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星期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法品第十八

卷第十八
 
九会
三会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明法品第十八
七处
忉利天宫
如來放光
放两足趾光
会主
法慧菩萨
入定
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说法
十住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明法品第十八
#18卷而已
#精进慧问初发心菩萨如何修习,法慧答说十不放逸,得十清静,十佛欢喜,十法安住,十法入地,十法行清净,十种清静愿,十法圆满大愿,十无尽藏等修行的法门和所应得的成就。
 
尔时,精进慧菩萨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具大庄严,升一切智乘,入菩萨正位,舍诸世间法,得佛出世法,去、来、现在诸佛摄受,决定至于无上菩提究竟之处。
(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俗谛/世俗谛/世谛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彼诸菩萨于佛教中云何修习,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入诸菩萨所住之处,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而恒不舍波罗蜜行,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虚?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 [introduce])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
“佛子,彼诸菩萨以何方便,能令此法当得圆满?
“愿垂哀愍,为我宣说。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
“此诸大会,靡不乐闻!
 
“复次,如诸菩萨摩诃萨常勤修习,灭除一切无明黑暗,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永涤一切烦恼心垢;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dí) = [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恶趣诸难,净治一切大智境界;
(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
“成就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总持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清净功德,庄严一切诸佛国土,及诸相好身、语、心行成就满足,善知一切诸佛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漏尽通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为欲成熟一切众生,随其心乐而取佛土,随根、随时如应说法;
= 随一切众生的根性,随一切众生的时机,来说应说的法。
“种种无量广大佛事,及余无量诸功德法、诸行、诸道及诸境界,皆悉圆满,疾与如来功德平等;
“于诸如来、应、正等觉百千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时所集法藏,悉能守护,开示演说,诸魔外道无能沮坏,摄持正法无有穷尽;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于一切世界演说法时,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来法王,皆悉守护;
= 人王:就是皇帝,人间的王。梵王:就是大梵天,天上的王。如来法王就是佛。
“一切世间,恭敬供养,同灌其顶;
= 发菩提心的菩萨,应受一切世间的众生,来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来灌顶来护念。
“常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亦皆爱敬;
“得善根力,增长白法,开演如来甚深法藏,摄持正法以自庄严。
= 发菩提心的菩萨,得到种种善根的力量。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一切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
 
尔时,精进慧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大名称者善能演,菩萨所成功德法,深入无边广大行,具足清净无师智。
无师智 = 谓无师独悟之佛智也。
“若有菩萨初发心,成就福德智慧乘,入离生位超世间,普获正等菩提法。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离生 = 脱离生死。
正等觉 = 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觉。觉者觉知诸法之智也。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
“彼复云何佛教中,坚固勤修转增胜,令诸如来悉欢喜,佛所住地速当入?
“所行清净愿皆满,及得广大智慧藏,常能说法度众生,而心无依无所著。
“菩萨一切波罗蜜,悉善修行无缺减,所念众生咸救度,常持佛种使不绝。
“所作坚固不唐捐,一切功成得出离,如诸胜者所修行,彼清净道愿宣说!
(ta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出要/出离 = 出离生死之要道也。
“永破一切无明暗,降伏众魔及外道,所有垢秽悉涤除,得近如来大智慧。
“永离恶趣诸险难,净治大智殊胜境,获妙道力邻上尊,一切功德皆成就。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lín) = 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basic community unity](相连接的家户。邻居;邻国[neighbor]/位置很接近,邻近[be near toclose to])
道力 = 自道体而生之力用得道,故由道发无畏之力用也。
“证得如来最胜智,住于无量诸国土,随众生心而说法,及作广大诸佛事。
“云何而得诸妙道,开演如来正法藏,常能受持诸佛法,无能超胜无与等?
“云何无畏如师子,所行清净如满月?云何修习佛功德,犹如莲华不著水?”
 
尔时,法慧菩萨告精进慧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哀愍世间诸天及人,问于如是菩萨所修清净之行。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佛子,汝住实法,发大精进,增长不退,已得解脱;能作是问,同于如来。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于中说其少分。
 
###十不放逸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
“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
(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十清静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
“何者为十?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于深定,不沉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于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于授戒和尚及阿阇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
惛沈/昏沉 = Styāna,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之精神作用。。
/掉举 = Auddhatya,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沈’之对称。
(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道理,义理[reason])
(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
和尚/和上 = upādhyāya,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佛教出家众,出家时的亲近师,即称为“和尚”,又称亲教师。和尚与授戒师即阿阇黎意义相近,一位比丘有一位“和尚”,与两位“阿阇黎”,分别授予他十戒和具足戒,这位比丘是其“和尚”的法统继承者。
阇梨/阿阇梨/阿阇黎 = ācārya,意译为轨范师、教授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传授、智德、智贤。意思是“用其智慧与道德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或上师。与和尚、喇嘛意义相近。
“佛子,是名菩萨住不放逸十种清净。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发大精进;起于正念,生胜欲乐,所行不息;于一切法,心无依处;于甚深法,能勤修习;入无诤门,增广大心;佛法无边,能顺了知,令诸如来皆悉欢喜。
= 常生殊胜的欲乐,就是求菩萨道,圆满觉果。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十佛欢喜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何等为十?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著;七者、常发大愿;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
(xī) = 哀痛,哀伤[be deep sorrowbe grieved](珍惜,爱惜,重视而不糟蹋耗费[cherish]/吝惜;舍不得[pinch])
(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
(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忍智 = 心能安住,堪忍侮辱恼害,称为忍;于事理决断了知,称为智。此二者,小乘有部谓忍为无间道之观智,属因;智为解脱道之观智,是果。成实、大乘则主张忍与智相通。以义分之,则始观为忍,终成名智。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samādhaya,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三法印 = Trilakaā dharmamudrā,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解脱门
观法重心
解脱五阴的次第
三法印
空三昧
观五阴无常、本空
色、受
诸行无常
无相三昧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诸法无我
无愿(无作)三昧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行、识〔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涅槃寂灭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十法安住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
无生法忍/无生忍/不起法忍 = anutpattika-dhama-k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十法入地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何等为十?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九者、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
= 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在十地中每一地的法门,心不住于法。
福智 = 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
利智 = 对于愚钝而言。智慧明能分是非之别者。
“佛子,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复次,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佛子,彼诸菩萨作是思惟:‘我等宜应速入诸地。
(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何以故?我等若于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广大功德;具功德已,渐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无边广大佛事。
= 我们若能在各地中住,能成就诸佛广大功德。
“是故宜应常勤修习,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以大功德而自庄严入菩萨地。’
 
###十法行清净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何等为十?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柔和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五者、以正念力,心无迷乱;六者、分别了知无量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无所著;八者、其心不动,犹如山王;九者、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十者、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
(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huǐ) = 毁坏;破坏[ruindestroy]
(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终端;终极 [endlimit])
(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佛子,是为十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十增胜法
“菩萨既得行清净已,复获十种增胜法。
“何等为十?一者、他方诸佛,皆悉护念;二者、善根增胜,超诸等列;三者、善能领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进,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无异;七者、心恒安住无上大悲;八者、如实观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来方便之力。
(liè) = “裂”的古字。分割;分解[break up](排列[arrange]/ 类。)
(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佛子,是为菩萨十种增胜法。
 
###十种清静愿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
“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
(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qū) = 身体[the human body](指生命[life]/身体的数目[body])
“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十法圆满大愿
“佛子,菩萨住十种法,令诸大愿皆得圆满。
“何等为十?一者、心无疲厌;二者、具大庄严;三者、念诸菩萨殊胜愿力;四者、闻诸佛土,悉愿往生;五者、深心长久,尽未来劫;六者、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为劳;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厌离;九者、于一切乐,心无贪著;十者、常勤守护无上法门。
(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十无尽藏
“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
“何等为十?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总持不忘无尽藏、决了诸法无尽藏、大悲救护无尽藏、种种三昧无尽藏、满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报得神通无尽藏、住无量劫无尽藏、入无边世界无尽藏。
决了(jué liǎo) = 使义理决定明了。
(bào) = 判决罪人[judge](报答,报酬[recompenserepay]/报告,答复[report]/报应[nemesis])
“佛子,是为菩萨十无尽藏。
 
“菩萨得是十种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净;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佛子,菩萨云何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所谓:知其所作,知其因缘,知其心行,知其欲乐。
“贪欲多者,为说不净;瞋恚多者,为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乐生死者,为说三苦;若著处所,说处空寂;心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法平等;多谄诳者,为说菩萨;其心质直、乐寂静者,广为说法,令其成就。
= 三毒等者:对贪瞋痴同等多的众生,为其说成就胜智的法,即是怎样修殊胜智慧的法门。
处所(chù suǒ) = 居住的地方;地点[placelocation]
怀(huái) = 想念,怀念[think ofmissyearn for](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
 
三苦 = 即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
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
坏苦
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
行苦
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菩萨如是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为说法时,文相连属,义无舛谬;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善知诸根,入如来教;证真实际,知法平等;断诸法爱,除一切执;常念诸佛,心无暂舍;了知音声,体性平等;于诸言说,心无所著;巧说譬喻,无相违反,悉令得悟一切诸佛随应普现平等智身。
= 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一步一步建立无边修行的法门,令一切众生一点一点把疑惑断除。
(lián) = 人拉的车[man-drawn carriage](连接;相连[linkjoint connect])
(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category](官属;部属[subordinate]/归属;隶属[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zhǔ =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joincombine])
(chuǎn) = 相违背,颠倒[run counter](错乱[errorbe derangedin confusion])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爱有二种
欲爱
凡夫之爱着也。
法爱
菩萨已上之爱乐善法也。
小机之爱涅槃者及菩萨未断法执而爱善者,此法爱必当断之。
如来之大悲,亦云法爱,是无上之真爱也。
 
“菩萨如是为诸众生而演说法,则自修习,增长义利,不舍诸度,具足庄严波罗蜜道。
= 自己也修习,才能增长义理,得到智慧和利益。
(xí) = 小鸟反复地试飞。(反覆练习,钻研/习性;习惯[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习染[fall into a bad habit]/经常,常常[often])
“是时,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则能净檀波罗蜜。
“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永离我慢,是则能净尸波罗蜜。
“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蜜。
“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勇猛势力无能制伏,于诸功德不取不舍,而能满足一切智门,是则能净精进波罗蜜。
(mǐ) = 无;没有[nonot]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悲智二门 = 诸佛万德,可差别为此二者。
智门
一切自利之德
悲门
一切利他之德
 
“于五欲境无所贪著,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销灭一切烦恼,出生无量诸三昧门,成就无边大神通力;逆顺次第,入诸三昧,于一三昧门入无边三昧门,悉知一切三昧境界,与一切三昧三摩钵底智印不相违背,能速入于一切智地,是则能净禅波罗蜜。
= 逆顺次第:或者依次第而入,或者不依次第而入三昧。
(xiāo) = 熔化金属[melt](古代的一种刀[an ancient knife]/通“消”。清失;消除;消散[eliminatedispeldissipate])
智印/慧印 = Jñāna-mudrā,如人有印则得入国,以般若之智为印,则得入实相之理,故曰智印。又如印契判物之真伪,以智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曰智印。又如大日拳印不动之剑印,各证明内证之智德者,故曰智印。
 
奢摩他
<Śamatha>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三摩提
<Samādhi>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那
<Dhyāna>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三摩钵底
<Samāpatti>
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
 
“于诸佛所闻法受持,近善知识承事不倦;常乐闻法,心无厌足;随所听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离诸僻见;善观诸法,得实相印,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
= 可以说是无为而无不为而永得休息。
(pì) = 退避;回避[avoid]( 偏僻;偏远;很少有人去的[remoteout-of-the-way]/偏执[stubborn]
 
“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著,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槃;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著,遍入诸趣度脱众生,是则能净方便波罗蜜。
(yè) = 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board](职业 [occupationprofession]/事业;功业[auseenterpriseachievement])
(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法,尽修行遍法界行,身恒住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
= 这样能修成清净圆满愿到彼岸的法门。
 
“具深心力,无有杂染故;
“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
“具大悲力,不生疲厌故;
“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
“具总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义故;
“具辩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
“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
“具大愿力,永不断绝故;
“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
“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故,是则能净力波罗蜜。
= 这样能修成清净圆满力到彼岸的法门。
“知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则能净智波罗蜜。
= 知等分行者:对于等分(贪瞋痴三毒具足)的众生。
= 知修学地行者:知道众生所修所学地是那种法门。
(huì) = 怨恨,愤怒[anger]
 
“佛子,菩萨如是清净诸波罗蜜时,圆满诸波罗蜜时,不舍诸波罗蜜时,住大庄严菩萨乘中,随其所念,一切众生皆为说法,令增净业而得度脱。
“堕恶道者,教使发心;在难中者,令勤精进;多贪众生,示无贪法;多瞋众生,令行平等;著见众生,为说缘起;欲界众生,教离欲恚恶不善法;色界众生,为其宣说毗钵舍那;无色界众生,为其宣说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静行;乐大乘者,为说十力广大庄严。
= 凡是堕落在三恶道中的众生,令他们发菩提心,才能出离。
= 对执着邪见的众生,为说种种因缘生起的法门。
= 对欲界的众生,教他们远离贪欲心、瞋恚心、一切诸恶不善的法。
“如其往昔初发心时,见无量众生堕诸恶道,大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当以种种法门,随其所应而度脱之!’
= 曾经作大师子吼这样说。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菩萨具足如是智慧,广能度脱一切众生。
 
“佛子,菩萨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
“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所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复次,悉能称赞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分别演说因缘之门,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常勤修习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六和敬/六和
#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证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
#/众僧/僧众/和合众/僧伽 = Sagha/Sangha,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梵云僧伽。译曰众,众僧为梵汉双举之目。(源自古印度传统,最初意指由多人所组成的团体,在各沙门传统中,如耆那教等,聚集的弟子,皆称为僧伽。佛教也传承了相同传统,将信奉佛教的弟子皆统称为僧伽。在一般的使用上,若不做特别指定,僧伽大部份用来泛指佛教僧侣,也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众。)
见和敬/见和同解
同空等之见解也。
戒和敬/戒和同修
同戒法也。
身和敬/身和同住
同礼拜等之身业也。
口和敬/口和无诤
同赞咏等之口业也。
意和敬/意和同悦
同信心等之意业也。
利和敬/利和同均
同衣食等之利也。
 
“复次,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种不断;统理大众,无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tǒng) = 丝的头绪[main threads of silk](主管;率领[command])
“复次,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zhì) = 裁断;制作[cutmake](控制;制服[overpowercontrol]/抑制,限制,忍住[controlrestrict])
“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是故三业皆无瑕玷。
三业 = 一身业,作于身者。二口业。说于口者。三意业,思于意者。
(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defect])
(diàn) = 白玉上的斑点[a flaw in a piece of jade](引申为过失;缺点[defect]/玷污,污辱[smearstain])
“无瑕玷故,所作众善,所行诸行,教化众生,随应说法,乃至一念,无有错谬,皆与方便智慧相应,悉以向于一切智智,无空过者。
 
“菩萨如是修习善法,念念具足十种庄严。
“何者为十?所谓:身庄严,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故;
“语庄严,断一切疑,皆令欢喜故;
“心庄严,于一念中入诸三昧故;
“佛刹庄严,一切清净,离诸烦恼故;
“光明庄严,放无边光普照众生故;
“众会庄严,普摄众会,皆令欢喜故;
“神通庄严,随众生心,自在示现故;
“正教庄严,能摄一切聪慧人故;
(cōng) = 听力好[<of hearing> acute](聪明,有才智[clever])
正教 = 所说契于正理。
“涅槃地庄严,于一处成道,周遍十方悉无余故;
“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
= 巧说庄严:菩萨具足善巧方便说法的庄严,随地随时,随众生的根器,为众生说法的缘故。
“菩萨成就如是庄严,于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悉以回向一切智门。
“若有众生见此菩萨,当知亦复无空过者,以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 假设有众生能见到这位菩萨,应当知道这个众生也不会空过,一定得到应有的功德,必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若闻名,若供养,若同住,若忆念,若随出家,若闻说法,若随喜善根,若遥生钦敬,乃至称扬、赞叹名字,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或者随喜其所种的善根,或者在遥远的地方,生出钦佩恭敬的心。
(yáo) = [faraway]
(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佛子,譬如有药,名为善见,众生见者,众毒悉除;菩萨如是成就此法,众生若见,诸烦恼毒皆得除灭,善法增长。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中,勤加修习,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以慈悲力,摧伏魔军;
“以大智慧及福德力,制诸外道;
“以金刚定,灭除一切心垢烦恼;
“以精进力,集诸善根;
“以净佛土诸善根力,远离一切恶道诸难;
“以无所著力,净智境界;
“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及诸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悉令清净;
= 出生一切菩萨的诸地:就是十地的地位。
“以一切善法力,成满一切诸佛净土,无边相好,身、语及心具足庄严;
= 菩萨能用一切善法的力量,成就圆满一切诸佛净土。
“以智自在观察力,知一切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悉皆平等;
= 用智慧自在观察的力量(妙观察智),知道诸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法本来皆是平等。
“以广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
“以往昔誓愿力,随所应化,现佛国土,转大法轮,度脱无量无边众生。
(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xī) = 干肉[dried meat](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former timesthe past])
 
“佛子,菩萨摩诃萨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诸菩萨行,乃至得与诸佛平等,于无边世界中为大法师,护持正法;
“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守护受持广大法藏;
“获无碍辩,深入法门;
“于无边世界大众之中,随类不同,普现其身,色相具足,最胜无比,以无碍辩巧说深法;
“其音圆满善巧分布故,能令闻者入于无尽智慧之门;
“知诸众生心行烦恼而为说法,所出言音具足清净故,一音演畅,能令一切皆生欢喜;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处于众会,无能过者;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善知众心故,能普现身;
“善巧说法故,音声无碍;
“得心自在故,巧说大法,无能沮坏;
“得无所畏故,心无怯弱;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于法自在故,无能过者;
“于智自在故,无能胜者;
“般若波罗蜜自在故,所说法相,不相违背;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辩才自在故,随乐说法,相续不断;
“陀罗尼自在故,决定开示诸法实相;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辩才自在故,随所演说,能开种种譬喻之门;
(pì) = 譬如,比喻[metaphoranalogy]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大悲自在故,勤诲众生,心无懈息;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大慈自在故,放光明网悦可众心。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
“菩萨如是处于高广师子之座演说大法,唯除如来及胜愿智诸大菩萨,其余众生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映夺者;欲以难问令其退屈,无有是处。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自在力已,假使有不可说世界量广大道场满中众生,一一众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
“菩萨于此才现其身,悉能映蔽如是大众,以大慈悲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乐,以无畏辩为其说法,能令一切皆生欢喜。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chá) = 观察;仔细看[examinelook intoscrutinizeobserve](明察,知晓 [observesee clearly])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智慧轮故,成就无量巧分别故,成就广大正念力故,成就无尽善巧慧故,成就决了诸法实相陀罗尼故,成就无边际菩提心故,成就无错谬妙辩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成就普入三世诸佛众会道场智慧力故,成就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清净心故,成就三世一切如来智、一切菩萨大愿智,能作大法师开阐诸佛正法藏及护持故。”
(tǐ) = 身体[body](形体;体态/本性,本质[nature])
(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尔时,法慧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心住菩提集众福,常不放逸植坚慧,正念其意恒不忘,十方诸佛皆欢喜。
“念欲坚固自勤励,于世无依无退怯,以无诤行入深法,十方诸佛皆欢喜。
(lì) = 勉力,努力[encourageexert oneselftry hard]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佛欢喜已坚精进,修行福智助道法,入于诸地净众行,满足如来所说愿。
“如是而修获妙法,既得法已施群生,随其心乐及根性,悉顺其宜为开演。
(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菩萨为他演说法,不舍自己诸度行,波罗蜜道既已成,常于有海济群生。
“昼夜勤修无懈倦,令三宝种不断绝,所行一切白净法,悉以回向如来地。
= 所行一切清净的善法,完全回向清净庄严十方诸佛国土。
(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菩萨所修众善行,普为成就诸群生,令其破暗灭烦恼,降伏魔军成正觉。
“如是修行得佛智,深入如来正法藏,为大法师演妙法,譬如甘露悉沾洒。
(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splashchedsprinkle](东西散落[dropspillscatterlitter])
“慈悲哀愍遍一切,众生心行靡不知,如其所乐为开阐,无量无边诸佛法。
“进止安徐如象王,勇猛无畏犹师子,不动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众热。”
进止 = 进退;去留[advance and retreat]/进退举止[behaviour]
(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时,法慧菩萨说此颂已,如来欢喜,大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