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

卷第十六
 
九会
三会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明法品第十八
七处
忉利天宫
如來放光
放两足趾光
会主
法慧菩萨
入定
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说法
十住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住品第十五
#16 =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 十住品第十五
#法慧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无量方便三昧,受到诸佛赞叹并摩顶,他出定广说十住的法门,每住中各有闻、修十法。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 『法慧菩萨』是初住菩萨的通号,证得初住位,他的德号就叫「法慧」,同名法慧。所以它不是专指一个人,它是指这个位次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两个字合起来意思就是最适当的方法、最圆满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叫做方便。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名曰法慧,普现其前,告法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诸佛,悉以神力共加于汝。
“又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说法。
“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觉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住。
= 「得无等方便」,这个无等两个字就高,没有跟他相等的,那就什么?圆满的方便。「一切智性」,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究竟的佛果。「知一切根」,知一切众生的根性,什么样的根性用什么方式来度化。『能持说一切法故』,这个「法」,诸位一定要知道它里面的含义,一切世出世间法全部包括在里头,一法不漏。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
= 无断智:无所间断的智慧。智慧有时而有,就忽然聪明。有时而断,又愚痴了。总而言之,智慧不能常常现前,就是断智。无断智就是智慧相续不断,总是现前。
= 无异智:无所变异的智慧。智慧始终是一样的,不会变为两样而不相同。
= 无夺智:无能夺取的智慧。这种智慧,无论遇到什么境界,不会被境界把智慧夺去。
(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 这就是说这个解释,「法慧得此三昧,法合如是,得诸佛加」。
是时,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萨顶。
法慧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
= 这个住处就是十住,住处广大。
“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彼菩萨住,我今当说。
= 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
“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何者为十?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是名菩萨十住,去、来、现在诸佛所说。
 
###菩萨十住之一-发心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发心住?
“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见神足;或闻记别;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诸剧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
= 『有大威力』,如来有十种能力,佛法里面讲十种智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从智慧来的。
= 『或见神足』,这个字念现,出现的现,不能说见,念现,现神通。看见佛现神通,佛有三明六通,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神变难思,即神足轮,此唯外用」。
= 或闻记别:或者闻到佛给授记别。
(mào) = 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面容,相貌,容貌[facial featuresfacial appearancelooks](外表的形象,外观[outward appearance])
(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jù) = 甚;厉害,严重[acutesevereintense]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漏尽通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此菩萨缘十种难得法而发于心。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何者为十?所谓:是处非处智、善恶业报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差别智、种种界差别智、一切至处道智、诸禅解脱三昧智、宿命无碍智、天眼无碍智、三世漏普尽智。
= 这十种法,在菩萨分上来说,是为十智。在佛分上来说,是为十力。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初发心住的菩萨,应该劝说众生来学习这十种法门,可是自己也要学习这十种法门。
(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
“何者为十?所谓: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以胜妙法常行教诲、叹无上法、学佛功德、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作归依处。
= 乐住生死:菩萨是心甘情愿住生死,所谓「乘愿再来。」虽住生死,但不执着生死相。
主导(zhǔ dǎo) = 统领全局;推动全局发展[leadingdominantguiding]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何以故?欲令菩萨于佛法中心转增广;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 菩萨心一天比一天增加广大。
 
###菩萨十住之二-治地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治地住?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此菩萨于诸众生发十种心。
“何者为十?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于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何以故?欲令菩萨于诸众生增长大悲;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菩萨十住之三-修行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修行住?
“此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
“何等为十?所谓: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无坚实。
= 一切法无味:因为一切法无作,所以一切法没有可乐的味道。
= 一切法不如名:这个意思是说,「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无有实体,但有假名,是名观一切法不如名」。简单的说就是一切法有名无实。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samādhaya,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解脱门
观法重心
解脱五阴的次第
三法印
空三昧
观五阴无常、本空
色、受
诸行无常
无相三昧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诸法无我
无愿(无作)三昧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行、识
〔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涅槃寂灭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
“何以故?欲令菩萨智慧明了;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菩萨十住之四-生贵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生贵住?
(guì) = 物价高,与“贱”相对[expensivecostly](崇尚,重视[attach importance to])
“此菩萨从圣教中生,成就十法。
(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
“何者为十?所谓:永不退转于诸佛所,深生净信,善观察法,了知众生、国土、世界、业行、果报、生死、涅槃。
= 世界:菩萨了知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四劫的过程。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所谓: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修集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圆满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诸佛平等。
(jí) = 群鸟栖止于树上[perch](集合;聚集;收集[assemblecollectgather])
“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 增加精进,对于三世中,心都得到平等。
 
###菩萨十住之五-具足方便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具足方便住?
“此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灾难,令一切众生出生死苦,令一切众生发生净信,令一切众生悉得调伏,令一切众生咸证涅槃。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所谓:知众生无边、知众生无量、知众生无数、知众生不思议、知众生无量色、知众生不可量、知众生空、知众生无所作、知众生无所有、知众生无自性。
(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胜,无所染著;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菩萨十住之六-正心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正心住?
“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
“何者为十?所谓: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赞菩萨、毁菩萨,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赞菩萨、毁菩萨所行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众生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
“闻说众生有垢、无垢,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众生易度、难度,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法界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法界有成、有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法界若有、若无,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你<>[youyour])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体、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真实、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梦、一切法无分别。
(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交互;互相[mutuallyeach other])
(tǐ) = 身体[body](形体;体态/本性,本质[nature])
(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无生法忍/无生忍/不起法忍 = anutpattika-dhama-k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菩萨十住之七-不退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不退住?
“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
“何者为十?所谓: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有法、无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有菩萨、无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闻有菩萨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出要/出离 = 出离生死之要道也。
“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
“何者为十?所谓:说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于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无性即性、性即无性。
“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一切法善能出离;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菩萨十住之八-童真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童真住?
(tóng) = 男奴仆[boy servant](小孩。年幼未成年的人[child])
(zhēn) = 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旧时所谓仙人[the Immortal <in Taoism>](本性;本原[natural property]/真诚;诚实,情感真切[absolutesincerity])
“此菩萨住十种业。
“何者为十?所谓: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欲,知众生种种解,知众生种种界,知众生种种业,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所行无碍。
(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
“何者为十?所谓:知一切佛刹、动一切佛刹、持一切佛刹、观一切佛刹、诣一切佛刹、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遍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
(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菩萨十住之九-法王子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法王子住?
法王子 = 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
“此菩萨善知十种法。
“何者为十?所谓:善知诸众生受生、善知诸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便、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善知世界差别、善知前际后际事、善知演说世谛、善知演说第一义谛。
(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
前际 = 过去。
后际 = 未来。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俗谛/世俗谛/世谛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
“何者为十?所谓:法王处善巧、法王处轨度、法王处宫殿、法王处趣入、法王处观察、法王灌顶、法王力持、法王无畏、法王宴寝、法王赞叹。
法王 = 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
(guǐ) = 轨距,车两轮间的距离[gauge](车轮的痕迹,车辙[rut]/法则、法度[lawsstatutes])
(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qǐn) = 睡觉[sleeplie](寝室、卧室[bedroom])
“何以故?欲令增进,心无障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菩萨十住之十-灌顶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灌顶住?
“此菩萨得成就十种智。
“何者为十?所谓:震动无数世界、照曜无数世界、住持无数世界、往诣无数世界、严净无数世界、开示无数众生、观察无数众生、知无数众生根、令无数众生趣入、令无数众生调伏。
= 令无数众生趣入:灌顶住的菩萨,能令无数众生趣入菩提道。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身及身业,神通变现,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萨亦不能知。
= 一切众生心的境界,一切众生智的境界,都不能知道菩萨这种境界。乃至法王子住的菩萨,也不能知道灌顶住菩萨如上所说种种的境界。
(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 stateextent reached])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诸佛十种智。
“何者为十?所谓: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
= 三世智: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智慧。
= 法界无碍智: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种智慧。
= 充满一切世界智:这种智慧,能充满一切世界。
= 住持一切世界智:这种智慧,能住持一切世界。
= 知一切法智:知道一切法的智慧。
“何以故?欲令增长一切种智;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
动、遍动、等遍动,
起、遍起、等遍起,
踊、遍踊、等遍踊,
震、遍震、等遍震,
吼、遍吼、等遍吼,
击、遍击、等遍击。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zhèn) = 雷,疾雷[thunders](震动,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shake])
(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jī) = 敲击,敲打[beathitstrike]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雨天妙华、天末香、天华鬘、天杂香、天宝衣、天宝云、天庄严具,天诸音乐不鼓自鸣,放大光明及妙音声。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míng) = 鸟叫[chirp](泛指发声[sound])
“如此四天下须弥山顶帝释殿上,说十住法,现诸神变;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过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于此,充满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说此法!我等诸人,同名法慧;所从来国,同名法云;彼土如来,皆名妙法。
“我等佛所,亦说十住;众会眷属,文句义理,悉亦如是,无有增减。
(jù) = 语句;诗句[sentence]
(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道理,义理[reason])
“佛子,我等承佛神力来入此会,为汝作证:如于此会,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暨于法界而说颂曰:
(jì) = 太阳初升略现[part sun](和,与[and]/直到某时[till])
 
“见最胜智微妙身,相好端严皆具足,如是尊重甚难遇,菩萨勇猛初发心。
= 法慧菩萨说:我现在见到佛的最殊胜的智慧,又见到微妙不可思议的佛身。
“见无等比大神通,闻说记心及教诫,诸趣众生无量苦,菩萨以此初发心。
= 听到佛所说的授记法。
记心(jì xīn) = 放在心上、记在心里。
“闻诸如来普胜尊,一切功德皆成就,譬如虚空不分别,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力之知觉处非处智力
“三世因果名为处,我等自性为非处,欲悉了知真实义,菩萨以此初发心。
= 我们的自性,空无所有,就是和法界合而为一。这是眞空,也是妙有。眞空妙有是自性,自性是找不出一定的处所。
 
###十力之知三世业报智力
“过去未来现在世,所有一切善恶业,欲悉了知无不尽,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力之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诸禅解脱及三昧,杂染清净无量种,欲悉了知入住出,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力之知诸根胜劣智力
“随诸众生根利钝,如是种种精进力,欲悉了达分别知,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力之知种种解智力
“一切众生种种解,心所好乐各差别,如是无量欲悉知,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力之知种种界智力
“众生诸界各差别,一切世间无有量,欲悉了知其体性,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力之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一切有为诸行道,一一皆有所至处,悉欲了知其实性,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力之知天眼无碍智力
“一切世界诸众生,随业漂流无暂息,欲得天眼皆明见,菩萨以此初发心。
(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十力之知宿命无漏智力
“过去世中曾所有,如是体性如是相,欲悉了知其宿住,菩萨以此初发心。
= 在过去宿世中,曾经所有像这样的体性和这样的相。菩萨为了想明了知道宿世的因缘。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十力之知永断习气智力
“一切众生诸结惑,相续现起及习气,欲悉了知究竟尽,菩萨以此初发心。
 
“随诸众生所安立,种种谈论语言道,如其世谛悉欲知,菩萨以此初发心。
= 随顺一切众生所安立,有种种的谈论,有种种的语言道。
“一切诸法离言说,性空寂灭无所作,欲悉明达此真义,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悉震动十方国,倾覆一切诸大海,具足诸佛大神通,菩萨以此初发心。
(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欲一毛孔放光明,普照十方无量土,一一光中觉一切,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难思诸佛刹,悉置掌中而不动,了知一切如幻化,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无量刹众生,置一毛端不迫隘,悉知无人无有我,菩萨以此初发心。
= 因为菩萨悉知无人、无我这种境界。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ài) = 狭窄;狭小[narrow]
“欲以一毛滴海水,一切大海悉令竭,而悉分别知其数,菩萨以此初发心。
= 菩萨想用一根毫毛来沾大海水,能令一切大海水完全干竭。
(dī) = 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drip](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drop])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不可思议诸国土,尽抹为尘无遗者,欲悉分别知其数,菩萨以此初发心。
(mǒ) = 涂抹,涂敷;搽[applysmearput on](涂掉,抹去[eraseblot outcross out]/mā = 揩;擦[wipe])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过去未来无量劫,一切世间成坏相,欲悉了达穷其际,菩萨以此初发心。
= 菩萨欲悉明了,穷达其境。
(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终端;终极 [endlimit])
“三世所有诸如来,一切独觉及声闻,欲知其法尽无余,菩萨以此初发心。
= 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一切独觉、一切声闻,菩萨想知道怎样修成佛的法?怎样修成独觉的法?怎样修成声闻的法?
“无量无边诸世界,欲以一毛悉称举,如其体相悉了知,菩萨以此初发心。
(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无量无数轮围山,欲令悉入毛孔中,如其大小皆得知,菩萨以此初发心。
= 这种轮围山,或者是大,或者是小。在一根毛孔中,都能知道。
“欲以寂静一妙音,普应十方随类演,如是皆令净明了,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无不尽,悉欲了知其自性,菩萨以此初发心。
= 菩萨想要完全明了知道语言的自性。
(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世间言音靡不作,悉令其解证寂灭,欲得如是妙舌根,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使十方诸世界,有成坏相皆得见,而悉知从分别生,菩萨以此初发心。
= 菩萨想令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有成住坏空这四种相,皆能得见。而且又能知道成住坏空,都是由众生分别思想而成就的。
“一切十方诸世界,无量如来悉充满,欲悉了知彼佛法,菩萨以此初发心。
“种种变化无量身,一切世界微尘等,欲悉了达从心起,菩萨以此初发心。
= 菩萨愿意得到种种变化无量无边的化身。希望化成像一切世界所有微尘数那样多。这种神通妙用的境界,还没有离开一念心,都是从心生起的。十住的菩萨,因为欲悉了达从心起的道理,所以发菩提心,而住于发心住地位上。
“过去未来现在世,无量无数诸如来,欲于一念悉了知,菩萨以此初发心。
= 菩萨想在一念之中,都能明了知道诸佛的数目。
“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心。
= 菩萨想具足演说圆满一句佛法,就是穷尽无量无边的劫,也说不完一句法。
(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十方一切诸众生,随其流转生灭相,欲于一念皆明达,菩萨以此初发心。
= 菩萨想在一念之中,皆能明了通达众生的生灭相。
“欲以身语及意业,普诣十方无所碍,了知三世皆空寂,菩萨以此初发心。
= 三业到十方去无所障碍。
“菩萨如是发心已,应令往诣十方国,恭敬供养诸如来,以此使其无退转。
= 十住菩萨发这些大菩提心之后,应该到十方世界诸佛国土去,恭敬诸佛、供养诸佛。
“菩萨勇猛求佛道,住于生死不疲厌,为彼称叹使顺行,如是令其无退转。
“十方世界无量刹,悉在其中作尊主,为诸菩萨如是说,以此令其无退转。
= 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刹土,每个刹土中,都有佛在那里教化众生。为十住菩萨演说十住法门,令十住菩萨发大菩提心,而不退转这种果位。
“最胜最上最第一,甚深微妙清净法,劝诸菩萨说与人,如是教令离烦恼。
= 佛希望一切菩萨把这种无上什深微妙法,来对人演说,令其明白这种法的微妙。
“一切世间无与等,不可倾动摧伏处,为彼菩萨常称赞,如是教令不退转。
(cuī) = 折断[break](摧毁,破坏,毁坏[destroy])
“佛是世间大力主,具足一切诸功德,令诸菩萨住是中,以此教为胜丈夫。
= 以这种因缘,教化菩萨和众生,成为殊胜的丈夫,也就是大丈夫。
(shèng) = 胜任,禁得起[can bear](通“升”。上升[rise]/非常美好;美妙[wonderful])
“无量无边诸佛所,悉得往诣而亲近,常为诸佛所摄受,如是教令不退转。
“所有寂静诸三昧,悉皆演畅无有余,为彼菩萨如是说,以此令其不退转。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摧灭诸有生死轮,转于清净妙法轮,一切世间无所著,为诸菩萨如是说。
= 摧灭诸有生死的轮迴。诸有就是三界二十五有,有生有死。要勤转清净的妙法轮,所谓「法轮常转」,令一切世间的众生无所执着,又为一切菩萨来说无着大法。
“一切众生堕恶道,无量重苦所缠迫,与作救护归依处,为诸菩萨如是说。
“此是菩萨发心住,一向志求无上道,如我所说教诲法,一切诸佛亦如是。
= 像我(法慧菩萨)现在所说十住法,是教诲菩萨和众生的法,一切诸佛也是这样说的。
 
“第二治地住菩萨,应当发起如是心,十方一切诸众生,愿使悉顺如来教。
= 应当发起这样的心(如下所说的心)。
“利益大悲安乐心,安住怜愍摄受心,守护众生同己心,师心及以导师心。
(yǐ) = [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已住如是胜妙心,次令诵习求多闻,常乐寂静正思惟,亲近一切善知识。
= 二住菩萨已住于前边所说的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心,求无上道。其次,又令一切菩萨和一切众生诵经习法,求博学多闻。
“发言和悦离粗犷,言必知时无所畏,了达于义如法行,远离愚迷心不动。
(guǎng) = 犬凶恶,凶猛[angry and untamable](粗野[rude])
“此是初学菩提行,能行此行真佛子,我今说彼所应行,如是佛子应勤学。
 
“第三菩萨修行住,当依佛教勤观察,诸法无常苦及空,无有我人无动作。
“一切诸法不可乐,无如名字无处所,无所分别无真实,如是观者名菩萨。
= 不可乐:无味。
(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 如同[likeas if])
“次令观察众生界,及以劝观于法界,世界差别尽无余,于彼咸应劝观察。
= 所有的世界,怎样的分别,都要明白了解。
“十方世界及虚空,所有地水与火风,欲界色界无色界,悉劝观察咸令尽。
“观察彼界各差别,及其体性咸究竟,得如是教勤修行,此则名为真佛子。
= 观察所有众生界、法界、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地水火风四大界,各种的差别相。
 
“第四生贵住菩萨,从诸圣教而出生,了达诸有无所有,超过彼法生法界。
= 生贵住的菩萨,是从一切圣教中所生出的。能了达一切诸有(二十五有)都是空的,没有眞实体性。超过一切有为法,以法界为体。
“信佛坚固不可坏,观法寂灭心安住,随诸众生悉了知,体性虚妄无真实。
= 信仰佛的心,要比金刚还要坚固,不能破坏。观察一切诸法,都是寂灭相,心中不惊不怖,安住于法。随顺众生界都明了知道,体性是虚妄,而没有眞实的。
“世间刹土业及报,生死涅槃悉如是,佛子于法如是观,从佛亲生名佛子。
= 世间刹土的众生,因为一念无明,生出迷惑。迷惑就去造业,造业就要受果报。造善业受善报,造恶业受恶报。生死和涅槃,都是这样。
“过去未来现在世,其中所有诸佛法,了知积集及圆满,如是修学令究竟。
= 在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这三世之中,诸佛所说的佛法,都明了知道是由少积集成多,由不知而少知,由少知而多知,由多知而圆满。
“三世一切诸如来,能随观察悉平等,种种差别不可得,如是观者达三世。
(dá) = 道路畅通。泛指畅通[lead togo to](到达,通到[reachachieveattain]/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thoroughly understand])
“如我称扬赞叹者,此是四住诸功德,若能依法勤修行,速成无上佛菩提。
= 好像我(法慧菩萨)所称扬赞叹一切菩萨,这就是第四住的菩萨所有一切的功德。
 
“从此第五诸菩萨,说名具足方便住,深入无量巧方便,发生究竟功德业。
= 深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法门,修行成功时,而能发生种种究竟功德,得到圆满的业报。
“菩萨所修众福德,皆为救护诸群生,专心利益与安乐,一向哀愍令度脱。
“为一切世除众难,引出诸有令欢喜,一一调伏无所遗,皆令具德向涅槃。
= 菩萨以慈悲为怀,为一切世间除去一切灾难,接引一切众生出离一切烦恼。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欢喜。
“一切众生无有边,无量无数不思议,及以不可称量等,听受如来如是法。
= 也不可以用秤来称,用尺来量。
“此第五住真佛子,成就方便度众生,一切功德大智尊,以如是法而开示。
= 一切功德所积集大智慧的世尊,用这种法来开示一切众生,令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第六正心圆满住,于法自性无迷惑,正念思惟离分别,一切天人莫能动。
= 菩萨用正念的智慧,来思惟这个法,离开分别心。
“闻赞毁佛与佛法,菩萨及以所行行,众生有量若无量,有垢无垢难易度,
= 菩萨所行的行门,或者赞叹、或者毁谤,都不动心。
“法界大小及成坏,若有若无心不动,过去未来今现在,谛念思惟恒决定。
= 有人说法界是大的、或者是小的、或者是成就的时候、或者是破坏的时候、或者是有、或者是无,这些说法,都是假借之词,不是实有的,所以心不动。不管是过去、或未来、或现在,谛念来思惟,恒常来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无体无性空无实,如幻如梦离分别,常乐听闻如是义。
 
“第七不退转菩萨,于佛及法菩萨行,若有若无出不出,虽闻是说无退转。
= 不退住的菩萨,对于佛法僧三宝,有人赞叹或毁谤,不动于心。有人说有三宝或没有三宝,也不动于心。有人说修行能出离三界或不能出离三界,也不动于心。
“过去未来现在世,一切诸佛有以无,佛智有尽或无尽,三世一相种种相,
= 有人说三世有佛、或者无佛;佛的智慧有尽、或者无尽;三世是一相、或者多相,这种种的说法,不退住的菩萨,都无动于衷。
“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如是一切展转成,此不退人应为说。
= 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有执着的人,认为一就是一,多就是多。这种种的道理,都是相续不断,互相成就,辗转而成的。这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道理,不退住的菩萨,都明白了,应该为众生说。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若法有相及无相,若法有性及无性,种种差别互相属,此人闻已得究竟。
= 或者说这法有相、或者说这法无相、或者说这法有性、或者说这法无性,不退住的菩萨,听到这种种说法,不会被境界所转。这种种的差别,互相为眷属。不退住的菩萨,闻这法之后,已得究竟的义理。
(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category](官属;部属[subordinate]/归属;隶属[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
 
“第八菩萨童真住,身语意行皆具足,一切清净无诸失,随意受生得自在。
= 童眞住的菩萨,没有不正当的思想,也没有不良的习气,所以身语意三业,都具足清净,没有一切的过失。
“知诸众生心所乐,种种意解各差别,及其所有一切法,十方国土成坏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一切处中随念往,于诸佛所听闻法,赞叹修行无懈倦。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了知一切诸佛国,震动加持亦观察,超过佛土不可量,游行世界无边数。
= 童眞住的菩萨,明了知道一切诸佛国土,有时震动,有时加持,也善于观察。所震动所加持,超过佛土不可量之多。
“阿僧祇法悉咨问,所欲受身皆自在,言音善巧靡不充,诸佛无数咸承事。
(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
 
“第九菩萨王子住,能见众生受生别,烦恼现习靡不知,所行方便皆善了。
= 所修行一切方便法门,都善于明了。
“诸法各异威仪别,世界不同前后际,如其世俗第一义,悉善了知无有余。
= 所有一切法不同,所有一切威仪也不同,所有一切世界也不同,前后际也不同。
“法王善巧安立处,随其处所所有法,法王宫殿若趣入,及以于中所观见。
= 法王处善巧、法王处轨度、法王处宫殿、法王处趣入、法王处观察。
“法王所有灌顶法,神力加持无怯畏,宴寝宫室及叹誉,以此教诏法王子。
= 法王灌顶、法王力持、法王无畏、法王宴寝、法王赞叹。
(zhào) = “言”是言论,“召”是召唤。告知,告诉[telllet knowinform](皇帝下达命令[give imperial edict]/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imperial edict])
“如是为说靡不尽,而令其心无所著,于此了知修正念,一切诸佛现其前。
= 像前边法王为法王子说种种的规矩,靡不说尽。佛说法的目的,是破执着,而令其心没有执着。
 
“第十灌顶真佛子,成满最上第一法,十方无数诸世界,悉能震动光普照。
= 震动无数世界、照曜无数世界。
“住持往诣亦无余,清净庄严皆具足,开示众生无有数,观察知根悉能尽。
= 住持无数世界、往诣无数世界、严净无数世界、开示无数众生、观察无数众生、知无数众生根。
“发心调伏亦无边,咸令趣向大菩提,一切法界咸观察,十方国土皆往诣。
= 令无数众生趣入、令无数众生调伏。
“其中身及身所作,神通变现难可测,三世佛土诸境界,乃至王子无能了。
= 灌顶住的菩萨,此菩萨身及身业,神通变现,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萨亦不能知。只有灌顶住的菩萨,才能明了这种境界。
“一切见者三世智,于诸佛法明了智,法界无碍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
= 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
“照曜世界住持智,了知众生诸法智,及知正觉无边智,如来为说咸令尽。
= 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
 
“如是十住诸菩萨,皆从如来法化生,随其所有功德行,一切天人莫能测。
= 这些十住的一切菩萨,都是从佛所说的法化生出来。
“过去未来现在世,发心求佛无有边,十方国土皆充满,莫不当成一切智。
= 十住的菩萨在三世中。
“一切国土无边际,世界众生法亦然,惑业心乐各差别,依彼而发菩提意。
菩提意 = 菩提心。
“始求佛道一念心,世间众生及二乘,斯等尚亦不能知,何况所余功德行!
= 在初发心来修佛道,这一念的心,世间所有的众生和二乘人就没有办法能知道。何况所余功德行呢?更没有人能知道了。
(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十方所有诸世界,能以一毛悉称举,彼人能知此佛子,趣向如来智慧行。
“十方所有诸大海,悉以毛端滴令尽,彼人能知此佛子,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为尘,悉能分别知其数,如是之人乃能见,此诸菩萨所行道。
= 像这样有神通的菩萨,才能见到十住菩萨所修行的道路。
“去来现在十方佛,一切独觉及声闻,悉以种种妙辩才,开示初发菩提心。
“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