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4日星期日

四分律-初分之六

四分律卷第六
 
初分之六
 
#三十舍堕法
 
泥萨只波逸底迦/尼萨耆波夜提/尼萨只贝逸提/尼萨耆/尼萨耆波逸提 = Nissaggiya pacittiya,意译作尽舍堕、舍堕、弃堕。尼萨耆,尽舍之意;波逸提,堕之意。即波逸提之一种,谓应舍财物之堕罪。‘单堕’之对称。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五篇罪之一,僧戒八段中之第四段。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除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盖此戒与衣钵等财物有关,故若以所犯之财物舍于众中而忏悔之,称为尽舍;若不忏悔,则结堕恶之罪,称为堕。
长衣过限戒
又作长衣戒、长戒。长,谓无用之长物。禁制三衣以外之受衣,而于十日内不作净施作法。
离三衣宿戒
又作离衣宿戒。禁制离开三衣或其一而宿于异处。但作僧羯磨,咐嘱其他比丘而离衣者,则不犯戒。
月望衣戒
又作一月衣戒。若所用之三衣破损,受衣财而作新衣,其财不足时,允许受余分而储蓄之,唯储蓄之时间,禁制超过一个月以上。
非亲尼戒
又作取尼衣戒、取亲里尼衣戒、取非亲尼衣戒。禁制由非亲族之比丘尼受衣。亲里,指七世之亲族。但若比丘误受比丘尼衣,或比丘尼误受比丘衣时,得交换之。
使非亲尼浣故衣戒
又作使尼浣故衣戒、使尼浣衣戒。禁制由非亲里之比丘尼浣洗敝故之衣,或染,或打,皆在禁止之列。
从非亲族人乞衣戒
又作从非亲里居士乞衣戒、乞衣戒。禁制从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乞衣。但遭遇夺衣、失衣、烧衣、漂衣等厄难时则可从彼等乞衣。
过分取衣戒
又作过知足受衣戒、过足受衣戒。比丘遭遇夺衣、失衣等厄难时,若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等给与多数之衣,比丘应当知足,禁制受三衣以上。
劝增衣价戒
又作劝赞一居士增衣价戒、劝一居士增价戒、劝一居士戒。比丘受施主奉衣时,禁制劝其施与高价之衣而受之。
劝二家增衣价戒
又作劝二居士增价戒、劝二居士戒。二居士分别以衣奉施比丘时,禁制比丘劝彼等共作一高价衣而受之。
过分忽切索衣价戒
又作三反六默忽切索衣戒、过限索衣戒、忽切戒。施主以衣价托付执事(净主),当比丘要衣时,前往执事之处,二返三返,令彼忆念,且言‘我要衣’。若未得衣,复可四、五、六返,令彼忆念,禁制超越此限而作过度急切之索求。
乞蚕绵作袈裟戒
又作杂野蚕绵作卧具戒、野蚕绵卧具戒、乞绵蚕戒。禁制杂野蚕绵作新卧具(但依道宣之说,则不限于卧具,亦通于袈裟)。
黑毛卧具戒
又作黑羊毛作卧具戒、黑毛戒。禁制以纯黑之羊毛作新卧具。
白毛三衣戒
又作白羊毛卧具戒、白毛卧具戒、白毛戒。作新卧具时,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毛、四分尨毛,禁制违之,并禁作纯白之卧具。
减六年作三衣戒
又作减六年作卧具戒、减六年卧具戒、六年戒。卧具新作未满六年,禁制又作卧具。但舍旧卧具,或作病比丘等之僧羯磨者不在此限。
不贴坐具戒
又作不褋尼师坛戒、不帖坐具戒、不牒戒。作新坐具时,应由旧坐具取纵广一桀手,帖着于新坐具上,禁制违犯。
持羊毛过限戒
又作担羊毛过三由旬戒、担毛过三由旬戒、担毛戒。若于道中得羊毛而无人担持时,比丘得自行担持,唯禁制超过三由旬之限度。
使非亲尼浣染毛戒
又作使尼浣擘羊毛戒、使非亲里尼浣染擘羊毛戒、使尼浣毛戒。禁制使非亲里之比丘尼为其浣洗或染擘羊毛。
畜钱宝戒
又作畜宝戒。禁制手取金银钱财,或教人取,或置于地而受之,均在禁止之列。
贸宝戒
又作贸钱宝戒。禁制以金银钱财贸易他人之金银钱财。
贩卖戒
又作卖买戒。禁制贩卖物品而交易饮食等。
畜长钵过限戒
又作畜长钵戒、长钵戒。禁制在所用之一钵以外别受钵,而不作净施之法超过十日以上者。
乞钵戒
钵虽破损,然其破损未至五缀而不漏者,禁制更求新钵。
自乞缕使非亲织戒
又作乞缕使非亲织戒、自乞缕使非亲里尼织衣戒、乞缕戒。禁制自乞缕线,持至非亲里之织师处,使彼织衣者。
劝织师增衣缕戒
又作劝赞织师增织戒、屏劝织师增缕织戒、劝织戒。比丘知悉居士及居士妇等令织师为己织作衣时,禁制前往织师处更改价目,令彼织作姣好之衣而与价得之。
夺衣戒
又作先与他衣强夺戒。禁制比丘将衣给与他比丘后,因嗔恚而自行夺取或令他人夺之,又他比丘已还其衣而仍自取之者,亦在禁止之列。
畜七日药过限戒
又作畜药过七日戒、七日药戒、畜纳戒。比丘患病,在七日内得畜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等物,禁制超过七日之限。
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又作雨浴衣戒。雨浴衣必于三月十六日求置,四月一日开始使用,禁制于所定之日以前求之或用之。
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又作急施衣戒。若因特殊原因而急施衣时,于夏安居最后十日间受之,受已乃至所定之衣时中得畜其衣,而禁制十日以前受之,或过衣时而畜之。
有难兰若离衣戒
又作离衣六宿戒、兰若离衣六宿戒、六夜戒。夏安居后,迦提月满(即印度十二月之第八月,相当于阴历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间,住在阿兰若处,若恐惧有财难,将三衣之一留置舍内,限六夜得离衣而宿,禁制超过六夜以上。
回僧物入己戒
又作回僧物戒、回僧戒。禁制明知为僧物而自求之以为己物者。
 
##长衣过限戒第一
= 当比丘完成他的僧袍制做之后,他最多只能保留一块多的僧袍布十天。
= 谓无用之长物。禁制三衣以外之受衣,而于十日内不作净施作法。
 
尔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世尊听诸比丘持三衣,不得长。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时六群比丘畜长衣,或早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如是衣服藏举。
六众苾刍/六群/六群比丘 = Cha-bbaggiya-bhikkhu,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诸律所载,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载,六比丘即:()难陀(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迦留陀夷(Kaludayin)。()阐那(Chanda),又作车匿。()阿说迦(梵Asvaka),又作阿湿婆,译作马宿、马师。()弗那跋(梵Punarvasu),又作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译作满宿。
长衣 = 指比丘三衣或百一资具以外之衣。长,为长物之义。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诸比丘见已,语六群比丘言:“佛听持三衣,不得长;此是谁衣?”
答曰:“是我等长衣。”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如来听持三衣,汝等云何畜长衣,早起衣、中时衣、晡时衣?”
诸比丘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如来听持三衣,汝等畜长衣?”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畜长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阿难从人得一贵价粪扫衣,欲以奉大迦叶,大迦叶常头陀着此衣故。
衲衣/百衲衣/粪扫/粪扫衣 = Pamsu-kula,即摭取被舍弃于粪尘中之破衣碎布,洗涤后作成之袈裟。
迦叶不在,阿难作是念:“世尊与诸比丘结戒,若比丘畜长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我今得此贵价粪扫衣,欲以奉大迦叶;大迦叶常头陀着此衣而不在,不知云何?”
 
即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与诸比丘结戒,若比丘畜长衣,尼萨耆波逸提;我今得一贵价粪扫衣,欲以奉上大迦叶;大迦叶常头陀着粪扫衣。”
 
佛问阿难:“迦叶何时当还?”
阿难白佛言:“却后十日当还。”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与诸比丘随顺说法,无数方便说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出离法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畜长衣齐十日;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畜长衣经十日,不净施得畜;若过十日,尼萨耆波逸提。’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得蓄长衣。()得离衣宿。()得别众食。()得展转食。()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说净/净施 = Vikappana,若有一甲比丘,受乙之施与长物(允许比丘拥有三衣一钵以外之物品),甲比丘不得直接受纳,而须将该物逆施给乙;或假定将物品施与丙,然后再受乙或丙之返还,甲比丘始可获得该物,即称净施,乙或丙则称净施者。复以甲比丘对净施者解说施与之旨,故此净施又称说净。净施系为除去比丘对财物之贪欲而行之权宜,表现出家人以少欲知足为生活原则。
 
“比丘义如上。
“衣竟者,三衣迦絺那衣已出。
“衣者有十种:絁衣、劫贝衣、钦婆罗衣、刍摩衣、谶摩衣、扇那衣、麻衣、翅夷罗衣、鸠夷罗衣、谶罗半尼衣。
(shī) = 自蚕茧缫制得到白丝或以蚕丝织成的织物[a coarse silk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钦婆罗 = Kambala,衣名。
菆摩/须摩/刍摩迦/苏摩/谶磨/刍摩 = Ksuma,即麻衣。
(chèn) = 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auguryprophetic remark]
翅夷罗 = 袈裟之一种。以鸟之羽毛所制之法衣。
鸠那罗/拘耆那罗/拘耆罗/拘翅罗/拘枳罗/俱系罗/瞿翅罗/瞿师罗/俱枳罗/瞿枳罗/具史罗/鸠夷罗 = Kokila,鸟名。译曰好眼鸟,好声鸟,美音鸟,鵶鸥等。
叉罗波腻/嚫罗钵尼/差罗波尼 = Sara-parni,意译作灰水。乃木或草之名,以此所作之衣,则称嚫罗钵尼衣,为十种衣之一。
 
十种衣 = 指比丘众能着用之十种衣服。从形状区别,称为三衣或五衣;从质料区分,称为十种衣。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仅举七种衣,有部毗奈耶卷十八亦列出七种,而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则说六种。又野麻衣、驼毛緂树叶衣、豹衣、鹿衣及小浴衣,为外道之衣类,皆不用。
拘舍衣
Kausa,又作高世耶衣、憍赊耶衣(梵Kauseya)。为蚕丝(绢布)所制。
劫贝衣
Kappasa,又作吉贝衣、劫波育衣。为棉布所制。
钦婆罗衣
Kambala,乃羊毛布作成。或称系奢(Kesa,毛发)钦婆罗衣。
刍摩衣
Ksauma,为麻布衣之一。
叉摩衣
Ksama,又作纤摩衣。亦为麻之质料。
舍那衣
Sana,又作奢那衣、扇那衣。为似麻之树皮所制。
麻衣
翅夷罗衣
Cira,木皮布作成。
拘摄罗衣
又作拘遮罗衣、鸠夷罗衣。以拘翅罗鸟(Kokila)、鸠那罗鸟(Kunala)之羽毛制成。
嚫罗钵尼衣
Sara-parni,又作谶罗半尼衣、差罗波尼衣、厕罗婆尼衣。为草所制,亦有以野蚕茧为纬,麻苎为经制成。
 
“长衣者,若长如来八指、若广四指是。
 
“若比丘一日得衣畜,二日得衣乃至十日得衣畜,至十一日明相出,一切尼萨耆。
明相 = 曙光渐明,天空露白之状。律典中规定,凡比丘于晨朝,即现明相时至日中之间,入众行乞、斋食;而明相以前或日中以后,称为非时,不得行乞、斋食等,若于此时段食之,称为非时食。又入定、忏悔、自誓得戒等之际,感白光之照烛,此亦若明相,称之为好相,乃圣力感应之瑞征。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不得,三日得衣、四日得,如是乃至十日得衣,至十一日明相出,九日中所得衣,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得衣,三日不得、四日得。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三日不得,四日得乃至十日得衣,至十一日明相出,八日中所得衣,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得衣,三日、四日不得,五日得。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三日、四日不得衣,五日得衣,乃至十日得衣,十一日明相出,七日中所得衣,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得衣,三日、四日、五日不得衣,六日得。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不得衣,六日得衣,乃至十日得衣,十一日明相出,六日中所得衣,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得衣,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不得衣,七日得。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不得衣,七日得衣,乃至十日得衣,至十一日明相出,五日中所得衣,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得衣,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衣,八日得衣。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衣,八日得衣,乃至十日得衣,十一日明相出,四日中所得衣,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得衣,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不得衣,九日得衣。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不得衣,九日、十日得衣,三日中所得衣,至十一日明相出,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得衣,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不得衣,十日得衣。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不得衣,十日得衣,十一日明相出,二日中所得衣,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得衣,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不得衣。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不得衣,十一日明相出,一日中所得衣,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不净施,二日得衣净施,三日得衣乃至十日得衣不净施,至十一日明相出,九日中所得衣,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衣、二日得衣不净施,三日得衣净施,四日得衣不净施。
“如是若遣与人、若失衣、若故坏、若作非衣、若作亲友意取、若忘去,尽尼萨耆。
“若犯舍堕,衣不舍持更贸余衣,一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
 
“此舍堕衣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胡跪合掌,当作是语:‘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故畜尔所长衣,过十日犯舍堕;我今舍与僧。’
(xǐ) = 鞋子[shoe]
“彼舍衣竟当忏悔;受忏悔人当作白然后受忏,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故畜尔所长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悔;白如是。’
“作此白已,然后受忏悔;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答言:‘尔。’
“若众僧多难集,此比丘若因缘事欲远行,应问言:‘汝此衣与谁?’
“随彼说便与;僧即应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说,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故畜尔所长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持此衣与彼某甲比丘,彼某甲比丘当还此比丘;白如是。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故畜尔所长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持此衣与彼某甲比丘,彼某甲比丘当还此比丘。
“‘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彼某甲比丘、彼某甲比丘当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比丘于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还时有人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持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衣、若数数着坏者,尽突吉罗。
波利迦罗/波伽罗 = Parikara,译曰助身衣。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齐十日内若转净施、若遣与人,若贼夺想、若失想、若烧想、若漂想,不净施、不遣与人,不犯。
“若夺衣、失衣、烧衣、漂衣,取着、若他与着、若他与作,彼不犯。
“彼受付嘱衣者,若命终、若远出、若休道、若为贼强将去,若为恶兽所害、若为水漂溺,如此不作净施、不遣与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离三衣宿戒第二
= 当比丘完成他的僧袍制做之后,他如果离开他的三件僧袍一晚,除非被比丘们同意。
= 禁制离开三衣或其一而宿于异处。但作僧羯磨,咐嘱其他比丘而离衣者,则不犯戒。
 
尔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持衣,付嘱亲友比丘往人间游行。
受付嘱比丘得此衣,数数在日中晒;诸比丘见已便问言:“佛听比丘畜三衣,不得长;此是谁衣?”
 
彼即答言:“此六群比丘衣,是我亲友寄我游行人间,恐虫坏故晒耳。”
 
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汝等云何以衣付嘱亲友比丘,离衣人间游行?”
 
嫌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以衣付嘱亲友比丘,离衣游行人间?”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舍,三衣中若离一一衣异处宿,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有一比丘,有干痟病,有粪扫僧伽梨患重。
(xiāo) = 头痛;酸痛。/痟渴,中医指糖尿病、水崩症等。/衰微。
此比丘有因缘事欲游行人间,不堪持行,自思念言:“世尊与比丘结戒,不得离衣宿;离衣宿,尼萨耆波逸提;而我今干痟病,有粪扫僧伽梨极重,有因缘事欲往人间行,不堪持行;我今当云何?”
 
即语同伴比丘:“世尊与诸比丘结戒,若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比丘三衣中若离一一衣宿,尼萨耆波逸提;而我得干痟病,此衣极重,有因缘事欲人间行,不堪持行;我今云何?诸大德为我往白世尊,世尊有所教敕,我当奉行。”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诸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听僧与此病比丘结不失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彼比丘应往至僧中,偏露右臂、脱革屣向上座礼,胡跪合掌当作是说:‘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得干痟病,此粪扫僧伽梨重,有因缘欲人间行,不堪持行;我今从僧乞结不失衣法。’
“应如是求,乃至三说。
“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得干痟病,有粪扫僧伽梨衣重,有因缘事欲人间行,不堪持行;从僧乞结不失衣法;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此比丘结不失衣法;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得干痟病,有粪扫僧伽梨衣患重,有因缘事欲人间行,不堪持行;今从僧乞结不失衣法;今僧与某甲比丘结不失衣法;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结不失衣法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结不失衣法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三衣中离一一衣异处宿,除僧羯磨,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衣已竟者,三衣也,迦絺那衣已出。
“三衣者,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
 
“衣者,有十种,如上说。
“僧者,一说戒一羯磨。
 
羯磨 = kamma
意译作‘业’。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不失衣者,僧伽蓝里有一界;失衣者,僧伽蓝里有若干界。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不失衣者,树有一界;失衣者,树有若干界。
“不失衣者,场有一界;失衣者,场有若干界。
“不失衣者,车有一界;失衣者,车有若干界。
“不失衣者,船有一界;失衣者,船有若干界。
“不失衣者,村有一界;失衣者,村有若干界。
“不失衣者,舍有一界;失衣者,舍有若干界。
“不失衣者,堂有一界;失衣者,堂有若干界。
“不失衣者,库藏有一界;失衣者,库藏有若干界。
“不失衣者,仓有一界;失衣者,仓有若干界。
 
“僧伽蓝者,有四种,如上。
“树者,与人等足荫覆跏趺坐。
“场者,于中治五谷处。
“车者,若车回转处。
“船者,若船回转处。
“村者,有四种,如上。
“堂者,多敞露。
“库者,储积藏诸车乘、辇舆贩卖之物。
(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仓者,储积米谷。
“僧伽蓝界者,此僧伽蓝界、非彼僧伽蓝界,此僧伽蓝界、非彼树界,乃至库藏界、非彼库藏界亦如是。
“此树界、非彼树界,乃至库藏界、僧伽蓝界亦如是。
“此场界、非彼场界,乃至僧伽蓝界、树界亦如是。
“余者作句亦如上。
 
“僧伽蓝界者,在僧伽蓝边,以中人若用石、若塼掷所及处是名界。
“乃至库藏界亦如是。
“若比丘置衣在僧伽蓝内,乃在树下宿,明相未出,若舍衣、若手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不舍衣、若不手捉衣、若不至掷石所及处,明相出,随所离衣宿,尼萨耆波逸提。
 
“除三衣,若离余衣,突吉罗。
“若比丘留衣着僧伽蓝内,往场处宿,明相未出,若舍衣、若应手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不舍衣、若不手捉衣、若不至掷石所及处,明相出,随所离衣宿,尼萨耆波逸提。
“乃至库藏宿,一一句亦如是。
“若比丘留衣树下,往场处宿,乃至库藏、僧伽蓝处宿亦如是。
“不失衣者,若阿兰若处无界,八树中间一树间七弓。
“遮摩梨国作弓法,长中肘四肘。
一弓 = Dhanu,乃印度古代之长度单位,相当于四肘之长。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
一肘 = 肘,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
“若比丘无村阿兰若处,留衣着此八树间,异处宿,明相未出,不舍衣、不手捉衣、若不至掷石所及处,明相出,尼萨耆波逸提。
“除三衣,离余杂衣,突吉罗。
 
“此舍堕衣,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当往僧中偏露右臂、脱革屣向上座礼,胡跪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离衣宿犯舍堕,我今舍与僧。’
“彼舍已当忏悔;受忏人当作白,然后受忏,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离衣宿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作此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彼答言:‘尔。’
“僧应即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离衣宿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持此衣还彼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离衣宿犯舍堕,今舍与僧;僧持此衣还彼某甲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彼某甲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还时若有人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持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衣,若数数着坏者,尽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僧与作羯磨,明相未出,手捉衣、若舍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劫夺想、若失想、若烧想、若漂想、若坏想、若水道断路崄难、若贼难、若恶兽难、若渠水涨、若强力者所执、若系缚、或命难、或梵行难,若不舍衣、不手捉衣、不至掷石所及处,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月望衣戒第三
= 当比丘完成他的僧袍制做之后,如果他被赠予它季的僧袍布,他可以接受,一旦接受了,他必须马上划记(成为他的比丘四需要中之一),如果布不够的话,他可以先将布放在一边最多一个月,等候其它的布。如果他保留这布超过时间。
= 若所用之三衣破损,受衣财而作新衣,其财不足时,允许受余分而储蓄之,唯储蓄之时间,禁制超过一个月以上。
 
尔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有僧伽梨故烂弊坏,自念言:“世尊与比丘结戒,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听十日内畜长衣,过者犯尼萨耆波逸提;然我此僧伽梨故烂弊坏,十日中间更不能办,我今当云何?”
 
即语同意比丘言:“善哉大德,为我白世尊,若世尊有教,我当奉行。”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告言:“自今已去听比丘畜长衣,为乃至满足故。”
 
时六群比丘闻世尊听畜长衣为乃至满足故,彼有粪扫衣及余种衣,同者不足,取中粪扫衣浣染四角头点作净,持寄亲友比丘已,人间游行。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时受寄比丘以其行久不还,便出晒之。
诸比丘见已问言:“世尊制戒听畜三衣,不得过;此是谁衣耶?”
 
报言:“此是六群比丘衣;六群比丘作是言:‘世尊制戒听畜长衣乃至满足’,而彼有粪扫衣及余种衣,同者不足,取中粪扫衣浣染四角头点作净,持寄我往人间行,恐腐坏故为晒之耳。”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言世尊听畜长衣为乃至满足故,而以同衣不足,取中粪扫衣浣染四角头点作净,寄亲友比丘往人间行?”
 
诸比丘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世尊听比丘畜长衣为满足故,而以同衣不足,取中粪扫衣浣染四角头点作净,寄亲友比丘往人间行?”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若比丘得非时衣,欲须便受,受已疾疾成衣;若足者善,若不足者得畜一月,为满足故;若过畜,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衣已竟者,三衣竟迦絺那衣已出。
“时者,无迦絺那衣自恣后一月,若有迦絺那衣自恣后五月。
“非时者,若过此限。
“衣者,十种衣,如上。
 
“若十日中同衣足者,应裁割、若綖拼、若缝作衣、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不裁割缝作衣、若不綖拼、不净施、不遣与人,十一日明相出,随衣多少尼萨耆波逸提。
(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pīn) = [bindtie](合在一起;连合;连缀[put togetherjoin together])
“若同衣不足至十一日,同衣足即十一日应裁割缝作衣、若綖拼,若不裁割缝作衣、若不綖拼、若不净施、若不遣与人,至十二日明相出,随衣多少尽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乃至二十九日亦如是。
“若同衣不足三十日,若足、若不足,若同衣、若不同衣,应即日裁割缝作衣、若綖拼、若净施、若遣与人,若不裁割缝作衣、若不綖拼、若不净施、若不遣与人,至三十一日明相出,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应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当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有尔所衣、过尔所日犯舍堕;我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
“受忏人当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有尔所衣、过尔所日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作如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彼答言:‘尔。’
“僧应即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有尔所衣、过尔所日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持此衣还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有尔所衣、过尔所日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某甲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某甲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还时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不还,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持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衣、若数数着坏者,尽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十日内同衣足、若裁割、若綖拼、若缝作衣,若同衣不足至十一日,同衣足应裁割、若綖拼、若缝作衣、若净施、若遣与人,乃至二十九日亦如是。
“至三十日若足、若不足、若同衣、若不同衣,即日应裁割、若綖拼、若缝作衣、若净施、若遣与人,不犯。
“若夺想、若失想、烧想、漂想,不裁割、不綖拼、不缝作衣、不净施、不遣与人,不犯。
“若夺衣、若失衣、若烧衣、若漂衣,而取着、若他与着、若作被,不犯。
“若受寄衣比丘命终、或远行、或休道、或被贼、或为恶兽所害,若为水所漂,若不裁割、不綖拼、不缝作衣、不遣与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取非亲里尼衣戒第四
= 任何比丘接受一位和他无(血缘)关系的比丘尼的僧袍布,除非是交换。
= 禁制由非亲族之比丘尼受衣。亲里,指七世之亲族。但若比丘误受比丘尼衣,或比丘尼误受比丘衣时,得交换之。
 
尔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中。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迦兰陀竹园/迦兰多竹林/迦兰那加竹林/迦陵竹林/迦兰陀竹林 = Veluvana-kalandakanivapa,意译为栗鼠竹林、好鸟竹林、多鸟竹林、鹊封竹林。此竹林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是迦兰陀鸟栖息之竹林。
时有女人名莲华色,其父母嫁与郁禅国人,后遂怀妊,彼欲产还父母家,产一女颜貌端正。
莲华色 = Uppalavanna,意译作莲华鲜、专华色、华色。或梵汉并举,译作优钵罗华色、优钵华色。即莲华色比丘尼。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誉为神足第一。又作青莲华尼、莲华色尼、莲华色女、莲华淫女、莲华女、嗢罗苾刍尼。未出家前,原为王舍城人,初嫁郁禅国人,婚后曾生一女。因发现其夫与其母私通,故离家至波罗捺城,另嫁一长者。日后长者至郁禅国经商,娶一少女归波罗捺国,后方知彼乃莲华色之女。莲华色深感命运悲凉,前则与母共夫,今则与女共夫,因而自暴自弃,遂至毗舍离城过淫女生活。一日,听闻目犍连说法而归信佛教,乃依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出家,后得六神通,证阿罗汉果。据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载,佛陀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归返人间时,莲华色曾化作转轮圣王之身迎接佛陀,是后又恢复本形礼佛。后提婆达多叛逆,欲加害佛陀,莲华色呵斥之,提婆达多怒击其头顶而致死。
彼莲华色与其女共在屋内,时莲华色夫与莲华色母私通。
时莲华色有婢见之便语莲华色。
莲华色闻已内自思惟:“咄,云何女与母同一夫,何用女人身为?”
 
即舍抱上女着屋内而去,往至波罗奈城住城门外立,身蒙尘土涂跣足破。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xiǎn) = 赤脚[barefoot]
时城中有长者其妇命终,乘车将从出波罗奈城至园游看,见此莲华色在门外立,颜貌端正而身蒙尘土涂跣破足,便系意在彼。
即至女前问言:“汝属谁?”
莲华色报言:“我无所属。”
长者复问:“若无所属,能为我作妇否?”
答言:“可尔。”
即呼上车同载而归为妇。
 
后于异时莲华色夫大集财宝,从波罗奈往至郁禅国治生。
治生(zhì shēng) = 自营生计。
时值彼国童女节会戏笑之日,莲华色所生女着好服饰亦在其中。
此女端正,长者见之即系念在心,便问傍人:“此是谁女?”
报言:“此某甲女。”
复问:“住何处?”
答言:“在某处。”
复问:“在何街巷?”
答言:“在某街巷。”
长者复问:“其家门户何向?”
答:“向某处。”
即往其家问其父言:“此是汝女耶?”
答曰:“是我女。”
复问:“能嫁与我否?”
报曰:“可尔。”
长者问:“索几许物耶?”
其父报言:“与我百千两金即便与之。”
其父便庄严其女,从郁禅国还至波罗奈。
 
时莲华色遥见,便作所生女想视之,此女见莲华色亦作其母意视之,遂久狎习。
(xiá) = 驯犬[tame](不重视或不注意[disregard]/亲近;接近[be close to])
狎习(xiá xí) = 亲近熟习。
莲华色与女梳头,问言:“汝是何国人?谁家女耶?”
答言:“我是郁禅国人。”
复问:“家在何处?在何里巷?门为那向?父为是谁?”
其女报言:“我家在某处、里巷某处、门向某处、父名某甲。”
复问:“汝母何姓?”
女报言:“我不识母,但闻人言,母名莲华色,少舍我去。”
时莲华色心自念言:“此即是我女。”
便自怨责:“咄,何用女人身为?云何今日母子复共一夫?”
即舍彼家而去,往至罗阅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与无数大众围绕说法,遥见世尊,颜貌端正、诸根寂定、得上调伏、如调龙象、如水澄清、无有尘秽。
见已发欢喜心,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时世尊渐为说微妙法,说施说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净赞叹出离,复说四谛苦集尽道具足分别。
时莲华色即于座上得法眼净,譬如新净白叠无有尘垢、易以为色,莲华色得法清净亦复如是。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见法得法得成果证,前白佛言:“愿世尊听我出家,于佛法中修清净行。”
佛告阿难言:“汝将此莲华色到摩诃波阇波提所,令度之。”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阿难即受佛教,将诣摩诃波阇波提所语言:“世尊有教令,汝度此妇人。”
即度令出家。
彼于异时思惟日进,逮得阿罗汉,有大神力。
 
时有众多比丘尼在空闲处住,时莲华色比丘尼别在一林中坐思惟。
莲华色住处有贼帅常在中住,莲华色比丘尼执持威仪礼节庠序,彼贼见已即生善心。
(xiáng) = 殷、周时的学校[school]
庠序(xiáng xù) = 庠与序,皆为古时学校的名称。
后异时贼帅大得猪肉,食啖之余裹之悬着树枝言:“此林中若有沙门、婆罗门,有大神力者与之持去。”
而心为莲华色比丘尼。
 
时莲华色比丘尼天耳闻声、天眼清净,即见以白叠裹猪肉悬着树枝上。
夜过已语式叉摩那、沙弥尼:“汝往彼某处树上,有白叠裹猪肉,取来。”
即往取来与莲华色比丘尼。
 
莲华色比丘尼敕令煮,至食时自往耆阇崛山上,与诸上座比丘食之。
时有一比丘着弊故补纳僧伽梨,莲华色比丘尼见已发慈愍心,即问比丘言:“大德,何故乃着此弊故僧伽梨耶?”
答言:“大姊,此尽法故弊坏耳。”
莲华色比丘尼着一贵价僧伽梨,语比丘言:“大德,我持此衣与大德,大德所著衣可与我否?”
比丘答言:“可尔。”
即脱僧伽梨与比丘尼,彼取比丘弊故衣着之。
 
后于异时,莲华色着此弊衣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世尊知而故问言:“汝所著衣何以弊故?”
莲华色比丘尼即以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言:“汝不应如是;莲华色,听汝畜持五衣完坚者,余衣随意净施若与人;何以故?妇人着上衣服犹尚不好,何况弊衣?”
尼五衣/五衣 = Panca civarani,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Antaravasaka)、僧祇支(Sankaccha)、厥修罗(Kusula)等比丘尼所着用之五种衣。前三者与比丘三衣同为大衣、上衣、内衣。僧祇支又作只支、掩腋衣、覆膊衣,为一长方形布,披着于左肩,掩蔽左膊,另一端则斜披以掩右腋。厥修罗又译作圌衣,即尼师所著之下裙。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彼比丘言:“汝实从莲华色比丘尼取衣耶?”
答曰:“实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从比丘尼取衣?”
呵责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从比丘尼取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已,诸比丘皆畏慎,不敢从亲里比丘尼取衣。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从亲里比丘尼取衣;何以故?若非亲里亦不筹量,不能知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恶、若故、若新;若是亲里筹量,知有无,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恶、若新、若故;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从非亲里比丘尼取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祇洹中二部僧得施衣共分,时比丘尼衣比丘错得,比丘衣比丘尼错得。
时比丘尼持衣至僧伽蓝中语比丘言:“我持此衣与大德,大德衣与我。”
诸比丘报言:“佛不听我等取非亲里比丘尼衣。”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诸比丘:“自今已去若贸易衣,听;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从非亲里比丘尼取衣,除贸易,尼萨耆波逸提。’
(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改变[change])
 
“比丘义如上。
“非亲里者,非父母亲里,乃至七世非亲里也。
“亲里者,父母亲里乃至七世是亲里也。
 
“衣者,有十种,如上。
“贸易者,以衣贸衣、以衣易非衣、或以非衣贸衣,或以若针、若筒、若刀、若綖、若小假物乃至一丸药贸衣。
(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若比丘从非亲里比丘尼取衣,除贸易,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当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胡跪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取非亲里比丘尼衣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取非亲里比丘尼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当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彼答言:‘尔。’
“僧应即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取非亲里比丘尼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比丘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取非亲里比丘尼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某甲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某甲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于僧中舍衣竟,不肯还者,突吉罗。
“还时若有人教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或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数数着坏,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从亲里比丘尼边取衣,若贸易、为僧为佛图取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使非亲里尼浣故衣戒第五
= 任何比丘由一位和他无(血缘)关系的比丘尼帮他洗,染,或刷他用过的僧袍。
= 禁制由非亲里之比丘尼浣洗敝故之衣,或染,或打,皆在禁止之列。
 
尔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迦留陀夷,颜貌端正,偷兰难陀比丘尼亦复端正。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迦留陀夷系意在偷兰难陀,偷兰难陀亦系意在迦留陀夷。
时迦留陀夷乞食时至着衣持鉢,到偷兰难陀比丘尼所在前露形而坐,比丘尼亦复露形而坐,各各欲心相视。
迦留陀夷寻失不净污安陀会,偷兰难陀见已语言:“大德,持此衣来我欲为浣。”
 
即脱衣与之。
偷兰难陀比丘尼得此衣已,即于屏处以爪扴取不净着口中,复以少许着小便道中,后遂有娠。
(jiá) = 刮。
(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诸比丘尼见已语言:“汝无惭愧作不净行。”
答言:“大姊,我非无惭愧,不犯不净行。”
诸比丘尼言:“汝若不犯不净行,何故有娠?诸比丘尼不犯不净行者,何不有娠?”
 
时偷兰难陀即具说因缘。
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以此因缘嫌责迦留陀夷:“云何尊者,乃与偷兰难陀比丘尼作如是事?”
 
时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
佛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汝审与偷兰难陀比丘尼有如是事否?”
答言:“实尔。”
佛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与偷兰难陀比丘尼作如是事?”
呵责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令比丘尼浣故衣,若染、若打,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后诸比丘各各有畏慎,不敢令亲里比丘尼浣故衣,若染、若打。
佛言:“听诸比丘令亲里比丘尼浣故衣若染、若打,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故衣,若染、若打,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非亲里亦如上说。
“亲里者亦如上说。
“故衣者,乃至一经身着。
“衣者,有十种,如上。
 
“若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故衣,若染、若打,三尼萨耆波逸提。
“语使浣染打,彼浣染不打,二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
“语使浣染打,彼浣不染而打,二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
“语使浣染打,彼不浣而染打,二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
“语使浣染打,彼不浣染打,三突吉罗。
 
“若比丘使非亲里沙弥尼、式叉摩那,浣染打故衣,突吉罗。
“若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新衣,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报言:‘尔。’
“僧应即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持此衣还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比丘僧中舍衣竟,不肯还者,突吉罗。
“当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不还,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复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烧、若故坏、若数数着坏,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与亲里尼故衣浣染打,若病浣染打,若为僧佛图浣染打,若借他衣浣染打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