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
九会
|
四会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
七处
|
夜摩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两足趺光
|
会主
|
功德林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
说法
|
十行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第21卷而已
#功德林又对诸菩萨说菩萨十无尽藏的一一行相,由此能令一切行者成就无尽大藏。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惭(cán) = 羞愧[be ashamed]。
愧(kuì) = 惭愧[ashamed]。
###信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愿(yuàn) = 谨慎;老实,质朴[be prudent and honest]。(心愿;愿望[desire]/希望<发生某种情况>[wish]。)
量(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ḥ-samādhayaḥ,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三法印 = 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
|||
解脱门
|
观法重心
|
解脱五阴的次第
|
三法印
|
空三昧
|
观五阴无常、本空
|
色、受
|
诸行无常
|
无相三昧
|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
想
|
诸法无我
|
无愿(无作)三昧
|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
行、识〔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
涅槃寂灭
|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怯弱(qiè ruò) = 胆怯懦弱[timid]。
“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
“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
= 经证得佛果,现今证得佛果,当来证得佛果。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无知/不知/无智
= Ajñāna,昏暗之心不知照事理也。为智(jñāna)的反义。/真智寂静而不动,绝一切分别,谓之无知。
“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
杂(zá) = 五彩相合[multicoloured]。(混合;搀杂[mix;mingle]/驳杂不纯[heterogeneous;mixed]/各种[various]。)
“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
“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戒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
“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损(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 他不接受外道所修行的一切邪戒。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
“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恨(hèn) = 怀恨在心,怨恨[hate]。
“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诈(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
“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
= 他不违背不诤论三世诸佛所立的戒律。他自己不会另外再去建立一套制度。
非(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通“诽”。诽谤,诋毁[slander]。)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
术(shù) = 城邑中的道路[road]。(方法;策略[method;tactics]/方术。指医、占卜、星相等术艺[divination]。)
方药(fāng yào) = 医方与药物[prescription]。
“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出要/出离 = 出离生死之要道也。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
彰(zhāng) = 明显,显著[evident]。(揭示,表露[reveal]。)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
贡(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
轻(qīng) = 轻车[light carriage]。(分量不大。与“重”相对[light]/轻视;不重视[belittle;make light of]。)
耻(chǐ) = 耻辱,可耻的事情<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disgrace]。(羞辱;侮辱[humiliate]。)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
= 无义语就是绮语。邪见就是愚痴。
“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
颠倒 = 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惭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
“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淫伤杀,无恶不造;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
= 男女(夫妻)。
姊(zǐ) = 姐姐[elder sister]。
递(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奸(jiān) = 阴险,虚伪,狡诈[evil;wicked;treacherous]。(奸淫;私通[commit adultery]。)
奸淫(jiān yín) = 指不正当的性行为[adultery]/使用暴力或不正当手段奸污[rape orseduce]。
承顺(chéng shùn) = 顺从。
启(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
“‘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
= 我想一想我自己的身体,及一切众生。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中,常行无惭的法。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
“‘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
“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
昔(xī) = 干肉[dried meat]。(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former times;the past]。)
五欲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淫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具(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腹(fù) = 肚子[abdomen;stomach;belly]。(内心[heart]。)
皱(zhòu) =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wrinkle]。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闻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
“此菩萨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
“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
“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
“是有为法,是无为法;
“是有记法,是无记法。
“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谓:无明有故行有。
“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谓:识无故名色无。
“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谓:爱起故苦起。
“何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谓:有灭故生灭。
三世十二因缘 – 缘觉乘
|
三障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烦恼障<惑>
|
业障<业>
|
报障<苦>
|
过去二因
|
无明
|
一念不觉, 障蔽真心。
|
ü
|
||
行
|
因不觉故, 妄造诸业。
|
ü
|
|||
现在五果
|
识
|
业种发识, 牵引投胎。
|
ü
|
||
名色
|
识心是名, 精血是色。
|
ü
|
|||
六入
|
六根完具, 随境入尘。
|
ü
|
|||
触
|
根尘相偶, 名之为触。
|
ü
|
|||
受
|
对境分别, 感觉苦乐。
|
ü
|
|||
现在三因
|
爱
|
于所对境, 起贪爱心。
|
ü
|
||
取
|
欲望开展, 追求妄取。
|
ü
|
|||
有
|
因妄取故, 即成业有。
|
ü
|
|||
未来二果
|
生
|
依所造业, 偿报受生。
|
ü
|
||
老死
|
既然有生, 难免老死。
|
ü
|
|||
#流转门:三世因果,即惑、业、苦三道,迁流不息,轮转无穷。
(造业受生死。四谛中苦集二谛。心经中无明,老死。)
#还灭门:断十二支,复还真谛,灭诸生死。
(修道证涅槃。四谛中灭道二谛。心经中无明尽<灭>,老死尽<灭>。)
|
“何等为世间法?所谓:色、受、想、行、识。
五阴 = 为「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
|
色
|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何等为出世间法?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五分法身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
#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
|
||
戒
|
修因
|
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
#戒者防身之恶。
|
定
|
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
#定者使心不乱。
|
|
慧
|
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
#慧者破妄证真。
|
|
解脱
|
结果
|
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
#解脱者离诸系缚而证涅槃。
|
解脱知见
|
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
#解脱知见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
|
“何等为有为法?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
有为法 = Saṃskṛta-dharma,指会随因缘变化而出现、变化及消失的法,故也叫缘起法。
|
|
无为法 = A-saṃskṛta-dharma,指不会随因缘变化而出现、变化及消失的法,即“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之法,是涅槃的异名,在大乘佛教还中如同佛性、真如、法性,是众生本自具足的,不依赖于外缘而存在。在法相唯识宗的理论中,五位百法最前的九十四法,皆是有依赖因缘存在而生、灭、变化的有为法,唯最后六法清净的无为法。
|
|
虚空无为
|
ākāśa-asaṃskṛta,指真如犹如虚空一般广博寂静,可以容纳各种色法的空间。
|
择灭无为/数缘尽
|
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是以无漏之智选择相应的法门,断掉种种障碍,灭掉种种杂染,从而体现真理、证入菩提。此法是权教菩萨用的分断分证法。
|
非择灭无为
|
a-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是指实教菩萨不用选择某种方法来分断无明,而是如实观照。就是观照法性本来寂灭、本来无为、本来如此,并不是选择某种法门,经过修炼,方变得无为的。所以,非择灭无为和上面的择灭无为是完全相反的。
非数缘灭/非数灭/非数缘尽/非智缘尽/非择灭无为 = 无为法之一。数者新译所谓心所法也。善恶之心所法,其数许多,故谓之数法,今为智慧之数法,缘智慧数法断烦恼所得之尽灭,谓之数缘灭。即涅槃也。非依智慧数法之缘,仅依见能生之缘,而诸法归于尽灭,是曰非数缘尽。
|
不动无为
|
āniñjya-asaṃskṛta,是指功夫修到离开了三禅天、进入四禅天的境界后,没有欢喜、快乐等等来动摇其身心,而且水、风、火三灾对其也奈何不得,故名不动无为。它是小乘圣人所证得的有余涅槃。
|
想受灭无为
|
saṃjñā-vedita-nirodha-asaṃskṛta,是四空天的无所有处。受想不行,通灭尽定,而不是无出、无入的大乘定,故名受想灭无为。受想灭无为和不动无为均属二乘人所证境。
|
真如无为
|
tathatā-asaṃskṛta,是众生的理体、我人的佛性。它本来非真非妄,不变不易,法尔如此,故名真如。
|
“何等为有记法?谓: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有记法
|
善恶二法,其相显了,得记别当来之果相,故云有记法。
|
无记法
|
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法。
|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四沙门果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Srotāpanna>
|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Anāgāmi>
|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
||
四果
|
阿罗汉
<Arhat>
|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
无学道
|
无学
|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四辩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
四无畏/四无所畏/佛四无畏
#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
|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
五阴
|
色
|
受
|
想行识
|
|
六入
|
眼耳鼻舌身
|
意
|
||
四念处
|
身
|
受
|
心
|
法
|
四念处
|
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刹那生灭、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
身念住
|
入出息:如实观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
|
威仪路:如实了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
|
正知: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有益、适宜、行处、无痴。
|
|
厌恶作意:思惟身体三十一个组成部分的影像,以克服对身体的贪爱。
|
|
界作意:指四界分别,为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种。
|
|
九墓地: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
|
|
受念住
|
观察九种受念: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
|
心念住
|
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
法念住
|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瞋恚、昏沉与睡眠、掉举和追悔、疑。
|
五取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
|
六内外处: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
|
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
|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
# bodhipakṣa dharma
#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
#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
|||
四念处/四念住
#smṛtyupasthāna
#念即是八正道中正念和七觉支中的念觉支等的那个念;念能遍行,如守门者一样,防护一切,舍不善法,修习善法。
#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境即是念处,是修智慧的,以发修行人的慧观,叫做‘奢摩他’。
#修智慧。
|
身念住。
|
#观身不净。
#人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有净处,故观身不净。
#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着。
|
|
受念住。
|
#观受是苦。
#受为苦乐之感,是心对境之感受,就是心和境结合到一块了,那么,苦果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
|
||
心念住。
|
#观心无常。
#因为心念是刹那瞬间变化不停、生灭不已的,而无常住之时,故观心无常。
#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
||
法念住。
|
#观法无我。
#因一切法均无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不要著在法上,故观法无我。
#观察法的无我,法为除上三者所余下的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质,所以观察为无我。
|
||
四正勤/四正断/四正胜/四意断
#samyak-pradhāna
#精进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断除懈怠等障碍。
#修‘正精进’。
|
已生恶令永断。
|
对已生之恶,使永除断。
|
|
未生恶令不生。
|
对未生之恶,使更不生。
|
||
已生善令增长。
|
对已生之善使增长。
|
||
未生善令得生。
|
对未生之善使生。
|
||
四神足/四如意足
#“足”为“基础”之意。
#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
#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四种三摩地。
#修禅定。
|
欲神足/欲如意足
|
为欲望成就。其由希望所产生的意愿之力,产生修行禅定的意志和行为。
#想要证得、达成、圆满、完成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是一种极端的或过度的欲望,这不是任何事物或人可以阻绝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引起这种念头:“如果我今生没有证得这种圆满状态,我是不会安心满足的;要是无法证入,我宁愿死亡。”
|
|
勤神足/精进如意足
|
为精进无间。欲为精进的一句,有了修行之愿,才能努力精进修行。对所修之法,无间断地专注一心,不断增长而起的禅定力。
#具足“勤”的修行人,会受到只要精勤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思想鼓励。即使人们告诉他会经历极大的苦难,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也不会心生退怯。即使人们告诉他需要经年累月地实践努力,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已经有一段长年累月付诸努力,也不会心生退怯。
|
||
心神足/心如意足/念如意足
|
为一心正念。为心念之力而生的禅定,修行佛法忆念不忘,而且能够不断增长。
#当修行人接触、听闻到佛法的时候,固著在“如意”上。这种固著是极强烈的热情。
|
||
观神足/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为心不驰散。由观察思维佛教教义而有所成就的禅定。
#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地狱、轮回巨大痛苦的知识或智慧。这种知识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如意”的利益,可以安住在深沉、艰困的“法”上,以及“法”的性质上。具足这种知识的人,除了追寻“如意”之外,不会在任何世间的追寻上发现乐趣。只有在追寻深奥的“如意”中,他才会得到满足。愈是深奥的“法”,他想要证得的欲望就愈是强烈、巨大。
|
||
五根
#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
#根者,能生之义、增长之义。
|
信根
|
信三宝四谛者。
#信根指修行者必须坚定对三宝的信念,并由此发修行之心,坚信并遵守教义规则而修行,即能彻底得到无上觉悟。
|
|
勤根/精进根
|
勇猛修善法者。
#在信根的基础上,坚持佛教的修行方法二不懈怠,即四正勤。
|
||
念根
|
忆念正法者。
#一心专注佛法,而不忘失。即正念、四念处。
|
||
定根
|
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于佛法修行中,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
|
||
慧根
|
思惟真理者。
#正确认识和学习佛法,能以佛法内性自照。
|
||
五力
#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
#五根坚固,则可引发五力。
#力者,用也。五根增长,则可不为烦恼所坏,有治五障之力。
|
信力
|
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
|
|
精进力
|
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
|
||
念力
|
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
#如我们时时刻刻地念佛,就是为断除贪嗔痴三毒邪念。
|
||
定力
|
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
#有了定力,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
||
慧力
|
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
#三界内之见思烦恼均破了。
|
||
七觉支/七觉分/七菩提分/七等觉支
#觉乃觉了、觉察之义,此法能使定慧均等。因七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此法修后能成菩提正道,故又名‘七菩提分’。
|
择法觉支
|
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以智慧选择所修之法。
|
|
精进觉支
|
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选择了相应的法门后,则要以勇猛之心,精进不懈地力行正法。若间断、时修时停、一曝十寒,都是不行的。
|
||
喜觉支
|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法喜充满,乐于修法。
|
||
轻安觉支/除觉支
|
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修法得当,则可断除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除觉支 = 新译曰轻安觉支。除一切之心缘而身心轻安也。
|
||
念觉支
|
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或有时定力太过,其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而审察提起,不令沉没。成有时慧力太过,其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收摄任持,不令浮动,务必调和其心,定慧适中,名念觉分。
|
||
定觉支
|
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
||
行舍觉支/舍觉支
|
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舍离一切虚妄之法,一切都不住。一切都舍了,一切都放下了。
|
||
八正道/八正道分/八圣道/八圣道支
#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
#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
|
慧
<破痴>
|
正见
|
见苦集滅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是八正道之主体也。
#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后,有了正确的知见。
|
正思惟
|
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
#见四谛之理后,能正确思维,使真智增长。
|
||
戒
<破贪>
|
正语
|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
#以真正的智慧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
|
|
正业
|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
#以真正的智慧断除身之一切邪业、一切不正当的行为,而做清净的身业、正当的行为。
|
||
正命
|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
#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谋正当的职业,离弃邪业。
|
||
定
<破嗔>
|
正精进
|
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
|
|
正念
|
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
|
||
正定
|
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
|
“何等为无记法?谓: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
“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
“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
“过去,有几如来般涅槃?几声闻、辟支佛般涅槃?
几(jī) = 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a long narrow table;bench]。(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a small
table]/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how many]。)
“未来,有几如来?几声闻、辟支佛?几众生?
“现在,有几佛住?几声闻、辟支佛住?几众生住?
“何等如来最先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何等众生最先出?
= 那位如来在最先出世?
何等(hé děng) = 什么样的[how;very;what kind]/用于感叹语气,表示不同寻常[what;how]。
“何等如来最后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后出?何等众生最后出?
= 那位如来在最后出世?
“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后?
= 什么法在最初?什么法在最后?这也是不可记录的。
“世间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有几世界成?有几世界坏?世界从何处来,去至何所?
= 有多少世界成?又有多少世界坏?世界从何处而来?往何处而去?这也是不可记录的。
三世间/二世间
|
|||
三世间
|
二报
|
解释
|
|
二世间
|
器世间/国土世间
|
依报
|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
正报
|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
|
智正觉世间
|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
||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
“何者为生死最初际?何者为生死最后际?是名无记法。
= 什么为生死的最初际?什么为生死的最后际?这些问题也是不可记录的。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发意,持多闻藏,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
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而成佛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
###施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施藏?
“此菩萨行十种施,所谓: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分减施
“佛子,云何为菩萨分减施?此菩萨禀性仁慈,好行惠施。
禀(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若得美味,不专自受,要与众生,然后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若自食时,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我身充乐,彼亦充乐;我身饥苦,彼亦饥苦。我今受此所有饮食,愿令众生普得充饱。’
= 我现在吃这些美好的饮食,愿令它们普遍得到饱暖。
户(hù) = 单扇门[door]。(住户,人家。一家称一户[family]。)
饥(jī) = 荒年,五谷无收[bad havest]。(吃不饱[hungry;famishing;starving]。)
“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贪其味。
“复作是念:‘我于长夜爱著其身,欲令充饱而受饮食。今以此食惠施众生,愿我于身永断贪著。’
长夜/生死长夜 = 谓众生沉溺于生死之苦,如长暗之夜。生死如梦,于梦中未能觉知为梦,须至觉醒时,始能追忆梦中之境为虚幻;众生轮回于生死亦如梦一般,故以长夜譬喻之。
“是名分减施。
####竭尽施
“云何为菩萨竭尽施?
“佛子,此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己施人则穷苦夭命。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延(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
辍(chou) = 中途停止,废止[stop
halfway;give up halfway]。(放下,舍弃[abandon]。)
夭(yāo) = 屈,摧折[break]。(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die
young]。)
“时,或有人来作是言:‘汝今所有,悉当与我。’
“菩萨自念:‘我无始已来,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于往昔而舍其命,是故应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吝。’
= 我未曾有像毫毛端那样少的布施,来饶益一切众生,所以也得不到善的利益。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毫末(háo mò) = 毛发的末端/比喻极细微的部分。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是名竭尽施。
####内施
“云何为菩萨内施?
“佛子,此菩萨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华、衣服以严其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刚刚,才[just;at the time when]。)
少(shǎo) = 不多[few;little;less]。(年幼,年轻[young]。)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时,或有人来白王言:‘大王当知,我今衰老,身婴重疾,茕独羸顿,死将不久。
婴(yīng) = 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necklace]。(初生的女孩,亦泛指初生儿[baby]/系到颈上;戴[wear]/遭受;遇[suffer]。)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茕(qióng) = 回旋着飞[circling
in the air]。(孤独,无兄弟[solitary;lonely]。)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顿(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若得王身手足、血肉、头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冀(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唯愿大王莫更筹量,有所顾惜;但见慈念,以施于我!’
筹(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
“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后必当死,无一利益;宜时疾舍,以济众生。’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念已施之,心无所悔。
“是名内施。
####外施
“云何为菩萨外施?
“佛子,此菩萨年盛色美,众相具足,名华、上服而以严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时,或有人来白王言:‘我今贫窭,众苦逼迫。惟愿仁慈,特垂矜念,舍此王位以赡于我。我当统领,受王福乐!’
窭(jù) = 贫穷得无法备礼物。亦泛指贫穷[be in poverty]。
特(tè) = 雄性的牛马[bull]。(独特,特异;突出;特别[special;particular;out of the ordinary]。)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
矜(jīn) = 矛柄[the handle of lance]。(骄傲[arrogant;haughty]/谨守,慎重[careful;prudent]/怜悯;同情[take pity on;sympathize with]。)
赡(shàn) = 供给[support;provide for]。
“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一切荣盛必当衰歇,于衰歇时,不能复更饶益众生。我今宜应随彼所求,充满其意。’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歇(xiē)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
“作是念已,即便施之而无所悔。
“是名外施。
####内外施
“云何为菩萨内外施?
“佛子,此菩萨如上所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时,或有人而来白言:‘此转轮位,王处已久,我未曾得。唯愿大王舍之与我,并及王身,为我臣仆!’
臣(chén) = 男性奴隶[male slave]。(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minister]/臣服 [submit oneself to the rule of;acknowledge
allegiance to]。)
仆(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尔时,菩萨作是念言:‘我身财宝及以王位,悉是无常、败坏之法。我今盛壮,富有天下;乞者现前,当以不坚而求坚法。’
败(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壮(zhuàng) = 人体高大,肌肉壮实[tall and big;strong,robust]。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三不坚法 = 指身、命、财,乃世间三种无法持久之物相。
坚法 = 指修习舍弃身、命、财三种,而得坚固不坏之法。修道者忘却身命、弃舍财宝等,而获得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此三种天地焚而不烧,劫数尽而不尽,故称坚法。
“作是念已,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无所悔。
役(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是名内外施。
####一切施
“云何为菩萨一切施?
“佛子,此菩萨亦如上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时,有无量贫穷之人来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称周闻十方,我等钦风故来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愿普垂慈,令得满足!’
钦(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风(fēng) = 空气流动的现象[wind]。(刮风;起风[blow]/风范,气度,韵致[demeanour]。)
曹(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people of the same]。)
“时,诸贫人从彼大王,或乞国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头目、髓脑。
“菩萨是时,心作是念:‘一切恩爱会当别离,而于众生无所饶益。我今为欲永舍贪爱,以此一切必离散物满众生愿。’
恩(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作是念已,悉皆施与,心无悔恨,亦不于众生而生厌贱。
贱(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是名一切施。
####过去施
“云何为菩萨过去施?
“此菩萨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闻已不著,了达非有,不起分别,不贪不味,亦不求取,无所依倚;见法如梦,无有坚固;于诸善根,不起有想,亦无所倚;但为教化,取著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又复观察:‘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
= 也不贪图功德,也不玩味功德。这位菩萨,他又观察过去一切的法,乃至推求到十方世界去,都不可得到一切法的存在。
味(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study]。)
倚(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推(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作是念已,于过去法,毕竟皆舍。
“是名过去施。
####未来施
“云何为菩萨未来施?
“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舍;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
= 不愿离开本国,而往生其他佛国土。
= 这位菩萨,但愿依照一切众生的境界来摄取众生。
= 虽然用法来教化众生,但是这个法,并没有法的处所,意即不要执着这个法。
别(bié) = 分解[cut apart;divide up]。(另外的,不同的[another;other]。)
处所(chù suǒ) = 居住的地方;地点[place;location]。
“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
= 既然是非有,又何必执着法呢?应该把法舍弃了。
“是名未来施。
####现在施
“云何为菩萨现在施?
“此菩萨闻四天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乃至闻声闻、缘觉具足功德。
“闻已,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观诸行如梦不实,无有贪著;为令众生舍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
= 他的心既不迷失,也不沉没,也不注意,也不散乱。
没(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消失,不见;隐没[disappear]/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
聚(jù) = 村落[village]。(会合;聚集[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
“是名现在施。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kāma-dhātu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Pāpiyas/Pāpman,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
一千六百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
八百年
|
8000
|
|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ṣita>
|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
四百年
|
4000
|
|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阎摩/夜摩 =
Yama,根据吠陀的记载,阎摩是第一个死亡,到达天界乐土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亡灵的统治者,指引亡者灵魂到达天界。尊称为阎魔罗阇<Yamaraja>。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被认为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明,华人尊称其为阎魔罗阇大王,简称阎罗王、阎王、阎君 。
|
二百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因陀罗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忉利天之主,座骑为六牙白象。他经常率领天人,与阿修罗战斗。
|
一百年
|
1000
|
四王天/四天王天/护世/护世四王/护世四天王
|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
五十年
|
500
|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rūpa-dhātu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
16000大劫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
8000大劫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
500大劫
|
||
福爱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
250大劫
|
||
福生天
|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
32大劫
|
||
少净天
|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
4大劫
|
||
少光天
|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尸弃 = Śikhin,大梵天王之名。译曰顶髻或火,以入火光定而断欲惑也,又以此天为劫末大火灾之顶上也。
|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
3中劫
|
|
梵辅天
|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
2中劫
|
||
梵众天
|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
1中劫
|
####究竟施
“云何为菩萨究竟施?
“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有无耳、或无鼻舌及以手足,来至其所,告菩萨言:‘我身薄祜,诸根残缺。惟愿仁慈,以善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
薄(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祜(hù) = 福[blessing;bliss;happiness]。
“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假使由此,经阿僧祇劫,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假如;如果[if]。)
“但自观身,从初入胎,不净微形,胞段诸根,生老病死;又观此身,无有真实,无有惭愧,非贤圣物,臭秽不洁,骨节相持,血肉所涂,九孔常流,人所恶贱。
= 又没有惭愧之心。
微(wēi) = 隐秘地行走[walk clandestinely]。(微小;轻微[minute;tiny]/精妙[elegant;exquisite]。)
胞(bāo) = 胎衣[afterbirth]。(同胞[compatriot]/细胞的简称[cell]。)
骨节(gǔ jié) = 骨骼[joint]/骨骼的一个节,相骨相接之处[scleromere]。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作是观已,不生一念爱著之心。
“复作是念:‘此身危脆,无有坚固。我今云何而生恋著?应以施彼,充满其愿。如我所作,以此开导一切众生,令于身心不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
脆(cuì) = 易折断[brittle;fragile]。(鲜嫩爽口的[crisp]/声音清爽<高音>;清脆[clear and melodious]。)
恋(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是名究竟施。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施藏。
###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慧藏?
“此菩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如实知;
“于受、想、行、识如实知,受、想、行、识集如实知,受、想、行、识灭如实知,受、想、行、识灭道如实知;
= 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四谛(苦集滅道)。
“于无明如实知,无明集如实知,无明灭如实知,无明灭道如实知;
“于爱如实知,爱集如实知,爱灭如实知,爱灭道如实知;
“于声闻如实知,声闻法如实知,声闻集如实知,声闻涅槃如实知;
= 声闻法,四谛。
“于独觉如实知,独觉法如实知,独觉集如实知,独觉涅槃如实知;
= 独觉法,十二因缘。
“于菩萨如实知,菩萨法如实知,菩萨集如实知,菩萨涅槃如实知。
= 菩萨法,六度波罗密。
“云何知?知从业报诸行因缘之所造作,一切虚假,空无有实,非我非坚固,无有少法可得成立。
= 因缘所生的法,本来是空的。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
“为说何等?说诸法不可坏。
= 宣说什么?宣说诸法不可坏。
“何等法不可坏?色不可坏,受、想、行、识不可坏,无明不可坏,声闻法、独觉法、菩萨法不可坏。
= 什么法不可坏?五蕴的色法不可坏。受想行识这四法,也不可坏。无明也不可坏。乃至声闻法(四谛)、缘觉法(十二因缘)、菩萨法(六度)这些法都不可坏。
“何以故?一切法无作、无作者、无言说、无处所、不生、不起、不与、不取、无动转、无作用。
“菩萨成就如是等无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达,不由他悟。
“此慧无尽藏有十种不可尽故,说为无尽。
“何等为十?所谓:多闻善巧不可尽故,亲近善知识不可尽故,善分别句义不可尽故,入深法界不可尽故,以一味智庄严不可尽故,集一切福德心无疲倦不可尽故,入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尽故,能分别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不可尽故,能断一切众生疑惑不可尽故,为一切众生现一切佛神力教化调伏令修行不断不可尽故;是为十。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一味 = eka-rasa,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慧藏。
“住此藏者,得无尽智慧,普能开悟一切众生。
###念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念藏?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
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此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忆念过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非一成劫、非一坏劫、非一成坏劫,百劫、千劫、百千亿那由他,乃至无量、无数、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劫;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四劫 (成、住、坏、空)
#劫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1679万8000 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3亿3596万年>,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13亿4384万年>,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
#小劫 = (84000-10)x100x2=16798000
|
||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13亿4384万年
|
成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
住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
|
坏
(中劫<二十小劫>)
|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
|
空
(中劫<二十小劫>)
|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
“念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 菩萨回忆念一位佛号,乃至回忆念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佛号。
“念一佛出世说授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授记;
= 忆念一位佛出现于世,为一切菩萨说法授记。
“念一佛出世说修多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修多罗;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
#十二部经 = 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
|
||
1
|
长行/契经/经/修多罗/素怛缆
<sūtra>
|
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
2
|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geya>
|
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
3
|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gāthā>
|
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
4
|
因缘/尼陀那
<nidāna>
|
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
5
|
本事/伊帝目多伽
<itivṛttaka>
|
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
6
|
本生/阇陀伽
<jātaka>
|
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
7
|
未曾有/阿浮陀达摩
<adbhutadharma>
|
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
8
|
譬喻/阿波陀那
<avadāna>
|
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
9
|
论议/优波提舍/优婆提舍
<upadeśa>
|
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
10
|
无问自说/优陀那
<udāna>
|
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
11
|
方广/毗佛略/方等
<vaipulya>
|
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和伽罗那
<vyākaraṇa>
|
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如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尼陀那、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譬喻、论议亦如是;
“念一众会,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
众会 = 诸众之会合也。
“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
“念一根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种种性;
根性 = 根为能生之义,善恶之习惯曰性。
性(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念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
“念一烦恼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
“念一三昧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此念有十种,所谓: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尘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障碍念。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就是尘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譬如「喜爱这、不喜欢那」等,而生起「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损减功德,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故六尘又名六大贼。)
“菩萨住是念时,一切世间无能娆乱,一切异论无能变动,往世善根悉得清净,于诸世法无所染著,众魔外道所不能坏,转身受生无所忘失;过、现、未来,说法无尽;于一切世界中,与众生同住,曾无过咎;入一切诸佛众会道场无所障碍,一切佛所悉得亲近。
= 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演说妙法,没有穷尽。在十方一切世界中,示现众生身,和众生同住,共同生活。虽然同住,但是菩萨已经离开贪瞋痴,没有一切执着,所以没有过咎。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念藏。
###持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持藏?
“此菩萨持诸佛所说修多罗,文句义理,无有忘失;
“一生持,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生持;
“持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 这位菩萨,受持一位佛的名号,无有忘失。乃至受持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位佛的名号,也无有忘失。
“持一劫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数;
“持一佛授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授记;
“持一修多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修多罗;
“持一众会,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
“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
“持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
“持一烦恼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
“持一三昧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佛子,此持藏无边难满,难至其底,难得亲近,无能制伏,无量无尽,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
= 不容易把持藏法门修成圆满。乃至不知其底,也就不容易亲近。修行此法,天魔外道,无能破坏,无法制伏。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持藏。
###辩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辩藏?
辩(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此菩萨有深智慧,了知实相,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不违一切诸佛经典;
“说一品法,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品法;
品(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说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如是说一世界,说一佛授记,说一修多罗,说一众会,说演一法,说一根无量种种性,说一烦恼无量种种性,说一三昧无量种种性,乃至说不可说不可说三昧无量种种性;
“或一日说,或半月、一月说,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说,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说,或百千亿那由他劫说,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说。
“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
“何以故?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故。
“成就此藏,得摄一切法陀罗尼门现在前,百万阿僧祇陀罗尼以为眷属;得此陀罗尼已,以法光明,广为众生演说于法。
= 成就辩论藏,能摄受一切法的总持门,现在其前。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随其根性,悉令满足,心得欢喜,灭除一切烦恼缠垢。
“善入一切音声、言语、文字、辩才,令一切众生佛种不断,净心相续,亦以法光明而演说法,无有穷尽,不生疲倦。
音(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续(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何以故?此菩萨成就尽虚空遍法界无边身故。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十辩藏。
“此藏无穷尽、无分段、无间、无断、无变异、无隔碍、无退转,甚深无底,难可得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门。
= 没有间隔、没有断绝、没有变化、没有障碍、没有退转。
间(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
“佛子,此十种无尽藏,有十种无尽法,令诸菩萨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何等为十?饶益一切众生故,以本愿善回向故,一切劫无断绝故,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故,回向有为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无尽故,大愿心无变异故,善摄取诸陀罗尼故,一切诸佛所护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
= 一切劫无断绝:在无量无边劫中,没有断绝修行。
= 一念境界一切法尽:在一念之中的境界,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本愿 = 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是为十种无尽法,能令一切世间所作,悉得究竟无尽大藏。”
= 令一切世间行菩萨道者,统统都得到究竟圆满无尽的大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