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星期四

四分律-初分之十二

四分律卷第十二
 
初分之十二
 
#九十单提法(续)
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波逸提 = Pacitt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有舍堕、单堕二种。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据毗尼母经卷七载,所犯之罪轻微、非断灭善根之枝条罪、伤善处少,故称波逸提。
 
##坏生种戒第十一
= 破坏一个(活的)植物。
 
尔时佛在旷野城,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言:“有一旷野比丘修治屋舍故自斫树耶?”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答曰:“实斫。”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修治屋舍故自斫树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坏鬼神村,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鬼者,非人是。
“村者,一切草木是,若斫截堕故名坏。
 
“村有五种:有根种、枝种、节生种、覆罗种、子子种。
“根种者,呵梨陀姜、忧尸罗、贸他致、咤卢揵陀楼及余根所生种者是。
阿利陀姜/呵梨陀姜 = Halidda,意译黄姜。属姜荷科之郁金类。
“枝种者,柳、舍摩罗、婆罗醯他及余枝种等是。
(liǔ) = 木名。枝条柔韧。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垂柳、旱柳、杞柳等[willow]
(xī) = 用于保存蔬菜、水果、鱼蛋、牡蛎的净醋或加香料的醋[pickles]
罗婆醯陀树 = 印度古代之树名。据四分律卷十二载,佛陀曾禁止比丘炒食罗婆醯陀之种子,若犯者,即得突吉罗罪(轻垢罪)。上记四分律虽举出罗婆醯陀之名,然迄今未能确定系指何树。智首于四分律疏卷九则谓,罗婆醯陀即是贝多树。
“节生种者,苏蔓那华、苏罗婆、蒱醯那、罗勒蓼及余节生种者是。
拘薮摩/俱苏摩/拘苏摩 = Kusuma,意译作花,乃花之总称。
(liǎo) = 蓼属植物的泛称[knot-weed]
“覆罗种者,甘蔗、竹苇、藕根及余覆罗生种者是。
“子子种者,子还生子者是。
 
“若生生想,自断、若教他断,若自炒、教他炒,自煮、教他煮,波逸提。
“若生疑,若自断、教他断,自炒、教他炒、自煮、教他煮,突吉罗。
“生非生想,若自断、教他断,乃至煮,突吉罗。
“非生生想,若自断、教他断,乃至煮,亦突吉罗。
“非生疑,若自断、教他断,乃至煮,亦突吉罗。
“草木七种色,青、黄、赤、白、黑、缥、紫色。
(piǎo) = 丝织物淡青色[light blue]
“生草木作生草木想,若自断、教他断,乃至煮,波逸提。
“生草木疑,若自断、教他断,乃至煮突吉罗。
“生草木非生草木想,若自断、教他断,乃至煮,突吉罗。
“非生草木生草木想,若自断、教他断,乃至煮,突吉罗。
“非生草木疑,若自断、教他断,乃至煮,突吉罗。
“若打撅着生树上,波逸提。
(juē) = 用手把东西拨在一起[poke togethermove with a stick together](断裂,折断[snapbreak sth.long and narrow])
“若以火着生草木上,波逸提。
“若断多分生草木,波逸提。
“断半干半生草木,突吉罗。
“若不言:‘看是知是’,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言看是知是,若断枯干草木,若于生草木上曳材曳竹正蓠障,若拨墼石,若取牛屎,若生草覆道以杖披遮令开,若以瓦石柱之而断伤草木,若除经行地上、若扫经行来往处地误拨断生草木,若以杖筑地拨生草木断,无犯。
(yè) = 拖,牵引[draghaul](飘摇[sway])
(bō) = 治理[administer](拨动东西;分开;拨开[stirpoke])
(jī) = 未烧的砖坯[unfired brick]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异语恼僧戒第十二
= 逃避的说话态度和不肯合作。
 
尔时世尊在拘睒毗瞿师罗园中。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尔时尊者阐陀比丘犯罪,诸比丘问言:“汝自知犯罪否耶?”
阐陀 = 又作车匿、阐那、阐铎迦。意译欲作、应作。为悉达多太子出家踰城时随从之驭马者。后出家,成为六群比丘之一。直至佛陀入灭后,阐陀始受默摈法之惩治,遂从阿难学道,而证阿罗汉果。/即阐陀论。为古代印度外道六论之一。阐陀,系吠陀经典中由韵文所组成之部分;阐陀论,即讲述音韵等之论书,属于吠陀之辅助学。
即以余事报诸比丘:“汝向谁语?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语我、为语谁耶?是谁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见罪,云何言我有罪?”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阐陀比丘言:“汝云何自知犯罪,余比丘问,乃以余事报诸比丘:‘汝向谁语?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我说、为余人说?谁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见罪,云何言我有罪耶?’”
 
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比丘僧,呵责阐陀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阐陀比丘,汝犯罪,诸比丘问言:‘汝自知罪否?’即以余语答诸比丘:‘汝向谁语?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我说、为余人说?谁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见罪,云何作如是语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阐陀比丘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白已,当名作余语;应如是白:‘大德僧听,此阐陀比丘犯罪,诸比丘问言:“汝今自知犯罪否?”即以余事报诸比丘言:“汝向谁语?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我说、为余人说?谁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见罪”;若僧时到僧忍听,当名阐陀比丘作余语;白如是。’
“作是白已,名作余语。
“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余语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尊者阐陀比丘,众僧与制不得作余语,后便触恼众僧,唤来不来、不唤来便来,应起不起、不应起便起,应语不语、不应语便语。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阐陀比丘言:“云何众僧名作余语已,后故触恼众僧,唤来不来、不唤来便来,应起不起、不应起便起,应语不语、不应语便语?”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阐陀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阐陀比丘,众僧与制名作余语,后故触恼众僧,唤来不来、不唤便来,应起不起、不应起便起,应语不语、不应语便语?”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阐陀比丘已,语诸比丘:“自今已去白已,名阐陀比丘作触恼;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阐陀比丘,僧名作余语已,触恼众僧,唤来不来、不唤便来,应起不起、不应起便起,应语不语、不应语便语;若僧时到僧忍听,制阐陀比丘名作触恼;白如是。’
“白已名作触恼;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妄作异语恼他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余语者,僧未作白便作余语:‘汝向谁说?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我说、为余人说?我不见此罪’;如是语者,尽突吉罗;若作白已,如是语者,一切尽波逸提。
“触恼者,若未白前,唤来不来、不唤来便来,应起不起、不应起便起,应语不语、不应语便语,一切尽突吉罗;若白竟作如是语,一切尽波逸提;若上座唤来不来,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重听不解,前语有参错,汝向谁说乃至我不见此罪。
“若欲为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若亲旧知识,欲为作无利益羯磨,不与和合,唤来不来,不犯。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若欲为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上、同和上、阿阇梨、同阿阇梨、若亲旧知识,欲为作无利益羯磨,若欲知,教言:‘莫来’,便来,不犯。
“若一坐食、若不作余食法食、若病唤起不起,不犯。
“或舍崩坏、或烧、或毒蛇入舍、或遇贼、或虎狼师子、或为强力将去、或为他所缚、或命难、或梵行难,教莫起便起,不犯。
“若恶心问,若问上人法:‘汝说是不?’与说,不犯。
“若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若亲旧知识,若欲为作无利益,教莫语便语,不犯。
“若小语、若疾疾语、若梦中语、若独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嫌骂僧知事戒第十三
= 诽谤或抱怨一个僧团的官员。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时尊者沓婆摩罗子为众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
(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时慈地比丘,其中间相去,齐眼见耳不闻处,自相谓言:“此沓婆摩罗子,有爱、有恚、有怖、有痴。”
慈地比丘 = 指慈(Mettiya)与地(Bhummajaka)二比丘,为佛陀之弟子。据五分律卷三载,慈、地二比丘为兄弟,福德极薄,分卧具、食物及差会时,常得粗恶者。偶若被差遣至好处,施家之长者知二比丘乃无清净行之人,唯供养粗恶之食,二比丘遂生恶嗔之心,嗔怨为众僧分卧具饮食之陀罗骠(Dabba)尊者,乃前往其妹弥多罗(Mettiya)比丘尼处,共谋诬告陀罗骠作非梵行波罗夷罪,即共至佛所,终证其为诽谤,弥多罗比丘尼受灭摈处分,二比丘则受种种呵责。此为十三僧残法中之第八无根重罪谤他戒、第九假根谤戒、九十单堕法中之第十二嫌骂僧知事戒之结制缘由。上记之事迹,五分律卷三及南传犍度所载者,皆谓慈与地为兄弟二人;然杂阿含经卷三十八所记述者,则仅作‘慈地比丘’一人。
余比丘语言:“此沓婆摩罗子为众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汝等莫说:‘彼有爱、有恚、有怖、有痴。’”
慈地比丘报言:“我等不面说,在屏处讥嫌耳。”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慈地比丘言:“此沓婆摩罗子,为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云何汝等言:‘彼有爱、有恚、有怖、有痴。’”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慈地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慈地比丘,沓婆摩罗子为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汝等云何嫌责彼言:‘有爱、有瞋、有怖、有痴。’”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慈地比丘已,告诸比丘:“慈地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讥嫌,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慈地比丘后复更作方便,便齐沓婆摩罗子闻而不见处,自相谓言:“此沓婆摩罗子,有爱、有瞋、有怖、有痴。”
诸比丘语言:“佛不制戒言讥嫌波逸提耶?”
慈地比丘报言:“我等不嫌,是骂耳。”
 
时有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慈地比丘言:“此沓婆摩罗子为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汝等云何骂耶?”
 
诸比丘呵责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慈地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沓婆摩罗子为僧所差,知僧坐具及差僧食,汝等云何骂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慈地比丘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若比丘嫌骂,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若面见讥嫌、若背面骂。
“面见嫌者,齐眼见不闻处言:‘有爱、有瞋、有怖、有痴。’
“背面骂者,齐耳闻不见处言:‘有爱、有瞋、有怖、有痴。’
“比丘嫌骂比丘,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若上座教汝嫌骂,若受教嫌骂,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其人实有其事,而有爱、有瞋、有怖、有痴,恐后有悔恨,语令如法发露,便言:‘有爱、有瞋、有怖、有痴’,无犯。
“若戏笑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露地敷僧物不举戒第十四
= 任何比丘把属于僧团的床,床垫,或凳子放在外面,或指使他人作,然后离开时没有将其放回或指使人放回,或没告别的离开。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欲请众僧饭食,时有十七群比丘,取僧坐具在露地敷,而经行望食时到。
十七群比丘 = 依十诵律卷十三载,王舍城有少年僧团,共十七人,后皆为目连所度成为佛弟子。止持会集音义谓,罗阅城中有十七名童子,共为亲友,时诸童子要共出家,即往僧伽蓝中求为见度,诸比丘即令出家,与授具足戒,然多习嬉戏,少学禅诵,其中唯优婆离童子(此非持律优婆离尊者)先断烦恼,证阿罗汉果。
时到已不收摄僧坐具便往彼食。
僧坐具即为风尘土坌、虫鸟啄坏、污秽不净。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诸比丘食已,还至僧伽蓝中,见僧坐具风尘土坌、虫鸟啄坏、污秽不净,即问言:“谁敷僧坐具不收摄而舍去耶?乃使风尘土坌、虫鸟啄坏、污秽不净。”
答言:“十七群比丘取敷。”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十七群比丘言:“汝云何敷僧坐具而不收摄,使风尘土坌、虫鸟啄坏、污秽不净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十七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十七群比丘,敷僧坐具不收摄而去,使风尘土坌、虫鸟啄坏、污秽不净?”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十七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取僧绳床、木床,若卧具、坐褥,露地自敷、若教人敷,舍去不自举、不教人举,波逸提。’
坐床/坐禅床/交椅/胡床/交床/绳床 = Pitha,比丘十八物之一。为绳制之座具(椅子),比丘坐卧用之。佛世时即为僧众所用之具,据十诵律卷三十九载,给孤独长者曾以赤朱涂五百绳床之脚,施与祇洹之僧。又禅林象器笺引琅琊代醉编谓,中国古时皆席地而坐,未尝有椅,至晋代乃有绳床,即上马交床之类。在印度多为长方形,坐、卧两用;中国、日本多称为椅子。
 
“比丘义如上。
“众僧物,为僧属僧。
“僧物者,已舍与僧。
“为僧者,为僧作未舍与僧。
“属僧者,已入僧已舍与僧。
 
“绳床者有五种:旋脚绳床、直脚绳床、曲脚绳床、入陛绳床、无脚绳床,木床亦如是。
(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卧具者,或用坐、或用卧。
“褥者,用坐。
 
“若比丘,以僧绳床、木床、卧具、坐褥,在露地敷、若教人敷,去时若彼有旧住比丘、若摩摩帝、若经营人,当语言:‘我今付授汝,汝守护看。’
摩摩帝 = Mamati,译曰寺主,知事。寺中之知事也。
维那/悦众/营事/授事/任事/知院事/知事 = 乃掌管诸僧杂事与庶务之职称。知事负有司掌庶务,保护僧物之责,故须选顺应诸僧愿望、严持戒律、心存 公正之贤者任之。
寺主 = Vihara-samin,指统掌一寺之庶务者。与‘住持’、‘住职’同义。亦为统领寺院内纲规之‘三纲’之一。
“若都无人者,当举着屏处而去。
“若无屏处,自知此处必无有破坏、当安隐,持粗者覆好者上而去。
“若即时得还便应去,若疾雨疾还不坏坐具者应往,若中雨中行及得还者应往,若少雨少行及得还者应往,彼比丘应次第作如是方便去。
“若比丘不作如是方便而行,初出门,波逸提。
“若一足在门外、一足在门内,意欲去而不去还悔,一切突吉罗。
“若二人共一绳床、木床坐,下坐应收而去。
“下坐作如是意,谓上座当收,而上座竟不收,而下座犯波逸提,复以非威仪故,突吉罗。
长老/上腊/首座/尚座/住位/上座 = Thera,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
“上座意谓下座当收,而下座不收,上座犯波逸提。
“若二人不前不后,俱不收,二俱波逸提。
“及余空绳床、木床、踞床、若机浴床、若卧具表里,若地敷、若取绳索毳放在露地不收便去,突吉罗。
(jù) = 蹲坐[crouchsquat](伸开腿坐[crouch])
(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若敷僧卧具在露地不收,而入房坐思惟,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取僧绳床、木床、踞床、若机、若卧具、坐褥,在露地自敷、若教人敷,去时语旧住人、若摩摩帝、若经营人言:‘守护此,付授汝’;若无人者收着屏处而去;若无屏处可安,自知此处必无忘失不畏坏,若以粗者覆好者上而去;若即去即时还;若暴风疾雨疾得还;若中雨中行,若少雨徐行得还者;若次第作如是方便去,无犯。
“若为力势所缚,若命难、若梵行难,不作次第而去,不犯。
“若二人共一绳床坐,下座应收。
“诸余空木床、绳床、踞床、若机浴床、若卧具表里、若地敷绳索、毳䘢敷在露地,若收而去。
(zhǔ) = 敝衣也。
“若在露地敷僧坐具,收摄已入房思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覆处敷僧物不举戒第十五
= 任何比丘把属于僧团的寝具放在外面,或指使他人作,然后离开时没有将其放回或指使人放回,或没告别的离开。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客比丘语旧住比丘:“我在边僧房中敷卧具宿。”
后异时不语旧比丘便去,僧卧具烂坏虫啮色变。
(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时旧住比丘,于小食、大食时、夜说法时、说戒时,不见客比丘。
旧住比丘作是念:“何以不见客比丘耶?将不命过,或能远去,或能反戒作白衣,或能被贼,或为恶兽所食,或为水所漂?”
彼即往到房,见众僧坐具烂坏虫啮色变,见已嫌彼客比丘所为:“云何客比丘,语我在边房敷众僧卧具宿,不语我而去,使众僧坐具烂坏虫啮色变?”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客比丘:“云何客比丘,语旧比丘在边房敷众僧卧具宿,不语而去,使众僧卧具烂坏虫啮色变?”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呵责客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在边房敷众僧卧具宿,去而不语旧比丘,使众僧敷具烂坏色变?”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客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于僧房中敷僧卧具,若自敷、若教人敷,若坐、若卧,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众僧物者,如上说。
“卧具,绳床、木床、卧褥、坐具,枕地敷下至卧毡。
(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felt]
 
“彼比丘僧房中,若敷众僧卧具,若自敷、若教人敷,若坐、若卧,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是中若有旧住比丘有经营人、若摩摩帝,当语言:‘与我掌护牢举。’
“于中若无人付授,不畏失,当移床离壁高床脚,持枕褥卧具置里,以余卧具覆上而去;若恐坏败,当取卧具毡褥枕举置衣架上竖床而去。
(zhī) = 同“支”。支撑[support]
“彼比丘当如是作而去,若比丘不作如是而去,若出界外,波逸提。
“一脚在界外、一脚在界内还悔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若期去而不去,突吉罗。
“若即还不久,二宿在界外,至第三宿明相未出,若自往到房中,若遣使往语,若摩摩帝、若知事人语言:‘汝掌护此物。’
“若比丘出界外二宿,至第三宿明相未出,不自往至房中、不遣使语言:‘汝掌护此物’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敷众僧卧具,若自敷、若教人敷,若坐、若卧。
“若彼去时,是中有旧住人、若摩摩帝、若知事人,语言:‘汝守护是物,于中作摩摩帝。’
“若无人付授,应量宜不坏败,当举床离壁,持卧具枕毡褥,举着床上重覆而去;若畏坏败,当举卧具着衣架上竖床而去;作如是而去者无犯。
“若房舍坏崩落火烧;若毒蛇在内;盗贼、虎狼、师子强力势者所执;若被系、若命难、若梵行难;若时还不久;若二宿界外,第三宿明相未出,当自去、若遣使语彼旧住人:‘汝掌护此物,作摩摩帝。’
“若水道留难;若道路有贼、虎狼、师子;若大水涨;为力势所持;若被系、若命难、若梵行难;二夜在界外,第三宿明相出,自不得往、不得遣使语人:‘掌护此物,与我作摩摩帝’,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强敷止宿戒第十六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为了硬塞进入另一比丘的房舍(属于僧团的),心想「任何人觉得挤可以离开」,只是为此而作这件事。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及十七群比丘,在拘萨罗国道路行向余聚落,至无比丘住处。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时十七群比丘语六群比丘言:“汝等先前去求止住处。”
六群比丘语言:“汝自去,我何豫汝事?”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
六群比丘是十七群比丘上座,十七群比丘语六群比丘言:“汝是我等上座,上座应先求住处,我等后当求。”
六群比丘报言:“汝等去,我不求住处。”
 
时十七群比丘即往求住处,自敷卧具止宿。
时六群比丘知十七群比丘求得宿止处敷卧具竟,往语言:“汝等起,当以大小次第止住。”
彼言:“我不与汝起。”
六群问言:“汝等今者几岁耶?”
十七群报言:“诸长老实是我上座,我等先已语长老:‘可先求住处,然后我等当求住处’,而今已住,终不能复移。”
时六群比丘强在坐间敷卧具宿,十七群比丘高声称言:“诸尊莫尔,诸尊莫尔!”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六群比丘言:“云何六群比丘,十七群比丘先得住处,后来强于中间敷卧具而宿耶?”
 
诸比丘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十七群比丘先得住处,后来强于中间敷卧具而宿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先比丘得住处,后来强于中间敷卧具止宿,念言:“若彼人嫌窄者自当去”;作如是因缘,非余非威仪,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不知是先住处、非先住处,后乃知是先住处,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知先比丘住处,后来强于中间敷卧具止宿,念言:“彼若嫌窄者,自当避我去”,作如是因缘,非余非威仪,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中间者,若头边、若脚边、若两胁边。
“卧具者,草敷、叶敷,下至地敷、卧毡。
“若比丘,知他比丘先得住处,后来强于中间敷卧具止宿,随转侧胁着床,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语已住;若先与开间;若间宽广不相妨阂;若有亲旧人,亲旧人教言:‘但于中敷,我自当为语其主。’
(hé) = 从门外关门。(阻隔,不畅通;妨碍[hinderobstructseparateblock])
“若倒地、若病转侧堕上;若为力势所持;若被系闭;若命难、若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牵他出僧房戒第十七
= 任何比丘在愤怒和不平的情况下,驱逐一位比丘离开一个属于僧团的住宅,或指使他人作。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及十七群比丘,在拘萨罗旷野道中行至小住处。
时十七群比丘语六群比丘言:“长老,先去敷卧具。”
六群报言:“汝自去,我何豫汝事?”
六群比丘是十七群比丘上座,彼如是言:“长老是我等上座,长老先去敷卧具,我等当次第敷之。”
六群报言:“汝但去,我不敷。”
 
十七群比丘净洁自喜,入寺里扫洒房舍令净,敷好卧具于中止宿。
时六群比丘,知十七群入寺,扫洒房舍净洁、敷好卧具已,即往入房语言:“长老起,随次坐。”
语言:“我等不起。”
六群即问言:“汝等今几岁耶?”
十七群比丘报言:“长老实是我等上座,我先已语上座先敷,我等后次第敷;今已坐不能起,今已逼暮但当尽共宿。”
尔时六群比丘强牵,瞋不喜驱出房。
时十七群比丘高声言:“莫尔诸贤!莫尔诸贤!”
时比房比丘闻之即问言:“汝等何故高声大唤?”
时十七群比丘具以此事说之。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瞋不喜,强牵十七群比丘驱出僧房?”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瞋不喜强牵十七群比丘驱出僧房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瞋他比丘,不喜僧房舍中住;若自牵出、教他牵出,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僧房者,如上。
“若比丘瞋他比丘,不喜在僧房舍中,若自牵、若教人牵,随所牵多少随出房,波逸提。
“若牵多人出多户,多波逸提。
(hù) = 单扇门[door](住户,人家。一家称一户[family]/屋室[house])
“若牵多人出一户,多波逸提。
“若牵一人出多户,多波逸提。
“若牵一人出一户,一波逸提。
“若持他物出,突吉罗。
“若持物掷着户外,突吉罗。
“若闭他着户外,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无恚恨心随次第出;若共宿二夜至三夜,遣未受戒人出;若破戒、若破见、若破威仪,若为他所举、若为他所摈、若应摈;以是因缘故有命难、梵行难,驱逐如此人等,无犯。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坐脱脚床戒第十八
= 任何比丘坐或躺在一张上面有可拆下的床或椅子。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诸比丘在重阁上住,坐脱脚床上坐不安庠,阁下有比丘止宿,阁薄床脚脱堕下比丘上,坏身血出。
(xiáng) = 殷、周时的学校[school]
时比丘仰向恚骂:“云何比丘在重阁上住,坐脱脚床上坐不安庠,使床脚下脱打伤我身至令血出?”
 
诸比丘闻之,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言:“云何比丘乃在重阁上,坐脱脚床上坐不安庠,床脚下脱打彼比丘身使血出?”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在重阁上,坐脱脚床上坐不安庠,令床脚下脱打彼比丘身伤血出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若房、若重阁上,脱脚绳床、若木床,若坐、若卧,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舍者,僧房若私房。
“重阁者,立头不至上者是。
“脱脚床者,脚入陛。
“比丘在重阁上坐脱脚床,若坐、若卧,随胁着床随转侧,波逸提。
“除脱脚床已,若在独坐床、或一板床、或浴床,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坐旋脚绳床、直脚绳床、曲脚床、无脚床,若床榰大、若脱脚床安细腰,若彼重阁上有板覆,若刻木作华覆,若重厚覆,若反床坐,若脱床脚坐,无犯。
(zhī) = 柱下的木础或石础[the base of a pillar](支撑[support])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用虫水戒第十九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将有生命的水倒掉,或指使人倒。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国。
尔时尊者阐陀比丘起大屋,以虫水和泥教人和,诸长者见嫌责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慈心,害众生命,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今观之有何正法?以虫水和泥教人和害众生命。”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阐陀言:“云何起房屋,以虫水和泥教人和,害众生命?”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即集比丘僧,呵责阐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阐陀,起屋以虫水和泥教人和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阐陀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以虫水和泥、若教人和,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未知有虫水、无虫水,后乃知有虫,或有波逸提忏悔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水有虫,若自浇泥、若草,若教人浇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若知水有虫,以草、若土掷中者,波逸提。
“除水已,若有虫酪浆、清酪浆、若酢、若渍麦浆,以浇泥、若草,若教人者,波逸提。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cù) = 也作“醋”。调味用的酸味液体[vinegar](酸味[acidity])
(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若以土、若草着有虫清酪浆中、酢中、水中、渍麦浆中,若教人者,波逸提。
“若有虫水有虫水想,波逸提。
“虫水疑,突吉罗。
“无虫水有虫水想,突吉罗。
“无虫水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不知有虫作无虫想,若虫大以手触水令虫去,若漉水洒地,若教人洒者,一切无犯。
(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水漫漫地渗下[seep through])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覆屋过三节戒第二十
= 任何比丘建造大房屋时,若不依律藏规定。
= 若比丘尼,作大房户扉窗牖及余庄饰具,指授覆苫齐二三节,若过者波逸提。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
尔时尊者阐陀比丘起大房,覆已有余草复更重覆,故有余草第三覆,犹复有余草在。
时彼作是念:“我不能常从檀越求索草,为更重覆不止屋便摧破。”
诸居士见嫌:“其所为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乞求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今观之有何正法?作此大舍重覆不止,致使摧折崩破耶?檀越虽与,受者应知足。”
 
时诸比丘闻之,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阐陀比丘:“云何起大房重覆不止,而使摧折崩破?”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呵责阐陀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阐陀,起大房重覆不止,使摧折崩破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阐陀比丘已,告诸比丘:“阐陀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大房舍,户扇窗牖及余庄饰具,指授覆苫齐二三节,若过,波逸提。’
指授(zhǐ shòu) = 指点教导。
(shān) = 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cogongrass covering](编茅盖屋[thatch with straw mattarpaulinetc.])
 
“比丘义如上说。
“大舍者,多用物及余庄饰者刻镂彩画。
(kè) = 雕刻,在木头上雕刻[engrave](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lòu) = 可供雕刻的坚铁。(雕刻[engravecarve])
“覆者,有二种:纵覆、横覆。
“彼比丘指授二节覆已,第三节未竟,当去至不见不闻处。
“若比丘二节覆已,第三节未竟,不去至不见不闻处,若第三节竟,波逸提。
“若舍闻处至见处,舍见处至闻处,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指授覆苫二节竟,至第三节覆未竟,至不见不闻处;水陆道断、贼难、诸恶兽难、水大涨、或为力势所持、若被系、若命难、若梵行难,指授覆二节至第三节未竟,不去至不见不闻处,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辄教尼戒第二十一
= 任何比丘未经同意勉励比丘尼。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于中夏安居,尽是众所知识,如舍利弗、大目揵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劫宾那尊者、摩诃拘絺罗尊者、摩诃朱那尊者、阿那律尊者、离越尊者、阿难尊者、难陀尊者、那提,如是等五百人俱。
离婆多 = Revata ()又作离越多、隶婆哆、哩缚帝、离婆、离曰、离越,或颉离伐多、褐丽筏多。意译常作声、所供养、金、室星、适时。佛弟子之一,为舍利弗之弟。常坐禅入定,心无错乱。因其父母祈离婆多星而得,故取此名。曾遭雨而止宿神祠,至深夜见有二鬼争尸而食,乃思人身之虚幻。复诣佛所,闻人身由四大假和合之理,遂出家入道。后游行陀婆国,遇寒雪,因无著革屣,脚为之冻伤;佛赞其少欲知足,尔后听许于寒地得着富罗(短靴)或革屣等。()又作梨婆多、厘波多。为阿难之弟子。年寿甚高。精通律法,曾居止僧伽赊(Sankassa)。约当释尊入灭百年后,毗舍离国跋阇子比丘(Vajjiputta)主张十事合法,耶舍长老(Yasa)即赴僧伽赊,请离婆多长老共赴毗舍离国,决议十事非法。
尔时大爱道比丘尼、差摩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提舍瞿昙弥比丘尼、波梨遮罗夷比丘尼、诉弥比丘尼、数那比丘尼、苏罗比丘尼、遮罗夷比丘尼、婆遮罗比丘尼、尸罗婆遮那比丘尼、阿罗婆比丘尼、摩罗毗比丘尼、朱泥比丘尼、婆泥比丘尼,如是等五百比丘尼,大爱道为首,于舍卫国王园中夏安居。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差摩 = Sama,意译为安隐。佛世时,罗阅城一婆罗门妇之名。原本家贫,无以为生,然勤奋不懈,作役其身,得少许财物,即施设饮食,供养佛及比丘僧。复持八关斋戒,罗刹不能害。因信心坚强,故施设大坛,奉请佛与诸贤士。其后佛为说法,令其心开意解,乃证得须陀洹果。
尔时大爱道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坐已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诸比丘与比丘尼教诫说法。”
佛告大爱道瞿昙弥:“今听诸比丘与比丘尼教诫、与比丘尼说法。”
憍昙弥/瞿答弥/乔答弥/瞿夷/裘夷/瞿昙弥 = Gotami,为印度刹帝利种族之一姓,即瞿昙(Gotama)之女声,为释迦族女子之通称。于诸经中,特尊称佛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ajapati)为瞿昙弥。
尔时大爱道头面礼足而去。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自今已去听随次差上座大比丘,教诫比丘尼为说法。”
尔时阿难闻世尊教,即往般陀比丘所语言:“长老,为比丘尼教诫说法。”
周利槃陀伽/周稚般他伽/注荼半托迦/昆努钵陀那/咒利般陀伽/朱利槃特/知利满台/周罗般陀/般陀/半托伽/周利槃特 = Cullapanthaka/Culapanthaka,为十六罗汉中第十六尊。意译为小路、路边生。系佛世时舍衙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Mahapanthaka)同为佛陀弟子。禀性鲁钝愚笨,凡学习之教法,诵过即忘,故时人称之为愚路。其后,佛陀教示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其于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覆念诵,遂渐除业障,某日忽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至后世,一般咸信周利槃特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般陀报阿难言:“我所诵唯一偈耳,云何教诫比丘尼?云何说法?”
阿难复重语般陀:“长老,教诫比丘尼为说法。”
般陀复报阿难言:“我所诵者唯一偈耳,云何教诫比丘尼为说法?”
阿难第三语般陀比丘:“世尊有教,差上座比丘教诫比丘尼为说法;长老,应教诫比丘尼为说法。”
时尊者般陀默然受敕。
 
时六群比丘尼闻尊者般陀比丘明日当次来教授,自相谓言:“此愚暗般陀,唯诵一偈耳,说已当默然,更何所说?”
 
尔时尊者般陀,明日清旦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已,还入僧伽蓝中,整衣服将一比丘,往诣王园中比丘尼安居所。
尔时诸比丘尼遥见尊者般陀来,各前往迎,有拂拭衣服者,有捉钵敷坐具者,有办净水洗足器者。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shì) = 揩,擦[wipe away]
尔时尊者般陀即就座而坐,诸比丘尼等前礼足已,在一面坐。
 
尔时大爱道白尊者般陀言:“今正是时,可为诸比丘尼教诫说法。”
尔时般陀即说偈言:
 
“入寂者欢喜,见法得安乐;世无恚最乐,不害于众生。
“世间无欲乐,出离于爱欲;若调伏我慢,是为第一乐。”
 
尔时尊者般陀说此偈已,即入第四禅。
时六群比丘尼各相向调戏言:“我先有此语,般陀比丘痴人唯诵一偈,若来为我等说已,更何所说?今者默然,果如所言。”
时诸罗汉比丘尼,闻般陀所说皆大欢喜,知般陀有大神力。
时大爱道复语尊者般陀:“为诸比丘尼教诫说法。”
尔时般陀比丘即重说向者偈已,入第四禅默然无言。
时大爱道复重请尊者般陀为诸比丘尼教诫说法。
般陀比丘即复重说向者偈已,还入第四禅默然而住。
时六群比丘尼复自相谓言:“尊者般陀暗塞,唯诵一偈,若来为我等说者,一说则已;如今默然,果如所言。”
唯有阿罗汉比丘尼,知般陀是阿罗汉有大神力,时尊者般陀便作此念:“我今观众人心,闻我向者所说为欢喜否?”
尔时尊者般陀即观诸比丘尼心,或有喜者、或有不喜者,即复更念言:“我今宁可为其作悔恨相。”
即升虚空或现身说法、或隐形而说法、或现半身说法、或不现半身而说法、或身出烟炎或不现。
尔时尊者般陀在空中,为诸比丘尼现此众变说法已,即于空中而去。
 
尔时六群比丘遣信语六群比丘尼言:“我等次当与比丘尼教诫说法。”
时六群比丘尼即白比丘尼僧:“六群比丘次当教授说法。”
尔时六群比丘夜过已,明日清旦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僧伽蓝中,更整衣服摄持威仪往诣王园,至比丘尼安居所就座而坐。
时诸比丘尼礼足已,各就座而坐。
时六群比丘,教诫比丘尼乃说余事,不说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少欲知足、出要进业、舍离趣善、不处愦闹、十二因缘论,但说王者论、人民论、军马论、斗诤论、大臣论、骑乘论、妇女论、华鬘论、酒会论、婬女论、床卧论、衣服论、美饮食论、浴池娱乐论、作亲里论、别异论、思惟俗事论、入海论,多入如是论中,或笑、或舞、或鼓唇弹鼓簧、或啸、或鼓口作吹贝声、或作孔雀鸣、或作鹤鸣、或并走、或一脚跛行、或干战。
鼓唇(gǔ chún) = 鼓动唇舌。
(huáng) = 乐器中用以发声的薄片reed]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时六群比丘尼见如是事极大欢喜言:“六群比丘作如是教授,最是其宜。”
罗汉比丘尼以恭敬心故默然无言。
 
尔时大爱道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立,须臾白世尊言:“六群比丘次当教授比丘尼,乃说余事;亦不与说戒论、定论,乃至不处愦闹、十二因缘论,但为说王者论,乃至思惟俗事入海论,乃复戏笑或歌舞,乃至一脚跛行干战。”
尔时大爱道白世尊说此事已,头面礼足而去。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六群比丘言:“汝等实尔如是教诲比丘尼否?”
时六群比丘报言:“实尔,世尊。”
世尊尔时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如是教授比丘尼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众僧中差教授比丘尼人;白二羯磨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白如是。
“‘大德僧听,差此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谁诸长老忍差此比丘教授比丘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六群比丘作是言:“僧不差我等教授比丘尼。”
即出在界外,更互相差教授比丘尼,遣使语六群比丘尼,为我白尼僧言:“六群比丘,僧差当来教诫比丘尼。”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僧不差汝教授比丘尼,云何在界外更互相差教诫比丘尼,遣使语比丘尼言:‘僧已差我等教诫比丘尼’耶?”
时六群比丘尼即为白比丘尼僧言:“众僧已差六群比丘教诫比丘尼。”
 
时大爱道闻此语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以此因缘具白世尊已,头面礼足而去。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六群比丘言:“汝等实出界外,更互相差教授比丘尼僧否?”
答言:“实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痴人,僧不差教授比丘尼,出界外更互相差教授比丘尼,遣使语六群比丘尼言为我白尼僧言:‘僧差我等教诫比丘尼,我今当教授比丘尼。’”
世尊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若有比丘成就十法者,然后得教授比丘尼:戒律具足、多闻诵二部戒利、决断无疑、善能说法、族姓出家、颜貌端正、比丘尼众见便欢喜、堪任与比丘尼众说法劝令欢喜、不为佛出家而披法服犯重法、若满二十岁若过二十岁,如此等可与比丘尼教诫;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僧不差,教诫比丘尼者,波逸提。’
上座十法 = 指上座所应具足之十种条件。据十诵律卷五十载,即:()有所住处。 ()无畏、无能遮者。()能息烦恼。()多知识,有名闻,能令他生净心。()辩才具足,无能胜者。()无有滞碍,义趣明了。()闻者信受。()善能安详入他家。()能为白衣说深妙法,分别诸道,劝令行施斋戒,令他舍恶从善。()自具四谛,现法安乐,无有所乏。
二部戒本 = 即指比丘与比丘尼之戒本。乃明示二者戒律之本经。
 
“比丘义如上说。
“僧者,一说戒、一羯磨。
“差者,僧中所差,白二羯磨。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教授者,八不可违法。
 
八敬法/八重法/八尊重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违法/八不可过法/八敬/八敬戒 = Attha Garu-dhamma,即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之八种法。如来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等五百女人要求出家,佛不允许,盖以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则减五百。阿难代为三请,佛即制定八敬法,使向彼说,若能遵守,则听彼等出家,摩诃波阇波提等顶戴信受,遂得戒,由得戒之十缘而正法亦复千载。
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
虽百岁之比丘尼,见新受戒之比丘,亦应起而迎逆礼拜,与敷净座而请坐。
不得骂谤比丘
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
不得举比丘过
比丘尼不得举比丘之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之过。
从僧受具足戒
式叉摩那(学法女)学戒毕,应从众僧求受大戒。
有过从僧忏
比丘尼犯僧残罪,应于半月内于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半月从僧教诫
比丘尼应于半月中从僧求乞教授。
依僧三月安居
比丘尼不应于无比丘处夏安居。
夏讫从僧自恣
比丘尼夏安居毕,应于比丘僧中求三事以自恣忏悔。
 
“何等八?若百腊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问讯礼拜请令坐,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法腊/法腊/夏腊/坐腊/戒腊 = 指僧侣受具足戒以后之年数。
“比丘尼不得骂比丘,不得诽谤言破戒、破见、破威仪,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比丘尼不得举比丘罪言:‘汝所作尔!汝所作不尔!’
“不得作自言,不得遮他觅罪,不得遮他说戒自恣,比丘尼不得说比丘过失,比丘得说比丘尼过失,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已学于戒式叉摩那,应从众僧求受大戒,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式叉摩那 =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若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众余/众决断/僧初残/僧残 = Sanghadi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尚有残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几濒于死,但尚有残命,宜速营救,依僧众行忏悔法,除其罪,犹可留于僧团。此亦相对于波罗夷之无残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残之数不同,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残’之称。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关于忏悔灭罪法,依弥沙塞五分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所载,比丘若故意覆藏,应随其覆藏之日期行别住,别住之期限已毕,六夜六日间行摩那埵(Manatta),此行已毕,依清净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灭其罪,得再返回僧团中;若无覆藏,与犯戒同时发露,可令直行摩那埵。于比丘尼之情形,则须清净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为异于比丘之处。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1.故出精戒
除他口腔、肛门、阴户而外,别依身体部分或自手指,故出精液所犯之罪。
贪欲有情
2.摩触女人戒
指心存欲念,故意以淫心接触女人肌肤,或抚摩女人身支者。
3.与女人粗语戒
指持淫欲之心对妇女作卑污淫秽之谈话。
4.向女人叹身索供戒
指比丘赞叹我身分以动女心。
5.媒人戒
即拉迁作媒。
6.过量房戒
指僧人未得僧伽开许,使用多生物、有诤、有灾等三种不净之地等不如法清净的屋基、材料,无施主营造度量超越长十肘、宽十肘半所成,能容纳四比丘以上之大房舍,不将大房舍予以处分之罪。
贪欲资具
7.有主僧不处分房戒
()主僧不处分(而造)房舍。指僧人向施主乞求、索要在外造制的广大房舍及营造大房舍超过律经中规定限度者。
处分(chǔ fèn) = 处置。/处罚、惩治[take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punishpunishment]
8.无根重罪谤他戒
即无犯戒根据而以犯重戒之罪谤其他僧人。
损恼
9.假根谤戒
即以虚假的犯戒根据诽谤其他僧人。
10.破僧违谏戒
指破和合僧而又违逆僧团之劝谏。
破僧犍度 = Sangha-bheda-khandaka,又称调达事。二十犍度之十五。记破僧之事,即述提婆达多立五事非法,与佛陀之法轮对立,破众僧之和合,更于伽耶山别立僧团之事。
违谏(wéi jiàn) = 违式进谏。/不听进谏。
违谏
11.助破僧违谏戒
不得帮助犯戒僧人破和合僧,且不受劝谏。
12.污家摈谤违僧谏戒
「污家」者,指比丘受施而与他人,为白衣送礼等,致被僧团驱;「摈」,离此他去,心存不服;「谤违僧谏」, 谤毁僧团,违逆僧团的劝谏。
污家 = 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二载,比丘若有所求,以种种物赠予在家人,使得物者欢喜,产生报恩之心,不得物者闻之而不欢喜,如此行为除有损平等之施心外,更能破坏在家人之净信心,故称为污家。
13.恶性拒僧违谏戒
恶性拒绝僧团的忠告,并违逆僧团的劝谏。
 
“比丘尼于半月当从众僧中求索教授人,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比丘尼夏安居讫,当诣众僧中求三事见闻疑自恣,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于说戒时上座当问比丘尼众:‘遣何人来耶?’
“若有即起白僧言:‘比丘尼僧和合,礼比丘僧足,求索教诫人。’
“说戒时上座应更问言:‘谁为教诫比丘尼?’
“若有者应差。
“若教诫比丘尼者多,应遣使语比丘尼僧:‘此多有教诫人,汝为请谁耶?’
“若彼尼言:‘我请此人。’
“若复报言:‘我随僧处分’者,僧应随常教授比丘尼者次第差。
“比丘僧应克时到,比丘尼亦克时往迎。
“若比丘克时不至,突吉罗。
“比丘尼至时不迎,亦突吉罗。
“若闻教授师来,比丘尼当出半由旬迎,供给所须办洗浴具,为作粥种种饭食,不作如是供办者,突吉罗。
(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若僧不差,或非教授日而往,与说八不可违法者,突吉罗。
“若僧不差而往与说法者,波逸提。
“若比丘僧病,应遣人礼拜问讯。
“若比丘不和合众不满足,应遣人礼拜问讯,若不,突吉罗。
“若比丘尼僧病,亦应遣人礼拜问讯比丘僧。
“若比丘尼众不和合众不满足者,亦当遣人礼拜问讯,若不,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众僧差教授比丘尼,说戒时上座问:‘谁遣比丘尼来?’
“若有即应起白僧言:‘比丘尼僧和合,礼比丘僧足,求教授比丘尼人。’
“上座当问言:‘谁应教诲比丘尼耶?’
“若有应差教授。
“若教授人多,上座应问:‘为请谁教授耶?’
“若比丘尼言:‘我正请某甲。’
“僧应随所言差。
“若比丘尼言:‘一以任僧处分’者,尔时即当于常教授人中随次差往。
“众僧当克时而往,比丘尼亦当克时而迎。
“时比丘尼闻教授师来,当出半由旬迎,安置坐处办洗浴具,办粥种种饭食。
“若众僧所差至集会日与说八不违法,应次往与说法。
“若众僧病,比丘尼遣信礼众僧。
“众僧不满、别部不和合,遣信礼。
“若比丘尼病、若众不满、不和合,亦遣信礼拜问讯众僧。
“若水道留难、道路崄难、贼盗、虎狼、师子、河水暴涨、力势所持、若被系闭、命难、梵行难,不容遣人礼拜问讯,如此等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