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星期日

四分律-初分之十一

四分律卷第十一
 
初分之十一
 
#九十单提法
= 九十二波逸提法Pacittiya
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波逸提 = Pacitt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有舍堕、单堕二种。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据毗尼母经卷七载,所犯之罪轻微、非断灭善根之枝条罪、伤善处少,故称波逸提。

##小妄语戒第一
= 一个存心的,故意的谎言。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尔时佛在释翅瘦迦维罗卫尼拘类园中。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尔时释种中有释迦子,字象力,善能谈论,常与外道梵志论议,若不如时便违反前语,若僧中问是语时,即复违反前语,于众中知而妄语。
象首/法手/象力比丘 = 舍夷国有象首聚落,彼因称名也。是释种子。杂阿含经佛记云:此人犯三种非法,所谓悭贪愚痴嗔恚,当堕于地狱中。
诸梵志等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常作妄语,而自称言:‘我行正法’,如今有何正法?论议不如时便违反前语,于众僧中问时复违反前语,于众中知而妄语。”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象力释子:“汝云何与梵志共论议,设不如时便自违反前语,于众僧中问即复违反前语,于众僧中知而妄语耶?”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象力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象力比丘,与梵志共论议,设不如时便违反前语,于众僧中问即复违反前语,于众中知而妄语耶?”
 
尔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象力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知而妄语者,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触言触、不知言知,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触言不触、知言不知。
“见者,眼识能见。
“闻者,耳识能闻。
“触者,三识能触。
“鼻识,舌识身识。
“知者,意识能知。
“不见者,除眼识,余五识是。
“不闻者,除耳识,余五识是。
“不触者,除三识,余眼识、耳识、意识是。
“不知者,除意识,余五识是。
 
“若不见、不闻、不触、不知,彼如是言:‘我见闻触知’,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若不见、不闻、不触、不知,是中见想闻想触想知想,彼便言:‘我不见、不闻、不触、不知’,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若不见、不闻、不触、不知,意中生疑,彼作是言:‘我无有疑,便言我见、我闻、我触、我知’,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若不见、不闻、不触、不知,意中有疑,便言:‘我是中无疑,便言我不见、不闻、不触、不知’,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若不见、不闻、不触、不知,意中无复疑,便言:‘我有疑,我见、我闻、我触、我知’,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我不见、我不闻、我不触、我不知,意中无疑,便言:‘我有疑,我不见、不闻、不触、不知’,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此应广说,本作是念:‘我当妄语’,妄语时自知是妄语,妄语已知是妄语,故妄语,波逸提。
“本作是念:‘我当妄语’,妄语时自知是妄语,妄语竟不自忆作妄语,故妄语,波逸提。
“本不作是念:‘我当妄语’,妄语时自知是妄语,妄语竟知是妄语,故妄语,波逸提。
“本不作妄语意,妄语时知是妄语,妄语已不忆是妄语,故妄语,波逸提。
“所见异、所忍异、本所欲异、所触异、所想异、所心异,如此诸事皆是妄语,于大众中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说而了了者,波逸提;说而不了了者,突吉罗。
“说戒时乃至三问忆念罪而不说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触言不触、不知言不知,见言见、闻言闻、触言触、知言知,意有见想便说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骂戒第二
= 一个侮辱。
粗恶语/恶口 =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断诤事种类骂比丘,比丘惭愧忘失前后不得语。
(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判断;裁决[judge])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通“争”。争夺[contendviestrive])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云何六群比丘,断诤事种类骂比丘,使惭愧忘失前后不得语?”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断诤事种类骂比丘,使惭愧忘失前后使不得语?”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往古世时得刹尸罗国婆罗门有牛,昼夜养刮刷摩扪;时得刹尸罗国复有长者,于城市街巷遍自唱言:‘谁有力牛,与我力牛共驾百车,货金千两?’
(sì) = 同“飼”。喂养、畜养。
(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时婆罗门牛闻唱声自念:‘此婆罗门昼夜餧飤我刮刷摩扪,我今宜当尽力自竭,取彼千两金报此人恩。’
(wèi) = 喂养。后作“喂”。
“时彼牛即语婆罗门言:‘汝今当知,得刹尸罗国中有长者作是唱言:“谁有牛,与我牛共驾百车,货金千两?”主今可往至彼长者家语言:“我有牛,可与汝牛共驾百车,货金千两。”’
“时婆罗门即往至长者家语言:‘我有牛,可与汝牛共驾百车,货金千两。’
“长者报言:‘今正是时。’
“婆罗门即牵己牛与长者牛共驾百车,货金千两。
“时多人观看,婆罗门于众人前作毁呰语:‘一角可牵。’
(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时牛闻毁呰语,即怀惭愧不肯出力与对诤竞,于是长者牛胜。
“婆罗门牛不如,输金千两。
“时婆罗门语彼牛言:‘我昼夜餧飤摩扪刮刷,望汝当与我尽力胜彼牛;云何今日反更使我输金千两耶?’
“牛语婆罗门言:‘汝于众人前毁呰我言:“一角可牵”;使我大惭愧于众人,是故不能复出力与彼竞驾;若能改往言,更不名字形相毁我者,便可往语彼长者言:“能更与我牛共驾百车者,更倍出二千两金。”’
“婆罗门语牛言:‘勿复令我更输二千两金。’
“牛报婆罗门言:‘汝勿复在众人前毁呰我言:“一角可牵”,于众人前当赞叹我:“好牵端严好角。”’
“时婆罗门至彼长者家语言:‘能更与我牛共驾百车者,货二千两金。’
“长者报言:‘今正是时。’
“时婆罗门牛与长者牛共驾百车,货二千两金,多人共看。
“时婆罗门于众人前赞叹牛言:‘好牵端严好角。’
“牛闻此语,即便勇力与彼竞驾,婆罗门牛得胜。
“长者牛不如,婆罗门得二千两金。”
 
尔时佛语诸比丘:“凡人欲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说恶语,善语者善、恶语者自热恼;是故诸比丘,畜生得人毁呰,犹自惭愧不堪进力;况复于人,得他毁辱能不有惭愧耶?
“此六群比丘痴人,断诤事种类骂诸比丘,使惭愧忘前失后使不得语。”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种类毁呰语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种类毁呰人者,卑姓家生,行业亦卑,伎术工巧亦卑,或言:‘汝是犯过人’,或言:‘汝多结使人’,或言:‘汝盲人’,或言:‘汝秃瞎人。’
 
“卑者,旃陀罗种、除粪种、竹师种、车师种。
 
颇罗堕
Bharadvaja,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
旃荼罗/旃陀罗
Candala,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卑姓者,拘凑、拘尸婆苏昼、迦叶、阿提利夜、婆罗堕,若本非卑姓习卑伎术即是卑姓。
“卑业者,贩卖猪羊、杀牛、放鹰鹞、猎人网鱼、作贼、捕贼者、守城知刑狱。
(yào) = 雀鹰的俗称。古名“鹬子”、“笼脱”,今通称“鹞鹰”、鹞子[sparrow hawk]/鹰科,鹞属各种鸟的通称[harrier]
“卑伎者,锻作、木作、瓦陶作、皮韦作、剃发作、簸箕作。
(duàn) = 打铁[forge]( 锤击[hammer])
(wéi) = 违背[disobeyviolate](熟皮,去毛熟治的皮革[leather])
(bǒ) = 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winnow]
簸箕(bò jī) = 一种用来扬去谷类糠皮的器具,以竹篾或柳条等编成[fanwinnowing pan]
犯者,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
“结者,从瞋恚乃至五百结。
“盲瞎者,盲瞎、癵躄跛、聋哑,及余众患所加。
(luán) = 古同“癴”,病体拘曲。
(bì) = 跛脚[lame]
(bǒ) = 瘸,腿或脚有毛病[walk lamely](瘸腿的人[lame person])
 
“若比丘骂余比丘言:‘汝生卑贱家、汝业卑、伎术卑,汝犯、汝结使、汝秃瞎’;如是等若面骂、若喻骂、若自比骂。
 
“面骂者,言:‘汝是旃陀罗家生、除粪家生、竹师种、车师种,拘凑、拘尸婆苏昼、迦叶、阿提梨夜、婆罗堕种。’
“若本非卑姓习卑伎术即是卑姓,汝是贩卖人、杀牛猪羊人,汝是作贼捕贼人,汝是守城知刑狱人,汝是锻作、木作、瓦陶作、皮韦作、剃发作人。
“汝是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人,汝是从瞋恚结人,乃至五百结人,汝是盲瞎、秃、躄跛、哑聋,及众患所加人。
 
“喻骂者,汝似旃陀罗种、汝似除粪种、汝似竹师种、汝似车师种、汝似拘凑、汝似拘尸婆苏昼种、汝似迦叶种、汝似阿提梨夜种、汝似婆罗堕种,汝似贩卖猪羊人、汝似杀牛人、汝似放鹰鹞人、汝似网鱼猎人、汝似作贼者、捕贼者、汝似守城知刑狱人、汝似锻作人、汝似木作人、汝似瓦陶作人、汝似皮韦作人、汝似剃发人、汝似犯波罗夷人、汝似犯僧伽婆尸沙人、汝似犯波逸提人、汝似犯波罗提提舍尼人、汝似犯偷兰遮人、汝似犯突吉罗人、汝似犯恶说人、汝似结使人、汝似盲瞎人、汝似秃人、汝似躄跛人、汝似哑聋人。
 
自比骂者,我非旃陀罗种、我非除粪种、我非竹师种、我非车师种、我非拘凑、拘尸婆苏昼、迦叶、阿提梨夜、婆罗堕、贩卖猪羊、杀牛人、放鹰鹞人、网鱼猎人、作贼人、捕贼、守城、知刑狱人、锻作人、木作人、竹作人、车作人、瓦陶作人、皮韦作人、剃发人,我非犯波罗夷人、僧伽婆尸沙人、波逸提人、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人,我非结使、我非盲瞎、秃、跛躄、哑聋人。
 
“若比丘如上说种类毁呰者,波逸提。
“若种类毁呰语了了,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若以说善法而面骂、若喻骂、自比骂。
“说善法者,阿兰若、乞食、补纳衣,乃至坐禅人。
 
“说善法面骂者,汝是阿兰若乃至坐禅人。
“喻骂者,汝似阿练若乃至坐禅人。
“自比骂者,我非是阿练若,乃至我非坐禅人。
“若比丘说善法,面骂、人喻骂、自比骂,说而了了者,突吉罗;说不了了者,亦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相利故说、为法故说、为律故说、为教授故说、为亲友故说、或戏笑故说、或因语次失口说、或在独处说、或于梦中语、或欲说此而误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两舌戒第三
= 恶意的在比丘们中捏造故事。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传彼此语,传此屏语向彼说,传彼屏语向此说,如是不息,遂至众中未有斗事而生斗事,已有斗事而不灭。
屏语(píng yǔ) = 避开他人而私语。
诸比丘各作是念:“众僧以何因缘,本无斗诤而有此诤,已有诤事而不能灭耶?”
诸比丘自知此六群比丘传彼此语,遂至僧中斗诤,先未有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能灭。
 
时众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传彼此语,遂至僧中先未有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能灭?”
 
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云何汝等传彼此语,遂至僧中先未有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灭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汝等当听,古昔有两恶兽为伴,一名善牙师子,二名善博虎,昼夜伺捕众鹿;时有一野干逐彼二兽后,食其残肉以自全命;时彼野干窃自生念:‘我今不能久与相逐,当以何方便斗乱彼二兽令不复相随。’
野干 = 狐狸[fox]
“时野干即往善牙师子所,如是语善牙:‘善博虎有如是语言:“我生处胜、种姓胜、形色胜汝、力势胜汝;何以故?我日日得好美食;善牙师子逐我后,食我残肉以自全命。”’
“即说偈言:
 
“‘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能善。善博如是语。’
 
“善牙问野干言:‘汝以何事得知?’
“答言:“汝等二兽共集一处相见自知。’
“尔时野干窃语善牙已,便往语善博虎言:‘汝知否?善牙有如是语:“而我今日种姓、生处悉皆胜汝,力势亦胜;何以故?我常食好肉;善博虎食我残肉而自活命。”’
“即说偈言:
 
“‘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博不能善。善牙如是语。’
 
“善博问言:‘汝以何事得知?’
“答言:‘汝等二兽共集一处相见自知。’
“后二兽共集一处,瞋眼相视,善牙师子便作是念:‘我不应不问便先下手打彼。’
“尔时善牙师子向善博虎而说偈问:
 
“‘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如我。善博说是耶?’
 
“彼自念言:‘必是野干斗乱我等。’
“善博虎说偈答善牙师子言:
 
“‘善博不说是,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能善。
“‘若受无利言,信他彼此语;亲厚自破坏,便成于冤家。
“‘若以知真实,当灭除瞋恼;今可至诚说,令身得利益。
“‘今当善降伏,除灭恶知识;可杀此野干,斗乱我等者。’
 
“即打野干杀,二兽还和合。”
 
尔时佛告诸比丘:“此二兽为彼所破,共集一处相见不悦;况复于人,为人所破心能不恼?云何六群比丘斗乱彼此,先无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能灭。”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两舌语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两舌者,比丘斗乱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及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
“比丘尼还斗乱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及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比丘。
“式叉摩那还斗乱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及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
“沙弥还斗乱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及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
“沙弥尼还斗乱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及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优婆塞还斗乱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及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优婆夷还斗乱优婆夷、国王及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
“国王还斗乱国王及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大臣还斗乱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
“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还斗乱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
 
“斗乱者,某甲说是言:‘汝是旃陀罗种、除粪种、竹师种、车师种、拘凑、拘尸婆、苏昼种、迦叶、阿提梨夜、婆罗堕,贩卖猪羊、杀牛、放鹰、网鱼、猎师、作贼、捕贼、守城刑狱、锻作、陶师、皮师、剃发师,汝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结使者,从瞋恚乃至五百结,秃、盲瞎、跛躄、聋哑。’
“若有比丘破皆是比丘斗乱,说而了了者,波逸提;说而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破恶知识、破恶伴党、破方便坏僧者、破助坏僧者、破二人三人作羯磨者。
“破若作非法羯磨、非律羯磨者,破若僧、若塔、若庙、若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若知识、若亲友、若数数语者、无义无利、欲方便作无义无利,破如是人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共女人宿戒第四
= 任何必丘和女人住在同一房舍。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从舍卫国向拘萨罗国中,路至无比丘住处村,问言:“谁与我住处?”
阿那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 = Anuruddha,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堂弟。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闻彼有一婬女家,常安止宾客在门屋下住。
时阿那律即往至彼婬女家语言:“大妹,欲寄止一宿可得尔否?”
婬女答曰:“可住,门下宽广随意止宿。”
阿那律即入门下,自敷草蓐坐具结加趺坐,一心思惟系念在前。
(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悬念/悬想/系念 = 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
 
尔时拘萨罗国诸长者有行缘之便,亦投彼村求觅宿处,亦复闻彼婬女家常止宾客,即便往其家求寄宿言:“欲于此寄一宿可尔否?”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婬女答言:“我已先听一沙门宿,君可问彼沙门,可得共宿者便可止宿。”
其人即往阿那律所语言:“我向语主人求宿即见听许,今欲共宿不相妨耶?”
阿那律答言:“我草蓐敷竟,门屋宽大,可随意宿,勿疑也。”
 
时诸长者即入门屋下,长者伴多坐相逼近,
时婬女见已即生愍念心言:“此阿那律是豪贵子孙,习乐来久不能忍苦;今诸长者共相逼近。”
即至阿那律所语言:“尊者习乐来久不能忍苦,今诸长者共相逼近,尊者能入我舍内宿否?”
即报言:“可。”
 
尔时尊者阿那律即便入舍,在其坐处结加趺坐系念在前。
时婬女室中然灯烛竟夕不绝,彼婬女于初夜来往阿那律所语言:“近有诸长者婆罗门种,多诸财宝,皆来语我言:‘可与我作妇?’
竟夕(jìng xī) = 整夜。
“我即语彼诸长者言:‘汝等丑陋,不能为汝等作妇,若是端正者我今当为其作妇。’
“我观尊者形貌端正,可为我作夫耶?”
 
时尊者阿那律虽闻此语,默然不答,亦不观视。
何以故?由尊者得无上二俱解脱故。
俱解脱 = 断烦恼、解脱二障,于定、慧得自在成阿罗汉之谓。阿罗汉由慧力离烦恼障而得慧解脱,复得灭尽定而离解脱障;即由定、慧之力,而烦恼、解脱二障俱离,故称俱解脱。
 
到后夜末明相欲出,时复语阿那律言:“诸婆罗门长者种皆多财宝语我言:‘为我作妇’;我即不许;然阿那律颜貌端政,可为我作夫耶?”
 
阿那律复默然不答,亦不观视。
何以故?由是尊者得无上二俱解脱故。
 
尔时此婬女即脱衣来前捉之,时阿那律以神足力踊身在空中。
婬女见之惭愧,裸身蹲住,即疾疾取衣着已,叉手合掌,仰面空中向阿那律言:“忏悔!忏悔!”
如是至三。
“愿尊者还来在本处坐。”
 
阿那律即下在本处坐。
此女人礼阿那律足已却坐一面,阿那律为说种种微妙法,所谓施义、戒义、生天之义,呵欲不净、度有漏缚,称赞出离为乐、增益解脱。
时婬女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时婬女见法得法已:“唯愿听许为优婆夷,归依佛法僧,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愿尊者今日受我请食。”
阿那律默然受之。
彼婬女知阿那律默然受请已,即办具种种甘膳饮食而供养之,食已取一小床在阿那律前坐。
阿那律为说种种法,劝喻令其心喜,为说法已从坐而去。
还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
 
时众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阿那律言:“云何阿那律,与妇女同室宿耶?”
 
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阿那律言:“汝实与女人独同室宿否?”
答言:“实尔。”
佛无数方便呵责阿那律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阿那律,与妇女同室宿?”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阿那律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妇女同室宿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妇女者,人女、有知、命根不断。
“室者,有四周墙壁,障上有覆,或前敞而无壁,或有四壁上无覆,或有虽覆而不遍,或有虽覆遍而有开处,是谓室。
(chǎng) = 宽敞[widebroad]
 
“若比丘先宿、妇女后至,或妇女先至、比丘后到,或二人俱至,若亚卧随胁着地,波逸提。
(yà) = [ugly](通“压”。垂压[heavily press]/挨着,靠近[be near to])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随转侧,波逸提。
“若天女、阿修罗女、若龙女、夜叉女、饿鬼女同室宿者,突吉罗。
“与畜生女能变化、不能变化者同室宿,突吉罗。
“若与黄门、二根人同室宿,突吉罗。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二形 = Ubhaya-vyan-janaka,译作二相者、二根者。指男子性器(男根)与女子性器(女根)。此处则指兼具男女性器,生理异常者。其于佛道之修行及为僧伽之内众,无指导他人之资格,故与扇搋、半择迦者同,不准出家、受戒。
“昼日妇女立,比丘卧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比丘不知彼室内有妇女而宿;若比丘先至而妇女后至,比丘不知;若屋有覆而无四边障,或尽覆而半障,或尽覆而少障,或尽障而不覆,或有尽障而少覆,或半覆半障,或少覆少障,或不覆不障露地,无犯。
“此室中若行若坐,无犯。
“若头眩倒地、若病卧,无犯。
(xuàn) = 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
“或为强力所捉、若为人所缚、若命难、净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共未受具戒人宿过限戒第五
= 任何比丘和不是比丘的人住在同一房舍超过二或三晚。
 
尔时世尊在旷野城。
旷野城 = 乃位于古印度摩竭陀与憍萨罗二国间之大城。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载,彼处原为大旷野,有五百群贼常杀害商旅,故两界之行人绝迹。时影胜王闻知,即命大将消灭群贼。群贼哀求请活,大将慈心悲愍,乃于两界中间筑一新城,总集诸人共住,是为此城之由来。
六群比丘与诸长者共在讲堂止住,时六群中有一人散乱心睡眠无所觉知,小转侧形体发露。
六众苾刍/六群/六群比丘 = Cha-bbaggiya-bhikkhu,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诸律所载,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载,六比丘即:()难陀(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迦留陀夷(Kaludayin)。()阐那(Chanda),又作车匿。()阿说迦(梵Asvaka),又作阿湿婆,译作马宿、马师。()弗那跋(梵Punarvasu),又作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译作满宿。
时有比丘以衣覆已,复更转侧露形,一比丘复以衣覆之。
寻复转侧而形起。
时诸长者见已,便生讥嫌大笑调弄。
时眠比丘心怀惭愧无颜,诸比丘亦惭愧。
 
其中有少欲知足、知惭愧、行头陀、乐学戒者,讥嫌此比丘言:“云何六群比丘与诸长者共止宿耶?”
 
时诸比丘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与诸长者共止宿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未受大戒人共宿,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佛在拘睒毗国,诸比丘如是言:“佛不听我曹与未受大戒人共宿,当遣罗云出去。”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密行第一。
时罗云无屋住往厕上宿,时佛知之,往诣厕所作謦欬声。
(qǐng) = 謦欬。咳嗽。
(kài) = 重声咳嗽[cough]
时罗云亦复謦欬,世尊知而故问:“此中有谁?”
罗云答言:“我是罗云。”
复问:“汝在此中作何等耶?”
答言:“诸比丘言:‘不得与未受具戒人共宿’;驱我出。”
世尊即便言:“云何愚痴比丘无有慈心,乃驱小儿出?是佛子不护我意耶?”
即便授指与之令捉,将来自入住房共止一宿。
明日清旦集诸比丘告言:“汝等无慈心,乃驱出小儿,是佛子不护我意耶;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与未受大戒人共二宿,若至三宿,明相未出时应起避去;若至第四宿,若自去、若使未受戒人去;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未受大戒人共宿,过二宿至三宿,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未受戒人者,除比丘、比丘尼,余未受大戒人是。
“同室宿者,如前说。
“若比丘先至、未受大戒人后至,未受戒人前至、比丘后至,或二人俱至,若胁着地犯,若小转侧亦犯。
“若天男、阿须罗男、干闼婆男、夜叉男、饿鬼男,及与畜生中能变化者、不能变化者,共过二宿三宿,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比丘先不知在彼住、而未受戒人在后至,若未受戒人在前至、比丘在后至,若屋上有覆无四障、或尽覆而半障、或有尽障而少覆、或半障半覆、或少障少覆,若空露地,若坐、若经行,不犯。
“若头眩倒地、若病卧、或为强力所执、若为系闭、若命难、净行难,是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未具人同诵戒第六
= 任何比丘和不是比丘的人吟诵佛法。
 
尔时佛在旷野城。
六群比丘与诸长者共在讲堂诵佛经语,语声高大,如婆罗门诵书声无异,乱诸坐禅者。
 
时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六群比丘言:“云何与诸长者在讲堂中,共诵经如婆罗门诵书声耶?”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等云何与长者共在讲堂中,诵经声如婆罗门无异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未受戒人共诵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未受戒者,除比丘、比丘尼,余者是。
 
“句义非句义,句味非句味,字义非字义。
“句义者,与人同诵不前不后,‘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非句义者,如一人说诸恶莫作未竟,第二人抄前言诸恶莫作。
(chāo) = 叉取[take up with a fork](掠取,抢掠[rob]/抄写[copytranscribe]/迅速拿起[take up]/从侧面绕过去[outflank])
“句味者,二人共诵不前不后,眼无常、耳无常,乃至意无常。
“非句味者,如一人未称眼无常,第二人抄前言眼无常。
“字义者,二人共诵不前不后,阿罗波遮那。
阿罗波遮那/阿罗婆遮那 = Aiapacana,般若经所说悉昙字母四十二之初五字也。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智度论四十八。
“非字义者,如一人未称言阿也,第二人抄前言阿也。
 
“句法者,佛所说、声闻所说、仙人所说、诸天所说。
“若比丘与未受戒人共诵,一说、二说、三说,若口授、若书授,若了了,波逸提;说而不了了,突吉罗。
“天子、阿修罗子、夜叉子、龙子、干闼婆子、畜生能变化者,一说、二说、三说,说而了了、不了了者,突吉罗。
“若师不教言:‘我说竟,汝可说’者,师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我说竟汝说,一人诵竟一人书,若二人同业同诵,或戏笑语,或疾疾语,或独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乃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向非具人说粗罪戒第七
= 任何比丘向不是比丘的人说另一位比丘的犯戒,除非经过僧团同意。
 
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时有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在下行坐,时六群比丘语诸白衣:“汝等知如许人在下行坐者否耶?”
波利婆沙 = 律中之罚名。译曰别住。犯戒者与别房使之独住,不与僧共同住也。
 
众余/众决断/僧初残/僧残 = Sanghadi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尚有残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几濒于死,但尚有残命,宜速营救,依僧众行忏悔法,除其罪,犹可留于僧团。此亦相对于波罗夷之无残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残之数不同,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残’之称。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关于忏悔灭罪法,依弥沙塞五分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所载,比丘若故意覆藏,应随其覆藏之日期行别住,别住之期限已毕,六夜六日间行摩那埵(Manatta),此行已毕,依清净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灭其罪,得再返回僧团中;若无覆藏,与犯戒同时发露,可令直行摩那埵。于比丘尼之情形,则须清净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为异于比丘之处。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1.故出精戒
除他口腔、肛门、阴户而外,别依身体部分或自手指,故出精液所犯之罪。
贪欲有情
2.摩触女人戒
指心存欲念,故意以淫心接触女人肌肤,或抚摩女人身支者。
3.与女人粗语戒
指持淫欲之心对妇女作卑污淫秽之谈话。
4.向女人叹身索供戒
指比丘赞叹我身分以动女心。
5.媒人戒
即拉迁作媒。
6.过量房戒
指僧人未得僧伽开许,使用多生物、有诤、有灾等三种不净之地等不如法清净的屋基、材料,无施主营造度量超越长十肘、宽十肘半所成,能容纳四比丘以上之大房舍,不将大房舍予以处分之罪。
贪欲资具
7.有主僧不处分房戒
()主僧不处分(而造)房舍。指僧人向施主乞求、索要在外造制的广大房舍及营造大房舍超过律经中规定限度者。
处分(chǔ fèn) = 处置。/处罚、惩治[take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punishpunishment]
8.无根重罪谤他戒
即无犯戒根据而以犯重戒之罪谤其他僧人。
损恼
9.假根谤戒
即以虚假的犯戒根据诽谤其他僧人。
10.破僧违谏戒
指破和合僧而又违逆僧团之劝谏。
破僧犍度 = Sangha-bheda-khandaka,又称调达事。二十犍度之十五。记破僧之事,即述提婆达多立五事非法,与佛陀之法轮对立,破众僧之和合,更于伽耶山别立僧团之事。
违谏(wéi jiàn) = 违式进谏。/不听进谏。
违谏
11.助破僧违谏戒
不得帮助犯戒僧人破和合僧,且不受劝谏。
12.污家摈谤违僧谏戒
「污家」者,指比丘受施而与他人,为白衣送礼等,致被僧团驱;「摈」,离此他去,心存不服;「谤违僧谏」, 谤毁僧团,违逆僧团的劝谏。
污家 = 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二载,比丘若有所求,以种种物赠予在家人,使得物者欢喜,产生报恩之心,不得物者闻之而不欢喜,如此行为除有损平等之施心外,更能破坏在家人之净信心,故称为污家。
13.恶性拒僧违谏戒
恶性拒绝僧团的忠告,并违逆僧团的劝谏。
 
白衣报言:“我等不知。”
 
六群比丘语言:“此等犯如是事,犯如是事故,众僧罚使在下行坐。”
 
有过比丘闻之惭愧,余比丘闻之亦惭愧。
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六群比丘言:“云何比丘犯粗恶事,乃向白衣说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知比丘犯粗恶事,乃向白衣说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比丘犯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比丘,或不知粗恶、不知不粗恶,后乃方知粗恶,或有作波逸提忏悔者,或有畏慎者。
佛言:“不知,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比丘犯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舍利弗为众所差,在王众中及诸人民众中说调达过:“调达所作者,莫言是佛法僧,当知是调达所作。”
提婆达多 = Devadatta,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舍利弗闻已便生畏慎心,诸比丘知已往白世尊,世尊告言:“众僧所差,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他有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除僧羯磨,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未受大戒者,除比丘、比丘尼,余者是。
“粗恶罪者,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
“僧者,一羯磨、一说戒。
 
“若比丘知他有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除僧羯磨,波逸提。
“若说了了,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除粗恶罪已,更以余罪,向未受大戒人说者,突吉罗。
“自犯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者,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以余人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者,突吉罗。
“粗恶罪粗恶想,波逸提。
“粗恶罪疑,突吉罗。
“非粗恶粗恶罪想,突吉罗。
“非粗恶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众僧差、粗恶非粗恶想、若白衣先已闻此粗恶罪,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实得道向未具人说戒第八
= 任何比丘向不是比丘的人说他的修证(实有)
 
尔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池楼阁精舍,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佛知而故问:“婆求园比丘颇实尔耶?”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猕猴池/猕猴河/猴池/猕猴林/猕猴馆/猕猴江 = Markata hrada,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庵罗女园之侧。昔猕猴群集为佛作此池,佛尝于此处说诸经,为天竺五精舍之一。
白佛言:“实尔,世尊。”
佛言:“汝等痴人,真实犹不得向人说,何况不实?”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婆求园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向未受大戒人说过人法,言:“我见是、我知是”;实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未受大戒者,除比丘、比丘尼,余者是。
“人法者,人界、人阴、人入。
 
“上人法者,诸法出要,自言:‘得身念善思惟,有戒、有欲、有不放逸、有精进、有定、有正定、有道、有修行、有智慧、有见、有得、有果。’
“若彼真实有此事,向未受大戒人说,了了者,波逸提;说而不了了者,突吉罗。
“若手印书、若作知相遣人,了了,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罗。
“若天子、阿修罗子、夜叉子、干闼婆子、龙子、饿鬼子、畜生能变化、不能变化者,向说得上人法,了了、不了了,突吉罗。
“若实得上人法,向受大戒人非同意者说,突吉罗。
“若自称言:‘我得根、力、觉、道、禅定、解脱入三昧’;向人说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增上慢、若自言是业报、不言是修得,若实得上人法向同意比丘说,若说根、力、觉、道、解脱入三昧,不向人说我得,或戏笑语独语,若梦中语,欲说此乃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女人说法过限戒第九
= 任何比丘教女人超过五或六段话的佛法,除非有位博识的人在场。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迦留陀夷,时到着衣持鉢诣一大长者家,在姑前与儿妇耳语说法。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gū) = 丈夫的母亲[the mother of one's husband](父亲的姐妹[aunt the sister of one's father]/丈夫的姐妹[the sister of one's husband])
姑见已即问妇言:“向比丘说何等事耶?”
妇报言:“与我说法。”
姑语妇言:“若说法者,当高声说令我等闻,云何耳中独言耶?”
其妇报言:“向者语如兄弟语无异,更无余过失。”
 
时乞食比丘闻已,即呵责迦留陀夷言:“云何尊者于姑前与儿妇耳语说法耶?”
尔时乞食比丘还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迦留陀夷:“云何尊者在姑前为他儿妇耳语说法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汝实尔于姑前与他儿妇耳语说法耶?”
答曰:“实尔。”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云何于姑前为他儿妇耳语说法耶?”
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迦留陀夷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女人说法,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有诸女人请诸比丘言:“唯愿诸尊与我等说法。”
时诸比丘各有畏慎心,世尊制戒比丘不得与女人说法。
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与女人五六语说法;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诸比丘复有畏慎心,以无有知男子便休,不与女人说法。
畏慎(wèi shèn) = 戒惕谨慎。
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有有知男子,听过五六语与女人说法;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知男子,波逸提。’”
 
时有诸女人,请诸比丘言:“大德,愿授我五戒。”
时诸比丘有畏慎心,以无有知男子,便不与戒。
佛言:“自今已去听无有知男子,与女人受五戒。”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时有女人请诸比丘:“大德,为我说五戒法。”
五戒法 = 佛初为提谓、波利等在家弟子授二皈依,后即授以五戒而为优婆塞、优婆夷。若在家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净士(女),盖犯者,则破五分法身及一切佛法。此因五戒乃一切大小乘尸罗之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此五者通称为戒,以防止为义。以能防恶律仪之非,能止三业所起之恶,故通称防止。
时无有知男子,比丘有畏慎心,不与说五戒法。
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无有知男子,与女人说五戒法。”
 
时有诸女人欲受八关斋法,诸比丘有畏慎心,以无有知男子,不与受斋法。
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无有知男子,与女人受八关斋法。”
 
时诸女人请诸比丘:“大德为我说八关斋法。”时,无有知男子,比丘畏慎心不与说八关斋法,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无有知男子,与女人说八关斋法。”
 
尔时诸女人白诸比丘:“大德,我等欲闻八贤圣道法。”
时无有知男子,比丘心有畏慎,不与说八圣道法。
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比丘,无有知男子,与女人说八圣道法。”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时有诸女人白诸比丘言:“大德,为我说十不善法。”
时无有知男子,比丘心有畏慎,不与说十不善法。
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无有知男子,与女人说十不善法。”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时有诸女人白诸比丘:“大德,为我等说十善法。”
诸比丘有畏慎心,无有知男子,不与说十善法。
佛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无有知男子,与女人说十善法。”
 
时有诸女人来问诸比丘义,比丘有畏慎心,以无有知男子,不答诸女人问义。
佛告比丘:“自今已去听无有知男子,答诸女人问义;若不解当广为说;自今已去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知男子,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女人亦如上说。
“五语者,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
“六语者,眼无常、耳鼻舌身意无常。
“有知男子者,解粗恶、不粗恶事。
 
“若比丘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知男子,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若天女、阿修罗女、龙女、夜叉女、干闼婆女、饿鬼女、畜生女能变化者,为说过五六语,了了、不了了,突吉罗。
“畜生中有不能变化者,为说过五六语,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五六语,有知男子前过说;若无有知男子前,授优婆夷五戒,及说五戒法,与八关斋法,说八斋法,及说八圣道法,为说十不善法,十善法及女人问义,如是无有知男子应答,若不解得广为说。
“若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乃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掘地戒第十
= 任何比丘挖土或指使人挖。
 
尔时佛在旷野城。
时六群比丘与佛修治讲堂,绕堂周匝自掘地。
时诸长者见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耻断他命根,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今观之有何正法?而自掘地断他命根。”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六群比丘言:“云何为佛修治讲堂自掘地,使诸长者讥嫌耶?”
 
诸比丘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自掘地使诸长者讥嫌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自手掘地,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六群比丘修治讲堂教人掘地言:“掘是、置是。”
时诸长者见已讥嫌:“云何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教人掘地,断他命无有慈心;自称:‘我知正法’,如今观之何有正法?”
尔时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六群比丘:“云何修治佛讲堂教人掘地言:‘掘是、置是’;使诸长者讥嫌耶?”
 
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修治讲堂,教人掘地言:‘掘是、置是’;使诸长者讥嫌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地者,已掘地、未掘地。
“若已掘地经四月,被雨渍还如本,若用锄或以镢斲、或以椎打、或以镰刀刺,乃至指爪掏伤地,一切波逸提。
(chú) = 锄头。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hoe](用锄头整理田地,除草[work with a hoe])
(jué) = 镢头,刨土用的一种农具[pickpick-axe]
(zhuó) = 古同“斫”。(砍;削;斫[chop])
(chuí) = 槌子,敲击的器具后亦为兵器 [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zhuī = 椎骨[vertebra]
(lián) = 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即“镰刀”[sickle]
(tāo) = 同“搯”。挖取[dighollow out]
“打橛入地者,波逸提。
(jué) = 木橛子,短木桩[pegshort wooden stake]
“地上然火,波逸提。
“地有地想,波逸提。
“若不教言:‘看是、知是’,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语言:‘知是、看是’;若曳材木、曳竹,若蓠倒地扶正,若反塼石取牛屎取崩岸土,若取鼠土,若除经行处土,若除屋内土,若来往经行,若扫地,若杖筑地,若不故掘,一切不犯。
(yè) = 拖,牵引[draghaul](飘摇[sway])
崩岸(bēng àn) = 堤岸崩毁。
鼠壤(shǔ rǎng) = 老鼠穴中的土壤。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