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九会
|
四会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
七处
|
夜摩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两足趺光
|
会主
|
功德林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
说法
|
十行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第19卷 =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功德林菩萨等微尘数菩萨都来集会,十大菩萨各说偈颂称扬佛周遍法界的行愿功德。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其名曰:功德林菩萨、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觉林菩萨、智林菩萨。
惭(cán) = 羞愧[be ashamed]。
此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胜慧世界、灯慧世界、金刚慧世界、安乐慧世界、日慧世界、净慧世界、梵慧世界。
亲(qīn) = 亲爱[dear;beloved;intimate]。
此诸菩萨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所谓:常住眼佛、无胜眼佛、无住眼佛、不动眼佛、天眼佛、解脱眼佛、审谛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绀青眼佛。
脱(tuō) = 肉去皮骨[peel off]。(离;脱离[separate
oneself from]。)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随所来方,各化作摩尼藏师子之座,于其座上结跏趺坐。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诸菩萨、世界、如来,所有名号悉等无别。
尔时,世尊从两足上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夜摩宫中,佛及大众靡不皆现。
现(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佛放大光明,普照于十方,悉见天人尊,通达无障碍。
于(yú) = 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超过。(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in, at, etc.]。)
“佛坐夜摩宫,普遍十方界,此事甚奇特,世间所希有。
“须夜摩天王,偈赞十如来,如此会所见,一切处咸尔。
咸(xián) = 杀[kill]。(普遍都,全部[all]/共;同[together]。)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彼诸菩萨众,皆同我等名,十方一切处,演说无上法。
= 在十方世界的夜摩天宫华严法会中,有很多大菩萨,助佛扬化,作为影响众。他们的名号,都和我等(功德林菩萨乃至智林菩萨)同一名号。
“所从诸世界,名号亦无别,各于其佛所,净修于梵行。
= 这些大菩萨,所从来世界的名字,和我们所从来世界的名字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号(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
“彼诸如来等,名号悉亦同,国土皆丰乐,神力悉自在。
= 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佛的名号,完全相同。
丰(fēng) = 中国古代礼器,形状像豆,用以承酒觯[bean-like vessel]。(丰满;胖[plump;full and round]/盛多。多指事物的数量[numerous]/丰厚;富裕[be rich;thick]。)
“十方一切处,皆谓佛在此,或见在人间,或见住天宫。
= 十方所有一切道场中,所有的菩萨和众生,都这样的说:「佛在我们的道场中,演说妙法。」。
“如来普安住,一切诸国土,我等今见佛,处此天宫殿。
= 释迦牟尼佛普到十方世界安住。
“昔发菩提愿,普及十方界,是故佛威力,充遍难思议。
=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曾经发菩提大愿。
“远离世所贪,具足无边德,故获神通力,众生靡不见。
“游行十方界,如空无所碍,一身无量身,其相不可得。
“佛功德无边,云何可测知?无住亦无去,普入于法界。”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世间大导师,离垢无上尊,不可思议劫,难可得值遇。
= 在不可思议那样长的时间,很难能遇到佛。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为众广开演,饶益诸群生。
“如来出世间,为世除痴冥,如是世间灯,希有难可见。
希(xī) = 刺绣。假借为“稀”。稀少;罕见[rare;scarce]。(希望[hope]。)
“已修施戒忍,精进及禅定,般若波罗蜜,以此照世间。
“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不了法真实,无有能得见。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等同[be equal to]/比较;考校,核对[compare;contrast]。)
“佛身及神通,自在难思议,无去亦无来,说法度众生。
= 佛的法身是无来无去,可是他常常说法来度化一切众生。
“若有得见闻,清净天人师,永出诸恶趣,舍离一切苦。
“无量无数劫,修习菩提行,不能知此义,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议劫,供养无量佛,若能知此义,功德超于彼。
= 若能知道华严经十行品中所讲的义理,这种功德比供养无量佛的功德要超过若干倍。
“无量刹珍宝,满中施于佛,不能知此义,终不成菩提。”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尔时,胜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孟夏月,空净无云曀,赫日扬光晖,十方靡不充。
孟(mèng) = 长子[eldest
brother]。(始,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the
first month of a season]。)
孟夏(mèng xià) = 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first
month of summer]。
曀(yì) = <天阴沉>阴而有风;天色阴暗[cloudy]。
赫(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
晖(huī) = 日色;阳光[sunlight]。(同“辉”。光辉[radiance]。)
“其光无限量,无有能测知,有目斯尚然,何况盲冥者。
= 有目尚不能测知,何况生来就盲冥的瞎子。
斯(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尚(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
“诸佛亦如是,功德无边际,不可思议劫,莫能分别知。
“诸法无来处,亦无能作者,无有所从生,不可得分别。
作(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
“一切法无来,是故无有生,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
“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若能如是解,斯人见如来。
“诸法无生故,自性无所有,如是分别知,此人达深义。
= 若有自性,那就会生。
“以法无性故,无有能了知,如是解于法,究竟无所解。
“所说有生者,以现诸国土,能知国土性,其心不迷惑。
= 若能明白一切国土性,其性犹如虚空。那么,其心就不会被虚妄不实的境界所迷惑。
“世间国土性,观察悉如实,若能于此知,善说一切义。”
= 若能明白这种眞理,知道一切都是不生不灭,这时,才能善巧方便演说一切佛法的眞实义。
尔时,无畏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身,究竟于法界,不离于此座,而遍一切处。
究(jiū) = 穷;尽[limit]。(谋划;研究;探求[plan;study carefully]。)
竟(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若闻如是法,恭敬信乐者,永离三恶道,一切诸苦难。
恭(gōng) = 恭敬,谦逊有礼[respectful and submissive]。(拱手致礼[bow]。)
“设往诸世界,无量不可数,专心欲听闻,如来自在力。
= 这是借着如来的自在神通力,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设(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如是诸佛法,是无上菩提,假使欲暂闻,无有能得者。
暂(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若有于过去,信如是佛法,已成两足尊,而作世间灯。
两足尊 = 佛的尊号,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足。
“若有当得闻,如来自在力,闻已能生信,彼亦当成佛。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若有于现在,能信此佛法,亦当成正觉,说法无所畏。
畏(wèi) = 害怕[fear]。
“无量无数劫,此法甚难值,若有得闻者,当知本愿力。
= 假设有人闻到这种法,乃是在往昔所发菩提愿力的缘故。
愿力/本愿力 = 誓愿之力。
“若有能受持,如是诸佛法,持已广宣说,此人当成佛。
“况复勤精进,坚固心不舍,当知如是人,决定成菩提。”
况(kuàng) = 寒冷的水[cold water]。(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besides;moreover]。)
尔时,惭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若人得闻是,希有自在法,能生欢喜心,疾除疑惑网。
“一切知见人,自说如是言,如来无不知,是故难思议。
= 一切有正知正见的人,自己是这样的说:「佛是大智慧的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见。」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不可心思、不可言议。
“无有从无智,而生于智慧,世间常暗冥,是故无能生。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
“如色及非色,此二不为一,智无智亦然,其体各殊异。
“如相与无相,生死及涅槃,分别各不同,智无智如是。
“世界始成立,无有败坏相,智无智亦然,二相非一时。
= 有智慧和没有智慧,也是这样。这两种相,不能在同时俱有的。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败(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智无智亦然,二心不同时。
= 这两种心不能同时俱有的。
“譬如诸识身,各各无和合,智无智如是,究竟无和合。
= 诸识身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所生出六种分别心,称为六识。
“如阿伽陀药,能灭一切毒,有智亦如是,能灭于无智。
阿揭陀/阿伽陀 = Agada,意译曰普去,无价,无病,或作不死药,丸药。
“如来无有上,亦无与等者,一切无能比,是故难值遇。”
三世十二因缘 – 缘觉乘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尔时,精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诸法无差别,无有能知者,唯佛与佛知,智慧究竟故。
= 因为佛的智慧已到了究竟的境界。
“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法非法亦然,体性无有异。
“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
“譬如未来世,无有过去相,诸法亦如是,无有一切相。
“譬如生灭相,种种皆非实,诸法亦复然,自性无所有。
“涅槃不可取,说时有二种,诸法亦复然,分别有殊异。
= 说时有两种:一为有余涅槃(二乘人所证得)、二为无余涅槃(菩萨所证得)。
“如依所数物,而有于能数,彼性无所有,如是了知法。
= 好像依照所数的物。有所数的物,才有能数的人。
“譬如算数法,增一至无量,数法无体性,智慧故差别。
= 数法根本上没有一个体性。但因为人用算数的智慧来分别,所以才有差别。
“譬如诸世间,劫烧有终尽,虚空无损败,佛智亦如是。
终(zhōng) = 把丝缠紧[wind
silk tightly]。(终了;结束。与“始”相对[end;finish]。)
损(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如十方众生,各取虚空相,诸佛亦如是,世间妄分别。”
= 好像十方所有的众生,各想取虚空相。但是,不管怎样取虚空,仍然是虚空相,没有损坏。
四种涅槃
#法相宗所立。
#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极圣,有前自证有余无余之三,菩萨在初地已上有第一与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
#有余涅槃 = 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还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变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余涅槃,要到变易生死之果尽,获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无余涅槃。就大小相对说,小乘的无余涅槃,因尚有惑业苦之残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无余涅槃,因究竟而无残余,故叫做无余。
|
||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
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原为寂静,故名涅槃。
#自性涅槃乃是众生成佛之因,即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且因众生所具的佛性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平等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心本具,谓之自性涅槃。
|
|
二种涅槃/二涅槃
|
有余依涅槃/有余涅槃
|
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余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所断之烦恼而谓为余。虽余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永为寂灭,故名涅槃。
#有余涅槃是二乘人所证,虽已证阿罗汉果,分段生死的烦恼已断,但仍有无始惑业的果报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报,受诸法之所缚,所以并不究竟。
|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
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与有余依涅槃共断烦恼障所得之真理,而显于生死苦果断谢之时即后时也。故却无苦果之依身,谓为无障依,众苦永为寂灭,谓为涅槃。
#无余涅槃连幻身也没有了,即所谓‘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
|
无住处涅槃/无住涅槃
|
是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也。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之人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固执生死为可厌,涅盘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于生死涅槃离厌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谓为涅槃。
#无所住处涅槃才是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以一切不住而究竟。因为涅槃是对生死而言的,既然生死本无,又哪里有涅槃可证呢?生死和涅槃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因大悲心故,示现入世,随缘救度无量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故无所住处涅槃是永恒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明寂照的究竟大涅槃。
|
尔时,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诸众生,悉在五蕴中。
五阴 = 为「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
|
色
|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
= 一切的蕴,以业为根本,造业就生出色受想行识五蕴。
“世间非自作,亦复非他作,而其得有成,亦复得有坏。
= 这世间不是自己所作出来的,也不是另外有他人所作出来的。它有成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
“世间虽有成,世间虽有坏,了达世间者,此二不应说。
“云何为世间?云何非世间?世间非世间,但是名差别。
= 说是世间或非世间,不过有个名字的分别而已。其实本体是虚妄的、不眞实的。
“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
= 三世和五蕴的法,是假借方便给它起个名字,而叫做世间(三世迁流为世,彼此间隔为间)。
但(dàn) =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only]。
“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
“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
“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
= 众生既然是这样,都是空的,那么,诸佛的本体也是空的。
既(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能知此诸法,如实不颠倒,一切知见人,常见在其前。”
= 有这种知见的人,诸佛常现在其面前。
尔时,行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十方界,一切诸地种,自性无所有,无处不周遍。
地种 = 四大种之一,地之大种也。事物上之坚性谓之地,此坚性周遍一切之物质,而为能造之因,故云大种。
“佛身亦如是,普遍诸世界,种种诸色相,无住无来处。
“但以诸业故,说名为众生,亦不离众生,而有业可得。
= 众生是由业报所成就。
“业性本空寂,众生所依止,普作众色相,亦复无来处。
= 业性本来是空寂的。
“如是诸色相,业力难思议,了达其根本,于中无所见。
“佛身亦如是,不可得思议,种种诸色相,普现十方刹。
“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但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
“若能见佛身,清净如法性,此人于佛法,一切无疑惑。
“若见一切法,本性如涅槃,是则见如来,究竟无所住。
= 若是见到法的本体,是寂灭相。
“若修习正念,明了见正觉,无相无分别,是名法王子。”
正觉 = 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工(gōng) = 工匠的曲尺[carpenter's
square]。(精巧,精致[delicate]。)
彩(cǎi) = 从“彡”表示与图画、文饰相关。文采,文章才华[rich and bright colors;literary grace]。(彩色,各种颜色[color]/彩色的丝织品。又作“綵”[colored silk]。)
四大/四大种/四界/大种 = 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唯以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通一切色法,故名大。
|
|
地大
|
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
|
水大
|
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
|
火大
|
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
|
风大
|
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为风大。
|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 好像心和佛是这样,好像佛和众生也是这样。
心佛 = 依心成佛,故曰心佛。/心中所现之佛,谓之心佛。/是心是佛,故曰心佛。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 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尔时,智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一心不思议。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有量及无量,二俱不可取,若有人欲取,毕竟无所得。
量(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
“不应说而说,是为自欺诳,己事不成就,不令众欢喜。
欺(qī) = 欺骗[deceive;cheat]。(欺压,欺侮[bully]。)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有欲赞如来,无边妙色身,尽于无数劫,无能尽称述。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述(shù) = 遵循[follow]。(陈述,记叙[state;narrate;relate]。)
“譬如随意珠,能现一切色,无色而现色,诸佛亦如是。
“又如净虚空,非色不可见,虽现一切色,无能见空者。
= 又譬如清净的虚空,没有一切色相可见。
“诸佛亦如是,普现无量色,非心所行处,一切莫能睹。
睹(dǔ) = 见,看见[see]。
“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亦不离于声,能知正等觉。
= 虽然都能闻到佛说法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并不是佛。
“菩提无来去,离一切分别,云何于是中,自言能得见?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
谓(wèi) = 告诉[tell]。(说[say]/认为,以为[think]/意料[ex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