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光明觉品第九

卷第十三
 
九会
二会
#第二会,叙佛在普光明殿莲华座上,显现神变,十方菩萨都来集会。
#如来名号品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两足轮光
会主
文殊菩萨
入定
没有入定
说法
十信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光明觉品第九
#13 = 光明觉品第九 + 菩萨问明品第十
#这时佛两足轮放光,普照十方,各现佛事,文殊师利说颂称扬佛的无边功德行愿。
 
###遍照一佛国土
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阎浮提、百亿弗婆提、百亿瞿耶尼、百亿郁单越、百亿大海、百亿轮围山、百亿菩萨受生、百亿菩萨出家、百亿如来成正觉、百亿如来转法轮、百亿如来入涅槃、百亿须弥山王、百亿四天王众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化乐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众天、百亿光音天、百亿遍净天、百亿广果天、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 一个世界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我们平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世界。「现八相」。可是经里面省略了,我们在经里面只看到『受生』、『出家』、『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五相,那还有三相在哪里?包括在当中。
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其百亿阎浮提中,百亿如来亦如是坐。
= 好像在娑婆世界,能见到佛世尊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共围绕于佛。在其他百亿那样多的阎浮提中,也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在转法轮,教化众生。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 这完全以佛的大威神力之缘故,在十方世界中,各有一位大菩萨;而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菩萨在一起,一起来到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来聆听佛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法。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宝首菩萨、功德首菩萨、目首菩萨、精进首菩萨、法首菩萨、智首菩萨、贤首菩萨。
是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薝卜华色世界、优钵罗华色世界、金色世界、宝色世界、金刚色世界、玻璃色世界、平等色世界。
此诸菩萨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所谓:不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威仪智佛、明相智佛、究竟智佛、最胜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观察智佛。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 =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rūpa-dhātu
天寿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16000大劫
善现天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8000大劫
善见天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4000大劫
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2000大劫
无烦天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1000大劫
无想天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500大劫
广果天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500大劫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250大劫
福生天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125大劫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遍净天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64大劫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32大劫
少净天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16大劫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极光净天/光音天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8大劫
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4大劫
少光天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2大劫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尸弃 = Śikhin,大梵天王之名。译曰顶髻或火,以入火光定而断欲惑也,又以此天为劫末大火灾之顶上也。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3中劫
梵辅天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2中劫
梵众天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1中劫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优钵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薝卜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漏,不著一切世,彼非证道眼。
= 『若』是假设,假设有明心见性的,有一个人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解脱离诸漏』,就是断了烦恼,烦恼断尽,他证得大自在。『不着一切世』,一切世间法他都不执着了,我们在经上常讲的,不分别、不执着。『彼非证道眼』,他没有证道。如果说佛还有个离,还有个不离;还有个着,还有个不着,这是对待法,是不究竟的,所以说彼非证道眼。道眼就是眞正的智慧。
“若有知如来,体相无所有,修习得明了,此人疾作佛。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能见此世界,其心不摇动,于佛身亦然,当成胜智者。
= 「于佛身亦然」,诸佛如来应化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了,示现八相成道,我们看到八相成道,动不动心?分不分别、执不执着?也不动心,也不分别,也不执着,为什么?法尔如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是自然的,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当成胜智者』,「胜智者」就是究竟的佛果,究竟圆满的智慧成就了,在其心不摇动就成就了。
“若于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现前,当践难思位。
= 假设有人能对佛对法,明白是平等而无差别。
(jiàn) = 踩,践踏[trampletread](履行;实现[fulfillcarry out])
“若见佛及身,平等而安住,无住无所入,当成难遇者。
= 『若见佛及身』。佛是诸佛如来,身是自己的身,自身。生佛平等,我现在是众生,毗卢遮那是佛,释迦牟尼是佛,阿弥陀佛也是佛,佛跟我这个众生平等。
“色受无有数,想行识亦然,若能如是知,当作大牟尼。
= 「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在佛法讲色法、心法。『大牟尼』是寂静果,「牟尼」的意思是清净寂灭。六道众生着相,执着现相,分别现相。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总名叫数,你落在数里头。
(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世及出世见,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当成大光耀。
= 『世』是世间法,『出世』是出世间法,『见』是见解,也就是说,你有世间跟出世间的见解。『一切皆超越』,超越两边,也就是说不执着两边,不分别两边,于两边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正确了,这样叫做『善知法』。
“若于一切智,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
= 若把一切的智慧,发生迴向菩提心,即是将功德和智慧迴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见自己的心,并没有生出迴向的心。
“众生无有生,亦复无有坏,若得如是智,当成无上道。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
= 在无量中又能了解这个一,一生无量,无量还一,能明了互相生起的理论。
 
###遍照十佛国土
尔时,光明过此世界,遍照东方十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在这个时候,佛从足轮下所放的光明,超过这个世界,普遍照耀东方十佛国土。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彼一一世界中,各有百亿阎浮提、百亿如来,亦如是坐。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众生无智慧,爱刺所伤毒,为彼求菩提,诸佛法如是。
= 这个『彼』是指九法界众生,为众生『求菩提』;菩提是觉,我们通常讲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求菩提」。
“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道成永不退,转此无等轮。
= 「二边皆舍离」,性相两边都不执着,两边都不分别,两边都不生妄念,也就是都没有起心动念。
“不可思议劫,精进修诸行,为度诸众生,此是大仙力。
“导师降众魔,勇健无能胜,光中演妙义,慈悲故如是。
“以彼智慧心,破诸烦恼障,一念见一切,此是佛神力。
= 『以彼智慧心』,这是智;『破诸烦恼障』,这是断。
“击于正法鼓,觉悟十方刹,咸令向菩提,自在力能尔。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不坏无边境,而游诸亿刹,于有无所著,彼自在如佛。
“诸佛如虚空,究竟常清净,忆念生欢喜,彼诸愿具足。
= 常常忆念于佛,就生大欢喜。这是诸佛的愿力具足,令你生欢喜心。
“一一地狱中,经于无量劫,为度众生故,而能忍是苦。
“不惜于身命,常护诸佛法,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 『无我心调柔』。无我才不惜于身命,你才能真正把护法的工作做好,护法就是修行,就是修持,你才真正能做到。「心调柔」,调是调和、调适,柔是柔和,跟刚强难化这是一百八十度的对比。
(xī) = 哀痛,哀伤[be deep sorrowbe grieved](珍惜,爱惜,重视而不糟蹋耗费[cherish]/吝惜;舍不得[pinch])
(róu) = 树木可曲可直[supplesoft](柔软[lithesoftflexiblesupple]/柔和;温和[mildgentle])
 
###遍照百世界
尔时,光明过十世界,遍照东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彼诸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佛了法如幻,通达无障碍,心净离众著,调伏诸群生。
= 『佛了』,通达明了。明了『法如幻』,这个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诸法之体就是法性,一切法的形象就是法相。法性无性,法性是真空,但是不能说它是无。为什么?它能现相。它确实不是物质,我们六根都缘不到,你看不到它,听不到它,你也摸不到它,你也想不到它。意就是思想,思惟想像达不到,想不到它,它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间跟空间也是它现的相,唯心所现,心就是法性,它什么都不是,所以佛叫它「真空」,真空不空。为什么不空?它现相,它所现的相,你一定要知道相是幻相。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人中月。
= 从这第二首一直到第十首,这九首偈的内容大意为我们说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用意何在。这首偈是讲『初生』,八相成道里头,初生。『妙色如金山』,佛现的身是金色,「金山」是比喻、是形容。『住是最后身』,示现成佛,示现成佛就是说住在这个世间这是最后身,不受后有。『永作人中月』,这一句说明菩萨应化在世间的意义。月是说的满月,月光清凉,一切众生没有不喜爱的,阳光太强温度太高,一般人畏惧,但是月光没有不喜欢的。
“或见经行时,具无量功德,念慧皆善巧,丈夫师子步。
= 或有人见到佛初生的时候,就会经行(走路),而具足无量的功德。
“或见绀青目,观察于十方,有时现戏笑,为顺众生欲。
= 或者有的众生,见到佛的绀青眼睛,澄清如四大海,能观察于十方,尽虚空、遍法界。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或见师子吼,殊胜无比身,示现最后生,所说无非实。
= 这是佛最后生来示现成佛。
“或有见出家,解脱一切缚,修治诸佛行,常乐观寂灭。
= 他修行诸佛所修的行门。
“或见坐道场,觉知一切法,到功德彼岸;痴暗烦恼尽。
(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或见胜丈夫,具足大悲心,转于妙法轮,度无量众生。
“或见师子吼,威光最殊特,超一切世间,神通力无等。
= 或者有人见到佛说法的情形,犹如师子吼。
“或见心寂静,如世灯永灭,种种现神通,十力能如是。”
= 『或见心寂静』,加上一个「或」,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得到。这个心是真心是本性,真心本性本来是寂静的,什么人要能够见到,在佛法里面就叫证果,禅宗里面叫明心见性,这一句就是明心见性,在教下称为大开圆解,在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这个「十力」就是称究竟的佛果,究竟佛果才圆满具足十种不思议的能力。
 
八相成道
小乘
大乘
从兜率天下
降兜率
托胎
入胎
出生
住胎
出家
出胎
降魔
出家
成道
成道
转法轮
转法轮
入涅盘
入灭
#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遍照千世界
尔时,光明过百世界,遍照东方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这一小段为我们说明光照法界,你看从一个世界到十个世界,到百个世界,到千世界,最后说到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是自性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 说明文殊师利菩萨不止一个人,你明白这个道理,观世音菩萨也不是一个人,地藏王菩萨也不是一个人,这个名号,通号。
 
“佛于甚深法,通达无与等,众生不能了,次第为开示。
= 『通达无与等』。佛是究竟通达,圆满通达,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没有人能跟佛相等。
“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诸如来,而得有其身。
“解脱明行者,无数无等伦,世间诸因量,求过不可得。
= 『无数无等伦』,「数」是数量,没有数量,第一义;有数量是第二义。「伦」是同类,没有能跟他相等的。「诸因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逻辑,佛法讲「因明」,辩证法,这一类都叫做科学的方法。世间所有一切科学的方法都用不上,所以你想找他的过失找不到,因为他一切等于零,哪里有过失,落在二、三就有过失。
 
因明 = Hetuvidyā,在古印度发展的逻辑学,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工具之一。“明”字已包含了“学”之意。
= pramāas,古印度知识论术语,意指正确的认知,或正确的知识来源。为因明学的一部分。
现量
pratyaksa,现量意指由五根直接取得,尚未经过意识思考分别的直接知识。
比量
anumana,以逻辑推理所获得的“比量 ”。
圣言量
sabda,以教典或圣者所言的“圣言量”。
 
“佛非世间蕴,界处生死法,数法不能成,故号人师子。
= 『非』就是「不是」,佛不是世间法里面的『蕴、界、处生死法』。「蕴、界、处」是佛在讲经说法为了方便起见所说的名相,把宇宙之间一切法归纳。最简单的归纳,五蕴,蕴就是五蕴,界就是十八界,处就是十二处,归纳成这三大类。偈颂里面跟我们说的,这些都是生死法,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属于有为法。『数法不能成』,这个「数」就是数量。不能在种种有数的法中,来研究佛的境界,所以号为人师子。
人师子 = Nrsim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
“其性本空寂,内外俱解脱,离一切妄念,无等法如是。
= 「内」是根,「外」是尘,内六根,外六尘,六根、六尘在空寂自性里面本来没有。佛得到无等法,就是这样。
“体性常不动,无我无来去,而能悟世间,无边悉调伏。
= 『体性常不动』,这是要悟,「体」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本体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空寂,所以它「不动」,永远不动。佛以这种无为法来觉悟一切世间,令世间的众生从梦中清醒。所有无边的众生,完全被调伏了,而发菩提心,将来成就无上道。
“常乐观寂灭,一相无有二,其心不增减,现无量神力。
= 「常」是恒常,「乐」是爱好、喜欢,观察「寂灭」。
“不作诸众生,业报因缘行,而能了无碍,善逝法如是。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种种诸众生,流转于十方,如来不分别,度脱无边类。
“诸佛真金色,非有遍诸有,随众生心乐,为说寂灭法。”
= 佛虽无形相,但能普遍示现于三界二十五有中。
 
###遍照十千世界
尔时,光明过千世界,遍照东方十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应作。
“意常信乐佛,其心不退转,亲近诸如来,如是业应作。
= 意是我们的心,心要常常信乐。
“志乐佛功德,其心永不退,住于清凉慧,如是业应作。
= 『志』是立志,欢喜佛的功德。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作。
(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观无边三世,学彼佛功德,常无厌倦心,如是业应作。
= 无边是讲空间,三世是讲时间,无量无边的空间跟无穷无尽的三世,那么「彼佛」你就晓得,那不是一尊佛,这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离我无我著,如是业应作。
= 实相是眞实的相,眞实的相,也就是没有相。虽然无相,而无所不相。
“等观众生心,不起诸分别,入于真实境,如是业应作。
= 这样就入于眞实境界中。
“悉举无边界,普饮一切海,神通大智力,如是业应作。
= 「悉」是圆满,一个都没有漏掉。「无边界」,就是我们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普」,普是平等、普遍,「普饮一切海」,这是显的大神通。
(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拿起;提起[hold up])
(yǐn) = [drink]
“思惟诸国土,色与非色相,一切悉能知,如是业应作。
= 『色』是物质,『非色』不是物质,法性土不是物质,法性土是什么?在我们净土宗就是所说的常寂光土。净宗讲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种土都有色;常寂光净土无色,法性土。
“十方国土尘,一尘为一佛,悉能知其数,如是业应作。”
= 所有十方世界的微尘,在每一粒微尘中,有一位佛,坐在那里,转大法轮,教化众生,能完全知道佛有多少位。
 
###遍照百千世界
尔时,光明过十千世界,遍照东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这个『过』是超过,前面那一段经文是十千,光照十千世界,超过『十千世界』就到百千世界。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 说『阎浮提』到『究竟天』,就是把每个世界里面的六道都讲到了,百千世界,每个世界里头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
(zú) = 箭头[arrowhead](家族,氏族[clan]/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surname]/民族[nationality])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调御师/调御丈夫 = 佛之异名。
“如来色形诸相等,一切世间莫能测,亿那由劫共思量,色相威德转无边。
= 『亿那由劫』,「那由他」是极大的一个数字的单位,不是一个那由他,亿那由他,下面不是讲年月日是讲「劫」。佛的威德是无量无边之多,辗转数不尽之多,简直无法了解。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威仪悉具足,世间随乐皆得见。
= 「相」是所现,「体」是能现,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就深广无际。「如来」在此地是说的性(法性),是说的法身,法性跟法身是一不是二。法性是体,法身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dàn) =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only]
“佛法微妙难可量,一切言说莫能及,非是和合非不合,体性寂灭无诸相。
= 「量」是度量。「和合」什么?就像茶杯跟盖子一样。我们有个杯子,佛给个盖子给我们,恰恰好,两个东西能够合起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个相是和合的。和合这里头又有不相同地方,我们是凡夫,他是佛,「住体也非和合」,他住的是性体,我们住的是轮回。轮回的因是烦恼,六道轮回的业因是什么?分别、执着,我们住在分别执着里头,妄想、分别、执着;人家住在清净寂灭,清净寂灭是体,不和合。
“佛身无生超戏论,非是蕴聚差别法,得自在力决定见,所行无畏离言道。
= 这个「蕴」就是五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道凡夫五蕴身,你决定不出这个三类,这个三类展开就是一切万物,一切万物总不出这个范围,蕴、处、界这三个范围出不去。佛不是的,佛超越了。
戏论 = 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yùn) = 积聚,蓄藏[accumulate](佛教语意为荫覆[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身心悉平等,内外皆解脱,永劫住正念,无著无所系。
= 我们现在的身不平等,为什么身不平等?因为你心不平等。心是身的主宰,身是心的附属,主人不自在,你手下这些人他怎么会得自在。内外皆解脱,谓外身非业系,内心无取着,为皆解脱。
“意净光明者,所行无染著,智眼靡不周,广大利众生。
= 「意」是心,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mǐ) = 无;没有[nonot]
“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
“此身无所从,亦无所积聚,众生分别故,见佛种种身。
= 这个身,不是由五蕴所积聚成的,也不是从十二处或十八界来的。
(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
“心分别世间,是心无所有,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
= 心分别才有『世间』,这个世间就包括了一切。
 
###遍照百万世界
尔时,光明过百千世界,遍照东方百万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这是一重一重扩大,显示出重重无尽;从一个世界、十个世界、百世界、千世界,现在到百万世界。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 从『阎浮提』到『色究竟天』,这就是讲六道。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个地方只讲『东方百万』,南方也是百万,西方也是百万,四维上下各方面都是百万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都有六道。这就是百万六道,这说一方,一方百万,十方就是千万。这样看起来六道就太多,到处都是。这个『其中』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这里面所有的,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 一个佛刹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 『一大菩萨』,菩萨当中的上首,我们佛门叫上首,现在人讲的是领导、班长,这是带头的。『俱』是共同。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如来最自在,超世无所依,具一切功德,度脱于诸有。
= 超越世间,智慧超越世间得最自在。『诸有』就是讲六道,六道里面三界就叫三有,欲界众生,欲界有;色界众生,色界有;无色界,无色界有。有什么?有业因,有缘,因缘聚会,果报就现前。
“无染无所著,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咸称叹。
= 「想」是起心动念。
(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dye](熏染;影响[influence]/污染,沾染[be contaminated by])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光明遍清净,尘累悉蠲涤,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 『尘累悉蠲涤』。蠲涤是洗得干干净净。「二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相对的。
尘累 = 指烦恼恶业。因烦恼恶业能染污、系缚心,故称尘累。
(juān) = 除去、驱出、去掉。同“捐”[eliminate]/清除,疏通[clear away]
(dí) = [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若有见如来,身心离分别,则于一切法,永出诸疑滞。
(zhì) = 凝积,不流通,不灵活[block up, obstruct]
疑滞 = 因怀疑而停顿不前。
“一切世间中,处处转法轮,无性无所转,导师方便说。
= 无性寂灭,故无所转。
“于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菩提 =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了知差别法,不著于言说,无有一与多,是名随佛教。
= 一跟多是代表字,代表什么?代表相对,一多是相对的。
“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
= 凡是相对的、对立的,一多是一对,对立。你从内心里头把对立化解,『俱舍』就是化解。
“众生及国土,一切皆寂灭,无依无分别,能入佛菩提。
= 『众生』是正报,『国土』是依报,『一切皆寂灭』。
“众生及国土,一异不可得,如是善观察,名知佛法义。”
= 异是不同,众生跟国土是一不是二。众生刹那生,国土也刹那生,都没有自性,都没有实体,因缘生法。依报不是正报,正报不是依报,不能说一,从性上看不能说异,从相上看不能说一,一异不可得。
 
###遍照一亿世界
尔时,光明过百万世界,遍照东方一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这个地方讲的亿,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万万为亿,这是千万,千万为亿,也就是千万世界。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彼一一阎浮提中,各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 一个佛刹是三千大千世界,这里头的微尘有多少?没法子计算。不是一个佛刹,是『十佛刹』,十不是数字,代表无量无尽。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智慧无等法无边,超诸有海到彼岸,寿量光明悉无比,此功德者方便力。
= 证法无边。「功德者」就是修积功德的这个人,这个人就是佛。
“所有佛法皆明了,常观三世无厌倦,虽缘境界不分别,此难思者方便力。
= 「难思」是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一般讲真正觉悟的人。
“乐观众生无生想,普见诸趣无趣想,恒住禅寂不系心,此无碍慧方便力。
= 佛虽然度脱一切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执着。没有执着,所经说没有生想。『普见诸趣』,这个「见」字在古时候跟现象、现前的「现」同音也同意思,所以在这个地方不念普见,念普现;现是普现诸趣,就是你应化在六道。
“善巧通达一切法,正念勤修涅槃道,乐于解脱离不平,此寂灭人方便力。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有能劝向佛菩提,趣如法界一切智,善化众生入于谛,此住佛心方便力。
= 佛心是真心,佛心是觉心,觉而不迷这是佛心。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佛所说法皆随入,广大智慧无所碍,一切处行悉已臻,此自在修方便力。
= 「臻」是圆满。
(zhēn) = 到,到达[arriveattain a high level](盛;满[full])
“恒住涅槃如虚空,随心化现靡不周,此依无相而为相,到难到者方便力。
= 『恒住』,「住」是安住,「恒」就是经常,永恒要安住在涅槃。
“昼夜日月及年劫,世界始终成坏相,如是忆念悉了知,此时数智方便力。
= 昼夜是短时,『日月』是长时,『年劫』是更长的时间。所以这一句话里面,总的意思就是讲时间。在佛的智慧中,这些时间法,只要在一念中,便能完全了知。这是时间和数目的智慧,所发出来的方便力量。
(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一切众生有生灭,色与非色想非想,所有名字悉了知,此住难思方便力。
= 色是色界,无色界是非色。无想天为非想,这个无想天包括无色界天。所有的名字,佛都能了知,这是得到不可思议智慧的方便力。
“过去现在未来世,所有言说皆能了,而知三世悉平等,此无比解方便力。”
= 到了如来的果地,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的言语,你都能够明了,一点障碍都没有。『三世悉平等』,本来是平等的,现在也是平等的,将来还是平等的,永恒平等。
(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等同[be equal to]/比较;考校,核对[comparecontrast])
 
奢摩他
<Śamatha>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三摩提
<Samādhi>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那
<Dhyāna>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 = 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
欲界十四有
四恶趣
地狱有
畜生有
饿鬼有
阿修罗有
人之四洲
弗婆提有
瞿耶尼有
郁单越有
阎浮提有
六欲天
四天处有
三十三天处有
炎摩天有
兜率天有
化乐天有
他化自在天有
色界七有
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
初禅有
大梵天有
二禅有
三禅有
四禅有
无想有
五净居天有
无色界四有
四空处
空处有
识处有
不用处有
非想非非想处有
 
###遍照十亿世界
尔时,光明过一亿世界,遍照东方十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扩大了十倍。所以,从这一品经里面,我们从头到这里,一直看到这个地方,不断在膨胀。从一个世界、十个世界、百个世界、千个世界、万个世界,亿个世界到十亿世界。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 『一一世界』,就是光照十亿世界。这个十亿世界,此地讲得很清楚,东方十亿,南方十亿,北方十亿,十方,每一方这个光明都照到十亿,你才晓得这个世界多大。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广大苦行皆修习,日夜精勤无厌怠,已度难度师子吼,普化众生是其行。
= 「广大」,广是遍受,什么都要受;大是极苦、大苦,不是小苦,是大苦,不是短时间的苦,是长时间的苦。
(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
(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众生流转爱欲海,无明网覆大忧迫,至仁勇猛悉断除,誓亦当然是其行。
= 『无明网覆大忧迫』,这就是比喻结网。网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结的。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所造种种的善恶业。网是什么?六道,六道是个网,你永远出不去。佛因勤修种种苦行,勇猛精进,所以把爱欲海的尘劳,都断绝了、都清除了,而变为光明的智慧。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shì) = 发誓;立誓[swear]
“世间放逸著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奉行佛教常摄心,誓度于斯是其行。
五欲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众生著我入生死,求其边际不可得,普事如来获妙法,为彼宣说是其行。
= 着我为因,受生死果,未证无我,浩无边际。「事」是奉事。「普」是普遍、是平等,那就不是一尊佛,「普事如来」是一切佛。
“众生无怙病所缠,常沦恶趣起三毒,大火猛焰恒烧热,净心度彼是其行。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lún) = 水起微波[ripple]( 沉沦;没落[fall into])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众生迷惑失正道,常行邪径入暗宅,为彼大燃正法灯,永作照明是其行。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
“众生漂溺诸有海,忧难无涯不可处,为彼兴造大法船,皆令得度是其行。
= 三有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所以这是指六道轮回。迷而不觉的人,他忧虑多,他困难多,忧虑困难,『无涯』是没有边际,苦海无边。『忧』是讲心,『难』是讲身。
(piāo) = 浮,浮流[float](漂泊。流浪在外,东奔西走[lead a wandering liferovewander])
(yá) = 水边[watersideforeshore](边际;极限[limitbound])
(chú) = 中止;停止[stop](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
“众生无知不见本,迷惑痴狂险难中,佛哀愍彼建法桥,正念令升是其行。
= 『众生无知』,无知就是无明。不见本来眞面目,不能明心见性,不能返本还原。
“见诸众生在险道,老病死苦常逼迫,修诸方便无限量,誓当悉度是其行。
(bī) = 接近,靠近[approachget close topress on towards](逼迫,即紧紧催促[compelforce])
“闻法信解无疑惑,了性空寂不惊怖,随形六道遍十方,普教群迷是其行。”
= 佛随众生的种类,在六道轮迴中化现十方众生。
 
###遍照所有世界
尔时,光明过十亿世界,遍照东方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亿世界、百那由他亿世界、千那由他亿世界、百千那由他亿世界,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佛法从如来足底放光,这个光照到遍法界虚空界。一个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亿世界』就是十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百亿世界』就是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后面所讲的『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这是印度数字里面最大的单位,最后的单位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是个最大的单位,后面总结是『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 『一念普观无量劫』,这是时间突破了,「劫」是讲时间,时间没有了。『无去无来亦无住』,空间没有了。佛能超过一切方便法门,成就佛的十力。
“十方无比善名称,永离诸难常欢喜,普诣一切国土中,广为宣扬如是法。
= 「善名称」,诸佛菩萨的名号。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为利众生供养佛,如其意获相似果,于一切法悉顺知,遍十方中现神力。
= 供养诸佛,好似获得佛的果位。特别注意「顺」字,要顺知,就是正确的认知,决定没有错解它的意思。错解意思,那就不是顺知,顺的反面是逆的方向。
“从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禅定观法性,普劝众生发道心,以此速成无上果。
“十方求法情无异,为修功德令满足,有无二相悉灭除,此人于佛为真见。
“普往十方诸国土,广说妙法兴义利,住于实际不动摇,此人功德同于佛。
= 「义利」,义是义理,利是利益。义理就是明了因果,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是义理;利益是离苦得乐,不堕恶道。「实际」,现在的话讲,真理,佛门叫实际,实际理地,理论的理,土地的地,实际理地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诸法实相。这个境界里面没有生灭,不动摇。
“如来所转妙法轮,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闻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见佛。
“不见十力空如幻,虽见非见如盲睹,分别取相不见佛,毕竟离著乃能见。
= 「十力」就是如来,就是诸佛。前面我们读过,如来果地十力圆满,所以用这个来代表佛。
(dǔ) = 见,看见[see]
“众生随业种种别,十方内外难尽见,佛身无碍遍十方,不可尽见亦如是。
= 这首偈是以妄来喻真。前面两句是讲众生随业差别,『内外难尽见』,显示佛身遍满十方,跟众生的妄相一样,也是无法尽见。
“譬如空中无量刹,无来无去遍十方,生成灭坏无所依,佛遍虚空亦如是。”
= 譬如在虚空中,有无量无边诸佛国土,虽然没有来也没有去,但是周遍十方。生成灭坏四阶段,是无所依赖的。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