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星期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卷第二十
 
九会
四会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七处
夜摩天宫
如來放光
放两足趺光
会主
功德林菩萨
入定
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说法
十行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20卷而已
#功德林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善思惟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出定广说十行的法门,并一一分别其行相。
 
###菩萨十行之七-无著行《方便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著行?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
“佛子,此菩萨以无著心,于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严净阿僧祇世界。
“于诸世界,心无所著,往诣阿僧祇诸如来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以阿僧祇华、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涂香、末香、衣服、珍宝、幢幡、妙盖,诸庄严具各阿僧祇以用供养;如是供养,为究竟无作法故,为住不思议法故。
= 一切庄严具,各种都是用无量数来供养诸佛。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于念念中,见无数佛;于诸佛所,心无所著;于诸佛刹,亦无所著;于佛相好,亦无所著;见佛光明,听佛说法,亦无所著;于十方世界,及佛菩萨所有众会,亦无所著;听佛法已,心生欢喜,志力广大,能摄、能行诸菩萨行,然于佛法,亦无所著。
= 能摄受一切众生,能行持一切妙法,能行菩萨所行的菩萨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此菩萨于不可说劫,见不可说佛出兴于世,一一佛所承事供养,皆悉尽于不可说劫,心无厌足;见佛闻法,及见菩萨众会庄严,皆无所著;见不净世界,亦无憎恶。
= 他在每位佛的道场,承事诸佛、供养诸佛。都经过不可说那样长的劫,心也不生厌足的思想。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
(zú) = 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脚[foot](充实;完备;足够[enoughcompleteample]/使满足[satisfy])
厌足(yàn zú) = 满足。
(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
“何以故?此菩萨如诸佛法而观察故。
= 因为这位菩萨他依照诸佛所说的法去修行,而观察一切法的缘故。
“诸佛法中,无垢、无净,无暗、无明,无异、无一,无实、无妄,无安隐、无险难,无正道、无邪道。
(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菩萨如是深入法界教化众生,而于众生不生执著;
“受持诸法,而于诸法不生执著;
“发菩提心住于佛住,而于佛住不生执著;
= 菩萨发大菩提心,住在诸佛所住的境界上,对于佛所住的境界,也不生执着的心。
“虽有言说,而于言说心无所著;
“入众生趣,于众生趣心无所著;
“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于三昧心无所著;
“往诣无量诸佛国土,若入、若见、若于中住,而于佛土心无所著,舍去之时亦无顾恋。
= 菩萨往无量诸佛国土去,或入诸佛国土、或见诸佛国土、或住诸佛国土。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
(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菩萨摩诃萨以能如是无所著故,于佛法中,心无障碍,了佛菩提,证法毗尼,住佛正教,修菩萨行,住菩萨心,思惟菩萨解脱之法,于菩萨住处心无所染,于菩萨所行亦无所著,净菩萨道,受菩萨记;得受记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痴,无知无见,无信无解,无聪敏行,顽嚚贪著,流转生死;不求见佛,不随明导,不信调御,迷误失错,入于险道;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萨恩,恋著住处;闻诸法空,心大惊怖;远离正法,住于邪法;舍夷坦道,入险难道;弃背佛意,随逐魔意;于诸有中,坚执不舍。’
= 清净菩萨所修行的道,得到十方诸佛来给授菩萨的记号。
毗尼/毗尼耶/毗奈耶 = Vinaya,意译为律,即是佛教戒律之意,为学处与轨则的制立。波罗提木叉是毗奈耶的核心部分。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mǐn) = 动作快[quickagilenimble](思想敏锐,反应快[intelligentclever])
(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log split difficultly](顽固,不驯服[headstrongstubborn]/头脑迟钝;愚蠢[insensatestupid]/引申为浑圆[perfectly round]/坚硬[hard])
(yín) = 愚顽[ignorant and thickheaded]
(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耽误[miss due to delay])
(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错误[errormistake]。。)
(jīng) = 马受惊[the horse be frightened](惊慌,恐惧[alarmedscaredfear])
(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
(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菩萨如是观诸众生,增长大悲,生诸善根而无所著。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当为一众生,于十方世界一一国土,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教化成熟。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皆亦如是,终不以此而生疲厌,舍而余去。’
(yú) = 饱足[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 than]/其余,其他,以外[other])
“又以毛端遍量法界,于一毛端处,尽不可说不可说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如一毛端处,一一毛端处皆亦如是。
= 又用一根毫毛的尖端,来普遍度量法界。在一根毫毛尖端的地方,经过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大劫,来教化一切众生、来调伏一切众生。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一毛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
(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
“乃至不于一弹指顷,执著于我,起我、我所想。
= 乃至于不在一弹指的时间内,而执着我在教化众生的心头,也不生起我所想。
一弹指 = 比喻极短的时间。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qǐ) = 由躺而坐;由坐而立[stand up](开始;开端[startbegin])
“于一一毛端处,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愿,不著三昧,不著观察,不著寂定,不著境界,不著教化调伏众生,亦复不著入于法界。
= 也不着住于身(破我执),也不着住于法(破法执)。
(yuàn) = 谨慎;老实,质朴[be prudent and honest](心愿;愿望[desire]/希望<发生某种情况>[wish])
“何以故?菩萨作是念:‘我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一切世间如化,业报所持故;差别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众生如心,种种杂染故;一切法如实际,不可变异故。’
= 有分别的身体,也是虚妄如幻化,因为行为和业力所生起的缘故。
= 一切众生如心,俨如画师,能画出种种的色来,因为心有种种杂染的缘故。
(huàn) = 惑乱[mislead](假象;虚幻,虚无[unrealimaginaryillusory])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三无差别<心、佛、众生>
真妄不二
生佛不二
如来藏﹝心﹞
真﹝佛﹞
真不离妄
本性随缘
妄﹝生﹞
妄即是真
性体不变
如来藏/实相第一义谛/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实际/圆觉 = Tathāgatagarbha,如来藏的体性:不生不灭性、独立性、非见闻觉知性、不变易性、储藏性、不垢不净性、熏种性、不增不减性。
 
“又作是念:‘我当尽虚空遍法界,于十方国土中行菩萨行,念念明达一切佛法,正念现前,无所取著。’
= 在念念中,都能明了通达一切佛法。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dá) = 道路畅通。泛指畅通[lead togo to](到达,通到[reachachieveattain]/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thoroughly understand])
“菩萨如是观身无我,见佛无碍,为化众生演说诸法,令于佛法发生无量欢喜净信,救护一切,心无疲厌。
“无疲厌故,于一切世界,若有众生未成就、未调伏处,悉诣于彼方便化度。
“其中众生种种音声、种种诸业、种种取著、种种施设、种种和合、种种流转、种种所作、种种境界、种种生、种种殁,以大誓愿,安住其中而教化之,不令其心有动有退,亦不一念生染著想。
= 其中的众生,有种种的音声、有种种所造的诸业、有种种的取着、有种种和合的善恶、有种种流转于生死。菩萨不令众生对三宝(佛法僧)的心,有所动摇、有所退转。对众生就是在一念之中,也不生染着的思想。
(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mò) = [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何以故?得无所著、无所依故,自利、利他,清净满足。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无著行。
 
###菩萨十行之八-难得行《愿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难得行?
“此菩萨成就难得善根、难伏善根、最胜善根、不可坏善根、无能过善根、不思议善根、无尽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与一切佛同一性善根。
= 一切众生,都有无明烦恼,无明烦恼不易调伏,可是这位菩萨他能调伏,而能增长善根。
(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超出,胜过[exceedgo beyond])
“此菩萨修诸行时,于佛法中得最胜解,于佛菩提得广大解,于菩萨愿未曾休息,尽一切劫心无疲倦,于一切苦不生厌离,一切众魔所不能动,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具行一切菩萨苦行,修菩萨行精勤匪懈,于大乘愿恒不退转。
(fěi) = “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round bamboo basket](假借为“非”,表示否定[notno])
(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是菩萨安住此难得行已,于念念中,能转阿僧祇劫生死,而不舍菩萨大愿。
= 在念念之中,能转无量数那样多的生死。
“若有众生,承事供养,乃至见闻,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 假设有一众生,来承事供养这位菩萨,乃至见到这位菩萨,或者闻到这位菩萨的名号,都能在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上,得到不退转的果位。
“此菩萨虽了众生非有,而不舍一切众生界。
= 菩萨虽然明了众生是不眞实而非有,可是还不舍弃一切众生界。
“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于彼岸,以往返无休息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复不住生死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置于彼岸安隐无畏、无忧恼处。
(xiū) = 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休息[rest]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zhì) = 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赦罪,释放[release](安放;搁;摆[placeput])
“亦不于众生数而有所著,不舍一众生著多众生,不舍多众生著一众生;
= 菩萨不会执着所度众生的数量。菩萨不会舍弃一个众生,而著住在多数众生;也不会舍弃多数众生,而著住在一个众生。
(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不增众生界,不减众生界;
= 菩萨对众生界,也没有增多的心,也没有减少的心。
“不生众生界,不灭众生界;
= 也没有生的念头,也没有灭的念头。
“不尽众生界,不长众生界;
= 也不会教众生界穷尽,也不会教众生界增长,不存这种的执着。
(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
(cháng) = 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两点距离大。与“短”相对[be long in space](zhǎng = 老,年高[old]/辈分大;居高位者[senior]/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chiefhead]/滋长,助长,增长[increase])
“不分别众生界,不二众生界。
= 对众生界,根本不生分别心。
不二(bù èr) = 没有两样,一致和相同的[consistent]/专一,不变心[single-minded loyal]
“何以故?菩萨深入众生界如法界,众生界、法界无有二。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四法界
#华严宗所立。
#四法界观 = 华严宗以‘一真法界’总赅万有,欲入此无尽法界,有四种次第:事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理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理事无碍法界观,观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无碍,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相当于杜顺之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法界观,观一切分齐之事法,其相不坏,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互涉无碍,相当于杜顺之周遍含容观。
#华严宗又以四法界来分别小、始、终、顿、圆等五教。
#法界 = Dharmadhātu,在《杂阿含经》中,法界意指缘起与缘生法的真实样貌。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事法界
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
#所现极乐,是事法界。
小乘教、相始教
理法界
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
#理,即是本心、佛性、真如。
#一念心性,是理法界。
空始教、顿教
理事无碍法界
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事不离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器不离金,故众器即是真金。
#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妄无自体,全体即真。如冰依水起,冰无自体,全冰即水。
#全修即性者。修德属始觉智,性德为本觉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如依镜有光,镜光即镜。
#全他即自者。他指诸佛众生,自即自心,谓不独我之正报身心,与我之依报世界,是我自心所现,即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他之依正二报,亦即是我自心所现。
终教
事事无碍法界
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又作无尽法界。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我之心性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众生心,亦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事与事,亦得无碍。
圆教
 
“无二法中,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有无无,无取无依,无著无二。
“何以故?菩萨了一切法、法界无二故。
“菩萨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于无相,以清净相庄严其身,了法无性而能分别一切法相,不取众生而能了知众生之数,不著世界而现身佛刹,不分别法而善入佛法,深达义理而广演言教,了一切法离欲真际而不断菩萨道、不退菩萨行,常勤修习无尽之行,自在入于清净法界。
= 菩萨虽然不取着众生,可是在一念之中,悉知众生之数量有多少。
(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真际/真如实际 = 断绝相对差别之相,呈现平等一如的真如法性之理体。
“譬如钻木以出于火,火事无量而火不灭。
= 好像钻木取火,不停止的钻,才会生出火来。火事是无量,越烧越多,而火不会熄灭的。
(zuān) = 穿孔[drillbore](钻研,集中精力学习,推究事理[study intensively])
“菩萨如是化众生事无有穷尽,而在世间常住不灭;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无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
(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终端;终极 [endlimit])
(jiū) = 穷;尽[limit](谋划;研究;探求[planstudy carefully])
(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菩萨成就如是难得心,修菩萨行时,不说二乘法,不说佛法;不说世间,不说世间法;不说众生,不说无众生;不说垢,不说净。
= 不说二乘人所修的佛法。声闻所修的是四谛法,缘觉所修的是十二因缘法。也不说怎样成佛的法。
二乘 = 声闻、缘觉。
 
三世间/二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器世间/国土世间
依报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正报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 = 为法之过现未迁流曰世,事事物物间隔曰间。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俗谛/世俗谛/世谛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何以故?菩萨知一切法无染、无取、不转、不退故。
= 也不会被一切境界所转。
“菩萨于如是寂灭微妙甚深最胜法中修行时,亦不生念:‘我现修此行、已修此行、当修此行。’
= 我现在修菩萨道,我已经修菩萨道,我应当修菩萨道。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
“不著蕴、界、处、内世间、外世间、内外世间,所起大愿、诸波罗蜜及一切法皆无所著。
= 菩萨不着住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上,也不着住在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上,也不着住在十二处(六根、六尘)上。
= 对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及世出世间法,皆无执着。
“何以故?法界中无有法名向声闻乘、向独觉乘,无有法名向菩萨乘、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名向凡夫界,无有法名向染、向净、向生死、向涅槃。
= 在法界中,没有一种法是向声闻乘这个名称。
(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何以故?诸法无二、无不二故。
“譬如虚空,于十方中,若去、来、今,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无一切法;
“如实无异,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萨诸行;
“不舍大愿,调伏众生,转正法轮;
“不坏因果,亦不违于平等妙法,普与三世诸如来等;
“不断佛种,不坏实相;
“深入于法,辩才无尽;
“闻法不著,至法渊底,善能开演,心无所畏;
(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不舍佛住,不违世法,普现世间而不著世间。
“菩萨如是成就难得智慧心,修习诸行,于三恶趣拔出众生,教化调伏,安置三世诸佛道中,令不动摇。
“复作是念:‘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仇对,邪见执著,迷惑颠倒,愚痴无智,无有信心,随逐恶友,起诸恶慧,贪爱、无明、种种烦恼皆悉充满,是我所修菩萨行处。
= 我应该在这地方修菩萨行。
(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chóu) = 同伴[companion](怨恨[hatredresentment])
“‘设有知恩、聪明、慧解,及善知识充满世间,我不于中修菩萨行。
“‘何以故?我于众生,无所适莫,无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缕一毫,及以一字赞美之言。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
适莫 = 适,指适意;莫,指不适意。
(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未曾一念自为于己;但欲度脱一切众生,令其清净,永得出离。
(zì) = 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由;从[fromsince]/自然,当然 [naturally])
(jǐ) = 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对别人称本身[oneself]
“‘何以故?于众生中为明导者,法应如是,不取不求;但为众生修菩萨道,令其得至安隐彼岸,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法也是这样子,不取着一切相,也不求一切利。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难得行。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菩萨十行之九-善法行《力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善法行?
“此菩萨为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等作清凉法池,摄持正法,不断佛种;
= 菩萨因为不断绝佛种的缘故,所以得到十种陀罗尼的法门。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得清净光明陀罗尼故,说法授记,辩才无尽;
“得具足义陀罗尼故,义辩无尽;
(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得觉悟实法陀罗尼故,法辩无尽;
“得训释言词陀罗尼故,词辩无尽;
(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
(shì) = 脱掉,解下[take offunfasten](解释[explain]/释放;赦免[releasepardon]
训释(xùn shì) = 解释字句的意义[explain]
(cí) = 言词[one's wordswhat one say]
“得无边文句无尽义无碍门陀罗尼故,无碍辩无尽;
(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jù) = 语句;诗句[sentence]
“得佛灌顶陀罗尼灌其顶故,欢喜辩无尽;
“得不由他悟陀罗尼门故,光明辩无尽;
“得同辩陀罗尼门故,同辩无尽;
= 得到同辩总持门的缘故,所以同类音辩才而无穷尽。
“得种种义身、句身、文身中训释陀罗尼门故,训释辩无尽;
“得无边旋陀罗尼故,无边辩无尽。
(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此菩萨大悲坚固,普摄众生,于三千大千世界变身金色,施作佛事;随诸众生根性欲乐,以广长舌,于一音中现无量音,应时说法,皆令欢喜。
“假使有不可说种种业报无数众生,共会一处,其会广大充满不可说世界,菩萨于彼众会中坐。
“是中众生,一一皆有不可说阿僧祇口,一一口能出百千亿那由他音,同时发声,各别言词,各别所问;菩萨于一念中,悉能领受,皆为酬对,令除疑惑。
(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应对;对答[answer;reply])
酬对(chóu duì) = 应酬答对[reply]
“如一众会中,于不可说众会中,悉亦如是。
“复次,假使一毛端处,念念出不可说不可说道场众会;一切毛端处,皆亦如是。
= 在每一念中,都生出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道场众会。
“尽未来劫,彼劫可尽,众会无尽。
“是诸众会,于念念中,以各别言词,各别所问;菩萨于一念中,悉能领受,无怖无怯,无疑无谬,而作是念:‘设一切众生以如是语业俱来问我,我为说法无断无尽,皆令欢喜,住于善道;复令善解一切言词,能为众生说种种法,而于言语无所分别。假使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言词而来问难,一念悉领,一音咸答,普使开悟,无有遗余。以得一切智灌顶故,以得无碍藏故,以得一切法圆满光明故,具足一切智智故。’
= 菩萨因为得到十方诸佛来为他灌顶的缘故,又得到圆融无碍智慧藏的缘故。
(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三善道/三善趣 = ‘三恶道’之对称。指由三品善业转生趋向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等三种善处。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安住善法行已,能自清净,亦能以无所著方便而普饶益一切众生,不见有众生得出离者。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如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乃至于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变身金色,妙音具足,于一切法无所障碍而作佛事。
= 用微妙具足的法音,来演说一切不可思议的妙法。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十种身,所谓:入无边法界非趣身,灭一切世间故;
= 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他能成就这样的十种身。
“入无边法界诸趣身,生一切世间故;
“不生身,住无生平等法故;
“不灭身,一切灭、言说不可得故;
= 一切都灭了,言语也不可得故。
“不实身,得如实故;
“不妄身,随应现故;
“不迁身,离死此生彼故;
(qiān) = 向高处迁移[ascend](徙居;搬动[movemigratechange one's residence])
“不坏身,法界性无坏故;
“一相身,三世语言道断故;
“无相身,善能观察法相故。
“菩萨成就如是十种身,为一切众生舍,长养一切善根故;
= 能为一切众生的舍宅,帮助众生长养一切善根故。
(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
“为一切众生救,令其得大安隐故;
= 又为一切众生的救星,令众生都得到大安隐故。
(jiù) = 止;禁止;阻止[prohibithinder](援救别人[rescuebring offsave])
“为一切众生归,与其作大依处故;
“为一切众生导,令得无上出离故;
出要/出离 = 出离生死之要道也。
“为一切众生师,令入真实法中故;
“为一切众生灯,令其明见业报故;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为一切众生光,令照甚深妙法故;
“为一切三世炬,令其晓悟实法故;
(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为一切世间照,令入光明地中故;
“为一切诸趣明,示现如来自在故。
(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法行。
“菩萨安住此行,为一切众生作清凉法池,能尽一切佛法源故。
= 能穷尽一切佛法究竟本源的地方。
(yuán) = 水源,源泉。字本作“原”[fountain headsource of a river](来源;根源[originsourcecause])
 
###菩萨十行之十-真实行《智波罗密》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真实行?
“此菩萨成就第一诚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
= 他能说的,就是他能行的。他所行的,就是他所说的。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此菩萨学三世诸佛真实语,入三世诸佛种性,与三世诸佛善根同等,得三世诸佛无二语,随如来学智慧成就。
(zhì) = 聪明,智力强[resourcefulwise]
(huì) = 聪明,有才智[intelligent]
“此菩萨成就知众生是处非处智、去来现在业报智、诸根利钝智、种种界智、种种解智、一切至处道智、诸禅解脱三昧垢净起时非时智、一切世界宿住随念智、天眼智、漏尽智,而不舍一切菩萨行。
= 这位菩萨,因为常随佛学,所以得到这十种智慧。又知道在一切禅定中,有妄想就是垢,无妄想就是净。在妄想起的时候,在一念不生的时候,菩萨都晓得,有这种的智慧。
(dùn) = 不锋利[blunt](呆;笨拙[dull-wittedstupidmentally slow])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何以故?欲教化一切众生,悉令清净故。
“此菩萨复生如是增上心:‘若我不令一切众生住无上解脱道,而我先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则违我本愿,是所不应。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是故,要当先令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无余涅槃,然后成佛。
“‘何以故?非众生请我发心,我自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欲先令一切众生满足善根、成一切智。
= 没有众生向我来请求发菩提心,而是我心甘情愿发心度众生,行菩萨道。
不请之友/不请友 = 指未请而自来亲近之友。以此比喻佛、菩萨之救度众生,非因众生之祈请,乃以大慈悲心感应而亲往,赐予众生以善法;对众生而言,即为不请之友。
“‘是故,我为最胜,不著一切世间故;我为最上,住无上调御地故;我为离翳,解众生无际故;我为已办,本愿成就故;我为善变化,菩萨功德庄严故;我为善依怙,三世诸佛摄受故。’
= 我为离开烦恼翳,我明白众生是无边际的缘故。
= 我为善于变化,菩萨的功德而庄严的缘故。
= 我为众生善的依怙处,我得到三世诸佛常摄受的缘故。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本愿 = 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此菩萨摩诃萨不舍本愿故,得入无上智慧庄严,利益众生,悉令满足;
= 这位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不肯舍弃自己在往昔所发的愿缘故,而得入无上智慧庄严,才能利益众生。
“随本誓愿,皆得究竟;
= 令一切众生,皆得到究竟涅槃。
“于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
= 在一切诸法中,智慧照了诸法,任运自在,令一切众生,普遍皆得到清净。
“念念遍游十方世界,念念普诣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念念悉见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及佛庄严清净国土,示现如来自在神力,普遍法界、虚空界。
= 这位菩萨,能示现佛的自在神力,普遍充满于法界和虚空界。
“此菩萨现无量身,普入世间而无所依;于其身中,现一切刹、一切众生、一切诸法、一切诸佛。
= 能现出十方诸佛刹土,又现出一切众生,又演说一切诸法,又有一切诸佛在教化众生。
“此菩萨知众生种种想、种种欲、种种解、种种业报、种种善根,随其所应,为现其身而调伏之;观诸菩萨如幻、一切法如化、佛出世如影、一切世间如梦,得义身、文身无尽藏;正念自在,决定了知一切诸法;智慧最胜,入一切三昧真实相,住一性无二地。
= 观察一切菩萨,犹如幻化。一切诸法,犹如变化。佛出世间,犹如影像。一切世间,犹如作梦。
(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一性 =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菩萨摩诃萨以诸众生皆著于二,安住大悲,修行如是寂灭之法,得佛十力,入因陀罗网法界,成就如来无碍解脱,人中雄猛大师子吼;得无所畏,能转无碍清净法轮;得智慧解脱,了知一切世间境界;绝生死回流,入智慧大海;为一切众生护持三世诸佛正法,到一切佛法海实相源底。
= 这样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一切众生都着住在眞俗二谛。
因陀罗网/天帝网/帝网 = indra-jāla,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有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一颗颗宝珠的光,互相辉映,一重一重,无有穷尽,这种由宝珠所结成的网,就叫做因陀罗网。
(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
源底 = 至极之处。根元之处。
“菩萨住此真实行已,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有亲近者,皆令开悟,欢喜清净。
= 这些众生如果来亲近这位菩萨,能令其开悟。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真实行。”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
=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雨天妙华、天香、天末香、天鬘、天衣、天宝、天庄严具,奏天乐音,放天光明,演畅诸天微妙音声。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如此世界夜摩天宫,说十行法所现神变;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 在娑婆世界夜摩天宫说十行法的时候,示现以上种种的神变。同时在十方世界的夜摩天宫中,皆现此境界。
复以佛神力故,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俱,来诣此土,充满十方,语功德林菩萨言:“佛子,善哉!善哉!善能演说诸菩萨行。
= 在十方各超过十万佛刹微尘那样多的世界之外,又有十万佛刹微尘那样多的菩萨。
“我等一切同名功德林,所住世界皆名功德幢,彼土如来同名普功德。
“我等佛所,亦说此法;众会眷属,言词义理,悉亦如是,无有增减。
= 海会中的大众和眷属,所说十行的言辞和义理,统统和你(功德林菩萨)所说的是一样,都在说华严经十行品。
“佛子,我等皆承佛神力,来入此会,为汝作证: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 我们都是仰承着诸佛大威神力,来到娑婆世界夜摩天宫宝庄严殿的法会,而为你作证。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一切众会暨于法界,欲令佛种性不断故,欲令菩萨种性清净故,欲令愿种性不退转故,欲令行种性常相续故,欲令三世种性悉平等故,欲摄三世一切佛种性故,欲开演所种诸善根故,欲观察一切诸根故,欲解烦恼习气心行所作故,欲照了一切佛菩提故,而说颂曰:
=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众会,暨尽虚空遍法界。
(jì) = 太阳初升略现[part sun](和,与[and]/直到某时[till])
开演 = 说法。
 
“一心敬礼十力尊,离垢清净无碍见,境界深远无伦匹,住如虚空道中者。
= 住在犹如虚空道中的修行者。
十力尊 = 如来具十智力故称为十力尊。
(pǐ) = 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boltpiece](同类;友辈[friend generation]/匹敌;比得上,相当[comparebe equal to])
“过去人中诸最胜,功德无量无所著,勇猛第一无等伦,彼离尘者行斯道。
= 这是修离开一切染污尘垢那位菩萨,他所修行这种行门。
(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
“现在十方诸国土,善能开演第一义,离诸过恶最清净,彼无依者行斯道。
= 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中,善能开演第一最胜之义。
“未来所有人师子,周遍游行于法界,已发诸佛大悲心,彼饶益者行斯道。
= 未来所有人中师子,能周遍游行于法界。
人师子 = Nrsim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
“三世所有无比尊,自然除灭愚痴暗,于一切法皆平等,彼大力人行此道。
= 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自然除灭无明。
“普见无量无边界,一切诸有及诸趣,见已其心不分别,彼无动者行斯道。
= 普遍能见到无量无边诸佛刹的世界,又能普遍见到一切诸有(三界二十五有)和一切诸趣(六道)。
“法界所有皆明了,于第一义最清净,永破瞋慢及愚痴,彼功德者行斯道。
“于诸众生善分别,悉入法界真实性,自然觉悟不由他,彼等空者行斯道。
“尽空所有诸国土,悉往说法广开喻,所说清净无能坏,彼胜牟尼行此道。
= 菩萨能到尽虚空遍法界诸佛的国土去。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牟尼 = M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
“具足坚固不退转,成就尊重最胜法,愿力无尽到彼岸,彼善修者所行道。
= 成就最尊重最殊胜的法。
“无量无边一切地,广大甚深妙境界,悉能知见靡有遗,彼论师子所行道。
= 完全能知道,也能见到,没有遗漏。
(lùn) = 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discusstalk about](衡量;评定[judgeweighassessevaluate]/评论;辩析[reviewargue]/主张;学说[theory])
“一切句义皆明了,所有异论悉摧伏,于法决定无所疑,彼大牟尼行此道。
 
###菩萨十行之一-欢喜行《布施波罗密》
“远离世间诸过患,普与众生安隐乐,能为无等大导师,彼胜德者行斯道。
(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恒以无畏施众生,普令一切皆欣庆,其心清净离染浊,彼无等者行斯道。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意业清净极调善,离诸戏论无口过,威光圆满众所钦,彼最胜者行斯道。
戏论 = 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入真实义到彼岸,住功德处心永寂,诸佛护念恒不忘,彼灭有者行斯道。
“远离于我无恼害,恒以大音宣正法,十方国土靡不周,彼绝譬者行斯道。
= 常用广大的声音来宣扬正法眼藏。这种法音,能广播到十方诸佛国土去,普遍一切,没有流传不到的地方。那是修不用譬喩而能说明眞理的菩萨,他所修的这种法门。
(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檀波罗蜜已成满,百福相好所庄严,众生见者皆欣悦,彼最胜慧行斯道。
(fú) = 福气,福运[blessinghappiness]。与“祸”相对。(赐福,保佑[bless and protect])
 
###菩萨十行之二-饶益行《持戒波罗密》
“智地甚深难可入,能以妙慧善安住,其心究竟不动摇,彼坚固行行斯道。
= 这位修饶益行菩萨,他用不可思议的妙智慧,善于安住在智地。
“法界所有悉能入,随所入处咸究竟,神通自在靡不该,彼法光明行此道。
= 神通自在力,所以没有不包括在内。
(gāi) = 军中互相戒守的约言。引申为“完备,包括一切[comprehensive]”。(包容;包括[containconclude]/应该;应当<宋、元时才出现此义>[shouldought to])
“诸无等等大牟尼,勤修三昧无二相,心常在定乐寂静,彼普见者行斯道。
无等等 = Asamasama,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
“微细广大诸国土,更相涉入各差别,如其境界悉了知,彼智山王行此道。
= 在每粒微尘中,都现出广大诸佛国土。每个世界和每个世界互相摄入,可是各有各的形相,而不相同。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智山 = 智之高譬如山也。
“意常明洁离诸垢,于三界中无所著,护持众戒到彼岸,此净心者行斯道。
(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菩萨十行之三-无违逆行《忍辱波罗密》
“智慧无边不可说,普遍法界虚空界,善能修学住其中,彼金刚慧行斯道。
= 善于住在智慧中,而能修学智慧。
修学 = 修习研学佛道也。
“三世一切佛境界,智慧善入悉周遍,未尝暂起疲厌心,彼最胜者行斯道。
= 用智慧来入诸佛的境界,完全周遍而无余。
(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善能分别十力法,了知一切至处道,身业无碍得自在,彼功德身行此道。
= 一切至处道智,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
“十方无量无边界,所有一切诸众生,我皆救护而不舍,彼无畏者行斯道。
= 在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也就是无量无边。
 
###菩萨十行之四-无屈挠行《精进波罗密》
“于诸佛法勤修习,心常精进不懈倦,净治一切诸世间,彼大龙王行此道。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了知众生根不同,欲解无量各差别,种种诸界皆明达,此普入者行斯道。
= 了解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各有不同。众生的欲念和见解,是无量无边,各有差别。众生有种种界,菩萨皆能明白而通达,没有一切障碍。
“十方世界无量刹,悉往受生无有数,未曾一念生疲厌,彼欢喜者行斯道。
“普放无量光明网,照耀一切诸世间,其光所照入法性,此善慧者行斯道。
“震动十方诸国土,无量亿数那由他,不令众生有惊怖,此利世者所行道。
= 有无量亿那由他那样多的国土,虽然都在震动,可是不令一切众生有所惊吓恐怖。
 
###菩萨十行之五-离痴乱行《禅定波罗密》
“善解一切语言法,问难酬对悉究竟,聪哲辩慧靡不知,此无畏者所行道。
(zhé) = 聪明,有智慧[wise sagacious]
“善解覆仰诸国土,分别思惟得究竟,悉使住于无尽地,此胜慧者所行道。
= 世界有各种不同的形相,有的是覆世界,有的是仰世界。能令一切世界,都住在无尽地,也就是住在无尽劫中。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菩萨十行之六-善现行《般若波罗密》
“功德无量那由他,为求佛道皆修习,于其一切到彼岸,此无尽行所行道。
= 菩萨为求佛道,而修习一切功德。对于一切功德,皆作到圆满,也就是到彼岸。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超出世间大论师,辩才第一师子吼,普使群生到彼岸,此净心者所行道。
师子吼 = Sihanā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菩萨十行之七-无著行《方便波罗密》
“诸佛灌顶第一法,已得此法灌其顶,心恒安住正法门,彼广大心行此道。
= 已经得到甘露灌顶法之后,称为法王之子,卽是佛的眞弟子。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一切众生无量别,了达其心悉周遍,决定护持佛法藏,彼如须弥行此道。
= 那是修须弥山一样坚固行的菩萨,他所修行这种的法门。
“能于一一语言中,普为示现无量音,令彼众生随类解,此无碍见行斯道。
= 菩萨能将每一种语言中,普遍为众生示现无量的音声。
(lèi) = 种类[kindclasstypecategory]
“一切文字语言法,智皆善入不分别,住于真实境界中,此见性者所行道。
 
###菩萨十行之八-难得行《愿波罗密》
“安住甚深大法海,善能印定一切法,了法无相真实门,此见实者所行道。
法海 = 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
印定 = 指印可决定。即师家洞观学人心地,加以证明认可其悟境圆熟之义。
“一一佛土皆往诣,尽于无量无边劫,观察思惟靡暂停,此匪懈者所行道。
“无量无数诸如来,种种名号各不同,于一毛端悉明见,此净福者所行道。
“一毛端处见诸佛,其数无量不可说,一切法界悉亦然,彼诸佛子行斯道。
= 在一切法界也是这样的情形。那是一切眞正佛的弟子们,所修行这种的法门。
“无量无边无数劫,于一念中悉明见,知其修促无定相,此解脱行所行道。
= 在一念之间,能清清楚楚见到三世无数劫。知道有长的劫,有短的劫,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形相。
(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long]/<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study])
(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能令见者无空过,皆于佛法种因缘,而于所作心无著,彼诸最胜所行道。
= 菩萨用神通智慧的力量,令众生见到他之后,都有感应,没有空过。对于佛法种下善的因缘,而发菩提心。
“那由他劫常遇佛,终不一念生疲厌,其心欢喜转更增,此不空见所行道。
(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空见 = Sunyata-drsti,指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诸法存在之妄见。
“尽于无量无边劫,观察一切众生界,未曾见有一众生,此坚固士所行道。
 
###菩萨十行之九-善法行《力波罗密》
“修习无边福智藏,普作清凉功德池,利益一切诸群生,彼第一人行此道。
福智 = 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
“法界所有诸品类,普遍虚空无数量,了彼皆依言说住,此师子吼所行道。
(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能于一一三昧中,普入无数诸三昧,悉至法门幽奥处,此论月者行斯道。
(yōu) = 遮蔽[conceal](昏暗;阴暗[dusky]/深邃[deep])
(ào) = 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southwest corner of house](泛指室内深处[the depths of the room]/深奥,精深不易理解[profound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忍力勤修到彼岸,能忍最胜寂灭法,其心平等不动摇,此无边智所行道。
“于一世界一坐处,其身不动恒寂然,而于一切普现身,彼无边身行此道。
= 在一个世界中一棵菩提树下坐,其身其心皆不动,恒常入寂灭的境界。
“无量无边诸国土,悉令共入一尘中,普得包容无障碍,彼无边思行此道。
包容(bāo róng) = 容纳[comprehend]/宽容[forgive]
 
###菩萨十行之十-真实行《智波罗密》
“了达是处及非处,于诸力处普能入,成就如来最上力,彼第一力所行道。
= 三世因果名为处,我等自性为非处。
“过去未来现在世,无量无边诸业报,恒以智慧悉了知,此达解者所行道。
“了达世间时非时,如应调伏诸众生,悉顺其宜而不失,此善了者所行道。
= 菩萨有大智慧,能了达世间一切众生的善根,是成熟或是未成熟?总是来得正是时候,而不失去时机。
(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善守身语及意业,恒令依法而修行,离诸取著降众魔,此智心者所行道。
“于诸法中得善巧,能入真如平等处,辩才宣说无有穷,此佛行者所行道。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陀罗尼门已圆满,善能安住无碍藏,于诸法界悉通达,此深入者所行道。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三世所有一切佛,悉与等心同智慧,一性一相无有殊,此无碍种所行道。
(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已抉一切愚痴膜,深入广大智慧海,普施众生清净眼,此有目者所行道。
(jué) = 挑出,挖出[pickle outgouge out]
(mó) = 生物体内部的薄皮形组织[membrane]
“已具一切诸导师,平等神通无二行,获于如来自在力,此善修者所行道。
= 菩萨已经具足一切大导师的智慧。
“遍游一切诸世间,普雨无边妙法雨,悉令于义得决了,此法云者所行道。
= 令一切众生对于诸法的义理,都能得到决定的了解。
(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一定,必定[certainly])
“能于佛智及解脱,深生净信永不退,以信而生智慧根,此善学者所行道。
“能于一念悉了知,一切众生无有余,了彼众生心自性,达无性者所行道。
自性/自体/法体//实性 = Svabhāva,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拥有、自体形成、自身决定存在形态的性质,是常住的、不变的、独立,不依缘起而变化的;其外在特征,则为自相。这个概念在不二论、毘湿奴派中是个重要的课题。
“法界一切诸国土,悉能化往无有数,其身最妙绝等伦,此无比行所行道。
= 虽然有这样多的刹土,可是菩萨能化分无量身,而到诸佛刹土去教化众生。
“佛刹无边无有数,无量诸佛在其中,菩萨于彼悉现前,亲近供养生尊重。
= 修眞实行的菩萨,他能到每个刹土去亲近诸佛、承事诸佛、供养诸佛,生出尊重恭敬之心。
“菩萨能以独一身,入于三昧而寂定,令见其身无有数,一一皆从三昧起。
= 令一切众生见到无量身,每个身都是从定中化现出来。
“菩萨所住最深妙,所行所作超戏论,其心清净常悦乐,能令众生悉欢喜。
戏论 = Papañca,意指无法使人趋向解脱的世间言论或学问。通常可以分成渴爱、慢、及邪见三种,又称执取法。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诸根方便各差别,能以智慧悉明见,而了诸根无所依,调难调者所行道。
= 一切众生的诸根,各不相同,教化的方法也不同。
“能以方便巧分别,于一切法得自在,十方世界各不同,悉在其中作佛事。
(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诸根微妙行亦然,能为众生广说法,谁其闻者不欣庆,此等虚空所行道。
= 众生的六根,都很微妙。我们修道,就是紧守督策六根,不被六尘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这就有定力。
(shuí) = 哪个人或哪些人[who](每个人[everyone])
“智眼清净无与等,于一切法悉明见,如是智慧巧分别,此无等者所行道。
“所有无尽广大福,一切修行使究竟,令诸众生悉清净,此无比者所行道。
“普劝修成助道法,悉令得住方便地,度脱众生无有数,未曾暂起众生想。
= 三十七品助道法。未曾在暂时间生出度众生的自满思想。
“一切机缘悉观察,先护彼意令无诤,普示众生安隐处,此方便者所行道。
机缘 = 机,根机;缘,因缘。众生之根机具有接受佛、菩萨等教化之因缘,称为机缘。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成就最上第一智,具足无量无边智,于诸四众无所畏,此方便智所行道。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性业又称性戒,是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淫、妄。不管你是什么人,有没有受戒,如果你犯了就有罪过,这是根本戒,人人都要遵守的。遮业又称遮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条戒:不饮酒。受了戒的人不能饮,没受戒的人可以饮。好像修小乘戒的人不准种地、砍树、看天文地理等,这些都是遮业。
比丘/苾刍
<Bhiku>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Upasampadā,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指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成为出家众后,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罗提木叉。发誓遵守波罗提木叉,是成为僧团成员的先决条件。)
#波罗提木叉/婆罗提木叉 = Pratimok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
#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
比丘尼/苾刍尼
<Bhikui>
持具足戒之女众。
优婆塞/邬波索迦
<Upāsaka>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pañca-śīlāni,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为五种基本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佛陀以此教导弟子,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尽量遵守,出家众则更为不淫。)
优婆夷/邬波斯迦
<Upāsikā>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Sikkhamana>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沙弥
<Śrāmaera>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沙弥尼
<Śrāmaerikā>
持十戒之女众。
出家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八分斋戒 =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八关斋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但也可以由信徒自行决定时间。
出家尼
持八戒斋之女众。
 
“一切世界及诸法,悉能遍入得自在,亦入一切众会中,度脱群生无有数。
“十方一切国土中,击大法鼓悟群生,为法施主最无上,此不灭者所行道。
“一身结跏而正坐,充满十方无量刹,而令其身不迫隘,此法身者所行道。
跏趺(jiā fū) = 又称跏趺坐,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ài) = 狭窄;狭小[narrow]
“能于一义一文中,演说无量无边法,而于边际不可得,此无边智所行道。
= 找它的边际是不可得。
“于佛解脱善修学,得佛智慧无障碍,成就无畏为世雄,此方便者所行道。
= 菩萨对于佛的解脱法门,善于修学。
世雄 = 佛之异名。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断尽一切之烦恼。
“了知十方世界海,亦知一切佛刹海,智海法海悉了知,众生见者咸欣庆。
世界海 = 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华藏庄严世界海/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智海 = 智慧广大,譬如海也。
法海 = 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
“或现入胎及初生,或现道场成正觉,如是皆令世间见,此无边者所行道。
 
八相成道
小乘
大乘
从兜率天下
降兜率
托胎
入胎
出生
住胎
出家
出胎
降魔
出家
成道
成道
转法轮
转法轮
入涅盘
入灭
#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无量亿数国土中,示现其身入涅槃,实不舍愿归寂灭,此雄论者所行道。
= 菩萨不会忘记在往昔所发的愿,是要教化众生、度脱众生。众生没有度尽,他不会自己先到常寂光净土中。
“坚固微密一妙身,与佛平等无差别,随诸众生各异见,一实身者所行道。
= 随着众生的因缘,所见佛身,各有不同。
“法界平等无差别,具足无量无边义,乐观一相心不移,三世智者所行道。
三世智 = 如来十智之一。通达三世之佛智也。
(yí) = 移秧。泛指移植[transplant](假借为“迻”。移动[shiftmove])
“于诸众生及佛法,建立加持悉究竟,所有持力同于佛,最上持者行斯道。
= 建立佛法,加持众生,都到了究竟之处。所有持力,与佛力是相等。
加持 = Adhiṣṭhāna,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
“神足无碍犹如佛,天眼无碍最清净,耳根无碍善听闻,此无碍意所行道。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漏尽通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所有神通皆具足,随其智慧悉成就,善知一切靡所俦,此贤智者所行道。
= 随着智慧来修神通,完全有所成就。
(chóu) = 伴侣[companion](同类,辈[galère]/相比[compare])
(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其心正定不摇动,其智广大无边际,所有境界皆明达,一切见者所行道。
= 对于所有的境界,皆能明了通达,而无障碍。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已到一切功德岸,能随次第度众生,其心毕竟无厌足,此常勤者所行道。
= 菩萨已经到达一切功德的彼岸,能随着次第来度脱众生。
(àn) = 河岸[bank](后泛指靠近水边的陆地。)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三世所有诸佛法,于此一切咸知见,从于如来种性生,彼诸佛子行斯道。
= 三世诸佛所有一切法,菩萨能在一念之中,能知见一切佛法。怎能知见?因为从于佛的种性中生出来的缘故。
种性 = Gotra,字面上有种族、族类、种属、或族姓的意思在,指一个人的出身、血统、阶级等。拥有这个出身、血统,代表某个人具备这个族姓的某些性质,因此也有性质、特性之意。有情众生的根性。
“随顺言词已成就,乖违谈论善摧伏,常能趣向佛菩提,无边慧者所行道。
(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tán) = 说,谈论[talk]
“一光照触无涯限,十方国土悉充遍,普使世间得大明,此破暗者所行道。
(yá) = 水边[watersideforeshore](边际;极限[limitbound])
“随其应见应供养,为现如来清净身,教化众生百千亿,庄严佛刹亦如是。
 
“为令众生出世间,一切妙行皆修习,此行广大无边际,云何而有能知者?
= 菩萨修六度万行一切的妙行,菩萨修这种妙行是广大没有边际的。谁能晓得菩萨所修行的行门有边际呢?
(yún) = 云彩[cloud]([sayspeak]/比喻盛多[numerousmany]/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
“假使分身不可说,而与法界虚空等,悉共称扬彼功德,百千万劫无能尽。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假如;如果[if])
“菩萨功德无有边,一切修行皆具足,假使无量无边佛,于无量劫说不尽。
“何况世间天及人,一切声闻及缘觉,能于无量无边劫,赞叹称扬得究竟。”
(kuàng) = 寒冷的水[cold water](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besidesmore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