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星期二

四分律-初分之十五

四分律卷第十五
 
初分之十五
 
#九十单提法(续)
 
##不受食戒第三十九
= 任何比丘放进他的嘴里一个未被给予的食物,除非是水和牙齿清洁用品。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有一比丘,作是念:“我今宁可常乞食、着粪扫衣。”
彼即如所念便行。
 
尔时舍卫城中诸居士,为命过父母及兄弟姊妹及夫,于四衢道头、或门下、或河边树下、或在石边、或在庙中,作饮食祭祀供养;时彼乞食比丘自取食之,诸居士见皆共嫌之:“沙门释子不知惭愧,犯不与取,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我等为命过父母及兄弟姊妹,作饮食祭祀供养而取食之,如似我曹故为沙门释子饮食供养置如是处,而我等乃为命过父母及兄弟姊妹故设此饮食祭祀,而自取食之。”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zǐ) = 姐姐[elder sister]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乞食比丘言:“云何乞食比丘,舍卫城中诸居士为命过父母及兄弟姊妹设饭食祭祀供养,而自取食之?”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乞食比丘,自取舍卫城居士祭祀饮食而食之。”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乞食比丘已,告诸比丘:“此乞食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不受食、若药着口中,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于中生疑,不敢自取杨枝净水,佛言:“比丘自取杨枝净水,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不受食、若药着口中,除水及杨枝,波逸提。’
齿木/杨枝 = Danta-kattha/Danta-pona,音译作惮哆家瑟詑、禅多抳瑟插。即磨齿刮舌之木片,为佛制比丘十八物之一。啮小枝之头为细条,用以刷牙齿者。
 
“比丘义如上。
“不与者,未受者是。
“受者,有五种受:手与、手受;或手与、持物受;若持物授、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物与,与者受者俱知中间无所触碍,得堕手中,是谓五种受。
“复有五种受食:若身与身受、若衣与衣受、若曲肘与曲肘受、若器与器受、若有因缘置地与,是为五种受食。
 
“佉阇尼食者,从根食乃至细末磨食。
(qū) = 通“祛”。驱逐[expel]
半者佉阇尼/半者佉但尼/半者珂但尼 = Panca-khadaniya,半者,即五之意;珂但尼,指嚼啮之食。意译作五嚼食、五不正食。各部律记载五正食、五不正食时,所说之种类互有出入,据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载,五种可供嚼啮之不正食为:根、茎、叶、花、果等五物。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则谓五种珂但尼为:枝、叶、花、果、细末磨食等。又此五种食物,虽食用之,然不能饱足,故不宜作为正餐之食物。佛陀制戒时即规定,若食过五种正食,业已饱足,即不可再食用此类之不正食。
“食者,糗、饭、干饭、鱼及肉。
(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奢耶尼食者,酥、油、生酥、蜜、石蜜。
蒲膳尼/蒲阇尼 = Bhojaniya之音译。意译为正食、啖食。指五种正食:饭、麨、干饭、鱼、肉,或饭、麦豆饭、麨、肉、饼。称为正食,乃摄取足食(可饱足之饮食)之意。而啖食则相对于嚼食(不正食)而称。
 
“若比丘不与食,自取着口中,除水及杨枝,咽咽,波逸提。
“非时过非时食者,波逸提。
“受七日药过七日食者,波逸提。
“尽形寿药,无因缘不受而食者,突吉罗。
“不受不受想,波逸提。
“不受疑,突吉罗。
“受作不受想,突吉罗。
“若受有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取水及杨枝,若不受酥油脂灌鼻与唾俱出,余者不犯;若乞食比丘鸟衔食堕钵中,若风吹堕钵中,欲除去此食乃至一指爪可除去,余者无犯。
(xián) = 口含[hold in the mouth]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索美食戒第四十
= 任何无病的比丘为了自己要求上等的食物(如奶油,油,蜂蜜,糖,鱼,肉,奶,和凝乳)和吃下这些食物。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有一商主为檀越,时跋难陀释子时到着衣持钵,诣彼商贾家作如是言:“我今欲得杂食。”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商贾问言:“今有何患乃思此食?”
报言:“无所患苦,但意欲得杂食耳。”
商贾报言:“我曹贾客常买卖生活,犹尚不能得杂食,况乃出家人。”
时乞食比丘闻此语,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自为身乞求如是美食?”
时乞食比丘食讫,还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自为身乞如是美食?”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释子,自为身乞求如是美食?”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跋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有如是美食乳酪鱼及肉,若比丘如是美食自为身索食者,波逸提。’”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病比丘,闻此语已皆畏慎不敢乞,不敢为病比丘乞,得食已不敢食,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乞,彼人亦听为病比丘乞,乞得已听食之;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得好美饮食乳酪鱼及肉,若比丘如此美饮食,无病自为身索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美食者,乳酪、鱼及肉。
“病者,乃至一坐间不堪食竟。
“若比丘无病,自为身乞如此美食,食咽咽,波逸提。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病人自乞、为病人乞,乞得而食;或己为彼、彼为己;若不乞而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外道食戒第四十一
= 任何比丘给裸修行者和流浪者食物。
 
尔时佛将千二百五十弟子,从拘萨罗国游行来至舍卫国,尔时诸檀越供养佛及众僧大得饼食。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时世尊告阿难:“汝与众僧分此饼。”
阿难即受教,以饼分与众僧,分已故有余在。
世尊复告阿难:“以此余饼与乞人。”
阿难即受教,人与一饼。
 
时彼乞儿众中有一裸形外道家女,颜貌端正,时阿难赋饼,饼粘相着,谓是一饼与此女人。
(fù) = 征收[tax](给予;授予[give toconfer])
此女人即问傍人言:“汝得几饼?”
时彼报言:“我得一饼。”
彼即复还问:“汝得几饼?”
报言:“我得二饼。”
时彼妇女即语此女言:“彼与汝私通,何得不与汝二饼也?”
时阿难闻此语即怀愁忧,诸比丘闻亦复不乐。
 
时彼会中有一梵志,在此食已便向拘萨罗国,道逢一笃信瞻相婆罗门,即问言:“汝从何来?”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忠实,不虚伪[sincere]/<病势>沉重[serious])
瞻相(zhān xiāng) = 看人相貌以卜吉凶。/观察。
报言:“我从舍卫国来。”
复问:“云何舍卫国中乞求饮食可得否?复可得持行否?”
报言:“所索可得。”
复问言:“从谁间得耶?”
报言:“秃头居士边得。”
复问:“何者是秃头居士?”
报言:“沙门瞿昙是。”
婆罗门问言:“汝是何人?食他食已发此恶言也。”
彼婆罗门至僧伽蓝中,如所闻事语诸比丘。
时诸比丘以此二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裸形外道,若男、若女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诸余外道等皆有怨言:“一二外道有过,我曹复有何过而不得食耶?”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若诸比丘欲与食者,当置地与,若使人与;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外道男、外道女自手与食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外道者,裸形异学人。
露形外道/无衣外道/裸形外道 = Acelaka,古代印度二十种外道之一。为尼干子外道二分派之一,即空衣派,提倡以大空为衣之裸体生活,以裸形为正行,又称无惭外道。提婆菩萨所举二十种外道之第六,即裸形外道论师。寒天裸形,趋拜佛神,为裸形外道之遗风,佛门无之。
“波私波罗阇者,在此众外出家者是。
“佉阇尼食者,根食乃至果食油食乃至磨细末食。
“食者,饭、糗、干饭、鱼及肉。
 
“若比丘,裸形外道若男、若女,自手与食者,波逸提。
“若与而受者,波逸提。
“与而不受者,突吉罗。
“方便欲与而不与还变悔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舍着地与;若使人与;若与父母、与塔作人、别房作人,计作食价与;若为力势强夺去,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先受请不嘱余比丘戒第四十二
= 任何比丘被邀请供养时,没告别便离开,在供养前或后,除非是在适当时间(给予僧袍,制做僧袍)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城中有一豪族长者,与跋难陀释子知旧亲友,彼作如是念言:“若跋难陀释子来入此城者,当为跋难陀故饭食众僧。”
 
于异时跋难陀释子来入城中,长者闻来至,即遣人诣僧伽蓝中,语诸比丘:‘明日请食。’
即于其夜办具种种甘馔饮食,明日清旦往白时到。
(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时诸比丘到时着衣持钵,诣长者家就座而坐,诸比丘语长者言:“众僧已集,饮食办者可时施设。”
长者报言:“诸尊小留待,须跋难陀释子至。”
诸比丘报言:“众僧已集,若饮食已办者便可施设;何须留待?日时晚过,恐诸比丘不得具足满食。”
时长者白诸比丘:“我先有誓愿,若跋难陀释子来入此城者,我当为跋难陀释子饭食众僧,愿诸尊小留待跋难陀。”
 
尔时跋难陀小食时乃更诣余家,日时垂欲过方来。
小食 = 依佛制,出家之人但于日中一食,若于晨时食,称为小食;于午后食,称为后食,皆不合制。或谓晨朝之食称为轻食;于晨朝与正午之间进食,则称小食。又禅林中以朝食之粥称为小食,久之,乃为朝食之异称。
垂欲(chuí yù) = 将要。
时诸比丘见时欲过,虽得饮食竟不满足。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跋难陀释子,小食时更诣余家,时垂欲过方来,使诸比丘饮食不得满足耶?”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释子,小食时到余家时欲过方来,使诸比丘不得满足食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先受请,小食时至余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罗阅城中有一大臣,与跋难陀释子知旧亲友。
时彼大臣,于异时大得甘果,即敕一人言:“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亲友,汝可持此果往至僧伽蓝中示之,语言:‘我与汝知旧,可持此果众僧中分布。’”
时彼使人即持果诣僧伽蓝中,白诸比丘:“大德,此是僧新果。”
诸比丘语言:“若与众僧者便可赋之。”
其人报言:“罗阅城中大臣敕我言:‘汝持此果诣僧伽蓝中,示跋难陀释子,令赋与僧’;今须跋难陀释子至,当赋与僧。”
时跋难陀后食已方诣余家,时过乃还,使众僧不得食新果。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言:“云何后食已方诣余家,时过乃还,使诸比丘不得食新果也。”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释子,后食已更诣余家,时过方还,使诸比丘不得食新果。”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先受请,前食后食诣余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罗阅城中众僧大有请处,诸比丘皆畏慎,不敢入城受请。
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相嘱授入城。”
嘱授(zhǔ shòu) = 口嘱心传。
比丘不知当嘱授谁。
佛言:“当嘱授比丘,若独处一房中当嘱授比近住者;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先受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时病比丘,先语檀越家作羹、作粥、作饭,彼畏慎不敢入城,恐犯食后至余家。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白佛,佛言:“听病比丘不嘱授得入;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先受请,前食后食至余家,不嘱授余比丘,除时因缘,波逸提;是中时者,病时。’”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作衣时到,或须大釜、或须小釜、或须瓶、或须杓、或须𤬪、或须斧、或须盂、或须盆、或须小碗、或须、或须绳、或须衣悬、或须伊尼延陀、或须毛氀;诸比丘皆畏慎不敢入城,恐犯不嘱授入村;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作衣时不嘱授入村;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先受他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余比丘,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
(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sháo) = 杓子[dip-iron]
(yú) = 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a broad-mouthed receptacle for holding liquid]
(diào) = 铫子;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a pot for decocting herbal medicine or heating up water]/yáo = 一种带柄有嘴的小锅[small cooking pan with handle and sprout]
(lǘ) = 毛织的毡类。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施衣时到,或有已得施衣处,或有方当求索,彼畏慎不敢入城,恐犯不嘱授入城。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布施衣时不嘱授入城;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先受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余比丘,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是谓余时。’
 
“比丘义如上。
“前食者,明相出至食时是。
“后食者,从食时至日中是。
“家者,有男子、女人所居也。
“余比丘者,同一界共住也。
“病者如上。
“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乃至衣上作一马齿缝是也。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得蓄长衣。()得离衣宿。()得别众食。()得展转食。()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施衣时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除此已余时劝化作食并施衣者是也。
劝化 = 谓劝进转化。即劝进众生转恶为善、转迷成解、转凡成圣。
“若比丘嘱授欲诣村,而中道还,失前嘱授;后若欲去者当更嘱授。
“若比丘嘱授欲诣村,不至所嘱授处,乃更诣余家,失前嘱授;若欲往,应更嘱授而去。
“若嘱授至白衣家,乃更至库藏处及聚落边房,若至比丘尼僧伽蓝中,若即白衣家还出,失前嘱授;应更嘱授而往。
“若比丘先受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比丘入村间,除余时,波逸提;若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方便庄严欲去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嘱授比丘。
“若无比丘不嘱授,至余库藏聚落边房,若至比丘尼僧伽蓝,至所嘱白衣家,若众多家敷坐具请比丘,若为力势所持,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食家强坐戒第四十三
= 如果一个比丘坐着而打扰到一个家庭的(有色的)情趣。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迦留陀夷,本处俗时有同友白衣妇,颜貌端正名曰斋,迦留陀夷亦复颜色端正。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时迦留陀夷系意在彼斋忧婆私所,斋忧婆私亦系意在迦留陀夷所。
优婆私诃/优婆斯/优波赐迦/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时迦留陀夷到时着衣持钵,往至斋忧婆私家就座而坐,时斋忧婆私洗浴庄严其身,夫主心极爱敬未曾相离。
夫主问迦留陀夷言:“欲须何等耶?”
报言:“我须食。”
其夫即语妇言:“出食与之。”
妇即如言与食。
迦留陀夷食已坐住不去,其夫语迦留陀夷言:“汝向者言须食,已与汝食竟,何以不去耶?”
时斋忧婆私现相令其不去。
时彼夫主瞋责迦留陀夷言:“比丘妨我,向言须食,食已何故不去,更欲作何等?我今舍汝出去,随汝在后欲何所作。”
时彼夫主瞋恚作是语已便出去。
 
时有乞食比丘来至其家,时乞食比丘复嫌责迦留陀夷言:“汝云何在食家中安坐?”
尔时乞食比丘还出舍卫城到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汝云何在食家中安坐?”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言:“汝实在食家中安坐耶?”
对曰:“实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在食家中有宝安坐?”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愚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食者,男以女为食、女以男为食,是名为食。
“家者,如上说。
“宝者,车磲、马瑙、真珠、虎珀、金银。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宝舒手得及户应坐;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
(hù) = 单扇门[door](住户,人家。一家称一户[family]/屋室[house])
“盲而不聋者,突吉罗。
“聋而不盲者,亦突吉罗。
“立而不坐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入食家中有宝舒手及户处坐,若有二比丘为伴,若有识别人,或有客人在一处不盲不聋、不聋不盲,或从前经过不住,或卒病发倒地,或为力势者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或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屏与女坐戒第四十四
= 任何比丘和女人私下坐在无人之地。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迦留陀夷,本处俗时有白衣同友妇名曰斋,颜貌端正,迦留陀夷亦颜貌端正。
时迦留陀夷系意在斋忧婆私,斋忧婆私亦系意在迦留陀夷所。
尔时尊者迦留陀夷,到时着衣持钵,往至斋忧婆私家,自念言:“世尊作如是语:‘食家中有宝不应安坐,应在舒手及户处坐。’”
即便在户扇后坐。
户扇(hù shàn) = 门扇。
 
时迦留陀夷与斋忧婆私共语,时有乞食比丘来至彼家,闻迦留陀夷语声嫌责言:“云何在食家中有宝屏处坐,令我等不知为何所作?”
时乞食比丘出还舍卫城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具白诸比丘。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云何在食家中有宝屏处坐?”
 
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汝审在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语耶?”
答言:“实尔,世尊。”
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在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耶?”
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食者,女是男食、男是女食。
“宝者,车磲、马瑙、真珠、虎珀、金银。
“屏处者,若树、墙壁、篱栅、若衣障及余物障。
“彼比丘入食家中有宝屏处坐,使舒手得及户,令乞食比丘见。
“若比丘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者,波逸提。
“盲而不聋,突吉罗。
“聋而不盲,突吉罗。
“立而不坐,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在食家中有宝,坐舒手得及户,使乞食比丘见;若有二比丘为伴;若有识别人在边;或有客人在一处不盲不聋;或从前过不住,或卒病倒地,或力势者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独与女人坐戒第四十五
= 任何比丘和女人私下独自坐着。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迦留陀夷,本处俗时有白衣亲友妇名曰斋,颜貌端正,迦留陀夷亦颜貌端正。
时迦留陀夷系意在斋优婆私所,斋优婆私亦系意在迦留陀夷所。
尔时尊者迦留陀夷到时着衣持钵,往至斋优婆私家,在露地共一处坐语。
露地 = 指屋外。即户外无物被覆于上之所。/指坐于无物覆蔽之所。为十二头陀行之一。/比喻脱离烦恼之境界。此喻系引申自法华经譬喻品之火宅喻。长者之子因从燃烧之家中逃出,得见露地(屋外)之大白牛车,由是露地被视作已断三界烦恼之安然境界。/指无见惑、思惑之境界。/禅宗特指在僧堂内修行者座位以外之经行处所。
露地坐 = 十二头陀行之一。谓于露地坐禅修行。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三之一引大智度论谓,露地坐可免于爱着荫覆凉乐,易入空定。又据大乘义章卷十五载,树下荫湿,久居易致疾患,故坐于露地。
有一乞食比丘来至其家,见迦留陀夷与斋忧婆私共露地一处坐语,即嫌责尊者迦留陀夷言:“云何与斋忧婆私露地共一处坐语耶?”
时乞食比丘舍卫城中食已,还僧伽蓝中,以此因缘语诸比丘。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云何在斋忧婆私家露地共一处坐语?”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汝实与斋忧婆私露地共一处坐语耶?”
答言:“实尔,世尊。”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迦留陀夷,在斋忧婆私家露地共一处坐语耶?”
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独与女人露地坐,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女人者,人女有智、命根不断。
“独者,一女人、一比丘。
“屏处者,见屏处、闻屏处。
“见屏处者,若尘雾黑暗不见面。
“闻屏处者,常语不闻声。
 
“彼比丘独与女人露地共一处坐,波逸提。
“若盲而不聋,突吉罗。
“若聋而不盲,突吉罗。
“若立不坐,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有二比丘为伴;若有识别人在边;或有客人在一处不盲不聋;或从前过不住;或卒病倒地;或为力势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言与食后不与戒第四十六
= 任何比丘对另一比丘说,「来,朋友,我们一起去托钵」,然后不管他有没有得到食物, 彻走他说,「走开,朋友。我不喜欢和你一起坐或说话,我想自己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这个理由而这么作。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与余比丘共斗欲求忏悔,跋难陀结恨在心。
后于异时跋难陀释子语彼比丘言:“汝随我行到村中,当与汝食。”
比丘报言:“尔。”
 
时跋难陀到时着衣持钵,与彼比丘俱入舍卫城中,将至无食处,周回遍行。
余有少时在,跋难陀念言:“若此比丘出舍卫城至祇桓中,日时已过。”
跋难陀语彼比丘言:“未曾有汝是大恶人!”
比丘问言:“我作何等过?”
跋难陀报言:“今由汝故并使我不得食;长老速去,我共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
跋难陀语彼比丘已,便入舍卫城中有食处而食。
时彼比丘出舍卫城到祇洹精舍,日时已过,不得食乏极。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语余比丘言:‘将汝至聚落,与汝食’;竟不与比丘食,便语言:‘汝速去,我共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遣彼比丘还祇洹中,日时过,竟不得食乏极。”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将余比丘言:‘与汝食’;竟不与食,便语言:‘汝速去,我共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使彼比丘入祇洹中,日时过,不得食乏极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语余比丘如是语:“大德,共至聚落,当与汝食”;彼比丘竟不教与是比丘食,语言:“汝去,我与汝一处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以此因缘非余方便遣他去,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村者,四种村,如上。
“食者,时食。
“彼比丘语此比丘言:‘至聚落间与汝食。’
“彼竟不与比丘食,便语言:‘汝去,我与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
“彼方便遣去,舍见处闻处,波逸提。
“舍见处至闻处,突吉罗。
“舍闻处至见处,突吉罗。
“方便遣去,自舍见处闻处,波逸提。
“舍见处至闻处、舍闻处至见处,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与食遣去;若病、若无威仪,人见不喜者,语言:‘汝去,我当送食至僧伽蓝中。’
“彼若破戒、破见、破威仪;若众中所举;若被摈、若应摈;若见命难、净行难方便遣去;不以嫌恨故遣去,不犯。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四月药请戒第四十七
= 无病的比丘可接受一个(四个月的)邀请被供养。如果他接受更久,除非邀请被更新或邀请是永久的。
 
尔时佛在释翅搜迦维罗卫尼拘律园中。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尔时摩呵男释种请众僧供给药,彼恭敬上座施与好者,求者亦与、不求者亦与。
摩诃男 = Mahanama,为佛陀最初所度化五比丘之一。又作摩诃南、摩诃那摩。意译大号、大名。在中本起经作摩男拘利(Mahanama-koliya),佛所行赞经中作十力迦叶。乃释迦牟尼踰城出家之际,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所选五随侍之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彼即为最初闻法得道之弟子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又称释种摩诃男(Sakka-mahanama)、摩呵南释、释摩男。属中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种。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载其为斛饭王之子。大智度论卷三、梵文大事(梵Mahavastu)等载其为甘露饭王之子。于其弟阿那律入佛门出家后,即治理家事,重佛之教法,常布施汤药、衣食等予僧众;中阿含经中之苦阴经即其请佛所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载,当舍卫城之流离王讨伐迦毗罗卫城释迦族时,摩诃男为救释种族,自愿舍命于水中。或谓此人与五比丘中之摩诃男为同一人。
 
时六群比丘自相谓言:“此摩诃男释种子,请众僧供给药,彼恭敬上座施与好者,于我等无恭敬心,恶者施与我等,求索犹不见与况不求而得?”
自相谓言:“我等当往诣其家,求索难得所无有药。”
于是即往诣其家语言:“我等须如是如是药。”
摩诃男报言:“若我家中有者当相与,若无者当为诣市求买供给。”
六群比丘报言:“汝家可无如是如是药耶?”
摩诃男报言:“我家有者当相与,无者当为诣市求索相与。”
时六群比丘复语言:“汝请众僧供给药,恭敬上座与好者,求者与之,不求者亦与之;与下座恶者,又不殷勤恭敬,求索而不见与,况不求而得;汝家中所无有,而请众僧与药,汝有爱又复妄语。”
摩诃男报言:“我先有要誓,请众僧家中所有者随供给之,若无者当诣市求索与;汝今云何言:‘我有爱是妄语人,无有至诚耶?长老去,我自今已去,不复能供给众僧药也。’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摩诃男释子,信乐恭敬、供给好药、布施常供给众僧药;云何汝等骂詈言:‘他有爱妄语’;使断众僧药耶?”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摩诃男释子有信心,好乐布施常供给众僧药,而汝等骂詈言:‘有爱妄语’;使断众僧药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应受四月请、因缘请与药,若过受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病比丘,有畏慎心不敢过受药。
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过受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受四月请与药,过受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居士常请诸比丘与药,诸比丘有畏慎心,不敢受常请供给药。
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常请供给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受四月请与药,若过受,除常请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摩诃男释子复作是念:“我宁可以一人二人故断众僧药耶?今故应当更请众僧供给药。”
作是念已即便至僧伽蓝中。
请诸比丘言:“愿诸大德僧受我请供给药。”
诸比丘各各有畏慎心,不敢受更请与药。
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更请给药。”
诸比丘便计前日数,白佛,佛言:“不应计前日数,应从断药还与已来日从此为数;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受四月请与药,若过受,除常请、更请,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居士请诸比丘与分药,诸比丘畏慎不敢受。
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分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受四月请与药,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与分药,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居士请比丘与尽形寿药,诸比丘畏慎不敢受尽形寿药。
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尽形寿药;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若比丘受四月请与药,无病比丘应受请;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寿请,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四月者,夏四月也。
“因缘者,药请也。
“病者,医所教服药者也。
“常请者,其人作如是言:‘我常与药。’
“更请者,断已后复更与请。
“与分药者,持药至僧伽蓝中分与。
“尽形寿请者,其人言:‘我当尽形寿与药。’
 
“请者有四种:或有请夜有限齐、药无限齐,或有请药有限齐、夜无限齐,或有请药有限齐、夜亦有限齐,或有请夜无限齐、药无限齐。
“云何请夜有限齐、药无限齐?
“彼作夜分齐不作药分齐:‘我与尔许夜药。’
“是谓请夜有分齐、药无分齐。
 
“云何请药有分齐、夜无分齐?
“彼作药分齐、不作夜分齐,作如是言:‘我与如是药。’
“是为请药有分齐、夜无分齐。
 
“云何请夜有分齐、药亦有分齐?
“彼作夜分齐、药分齐,作如是言:‘尔许夜与如是药。’
“是谓请夜有分齐、药有分齐。
 
“云何请夜无分齐、药无分齐?
“彼不作夜分齐、药分齐,作如是言:‘我请汝与药。’
“是谓请夜及药俱无分齐。
 
“是中请夜有分齐、药无分齐,夜有分齐、药有分齐,应夏四月受请。
“是中药有分齐、夜无分齐,夜无分齐、药无分齐,应随施时受。
“彼比丘无病,应受夏四月与药,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寿请,咽咽,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受四月请与药,病者过受请,常请、更请、分请、尽形寿请,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观军戒第四十八
= 任何比丘去见在执行的,除非有恰当的理由。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王波斯匿土境民人反叛,时王自领六军征罚,时六群比丘往至军中观看军阵。
(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o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avatth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时王波斯匿语言:“诸尊,在此军中欲何所为?”
六群报言:“我无所作,来看军阵耳。”
时波斯匿王闻已心甚不悦,王复问言:“今者欲何所至耶?”
六群报言:“我等欲诣舍卫国见佛。”
时王语言:“若至舍卫国者,持我名礼拜问讯世尊言:‘起居轻利,游步康强,教化有劳耶?今持此一裹石蜜奉上世尊;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六群比丘,即往舍卫国诣祇桓精舍,礼世尊足已在一面坐,即称波斯匿王名,言:“礼拜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康强,教化有劳耶?以此一裹石蜜奉上世尊。”
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痴人,乃观王者军阵势力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往观军阵,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波斯匿王土境人民反叛,有大臣兄弟二人:兄名利师达,弟名富罗那。
梨师达多富那罗 = 梨师达多,Isidatta,意译仙授、仙施、仙余,意指从仙人处求得之子;富那罗,Purana,又作布啰拏、富兰那,意译宿旧、旧,为梨师达多之兄。此兄弟二人,系佛世中印度波斯匿王之大臣,为拘萨罗国之首富,然能于佛及四部众等共与受用,而不计我所。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五载,富兰那专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华,远诸凡鄙,故以持戒为胜;梨师达多不专精梵行,然其智足达四圣谛,故以智慧为胜。其后命终,佛记别二人一为持戒胜,一为智慧胜,于后世得斯陀含果,生于兜率天。
王使此二人领军征罚,此二人渴仰欲见比丘,即遣使往请比丘:“大德来,我欲相见。”
诸比丘皆有畏慎心言:“世尊制戒,若比丘往观军阵者,波逸提。”
时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言:“若须,有所白,若有请唤者听往;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往观军阵,除余时因缘,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阵者,若戏若斗。
“军者,或一军、二军、三军、四军。
“一军者,一象军、一马军、一车军、一步军也。
“若纯有马军、纯象军、步军、车军也。
“二军者,二象、二马、二车、二步,或有象马、或象车、或象步、或马车、或马步、或车步也。
“三军者,三象、三马、三车、三步也,或象马车、或象马步、或马车步也。
“四军者,四象、四马、四车、四步也,或象马车步也。
 
“彼比丘往观军阵,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下至高、从高至下,去而见者,波逸提。
“不见者,突吉罗。
“若方便庄严欲观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罗。
“若比丘先在道行、军阵后至,比丘应下道避,若不避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比丘有事往;若被请去;或力势者将去;若先前行,军后至,下道避;若水陆道断;贼难、恶兽难、水大涨;若为势力所系缚去;或命难、梵行难,不下道,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有缘军中过限戒第四十九
= 如果有任何理由一位比丘和军队连续在一起二或三晚,如果他待更久。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时有因缘至军中宿,时诸居士见自相谓言:“我等为恩爱故在此宿耳,而此沙门复在此何为耶?”
 
尔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世尊制戒有时因缘乃得至军中,汝等云何乃于军中止宿耶?”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有时因缘得至军中,汝等何事乃在军中宿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有因缘,听至军中二宿、三宿,过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若比丘有因缘欲至军中,得二宿住,至第三宿明相未出时,应离见闻处。
“彼比丘军中二宿已,至第三宿明相未出,不离见闻处,明相出,波逸提。
“若离见处至闻处,突吉罗。
“离闻处至见处,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得二宿已,至第三宿明相未出,离见闻处;若水陆道断;若恶兽难、盗贼难、水大涨、为势力者所执留;或被系闭;或梵行难、命难,得至二宿,军中住至三宿,明相未出,不离见闻处,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