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九会
|
二会
#第二会,叙佛在普光明殿莲华座上,显现神变,十方菩萨都来集会。
#如来名号品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放两足轮光
|
会主
|
文殊菩萨
|
入定
|
没有入定
|
说法
|
十信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菩萨问明品第十
#第13卷 = 光明觉品第九 + 菩萨问明品第十
#文殊师利菩萨又和觉首等九菩萨反复问答十种甚深佛法明门。
###东方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文殊师利菩萨
###南方妙色世界>无碍智佛>觉首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 「诸根」,诸根是我们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受生同异』,四生,胎卵湿化,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我们能看到的有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受是因,报是果,受跟报是二法,知跟不知又是二法。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陋(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 。)
智境 = 智者能观之心,境者所对之法。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颂(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应谛听。
= 『仁今问是义』,这个「仁」是指文殊师利菩萨。我们通常对菩萨称仁者,仁是仁慈,仁慈的人。菩萨是仁慈的人,称仁者。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作用(zuò yòng) = 作为;行为[conduct;deed;action]/用意[intention;motive]。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 从这一首往下一共四首偈,这四首偈是从四个比喻,地、水、火、风,它的顺序第一首是依水有流注,流注就是相续相;下面一首是依火,火焰有起灭;第三首是依风,风有动作;末后一首是依地,地有任持,任就是自然的意思,持是保持。这首偈是把水比作真性,是把波、把流动比作法相,相不离性,性不离相,性相都无自体,所以彼此『各各不相知』。
湍(tuān) = 水势急速[torrential]。(急流的水[rushing waters]。)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
逝(shì) = 去;往[go;leave;be
away from]。(死亡,去世[die;pass away]。)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时发,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 『猛焰』,猛火在燃烧,这个火焰前后也不相知。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 『遇物咸鼓扇』,如果没有物,风动看不见。风是互不相知,前边的风不知后边的风,后边的风也不知前边的风。
长风(cháng fēng) = 大风。
鼓(gǔ) = 一种打击乐器[drum]。(激发[rouse;pluck up]/煽动,鼓动[agitate;arouse]。)
扇(shàn) = 门扇[door leaf]。(shān = 摇扇[fan]/<风>起,吹[blow]。)
“又如众地界,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
= 『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意识跟末那识,末那识叫意根。「以此常流转」,是虚转;「而无能转者」,是无转。虚转,因为种种法都没有自性;无转,因为无性故空,所以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
= 法性不变,法性常住,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常住真心」,那才是我们自己,才是本人。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
“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
“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 「实、不实」这是二法;「妄、非妄」也是二法;「世间、出世间」还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
|
肉眼
|
肉身所有之眼。
|
天眼
|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
慧眼
|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
法眼
|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
佛眼
|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
###西方莲华色世界>灭暗智佛>财首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财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非众生,云何如来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随其言论、随其心乐、随其方便、随其思惟、随其观察,于如是诸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
= 说一切众生是从相上讲的,从事上讲的;说非众生,从性上讲的,从理上讲的,这是诸法实相,这才讲到真相。「随其时」是随根生熟时,如是时中,堪如是化。『随其命』,随其寿命修短而化。『随其身』,谓随其所受何等类身而受化故。『随其行』,行谓身口意三业善恶。『随其解』,随有深浅之解。
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此是乐寂灭,多闻者境界,我为仁宣说,仁今应谛受。
“分别观内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
= 第二、第三、第四首,「答随身」。达是通达,他真正通达「我」到底是有还是无,他才能明了。
“此身假安立,住处无方所,谛了是身者,于中无所著。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起心分别。
= 法是万法,尽虚空遍法界,乃至于时间跟空间。
“寿命因谁起?复因谁退灭?犹如旋火轮,初后不可知。
= 答「随命」。这生命好像旋转的火轮一样,找不到前后。
“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永离一切相。
= 答「随观察」。任何一桩事情从四面去观察,你才能了解它的真相,「无常,空,无我,无相」。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
= 这四句偈前面两句空观,后面两句无常观。这种业报,犹如波浪,前边的波浪吸引后边的波浪;后边的波浪又推排前边的波浪。前浪消灭了,后浪又生起,前后都是这样子。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 答随心乐及解。『世间所见法』,这就是讲我们,我们所见,见就包括闻,见是眼见,六根举一个就统统代表。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知,这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叫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这个心是什么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 答随言论。世间每个国家,都有它的言论,都是一种有分别的有为法,而不是无分别的无为法。这种法里没有一个法,能入自己眞实的法性;也就是说,没有一法有自己法的体性。
“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速灭不暂停,念念悉如是。”
= 能缘所缘,就是见相两分。可是这种能缘和所缘的力量,所生出的法很快就消灭的,所谓「念念迁流,念念不停」。因为不停,所以无常,都是生灭不已的法。
###北方薝卜华色世界>威仪智佛>宝首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 一切众生只有四大的假名,这是从物质上说的。色里面说为四大,这个四大是地水火风。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 无所有包括所作,作者、所作无所有。
“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 从这以下有九首偈(从第二到第十这九首偈)都是讲比喻。「随其所对质」,质是本质相。
质(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
= 也好像田地的种子有种种不同,有的是麦种,有的是稻种,甚至所生出来的苗也不同。把这些种子种在田地中,各各不相知。
“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
= 『巧幻师』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魔术师,变魔术的。他在什么地方?他在十字街头,十字街头是最热闹的场所,他在这个地方变戏法;『示现众色相』就是变戏法,用这个比喻『业性亦如是』。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
= 这一首是用(古时候常见,现在比较少见了)木偶戏,『机关木人』,木偶戏。它能出声,出声完全是机械,这个木人『无我』也无『非我』,我与非我都说不上,它是人制作的,是一种娱乐。
“亦如众鸟类,从壳而得出,音声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 蛋壳,鸟都是卵生的,所以胎都在蛋壳里面,没有出蛋壳就没有差别,无论哪一种鸟都没有差别;可是它破蛋壳出生之后,叫的音声就不一样了。从这首偈,性一相殊,就是在蛋壳里面性是一,出生之后就不一样。鸟类也是种类差别繁多,全世界的鸟类至少也有千万种,不同的品种这就是相不一样,殊是差别,不一样。比喻里头特别是用音声,比喻『业性亦如是』,业性没有差别,能现种种不同的现相,相虽然是千差万别,性是一个,性里头决定没有差别。
“譬如胎藏中,诸根悉成就,体相无来处,业性亦如是。
= 体相是从何处而来的?若说是从父精母血而来,但是父精母血并没有个体相,而是以后才有体相的。
体相 = 实质为体,依于实质而外现差别之支分为相。
“又如在地狱,种种诸苦事,彼悉无所从,业性亦如是。
= 果酬于因,故无所从。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
“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
= 轮王有第一个是轮宝,第二个是珠宝,第三个象宝,第四个马宝,第五个兵宝,第六个主藏臣宝,第七个是女宝。这些都是世间人所希求的,轮王是修得的,自自然然的感应,修得的。所以真正要求,要从内心里面求,不能向外,向外求不到的。向外只是造业,向内才真正能求到,有求必应。
“又如诸世界,大火所烧燃,此火无来处,业性亦如是。”
= 这首偈是用大劫,劫火燃烧世界。
###东北方优钵罗华色世界>明相智佛>功德首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 「唯是一法」,悟!悟了之后才晓得整个宇宙是一体,这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
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
= 德首菩萨说:「佛的弟子!你所问的义理,是很深奥的道理,是不容易了解。只是有智慧人,才能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常常乐意修行佛所修的功德。」。
“譬如地性一,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
= 『地无一异念』,土地它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平等的。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
涛(tāo) = 大波[billow;big wave]。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
雷(léi) = 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thunder]。(打雷[produce thunder]。)
“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
芽(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如日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诸佛法如是。
曀(yì) = <天阴沉>阴而有风;天色阴暗[cloudy]。
“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非月往其处,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
###东南方金色世界>究竟智佛>目首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目首菩萨言:“佛子,如来福田等一无异,云何而见众生布施果报不同?所谓:种种色、种种形、种种家、种种根、种种财、种种主、种种眷属、种种官位、种种功德、种种智慧;而佛于彼,其心平等,无异思惟。”
= 「如来福田」就是讲我们自性福田,我们有分,「自性福田,等一无异」,等是平等,一切诸佛没有两样。每类众生各有种种不同的颜色、有种种不同的住家、有种种不同的主人。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时,目首菩萨以颂答曰:
“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
= 十首偈颂统统是举的比喻,解答前面十个问题。这个大地对于所有的种子决定是平等的,不会说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没有这个道理。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佛福田亦然,众生心故异。
= 水是一样的,但是盛水的器皿不相同。如果我们说这个水杯(杯子)有大有小,水盆也有大小,也有方圆长短不一样,水注入里面就随着器的形状。
器(qì) = 器具[utensil;implement;appliance]。(泛指用具[utensil;apparatus]。)
“亦如巧幻师,能令众欢喜,佛福田如是,令众生敬悦。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佛福田如是,令众悉安乐。
才(cái) = 草木初生[<plant>
newborn]。(才力;才能[ability]。)
才智(cái zhì) = 才华与智力[ability
and wisdom]。
“譬如净明镜,随色而现像,佛福田如是,随心获众报。
= 佛好像是一面镜子一样,镜子是一,没有差别,但是每一个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的相跟照镜子那个人是一样的;照镜子这个人美,镜子里现的相也美,照镜子的这个人很丑陋,镜子里现的相也很丑陋。用这个比喻,比喻众生心不一样,众生的心有高下。所以同样修布施,果报不相同。
“如阿揭陀药,能疗一切毒,佛福田如是,灭诸烦恼患。
揭(jiē) = 高举[raise]。
阿揭陀/阿伽陀 = Agada,意译曰普去,无价,无病,或作不死药,丸药。
疗(liáo) = 医治[cure;heal;treat]。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亦如日出时,照耀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
= 佛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做大福田,田是比喻,比喻能生能长的意思。
“亦如净满月,普照于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处平等。
= 中国古人常常把月光比喻作清凉,不像阳光,阳光炎热,在日光下面不舒服,可是月光下面清凉自在,这是说明我们对于日月光明的感受。
“譬如毗蓝风,普震于大地,佛福田如是,动三有众生。
= 「三有」是六道,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是什么?有因,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毗蓝风 = Vairambhaka,译曰迅猛风。
“譬如大火起,能烧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烧一切有为。”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西南方宝色世界>最胜智佛>精进首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
= 佛所说的教法,只有一个。『无色界』里面只有受想行识,没有色,所以叫无色。『欲界、色界』五蕴统统具足。无论你是在欲界,是在色界,还是在无色界,你的『无明贪爱』,无有差别,烦恼习气没断。烦恼习气要是断了,那你就不在三界,就超越六道轮回,三界就是六道。
“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时,勤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我今如实答,或有速解脱,或有难出离。
= 佛子是称文殊师利菩萨。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
“譬如微少火,樵湿速令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 『譬如微少火』,就是小火,火不大,小火,小火要燃烧这一块木头,『樵』就是木头。这个樵很湿,火代表修行,修行的功夫很弱,烦恼习气很重。所以这火接触这根很湿的木头,那火很快就灭了。
微(wēi) = 隐秘地行走[walk clandestinely]。(微小;轻微[minute;tiny]/精妙[elegant;exquisite]。)
樵(qiáo) = 薪柴[firewood]。(打柴,砍柴[gather
firewood]。)
湿(shī) = 潮湿[wet;damp;humid]。(沾湿,淋湿[wet]。)
“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
= 这是说遇到佛法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的第二个比喻。『钻燧』取火,在古代可以说无论是东西方都懂得用这个方法取火。钻燧取火要有时间,此地讲『未热而数息』。如果我们用的力道不够,时间不够,这个火随时就熄掉,甚至于火星才放出来就熄了,这我们也看得很多。懈怠的人就像钻木取火力道不够,随时就熄掉,菩萨用这个比喻。
燧(suì) = 古代取火器[flint]。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终不可得,懈怠者亦然。
= 『日珠』就像现在我们所用的放大镜一样,我们这边也有放大镜。放大镜如果放在日光之下,我们把焦距对准,下面一定要有『物承影』,这个「影」就是太阳的焦点,很快它就会被燃烧,一定要有物。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物者,艾等也」,艾是艾草,很容易燃烧的。
“譬如赫日照,孩稚闭其目,怪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
赫(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
稚(zhì) = 晚植的谷类。引申为幼禾[young grain]。(幼小;年幼<含有晚出生的意思,与“长”相对>[young;childish]。)
“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
= 『欲以芒草箭』,芒草制的箭怎么能够射穿东西?这像小朋友的玩具一样,你用它来射地,想把地射穿,那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比喻『懈怠』。
芒(máng) = 谷类植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针状物[awn]。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尽干竭,懈怠者亦然。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 『劫火起』就是劫难。
“如有见虚空,端居不摇动,而言普腾蹑,懈怠者亦然。”
= 好像有人,看见虚空,端坐在这里,而身体不摇动,信口开河,便说:「我能腾云驾雾到虚空去,所有的虚空处,都有我的足印。」
腾(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蹑(niè) = 踩踏[tread]。
###西北方金刚色世界>自在智佛>法首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言:“佛子,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
“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
= 『随贪瞋痴,随慢』,这四个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是根本烦恼,『随覆』以下叫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疑跟恶见省略掉了。「随覆」,注解里面说,「覆藏己短」,自己的缺点、自己的短处掩饰,不愿意人知道。忿是瞋恨里面的一分,愤怒,我们一般讲不高兴了,心不平,不服。『随恨』,恨比忿要严重。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恨(hèn) = 怀恨在心,怨恨[hate]。
悭(qiān) = 吝啬[stingy]。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能受持法,何故复于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 『佛子善谛听』,特别着重这个「善」字,「谛听」是仔细的听,认真的听。「善」这个字重要,这个字确实是大乘教里面的关键,我们用耳听,不善;我们很用心听,我们这个心是第六意识,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也不善。决不是只用『多闻』你就能够『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 好像有人在大水中漂流,心生恐惧,怕被大水所淹死,纵使口中很渴,也不敢喝水。
漂(piāo) = 浮,浮流[float]。(漂泊。流浪在外,东奔西走[lead
a wandering life;rove;wander]。)
惧(jù) = 害怕,恐惧[be afraid
of;dread;fear]。
渴(kě) = 口渴[thirsty]。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备置食物[prepare food]。)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合成药物的配方[recipe]。)
方药(fāng yào) = 医方与药物[prescription]。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馁(něi) = 饥饿[famished;hungry]。(气馁;泄气,丧气[disheartened;discouraged;dispirited]。)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聋(lóng) = 丧失听觉能力[deaf;be hard of hearing]。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缋(huì) = 布帛的头尾[odd bits of cloth]。(同“绘”。绘画[painting]。)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 『船师』,我们今天讲的航海家、船长。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下方玻璃色世界>梵智佛>智首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 佛的弟子!在佛法中,以智慧为第一法门。为什么佛有时赞叹六度法门?有时又赞叹四无量心法门?为什么佛要赞这些法?这些法都是属于助道。佛虽然赞叹前边的六度和四无量心,可是这样多的法门,众生始终没有依一法而能出离三界,了生脱死,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 『佛子甚希有』,这个佛子就是称文殊菩萨,甚希有,是你能够问出这个问题,这是非常希有难逢的。『谛听我今说』,我,是智首菩萨自称。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 『过去未来世』,这一句话里头是讲的三世,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这三世。
『现在诸导师』,导师是佛,对佛的尊称,只有佛才能够指导我们、引导我们回归到自性。「而得于道者」,这个得道就是成佛了,成佛绝对不是一法,决定是正助双修。正虽然是一,助是无量无边。智首菩萨在此地只举六度四无量心代表一切法。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受,如是而说法。
= 『性』跟『分』,个人根性不相同,这与前世有关系,有很大的关系。前一世的根性,我们一般讲因,善的因、恶的因。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 瞋恚堕地狱,悭贪堕饿鬼,愚痴堕畜生,这称之为三毒烦恼。三毒烦恼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根,不能不断。毁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持戒。禁是禁戒,佛不许可你做的。
“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不仁赞慈愍,怒害赞大悲。
= 乱意,妄想杂念太多,每个人都知道很严重的烦恼,总想能把这个烦恼消除。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忧戚为赞喜,曲心赞叹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
= 『忧戚』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很容易看见,所谓是忧郁症。『曲心赞叹舍』,「曲」,弯曲、委曲,这个字里头意思很深很广。总而言之,它跟直心恰恰相反,你看看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讲「直心是道场」。永远没有委曲相,那怎么办?舍,舍是什么?放下。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 [sorrowful;sad]。)
曲(qū) = 象器曲受物之形。弯曲,不直[bent;croo-ked]。(理屈;理亏[wrong;unjustifiable]/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bend of a river,etc.]。)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 首先开端,答覆文殊师利菩萨的提问,说佛法当中,「智为上首」,这句话很重要。『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菩萨万行的大根大本就是在施戒。
堵(dǔ) = 墙壁[wall]。(堵塞[stop
up;block up]。)
宫(gō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house]。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
= 忍辱和精进,也是这种情形,是保护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不要被无明贼所攻破,不要被懒惰魔所侵略。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 七、八、九这三首偈,第七是讲布施、持戒,好比是城墙的基础;第八首偈讲的是忍辱、精进,譬如是宫殿;这一首是讲到宫殿里面的国王,『譬如大力王』,国王势力最大,称为大力王。修禅定和智慧,也是这样。
率(shuài) = 甲骨文字形,象捕鸟的丝网。捕鸟的丝网[net]。(榜样;表率;楷模 [model;example]/率领;带领。通“帅”[lead;command]/皆,都[all]。)
戴(dài) = 增益[gain]。(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wear;put
on]/敬奉,尊奉 [respect]。)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
= 前面说过六波罗蜜,接着要讲四无量心,『四等』就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亦如转轮王』,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统治世间智慧福报最大的国王,称转轮王。转轮王有四等,这是最下的一等,他用四个比喻来说,金、银、铜、铁,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地球上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统治全世界的叫铁轮王。如果是金轮王,佛经里面讲,他统治的范围叫一四天下,这一四天下就是娑婆世界,有讲四大洲。他是一个星系里面的统治者,那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外太空。为什么称轮王?轮,实在讲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力,确实就像近代我们一般科学家所讲的飞碟。
转轮圣王 =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上方平等色世界>观察智佛>贤首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一切佛土,所有众事,种种不同?所谓: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量、光明、神通、众会、教仪、法住,各有差别。
= 『诸佛世尊』,这一句通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世尊」是我们对于佛的尊称。一道甚深也叫一乘,《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梵网》是一乘,一乘经不多。所谓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同的分别,有染污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又为五浊恶世,有清净的世界,好像极乐世界。在众生界中又有种种众生,也是不同。说教的仪式也不同。『法住』,这就是我们一般讲法运。像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是世尊的法运。
仪(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 所以前面这个十条,诸佛都同具,同具说一道。虽是同具,但是里面还是有差别,佛佛都不同,不但佛佛不同,一尊佛在不同的世界,我们讲不同的世间,不同的时代也各个不相同。
时,贤首菩萨以颂答曰:
“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 第一句话『文殊』。这是叫着文殊菩萨,叫着他的名字,意思就是你要注意听。『法常尔』,法是一切诸法;尔,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从来也没有改变过。佛经里面常讲「法尔如是」,这个法常尔就是法尔如是。
无碍人 = 佛之德号,以佛证生死即涅槃之无碍道故也。
“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 诸佛的十力和四无所畏,也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点的分别。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刹土,众会及说法。
= 本,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因地修行是本,每位诸佛都曾经发过弘愿。行菩萨道时,把一切功德迴向法界众生。前面文殊菩萨举了十桩事,在这首偈子里面就说了三个,『刹土』、『众会』、『说法』,就说了这三桩事情,「即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
= 『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这两句是赞佛的,确实诸佛刹统统是同样的庄严,同样的圆满,没有差别。
“佛刹与佛身,众会及言说,如是诸佛法,众生莫能见。
“其心已清净,诸愿皆具足,如是明达人,于此乃能睹。
睹(dǔ) = 见,看见[see]。
“随众生心乐,及以业果力,如是见差别,此佛威神故。
= 佛这个应化,可以叫九法界众生亲自都能看到、都能体验到,这就是佛的威神。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佛刹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
= 这个佛刹是讲一切诸佛刹土没有分别。为什么没有分别?因为佛没有『憎』,也没有『爱』,憎、爱在此地是代表字,这要知道,代表什么?代表相对,就是对立。爱跟憎是两边,佛没有憎爱就是佛永远没有两边。『如是见有殊』,殊是差别。
“以是于世界,所见各差别,非一切如来,大仙之过咎。
= 「以是于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指我们这一个世界,遍法界虚空界里头无量无边的世界。大仙就是佛的另外一个别号。佛教当年初传到中国,中国人称释迦牟尼佛为大仙,为金仙,佛是金色身,称他为仙人,大仙、金仙。所以大仙跟金仙都是佛的别号,这个经唐朝时候翻译的。
大仙 = Maharsi,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一切诸世界,所应受化者,常见人中雄,诸佛法如是。”
= 『所应受化者』。这个「应」我们佛法讲有缘人,他应当接受诸佛如来的教化,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根熟众生。『诸佛法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的,这叫方便法。
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
谓(wèi) = 告诉[tell]。(说[say]/认为,以为[think]/意料[expect]。)
“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证?何等是佛境界现?何等是佛境界广?”
= 什么是佛境界的因?佛境界度众生的仪式?佛境界应机普入世间?佛境界所知之法?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答曰: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 第一句是答总问,「何等是佛境界」。第二句是答别问的最后一句,「何等是佛境界广」,这两句就答了。佛境界广,量就是广。『其量等虚空』,这是比喻说。『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法身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物质都是从这里变现出来的。怎么叫入?彻底明白了,就叫入。为什么叫无所入?能入所入是一不是二。
“如来深境界,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
= 这是答诸菩萨所问的云何是佛境界因。
“随其心智慧,诱进咸令益,如是度众生,诸佛之境界。
= 第三首偈是讲佛怎么样『度众生』。这个「度」是度众生,度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教学。
诱(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
= 云何是佛境界入,答这一句问。
“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
= 这首偈是答智问,「何等是佛境界智」,答这一句问。
智(zhì) = 聪明,智力强[resourceful;wise]。
慧(huì) = 聪明,有才智[intelligent]。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
= 这首偈是「答法问」。如何是如来境界法,答这个问。『法界众生界』。清凉这个注讲得好,一个是理,一个是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
“一切世界中,所有诸音声,佛智皆随了,亦无有分别。
= 这首偈「答说问」,何等是佛境界说法。皆悉了知,世出世間法沒有不知道的,佛智皆隨了。
音(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声(shēng) = 声音;声响[sound;voice]。(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
随(suí) = 跟着[follow]。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 这首偈「答知」,「何等是佛境界知」。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
|
心
|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
意
|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
识
|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
“非业非烦恼,无物无住处,无照无所行,平等行世间。
= 这首偈是「答证」,前面问的「何等是佛境界证」,证就是证大涅槃。非业系故,解脱也。无物者,虚相尽故,法身显也。「虚相尽故」,虚是虚幻,不是真实,相是现相。相在哪里?相就在面前;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相是虚幻不实,不是真的。无住处者,成上法身,无所在也。无照者,成上般若,能证相寂也。法界是所照,法界是所证,般若是能照、是能证。
“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于一念,一切悉明达。”
= 这首偈是「答现问」,「何等是佛境界现」,所现的境界就是宇宙万有,佛法的名词叫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世间一般人讲宇宙万有。『普在三世中』,三世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没有不知道的,「一切悉明达」,明是明了,达是通达。
尔时,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众生所有法差别、业差别、世间差别、身差别、根差别、受生差别、持戒果差别、犯戒果差别、国土果差别,以佛神力,悉皆明现。
= 在文殊师利菩萨用偈颂答覆诸大菩萨所问的问题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娑婆世界中(娑婆译为堪忍,堪能忍受一切苦恼)所有各类的众生,所有的法不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不一样,法差别。所住的依报(世间)不同、所得的正报(身体)不同。『根差别』,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根机差别」,我们现在人讲的是根性,是一个意思。『国土果差别』,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国土,则依处染净」。
如是,东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众生法差别,乃至国土果差别,悉以佛神力故,分明显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这个数量没有法子计算,这是印度数字单位最后的十大数。这里是『不可量,不可说』,后面还有一个就是「不可说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