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三
初分之十三
#九十单提法(续)
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波逸提
= Pacitt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有舍堕、单堕二种。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据毗尼母经卷七载,所犯之罪轻微、非断灭善根之枝条罪、伤善处少,故称波逸提。
##与尼说法至日暮戒第二十二
= 任何比丘,经过同意,在日落后勉励比丘尼。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难陀为众僧所差教授比丘尼,教授比丘尼已默然而住。
尔时大爱道语言:“尊者难陀,我等欲得闻法,愿更与我等说。”
尔时尊者难陀与说法已,默然而住。
大爱道复重请言:“我等欲得闻法,愿与我等说。”
时尊者难陀好音声为说法,听者乐闻遂至日暮。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时比丘尼出祇桓精舍往舍卫城,城门已闭不得入门,即便依门外城堑中宿,晨旦门开在前入城。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时诸长者见已皆言:“沙门释子无有惭耻、无清净行,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汝等皆观此比丘尼竟夜与比丘共宿,昼便放还。”
诸比丘闻已,众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言:“云何难陀与比丘尼教诫乃至日暮,使诸长者嫌责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尊者难陀:“汝实与比丘尼教诫至日暮耶?”
答曰:“实尔。”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难陀,与比丘尼说法教诫乃至日暮耶?”
呵责已,告诸比丘:“此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为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僧者,一教授、一羯磨。
羯磨 = kamma。
|
|
意译作‘业’。
|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
“教授者,众僧中差,白二羯磨。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彼比丘众僧所差教授比丘尼,应乃至日未暮当还。
“若比丘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者,波逸提。
“除教授,若受经、若诵经、若问、若以余事,乃至日暮,突吉罗。
“除比丘尼已,若为余妇女诵经,若受经、若问、若以余事至日暮,突吉罗。
“若日暮日暮想,波逸提。
“日暮疑,突吉罗。
“日暮不日暮想,突吉罗。
“不日暮日暮想,突吉罗。
“不日暮疑,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教授比丘尼日未暮便休;除妇女已,若为余人,若教诵经受经、若问、若以余事,不犯。
“若船济处说法比丘尼听,若与贾客共行夜说法,若至比丘尼寺中说法,若说戒日来在众中,请教授人值说法便听,无犯。
贾(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讥教尼人戒第二十三
= 任何比丘说比丘们勉励比丘尼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比丘尼闻教授师来半由旬迎,安处房舍,办粥若饮食、床座具、洗浴处。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尔时六群比丘作是念:“彼诸比丘不差我等教授比丘尼。”
六众苾刍/六群/六群比丘
= Cha-bbaggiya-bhikkhu,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诸律所载,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载,六比丘即:(一)难陀(Nanda),又作难途。(二)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三)迦留陀夷(Kaludayin)。(四)阐那(Chanda),又作车匿。(五)阿说迦(梵Asvaka),又作阿湿婆,译作马宿、马师。(六)弗那跋(梵Punarvasu),又作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译作满宿。
生嫉妒心言:“彼诸比丘教授比丘尼无有真实,但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诵经、受经、若问。”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作如是语,诸比丘不差我等教授比丘尼,便生嫉妒心:‘彼诸比丘教授比丘尼无有真实,但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若诵经、受经、若问。’”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乃作是言,彼诸比丘不差我等教授比丘尼,便生嫉妒心:‘彼诸比丘教授比丘尼无有真实,但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若诵经、受经、若问?’”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语诸比丘作如是语:“比丘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作是言:‘诸比丘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为饮食故教诵经、受经、若问’;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其事实尔;为饮食供养故教授比丘尼;为饮食故教诵经、受经、若问;若戏笑语、独处语、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非亲尼衣戒第二十四
= 任何比丘给一位和他没(血缘)关系的比丘尼僧袍,除非是交换。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有一乞食比丘威仪具足,时有比丘尼见便生善心,数请彼比丘,比丘不受。
后于异时祇桓众僧分衣物,此比丘持衣分出祇桓门,彼比丘尼方来入祇桓,彼比丘念言:“此比丘尼数数请我而我不受,我今宁可持此衣分用请彼,彼必不取,足以相遗。”
时此比丘语比丘尼言:“大妹,此衣是我分,须者可取。”
时比丘尼辄便受之。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此比丘嫌责比丘尼言:“我数数向人说言:‘彼比丘尼数请我,以钵中遗余与我而我不取’;我作如是念:‘彼比丘尼数数请我,以钵中遗余与我而我不取;我今宁可持此衣分与彼比丘尼,彼必不受,足以相遗’;而彼便受之!”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言:“云何比丘,与比丘尼衣不舍而请他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与比丘尼衣不舍而请他?”
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衣,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其中有比丘畏慎,不敢与亲里比丘尼衣,白佛。
佛言:“自今已去听与亲里比丘尼衣,若与非亲里比丘尼衣者,波逸提。”
亲里(qīn lǐ) = 亲属邻里。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祇桓中二部僧共分衣物,比丘衣分比丘尼得,比丘尼衣分比丘得。
时比丘尼所得衣持来诣僧伽蓝中,白诸比丘:“大德,持此衣共贸易耶?”
比丘答言:“诸妹,我曹不得与非亲里比丘尼衣。”
尔时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若贸易,听与非亲里比丘尼衣;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非亲里者如上说。
“亲里者亦如上。
“衣者,有十种,如上说。
“贸易者,以衣易衣、以衣易非衣、以非衣易衣、针贸刀、若缕线下至药一片。
贸(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改变[change]。)
缕(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波逸提。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与亲里尼衣;共相贸易,与塔、与佛、与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非亲尼作衣戒第二十五
= 任何比丘缝制或指使人缝制一件僧袍给一位和他没(血缘)关系的比丘尼。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尼欲作僧伽梨,以作衣故来至僧伽蓝中,语尊者迦留陀夷:“大德,我持此衣财欲作僧伽梨,愿尊者与我作。”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迦留陀夷报言:“我不能作。”
问言:“何故不与我作?”
报言:“汝等喜数来相催促,故不能作。”
比丘尼报言:“我不数来相催随,作竟与我。”
迦留陀夷报言:“可尔。”
时比丘尼授衣与之而去,迦留陀夷善知作衣法,即与裁之作男女行婬欲像。
时比丘尼来至僧伽蓝中,问迦留陀夷言:“大德,为我成衣未耶?”
答言:“衣已成。”
比丘尼言:“衣若成者今可见与。”
时迦留陀夷即襞衣授与之,语言:“大妹,当知此衣不得妄解披看,亦莫示人,若白时到当着此衣在比丘尼僧后行。”
襞(bì) = 折叠衣裙[fold]。
披(pī) =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披露;陈述[unveil]/分析;辨析[analyze]。)
时比丘尼如其教,亦不披衣看、复不语人知。
后于异时白时到,即着此衣,在比丘尼僧后行。
诸居士见皆共讥笑,或拍手相向,或打木或啸,或高声大笑言:“汝等看此比丘尼所著衣,汝等看此比丘尼所著衣。”
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见已,语此比丘尼言:“大妹,速脱襞此衣。”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即便襞之着肩上。
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食后还僧伽蓝中,语彼比丘尼言:“取汝向者衣来,我欲看之。”
即持出示之,问言:“谁与汝作此衣?”
报言:“是迦留陀夷作。”
语言:“何不披看、持示同学耶?缝割好否牢否?”
时比丘尼以迦留陀夷所敕事具向说之。
时比丘尼众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云何与比丘尼乃作如是衣?”
尔时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即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言:“汝实与比丘尼作如是衣耶?”
答曰:“实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与比丘尼作如是衣耶?”
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畏慎,不敢与亲里比丘尼作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比丘与亲里比丘尼作衣;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非亲里、亲里者,如上。
“衣者,有十种,亦如上。
“若彼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作衣,随刀截多少,波逸提。
“随一缝一针,亦波逸提。
“若复披看牵挽熨治以手摩扪,若捉角头挽方正安帖,若缘若索綖若续綖,一切突吉罗。
熨(yùn) = 用金属器具加热,按压衣服,使之平贴[iron;press]。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挽(wǎn) = 牵引;拉[draw;pull]。
綖(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与亲里比丘尼作,与僧作、若为塔,若借着浣染治还主,无犯。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独与尼屏露坐戒第二十六
= 任何比丘和比丘尼私下坐着。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迦留陀夷颜貌端正,偷兰难陀比丘尼亦复颜貌端正,与人有异。
迦留陀夷有欲意于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亦有欲意于迦留陀夷。
尔时迦留陀夷,清旦着衣持钵,往至偷兰难陀所,在门外共一处坐。
时诸居士见已皆共嫌之,各自相谓言:“汝等观此二人共坐,犹如夫妇亦如鸳鸯。”
鸳鸯(yuān yāng) = 动物名。鸟纲雁形目。体小于鸭,雄者羽毛美丽,头有紫黑色羽冠,翼之上部黄褐色,雌者全体苍褐色,栖息于池沼之上,雄曰鸳,雌曰鸯[mandarin
duck]。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云何与偷兰难陀比丘尼在门外共一处坐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言:“汝实与偷兰难陀比丘尼在门外共一处坐耶?”
答曰:“实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与偷兰难陀比丘尼共在门外一处坐耶?”
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在屏处坐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一处者,一是比丘、一是比丘尼。
“屏障处者,见屏处、闻屏处。
“见屏处者,若尘、若雾、若烟云、若黑暗不见也。
“闻屏处者,乃至不闻常语声。
“障者,若树、若墙、若篱、若衣、若复以余物障。
“若比丘独在屏处与比丘尼坐者,波逸提。
“若盲而不聋、聋而不盲,突吉罗。
“立住者,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比丘有伴,若有智人、有二不盲不聋、不聋不盲,若行过卒倒地,若病转侧,若为力势所持,若被系闭,若命难、梵行难,无犯。
卒(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尼期行戒第二十七
= 任何比丘安排和一位比丘尼行旅,时间达一个村镇和下一个,除非是在适当的情况下(路必须以篷车穿越,而且可疑和危险的)。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与六群比丘尼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诸居士见皆共嫌之:“沙门释子无有惭愧、不修梵行,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与比丘尼人间游行,若有所欲便下道。”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与六群比丘尼共人间游行耶?”
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与六群比丘尼共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共行,从一村乃至一村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不先与比丘尼共期,卒道路相遇,畏慎不敢共行。
佛言:“若不共期,无犯;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一道行乃至一村间,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众多比丘从舍卫国欲至毗舍离,时众多比丘尼亦从舍卫国欲至毗舍离。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诸比丘尼问比丘言:“大德,欲何所至耶?”
诸比丘报言:“我欲至毗舍离。”
比丘尼言:“大德,我亦欲往。”
诸比丘报言:“大妹,若欲往者当在前,我等在后;若我等在前,大妹在后;何以故?世尊制戒不得与比丘尼同道行。”
诸比丘尼言:“大德,是我等上尊,应在前,我等在后。”
时诸比丘尼在后,为贼所劫失衣钵。
诸比丘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若与贾客行、若疑畏怖,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比丘尼期同一道行,从一村乃至一村,除异时,波逸提;异时者,与贾客行,若疑畏怖时,是谓异时。’
“比丘义如上。
“期者,言共去至某村某城某国土。
“有疑处者,疑有贼劫盗。
“恐怖者,恐有贼劫盗。
“道者,村间有分齐行处是。
“若比丘与比丘尼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间分齐处,随众多界多少,一一波逸提。
“非村若空处,行乃至十里,波逸提。
“若减一村、若减十里,突吉罗。
“若多村间同一界行,突吉罗。
“方便欲去共期庄严,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不共期、大伴行、疑恐怖处,若往彼得安隐,若为力势者所持,若被系、若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尼同船戒第二十八
= 任何比丘安排和比丘尼坐船往上流或下流,除非是为了渡到对岸。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与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
上水(shàng shuǐ) = 河川的上游。/船逆流而上。/为火车、汽船等的发动机添水,称为「上水」。
时诸居士见皆共嫌之,自相谓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不修梵行,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与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若有所欲时便住船岸边随意。”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与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与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
世尊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不期而畏慎,佛言:“不期,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一船上水下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有众多比丘欲渡恒水从此岸至彼岸,尔时众多比丘尼亦欲渡恒水从此岸至彼岸。
诸比丘尼往问言:“大德,欲何所至耶?”
比丘报言:“我等欲渡恒水。”
比丘尼言:“可得共伴渡否?”
诸比丘报言:“诸妹在前,我等在后;若不尔者,诸妹在后,我等在前;何以故?世尊制戒不得与比丘尼同一船渡水,是故不得。”
比丘尼白言:“大德是我等所尊,则应在前,我等在后。”
尔时夏月天大暴雨,江水泛涨船到彼岸,未还之间日已暮。
诸比丘尼即在岸边宿,夜遇恶贼劫夺。
尔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直渡至彼岸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共期亦如上。
“船者,如上所说。
“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若入船里,波逸提。
“若一脚在船上、一脚在地,若方便欲入而不入,若共期庄严,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不共期,若直渡彼岸,若入船,船师失济上水下水,若往彼岸不得安隐,或为力势者所持,或被系、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食尼叹食戒第二十九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经比丘尼激励)吃比丘尼赠与的食物,除非给比丘尼食物的人在之前便有意给此比丘(经比丘尼激励)。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有一居士,请舍利弗、目连与饭食,彼即于夜办具种种美食,明日露地敷好坐具已白时到。
尔时偷兰难陀比丘尼,先是居士家比丘尼。
时偷兰难陀,明旦着衣持钵诣彼居士家,见居士在露地敷众多好坐具见已,即问居士言:“居士敷此众多坐具欲请诸比丘耶?”
答言:“欲请。”
比丘尼即问言:“请何等比丘耶?”
报言:“我请舍利弗、目连。”
比丘尼语言:“居士所请者尽是下贱人,若先语我者,我当为居士请龙中之龙。”
居士问言:“何者是龙中之龙?”
比丘尼答言:“尊者提婆达、三闻陀罗、达骞驮罗、达婆瞿婆离、迦留罗提舍是。”
言语之顷,舍利弗、目连已至。
比丘尼见已语居士言:“龙中之龙已至。”
居士即语比丘尼言:“汝向者言下贱人,今云何言龙中之龙耶?自今已去勿复来往我家。”
尔时居士白舍利弗、目连坐,即就座而坐。
时居士出种种甘美饮食供养,食已除去食器,头面礼足已,更取小床在一面坐白言:“我欲得闻法。”
时舍利弗、目连为说种种微妙法劝令欢喜,与说法已从坐而去,还至僧伽蓝中,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世尊知而故问舍利弗、目连言:“汝等今日受请食,为得充足否耶?”
舍利弗、目连白佛言:“食虽充足,我于居士家,亦是下贱,亦是龙中之龙。”
佛问言:“何故耶?”
尔时舍利弗、目连,以此因缘具白世尊言:“是提婆达遣部党比丘尼,为作劝化供养彼受饮食。”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提婆达部党比丘言:“汝等实遣比丘尼,往叹誉劝化檀越得食否?”
对曰:“实尔。”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提婆达部党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遣比丘尼劝化檀越受彼食耶?”
呵责提婆达部党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遣比丘尼劝化得食,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不知有劝化、无劝化,然后乃知,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先不知,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比丘尼教化得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罗阅城中有大长者,是梨师达亲友知识,彼作是言:“若大德梨师达来至罗阅城者,我等当为梨师达初至故供养众僧。”
梨师达多富那罗 = 梨师达多,Isidatta,意译仙授、仙施、仙余,意指从仙人处求得之子;富那罗,Purana,又作布啰拏、富兰那,意译宿旧、旧,为梨师达多之兄。此兄弟二人,系佛世中印度波斯匿王之大臣,为拘萨罗国之首富,然能于佛及四部众等共与受用,而不计我所。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五载,富兰那专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华,远诸凡鄙,故以持戒为胜;梨师达多不专精梵行,然其智足达四圣谛,故以智慧为胜。其后命终,佛记别二人一为持戒胜,一为智慧胜,于后世得斯陀含果,生于兜率天。
长者家比丘尼闻此语默然在怀。
于异时尊者梨师达来入罗阅城,尔时比丘尼闻尊者梨师达来入城,便往语长者言:“欲知否?梨师达已来入罗阅城。”
长者即遣信至僧伽蓝中请之:“明日清旦愿尊屈意,并及众僧受我食。”
尔时长者即其夜办具种种甘美饮食,清旦往白时到。
尔时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诣长者家就座而坐。
时长者往诣梨师达所语言:“正为尊者故饭食众僧。”
时梨师达问长者言:“云何知我来至此也?”
长者报言:“家所供养比丘尼见语。”
梨师达语长者言:“若实尔者,我不应食此食。”
长者报言:“我亦不从此比丘尼语设此食,我先有誓愿,若梨师达来者,我设饭食供养众僧。”
梨师达复语长者言:“虽有此语,我亦不应食此食。”
时梨师达即止不食。
尔时诸比丘具白世尊,世尊告言:“若檀越先意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比丘尼赞叹教化因缘得食食,除檀越先有意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教化者,阿练若乞食人,着粪扫衣、作余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抟食、冢间露地坐、树下坐、常坐随坐、持三衣、赞偈多闻法师、持律、坐禅也。
“食者,从旦至中得食。
“彼比丘知比丘尼教化得食,食咽咽,波逸提。
咽(yān) = 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pharynx]。(吞入;吞食[swallow]/yè
= 填塞;充塞[fill]。)
“除此饭食已,教化得余衬体衣、灯油、涂脚油,一切突吉罗。
衬(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衬身衣/衬体衣/衬衣
= 即内衣。于寒时或其他因缘而着之。据十诵律卷三十九载,有比丘未着衬身衣而倚新画壁,致彩画剥落,佛陀遂制比丘未着衬身衣而倚画壁者,得突吉罗罪。
“知教化教化想,波逸提。
“教化疑,突吉罗。
“不教化教化想,突吉罗。
“不教化疑,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檀越先意,若教化无教化想,若比丘尼自作,若檀越令比丘尼经营,若不故教化而乞食与,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女人期同行戒第三十
= 任何比丘安排和女人一同出行,甚至只有一个乡镇和下个的时间。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毗舍离嫁女与舍卫国人,后与姑共诤还诣本国。
尔时阿那律从舍卫国欲至毗舍离国,时彼妇女问尊者阿那律言:“尊者欲至何处耶?”
阿那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 = Anuruddha,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堂弟。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答言:“我欲至毗舍离。”
妇女即言:“可见将去否?”
答言:“可尔。”
尔时尊者阿那律便与此妇女同一道行。
尔时妇女夫主先行不在,后日还家不见其妇,即问母言:“我妇为所在耶?”
其母报言:“与我斗竟便逃走去,不知所在。”
尔时夫主速疾往逐之,于道路得妇,将诣阿那律所语言:“何故将我妇逃走耶?”
时阿那律答言:“止!止!莫作此语,我等不尔。”
长者语言:“云何言不尔?汝今现与同道行。”
其妇语夫主言:“我与此尊者行如兄弟相逐,无他过恶。”
夫主报言:“此人今日将汝逃走,岂可不作此言耶!”
尔时其人即打阿那律垂断命根。
尔时尊者阿那律即下道在一静处结加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入火光三昧。
时长者见已便生善心,长者念言:“若此阿那律从三昧起者,我当礼拜忏悔。”
时尊者阿那律从三昧觉已,长者即便忏悔:“唯愿大德,受我忏悔。”
阿那律受其忏悔。
尔时长者礼足已在一面坐,尔时阿那律为长者说种种微妙法令发欢喜心,与说法已即从坐起而去。
尔时阿那律食已,往到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阿那律:“云何阿那律独与妇女共一道行?”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即集比丘僧,知而故问阿那律言:“汝实共妇女同一道行耶?”
答言:“实尔。”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阿那律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今云何与妇人共同一道行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阿那律已,告诸比丘:“此阿那律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妇女同一道行,乃至村间,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不共期道路相遇,有畏慎不敢共行,佛言:“不期,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妇女共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间,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妇女者,如上说。
“共期者,亦如上说。
“道者,亦如上说。
“若比丘与妇女共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间,随众多界分齐,一一波逸提。
“若无村若空处行十里,波逸提。
“若减一村、减十里,突吉罗。
“若村里一界共行者,突吉罗。
“若方便欲行而不行,若共期庄严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共期,事须往彼得安隐,若为力势所持、若被系闭、若命难、若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施食处过受戒第三十一
= 一个无病的比丘可在一个公众的食堂用餐一次。如果超过一次。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拘萨罗国有无住处村,有居士为比丘作住处,常供给饮食,若在此住者当听一食。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无住处村 = 时拘萨罗国,有一村,无僧伽蓝及停留之舍。有居士为福德故,造立住处。备诸饮食,供给往来众僧。唯施一食,不能多供。因以福德施设,故余律皆名福德舍。
尔时有六群比丘,欲往拘萨罗国无住处村,至彼住处经一宿得美好饮食,故复住第二宿复得美好饮食。
彼六群比丘作如是念:“我所以游行者正为食耳,今者已得。”
彼于此住处数数食,时诸居士皆共讥嫌:“此沙门释子无有厌足、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于此住处数数受食,正似我曹常为此沙门释子供给饮食;我本为周给一宿住者耳。”
尔时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六群比丘于此住处数数受食?”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于此住处数数受食?”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一住处食应受一食,若过一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舍利弗在拘萨罗国游行,诣此无住处村住一宿,明日清旦得好食。
舍利弗于彼得病,念言:“世尊制戒,比丘一宿处应一食,若过者,波逸提。”
即扶病而去,病遂增动。
尔时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过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施一食处,无病比丘应一食,若过受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住处者,在中一宿食者,乃至时食。
“病者,离彼村增剧者是。
“若无病比丘于彼一宿处过受食,咽咽波逸提。
“除食已,更受余衬身衣、灯油、涂脚油,尽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一宿受食、病过受食;若诸居士请大德住,我当与食;我等为沙门释子故,设此宿处供给饮食,若不得沙门释子,亦当与余人耳;若檀越次第请食;若儿若女若妹及儿妇次第请食,无犯。
“或今日受此人食;或明日乃受彼人食;或水瀑涨、道路涩难;若有贼盗、虎狼、师子;或为力势者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梵行难,过一食者无犯。
涩(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道路险阻;不通畅的[difficult]。)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展转食戒第三十二
= 在不适当的时间用餐,除非是在适当的情况下(生病时,赠与僧袍时,制做僧袍时)。
尔时世尊在罗阅只迦兰陀竹园中。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世尊从罗阅城出游行人间,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国界,田殖不收,米谷勇贵,乞食难得人皆饥色,时有五百乞人随逐世尊后。
殖(zhí) = 脂膏因放置时间过久而变质[putrefy]。(生长,繁殖[grow;multiply]。)
饥色(jī sè) = 饥饿的脸色。
时有婆罗门名曰沙菟,有五百乘车载满饮食,经冬涉夏随逐世尊后,伺候空缺无食之日便欲设供。
菟(tú) = 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
尔时世尊从摩竭国界渐渐教化至阿那频头国界。
摩诃陀/摩竭提/摩伽陀/摩竭陀 = Magadha,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为星名。或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
彼国人民竞兴供具,饭佛及比丘僧无有空日。
时婆罗门终日伺候无有空缺不得设供,即便往阿难所语阿难言:“我沙菟有五百乘车载满饮食,经冬涉夏随逐世尊,伺候空缺无食之日便欲设供;然我今者不得次供,我等处俗多诸难故,属官役使,至于断事之日当应往赴,兼复料理家业,复供官财谷,公私驱驰初无停息;唯愿尊者为我白佛,佛若有教我当奉行;若佛及僧不得次食者,我当以此五百乘车饮食布在道中,令佛及僧脚蹈而过者,则为受我供养已。”
阿难报言:“且小住,我正尔当为白佛。”
时阿难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以此因缘具白世尊言:“沙菟婆罗门来至我所作是说:‘有五百乘车载满饮食,经冬涉夏随逐世尊,伺候空缺无食之日便欲设供;然我今日不得次供,我等处俗多诸难故,属官使役,至于断事之日当复往赴,兼复料理家业公私无停,唯愿尊者为我白佛,佛若有教我当奉行;若不得次供者,我当以此五百乘车饮食布在道中,令佛及僧脚蹈上而去者,则为受我供养’;我向者报言:‘可小住,正尔当为白佛’;是故启尊。”
尔时世尊告阿难:“汝可往语婆罗门,明旦以此饮食具用作粥与诸比丘使食,后当受时食。”
尔时阿难受佛教,即往婆罗门所,语婆罗门言:“汝可以此饮食具用作粥,与诸比丘使食,后当受时食。”
时婆罗门观诸供养之者皆无有饼,即其夜供办种种美味,酥油、胡麻子乳、净水、姜椒、荜苃,作种种粥及饼;夜过已以此粥供养佛及比丘僧;然诸比丘不敢受,语婆罗门言:“世尊未听比丘受酥油,乃至三种药作种种粥。”
荜(bì) = 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bamboo
or wicker fence]。(豆名[bean]。)
苃(yǒu) =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尔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酥油,乃至三种药作种种粥食之;食粥有五事善:除饥、除渴、消宿食、大小便调适、除风患;食粥者有此五善事。”
时婆罗门复行䴵,比丘不敢受,语婆罗门言:“世尊未听比丘受饼。”
䴵(bǐng) = 同饼。
即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饼食。”
时阿那频头国诸居士,闻世尊听诸比丘食粥及䴵,皆大欢喜自相谓言:“我等快得作福供养已。”
复有一少信大臣,见佛及僧大得供养,如是言:“此非是少福田者,乃于谷贵中,佛及比丘僧致如是供养;我今宁可办具种种肥美饮食,人别一器肉。”
尔时即遣人至僧伽蓝中,白言:“大德僧,愿受我明日请食。”
即其夜办种种肥美饮食,明日清旦往白时到,尔时世尊自住僧伽蓝中遣人请食。
时阿那频头诸居士先闻佛听诸比丘食粥,即其夜办具种种粥如上,明日送至僧伽蓝中与诸比丘。
诸比丘先已受他请食,复食此种种浓粥,然后往彼大臣家食。
尔时少信大臣与诸比丘僧种种饮食,诸比丘言:“止!止!檀越稍稍着。”
大臣语比丘僧言:“我故为比丘僧办具肥美饮食,人别一器肉,莫以我信心薄少故而不饱食;诸大德,但食,我有信心耳。”
诸比丘报言:“不为此故不食,城中人民闻佛听诸比丘食粥及䴵,即于其夜办具种种酥油、胡麻子乳、净水、姜椒、荜苃作粥,明日送至僧伽蓝中与诸比丘;我等先食彼粥故,今者不能复多食耳,莫怪也。”
时少信大臣即嫌之言:“我故为众僧作此种种好食,人别一器肉者,欲使众僧尽食;云何先食浓粥已方受我食?”
时大臣瞋恨,即便留种种䴵肉美味,唯施设羹饭,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坐已白佛言:“向者所设供养众僧者,福多耶?罪多耶?”
羹(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佛告大臣:“汝所设供养者得福极多,乃是生天之因,诸比丘乃至受汝一抟食者其福无量。”
尔时世尊渐与说法,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过恶及上有漏,称赞出离增益解脱。
为说此法已,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修于正法、得增上果,白佛言:“自今已去归依佛法僧,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尔时世尊食后,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诸比丘言:“汝等清旦食他浓粥已,然后受大臣请耶?”
答言:“实尔。”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愚痴,先食彼浓粥然后受请耶?不得先受请已食稠粥;稠粥者,以草画之不合不得食,若食者当如法治。”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尔时世尊从阿那频头国人间游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尔时国界米谷勇贵,乞食难得,人皆饥色,然有五百乞人常随逐世尊后。
尔时世尊于摩竭提国,渐渐游行还罗阅城,时佛及众僧多得供养。
时罗阅城中有一少信乐师,见佛及比丘僧大得供养,作是念言:“此非是少福田者,于此谷贵中,佛及比丘僧大得供养;我今宁可以一年所出之物,供办种种肥美饮食,人别肉一器施佛及僧耶!”
于是即自往僧伽蓝中白诸比丘言:“明日清旦受我请食供养。”
即夜办具种种好食已,明日清旦往白时到。
尔时罗阅城中节会日,诸居士竞持饭、糗、干饭、鱼及肉,往诣僧伽蓝中施诸比丘,时诸比丘得而食之然后受请。
糗(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尔时乐师手自斟酌种种饮食,诸比丘言:“止!止!居士,莫多着食。”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汤汁,羹汁[soup]。)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舀取[ladle out]。)
彼乐师言:“我一年已来所出众物,故为比丘僧办种种肥美饮食,人别肉一器,莫以我少信故,恐生不信而不多食;愿但食,我有信乐耳。”
尔时诸比丘答此乐师言:“我不以此事故不食,以向先受王舍城诸人食,是故今者食少耳;更无余心,莫见怪也。”
尔时少信乐师闻此语已,即生讥嫌言:“云何我一岁之中所出物,故为众僧办具种种肥美饮食,人别肉一器;云何诸比丘,先受他饭、糗、干饭、鱼及肉,然后乃受我食。”
乐师瞋恨,即便留种种肥美饮食,正与羹饭而已。
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坐已问佛言:“我向者所设饮食,福多耶?罪多耶?”
佛告言:“汝今所施食者生天之因,诸比丘乃至食一抟其福无量,何况今者施设如是,此福不可量也。”
尔时世尊为说妙法,布施持戒生天之因,呵欲过恶及上有漏。
尔时乐师闻此语已,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修于正法、得增上果,即白佛言:“自今已去愿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诸比丘:“汝等实先受他请五种食,然后受此请食耶?”
答曰:“实尔。”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痴人,先受他五种食已,然后受他请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已,告诸比丘:“不应先受他请食五种食已,然后受请也;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展转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病比丘,所请食处无有随病食、随病药。
若有随病美食及药,畏慎不敢食,恐犯展转食。
尔时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告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展转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展转食,除异时,波逸提;异时者,病时。’”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有一居士,请佛及比丘僧欲设饮食供养。
复有一居士,亦请佛及僧欲设饮食及衣供养,即往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请佛及比丘僧供养饮食。”
比丘报言:“我等先以受请。”
居士白言:“大德,我欲施好饮食及衣,唯愿众僧受我请。”
尔时诸比丘畏慎,往白世尊。
世尊告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布施衣时听展转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展转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施衣时,是谓余时。’
“比丘义如上。
“展转食者,请也。
“请有二种:若僧次请、别请。
僧次 = 僧侣戒腊之席次。即受具足戒后依年数而定席位。据梵网经卷下载,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而不问老、少、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此外,供养法有僧次与别请之分。施主不选其人,但顺僧位之席次而供养,称为僧次;特选其人而迎请供养,则称为别请。
别请 = 指在家人于僧众之中,特别指定某僧接受供养。又由僧众中别请四人以上,称为别请众食。接受在家人之施食请待,必须以僧之腊次次第赴请(对别请而言,此称僧次请)始为正规,故受别请乃戒律上所禁止,受者即犯波逸提罪。以施食之利养属十方僧,若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故禁之。又比丘应供法行经、居士请僧福田经亦有受别请退失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之说。
“食者,饭、糗、干饭、鱼及肉。
“病者,不能一坐食好食令足。
“施衣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一)得蓄长衣。(二)得离衣宿。(三)得别众食。(四)得展转食。(五)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若复有余施食及衣,若今日得多请食,应自受一请。
“余者当施与人,如是施与言:‘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汝。’
“若比丘不舍前请、受后请食,咽咽,波逸提。
“不舍后请、受前请食者,咽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病时、施衣时;若一日之中有多请者,自受一请,余者当施与人;若请与非食,或食不足,或无请食者,或食已更得食,或一处有前食后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