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四
初分之十四
#九十单提法(续)
##别众食戒第三十三
= 团体的用餐,除非是在适当的情况下(生病时,赠与僧袍时,制做僧袍时,要上旅程时,要上船时,在非常的情况下,当是修行者供养时)。
尔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
尔时提婆达多教人害佛,复教阿阇世王杀父,恶名流布利养断绝。
提婆达多 = Devadatta,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时与五比丘俱家家乞食,三闻他罗达多、骞驮达婆、拘婆离、迦留罗提舍。
骞(qiān) = 马腹病,指腹部亏损低陷[disease of horse abdomen]。
尔时诸比丘闻提婆达多教人害佛,复教阿阇世王杀父,恶名流布利养断绝,与五比丘俱家家乞食。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提婆达多言:“汝实与五比丘家家乞食耶?”
对曰:“实尔,世尊。”
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提婆达多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提婆达多,与五比丘家家乞食耶?提婆达多,我以无数方便,利益慈愍诸白衣家;云何提婆达多痴人,与五人家家乞食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提婆达多已,告诸比丘言:“此提婆达多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别众食者,波逸提。’”
别众食 = 四位比丘以上别聚一处乞食食,称为别众食,为佛制所不许。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时诸病比丘有请食处,不得随病食及药;有美好随病食及药,畏慎不敢受,恐犯别众食。
世尊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病比丘受别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自恣已,迦提月中作衣时,诸忧婆塞作是念言:“此诸比丘自恣已,于迦提月中作衣,我今宜与众僧作食;何以故?恐比丘不能得食疲苦。”
彼来至僧伽蓝中白诸比丘言:“愿诸尊明日受我等请食。”
诸比丘报言:“但请三人食,我等不得别众食。”
彼优婆塞白诸比丘言:“我等诸人各有此念:‘诸尊自恣竟,于迦提月中作衣,恐诸比丘不能得食疲苦’,是故今日请众僧欲饭食。”
诸比丘复语言:“但请三人来,我等不应别众食。”
尔时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言:“自今已去听作衣时受别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是谓余时。’”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有居士欲施食及衣,来至僧伽蓝中白诸比丘言:“我欲施食,愿众僧受我明日食。”
诸比丘报言:“但请三人与食,我等不得别众食。”
居士言:“大德,我欲施食及衣,愿受我请。”
彼比丘言:“但请三人,我等不得别众食。”
尔时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施衣时别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众多比丘与诸居士往诣拘萨罗国共同道行,乞食时到语诸居士:“我欲诣村乞食,小见留待,还当共俱。”
小见(xiǎo jiàn) = 浅见、小见识。
诸居士报言:“但逐我去,当相与饮食。”
诸比丘报言:“但与三人,我等不得别众食。”
诸居士白言:“大德,此道崄难有疑恐怖,但来我当供给饮食,莫在后来,汝曹人少。”
诸比丘言:“但与三人,我等不得别众食。”
时诸比丘即入村乞食,伴便前进,比丘在后不及,为贼所劫夺衣服。
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告诸比丘:“自今已去若崄道中行,听比丘别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道行时。’”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有众多比丘与诸居士乘船顺流而去,乞食时到语居士言:“小住船,我等欲入村乞食,还当共俱。”
诸居士言:“但去我当供给饮食。”
比丘报言:“但与三人,我等不得别众食。”
诸居士言:“此岸上多有贼盗、有疑恐怖处,汝伴少,莫在后为贼劫夺,但去我当供给饮食。”
诸比丘报言:“但与三人,我等不得别众食。”
诸比丘即上岸乞食,船伴前去,诸比丘后来,悉为贼劫夺衣服。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言:“自今已去听乘船时别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道路行时、乘船时。’”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众多比丘从拘萨罗国游行诣一小村,诸居士念言:“众僧多而村落小,我等宁可与众僧作食耶!勿令众僧疲苦。”
即来至僧伽蓝中,白诸比丘言:“大德,受我明日食。”
比丘报言:“但请三人,我等不得别众食。”
诸居士言:“我等作是念:‘众僧既多村落又小,恐不得饮食令众僧疲苦耳。’”
比丘报言:“但请三人,我等不得别众食。”
尔时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告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大集时别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道行时、乘船时、大众集时。’”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瓶沙王姊子名曰迦罗,为诸沙门施食,欲于外道异学中出家,即往至瓶沙王所白言:“我已为诸沙门设食已,今欲出家。”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王问言:“欲于何处出家?”
答言:“欲于尼揵子中出家。”
筏驮摩那/尼乾陀阇提弗多罗/昵揭烂陀慎若低子/尼揵陀若提子/尼焉若提子/尼揵亲子/若提子/尼干子/尼乾陀若提子 =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印度外道六师之一。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王复问言:“竟与我曹沙门设饮食否?”
迦罗报言:“大王,何者是沙门?”
王告言:“沙门释子是。”
迦罗报言:“我竟不与设食。”
王告言:“汝今往与沙门释子设食。”
即往僧伽蓝中白诸比丘言:“我今欲饭比丘僧,愿受我请。”
诸比丘报言:“但与三人,我等不应别众食。”
时迦罗语诸比丘:“我为诸沙门设食,欲于外道中出家;即往瓶沙王所白言:‘我已为诸沙门设食已,今欲出家。’
“王问我言:‘欲于何处出家?’
“我答言:‘欲于尼揵子中出家。’
“王复问我言:‘与我曹沙门设食未?’
“时我问言:‘大王,何者是沙门?’
“王告我言:‘沙门释子是。’
“时我报王言:‘我未与沙门释子设食。’
“王告我言:‘汝今到彼与沙门释子设食,然后听行。’
“以此事故。
“来诣僧伽蓝中请诸大德,愿受我请。”
尔时诸比丘闻是语已往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沙门施食时得别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别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道行时、乘船时、大众集时、沙门施食时,此是时。’
“比丘义如上说。
“别众食者,若四人、若过四人。
“食者,饭、糗、干饭、鱼及肉。
糗(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病者,下至脚跟躄。
躄(bì) = 跛脚[lame]。
“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乃至衣上作马齿一缝。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一)得蓄长衣。(二)得离衣宿。(三)得别众食。(四)得展转食。(五)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施衣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及余所施食及衣。
“道行者,下至半由旬内有来者,有去者。
“乘船行者,下至半由旬内乘船上下。
“大众集者,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五人十人乃至百人长一人为患。
“沙门施食者,在此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及从外道出家者是。
“若比丘无别众食因缘,彼比丘即当起白言:‘我于此别众食中无因缘,欲求出。’
“佛言:‘听出。’
“若余人无因缘亦听使出,若二人、若三人随意食。
“若四人、若过四人,应分作二部更互入食。
“若比丘有别众食因缘,欲入,寻即当起白言:‘我有别众食因缘,欲求入。’
“佛言:‘当听随上座次入。’
“若比丘别众食,咽咽,一波逸提。
“若有因缘不说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道路行时、乘船时、大众集时、沙门施食时,若三人、四人更互食,若说有因缘去,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两三钵受食戒第三十四
= 当比丘到达他家住宅且被供养点心时,他可以拿二到三钵(他必须和其它比丘共享)。如果他拿更多。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女名伽若那,先住大村,来至郁禅国中与人作妇,经历数月遂便有娠,即还父母家,有诸比丘来至其家乞食者,身自持食若果施诸比丘。
娠(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后于异时,其夫遣使呼妇还家,其妇出报使言:“小留住,我今方欲办具饮食庄严衣服然后共往。”
时有诸比丘来至其家乞食。
时女见之,即复以所办饮食尽施与比丘。
白言:“大德,可食是食。”
尔时诸比丘尽取食之无有遗余。
其妇在后方更庄严,未还之间,其夫已更取妇,遣使语其妇言:“我今已更取妇,欲来不来便随卿意。”
卿(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
伽若那父闻之,往至僧伽蓝中,诸比丘见已语言:“汝女伽若那笃信;好喜布施。”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忠实,不虚伪[sincere]/<病势>沉重[serious]。)
其父报言:“如诸尊言实有笃信,但为今日妇人所不喜者今日得之。”
诸比丘问言:“何所得耶?”
其父报言:“其夫已更取妇。”
尔时波罗奈城门外,众多商贾车伴共止宿。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贾(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时有一乞食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入此贾客营中乞食。
尔时彼比丘以次行乞,渐渐往至一信乐商贾主前默然立住,商主问言:“尊今何故在此?”
比丘报言:“我乞食。”
即语言:“过钵来。”
时比丘即授钵与,贾客取钵盛满美好饮食与。
时乞食比丘持食出营,未远复有一乞食比丘来入车营乞食,问得食比丘:“乞食可得否?”
报言:“可得。”
复问:“从谁得耶?”
报言:“从某甲贾客所得。”
尔时乞食比丘往至贾客前默然而立。
贾客问言:“何故在此?”
比丘报言:“我今乞食。”
贾客语言:“过钵来。”
时彼比丘即授钵与,贾客取钵盛满美好饮食授与比丘。
比丘得已还出车营,去营未远复有一乞食比丘来诣车营乞食,问言:“乞食可得否?”
答言:“可得。”
复问:“从谁得耶?”
报言:“从某甲贾客所得。”
如是相告,乃至令他食尽。
时商主方入波罗奈城更市籴粮食,诸伴已去在后不及,道路为贼所劫。
籴(dí) = 买进粮食<跟“粜”相对>[buy grain]。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言:“云何比丘,食他归妇食、商贾道路食,具令尽无余?”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诸比丘,食他归妇食、商贾道路粮,令尽无余?”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此诸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至白衣家,请比丘与食若䴵若糗,比丘若须二、三钵应受,受已迁至僧伽蓝中,分与诸比丘食;若过两三钵受,还至僧伽蓝中不分与诸比丘食者,波逸提。’”
䴵(bǐng) = 同饼。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诸病比丘,畏慎不敢过受食,往白佛。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过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至白衣家,请比丘与食若䴵若糗,比丘欲须者当二、三钵受,还至僧伽蓝中应分与余比丘食;若比丘无病,过两三钵受持,还至僧伽蓝中不分与余比丘食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白衣家者,有男有女。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病者,不能一处坐食好食竟。
“若比丘至白衣家,请与䴵糗食,当问其主言:‘为是归妇食?为是贾客道路粮?’
“若言:‘归妇食、贾客道路粮’者,即应食已出,还僧伽蓝中白诸比丘:‘某甲家有归妇食、有贾客道路粮,若欲食者食已应出;若欲持食还者齐二、三钵,我今不持食来。’
“若欲持一钵食来还至僧伽蓝中与诸比丘共分食之,当语余比丘言:‘某甲家有归妇食、商贾道路粮,若有至彼家者即于彼食,若持食还者应取两钵,我以持一钵还;若持两钵还,应共余比丘分食之。’
“复语诸比丘言:‘某甲家有归妇食、商客道路粮,若欲至彼家乞食者,可即彼家食;欲持来者应取一钵还,我今已持两钵还。’
“若尽持三钵,还到僧伽蓝中分与诸比丘共食,白余比丘言:‘今某甲家有归妇食、商贾客道路粮,若欲至彼家乞食者可即于彼家食,若欲持还者慎勿持还,我已持三钵来。’
“若比丘无病,于彼家过两三钵受食,还出彼门,波逸提。
“若一足在门内、一足在门外,方便欲去还住者,一切突吉罗。
“若不问归妇食、贾客道路粮而取食者,突吉罗。
“若持至僧伽蓝中不分与余比丘而独食者,突吉罗。
“若不语余比丘,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两三钵受食;病者过受食;问归妇、商客道路粮,还至僧伽蓝中分与比丘共食,白余比丘使知村处;若彼自送至僧伽蓝中得受,若复送至比丘尼寺中亦得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足食竟更食戒第三十五
= 任何比丘用过餐后并拒绝另一供养,另外又吃(不是剩下的)食物。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说一食法、赞叹一食法。
日中一食 = 十二头陀之一。在印度,佛教之修行者,一日中仅一度用食,其他时间不得进食,此为戒律所规定者。
尔时诸比丘闻世尊说一食法、叹誉一食法,时诸比丘食佉阇尼食、若食五种正食、若饮浆、若服药,便当一食更不食,令形体枯燥颜色燋悴。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半者佉阇尼/半者佉但尼/半者珂但尼 = Panca-khadaniya,半者,即五之意;珂但尼,指嚼啮之食。意译作五嚼食、五不正食。各部律记载五正食、五不正食时,所说之种类互有出入,据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载,五种可供嚼啮之不正食为:根、茎、叶、花、果等五物。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则谓五种珂但尼为:枝、叶、花、果、细末磨食等。又此五种食物,虽食用之,然不能饱足,故不宜作为正餐之食物。佛陀制戒时即规定,若食过五种正食,业已饱足,即不可再食用此类之不正食。
燥(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言:“此诸比丘何故形体枯燥颜色燋悴?”
阿难白佛言:“世尊无数方便与诸比丘说一食法、叹誉一食法,而诸比丘闻已,即一座上啖佉阇尼食、若食五种食、若饮浆、若服药,便当一食更不食,以是故形体枯燥颜色燋悴。”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于一坐上食令饱满。”
诸比丘闻世尊听于一坐上食乃至饱满。
时诸比丘,若食佉阇尼、若食五种食、若饮浆、若服药,便令饱足更不复食,诸比丘形体枯燥颜色燋悴。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言:“此诸比丘何故形体枯燥颜色燋悴?”
尔时阿难白佛言:“诸比丘闻世尊听诸比丘于一坐上食乃至饱足,若食佉阇尼、若食五种食、若饮浆、若服药,便令饱足更不复食,以是故形体枯燥颜色燋悴。”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食五种食,若饭、若糗、若干饭、鱼及肉令饱足,于此五种食中,一一食随所得令饱足。”
时诸病比丘,虽得好食饭,糗、干饭、鱼及肉,不能一坐食,形体枯燥颜色燋悴。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言:“诸病比丘何故形体枯燥颜色燋悴?”
一食法/一坐食 = Ekasanika,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每日唯作一食,且一坐而进食,起后不再食。盖一日数度进食,易妨碍修道,故要求修行者日中一食。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此病比丘虽得五种食,不能一坐食,是故形体枯燥颜色燋悴。”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数数食,病人无足食法。”
时诸病比丘若得好美食,食不能尽,与瞻病人,瞻病人足食已,不敢食便弃之,众鸟竞来诤食鸣唤。
瞻病(zhān bìng) = 照看护理病人。
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言:“何故众鸟鸣唤?”
阿难白佛言:“此诸病比丘得好美饮食,食不能尽,余残与瞻病人,瞻病人足食已不敢食便弃之,是故众鸟诤食鸣唤。”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瞻病者食病人残食,食病人残食无余食法。”
尔时诸比丘清旦受食举已入村乞食,食已还取所举食与诸比丘。
诸比丘足食已不敢食便弃之,众乌诤食鸣唤。
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言:“此乌鸟何故鸣唤?”
阿难白佛言:“诸比丘清旦受食,举已入村乞食,食已还持所举食与诸比丘;诸比丘足食已,不敢食便弃之,是故众乌诤食鸣唤。”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取所受食作余食法应食,作如是余食法言:‘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此作余食法;彼比丘应取少许食已,语彼比丘言:‘随意取食’;应作如是余食法食。”
余食法 = 在食时中,比丘已经食五种食之一并已足食(吃饱)后,若有剩余的食物必须再度进食时,用以避免犯过所作的法。这是为补充足食戒的某些例外情况而制的。作此法时,甲比丘拿着食物到乙比丘面前,说明是要作余食法,乙比丘取其中少许食物后,将食物还甲比丘,并对甲比丘说:「随意取食」,甲比丘吃该食物就如法了。若不作余食法而食,就犯波逸提。
后有一长老多知识,比丘入村乞食,大得积聚一处共食,即持余食来至僧伽蓝中与诸比丘,诸比丘足食已,不敢食遂弃之,众鸟诤食鸣唤。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众鸟何故鸣唤?”
阿难白佛言:“长老多知识,比丘入村乞食,大得饮食积聚一处共食,持残食来还与诸比丘;诸比丘足食已,不敢食便弃之,众乌诤食是故鸣唤。”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从彼持食还,当作余食法而食之;当作如是余食法言:‘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此作余食法;彼应取少许食已,当语彼比丘言:‘我止,汝取食之’;彼比丘当作如是余食法食。”
时舍卫国中有一比丘,贪餮不知足食、不足食,不知余食、不余食,得便食之。
餮(tiè) = 贪,贪食[be greedy for food]。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云何贪餮,不知足食、不足食,不知余食、不余食,得便食之?”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彼比丘言:“汝实尔贪餮,不知足食、不足食,不知余食、不余食,得便食之耶?”
答言:“实尔。”
佛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贪餮如是耶?”
世尊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足食竟,或时受请不作余食法而食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食者,五种食:饭、糗、干饭、鱼及肉。
“于五种食中,若食一一食,若饭、若糗、若干饭、若鱼及肉令饱足。
“有五种足食,知是饭、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尔时尊者忧波离,即从座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行比丘有几处应足食?”
佛告忧波离:“有五处应足食;云何为五?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饭食、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知足食已舍威仪,不作残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是中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糗干饭鱼及肉、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是中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糗食、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是中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干饭、知鱼及肉饭、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是中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干饭食、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是中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鱼及肉饭糗、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是中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鱼食、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是中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肉饭糗干饭、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是中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肉食、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是中忧波离,比丘知行时、知饭糗干饭鱼、知持来、知遮、知威仪、知舍威仪,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忧波离,是为行比丘五处足食,住坐卧亦如是。
“佉阇尼食者:有根佉阇尼食;枝、叶、华、果佉阇尼食;油、胡麻、黑石蜜磨细末食。
“彼比丘足食已,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若足食已,为他作余食法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若知他足食已,作余食法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若比丘自手捉食,作余食法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若持食置地,作余食法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若比丘使净人持食,作余食法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道人/苦行/寺官/净人 = 于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者。起源于印度。又禅林中,于僧堂给侍粥饭之职务;或浴室之行者,亦称为净人。
“若比丘净人前作余食法,突吉罗。
“以不好食覆好食上,作余食法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若比丘受他余食法,尽持去,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若足食足食想,波逸提。
“若足食疑,突吉罗。
“若比丘不足食足食想,突吉罗。
“不足食疑,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食作非食想不受,作余食法,非食不作余食法;自取作余食法,若不置地作余食法,乃至手及处、若与他、他与已作余食法;若病不作余食法;病人残食不作余食法;若已作余食法,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劝足食者更食戒第三十六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想找他人错误,给一位比丘(用过餐后并拒绝另一供养)食物,当他吃后。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国中兄弟二人作比丘,一比丘贪餮嗜食,不知足食、不足食,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
嗜(shì) = 爱好[have a liking for]。(贪求[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
有异比丘语言:“未曾有如汝今贪餮嗜食者,不知足食、不足食,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
时彼比丘闻此语已心怀恚恨,于异时见彼比丘食已,不作余食法殷勤请与食,彼即受食之。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众,多[abundant]。)
贪餮比丘语言:“未曾有如汝贪餮,如是不知足食、不足食,不知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不知厌足!”
彼比丘报言:“我虽食而未足。”
彼比丘语言:“汝食先已饱足。”
彼比丘问言:“知我足食耶?”
答言:“知。”
彼比丘问言:“汝知而故作耶?”
答言:“知。”
尔时彼比丘嫌责此比丘如是言:“云何知他比丘足食已,殷勤请与食,欲使他犯戒?”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云何知他足食已,殷勤请与食,欲使他犯戒也?”
尔时彼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彼比丘:“汝实知他足食已,殷勤请与食,欲使他犯戒耶?”
答言:“实尔,世尊。”
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知他足食已,殷勤请与食,欲使他犯戒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知他比丘食竟,殷勤请与食,长老食是食,以是因缘非余,欲令他犯,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未知已食、未食,不知足食、不足食,后乃知已食、已足食,或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畏慎者。
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他比丘足食已,若受请不作余食法,殷勤请与食,长老取是食,以是因缘非余,欲使他犯戒,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食者,五种,亦如上。
“请亦有五种,亦如上。
“彼比丘知他比丘足食已,不作余食法,殷勤请与食,言:‘长老食是。’
“彼即受食之,咽咽,二俱波逸提。
“若与令食,前比丘不食弃之,与者,突吉罗。
“若比丘与令食,前人受而不食、举置,与者,突吉罗。
“若比丘与令食,前人受已转与余人,与者,突吉罗。
“若比丘不作余食法,与前人,前人作余食而食之,与者,突吉罗。
“若与病人食,欲令他犯,与者,突吉罗。
“持病人残食与他,欲令他犯,与者,突吉罗。
“若作余食法已与他,欲使他犯,与者,突吉罗。
“足食足食想,波逸提。
“足食疑,突吉罗。
“不足食足食想,突吉罗。
“不足食疑,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足食、不足食想;若与令弃而食之,若与令举置而食之,若使令送与人取而食之;若未作余食法,与令作余食法而食之,彼不作余食法而食之;若持病人余食与,不令他犯;作余食法与,不令他犯,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非时食戒第三十七
= 任何比丘在不对的时间进食。
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尔时罗阅城中人民节会作众伎乐,时难陀、跋难陀二释子到彼看伎,难陀、跋难陀释子颜貌端正,众人皆共观看。
时有一人语众人言:“汝等空看视沙门释子,何不供给饮食供养然后瞻看?”
时众人即与饮食。
时难陀、跋难陀二释子食讫故看伎,向暮还至耆阇崛山,诸比丘见即问言:“汝等何故逼暮行?”
时难陀、跋难陀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
于时日暮,迦留陀夷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天阴暗至,一怀妊妇女家乞食,此妇女持食出门,值天雷电暂见其面,时妇女怖称言:“鬼!鬼!”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即堕娠。
迦留陀夷语言:“大妹,我非鬼,我是沙门释子。”
妇女恚言:“沙门释子宁自破腹不应夜乞食。”
时迦留陀夷闻此语已,还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难陀、跋难陀释子及迦留陀夷:“云何难陀、跋难陀、迦留陀夷,非时乞食并观伎乐耶?”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难陀、跋难陀释子及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难陀、跋难陀释子及迦留陀夷,非时乞食并观伎乐?”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难陀、跋难陀释子及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观伎;观伎者,突吉罗;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非时受食,食者,波逸提。’
非时食学处/非时食 = Vikalabhojana,指非时之食,亦即过日中而食。凡日中以后至翌日明相(天空露白之状)未出之间所受之食,皆称非时食。于律典中,制之为戒法。非时食戒,又作不过中食戒、不过时食戒、离食非时食(Vikalabhojana-virati)。戒法中,八斋戒、十戒中之不过中食戒、比丘戒之非时食戒,均为佛道修行者节制食欲之戒。又于戒法中,九十单堕之第三十七戒即称非时食戒。然于沙弥十戒仪则经载,若比丘有病,为救治其病,则许可午后之食。
“比丘义如上。
“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四天下食亦尔。
“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
“食者,有二种,佉阇尼食如上,蒱阇尼五种食如上。
蒲膳尼/蒲阇尼 = Bhojaniya之音译。意译为正食、啖食。指五种正食:饭、麨、干饭、鱼、肉,或饭、麦豆饭、麨、肉、饼。称为正食,乃摄取足食(可饱足之饮食)之意。而啖食则相对于嚼食(不正食)而称。
“若比丘非时受食,食咽咽,波逸提。
“若非时过非时,波逸提。
“七日、过七日,波逸提。
“尽形寿药,无因缘服者,突吉罗。
“非时非时想,波逸提。
“非时疑,突吉罗。
“非时时想,突吉罗。
“时非时想,突吉罗。
“非时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时有乞食比丘,见他作黑石蜜中有罽尼,畏慎不敢非时啖。
罽(jì) = 鱼网[fish net]。
“佛言:‘听啖,无犯’;作法应尔。
“时有病比丘服吐下药,比丘煮粥熟顷日时已过,应煮麦令皮不破,漉汁饮之,无犯。
漉(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
“若喉中哯出还咽,无犯。”
哯(xiàn) = 干呕,不作呕而吐。也泛指呕吐[retch]。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食残宿食戒第三十八
= 任何比丘吃存留的食物。
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尔时尊者迦罗在中住,常坐禅思惟。
若乞食时到,迦罗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中乞食。
尔时罗阅城中乞食易得,时迦罗作如是念:“我今何为日日入城乞食疲苦?我宁可食先得者,食当持还。”
后即如所念。
时诸比丘,于小食、大食上不见迦罗。
时诸比丘自相谓言:“我曹于小食、大食上不见迦罗,将不命终耶?不远行耶?不休道耶?不被贼耶?不为恶兽所害耶?不为水所漂耶?”
后于异时见迦罗,问言:“汝昨来何处来?于小食大食上不见汝;我等谓汝命过、若远行、若罢道、若为恶兽所害。”
时迦罗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罗言:“云何藏举宿食而食?”
宿食 = 指隔夜之食物。依戒律有比丘禁食宿食之戒,称为食残宿戒。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罗:“汝实举宿食而食耶?”
答言:“实尔。”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罗:“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迦罗,举宿食而食耶?汝意虽欲少欲知足,后来众生相法而行。”
世尊呵责迦罗已,告诸比丘:“此迦罗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残宿食而食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宿食者,今日受已至明日,于一切沙门释子受大戒者皆不清净。
“食有二种:正食、非正食。
“非正食者,根食乃至细末食;正食者,饭、糗、干饭、鱼及肉。
“若比丘举宿食而食,咽咽,波逸提。
“非时过非时食者,波逸提。
“受七日药过七日食者,波逸提。
“尽形寿药,无病因缘而服者,突吉罗。
“宿作宿想,波逸提。
“宿疑,突吉罗。
“非宿宿想,突吉罗。
“非宿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宿受食有余,与父母、与塔作人、与房舍作人计价与食直。
“后于异时乞食比丘,从作人边乞食得食,钵盂有孔罅食入中,彼擿洗穿坏,如法洗余不出者,无犯。
盂(yú) = 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a broad-mouthed receptacle for holding liquid]。
罅(xià) = 裂,开裂[chink;crack]。
擿(tī) = 挑出;剔除[pick]。
“若宿受酥油脂用灌鼻,若缩鼻时酥油随唾出应弃之,余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