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星期日

四分律-初分之八

四分律卷第八
 
初分之八
 
#三十舍堕法(续)
 
##白毛作卧具戒第十三
= 当比丘在做一条毛毯时,须依律藏规定。
= 作新卧具时,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毛、四分尨毛,禁制违之,并禁作纯白之卧具。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以纯白羊毛作新卧具,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作新白羊毛卧具,似王若王大臣。”
敷具/卧具 = Sayana-sana,音译世耶那萨喃。指床榻、被褥、帏帐、枕等寝具。依四分律卷七之规定,僧尼之卧具禁用蚕丝、羊毛,然边远地方之比丘得用羺羊皮。又用满六年方可更换新卧具,否则违犯舍堕罪。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作此纯白羊毛卧具?”
 
诃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乃作此纯白羊毛卧具?”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新卧具,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四分;若比丘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máng) = 多毛的狗[hairy dog]
 
“比丘义如上。
“白者,或生白、或染令白。
“尨色者,头上毛、耳毛、若脚毛、若余尨色毛。
“若比丘欲作四十钵罗羊毛卧具者,二十钵罗纯黑、十钵罗白、十钵罗尨。
波罗/波赖他/钵罗 = Palardhaa,译曰四两分。
“欲作三十钵罗卧具者,十五钵罗纯黑、十五钵罗、半白半尨。
“若欲作二十钵罗卧具者,十钵罗纯黑、五钵罗白、五钵罗尨。
“若比丘不以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自作新卧具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若使他作成,尼萨耆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尽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不以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
(xǐ) = 鞋子[shoe]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不以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比丘忏;白如是。’
“作白已然后受忏。
“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卧具,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羯磨 = kamma
意译作‘业’。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不以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某甲比丘卧具;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不以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卧具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卧具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卧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比丘僧中舍卧具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言:‘莫还。’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数数敷坏,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若白不足以尨足之、若作纯尨者,若得已成者、若割截坏、若作坏色、若作枕、若作褥、若作卧毡、若作小方坐具、若作衬钵裹毡、若作剃刀囊、或作袜、或作摄热巾、或作裹革屣巾,一切不犯。
(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felt]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减六年作卧具戒第十四
= 当比丘在完成一条毛毯时,他最少要保留六年(才能做新的),除非是经比丘们同意。
= 卧具新作未满六年,禁制又作卧具。但舍旧卧具,或作病比丘等之僧羯磨者不在此限。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嫌卧具,或重、或轻、或嫌薄、或嫌厚,不舍故卧具更作新者,彼如是常营求卧具,藏积众多。
六众苾刍/六群/六群比丘 = Cha-bbaggiya-bhikkhu,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诸律所载,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载,六比丘即:()难陀(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迦留陀夷(Kaludayin)。()阐那(Chanda),又作车匿。()阿说迦(梵Asvaka),又作阿湿婆,译作马宿、马师。()弗那跋(梵Punarvasu),又作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译作满宿。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嫌故卧具,或轻、或重、或薄、或厚,不舍故者而更作新卧具,卧具众多?”
 
嫌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诃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嫌卧具,或轻、或重、或薄、或厚,作新卧具而藏积众多?”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新卧具持至六年,若减六年,不舍故更作新卧具,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有比丘得干痟病,有粪扫卧具极重,有小因缘欲出人间游行,内自思念:“世尊制戒,若比丘作新卧具持至六年,若减六年,不舍故卧具更作新者,尼萨耆波逸提;我今得干痟病,此卧具重,有小因缘欲人间游行,我当云何?”
(xiāo) = 头痛;酸痛。/痟渴,中医指糖尿病、水崩症等。/衰微。
语诸比丘言:“大德,我今干痟病,有粪扫卧具极重,有小因缘事须人间游行,不堪持行;诸大德与我白世尊,世尊若有教敕,我当奉行。”
 
诸比丘闻此语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诸比丘告言:“自今已去听僧与彼比丘作白二羯磨;此比丘当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得干痟病,有小因缘欲至人间游行,有粪扫卧具极重不堪持行;我今从僧乞作新卧具羯磨。’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如是至三。
“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干痟病,欲人间游行,有粪扫卧具重,今从僧乞作新卧具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此比丘作新卧具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干痟病,有粪扫卧具重,欲人间游行,今从僧乞更作新卧具羯磨;今僧与彼某甲比丘更作新卧具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彼某甲比丘更作新卧具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更作新卧具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作新卧具持至六年,若减六年,不舍故更作新者,除僧羯磨,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若比丘减六年,不舍故更作新卧具,尼萨耆波逸提;作而不成者,突吉罗。
“若使他作,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为他作,成不成,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
“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减六年,不舍故卧具更作新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减六年,不舍故卧具更作新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比丘忏;白如是。’
“作此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卧具,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减六年,不舍故卧具更作新者,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比丘卧具;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减六年,不舍故卧具更作新者,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卧具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卧具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彼比丘卧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比丘于僧中舍卧具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数数敷坏、若作非卧具,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僧听及满六年、减六年舍故更作新者,若复无者,更自作、若他作与、若得已成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贴坐具戒第十五
= 当比丘在做一条坐毯时,须依律藏规定。
= 作新坐具时,应由旧坐具取纵广一桀手,帖着于新坐具上,禁制违犯。
 
尔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时世尊遣人请食。
诸佛常法,诸比丘受请后遍行诸房,见故坐具在温室中、或教授堂中、若经行处、若洗脚石上、或在户前埵上、或在杙上、或在龙牙橛上、或在衣架上、或在绳牀木床上、或在枕上、或在地敷上,处处狼藉无人收摄。
(duǒ) = 坚硬的泥土[solid earth](堤防[bankment])
(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jué) = 木橛子,短木桩[pegshort wooden stake]
世尊见已作是念:“诸比丘嫌坐具或重或轻,或言厚或言薄,不舍故更作新者,坐具众多处处狼藉无人收摄;我今云何令诸比丘用故坐具?”
复作是念:“我当听诸比丘作新坐具,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着新者上,坏色故。”
(zhé) = 张开<拇指、中指或食指>度量物体。
磔手/桀手 = Vidatthi,乃古代印度之尺数名。桀,张开之意。桀手,即张开拇指与中指之距离,故一桀手,相当于今之二十三公分。
 
世尊食讫,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我向者众僧受请后遍行诸房,见诸故坐具处处狼藉无人收摄;我见已作是念:‘诸比丘或言我坐具重、或言轻、或言薄、或言厚’;不舍故坐具更作新者,故者处处狼藉无人收摄。
“我作是念:‘云何令诸比丘用故坐具?’
“而复念言:‘我今听诸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着新者上,以坏色故。’
“是故听诸比丘作新坐具,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着新者上,以坏色故。”
 
时六群比丘闻世尊听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着新者上,以坏色故。
而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新者上,坏色故。
 
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世尊听诸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新者上,用坏色故;而汝等作新者,不以故者纵广一搩手帖着新者上?”
 
嫌责已,往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我与比丘制戒,若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着新者上,用坏色故;云何汝等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新者上?”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着新者上,坏色故;若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纵广一搩手帖着新者上,用坏色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作新坐具时,若故坐具未坏、未有穿孔,当取浣染治,牵挽令舒,裁割取纵广一搩手帖新者上,若帖边、若中央,坏色故。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wǎn) = 牵引;拉[drawpull]
“若比丘不取故者帖新者上,用坏色故,而更作新坐具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若令他作,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
“为他作,成不成,尽突吉罗。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作新坐具不以故者帖新者上,用坏色故,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作新坐具不以故者帖新者上,坏色故,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作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当还彼比丘坐具,作白二羯磨与。
“应如是与。
“僧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作新坐具不以故者帖新者上,坏色故,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某甲比丘坐具;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作新坐具,不以故者帖新者上,坏色故,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坐具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坐具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坐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比丘于僧中舍坐具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自受、若遣与人、若数数坐坏,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裁取故者帖新者上,坏色故;若彼自无得更作新者,若他为作,若得已成者,若纯故者作,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持羊毛过限戒第十六
= 如果比丘在行旅被赠予羊毛,他可以接受。一旦接受了,他必须自己用手拿,不能走超过30(30 miles = 48 km)的距离。
= 若于道中得羊毛而无人担持时,比丘得自行担持,唯禁制超过三由旬之限度。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道路行,多得羊毛,贯杖头担在道行。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carrying pole and the loads on it])
诸居士见嫌责言:“沙门释子云何贩卖羊毛?”
即问言:“大德!此羊毛卖否?”
 
诸比丘闻此语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言:“云何取羊毛贯杖头担在道行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自取羊毛担在道行,乃为居士所讥?”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道路行得羊毛,若无人持,得自持乃至三由旬;若无人持,自持过三由旬,尼萨耆波逸提。’
(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比丘义如上。
“若比丘在道行,若在住处得羊毛,须者应取。
“若无人持,自持至三由旬。
“若有人持,应语彼人言:‘我今有此物,当助我持’,乃至彼处,比丘于此中间不得助持;若助持,突吉罗。
“若令比丘尼持过三由旬,突吉罗。
“若令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持过三由旬,突吉罗。
“除羊毛,若持余物,拘遮罗,若乳叶草、若刍摩、若麻、若厕罗婆尼,持过三由旬者,突吉罗。
 
十种衣 = 指比丘众能着用之十种衣服。从形状区别,称为三衣或五衣;从质料区分,称为十种衣。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仅举七种衣,有部毗奈耶卷十八亦列出七种,而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则说六种。又野麻衣、驼毛緂树叶衣、豹衣、鹿衣及小浴衣,为外道之衣类,皆不用。
拘舍衣
Kausa,又作高世耶衣、憍赊耶衣(梵Kauseya)。为蚕丝(绢布)所制。
劫贝衣
Kappasa,又作吉贝衣、劫波育衣。为棉布所制。
钦婆罗衣
Kambala,乃羊毛布作成。或称系奢(Kesa,毛发)钦婆罗衣。
刍摩衣
Ksauma,为麻布衣之一。
叉摩衣
Ksama,又作纤摩衣。亦为麻之质料。
舍那衣
Sana,又作奢那衣、扇那衣。为似麻之树皮所制。
麻衣
翅夷罗衣
Cira,木皮布作成。
拘摄罗衣
又作拘遮罗衣、鸠夷罗衣。以拘翅罗鸟(Kokila)、鸠那罗鸟(Kunala)之羽毛制成。
嚫罗钵尼衣
Sara-parni,又作谶罗半尼衣、差罗波尼衣、厕罗婆尼衣。为草所制,亦有以野蚕茧为纬,麻苎为经制成。
 
“若复担余物着杖头行者,亦突吉罗。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担羊毛行过三由旬,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担羊毛行过三由旬,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作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当还彼比丘羊毛,作白二羯磨。
“应如是与。
“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担羊毛行过三由旬,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某甲比丘羊毛;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担羊毛行过三由旬,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羊毛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羊毛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羊毛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比丘僧中舍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复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复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数数用,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一切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持至三由旬、若减三由旬、若有人与持者、语使持,乃至某处中间更不助担,使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担三由旬,若担毳庄毳绳,若担头毛项上毛脚毛、若作帽、若作摄热巾、若裹革屣,尽无犯。
(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
(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使非亲里尼浣染毛戒第十七
= 任何比丘由一位和他无(血缘)关系的比丘尼帮他洗,染,或刷羊毛。
= 禁制使非亲里之比丘尼为其浣洗或染擘羊毛。
 
尔时佛在释翅瘦迦维罗卫尼拘律园。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时六群比丘取羊毛作新坐具,使比丘尼浣染擘。
(bò) = 大拇指[thumb](分开;剖裂[opendivide]/砍,劈击[cut])
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为染,染色污手,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立。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时世尊知而故问:“何故瞿昙弥汝手有染色,犹若染师耶?”
即白佛言:“六群比丘欲作新坐具,持羊毛来使我等浣染擘,是故污手。”
即头面礼佛足,还所止处。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六群比丘:“汝等实作新坐具使比丘尼浣染擘耶?”
报言:“实尔,世尊。”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使比丘尼浣染擘羊毛?”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使比丘尼浣染擘羊毛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已,诸比丘各自有疑,不敢使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
佛言:“听亲里者得浣染擘;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若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非亲里及亲里如上。
亲里(qīn lǐ) = 亲属邻里。
 
“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羊毛浣、染、擘者,三尼萨耆波逸提。
“若使浣染擘,彼浣染而不擘者,二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
“使浣染擘,彼浣不染而擘,二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
“使浣染擘,彼不浣而染擘者,二尼萨耆、一突吉罗。
“使浣染擘,彼不浣染擘者,三突吉罗。
“使非亲里沙弥尼、式叉摩那浣染擘者,突吉罗。
 
“此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当还彼比丘羊毛,作白二羯磨。
“应如是与。
“僧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某甲比丘羊毛;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羊毛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羊毛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羊毛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中舍羊毛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数数用、若故坏,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尽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使亲里比丘尼浣染擘、若为病人浣染擘、若为众僧为佛为塔浣染擘,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畜钱宝戒第十八
= 任何比丘拿取金银,或使人拿,或允许人放在他身旁。
= 禁制手取金银钱财,或教人取,或置于地而受之,均在禁止之列。
 
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时城内有一大臣,与跋难陀亲旧知识。
彼于异时大得猪肉,即敕其妇:“跋难陀释子是我亲友,为其留分,”
其妇即与留分。
 
时王舍城世人节会日,作众伎乐竟夜不眠。
时大臣儿亦在其中竟夜不眠,饥乏问其母言:“有残肉否?”
母报言:“肉尽,唯有跋难陀释子肉在。”
儿即与母钱,语言:“持此钱更市肉与跋难陀,此肉与我。”
(shì) = 市场[market](集镇;城镇;城市[towncity]/购买[buy]/引起,激起[sow])
母即取钱与肉。
 
跋难陀释子晨朝着衣持钵,诣大臣家就座而坐。
时大臣妇语言:“近者大得肉,长者敕我言:‘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为其留分’;我即受敕,为大德留分;我儿以节会日戏,竟夜不眠饥乏来从我索肉,以五钱与我言:‘更市肉与跋难陀,此肉与我’;我即便与之;今有此钱正尔市肉,大德可小留待。”
 
跋难陀问言:“彼为我故与钱耶?”
答言:“尔。”
“若为我故可与我钱,不须肉。”
时即置钱于地与。
时跋难陀得此钱已,持寄市肆上而去。
(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恣纵,放肆[indulge]/尽头;极限[extremity])
诸居士见皆共嫌之:“沙门释子贩卖钱财,持钱来置肆上而去。”
 
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言:“云何自取钱置肆上而去耶?”
时王及诸大臣集会共作是言:“沙门释子得捉金银若钱,沙门释子不舍金银,若钱、珍宝、珠璎、生像。”
生像 = 指金与银。生,Jata-rupa,又作生色,谓本来之色,即金之意;像,Rupiya,又作似色,似生色之色,即银之意。二者合称为生像,又作生色似色,或生色可染。在律宗,禁止出家者手取生像(金银)。
 
尔时座中复有一大臣名曰珠髻,即语诸大臣言:“莫作是言:‘沙门释子得捉金银若钱,不舍珍宝珠璎’;何以故?我自从如来闻,沙门释子不得捉金银若钱,沙门释子舍离珍宝珠璎。”
 
时珠髻大臣,有威势、有能善说,令诸人欢喜信解。
即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我向所说,于法无有违失耶?”
佛告大臣:“如汝所说,于正法中多有所益,无有违失;何以故?沙门释子不得捉持金银若钱,沙门释子舍离珍宝珠璎,不着饰好;汝今当知,若应捉金银若钱,不离珠璎珍宝,亦应受五欲;若受五欲,非沙门释子法。
“大臣,汝今当知,若见沙门释子以我为师,而捉金银若钱珍宝,则决定知非沙门释子法;我有如是言:‘比丘若为作屋故,求材木竹草树皮得受,不应自为身受。’
“大臣当知,日月有四患: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云何为四?阿修罗、烟、云、尘雾是日月大患,若遇此患者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
“沙门婆罗门亦有四患,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若沙门婆罗门不舍饮酒、不舍婬欲、不舍手持金银、不舍邪命自活,是谓沙门婆罗门四大患,能令沙门婆罗门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
邪活命/邪命 = Miccha-jiva,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比丘如为得衣食资具而说法,即称为邪命说法。八邪行之一。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已,往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自手持钱,着肆上而去耶?”
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自手捉钱、若金银,若教人捉、若置地受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钱者,上有文像。
“若比丘自手捉金银、若钱,教人捉、若置地受,尼萨耆波逸提。
“此应舍,是中舍者,若彼有信乐守园人、若优婆塞,当语言:‘此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
“若彼人取还与比丘者,比丘当为彼人物故受,敕净人使掌之。
“若得净衣钵针筒、尼师檀,应持贸易受持之。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若彼优婆塞取已,与比丘净衣钵、若尼师檀、若针筒,应取持之。
“若彼取已不还者,令余比丘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应还彼比丘物。’
“若余比丘语:‘不还’者,当自往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汝今可与僧、与塔、与和上、与同和上、与阿阇梨、与同阿阇梨、与诸亲旧知识、若还本主;何以故?不欲使失彼信施故。’
“若不语彼人知是看是者,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语言:‘知是看是。’
“若彼有信乐优婆塞守园人,当语彼人言:‘此物我所不应,汝当知之。’
“若彼人受已还与比丘者,比丘当为彼故受持,与净人掌之。
“后若得净衣钵、针筒、尼师檀,得持贸易持之。
“若彼人取已与净衣钵、若坐具、若针筒,应取持之。
“若彼人不肯与衣者,余比丘当语其人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应还彼比丘物。’
“若彼人不与,自往语言:‘佛教比丘作净故与汝;若与僧、与塔、与和上、与同和上、与阿阇梨、与同阿阇梨、与诸亲属知识、若教使与本施主,不欲令失彼信施故。’
“如是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贸宝戒第十九
= 任何比丘作任何金银交替。
= 禁制以金银钱财贸易他人之金银钱财。
 
尔时世尊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
时跋难陀往市肆上以钱易钱持去。
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以钱易钱,善能卖买。”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言:“云何持钱易钱持去?”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以钱易钱?”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种种卖买宝物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种种卖买者,以成金易成金、易未成金、易已成未成金,易成银、易未成银、易已成未成银、易钱。
“以未成金易成金、易未成金、易已成未成金,易成银、易未成银、易已成未成银、易钱。
“以已成未成金易成金、易未成金、易已成未成金,易成银、易未成银、易已成未成银、易钱。
“以成银易金,乃至易钱亦如是。
“以未成银易金,乃至易钱亦如是。
“以已成未成银易金,乃至易钱亦如是。
“以钱易金,乃至易钱亦如是。
 
“钱者,有八种:金钱、银钱、铁钱、铜钱、白镴钱、铅锡钱、木钱、胡胶钱。
(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镴”、“锡镴”>
(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若比丘种种卖买宝物,以成金易成金乃至易钱,尼萨耆波逸提。
“此应舍,是中舍者,若守园人、若信乐优婆塞,当语彼人言:‘此物我所不应受,汝知之。’
“若彼人受已还与比丘者,比丘当为彼人故受,令净人掌之。
道人/苦行/寺官/净人 = 于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者。起源于印度。又禅林中,于僧堂给侍粥饭之职务;或浴室之行者,亦称为净人。
“后若得净衣钵、坐具、针筒,得持贸易持之。
(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改变[change])
“若彼人受已,与比丘净衣钵、坐具、针筒,当受持之。
“若彼人受已不与比丘者,当令余比丘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应还彼比丘物。’
“若余比丘语复不还者,应自往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汝今可与僧、与塔、与和上、与同和上、与阿阇梨、与同阿阇梨、与亲旧知识,若还本施主;何以故?不欲失他信施故。’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若比丘不语彼人言:‘看是知是’,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语彼人言:‘看是知是。’
“若有守园人信乐优婆塞,语言:‘此是我所不应,汝知之。’
“若彼人受已还与比丘,比丘应为彼人故受,令净人掌之。
“若得净衣钵、坐具、针筒,持贸易受持之。
“若彼受已与比丘净衣钵、坐具、针筒,受持之。
“若彼人受已不还比丘,比丘应令余比丘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汝应还此比丘。’
“若不还,自往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汝应与僧、与塔、与和上、与同和上、与阿阇梨、与同阿阇梨、与亲友知识、若还与本施主;何以故?不欲令失信施故。”
“若以钱贸璎珞具为佛法僧,若以璎珞具易钱为佛法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贩卖戒第二十
= 任何比丘作任何金钱交易。
= 禁制贩卖物品而交易饮食等。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在拘萨罗国道路行,往一无住处村,至村中已持生姜易食,食已去。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时舍利弗亦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无住处村中,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渐渐至卖饭食家默然住。
卖饭人见已问言:“大德,何所求欲?”
报言:“居士,我须食。”
彼人言:“持价来。”
报言:“居士,勿作此言,我等所不应。”
彼人言:“向者跋难陀以生姜易食,食已去;大德,何故不应?”
时舍利弗闻此语已,惭愧无言;乞食已还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语诸比丘。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时舍卫城中有一外道,得一贵价衣,心自念言:“我何用此贵价衣为?我今宁可易余衣。”
复念言:“我当何处贸易衣?唯有沙门释子喜着好衣,彼必能易。”
即持衣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我欲贸易此衣,谁欲易者共易之。”
跋难陀见已,语言:“汝明日来,当与汝易衣。”
跋难陀善能治衣,即其夜浣故衣,擣治光泽如新衣。
(dǎo) = 舂、撞击,通“捣”。
 
彼外道晨朝持衣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谁欲易衣?共贸易之。”
时跋难陀便出衣示,语外道言:“我以此衣与汝,汝与我衣否?”
报言:“与汝。”
即便共易衣。
外道得衣已,还所止园中,示诸外道言:“当知我已所著衣易得此衣。”
外道中有智慧者语言:“汝为他所欺;何以故?汝所著衣新好广大坚致,此衣是故衣,直更擣治光泽似如新耳。”
(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结构上细密[fine and close])
坚致(jiān zhì) = 坚实细密[solid and compact]
(zhí) = 不弯曲,与“枉”、“曲”相对[straight](价值;代价[valueworth]/只;仅仅[only]/工钱[paysalary])
此外道即持衣还至僧伽蓝中,语跋难陀言:“我还汝衣,汝还我衣。”
跋难陀言:“已共汝贸易竟,不得相还。”
外道言:“我衣新好广大坚致,汝衣弊故更擣治光泽如似新耳。”
跋难陀报言:“我贸易已,终不相还。”
彼外道讥嫌言:“自是我衣,求不可得耶?我衣新好广大坚致,汝衣弊故;云何俱共出家,共贸易衣不得还悔?”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云何以生姜易食食,复与外道贸易衣而不听悔?”
 
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呵责跋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生姜易食食,与外道贸易衣而不听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五众出家人共贸易,应自审定,不应共相高下如市道法,不得与余人贸易,应令净人贸易,若悔听还;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种种贩卖,尼萨耆波逸提。’
(fàn) = 贱买而贵卖的人[peddlerpedlarpedler](买货出售[buy to resell])
 
“比丘义如上。
“种种贩卖者,以时易时,以时易非时,以时易七日,以时易尽形寿,以时易波利迦罗。
波利迦罗/波伽罗 = Parikara,译曰助身衣。
“以非时易非时,以非时易七日,以非时易尽形寿,以非时易波利迦罗衣,以非时易时。
“以七日易七日,以七日易时,乃至非时亦如是。
“以尽形寿易尽形寿,乃至易七日亦如是。
“以波利迦罗易波利迦罗,乃至尽形寿亦如是。
 
“卖者,价直一钱数数上下。
“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三钱。
“重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五钱,买亦如是。
 
“若比丘种种贩卖得者,尼萨耆波逸提;不得者,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种种贩卖得财物,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种种贩卖得财物,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如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彼比丘报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物,白二羯磨如是与。
“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种种贩卖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彼某甲比丘物;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种种贩卖得财物,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物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物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比丘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于僧中舍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故坏、若数数用、若持作余用,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与五众出家人贸易,自审定不相高下如市易法,不与余人贸易,若使净人贸易,若悔者应还,若以酥易油、以油易酥,无犯。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