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第十一

卷第十四
 
九会
二会
#第二会,叙佛在普光明殿莲华座上,显现神变,十方菩萨都来集会。
#如来名号品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两足轮光
会主
文殊菩萨
入定
没有入定
说法
十信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净行品第十一
#14 = 净行品第十一 + 贤首品第十二
#智首启问,文殊师利答说菩萨身语意业动静语默中为饶益众生应发起的一百四十种的清净愿行。
 
###下方玻璃色世界>梵智佛>智首菩萨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
(hài) = 伤害,损害[impairinjuredamageharm]
“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
(huǐ) = 毁坏;破坏[ruindestroy]
“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
“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
“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
“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
“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 『云何得生处具足』,常生中国有佛法处,这里面特别一定要具足佛法,如果这个地方没有佛法,就叫边地,就不叫中国。
= 『種族具足』,種族尊貴,非下賤等。
= 『家具足』,生信向三宝修善之家,非外道等家。
= 『色具足』,形色端严,非丑陋等。
= 『相具足』,诸根不缺。
= 『念具足』,正念不忘,亦宿念现前,他的宿念,就是过去生中,过去生中所念的都是正念。
= 『慧具足』,慧悟高明,善解世法。
= 『行具足』,柔和调善,离过修行。
= 『无畏具足』,志力坚强,故无怯弱。
= 『觉悟具足』,性自开觉,不染世法。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 『因力』,即是种性。
= 『欲力』,欲是欲望,有胜欲乐,希大菩提,及起行故。
= 『缘力』,谓善友劝发。
= 『所缘力』,即所观察悲智之境。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所遇到的境界,这个缘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与人接触。
= 『根力』,就是五根,信、进、念、定、慧,这叫五根。
= 『观察力』,于自他事理药病善拣择故。「观察」就是属于慧,慧起作用。你善于观察,自己、别人(他是别人),或是事、或者是道理、或者是药、或者是病,病就是错误、过失,药是方法,怎样把它纠正。善于拣择,拣择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选择,这是智慧。
= 『奢摩他力』,「奢摩他」翻成中国意思叫止。
= 『毗钵舍那力』,此云观。
= 『思惟力』,思惟者,筹量应作不应作故。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 『蕴,界,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都是讲的体。「欲界,色界,无色界」,是讲你轮回流转的处所。「过去,未来,现在」,这是讲时间。我们可以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是空间,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在什么时空之中,发生生死轮回的现象。『缘起善巧』,这是知道生死轮回究竟是怎么回事情。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 前面就是七觉支,后面「空,无相,无愿」是三空。七觉支这七条是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觉醒。
(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长大[grow]/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
 
七觉支 = 觉悟的七个要素。「支」即要素、部分的意思,「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
念觉支
专注清楚,修习四念处。
择法觉支
以智慧明辨、拣择各种法。
精进觉支
勇猛精勤,修习四正断。
喜觉支
契合于佛法而生的欢喜、法喜。
猗觉支
身心轻安、平静。又译为除觉支、轻安觉支。
定觉支
入定而不散乱。
舍觉支
心平等、宁静,而能舍离。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samādhaya,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解脱门
观法重心
解脱五阴的次第
三法印
空三昧
观五阴无常、本空
色、受
诸行无常
无相三昧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诸法无我
无愿(无作)三昧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行、识
〔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涅槃寂灭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 六波罗蜜跟四无量心,满菩萨行。菩萨修行就圆满,圆满就这十桩事情。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
#catvāri brahmavihārā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慈无量心/慈心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无量心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无量心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舍无量心/舍心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 人王:就是皇帝。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
=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能饶益众生?『为照』在初回向里面,它不是用「照」字,它是灯,「作灯」,作灯跟为照意思是相通的,「令住究竟清净处故」。
(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 善用其心的善用,就是后面一百四十一首偈。『住』是安住,『去』是过去,『来』是未来,『今』是现在,这就是三世诸佛。心常常安住在三世诸佛之道。常随顺一切众生而住,常不舍离一切众生。好像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完全能了解,而且通达。《华严经》在此地,给我们推荐一位善知识,让我们向他学习,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 这个「佛子」是称智首菩萨,他作我们大众的代表。
“佛子:
 
###在家的菩萨所发的愿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 什么叫「逼迫」?逼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冲突,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就是此地讲的逼迫。如果知道家的体性是空寂的,你们一家人一定和睦相处,为什么?知道我们过去生中有善缘,这一生中才能够聚集在一起。
(yuàn) = 谨慎;老实,质朴[be prudent and honest](心愿;愿望[desire]/希望<发生某种情况>[wish])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 『善事于佛』,就是把孝父母的心,对佛一样的孝顺。护养一切,这在佛经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我子,故护之,一切男女皆我父母,故养之。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 在家的菩萨,和妻子集会的时候,应该发愿。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 『妓』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表演,歌舞、戏剧大型的表演。『乐』是讲的音乐。 『聚会』,我们就晓得像现在所谓的文艺晚会,是大型的。
(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 『宫』是宫殿。宫殿常常是连在一起讲的,可是宫跟殿有差别。殿是办事的地方,就是办公的地方,开会的地方;宫是私人的住宅。你看北京皇宫,前面是殿堂,是帝王、大臣办事的地方。大殿,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殿都是集会的地方,开会的地方;宫是在里面,这是帝王私人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宫。平民所居的称为室,一般平民,称为室。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 古时候的『璎珞』,璎是系帽子的,古时候戴帽子两边有带子系起来,这是璎;珞是身上所佩的,譬如我们出家人,我们戴的这个念珠算是珞,这个钩环也是珞。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 在家的菩萨,假设有所布施的时候,应该发愿。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 在家的菩萨,当大众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发愿。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出家的时候所发的愿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 『僧伽蓝』,简称僧伽,也称僧。在社会一般大众看到这个僧以为就指的是出家人,现在已经成为习惯,也就可以这样说,这在中国社会里面。实际上在梵文的意思,不是专指出家人,它指的是团体,这是团体。所以「僧伽蓝」就是僧团所在处,蓝是所在处,我们现在称之为道场,照原意翻,翻作众园。你看这个字,它不是精舍,不是寺院庵堂,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教学,没有任何建筑,都是在树下、在水边,佛在那个地方坐下来,四众同学围绕着释迦牟尼佛,我们讲席地而坐,还铺个席,那个时候没有席。
伽蓝/僧伽蓝/僧伽蓝摩 = Saghārāma,“僧伽”<samgha>指僧团,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佛教寺院。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束缚[bind])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大仙 = Maharsi,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
 
袈裟<Kaāya>
#译曰不正,坏,浊,染等。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
安陀会
<Antarvasa>
中著衣
五条制成
平常起卧时著的
作务衣
郁多罗僧
<Uttarāsaga>
上衣
七条制成
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
入众衣
僧伽梨/僧伽黎
<Saghāti>
众聚时衣
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
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
#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服之。
作法衣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 在真正出家的时候,应该发愿。
(zhèng) =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不偏斜,平正[central](正直,正派[honestupright]/正好,恰好[justprecisely])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 九、十、十一这三首偈,我想每个同学都非常熟悉,就是三皈依。不过祖师把这首偈颂里面改了几个字,『自归于佛』改成皈依佛,「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三皈依。皈依佛第三句、四句现在很少用『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而多半用「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发无上意」,发是发心,意就是心,所以祖师把它改作「发无上心」,跟这个意思是完全相同的。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 [introduce])
(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 「僧」是团体,出家人是个团体,叫僧团。
(tǒng) = 丝的头绪[main threads of silk](主管;率领[command])
(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受阇梨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 佛菩萨不会亲自来教你,教你的这个人是老师,这个地方称之为『阇梨』,阿阇梨。阿阇梨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是轨范师。「威仪」我们中国人讲规矩、风度、人品,与这个都接近。威是威德,仪是仪表,讲得浅一点、白一点,就是规矩。戒律里面实实在在讲,戒律不多,威仪多。
阇梨/阿阇梨/阿阇黎 = ācārya,意译为轨范师、教授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传授、智德、智贤。意思是“用其智慧与道德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或上师。与和尚、喇嘛意义相近。
(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 『和尚』是印度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亲教师,翻作亲教师。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就能想到它的意思,亲自教导我们的,这个人称「和尚」。像在我们一般求学,有老师,还有助教,老师是和尚,助教是阇梨。
和尚/和上 = upādhyāya,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佛教出家众,出家时的亲近师,即称为“和尚”,又称亲教师。和尚与授戒师即阿阇黎意义相近,一位比丘有一位“和尚”,与两位“阿阇黎”,分别授予他十戒和具足戒,这位比丘是其“和尚”的法统继承者。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 出家的规矩,我们讲的仪规,到『受具足戒』才算是完成,圆满了。诸位同学都知道,出家一定要受三坛大戒,先受沙弥戒,再受比丘戒,最后受菩萨戒,这就是具足了,没有欠缺。在中国古代,三坛大戒是分三次受的,不是同时的。为什么?受了之后要学,要学习,这个重要。如果受了做不到,譬如沙弥戒受了,受了做不到,不但没有资格受比丘戒,连沙弥戒也变成有名无实。
 
三坛大戒/三堂大戒 = 主要流行于汉传佛教及通过汉传佛教扩散的区域如朝鲜半岛及日本。
初坛沙弥戒
十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二坛具足戒
具足戒 = 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
三坛菩萨戒
三聚净戒
摄律仪戒
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种戒律,积善防恶。
<自利—诸恶莫作>
摄善法戒
奉行一切善法。<自利—众善奉行>
摄众生戒
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利他--无众生不度>
 
###坐禅观时所发的愿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 『堂』,顾名思义,这个「堂宇」是什么?禅堂、念佛堂、讲堂、教室,你要到里面修行。
(táng) = 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halla hall or room for a specific purpose](后泛指房屋的正厅[the principal room of a house])
(yǔ) = 屋檐[eaves](房屋[house]/空间。上下四方,天地之间[space])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open])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 『跏趺』就是世俗讲的盘腿坐,先坐下来然后把腿再盘上来,你看坐的姿势都讲得很微细。前面的一首是坐下来,坐下来之后再盘腿。
跏趺(jiā fū) = 又称跏趺坐,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 禅定也称作止观,定就是止,观就是慧,也就是照,观照。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 舍坐,这堂课上完了,腿子放下来,离开讲堂,这堂课上完了。
 
###将行披挂时所发的愿
= 这一段一共有六愿,这个六愿总的来说,就是下座的时候整衣,把我们的衣服要整理一下。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 「舍跏趺坐」,跏趺是盘腿,舍跏趺坐就是腿放下来了。腿放下来,脚还没有着地,还没有站起来,还坐在那个地方,腿放下来。这首偈是站起来了,『下足住时』,住是站,站起来的时候。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 假设要举足走路的时候,应该发愿。
“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 『下裙』,这是下衣,我们晓得古时候讲衣裳,裳就是裙。
(qún) = 古指下裳,今专指裙子[skirt]
(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shù) = 捆绑[bindtie](把,小捆[bundlebunch]/收拾;整理[arrange])
“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 『至法彼岸』,彼岸是一真法界,此岸是十法界。这是真正的彼岸。相似的,不是真的,相似的,此岸是六道轮回,彼岸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那不究竟,一定要超越十法界才是究竟。
“著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 『僧伽梨』是袈裟里面的一种。出家人的三衣,第一就是「僧伽梨」,僧伽梨我们通常称为大衣,二十五条衣,现在中国人习惯称二十五条衣。你看里面竖条二十五条,横的四长一短,你看这个形式,所以一般俗称为福田衣,是用杂碎的布缝成的。
 
###澡漱盥洗时所发的愿
= 这段也是说日常生活当中,洗澡、漱口、洗脸,你看都在日常点点滴滴这些生活当中,引发无尽的悲愿。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 『手执杨枝』,这一条是讲漱口,现在不用杨枝,现在牙刷代替杨枝,比杨枝更进步;就是你早晨漱口,现在都用牙刷、用牙膏,古时候用杨枝。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 这是刷牙的时候,前面是手上拿着牙刷。
(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eat])
(shì) = [bite]([devourswallow])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juān) = 除去、驱出、去掉。同“捐”[eliminate]/清除,疏通[clear away]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 你大小便完了之后,手洗干净,赶快离开,你总不会留恋这个地方。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 这首偈是在洗澡的时候,下面一首是洗手,最后一首是洗脸。
(dí) = [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guàn) = 从臼,舂米用的器具,从水,从皿。合起来表示:以手承水冲洗而下流于盘<>。洗手[wash one's hands]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游涉道路时所发的愿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 在五金里面,金银铜铁锡,锡最轻,金最重,它取什么?取轻;锡的颜色是白的、银色的,取它的明,取轻、取明。佛弟子出门手上一定要拿锡杖,我们现在讲这是他的道具。他出门不能不拿锡杖的,一定要拿锡杖,这是威仪之一。在乞食的时候不能够问人要,乞食怎么办?锡杖摇一摇。锡杖上通常都闩的有两个环或者三个环,一摇它有声音。里面人听到外面有出家人摇锡杖的声音,就晓得他来乞食了,不用说话。摇了三次人家还不开门,赶快离开,到第二家去托钵;第二家没有,到第三家,可以托七家,不可以到第八家。七家托不到,赶快回去,回去也有得吃;因为有同伴他们托的有多的会分给你。所以引发的大愿是「设大施会」,大施会就是大法会。
(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 这是乞食。前面一首偈是「手执锡杖」,在很多塑画(雕塑、绘画)地藏王菩萨像都有锡杖、都有钵,这个『应器』就是钵,你看右手拿锡杖,左手托钵。钵称为应器,应是应量,也就是说每个人需要量不相同;有人饭量很大,有人饭量就小一点,所以他出去托钵,也不必太多,也不能太少,托的时候看看自己能吃饱就够了。世尊教导我们托钵不能超过七家,如果有三家、四家供养就够了,后面第五、第六家就不去了。什么叫法器?器在此地是形容、是比喻,能够接受如来无上大法,有这种根器,这称之为法器。就是说具足接受如来无上大法的条件,他有能力接受。
应器/应量器/钵多罗 = Patra,比丘乞食时所用的铁钵。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 这首偈是讲出发,前面两首是拿锡杖、托钵,这要上路、要出发了。每天生活上的小事,由小事引发大愿,愿天天发。
(zhǐ) = [foot]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 「手执锡杖,执持应器」,然后离开道场出去托钵。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 在走路的时候,步步都不离开大愿。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
(lǚ) = 践踏[tread on]([shoes])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 在路上,我们常说的有上坡路、有下坡路,『升高路』就是上坡。我们知道,从前没有像现在这样平坦的马路,道路总是高低不平,走路也相当辛苦,完全是徒步。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 『斜曲路』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在乞食道路当中,有时候(小路是近路)要抄近路,就是走小路,走小路也一样引发菩萨的大愿。
(xié) = 舀出[ladle out](不正,歪斜[obliqueslantinginclinedtilted])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 『直路』,我们也常常讲大路,斜曲是小路,邪径、小路。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 路上尘土很多,我们讲灰尘很多,特别是车马走过的地方。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 『离诸罪难』,这个罪难就是三途,饿鬼、地狱、畜生,这罪难。
 
###所睹事境时所发的愿
= 这是你在路上遇到,可能每天都遇到,常常遇到。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 『众』是人多,『会』是聚会。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 在《六十华严》这首偈是「若见大树」,《八十华严》里面,这是「若见大柱」。
(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 『丛林』是许多树木生在一起,给人的现相,带来的启示,那就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丛林里面,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它的树木都是一个品种,很少有杂生的,这是《易经》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 托钵外出,路上会见到山,也会见到河流,这是沿途的景观。见到高山,引发菩萨的弘愿,『善根超出,无能至顶』。已达最高峰,无人能到其顶上。三善根,世法里头的三善根,是不贪、不瞋、不痴,善根是讲这个,三善根能生六道里面的一切善法。三善根要修到圆满,「超出」,这个地方讲「无能至顶」,这个善根真的到顶头;到顶头就超过了六道轮回,这个人就称作阿罗汉。无贪、无瞋、无痴,是三界里面的,三界里头有贪瞋痴,反过来就是三毒。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 这首偈跟上面恰恰相反,上面是见高山自然的反应是善根超出。现在这里看到带刺的树,这个也很多,许多花草树木是带刺的,见到之后也是自自然然反应出『疾得翦除』。这个「翦」跟我们平常剪刀的「剪」是一个意思,就是赶快要把它除掉。「刺」我们联想到的是三毒,『三毒之刺』。
(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jiǎn) = 初生的羽毛[first feather](同“剪”。剪整齐[cuttrim])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 前面我们看到见高山、见带着刺的树,这个地方看到树木非常茂盛,引发菩萨大愿『以定解脱』。
(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
(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 这里是见到花,沿途也会常常见到,这是花开。下面一首偈是树花,这就不一样,我们所谓的是有草本、有木本,树花是木本,像桃树、梨树,这都是树花。这个地方就是一般草本的花,我们看到花开。看到这些花,也引发菩萨的弘愿,这个引发,一定知道都是自然反应的。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 这是在路上见到的『树华』,跟前面见到的花不一样,前面是草本的花,像是满地的野花。这是「树华」,树花多半都有果,都有果物。引发菩萨的大愿,『众相如华』。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 这都是树上开的花,结的果,外出行走的时候会常常遇到,菩萨遇到了,自自然然引发这个愿望。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 这也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也会遇到,大河、小溪处处都能看到,溪水流入河流,河流流入大海。
(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happy](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通“豫”[in advancebeforehand])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rotāpanna>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āgāmi>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四果
阿罗汉
<Arhat>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无学道
无学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 陂泽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蓄水池,这个水池的水是静止的,它不是流动的。下面一首讲「池沼」,池沼跟陂泽几乎是相同的。不一样的,一个水是流动的,我们讲活水;一个水不流动,叫死水,它不流动的,像蓄水池一类的。
(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 前面一首偈讲见到陂泽,这首偈讲的是『池沼』,在形相上看是差不多。陂泽也是池塘,但是是蓄水池,也就是说它的水是不流的,所以发愿里面讲「一味之法」。「池沼」这个池塘是流动的,也就是说它有进水口,它也有出水的,我们一般讲活水,这是活水。所以发愿里面有『巧能演说』,因为它的水流动,从一边进来,一边出去,它是流动的,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zhǎo) = 水池,积水的洼地[natural pond]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 在古代,居民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水,很多都是用井水。
(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 『涌泉』是泉水,我们在路途上有时候也会遇到,泉水从地上向上喷。那个喷的状况不尽相同,有些泉水它是不间断的,往上喷的时候高度不太大,有个几寸、几公分高,你看是日夜都不间断,泉水向上涌。我也曾经看过有间歇性的泉水,它是喷几分钟之后就不喷了,隔一段时间它又喷了。
(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quán) =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spring](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 这一句主要的是讲『桥梁』,『桥道』就是桥梁。
(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 『流水』是常常见到的,小溪、小河,菩萨见到这个境界引发自性的悲愿。惑垢这两个字就是贪瞋痴,惑是痴,垢是贪瞋,这是烦恼的根本。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 前面是「见流水」,就要想到,首先想到自己要把自己的染污洗除掉。这个地方见到的是菜园,『园圃』是菜园,菜园里面当然隔一段时期一定要除草,耘草就是除草。
(pǔ) = 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orchardgarden]
(yún) = 除草[hoeweed]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 『无忧林』,处之忘忧,就是没有忧愁了;换句话说,没有烦恼,这是「无忧林」。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 这是说在路上见到园林。『园苑』,在古时候,一般大户人家居住的处所都有院子,我们一般讲花园、菜园。
(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所遇人物时所发的愿
= 这以下一共有二十四首偈,都是讲出去托钵在路上所见到的这些人物。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 『严』是庄严,我们今天所说的威仪、仪表,见到他穿着非常整齐。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 前面第一首「见严饰人」,我们现在一般讲盛装,礼仪端庄,第二首跟这个完全相反,穿着、威仪很随便,没有任何打扮,没有任何装饰,这就是所谓市井一般小民。头陀行就是一般讲的苦行僧。
 
头陀法 = 是比丘日常之修行方法,北方有十二条,南方有十三条。南方所多者为第四条次第乞食。
粪扫衣者
但三衣者
常乞食者
次第乞食者
一坐食者
钵食者
午后不食者(持午者)
住阿练若处,林住者
树下坐行者
露地住者
十一
冢间住者
十二
随所住、随处住者
十三
常坐不卧者
 
“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 『着』是执着。欢爱不舍就是执着,对什么?对法,也就是说执着,他既然执着放不下,帮助他,这是最初方便,换对象。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 这首是说在道路上看到没有执着的人,跟前面第三首恰恰是相对,前面一首是有执着的人,有执着。遇到没有执着的,引发菩萨的大愿,『有为事中,心无所乐』。这个「乐」是爱好。有为的事太多太多了,我们常讲世间事,世间事就是有为的,跟佛法里面讲的无为是相反的。有为就是有造作、有始终、有生灭。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 现在这个社会『苦恼人』很多,欢乐人实在见不到几个。我们的真心是本觉,我们的真心是根本智;换句话说,只要你从虚妄回归到真实,你什么苦都没有了。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 见到无病人,也就是身体健康,引发菩萨的大愿。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
(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 )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 在现代报恩的人少,背恩的人,就是忘恩负义这样的人普遍都能见到。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 这是乞食在外面一定会遇到同行,同行都是出家人,但是此地没有指定是佛弟子,因为『沙门』在古印度几乎是所有宗教出家人的通称。
沙门 = Śrama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 古时候的婆罗门,现在一般人称它为印度教,在南洋称为兴都教,他们的信徒也还不少。
 
四姓 = 印度民族之四种阶级。
婆罗门
司祀之僧侣。
剎帝利
国王及武士阶级。
吠舍
一般农工商等平民阶级。
首陀罗
最下贱之奴隶阶级。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 这首偈也是在出门,在从前说托钵,路上可能遇到的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坚持戒律、有操守的人,我们一般讲严持戒律。出门看到了,引发大愿,『当愿众生,坚持志行』,志是志向,行是行为,『不舍佛道』,志在作佛。
(cāo) = 拿着,握在手里[grasphold](品行;德行[conduct])
“见著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 这就是在托钵或者是旅行的时候,看到穿着甲胄的这些武装的军士。『甲』是铠甲,是保护身体的,护身的,称之为「甲」,在从前这是可以防御刀、弓箭,刀箭。『胄』是头盔,就是保护头的,像现在的钢盔一样,在战争的时候,保护头不受伤。胄多半是皮革制造的,厚的皮革;而铠则多半是铁片,保护的作用就更强,是铁片。当然铠有相当的重量,比胄要重得多;胄可以说也有相当的重量,但是铠就更重,铠是铁片做的。『趣无师法』,「趣」是趣向、目标。目标在哪里?目标在「无师法」,无师法就是佛法,就是成佛。成佛所得的智慧是无师智,为什么?无量的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从外面学来的。
(zhòu) = 头盔[helmet]
甲胄(jiǎ zhòu) = 盔甲衣胄[armor]
(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 这首偈,一定也是看到军人或是士兵,没有武装。前面是看到士兵是穿着铠甲,我们现在讲戴了重装备,这个是看到士兵没有穿戴盔甲。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cuī) = 折断[break](摧毁,破坏,毁坏[destroy])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 能离五邪,方为正命。
(jiǎo) = 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把弯曲的物体弄直”[straighten](拂逆,违背[violate])
 
五邪命 = 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
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自说功德
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占相吉凶
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高声现威
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
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所得利,指所受之供养。谓诸比丘于彼得利则称说于此,于此得利则称说于彼,令人动心。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 这是出家人乞食,在路上遇到国王,现在我们称为国家领导人。引发菩萨的大愿,希望这个王能为『法王』,法王是佛,就是像佛一样,以正法来教化众生。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 佛门里面称『长者』,这个人有德行、有学问、有地位、有身分、有财富,得到国王大臣的赞叹、人民的爱戴,这称之为长者。我们看这个名词的含义就了解,长者决定是影响一方,他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些人多数都是事业上有成就,年岁大了,我们现在讲退休、养老,被人尊重。出去托钵,在路上要是遇到,或者是听到,都能够引发菩萨的大愿。
明断(míng duàn) = 明确的判断是非。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 『大臣』,在现在的术语讲,分管全国一部分的事务,譬如国务院里面的部长,这都是大臣。大臣最重要的是守王正法,王是国家的,国家的宪法,宪法是根本大法,一定要遵守。
 
###到城乞食时所发的愿
= 这是到达乞食的处所。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 『城郭』就是从前讲的堡垒,取它的坚固,所以引发大愿,『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 『王都』,国王、诸侯所居的城市,前面是一般的城郭,这个地方指明就是「王都」,国王、诸侯所居之处。
(dū) = 建有宗庙的城邑[capital](引申为城市[big city]/统统,完全[all]/建都[found a capital]/dōu = 全部[all])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 『林薮』是属于郊外,树木丛林众多的地方。菩萨由这个境界引发称性的大愿,佛法里面讲的万德庄严。
(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人或物聚集的地方[place where fish or beast gatherdenhaunt])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 这是进入城市之后,『里』就是现在讲的街道,到街道;跟下一首偈,就到人家的「门户」。
(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 这是乞食,我们一般说到斋主家里门口。
(hù) = 单扇门[door]
“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 前面一首偈是在门口,这首偈是到人家里面。和三世诸佛平等,而无差别。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 这是在乞食当中看到能舍的,欢喜施舍,菩萨自自然然引发大愿,『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 托钵没有人供养就是『空钵』,这种事情应该说也常有,并不希奇。
(bō) =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monk's alms-bowl]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 托钵托一个『满钵』,我们一般人会生欢喜心,尤其这一钵饭很可口、很合自己的口味,自然生欢喜心。如果没有托到,心里面起烦恼了,或者托的这钵饭不好吃,不合自己的口味,心里有一点难过,这是平常心。成是成就,满是圆满。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 这是在乞食遇到斋主以虔诚恭敬的心态来供养出家人。底下一首,没有恭敬心,这种情形在乞食当中会常常遇到。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 遇到具足惭愧,懂得耻辱,这个人很难得,这是个好人。所以菩萨发愿也是具足惭愧心,也是具足知耻的行为。这诸根是讲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cán) = 羞愧[be ashamed]
(chǐ) = 耻辱,可耻的事情<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disgrace](羞辱;侮辱[humiliate])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 这是跟前面正好相反,供斋的斋主,或者是看到他的家人,没有惭愧心,不知耻,见到这样的人引发的大愿,『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 是托钵的时候得到很适合自己口味的供养。
(xiàn) = 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admireenvy]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 前面一首对得到美食,就是自己很喜欢吃的东西,这首『不美食』意思就是不喜欢的,可是托钵常常会遇到。
 
奢摩他
<Śamatha>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三摩提
<Samādhi>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那
<Dhyāna>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 柔软,我们一看就晓得这个食物很精致,很容易消化,也很有营养,菩萨得到这个食物引发的大愿:『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 这首偈可以引申到逆境恶缘。
(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 这是托钵回来之后用斋的时候,也就是中国习俗里面的过堂,大家在一起吃饭。托钵也是这样的,托回来之后要在一起吃,并不是托来之后随便在什么地方就可以吃,这就失去了威仪。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lù) = 露水[dew](糖浆,糖汁[drink distilled from flowersfruit or leavessyrup])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 接受斋主一切的供养,都要诚诚恳恳给他说法祝愿,一般宗教里面讲的祈祷,这是报恩。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
 
###还归洗浴时所发的愿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 『从舍出』,从居住的房屋,无论是什么房屋,你离开的时候。
(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 三世平等,三世是讲时间,三界是讲空间。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yù) = 洗澡[bathe]
(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 这是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菩萨感发大愿,『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shǔ) = 炎热[heat](炎热的日子[hot weather])
(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liáng) = [cold]
 
###习诵旋礼时所发的愿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 『讽诵』是朗诵,读出声音,诵经的时候。「总持」是把佛教诲我们的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掌握到。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 『谛观』就是现在人所说细心的看、仔细的看,恭恭敬敬的看,老老实实的看,这叫「谛观」,看佛。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 『塔』是个高而显著的建筑物,在古时候多半是用来收藏舍利的,以后也就形成佛门里面一个标志。
(tǎ) = stūpa,佛塔,亦作“浮屠<Buddha>”。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 『塔』是佛灭度之后收藏舍利的处所,所以见塔就像见佛一样。不论这个塔里面有没有佛舍利,它里面决定有佛像,决定有经典,还有守塔的僧人,所以它绝大多数三宝具足。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 塔很高,你得要上空才能看到塔顶,你在下面的时候见不到顶。
顶礼 = 五体投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 这是绕塔,通常见到宝塔,佛门弟子都会礼拜,『右绕』就是顺时钟的方向,一般都是绕三圈。如果你有时间,绕七圈,绕二十一圈,绕一百零八圈都可以,至少是绕三圈。「右」是代表顺,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
(rào) = 缠束[windcoil](环绕[surroundencirclerevolve around])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 「懈」是懈怠,「歇」是休息;懈怠就懒散,歇息决定退转。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xiē)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 前面一首是赞佛的功德,这首偈是赞佛的相好。
 
###寤寐安息时所发的愿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 睡觉之前,一定要洗脚。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漏尽通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 这是讲睡眠的时候。『以时寝息』,使我们想到世尊当年在世,僧团作息时间是有一定的。
(yǐ) = [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qǐn) = 睡觉[sleeplie](寝室、卧室[bedroom])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 在睡醒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一切智慧觉悟,尽虚空,遍法界,周顾十方。
(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