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第十六


卷第十七

九会
三会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明法品第十八
七处
忉利天宫
如來放光
放两足趾光
会主
法慧菩萨
入定
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说法
十住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梵行品第十六
#17 = 梵行品第十六 +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这时正念天子来问,法慧向他宣说修习梵行种种无相观法。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
染衣 = 僧衣也以木兰色等之坏色染衣故也。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 应该这样观察,身是梵行吗?乃至戒是梵行吗?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杂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
(hún) = 大水涌流声[surging sound](混浊[muddyturbid])
(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shī) = 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person on behalf of the dead](尸体[corpse])
“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伸俯仰。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fǔ) = 低头[bow one's head]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唇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
= 言语有高声,有低声,有清脆的声音,有混浊的声音,所以言语并不是梵行。
(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fēng) = 空气流动的现象[wind](刮风;起风[blow])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chún) = 嘴唇[lip]
(hóu) = 喉头[larynxthroat]
(wěn) = 嘴唇[lips](嘴;口[mouth]/语气;口气[mood])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
(yì) = 按,向下压[press down](抑制[restrain])
(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
“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
起居(qǐ jū) = 指日常生活作息[daily life]/向尊长问候、请安。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
(jué) = 醒悟,明白[awakewake up](感觉到,意识到[feelsense])
(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yì) = 思念,回想[recall](回忆[think of])
(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
“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为寂灭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
= 不合集也是法,因为法是本有的,不需要和合而成,不需要造作,可是不是梵行。
= 法是不随顺一切的境界,所以不随顺是法,但是不是梵行。
“若僧是梵行者,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正向者有四 = 指四正向,即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
四圣住于果 = 指住于四种果位的圣者,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漏尽通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梨是戒耶?剃发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 问清净是戒吗?不是的。在传戒的时候,羯磨和尚就问受戒人:「你在过去做过不规矩的事吗?如果做了,能否改过自新?恢复清净?」问清净不是戒,所传的戒律才是戒。
(tán) = 土筑的高台,用于祭祀、会盟等[altar](僧道过宗教生活或举行祈祷法事的场所。亦指某些会道门拜神集会的场所或组织[hall])
坛场 = 指佛家说教法之场所。
羯磨/羯摩 = Karma,意思是“作业”,是一种仪式的名称,安居期间,每半个月,由羯摩和尚召集僧团,作布萨羯摩。先由长老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提醒僧侣不要违犯戒律,并要求僧侣自我反省,举出不正当的行为。有违反戒律的僧侣,可以在此时向大众忏悔,接受僧团的处份,这称为诵戒,或布萨。接着,僧团成员可以举出自己对戒律的疑义与看法。由上座长老判断,并经过僧团成员的一致同意,由大众自行决定戒律应该如何制定与施行,通过的新戒律就由僧团共同遵守,形成新的学处。这称为羯摩。
和尚/和上 = upādhyāya,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佛教出家众,出家时的亲近师,即称为“和尚”,又称亲教师。和尚与授戒师即阿阇黎意义相近,一位比丘有一位“和尚”,与两位“阿阇黎”,分别授予他十戒和具足戒,这位比丘是其“和尚”的法统继承者。
阇梨/阿阇梨/阿阇黎 = ācārya,意译为轨范师、教授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传授、智德、智贤。意思是“用其智慧与道德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或上师。与和尚、喇嘛意义相近。
“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 像前边所举出来十种观法之后。
“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
“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著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 三世法皆空寂故: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一切法都是空寂,没有一个实体的缘故。
= 具一切佛法故:一切众生具足一切佛性,一切法性,无欠无余的缘故。

“复应修习十种法。
“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 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有为法,如幻化如梦想,如影像如音响,都是虚妄而不眞实。
(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 假设诸菩萨,能观察前边种种的法,而能和诸法相应。
观行 = 先观事理,然后起行/观心的修行方法。
无上觉/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

四种观行 = 此乃忏悔者,为灭罪方便,而修之四种观行也。
观因缘
其罪为无明所覆,无正观之力,不知罪过,远离善友,随逐魔行,如蛾赴火,不知自烧等,观为罪之因缘也。
观果报
所有诸恶不善业之业,三世轮转之苦果,了无穷极,沦溺于生死大海,冥然无涯,如抱石沉渊,遂难出脱,观为罪之果也。
观自身
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观如来身
观如来之身,众德具足,湛然常住,复以方便入于灭度,然慈悲拔救众生之心,无时或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