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星期五

四分律-初分之九

四分律卷第九
 
初分之九
 
#三十舍堕法(续)
=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Nissaggiya Pacittiya
 
##蓄长钵过限戒第二十一
= 一个多余的钵只能被保留十天。
= 禁制在所用之一钵以外别受钵,而不作净施之法超过十日以上者。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畜钵,好者持、不好者置,如是常营觅好钵,畜钵遂多。
六众苾刍/六群/六群比丘 = Cha-bbaggiya-bhikkhu,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诸律所载,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载,六比丘即:()难陀(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迦留陀夷(Kaludayin)。()阐那(Chanda),又作车匿。()阿说迦(梵Asvaka),又作阿湿婆,译作马宿、马师。()弗那跋(梵Punarvasu),又作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译作满宿。
时有诸居士诣房观看,见六群比丘畜多钵,见已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求欲无厌,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乃畜尔所多钵,如陶师卖瓦肆处。”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畜钵,好者受持,不好者便置,常营觅好钵,畜钵遂多?”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畜钵,好者受持、不好者置,常营觅好钵,畜钵遂多?”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跋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畜长钵,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阿难得苏摩国贵价钵,意欲与大迦叶,以迦叶常畜此国钵故。
苏摩钵/苏摩国钵 = Soma-patta,钵之一种。据四分律卷五十二载,昔佛陀在苏摩国游行,遇一信乐陶师,佛为彼一一指授,教令作钵,彼如佛所教,随作即成,特异贵好。时陶师持苏摩钵赠诸比丘,比丘不敢受,佛乃听受此钵。
而迦叶不在,作是念:“世尊与比丘结戒,若比丘畜长钵者,尼萨耆波逸提;我今得苏摩国贵价钵,意欲与大迦叶,然不在,不知云何?”
时阿难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世尊与比丘结戒,若比丘畜长钵者,尼萨耆波逸提;我今得苏摩国贵价钵,意欲与大迦叶,然不在,不知云何?”
佛问阿难:“大迦叶更几日当还?”
阿难白佛言:“却后十日当还。”
却后(què hòu) = 自此以后。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随顺说法,无数方便赞叹头陀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畜长钵至十日;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畜长钵,不净施得齐十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忧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此是钵量,如是应持,应作净施。
乌伽罗国钵 = 为四分律卷九所举六种钵之一,产于乌伽罗国,为钵中之上品。
(shē) = 赊欠[give creditbuy or sell on credit]
= 计物量之容器。/量之单位。即十升。
说净/净施 = Vikappana,若有一甲比丘,受乙之施与长物(允许比丘拥有三衣一钵以外之物品),甲比丘不得直接受纳,而须将该物逆施给乙;或假定将物品施与丙,然后再受乙或丙之返还,甲比丘始可获得该物,即称净施,乙或丙则称净施者。复以甲比丘对净施者解说施与之旨,故此净施又称说净。净施系为除去比丘对财物之贪欲而行之权宜,表现出家人以少欲知足为生活原则。
 
“若比丘一日得钵,乃至十日得钵,畜至十一日明相出,十日中所得钵,尽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不得,三日得、四日得,如是乃至十日得钵,至十一日明相出,九日中所得钵,尽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得,三日不得(如是转降,乃至十日不得钵,作句亦如上)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三日不得,四日得,乃至十日得钵,至十一日明相出,八日中所得钵,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得钵,三日、四日不得,五日得钵(如是转降,乃至九日、十日不得钵,作句亦如上)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三日、四日不得钵,五日得钵,乃至十日得钵,至十一日明相出,七日中所得钵,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得钵,三日、四日、五日不得钵(如是转降,乃至八日、九日、十日不得钵,作句亦如上)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不得钵,六日得钵,乃至十日得钵,十一日明相出,六日中所得钵,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不得钵(如是转降,乃至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不得钵,作句亦如上)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不得钵,七日得钵,乃至十日得钵,至十一日明相出,五日中所得钵,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钵,八日得钵(如是转降,乃至六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不得钵,作句亦如上)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钵,八日得钵,乃至十日得钵,至十一日明相出,四日中所得钵,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不得钵(如是转降,乃至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不得钵,作句亦如是)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不得钵,九日、十日得钵,三日中所得钵,至十一日明相出,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得钵,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不得钵(如是转降,乃至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不得钵,作句亦如上)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不得钵,十日得钵,十一日明相出,二日中所得钵,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不得钵(如是转降,乃至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不得钵,作句亦如上)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不得钵,十一日明相出,一日中所得钵,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钵不净施,二日得钵净施,三日得钵乃至十日得钵不净施,至十一日明相出,九日中所得钵,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钵、二日得钵不净施,三日得钵净施,四日得钵不净施(如是转降,乃至十日得钵不净施、净施,作句亦如上)
“如是遣与人(句亦如上)、若失(句亦如上)、若故坏(句亦如上)、若作非钵(句亦如上)、若作亲友意取(句亦如上)、若忘去(句亦如上),尽尼萨耆。
“若犯尼萨耆,钵不舍更贸余钵,一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
 
犯而未遂的罪行: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此尼萨耆钵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畜长钵过十日,犯舍堕,今舍与僧。’
“彼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畜长钵过十日,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如是白已受彼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钵,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畜长钵过十日,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某甲比丘钵;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畜长钵过十日,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某甲比丘钵;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某甲比丘钵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钵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僧中舍钵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净施、若遣与人、若故坏、若作非钵、若数数用,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十日内若净施、若遣与人、若劫夺想、若失想、若破想、漂想,不犯。
说净/净施 = Vikappana,若有一甲比丘,受乙之施与长物(允许比丘拥有三衣一钵以外之物品),甲比丘不得直接受纳,而须将该物逆施给乙;或假定将物品施与丙,然后再受乙或丙之返还,甲比丘始可获得该物,即称净施,乙或丙则称净施者。复以甲比丘对净施者解说施与之旨,故此净施又称说净。净施系为除去比丘对财物之贪欲而行之权宜,表现出家人以少欲知足为生活原则。
“若夺钵、若失钵、若烧钵、若漂钵,取用、若他与用,若受寄钵比丘死、若远行、若休道、若被贼、若遇恶兽所害、若为水所漂不遣与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乞钵戒第二十二
= 如果一个比丘的钵没有破五个洞并要求一个新的钵。
= 钵虽破损,然其破损未至五缀而不漏者,禁制更求新钵。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钵破,入舍卫城语居士言:“知否?我钵破,汝为我办之。”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时彼居士即市钵与。
复至余居士家言:“我钵破,汝为我办之。”
彼诸居士即复市钵与。
彼破一钵,求众多钵畜。
 
时诸居士于异时共一处集;有一居士语诸居士言:“我今获福无量。”
诸居士问:“云何获福无量?”
答言:“尊者跋难陀钵破,我买钵与,是故获福无量。”
诸居士各各自言:“我等亦得福无量。”
余居士问言:“汝何因缘得福无量?”
诸居士答言:“跋难陀钵破,我等亦市钵与之。”
诸居士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求欲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破一钵求众多钵畜;檀越虽施无厌,而受者应知足。”
檀越 = Dana-pati,义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言:“云何汝破一钵求众多钵畜?”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诸比丘,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破一钵而求多钵畜?”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跋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畜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为好故,尼萨耆波逸提;彼比丘应往僧中舍,展转取最下钵与之令持,乃至破应持,此是时。’
(zhuì) = [sewstitch](连结[connect])
 
“比丘义如上。
“五缀者,相去两指间一缀。
“若比丘钵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尼萨耆波逸提。
“若满五缀不漏,更求新钵者,突吉罗。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是中舍者,于此住处僧中舍。
“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钵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钵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如是白已受彼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彼比丘答言:‘尔。’
“此比丘钵若贵价好者应留置,取最下不如者与之。
“应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钵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此某甲比丘钵;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钵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与此某甲比丘钵;谁诸长老忍僧与此某甲比丘钵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此某甲比丘钵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比丘钵应作白已问僧,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以此钵次第问上座;白如是。’
“作此白已,当持与上座。
“若上座欲取此钵,与之。
“应取上座钵与次座。
“若与彼比丘,彼比丘应取,不应护众僧故不取,亦不应以此因缘受持最下钵,若受,突吉罗。
“若第二上座取此钵,应取第二上座钵与第三上座,若与彼比丘,彼比丘应受,不应护众僧故不受,不应以此因缘受最下钵,若受,突吉罗。
“如是展转乃至下座,若持此比丘钵还此比丘。
“若持最下座钵与,与时应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以此最下座钵,与某甲比丘受持乃至破;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以此最下座钵,与某甲比丘受持乃至破。
“‘谁诸长老忍僧与此比丘钵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此比丘钵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比丘守护此钵,不得着瓦石落处、不得着倚杖下及着倚刀下、不得着悬物下、不得着道中、不得着石上、不得着果树下、不得着不平地。
“比丘不得一手捉两钵,除指隔中央。
“不得一手捉两钵开户,除用心。
“不得着户阈内户扉下,不得持钵着绳床木床下,除暂着。
(yù) = 门槛[threshold](门户;门口[gatedoor])
(fēi) = 门扇[door leaf]
“不得着绳床木床间,不得着绳床木床角头,除暂着。
“不得立荡钵乃至足令钵破。
(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广阔[vast])
“彼比丘不应故坏钵、不应故令失。
“若故坏,不应作非钵用。
 
“僧中舍钵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教莫还者,突吉罗。
“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故失、若故坏、若作非钵用,若数数用,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五缀漏、若减五缀漏,更求新钵。
“若从亲里索、若从出家人索、若为他索、他为己索、若不求而得、若施僧钵时当次得、若自有价得买畜,一切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自乞缕使非亲友织戒第二十三
= 任何比丘要求了织线后,要求了缝制工缝一件僧袍。
= 禁制自乞缕线,持至非亲里之织师处,使彼织衣者。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欲缝僧伽梨,入城至诸居士家语言:“汝今知否?我欲缝僧伽梨,须线?”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居士即与线。
复往余居士家语言:“我欲缝僧伽梨,须线。”
如是处处乞,得线遂多。
彼作是念言:“我可更余时异处索线缝僧伽梨;比丘衣服难得,应办三衣,我今宁可持此线使织师织作三衣。”
即持线往与织师,彼手自作繀、自看织。
(suì) = 收丝,缫丝的一道工序[reel silk]
诸居士见已讥嫌言:“汝等观此跋难陀释子,乃手自作繀、自看织师织作三衣。”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云何多求线使织师织作三衣,手自作繀、自看织师织作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多求线、手自作繀、自看织师织作三衣?”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自乞缕线,使非亲里织师织作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比丘义如上。
“自乞者,在在处处自乞。
“缕线者,有十种,如上十种衣缕线也。
 
“织师非亲里,与线者非亲里,非亲里者犯。
“织师非亲里,与线者或亲里、或非亲里,非亲里者犯。
“织师非亲里,与线者是亲里,非亲里者犯。
“或织师是亲里、或非亲里,与线者非亲里,非亲里者犯。
“或织师是亲里、或非亲里,与线者或亲里、或非亲里,非亲里者犯。
“或织师是亲里、或非亲里,与线者是亲里,非亲里者犯。
“织师是亲里,与线者非亲里,非亲里者犯。
“织师是亲里,与线者或亲里、或非亲里,非亲里者犯。
 
“若比丘自乞线,使织师织作衣者,犯舍堕。
“若看织、若自织、若自作繀者,尽突吉罗。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自多乞缕线,使织师织作衣,犯舍堕,今舍与僧。’
(xǐ) = 鞋子[shoe]
“舍已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自多求线使织师织作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当受忏,应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比丘答言:‘尔。’
“僧即应还此比丘衣,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多求线使非亲里织师织作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还此比丘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多求线使非亲里织师织作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某甲比丘衣;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某甲比丘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坏、若烧、若作非衣、若数数着,一切突吉罗。
波利迦罗/波伽罗 = Parikara,译曰助身衣。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织师是亲里,与线者是亲里,若自织作钵囊、革屣囊、针毡,若作禅带、若作腰带,若作帽、若作袜、若作摄热巾、裹革屣巾,无犯。
(náng) = 口袋[bagpocket]
(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felt]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劝织师增衣缕戒第二十四
= 如果一位男众或女众使缝制工缝一套僧袍给一位与他()(血缘)关系的比丘,而这位比丘在还没被邀请前对缝制工说,「这件僧袍是给我的。把它作长,作大,缝紧,缝好 ..。也许我回报你一些东西」,如果比丘说完之后给他们一点东西,甚至食物。
= 比丘知悉居士及居士妇等令织师为己织作衣时,禁制前往织师处更改价目,令彼织作姣好之衣而与价得之。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城中有一居士,是跋难陀释子亲友知识,出好线令织师织作如是如是衣,与跋难陀释子。
彼与织师线已往余村。
 
时彼织师来至僧伽蓝中,语跋难陀释子言:“大德,未曾有,是福德人!”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问言:“以何事知我是福德人?”
答言:“某甲居士持此线见与,言:‘跋难陀释子是我亲友知识,为我织作如是如是衣与’,以是故知大德是福德人。”
复问:“实尔否耶?“”
织师报言:“实尔,。”
跋难陀言:“若欲与我织衣者,广大极好,坚致织使任我受持;若不任我受持者,是所不须。”
(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结构上细密[fine and close])
坚致(jiān zhì) = 坚实细密[solid and compact]
织师报言:“如大德所说,此线少,不得成衣。”
跋难陀语言:“汝但织,我当更求线足之。”
 
时跋难陀晨朝着衣持钵,至居士家就座而坐,语居士妇言:“居士先持线与织师为我作衣,今线少不足。”
时居士妇即持线箱置前,语言:“随意多少取。”
时跋难陀即恣意择取好者,持往诣织师家语言:“我已得尔许线,可与我织成衣。”
织师报言:“如大德今所作衣,与我价少。”
跋难陀报言:“但与我织,我当更与汝价。”
 
时织师成衣已,即送与居士妇。
时居士从他处行还,问其妇言:“我前与织师线为跋难陀释子作衣,今者成未耶?”
其妇报言:“所织衣已成,今在此。”
居士言:“持衣来看之。”
即开箱出衣示,居士语妇言:“此衣非我先敕织衣。”
妇报言:“此衣即是耶。”
居士语言:“如先所与线教令织作衣,此衣非。”
 
时妇即具说因缘。
居士与妇共披衣看,时跋难陀释子即来至居士家,问居士言:“先所与我织作衣,此衣是耶?”
报言:“是。”
语言:“若是者便可与我。”
居士即讥嫌言:“沙门释子受取无厌,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从人乞衣,施者虽无厌,而受者应知足,乃至屏处而不得语。”
 
时乞食比丘闻是语已,嫌责跋难陀释子言:“云何贪着从他乞衣耶?”
嫌责已,还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语诸比丘。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言:“云何贪着从他乞衣?”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贪着从他乞衣?”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若居士、居士妇使织师为比丘织作衣,彼比丘便往其家语织师言:“汝知否?此衣为我作,好织令广长坚致,我当多少与汝价”;彼比丘与价下至一食直,若得衣,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居士自恣请与比丘衣:“大德须何等衣耶?”
诸比丘疑不敢答;佛言:“若先自恣请与衣,应随意答。”
若居士欲与比丘贵价衣,然比丘少欲知足、欲得不如者,疑不敢索。
佛言:“自今已去,听少欲知足索不如者随意答;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居士、居士妇使织师为比丘织作衣,彼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便往织师所语言:“此衣为我作,与我极好织,令广大坚致,我当少多与汝价。”
“‘是比丘与价乃至一食直,若得衣,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居士、居士妇如上。
“衣者,十种衣,如上。
“求者,有二种,如上。
 
“若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便往求衣,若得者,尼萨耆波逸提;不得衣者,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便往求得好衣,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便往求得好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比丘忏;白如是。’
“作是白已,然后受忏。
“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彼比丘报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衣,白二羯磨如是与。
“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便往求得好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还此比丘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便往求得好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某甲比丘衣;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比丘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此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比丘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衣、若数数着,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受自恣请往求知足减少求,若从亲里索、从出家人索、或为他、或他为己、或不索而得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先与衣后夺戒第二十五
= 任何比丘在给予一块僧袍布给另一比丘后,感到气愤和不满,将其抢回或使人抢回。
= 禁制比丘将衣给与他比丘后,因嗔恚而自行夺取或令他人夺之,又他比丘已还其衣而仍自取之者,亦在禁止之列。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难陀弟子善能劝化,跋难陀语言:“汝今与我共人间行,当与汝衣。”
答言:“可尔。”
跋难陀即先与衣,余比丘语言:“汝以何事共跋难陀人间行?跋难陀痴人,不知诵戒、不知说戒、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彼比丘即答言:“实尔者我不复随行。”
后余时跋难陀语言:“可共人间行。”
即答言:“汝自去,我不能随汝去。”
跋难陀语言:“我先所以与汝衣,欲共人间行;汝今不欲去,还我衣来。”
比丘语言:“以见与衣,不复相还。”
时跋难陀瞋恚,即前强夺衣取,比丘高声言:“莫尔,莫尔!”
比房诸比丘闻声尽来集聚,问此比丘言:“汝何以高声大唤?”
时比丘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言:“云何与比丘衣,瞋恚还夺取耶?”
 
嫌责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瞋恚还夺他衣?”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先与比丘衣,后瞋恚,若自夺、若教人夺取,还我衣来不与汝。
“‘若比丘还衣,彼取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衣者,十种衣,如上。
 
“若比丘先与比丘衣,后瞋恚,若自夺、若教人夺取藏举者,尼萨耆波逸提;若夺而不藏举者,突吉罗。
“若着树上、墙上、篱上、橛上、龙牙橛上、衣架上、若绳床木床上、若小褥大褥上、若枕上、若地敷上,若取离处,尼萨耆波逸提;取不离处者,突吉罗。
(jué) = 木橛子,短木桩[pegshort wooden stake]
龙牙(lóng yá) = 一根粗枝上有许多横出枝条者。/荔枝的一种。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应往僧中,遍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与比丘衣已,后瞋恚还夺取,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与比丘衣已,后悔瞋恚还夺取,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比丘忏;白如是。’
“作是白已,然后受忏。
“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比丘答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衣,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与比丘衣已,后瞋恚还夺取,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还此某甲比丘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与比丘衣已,后瞋恚还夺取,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某甲比丘衣;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某甲比丘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自作三衣、若遣与人、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衣、若数数着,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不瞋恚言:‘我悔,不与汝衣,还我衣来。’
“若彼人亦知其人心悔,即还衣。
“若余人语言:‘此比丘欲悔,还他衣。’
“若借他衣着,他着无道理,还夺取,不犯。
“若恐失衣、若恐坏、若彼人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为此事命难、梵行难,如是一切夺取不藏举,不犯。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