一切世间所好尚,色相颜容及衣服,随应普现惬其心,俾乐色者皆从道。
(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
好尚(hào shàng) = 喜好;崇尚[love and upholdpersonal hobbies and inclinationswhat one values and loves]
(qiè) = 快意,满足[be pleasedbe satisfied]
(bǐ) = 门役[gatekeeper](使,把[make])
“迦陵频伽美妙音,俱枳罗等妙音声,种种梵音皆具足,随其心乐为说法。
= 『迦陵频伽』,我们在《弥陀经》里面念过,极乐世界有这个鸟,佛常常提起,说这种鸟它还没出生,在蛋壳里面就能够发出美妙的音声。在我们这个世间,佛经上讲的,生产在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有这种鸟,其他地方好像没有看到,这是「迦陵频伽」。它叫的音声叫人家永远听不厌,美妙和雅。 『俱枳罗』也是鸟的名字,「俱枳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也是很好的音声,翻作好声鸟,这个鸟叫的声音非常好听,跟迦陵频伽可以说是同一类的。
迦陵/迦陵频伽 = Kalavika,鸟名。译曰好声,和雅。
俱枳罗/俱尸罗 = 鸟名。译曰好声鸟。
“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彼亦如其差别法,随世所宜而化度。
“众生苦乐利衰等,一切世间所作法,悉能应现同其事,以此普度诸众生。
= 众生有苦乐利衰等的感受,这是属于八风。八风就是称、讥、利、衰、誉、毁、乐、苦八种事。所有一切世间所行所做的有为法,诸佛菩萨都能应现,来和众生共同受苦乐、得失、讥称、利衰等事。
(shuāi) = 蓑衣。(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mourning garments of hemp]/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declinewane]/衰老[old and feebledecrepit])
 
八风/八法/八世风 = 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
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一切世间众苦患,深广无涯如大海,与彼同事悉能忍,令其利益得安乐。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若有不识出离法,不求解脱离喧愦,菩萨为现舍国财,常乐出家心寂静。
(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于诸欲乐无所受。
= 「故」是因为这个缘故、因为这个理由,做出出家的样子,真得解脱了。
(miǎn) = 假借义:免除,避免。(脱掉;脱落[take off]/逃避灾难或罪过[avoidrefrain from]/豁免[discharge])
“菩萨示行十种行,亦行一切大人法,诸仙行等悉无余,为欲利益众生故。
 
菩萨清净利行/清净利行 = 当知此行、略有十种。谓诸菩萨、于诸有情,依外清净,有五利行。依内清净,有五利行。
依外清净有五利行
无罪利行
诸菩萨、于诸有情、杂恶行者、先恶行者、有罪行者、杂染行者,于诸善中,能正安处。
不转利行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不于非解脱非定清净处、求为真解脱,求为定清净者,卽于其中、能正劝导。
渐次利行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集善品。
遍行利行
又诸菩萨,于诸四性、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随力随能、行义利行、求利乐者,卽于其中,随类劝导。
如应利行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若于自义诸善法品,随下中上功能差别,可劝导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别,可劝导者;随其所应,于彼、如彼,方便劝导。
依内清净五种利行
诸菩萨、于诸有情,起广大悲意乐现前,而行利行。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所作义利,虽受一切大苦劬劳;而心无倦;深生欢喜,为诸有情而行利行。
又诸菩萨、虽现安处最胜第一圆满财位;而自谦下,如奴如仆;亦如孝子、旃荼罗子。其心卑屈,离憍离慢,及离我执,于诸有情而行利行。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心无爱染。无有虚伪、真实哀怜、而行利行。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生起毕竟无复退转慈愍之心,而行利行。
 
“若有众生寿无量,烦恼微细乐具足,菩萨于中得自在,示受老病死众患。
= 看经文指出来的,我们知道这是世间富贵人,福报很大,长寿是福报,五福里面有长寿。福报大,他有烦恼、有习气不知道。为什么?他生活过得很自在,所以说『烦恼微细』,不知道;他每天在享乐,『乐具足』,生活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一切都能很顺心,不容易。
“或有贪欲瞋恚痴,烦恼猛火常炽然,菩萨为现老病死,令彼众生悉调伏。
“如来十力无所畏,及以十八不共法,所有无量诸功德,悉以示现度众生。
= 菩萨成佛了,他有十种殊胜的能力,有「四无所畏」,下面『及以十八不共法』。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四无畏 = 指佛四无畏。
1
一切智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2
漏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3
说障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4
说尽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十八不共法 = 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1
身无失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2
口无失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
念无失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4
无异想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
无不定心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
无不知己舍心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
欲无减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
精进无减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
念无减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
慧无减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
解脱无减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
解脱知见无减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13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4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17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18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记心教诫及神足,悉是如来自在用,彼诸大士皆示现,能使众生尽调伏。
= 『彼诸大士皆示现』,这个「诸大士」是哪些人?在《华严经》里面,从初住菩萨开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像诸佛如来一样,应化在九法界,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应身在九法界示现,慈悲到了极处。
记心(jì xīn) = 放在心上、记在心里。
(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譬如莲华不著水,如是在世令深信。
= 『譬如莲华』。你看莲花根在污泥里面,茎在水当中,花开在水上面,确实用它来比喻作法身菩萨应化在世间,再妙也不过了。
“雅思渊才文中王,歌舞谈说众所欣,一切世间众技术,譬如幻师无不现。
(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或为长者邑中主,或为贾客商人导,或为国王及大臣,或作良医善众论。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或于旷野作大树,或为良药众宝藏,或作宝珠随所求,或以正道示众生。
= 这是菩萨应化无情众生,菩萨可以化作『大树』,我们现在讲的树神,树神是菩萨,不是普通人。
“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有资身具,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
(jiàng) = 木工[carpenter](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master])
(yè) = 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board](职业[occupationprofession]/事业;功业[auseenterpriseachievement])
“不作逼恼众生物,但说利益世间事,咒术药草等众论,如是所有皆能说。
(bī) = 接近,靠近[approachget close topress on towards](逼迫,即紧紧催促[compelforce])
(wù) = 万物[object](物件,东西[articlething]/他人;众人[the others])
“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
= 所行一切的仙人,他们都修殊胜的苦行,有的修不吃熟食的苦行,有的修不吃五味的苦行,有的吃青草和树叶来维持生命,这都是殊胜行,乃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所以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信仰他们的修行。
仙人 = Rsi,称外道之高德者为仙人。以其多入山行道故也。仙果已极,得五种通力。故谓为五通仙。又称佛亦曰大仙。
“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在山林自勤苦,或露形体无衣服,而于彼众作师长。
“或现邪命种种行,习行非法以为胜,或现梵志诸威仪,于彼众中为上首。
梵志 = Brahmacārin,婆罗门/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
 
五邪命 = 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
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自说功德
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占相吉凶
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高声现威
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
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所得利,指所受之供养。谓诸比丘于彼得利则称说于此,于此得利则称说于彼,令人动心。
 
“或受五热随日转,或持牛狗及鹿戒,或著坏衣奉事火,为化是等作导师。
五热 = 外道之苦行。热五体于火也。
事火外道/事火 = Agni,为印度古代外道之一。彼等祭祀供养火天等神祇,并妄执此类作法为将来生天之因。
“或有示谒诸天庙,或复示入恒河水,食根果等悉示行,于彼常思已胜法。
= 或者吃树皮草根,以及种种的果食。菩萨都示现种种的苦行,令修邪知邪见的外道们,见菩萨所修是最殊胜的法。
(yè) = 禀告,陈述[report <to one's superior>](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call on <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
“或现蹲踞或翘足,或卧草棘及灰上,或复卧杵求出离,而于彼众作师首。
= 『蹲踞』就是蹲在地上,蹲久了也很难过,『翘足』也是如此。在一般场合当中,这是不合威仪,可是古印度有专门用这种方法来修苦行。『或卧草棘』,棘是带刺的草。我们看到他们在火炭上面去走,带着刺的草上,他睡的时候就卧在上面,都是属于苦行。或者『灰上』。灰尤其是热灰,热灰是很烫的。『杵』是现在不常见,在古时候是很平常一般家里面的用具,舂米也叫杵,一头大一头小;换句话说,不平,人睡在这上面是很难受的。
(jù) = 蹲坐[crouchsquat]
(qiáo) = 鸟尾上的长羽[long feather](抬起[raise])
(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chǔ) = 舂米的棒槌[pestle](捣,砸[pestle])
“如是等类诸外道,观其意解与同事,所示苦行世靡堪,令彼见已皆调伏。
意解 = 谓依意识而了解也。
(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众生迷惑禀邪教,住于恶见受众苦,为其方便说妙法,悉令得解真实谛。
(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
“或边咒语说四谛,或善密语说四谛,或人直语说四谛,或天密语说四谛,
= 边是什么?边地,也就是我们现在讲国家的边疆,这就是很落后的地区。善密语就像现在所讲的咒语,是鬼神的言语。『或人直语说四谛』,这是讲人间的言语。「或天密语说四谛」,对四天王讲。
密语 = 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指密教之陀罗尼真言。
“分别文字说四谛,决定义理说四谛,善破于他说四谛,非外所动说四谛,
= 这是用文字来说,这不是语言,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道理,义理[reason])
“或八部语说四谛,或一切语说四谛,随彼所解语言音,为说四谛令解脱。
= 八部是鬼神,天龙八部。他们的语言不一样,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正如同我们世间人住在这个地球上,语言不相同。『或一切语说四谛』,这就是包括佛什么语言都能说。
“所有一切诸佛法,皆如是说无不尽,知语境界不思议,是名说法三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