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九会
|
三会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明法品第十八
|
七处
|
忉利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两足趾光
|
会主
|
法慧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
说法
|
十住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第17卷 = 梵行品第十六 +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又天帝释来问,法慧向他宣说菩萨初发菩提心所得的种种无量功德,发心便能和佛平等,也无所得。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
= 其数量究竟能有多少?
几何(jǐ hé)
= 多少[how much;how many] 。
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
= 这位法慧菩萨对帝释天说:这种功德的义理非常深奥,不容易说出来,也不容易知道,更不容易能分别。
“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
###利乐众生喻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经过有一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受持清净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五戒 = pañca-śīlāni,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为五种基本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佛陀以此教导弟子,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尽量遵守,出家众则更为不淫。)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
宁(níng) = 安宁,平安[peaceful]。(岂;难道[could there be]。)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余一切无能量者。”
= 其余一切众生,皆无能度量这种功德有多少。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歌罗/迦罗 = Kala,乃极微数量之名称。或指月亮直径的十六分之一。
优波尼沙陀/邬波尼杀昙 = Upanisad,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
“佛子,且置此喻。
“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
= 住于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禅/四禅定/四静虑/色界定 = Catvāri Dhyānā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经于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
#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
|
慈无量心/慈心
|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
悲无量心
|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
喜无量心
|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
舍无量心/舍心
|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
“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
四无色定/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 = Catasra ārūpya-samā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经于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
“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
“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
“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Srotāpanna>
|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Anāgāmi>
|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
||
四果
|
阿罗汉
<Arhat>
|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
无学道
|
无学
|
“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
三乘
|
菩萨/菩提萨埵/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扶萨
|
五
乘
|
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 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或sattva意为「有情」,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悟的有情众生。
#Bodhisattva
|
六度万行
|
|
二
乘
|
缘觉
|
旧称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辟支。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二,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
#Pratyeka-buddha
#天台一家之义,以之为别种,无佛世之悟道为独觉,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道为缘觉。
|
十二因缘
|
||
声闻
|
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
#是以佛陀为师,遵从佛陀的言传身教,持戒修行证得沙门果的人
#Śrāvaka
|
四圣谛
|
“佛子,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宁为多不?”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佛子,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
=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不但为用一切乐具来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时间,为这个来发菩提心。
“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
= 不但为教化这样多世界的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或者为教所有众生住于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辟支佛道的缘故,而发菩提心。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遍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要续佛慧命,令佛的种性不断的缘故。
###速疾步刹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 在每一念中,都能经过这样多的世界,穷尽阿僧祇那样长的时间,这些诸世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又第二人,于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祇劫所过世界;如是亦尽阿僧祇劫。
“次第展转,乃至第十。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四维(sì wéi)
= 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northeast,southeast,southwest,and northwest]。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世界,是诸世界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 在这十方中,就有一百个人。每个人都是这样经过诸世界。那么,这诸世界就算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所有的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
= 菩萨是修无所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没有一定的法度。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
= 所说想要了解知道妙世界就是粗世界,粗世界就是妙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什么是妙世界?就是清净庄严的世界,好像极乐世界。什么是粗世界?就是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
“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
仰覆世界 = 华严经说种种之世界,中有仰世界,有覆世界。仰世界如常。覆世界如蜂窝。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
“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
“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
“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
“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
“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
“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知劫成坏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劫数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 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它的成住坏空的劫数,在每一念中,都是这样,穷尽阿僧祇劫,经过那样长的时间。这样多的劫数,究竟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数。
“如是广说,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 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成坏劫数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
“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
“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
“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
“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
“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
“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
“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 这是不用时间观念来看,而是把时间序列加以转变成空间.这个时候一切劫即非劫,同样的非劫即一切劫。
“欲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发心大誓庄严,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前际 = 过去。
后际 = 未来。
四劫 (成、住、坏、空)
#劫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1679万8000 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3亿3596万年>,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13亿4384万年>,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
#小劫 = (84000-10)x100x2=16798000
|
||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13亿4384万年
|
成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
住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
|
坏
(中劫<二十小劫>)
|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
|
空
(中劫<二十小劫>)
|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
###善知胜解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诸解差别,如是亦尽阿僧祇劫。
“次第展转,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子,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解,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谓:欲知一切差别解无边故,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故;
“欲得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光明故;
= 菩萨为想得到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慧光明的缘故。
“欲悉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尽无余故;
“欲悉知过、现、未来,善、不善种种无量解故;
“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
= 菩萨想悉知相似解(世间解)和不相似解(出世解)的缘故。
似(sì) = 像;相像[look like;similar]。
“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
“欲得如来解力故;
= 菩萨为想得到如来的解脱十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有余解、无余解、等解、不等解差别故;
= 菩萨为想悉知有上解,就是菩萨的智慧解。无上解:就是佛的智慧解。有余解:就是九法界众生所解。无余解:就是佛法界佛所解。
“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差别故;
有边 = 有之边际。边,指偏于一方之极端。论有无之理时之语也。世间一切之事物,必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个之作用,是名有边。
无边 = 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
“欲于一切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解脱无障碍智故;
正位 = 小乘之涅槃也。
“欲以无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粗解,尽无余故;
= 每一个众生清净的解、染污的解、广大的解、简略的解、微细的解、粗糙的解,而彻底明白,没有余剩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略(lüè) = 封疆土地[administer;have as the boundary]。(疆界[boundary]/省去;省略[omit;leave out]。)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一切解网悉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知诸根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念念如是,经阿僧祇劫。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诸根差别。
“如是广说,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根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根种种差别,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诸根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乃至(nǎi zhì) = 甚至[and even]。
###善知欲乐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次第广说,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此十方众生所有欲乐,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欲乐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欲乐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知方便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如是广说,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此十方众生种种方便,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种种方便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知他心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
“广说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心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尽法界、虚空界无边众生种种心,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善知业相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
“广说乃至,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业,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业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众生业,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知烦恼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烦恼;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烦恼种种差别,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烦(fán) = 头痛发烧。(烦躁,烦闷[be annoyed;be vexed]。)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烦恼/根本烦恼 = Kilesa,百法之心所有法:贪,嗔,慢,痴(无明),疑,不正见(邪见)。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烦恼差别,如是复尽阿僧祇劫。
“次第广说,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子,此十方众生烦恼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烦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烦恼差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谓:欲尽知轻烦恼、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一一众生无量烦恼种种差别、种种觉观,净治一切诸杂染故;
= 菩萨想尽知一切烦恼的来源,所说的轻烦恼:就是不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小烦恼。重烦恼:就是非常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大烦恼。眠烦恼:就是隐藏在里边的烦恼。起烦恼:就是生起一切的烦恼。
眠(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觉观/寻伺 = 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
杂染 = 为‘清净’的对称,一切有漏法的总名。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欲尽知依无明烦恼、爱相应烦恼,断一切诸有趣烦恼结故;
“欲尽知贪分烦恼、瞋分烦恼、痴分烦恼、等分烦恼,断一切烦恼根本故;
= 等分的烦恼:就是贪瞋痴三分俱多。
“欲悉知我烦恼、我所烦恼、我慢烦恼,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故;
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我所执/我所烦恼 = 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
“欲悉知从颠倒分别生根本烦恼、随烦恼,因身见生六十二见,调伏一切烦恼故;
“欲悉知盖烦恼、障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界
|
正受
|
定义
|
渐次寂灭的诸行
|
灭界
|
灭受想
|
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
|
想受寂灭
|
无色界
|
非想非非想入处
|
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
|
无所有入处想寂灭
|
无所有入处
|
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
|
识入处想寂灭
|
|
识入处
|
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
|
空入处想寂灭
|
|
空入处
|
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
|
色想寂灭
|
|
色界
|
四禅
|
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
|
出入息寂灭
|
三禅
|
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
|
喜心寂灭
|
|
二禅
|
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
觉观寂灭
|
|
初禅
|
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
言语寂灭
|
六十二见 = 指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以外的各种学说。总共有六十二种,故云六十二见。
|
||
过去世所起常见
|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
||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
||
由于思维不如实。
|
||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
|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
||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
||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
||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
||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
|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
||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
||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
||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
|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
||
未来世所起断见
|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
||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
||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
||
死后我有边、有想。
|
||
死后我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有一想。
|
||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
||
死后我有小想。
|
||
死后我有无量想。
|
||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
||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
||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
||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
||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
|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
||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
||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
||
死后我有边、无想。
|
||
死后我无边、无想。
|
||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
||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
||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五盖/五障/五退法 = pañca
nivāraṇa,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五禅支)。
|
|
贪欲盖,执著五欲的境界,因而遮盖心性。
|
不净观对治贪欲。
|
瞋恚盖,于违逆的境界而忿怒,因而遮盖心性。
|
慈心观对治瞋恚。
|
睡眠盖,心志昏暗、色身沉重,不堪正常的使用,因而遮盖心性。
|
精进观对治睡眠。
|
掉悔盖,又译掉戏盖,掉─意谓心念躁动:悔─意谓于所作的事而心生忧恼,因而遮盖心性。
|
数息观对治掉悔。
|
怀疑盖,于所习之法犹豫而不能决断,因而遮盖心性。
|
信心对治疑。
|
###供佛及僧喩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于一念顷,以诸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幢幡、伞盖,及僧伽蓝、上妙宫殿、宝帐、网幔,种种庄严师子之座及众妙宝,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恭敬尊重,礼拜赞叹,曲躬瞻仰,相续不绝,经无数劫。
伽蓝/僧伽蓝/僧伽蓝摩
= Saṁghārāma,“僧伽”<samgha>指僧团,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佛教寺院。
帐(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幔(màn) = 帐幕,帐幔[curtain;screen;tent]。
“又劝彼众生,悉令如是供养于佛。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
塔(tǎ) = stūpa,佛塔,亦作“浮屠<Buddha>”。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
“其塔高广,无数世界众宝所成种种庄严。
“一一塔中,各有无数如来形像,光明遍照无数世界,经无数劫。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
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余无能测。”
“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佛子,复置此喻。
“假使复有第二人,于一念中,能作前人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无数劫中供养之事;念念如是,以无量种供养之具,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及无量世界所有众生,经无量劫。
“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于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养;念念如是,以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供养之具,供养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及尔许世界所有众生,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不可说不可说 = 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
“乃至住劫,亦复如是。
“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不齐限,但为供养尔所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供养尽法界、虚空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是心已,能知前际一切诸佛始成正觉及般涅槃,能信后际一切诸佛所有善根,能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智慧。
正觉 = 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彼诸佛所有功德,此菩萨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证、能成就,能与诸佛平等一性。
“何以故?此菩萨为不断一切如来种性故发心,为充遍一切世界故发心,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垢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三世智 = 如来十智之一。通达三世之佛智也。
“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当得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诸佛力、无所畏;庄严三世一切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
助道 = 诸种之道品,能资助止观,故名助道。又资助果德,故名助道。又诸行互为资助,故名助道。
十八不共法 = 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
|||
1
|
身无失
|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
2
|
口无失
|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
|
3
|
念无失
|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
|
4
|
无异想
|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
|
5
|
无不定心
|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
|
6
|
无不知己舍心
|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
|
7
|
欲无减
|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
|
8
|
精进无减
|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
|
9
|
念无减
|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
|
10
|
慧无减
|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
|
11
|
解脱无减
|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
|
12
|
解脱知见无减
|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
|
13
|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
|
14
|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
||
15
|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
||
16
|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
|
17
|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
||
18
|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
“何以故?以是发心,当得佛故。
= 为什么缘故?因为用这种发心,应当得到成佛的果位。
“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
“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即能震动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即能严净一切国土,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种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此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所谓:若诸佛,若诸佛法;若菩萨,若菩萨法;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闻法;若世间,若世间法;若出世间,若出世间法;若众生,若众生法。
“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著。”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雨众天华、天香、天末香、天华鬘、天衣、天宝、天庄严具,作天妓乐,放天光明及天音声。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妓(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是时,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佛,同名法慧,各现其身,在法慧菩萨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于今者,能说此法;我等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佛,亦说是法;一切诸佛,悉如是说。
“汝说此法时,有万佛刹微尘数菩萨发菩提心。
“我等今者,悉授其记,于当来世过千不可说无边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兴于世,皆号清净心如来,所住世界各各差别。
= 所住的世界,各各不相同。
“我等悉当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须弥顶上说如是法,令诸众生闻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诸世界中亦说此法教化众生。
“其说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为欲显示佛法故,为以智光普照故,为欲开阐实义故,为令证得法性故,为令众会悉欢喜故,为欲开示佛法因故,为得一切佛平等故,为了法界无有二故,说如是法。”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尔时,法慧菩萨普观尽虚空界十方国土一切众会,欲悉成就诸众生故,欲悉净治诸业果报故,欲悉开显清净法界故,欲悉拔除杂染根本故,欲悉增长广大信解故,欲悉令知无量众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观察涅槃界故,欲增长自清净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说颂言:
“为利世间发大心,其心普遍于十方,众生国土三世法,佛及菩萨最胜海。
“究竟虚空等法界,所有一切诸世间,如诸佛法皆往诣,如是发心无退转。
= 无论那个世界,那个国土,凡是有佛有法的地方,菩萨都到那里去。
“慈念众生无暂舍,离诸恼害普饶益,光明照世为所归,十力护念难思议。
“十方国土悉趣入,一切色形皆示现,如佛福智广无边,随顺修因无所著。
“有刹仰住或傍覆,粗妙广大无量种,菩萨一发最上心,悉能往诣皆无碍。
傍(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菩萨胜行不可说,皆勤修习无所住,见一切佛常欣乐,普入于其深法海。
“哀愍五趣诸群生,令除垢秽普清净,绍隆佛种不断绝,摧灭魔宫无有余。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 [introduce]。)
隆(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已住如来平等性,善修微妙方便道,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著。
“两足尊所念报恩,心如金刚不可沮,于佛所行能照了,自然修习菩提行。
两足尊 = 佛的尊号,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足。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诸趣差别想无量,业果及心亦非一,乃至根性种种殊,一发大心悉明见。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其心广大等法界,无依无变如虚空,趣向佛智无所取,谛了实际离分别。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知众生心无生想,了达诸法无法想,虽普分别无分别,亿那由刹皆往诣。
“无量诸佛妙法藏,随顺观察悉能入,众生根行靡不知,到如是处如世尊。
= 众生所有的根性和所有的行为,他没有不知道的。菩萨能生在法王家,得到无上尊贵的地位。
“清净大愿恒相应,乐供如来不退转,人天见者无厌足,常为诸佛所护念。
“其心清净无所依,虽观深法而不取,如是思惟无量劫,于三世中无所著。
“其心坚固难制沮,趣佛菩提无障碍,志求妙道除蒙惑,周行法界不告劳。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告(gào) = 报告,上报[report]。(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tell]。)
劳(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知语言法皆寂灭,但入真如绝异解,诸佛境界悉顺观,达于三世心无碍。
绝(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
“菩萨始发广大心,即能遍往十方刹,法门无量不可说,智光普照皆明了。
= 法门虽然有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可是菩萨大智慧的光明,能普照一切诸法实相,悉皆明了。
“大悲广度最无比,慈心普遍等虚空,而于众生不分别,如是清净游于世。
“十方众生悉慰安,一切所作皆真实,恒以净心不异语,常为诸佛共加护。
= 一切所作都是眞实,没有虚妄。
慰(wèi) = 安慰[comfort]。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不同[different]。)
“过去所有皆忆念,未来一切悉分别,十方世界普入中,为度众生令出离。
= 过去诸佛,常常忆念初发心的菩萨。未来诸佛,也常分别来加护初发心的菩萨。
“菩萨具足妙智光,善了因缘无有疑,一切迷惑皆除断,如是而游于法界。
“魔王宫殿悉摧破,众生翳膜咸除灭,离诸分别心不动,善了如来之境界。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膜(mó) = 生物体内部的薄皮形组织[membrane]。
“三世疑网悉已除,于如来所起净信,以信得成不动智,智清净故解真实。
= 因为有了清净不动的智慧,所以才了解眞实的道理。
解(jiě) = 分解牛,后泛指剖开[dissect]。(解除,解围[remove]/晓悟;明白[understand;know]。)
“为令众生得出离,尽于后际普饶益,长时勤苦心无厌,乃至地狱亦安受。
“福智无量皆具足,众生根欲悉了知,及诸业行无不见,如其所乐为说法。
福智 = 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
“了知一切空无我,慈念众生恒不舍,以一大悲微妙音,普入世间而演说。
“放大光明种种色,普照众生除黑暗,光中菩萨坐莲华,为众阐扬清净法。
“于一毛端现众刹,诸大菩萨皆充满,众会智慧各不同,悉能明了众生心。
= 在诸佛的众会中,有清净海会诸菩萨,每位菩萨的智慧,各不相同。
“十方世界不可说,一念周行无不尽,利益众生供养佛,于诸佛所问深义。
周(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周济;救济[give
financial help to]。)
所(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于诸如来作父想,为利众生修觉行,智慧善巧通法藏,入深智处无所著。
“随顺思惟说法界,经无量劫不可尽,智虽善入无处所,无有疲厌无所著。
= 随顺众生的思惟来说法界的道理,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也不能说穷尽。智慧虽然善巧通入法藏,可是也没有处所。
“三世诸佛家中生,证得如来妙法身,普为群生现众色,譬如幻师无不作。
“或现始修殊胜行,或现初生及出家,或现树下成菩提,或为众生示涅槃。
“菩萨所住希有法,唯佛境界非二乘,身语意想皆已除,种种随宜悉能现。
= 他用种种方便法门,随宜说法,示现一切身。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菩萨所得诸佛法,众生思惟发狂乱,智入实际心无碍,普现如来自在力。
狂(kuáng) = 狗发疯[dog was mad]。(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mad;crazy;insane]/通“诳”。欺骗[cheat]。)
“此于世间无与等,何况复增殊胜行,虽未具足一切智,已获如来自在力。
= 这种境界,在世间没有可以比拟,何况一天比一天增加殊胜的行门。
“已住究竟一乘道,深入微妙最上法,善知众生时非时,为利益故现神通。
= 善于知道众生的心,什么时候机缘成熟可以度,什么时候机缘不成熟不可以度,完全了知。
“分身遍满一切刹,放净光明除世暗,譬如龙王起大云,普雨妙雨悉充洽。
洽(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
“观察众生如幻梦,以业力故常流转,大悲哀愍咸救拔,为说无为净法性。
“佛力无量此亦然,譬如虚空无有边,为令众生得解脱,亿劫勤修而不倦。
= 佛的力量是无量无边,菩萨教化众生的力量,也是无量无边。
“种种思惟妙功德,善修无上第一业,于诸胜行恒不舍,专念生成一切智。
专念 = 专注念于一境也。
“一身示现无量身,一切世界悉周遍,其心清净无分别,一念难思力如是。
= 能在一念之中,周遍十方世界。
“于诸世间不分别,于一切法无妄想,虽观诸法而不取,恒救众生无所度。
= 常常救度众生,而不执着度众生的相。
“一切世间唯是想,于中种种各差别,知想境界险且深,为现神通而救脱。
“譬如幻师自在力,菩萨神变亦如是,身遍法界及虚空,随众生心靡不见。
“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
能所 = 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之‘物’,称为所见。
“一切世间唯想力,以智而入心无畏,思惟诸法亦复然,三世推求不可得。
= 一切虚妄的世间,是由妄想的力量而成就的。菩萨用智慧来明白世间一切的虚妄。那么,心就无所畏惧,就能看得破、放得下。思惟一切法,都是这样。过去世不可得、现在世不可得、未来世不可得。
推(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能入过去毕前际,能入未来毕后际,能入现在一切处,常勤观察无所有。
毕(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随顺涅槃寂灭法,住于无诤无所依,心如实际无与等,专向菩提永不退。
“修诸胜行无退怯,安住菩提不动摇,佛及菩萨与世间,尽于法界皆明了。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
“趣向菩提心清净,功德广大不可说,为利众生故称述,汝等诸贤应善听。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述(shù) = 遵循[follow]。(陈述,记叙[state;narrate;relate]。)
“无量世界尽为尘,一一尘中无量刹,其中诸佛皆无量,悉能明见无所取。
“善知众生无生想,善知言语无语想,于诸世界心无碍,悉善了知无所著。
“其心广大如虚空,于三世事悉明达,一切疑惑皆除灭,正观佛法无所取。
正观/正见 = 对于邪观之称。观与经合,则称正见,即正观也。
“十方无量诸国土,一念往诣心无著,了达世间众苦法,悉住无生真实际。
“无量难思诸佛所,悉往彼会而觐谒,常为上首问如来,菩萨所修诸愿行。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谒(yè) = 禀告,陈述[report <to one's superior>]。(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call on <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愿行 = 誓愿与修行也。此二者相待而成事,缺一不可也。
“心常忆念十方佛,而无所依无所取,恒劝众生种善根,庄严国土令清净。
“一切趣生三有处,以无碍眼咸观察,所有习性诸根解,无量无边悉明见。
= 众生所有种种的习气、根性、知解有无量无边那样多,可是菩萨能完全明见。
“众生心乐悉了知,如是随宜为说法,于诸染净皆通达,令彼修治入于道。
= 菩萨对于染污法和清净法,都通达无碍,明白了解。
随宜 = 随众生根机之所宜也。
“无量无数诸三昧,菩萨一念皆能入,于中想智及所缘,悉善了知得自在。
= 在三昧中的妄想,智慧,攀缘等一切的一切,都明了清清楚楚,知道详详细细,得到眞正清净的自在。
所缘 = Ārammaṇ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四缘
# catvārah pratyayāh
#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
#色法的生起,只须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
|
|
亲因缘/因缘/缘起/本缘
|
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
#因缘<梵语:nidāna>,音译为尼陀那,义译为因缘、缘起、本缘等,为十二分教中一种。
#因业 = 因者有亲生结果之力,业者为生果助缘之所作,即因与缘。此二相和而诸法生。
|
增上缘
|
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
#根为增上缘。
#adhipati-pratyaya,即是这一法的生起,是由另一法帮助的缘,才能令其加增向上。(不障碍,有助于其他法生起的缘,称为增上缘。)
|
等无间缘/次第缘
|
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
#samanantara-pratyaya,凡是心王所有有缘虑的东西,都是刹那相续,念念生灭,前念和后念是平等的,也是没有间断地前后相引的,故等无间缘乃是现行引现行。(等是相等、同等之意,意指在心、心所之相续,刹那变化,前念已灭,后念又生起,相续无间,次第生成,又称次第缘,所以前念是后念的等无间缘。除阿罗汉在入涅槃前的最后一念能断除之外,一切众生都不会断绝心念相续,所以称为等无间缘。)
|
所缘缘/缘缘
|
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
#尘为所缘缘。
#ālambana-pratyaya,所缘是境,能缘是心,心心所法,杖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而为缘分。(是指与心、心所法相应的法。如眼识与眼识诸法以外界色法为所缘,耳识以声音为所缘、鼻识以香味为所缘等,十八界之间,六识、六根与六尘的关系就属于所缘缘。)
|
“菩萨获此广大智,疾向菩提无所碍,为欲利益诸群生,处处宣扬大人法。
“善知世间长短劫,一月半月及昼夜,国土各别性平等,常勤观察不放逸。
= 在短劫中,有一个月或半个月,甚至一昼夜那样短的时间。国土虽然不同,但是国土性是平等的。
“普诣十方诸世界,而于方处无所取,严净国土悉无余,亦不曾生净分别。
= 虽然严净国土,但是不生清净庄严国土的分别想。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众生是处若非处,及以诸业感报别,随顺思惟入佛力,于此一切悉了知。
= 三世因果名为处,我等自性为非处。我们的自性,空无所有,就是和法界合而为一。这是眞空,也是妙有。眞空妙有是自性,自性是找不出一定的处所。
“一切世间种种性,种种所行住三有,利根及与中下根,如是一切咸观察。
“净与不净种种解,胜劣及中悉明见,一切众生至处行,三有相续皆能说。
= 众生的根性,或者是清净,或者是不清净,这种种的情形,菩萨都能了解,或者是胜根,或者是劣根,或者是中根,或者是下根,菩萨能完全明见。一切众生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修什么法门,成就什么果位。一切都是自己修成的。众生为什么在三有轮迴中流转生死?又相继连续不断绝?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禅定解脱诸三昧,染净因起各不同,及以先世苦乐殊,净修佛力咸能见。
= 或者前生受苦多,或者享乐多。
先世/前世 = 过去世也。
“众生业惑续诸趣,断此诸趣得寂灭,种种漏法永不生,并其习种悉了知。
= 并且其习性种子,菩萨也都明了知道。
“如来烦恼皆除尽,大智光明照于世,菩萨于佛十力中,虽未证得亦无疑。
“菩萨于一毛孔中,普现十方无量刹,或有杂染或清净,种种业作皆能了。
“一微尘中无量刹,无量诸佛及佛子,诸刹各别无杂乱,如一一切悉明见。
= 在一粒微尘中或一根毫毛端,所现的无量佛刹,有条不紊,互不杂乱。
“于一毛孔见十方,尽虚空界诸世间,无有一处空无佛,如是佛刹悉清净。
= 而无一处没有佛在那里转大法轮,教化一切众生。
“于毛孔中见佛刹,复见一切诸众生,三世六趣各不同,昼夜月时有缚解。
= 在昼夜月时各不相同,或者有的被业所系缚,或者有的得到解脱。
“如是大智诸菩萨,专心趣向法王位,于佛所住顺思惟,而获无边大欢喜。
= 他随顺佛的思惟,而获得无边大欢喜。
“菩萨分身无量亿,供养一切诸如来,神通变现胜无比,佛所行处皆能住。
= 凡是有佛教化众生的地方,菩萨都去供养。
“无量佛所皆钻仰,所有法藏悉耽味,见佛闻法勤修行,如饮甘露心欢喜。
钻(zuān) = 穿孔[drill;bore]。(钻研,集中精力学习,推究事理[study
intensively]。)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味(wèi) = 滋味[taste]。(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study]。)
“已获如来胜三昧,善入诸法智增长,信心不动如须弥,普作群生功德藏。
“慈心广大遍众生,悉愿疾成一切智,而恒无著无依处,离诸烦恼得自在。
= 愿众生很快成就一切智慧。
“哀愍众生广大智,普摄一切同于己,知空无相无真实,而行其心不懈退。
= 普遍摄受一切众生,如同摄受自己一样。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懈(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独觉声闻安乐故。
= 菩萨初发心的功德量,用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称扬赞叹也说不尽。
“十方国土诸众生,皆悉施安无量劫,劝持五戒及十善,四禅四等诸定处,
= 『四等』就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复于多劫施安乐,令断诸惑成罗汉;彼诸福聚虽无量,不与发心功德比。
“又教亿众成缘觉,获无诤行微妙道,以彼而校菩提心,算数譬喻无能及。
= 可是和初发心的功德来比较,就用算术和譬喩来形容,也不能及。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
“一念能过尘数刹,如是经于无量劫,此诸刹数尚可量,发心功德不可知。
= 像这样的境界,再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
“过去未来及现在,所有劫数无边量,此诸劫数犹可知,发心功德无能测。
“以菩提心遍十方,所有分别靡不知,一念三世悉明达,利益无量众生故。
= 用广大菩提心,遍满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性和知解,没有不知道的。在一念之中,三世的时间,都通达无碍。菩萨发菩提心,为利益无量众生的缘故。
“十方世界诸众生,欲解方便意所行,及以虚空际可测,发心功德难知量。
= 菩萨皆欲明白方便智慧以及他们的意趣和行为。纵使虚空的边际还可以测量,但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是难以计算的。
“菩萨志愿等十方,慈心普洽诸群生,悉使修成佛功德,是故其力无边际。
= 菩萨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初发心的功德力是无有边际。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志愿(zhì yuàn) = 心中的希望[aspiration]。
“众生欲解心所乐,诸根方便行各别,于一念中悉了知,一切智智心同等。
= 众生的欲,众生的解,众生的心所乐。
智心 = 智慧之心也。
“一切众生诸惑业,三有相续无暂断,此诸边际尚可知,发心功德难思议。
“发心能离业烦恼,供养一切诸如来,业惑既离相续断,普于三世得解脱。
= 发菩提心能远离一切业烦恼,而能广修供养一切诸佛。
“一念供养无边佛,亦供无数诸众生,悉以香华及妙鬘,宝幢幡盖上衣服,
“美食珍座经行处,种种宫殿悉严好,毗卢遮那妙宝珠,如意摩尼发光耀。
= 毗卢遮那佛的妙宝珠、如意珠、摩尼宝珠,发出光辉,照耀十方世界。
经行/行道 = Caṅkramati,一种以步行方式来修行止观的方法。经行除了可以提振精神,促进消化,还可以作为禅坐的辅助,以增进修行。
“念念如是持供养,经无量劫不可说;其人福聚虽复多,不及发心功德大。
“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
= 任何的譬喩,都没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发菩提心而生出来。
人中尊 = 佛之德号。佛于人中最尊最胜也。
“发心无碍无齐限,欲求其量不可得,一切智智誓必成,所有众生皆永度。
“发心广大等虚空,生诸功德同法界,所行普遍如无异,永离众著佛平等。
= 菩萨所行,虽然普遍法界,但是永远离开一切执着。
“一切法门无不入,一切国土悉能往,一切智境咸通达,一切功德皆成就。
境(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 state;extent reached]。)
智境 = 智者能观之心,境者所对之法。境有真妄二者,妄为智之所断,真为智之所证。
“一切能舍恒相续,净诸戒品无所著,具足无上大功德,常勤精进不退转。
= 菩萨不但修布施法门,而且也修持戒法门。修持一切清净的戒品,而没有执着。
品(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入深禅定恒思惟,广大智慧共相应,此是菩萨最胜地,出生一切普贤道。
= 这六度是菩萨最胜的行门,由发菩提心的关系,而生出一切普贤菩萨所修的道。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悉以三昧陀罗尼,神通变化共庄严。
= 十方诸佛用种种三昧力量来加持初发心菩萨,又用种种陀罗尼(总持)和神通变化,共同来庄严。
“十方众生无有量,世界虚空亦如是,发心无量过于彼,是故能生一切佛。
= 发菩提心也是无量,可是能超过众生、世界、虚空种种无量。为什么?因为发菩提心,能生一切佛。
“菩提心是十力本,亦为四辩无畏本,十八不共亦复然,莫不皆从发心得。
=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母,所以生出一切诸佛。又是佛十力的根本,又是四无碍辩的根本,又是四无所畏的根本,又是十八不共法的根本。
“诸佛色相庄严身,及以平等妙法身,智慧无著所应供,悉以发心而得有。
= 平等身、智慧身、妙法身、无着身、应供身,都是从发菩提心中而得到这种种身。
“一切独觉声闻乘,色界诸禅三昧乐,及无色界诸三昧,悉以发心作其本。
“一切人天自在乐,及以诸趣种种乐,进定根力等众乐,靡不皆由初发心。
= 所有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所得自在的快乐,以及诸趣中种种快乐。信进念定慧五根的快乐,和信进念定慧五力的快乐(五根能生五种力量)。
“以因发起广大心,则能修行六种度,劝诸众生行正行,于三界中受安乐。
= 所以才能修行六度的行门。
正行 = samyak-pr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
“住佛无碍实义智,所有妙业咸开阐,能令无量诸众生,悉断惑业向涅槃。
“智慧光明如净日,众行具足犹满月,功德常盈譬巨海,无垢无碍同虚空。
= 菩萨的智慧光明,犹如清净的太阳,所修六度的行门,都具足圆满,犹如清净的满月,所修的功德也盈满,犹如大海。
盈(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普发无边功德愿,悉与一切众生乐,尽未来际依愿行,常勤修习度众生。
“无量大愿难思议,愿令众生悉清净,空无相愿无依处,以愿力故皆明显。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ḥ-samādhayaḥ,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
|||
解脱门
|
观法重心
|
解脱五阴的次第
|
三法印
|
空三昧
|
观五阴无常、本空
|
色、受
|
诸行无常
|
无相三昧
|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
想
|
诸法无我
|
无愿(无作)三昧
|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
行、识〔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
涅槃寂灭
|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
“了法自性如虚空,一切寂灭悉平等,法门无数不可说,为众生说无所著。
“十方世界诸如来,悉共赞叹初发心,此心无量德所严,能到彼岸同于佛。
= 这种菩提心是无量功德所庄严。
“如众生数尔许劫,说其功德不可尽,以住如来广大家,三界诸法无能喻。
= 纵使用好像众生数量这样多的大劫的时间,来说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说穷尽。就用三界中一切诸法来譬喩初发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譬喩出来。
“欲知一切诸佛法,宜应速发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胜,必得如来无碍智。
“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虚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
乍(zhà) = 忽然[suddenly;abruptly]。(或者[or]。)
“出生三世一切佛,成就世间一切乐,增长一切胜功德,永断一切诸疑惑。
“开示一切妙境界,尽除一切诸障碍,成就一切清净刹,出生一切如来智。
“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