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九会
|
四会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
七处
|
夜摩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两足趺光
|
会主
|
功德林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
说法
|
十行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第19卷 =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功德林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善思惟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出定广说十行的法门,并一一分别其行相。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
= 在十方的每一方,经过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佛刹之外,又有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他们的名号,皆为功德林佛。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 这是承蒙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功德林佛,他们共同来加被于你,令你能入这种三昧之定。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
||
东方
|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
南方
|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
中央
|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
西方
|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
北方
|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
“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量方便故,摄取一切智性故,觉悟一切诸法故,知一切诸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行。
= 功德林大菩萨,演说一切诸法的原因,是为令一切众生增长佛智的缘故。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是时,诸佛即与功德林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
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 为什么诸佛要给功德林大菩萨这十种智慧呢?因为这是菩萨善思惟三昧的力量,所以诸佛应该这样来加持功德林大菩萨,给他这些大智慧。
痴(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夺(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
尔时,诸佛各伸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
伸(shēn) = 伸直,伸展[stretch;extend]。
摩(mó) = 摩擦,磨蹭[rub;scrape]。(抚摸[stroke]/切磋;研究[exchange experience;study]。)
时,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
虚空界 = 谓眼所见之大空也。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
“佛子,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
“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挠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挠(náo) = 扰乱[disturb]。(屈服[flinch;yield]。)
乱(luàn) = 理丝[put silk
in order]。(混乱;无秩序[disorderly;in confusion;confused]。)
“是为十。
###菩萨十行之一-欢喜行《布施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
“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
爱(ài) =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love]。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豪(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
“假使于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唯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假如;如果[if]。)
靡(mǐ) = 无;没有[no;not]。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赡(shàn) = 供给[support;provide for]。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困(kùn) = 从囗,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废弃的房屋[tumble-down house]。(穷;贫困[poor]/困难;苦难[difficulty]/劳倦;疲倦[tired;weary]。)
“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
倍(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善友 = 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
“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以(yǐ) = 用[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
补特伽罗/补伽罗/福伽罗
= 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摩纳婆/摩纳 = Manavaka,意译胜我。即毗纽天外道在有情身中所执着的胜妙之我。/意译为儒童、少年、仁童子、年少、年少净行、净持。即青年,又特指婆罗门之青年而言。
“但观法界、众生界,
“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
“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
“尔时,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静、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快乐。’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脆(cuì) = 易折断[brittle;fragile]。(鲜嫩爽口的[crisp]/声音清爽<高音>;清脆[clear and melodious]。)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欢喜行。
###菩萨十行之二-饶益行《持戒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
“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著,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求威势,不求种族,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著,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必当舍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赞平等正法。’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缠(chán) = 围绕,缠绕[enwind;wrap]。(纠缠;搅扰[be tangled up;pester]。)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佛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于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大恶魔诣菩萨所,一一各将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皆于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丽倾惑人心,执持种种珍玩之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
= 每一个大恶魔又率领无量数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天女(魔女),她们善歌善舞,对于色声香味触五欲,各有所长,表演精彩。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五欲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姝(shū) = 美好[beautiful]。(美女[beauty]。)
倾(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
“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
智心 = 智慧之心也。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
= 修饶益行的菩萨,不会以贪欲的因缘,而令一众生生烦恼。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
= 菩萨自从得见佛以来,未曾生出一念欲想之心,何况去做呢?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于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著五欲。
长夜/生死长夜 = 谓众生沉溺于生死之苦,如长暗之夜。生死如梦,于梦中未能觉知为梦,须至觉醒时,始能追忆梦中之境为虚幻;众生轮回于生死亦如梦一般,故以长夜譬喻之。
“‘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溺(nì) = 没入水中[drown]。
“‘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
“‘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
“‘作是学已,离诸恶行、计我、无知,以智入于一切佛法,为众生说,令除颠倒。
计(jì) = 从言,从十。“言”有数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算账;总计;计算[count;compute;calculate]。(商议;谋划[discuss;scheme]/考察;审核[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
“‘然知不离众生有颠倒,不离颠倒有众生;不于颠倒内有众生,不于众生内有颠倒;亦非颠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颠倒;颠倒非内法,颠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
= 知道不是离开众生有顚倒,也不是离开顚倒有众生。也不是顚倒就是众生,也不是众生就是顚倒,这都是虚妄的。
颠倒 = 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内法 =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
外法 = 佛法以外之教法、教说,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学问,称为外法、外教、外道、外学。
“‘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化(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如是解者,即能觉了一切诸行,通达生死及与涅槃,证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隐,令他安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乐,令他快乐。’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善巧出离,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
###菩萨十行之三-无违逆行《忍辱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违逆行?
“此菩萨常修忍法,谦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两害;不自取,不他取,不两取;不自著,不他著,不两著;亦不贪求名闻利养,但作是念:‘我当常为众生说法,令离一切恶,断贪、瞋、痴、憍慢、覆藏、悭嫉、谄诳,令恒安住忍辱柔和。’
= 菩萨自己不贪着,也不教众生贪着。
= 又要断尽覆藏恶业,又要断悭贪不舍。
谦(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
憍(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悭(qiān) = 吝啬[stingy]。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忍法。
“假使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众生来至其所,一一众生化作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语,所谓:不可喜语、非善法语、不悦意语、不可爱语、非仁贤语、非圣智语、非圣相应语、非圣亲近语、深可厌恶语、不堪听闻语,以是言辞毁辱菩萨。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贤(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圣(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又此众生一一各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执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萨。
器(qì) = 器具[utensil;implement;appliance]。(泛指用具[utensil;apparatus]。)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如是经于阿僧祇劫,曾无休息。
曾(céng) =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once]。(zēng
= 乃,竟[actually]。)
“菩萨遭此极大楚毒,身毛皆竖,命将欲断,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动乱,则自不调伏、自不守护、自不明了、自不修习、自不正定、自不寂静、自不爱惜、自生执著,何能令他心得清净?’
= 我因为这种苦,如果忍不住这种的境界,心中或者发脾气,或者动乱。那么,我自己不能调伏其心。
楚(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
“如是思惟,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
重(zhòng) = 分量大,与“轻”相对[heavy]。(chóng = 层/重复,重叠[repeated;again;once more]。)
劝(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
励(lì) = 勉力,努力[encourage;exert oneself;try hard]。
“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复更思惟:‘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为慈念众生故,饶益众生故,安乐众生故,怜愍众生故,摄受众生故,不舍众生故,自得觉悟故,令他觉悟故,心不退转故,趣向佛道故。’
毒(dú) = 毒物;毒药[poison]。(苦;苦痛
[pain;suffering]/毒害[poison]。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违逆行。
###菩萨十行之四-无屈挠行《精进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屈挠行?
“此菩萨修诸精进,所谓: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遍精进。
“性无三毒、性无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悭嫉、性无谄诳、性自惭愧,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
惭(cán) = 羞愧[be ashamed]。
愧(kuì) = 惭愧[ashamed]。
“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
= 为要拔出一切迷惑根本的缘故。
拔(bá) = 拔起,拔出[pull out;pull up]。(突出;超出[stand out]。)
“但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但为知一切众生心行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
“但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进,
“但为证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佛法一实相故而行精进,
“但为知一切佛法无边际故而行精进,
“但为得一切佛法广大决定善巧智故而行精进,
“但为得分别演说一切佛法句义智故而行精进。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精进行已,设有人言:‘汝颇能为无数世界所有众生,以一一众生故,于阿鼻地狱,经无数劫备受众苦,令彼众生一一得值无数诸佛出兴于世,以见佛故,具受众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汝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尔不耶?’
设(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备(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答言:‘我能。’
“设复有人作如是言:‘有无量阿僧祇大海,汝当以一毛端滴之令尽;有无量阿僧祇世界,尽抹为尘。彼滴及尘,一一数之,悉知其数。为众生故,经尔许劫,于念念中受苦不断。’
= 有无量阿僧祇那样多的大海,你用一根毫毛的顶端来沾大海水,令大海水竭尽。又有无量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把世界统统磨成为微尘。
滴(dī) = 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drip]。(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drop]。)
抹(mǒ) = 涂抹,涂敷;搽[apply;smear;put
on]。(涂掉,抹去[erase;blot out;cross out]/mā = 揩;擦[wipe]。)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菩萨不以闻此语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欢喜踊跃,深自庆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众生永脱诸苦。’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菩萨以此所行方便,于一切世界中,令一切众生乃至究竟无余涅槃。
乃至(nǎi zhì) = 甚至[and even]。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屈挠行。
###菩萨十行之五-离痴乱行《禅定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
“此菩萨成就正念,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
“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间一切语言,能持出世诸法言说,所谓: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说,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说,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识自性言说,心无痴乱。
“于世间中,死此生彼,心无痴乱;
“入胎出胎,心无痴乱;
八相成道
|
|
小乘
|
大乘
|
从兜率天下
|
降兜率
|
托胎
|
入胎
|
出生
|
住胎
|
出家
|
出胎
|
降魔
|
出家
|
成道
|
成道
|
转法轮
|
转法轮
|
入涅盘
|
入灭
|
#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
“发菩提意,心无痴乱;
菩提意 = 菩提心。
“事善知识,心无痴乱;
“勤修佛法,心无痴乱;
“觉知魔事,心无痴乱;
“离诸魔业,心无痴乱;
“于不可说劫,修菩萨行,心无痴乱。
“此菩萨成就如是无量正念,于无量阿僧祇劫中,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听闻正法,所谓:甚深法、广大法、庄严法、种种庄严法、演说种种名句文身法、菩萨庄严法、佛神力光明无上法、正希望决定解清净法、不著一切世间法、分别一切世间法、甚广大法、离痴翳照了一切众生法、一切世间共法不共法、菩萨智无上法、一切智自在法。
= 一切世间共法不共法:共法就是众生法,不共法就是诸佛法,卽是十地的法。
句(jù) = 语句;诗句[sentence]。
文(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共法/共功德 = 对于不共法而言。谓佛所具之功德中,与其余圣者及异生共之者。
“菩萨听闻如是法已,经阿僧祇劫,不忘不失,心常忆念,无有间断。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修诸行时,终不恼乱一众生,令失正念;不坏正法,不断善根,心常增长广大智故。
“复次,此菩萨摩诃萨,种种音声不能惑乱,所谓:高大声、粗浊声、极令人恐怖声、悦意声、不悦意声、喧乱耳识声、沮坏六根声。
= 这位菩萨中大菩萨,无论什么音声,皆不能令他心中生散乱而迷惑。
怖(bù) = 惶恐,惊惧[fear]。
喧(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此菩萨闻如是等无量无数好恶音声,假使充满阿僧祇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所谓:正念不乱、境界不乱、三昧不乱、入甚深法不乱、行菩提行不乱、发菩提心不乱、忆念诸佛不乱、观真实法不乱、化众生智不乱、净众生智不乱、决了甚深义不乱。
= 遇到境界而心不乱。
“不作恶业故,无恶业障;不起烦恼故,无烦恼障;不轻慢法故,无有法障;不诽谤正法故,无有报障。
诽(fěi) = 背地议论,指责他人[blame]。(毁谤[calumniate;slander]。)
谤(bàng) = 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criticise openly]。(诽谤[defame;slander]。)
诽谤(fěi bàng) = 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slander;libel]。
报(bào) = 判决罪人[judge]。(报答,报酬[recompense;repay]/报告,答复[report]/报应[nemesis]。)
三世十二因缘 – 缘觉乘
|
三障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烦恼障<惑>
|
业障<业>
|
报障<苦>
|
过去二因
|
无明
|
一念不觉, 障蔽真心。
|
ü
|
||
行
|
因不觉故, 妄造诸业。
|
ü
|
|||
现在五果
|
识
|
业种发识, 牵引投胎。
|
ü
|
||
名色
|
识心是名, 精血是色。
|
ü
|
|||
六入
|
六根完具, 随境入尘。
|
ü
|
|||
触
|
根尘相偶, 名之为触。
|
ü
|
|||
受
|
对境分别, 感觉苦乐。
|
ü
|
|||
现在三因
|
爱
|
于所对境, 起贪爱心。
|
ü
|
||
取
|
欲望开展, 追求妄取。
|
ü
|
|||
有
|
因妄取故, 即成业有。
|
ü
|
|||
未来二果
|
生
|
依所造业, 偿报受生。
|
ü
|
||
老死
|
既然有生, 难免老死。
|
ü
|
|||
#流转门:三世因果,即惑、业、苦三道,迁流不息,轮转无穷。
(造业受生死。四谛中苦集二谛。心经中无明,老死。)
#还灭门:断十二支,复还真谛,灭诸生死。
(修道证涅槃。四谛中灭道二谛。心经中无明尽<灭>,老死尽<灭>。)
|
“佛子,如上所说如是等声,一一充满阿僧祇世界,于无量无数劫未曾断绝,悉能坏乱众生身心一切诸根,而不能坏此菩萨心。
“菩萨入三昧中,住于圣法,思惟观察一切音声,善知音声生、住、灭相,善知音声生、住、灭性。
“如是闻已,不生于贪,不起于瞋,不失于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声皆无所有,实不可得,无有作者,亦无本际,与法界等,无有差别。
= 也没有人作出这音声,音声也没有本体。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
本际 = 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又作真际、真如、实际。/指过去、以前之状态。与‘前际’同义。
“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转;善入一切诸禅定门,知诸三昧同一体性,了一切法无有边际,得一切法真实智慧,得离音声甚深三昧,得阿僧祇诸三昧门,增长无量广大悲心。
“是时,菩萨于一念中,得无数百千三昧,闻如是声,心不惑乱,令其三昧渐更增广。
渐(jiàn) = 古水名[Jian River]。(流入;入[flow
into]/逐渐[gradually]。)
“作如是念:‘我当令一切众生安住无上清净念中,于一切智得不退转,究竟成就无余涅槃。’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离痴乱行。
###菩萨十行之六-善现行《般若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善现行?
“此菩萨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住无所得、示无所得身语意业,能知三业皆无所有、无虚妄故,无有系缚;
= 能知三业清净,皆无所有。因为没有虚妄的缘故,所以没有三业的绳索所系缚。
三业 = 一身业,作于身者。二口业。说于口者。三意业,思于意者。
“凡所示现,无性无依;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住如实心,知无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无得无相,甚深难入;
= 住在眞如实相的心,知道无量心的自性,知道一切法的自性,没有所得,没有一个相,明白这个法是什深难入的。
如实 = 真如实相的简称。真如与实相,同体异名,约于假谛之妙有而曰实相,约于空谛之一如而云真如。
“住于正位真如法性,方便出生而无业报;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不生不灭,住涅槃界,住寂静性;
“住于真实无性之性,言语道断,超诸世间,无有所依;
道(dào) = 供行走的道路[road;way;path]。(道德,道义、正义[morals]/说,讲[say;talk;speak]/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
言语道断 = 赞叹真理深妙不可说之用语。
“入离分别无缚著法,入最胜智真实之法,入非诸世间所能了知出世间法。
= 入到法的本体,离开分别,没有缚着的法。
“此是菩萨善巧方便示现生相。
“佛子,此菩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诸法,无为为性;一切国土,无相为相。
为(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
“‘一切三世,唯有言说;一切言说,于诸法中,无有依处;一切诸法,于言说中,亦无依处。’
= 一切三世,唯有假名,只有言说。一切言说,在一切诸法之中,没有一个眞实的依处。
“菩萨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间皆悉寂静,一切佛法无所增益。
= 这样才能了解一切诸法的道理,都是无上什深微妙法。又明了一切世间都是寂静的,又明了一切佛法没有增没有减。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
= 佛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也是佛法。
杂(zá) = 五彩相合[multicoloured]。(混合;搀杂[mix;mingle]/驳杂不纯[heterogeneous;mixed]/各种[various]。)
“了知法界体性平等,普入三世,永不舍离大菩提心,恒不退转化众生心,转更增长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不成熟众生,谁当成熟?我不调伏众生,谁当调伏?我不教化众生,谁当教化?我不觉悟众生,谁当觉悟?我不清净众生,谁当清净?此我所宜、我所应作。’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复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独得解脱;而诸众生盲冥无目,入大险道,为诸烦恼之所缠缚。如重病人恒受苦痛,处贪爱狱不能自出,不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不能灭苦,不舍恶业,常处痴暗,不见真实,轮回生死,无得出离,住于八难,众垢所著,种种烦恼覆障其心,邪见所迷,不行正道。’
= 也不能离开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而要受阎罗王所管。
独(dú) = 单独;单一[lonely;single;only]。(独自[alone;only;all
by oneself;singly]。)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八难/八无暇
#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
|
|
地狱
|
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
|
饿鬼
|
饿鬼趣常苦饥饿,由其所受果报不同,而有胜劣。有福德者,则为山林冢庙之神。下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刀杖之苦。
|
畜生
|
畜生新译傍生。为畜养之生类,故名畜生。一切之世人,或为啖食或为驱使畜养此生。傍生者,言为傍行之生类也。
|
长寿天
|
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
#天人之长寿者。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寿命,为五百大劫,是色界天之最长寿也。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为八万劫,是三界之最长寿也。
|
北俱卢洲/北拘卢洲/北郁单越
|
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北。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盲聋喑哑
|
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
|
世智辩聪
|
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耽习外道经书,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为佛道之障难。
|
佛前佛后
|
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
|
“菩萨如是观诸众生,作是念言:‘若此众生未成熟、未调伏,舍而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所不应。我当先化众生,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未调伏者,先令调伏。’
= 假设这个众生没有成熟、没有调伏,而我舍弃他,自己去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这是所不应该做的事。
“是菩萨住此行时,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乾闼婆、阿修罗等,若有得见,暂同住止,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及暂耳闻一经心者;如是所作,悉不唐捐,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他们假如见到这位菩萨,或者暂时和这位菩萨同住在一起。
沙门/桑门/丧门/沙门那/沙迦懑曩/室摩那弩
= Śramaṇ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沿用,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在《中阿含经》中所谓的「沙门」是指能证解脱者,但因为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虽有佛教出家的外表装扮,但内心及言行不能真正符合沙门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以不能称作真正实义的沙门。)
唐(ta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四姓 (印度<天竺>四姓)
|
|
婆罗门
|
Brāhmaṇa,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
|
刹利/刹帝利
|
Kṣatriya,译言田主。王种。
|
毗舍/吠舍
|
Vesa,译曰商。
|
首陀/首陀罗
|
Śūdra,农人奴隶。
|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
天众
<Deva>
|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
龙众/那伽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夜叉/药叉
<Yakṣa>
|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
迦楼罗/揭路荼
<Garuḍa>
|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
紧那罗/紧捺洛
<Kiṁnara>
|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善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