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六
初分之十六
#九十单提法(续)
##观军斗战戒第五十
= 如果一位比丘和要去打仗的军队连续在一起二或三晚,听军令,军队阵形,或去看军队的单位。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闻世尊制戒,听比丘有时因缘二宿、三宿军中住,彼在军中住,观军阵斗战,观诸方人象马。
时六群比丘中有一人,以看军阵故为箭所射,时同伴比丘即以衣裹之舁还。
舁(yú) = 共同抬东西[<of
two or more people> carry]。/携带[bring]。
诸居士见已问比丘言:“此人何所患耶?”
报言:“无患,向往观军阵斗为箭所射。”
时诸居士皆共讥嫌言:“我等为恩爱故兴此军阵,汝等出家人往军中何所作耶?”
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世尊制戒,听比丘有时因缘至军中应二宿、三宿住,汝住军中二宿、三宿已,云何乃往观军阵战斗,而为箭所射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世尊听比丘有时因缘往军中二宿、三宿住,而汝等往军中二宿、三宿住,乃观军阵战斗为箭所射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二宿、三宿军中住,或时观军阵斗战,若观游军象马力势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斗者,若戏斗、若真实斗。
“军者,一种军乃至四种军,或有王军、贼军、居士军。
“力势者,第一象力、第一马力、第一车力、第一步力也。
“阵者,四方阵、或圆阵、或半月形阵、或张甄阵、或减相阵,象王、马王、人王阵。
“彼比丘往观军阵斗战、象马势力者,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高至下、从下至高,往而见者,波逸提。
“往而不见者,突吉罗。
“方便庄严欲往而不往者,一切突吉罗。
“若比丘先在道行,军阵后至应避,不避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有时因缘,若有所白、若请唤、若为势力所将去、或命难、或梵行难;若先前行、军阵后至下道避;若水陆道断;盗贼、恶兽、水大涨;或被强力所执系;或命难、净行难,不避道,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饮酒戒第五十一
= 喝酒或发酵的酒类饮料。
尔时佛在支陀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尊者娑伽陀为佛作供养人。
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支提 =
Cetiya,泛指广大礼拜之对象,一切塔(stupa、thupa)、圣树、圣处、圣物等皆是支提。狭义则指特定建造纪念之物,即亦可得所谓的支提堂。于佛教内与佛陀及圣者相结合,一切相关之物皆可作为支提Cetiya来供奉、纪念,如舍利塔。
修伽陀/娑伽陀 = Sagata,意译为善来。为佛陀弟子之一。初生之时,容貌可爱,仪表庄严,其父见之,内心欢喜,乃言善来,因以为名。其后证得声闻果,具火界神通。
尔时娑伽陀下道诣一编发梵志住处,语梵志言:“汝此住处第一房,我今欲寄止一宿,能相容止不?”
梵志答言:“我不惜,可止宿耳,但此中有毒龙,恐相伤害耳。”
比丘言:“但见听止,或不害我。”
编发梵志答言:“此室广大,随意可住。”
尔时长老娑伽陀即入其室自敷草蓐,结跏趺坐系念在前。
蓐(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时彼毒龙见娑伽陀结加趺坐,即放火烟,娑伽陀亦放火烟。
毒龙恚之复放身火,娑伽陀亦放身火。
时彼室然如似大火,娑伽陀自念言:“我今宁可灭此龙火令不伤龙身耶?”
于是即灭龙火使不伤害。
时彼毒龙火光无色,娑伽陀火光转盛有种种色,青、黄、赤、白、绿、碧、颇梨色。
碧(bì) = 青绿色的玉石[green jade]。(青绿色[bluish
green]/青白色,浅蓝色[clear blue]。)
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颇梨
= Phal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
时娑伽陀其夜降此毒龙盛着钵中,明日清旦持往诣编发梵志所语言:“所言毒龙者,我已降之置在钵中,故以相示。”
尔时拘睒弥主在编发梵志家宿,彼作如是念:“未曾有,世尊弟子有如是大神力,何况如来?”
即白娑伽陀言:“若世尊来至拘睒弥时,愿见告敕,欲一礼觐。”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娑伽陀报言:“大佳。”
尔时世尊从支陀国人间游行至拘睒弥国。
时彼国主闻世尊将千二百五十弟子至此国,即乘车往迎世尊,遥见世尊颜貌端政,诸根寂定,其心息灭,得上调伏,如调龙象,犹若澄渊。
见已笃信心生,以恭敬心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住。
尔时世尊无数方便,说法劝化令得欢喜。
时拘睒弥主闻佛无数方便说法劝化,心大欢喜已,顾看众僧不见娑伽陀,即问诸比丘言:“娑伽陀今为所在耶?”
诸比丘报言:“在后,正尔当至。”
尔时娑伽陀与六群比丘相随在后至。
时拘睒弥主见娑伽陀来,即往迎头面礼足已在一面立。
时娑伽陀复为种种方便说法,劝化令心欢喜。
时拘睒弥主闻娑伽陀种种方便说法劝化,得欢喜已白言:“何所须欲?可说之。”
娑伽陀报言:“止!止!此即为供养我已。”
彼复白言:“愿说何所须欲?”
六群比丘语彼言:“汝知不?比丘衣钵、尼师坛、针筒,此是易得物耳,更有于比丘难得者与之。”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彼即问言:“于比丘何者难得?”
六群比丘报言:“欲须黑酒。”
彼报言:“欲须者明日可来取,随意多少。”
时彼礼娑伽陀足绕已而去。
明日清旦,娑伽陀着衣持钵,诣拘睒弥主家就座而坐,时彼拘睒弥主出种种甘馔饮食,兼与黑酒极令饱满。
馔(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时娑伽陀食饮饱足已从座起去,于中路为酒所醉倒地而吐,众鸟乱鸣。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众鸟何故鸣唤?”
阿难白佛言:“大德,此娑伽陀受拘睒弥主请食种种饮食兼饮黑酒,醉卧道边大吐,故使众鸟乱鸣。”
佛告阿难:“此娑伽陀比丘痴人,如今不能降伏小龙,况能降伏大龙。”
佛告阿难:“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何等十?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瞋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阿难,是谓饮酒者有十过失也。”
佛告阿难:“自今以去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着酒中而入口。”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娑伽陀比丘已,告诸比丘:“此娑伽陀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饮酒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酒者,木酒、粳米酒、余米酒、大麦酒,若有余酒法作酒者是。
粳(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木酒者,梨汁酒、阎浮果酒、甘蔗酒、舍楼伽果酒、蕤汁酒、蒲桃酒。
梨(lí) = 木名。果实也称梨[pear]。
舍楼伽 = Saluka,酱名。
蕤(ruí) = 草木花下垂[drooping]。(花[flower]。)
“梨汁酒者,若以蜜石蜜杂作,乃至蒲桃酒亦如是杂。
“酒者,酒色、酒香、酒味,不应饮。
“或有酒,非酒色,酒香、酒味,不应饮。
“或有酒,非酒色、非酒香,酒味,不应饮。
“或有酒,非酒色、非酒香、非酒味,不应饮。
“非酒,酒色、酒香、酒味,应饮。
“非酒,非酒色、酒香、酒味,应饮。
“非酒,非酒色、非酒香,酒味,应饮。
“非酒,非酒色、非酒香、非酒味,应饮。
“彼比丘若酒酒煮酒和合,若食、若饮者,波逸提。
“若饮甜味酒者,突吉罗。
“若饮醋味酒者,突吉罗。
“若食麴、若酒糟,突吉罗。
麴(qū) = 把麦子或白米蒸过,使它发酵后再晒干,称为「曲」。可用来酿酒。
糟(zāo) = 古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指酒渣[distillers' grains;draff]。
“酒酒想,波逸提。
“酒疑,波逸提。
“酒无酒想,波逸提。
“无酒有酒想,突吉罗。
“无酒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有如是如是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水中戏戒第五十二
= 玩水。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十七群比丘在阿耆罗婆提河水中嬉戏,从此岸至彼岸,或顺流、或逆流、或此没彼出,或以手画水,或水相浇灒。
阿马拉瓦蒂/阿摩罗婆提 = Amaravati,为古代印度驮那羯磔迦国(梵Dhanyakataka)之都城。位于南印度基斯特纳河(Kistna,古名Krsna)下游。阿摩罗婆提自薰迦王朝以来即为佛教文化、美术之中心。该地以西元一七九七年麦肯尼基上校(Mackenjie)所发现之大塔为重心。据传该塔建于二世纪顷,或传此为阿育王时代(西元前三世纪顷)所建。为古代印度三大佛塔之一。塔式为覆钵形,然大多荒废,今仅存塔址与周围之石栏。石栏有内外二重,为大理石所制,高约四公尺,内外两面均有雕刻,所雕者有佛之本生谭及龙蛇树木等,可见当时亦盛行龙蛇树木等之崇拜。或谓此塔即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载之阿伐罗势罗僧伽蓝之遗址。此外,从所发现浮雕佛陀像之美术手法中,可以推知西北印度之犍陀罗,以迄中印度之摩偷罗一带,均曾受希腊美术之影响。
浇(jiāo) = 沃灌,灌溉[irrigate]。(淋;洒[pour
liquid on;sprinkle water]。)
灒(zàn) = 方言,溅。/cuán = 水聚集的样子。
尔时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在楼观上,遥见十七群比丘在此河水中嬉戏,从此岸至彼岸,或顺流、或逆流,或此没彼出,或以手画水,或以水相浇灒,见已即语末利夫人言:“看汝所事者。”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时末利夫人报王言:“此诸比丘,是年少始出家者,在佛法未久,或是长老痴无所知。”
时末利夫人即疾疾下楼,语那陵迦婆罗门言:“汝持我名往至祇桓中问讯世尊:‘游步康强教化有劳耶?’以此一裹石蜜奉上世尊,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时彼婆罗门即受夫人教,往诣世尊所,问讯已在一面坐。
那陵迦婆罗门白世尊言:“末利夫人故遣我来问讯世尊:‘游步康强,起居轻利,教化有劳耶?’今奉此一裹石蜜。”
以向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十七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十七群比丘,在阿耆婆提河水中嬉戏,从此岸至彼岸,或顺流、或逆流,或从此没彼出,或以手画水,或水相浇灒。”
尔时世尊呵责十七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水中嬉戏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水中戏者,放意自恣,从此岸至彼岸,或顺流、或逆流,或此没彼出,或以手画水,或水相浇灒,乃至以钵盛水戏弄,一切波逸提。
“除水已,若酪浆、若清酪浆、若苦酒、若麦汁,器中弄戏者,突吉罗。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道路行渡水;或从此岸至彼岸;或水中牵材木;若竹若箄顺流上下;若取石取沙;若失物沉入水底此没彼出;或欲学知浮法,而浮擢臂画水灒水,一切无犯。
箄(pái) = 大筏,一种水上交通工具,用竹子或木头平排地连在一起[big
raft]。/宠篓之类的竹器[bamboo's basket]。
擢(zhuō) = 抽引,拉拔[extract;drag;pull
out]。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击攊他戒第五十三
= 骚另一比丘养。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中有一人,击擽十七群比丘中一人乃令命终。
擽(lì) = 击。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击擽十七群比丘乃令命终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是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汝等击擽十七群比丘乃令命终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以指相击擽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指者,手有十、脚有十。
“若比丘以手脚指相击擽者,一切波逸提。
“除手脚指已,若杖、若户钥、若拂柄及一切余物,相击擽者,一切突吉罗。
拂(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故击擽;若眠触令觉;若出入行来;若扫地误触;误以杖头触,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受谏戒第五十四
= 任何比丘被依法训诫后,如不依法。
尔时佛在拘睒毗国瞿师罗园中。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瞿师罗园精舍/美音精舍/瞿师罗园 = Ghositarama,位于古代中印度憍赏弥国。即瞿师罗长者建精舍奉施释尊之园林。
尔时阐陀欲犯戒,诸比丘谏言:“汝莫作此意,不应尔。”
阐陀 = 又作车匿、阐那、阐铎迦。意译欲作、应作。为悉达多太子出家踰城时随从之驭马者。后出家,成为六群比丘之一。直至佛陀入灭后,阐陀始受默摈法之惩治,遂从阿难学道,而证阿罗汉果。/即阐陀论。为古代印度外道六论之一。阐陀,系吠陀经典中由韵文所组成之部分;阐陀论,即讲述音韵等之论书,属于吠陀之辅助学。
时阐陀不从诸比丘谏即便犯戒。
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阐陀言:“云何阐陀欲犯戒,诸比丘谏而不从语便犯耶?”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阐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阐陀,诸比丘谏而不从语便犯戒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阐陀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不受谏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不受谏者,若他遮言:‘莫作是,不应尔’;然故作犯根本不从语,突吉罗。
“若自知我所作非,然故作犯根本不从语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无智人来谏者,报言:‘汝可问汝师和上学问诵经,知谏法然后可谏’;若谏者当用;若戏笑语、若独处语、若在梦中语;若欲说此乃错说彼,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怖比丘戒第五十五
= 任何比丘惊吓另一比丘。
尔时佛在波罗梨毗国,尔时尊者那迦波罗比丘,常侍世尊左右供给所须。
佛语那迦波罗:“汝取雨衣来,我欲至经行处经行。”
即受教取雨衣授与世尊。
世尊尔时受雨衣已,至经行处经行。
尔时释提桓因化作金经行堂已,合掌在世尊前白言:“我世尊经行,我善逝经行,诸佛常法,若经行时,供养人在经行道头立。”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o Devanam Indo,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尔时那迦波罗比丘在经行道头立,知前夜已过,白世尊言:“初夜已过可还入房。”
尔时世尊默然。
时那迦波罗知中夜、后夜过明相已出,众鸟觉时天欲明了,白世尊言:“初中后夜已过、明相出,众鸟觉时天欲明了,愿世尊还入房。”
尔时世尊默然。
时那迦波罗心自念言:“我今宁可恐怖佛使令入房耶!”
尔时那迦波罗即反被拘执,来至佛所作非人恐怖声:“沙门!我是鬼。”
世尊报言:“当知此愚人心亦是恶。”
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众中亦有如此人耶?”
佛告释提桓因言:“众中有如是人。”
语释提桓因言:“此人于此生中当得清净之法。”
尔时释提桓因以偈赞佛:
“圣独步不放逸,若毁誉不移动;
“闻师子吼不惊,如风过草无碍;
“引导一切诸众,决定一切人天。”
尔时世尊,以偈报言:
“天帝谓我怖,故说此言耶?”
尔时释提桓因即礼佛足隐形而去。
尔时世尊夜过已,清旦集比丘僧,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之:“此那迦波罗痴人,乃欲恐怖我。”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那迦婆罗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恐怖他比丘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恐怖者,若以色声香味触法恐怖人。
“云何色恐怖?或作象形、马形;或作鬼形、鸟形,以如是形色恐怖人令彼见。
“若恐怖、若不恐怖,波逸提。
“以如是形色恐怖人,前人不见者,突吉罗。
“云何声恐怖人?或贝声、鼓声、波罗声、象声、马声、驼声、啼声,以如是声恐怖人令彼人闻,恐怖不恐怖,波逸提。
“若以如是声恐怖人,彼不闻,突吉罗。
“云何香恐怖人?若根香、萨罗树香、树胶香、皮香、肤香、叶香、花香、果香、若美香、若嗅气、若以此诸香恐怖人,彼人嗅香,若怖以不怖,波逸提。
“若以如是香恐怖人,前人不嗅者,突吉罗。
“云何味恐怖人?若以味与人,若醋、若甜、若苦、若涩、若咸、若袈裟味,以如此味恐怖人,令彼人尝味,怖以不怖,波逸提。
“若作如是味恐怖人,彼不尝者,突吉罗。
“云何触恐怖人?若以热、若以冷、若轻、若重、若细、若粗、若滑、若涩、若软、若坚,以如是触恐怖人,令彼人触,怖以不怖,波逸提。
“以如是触恐怖人,彼人不触者,突吉罗。
“云何以法恐怖人?语前人言:‘我见如是相,若梦汝当死,若失衣钵,若罢道;汝师和上、阿阇梨亦当死,失衣钵、若罢道;若父母得重病、若命终’,以如是法恐怖人,彼知怖不怖,波逸提。
罢道(bà dào) = 中途停止修行。
“若以如是法恐怖人,彼不知者,突吉罗。
“若比丘以色声香味触法恐怖人,若说而了了者,波逸提;说而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暗地坐无灯火、或大小便处,遥见谓言:‘是象、若贼、若恶兽’,便恐怖;若至暗室中无灯火处、大小便处,闻行声、若触草木声、若謦咳声而怖畏;若以色示人,不作恐怖意,若以声香味触与人,不作恐怖意;若实有是事;若见如是相;或梦中见,若当死、或罢道、若失衣钵,若和上师当死、失衣钵、罢道,若父母病重当死,便作如是语语彼言:‘我见汝如是诸变相事。’
謦(qǐng) = 謦欬。咳嗽。
“若戏语、若疾疾语、若独语、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半月浴戒第五十六
= 任何比丘在半个月内洗两次澡,除非是在适当的情况之下(热季的最后一个月和热季的一半,雨季的第一个月,生病时,工作时,旅行时,有风或有雨时)。
尔时佛在罗阅祇,迦兰陀竹园中有池水,尔时摩竭国[泳-永+瓦]沙王,听诸比丘常在池中洗浴。
迦兰陀竹园/迦兰多竹林/迦兰那加竹林/迦陵竹林/迦兰陀竹林
= Veluvana-kalandakanivapa,意译为栗鼠竹林、好鸟竹林、多鸟竹林、鹊封竹林。此竹林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是迦兰陀鸟栖息之竹林。
时六群比丘于后夜明相未出时入池洗浴,尔时洴沙王于后夜明相未出,与婇女俱诣池欲洗浴,闻六群比丘在池洗浴声,即问左右言:“此中谁洗浴?”
洴(píng) = 水声[sound of
water]。
答言:“是比丘。”
王言:“莫大作声,勿使诸比丘不及洗浴而去。”
彼六群比丘,以种种细末药更相洗浴,乃至明相出,时洴沙王竟不得洗浴而去。
时诸大臣皆共讥嫌自相谓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此何有正法?于后夜中相将入池水,以种种细末药更相洗浴,乃至明相出,使王竟不得洗浴而去。”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于后夜中入池水浴,以种种细末药更相洗浴,乃至明相出,使王不得洗浴?”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于后夜中入池水,以种种细末药更相洗浴,乃至明相出,使王不得洗浴而去?”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半月应洗浴,若过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盛热时身体疱痱出,污垢臭秽,畏慎不敢洗浴,恐犯过半月洗浴。
疱(pào) = 面部所生的小疮,俗称粉刺[acne]。
痱(fèi) = 痱子,汗疹[prickly
heat]。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诸病比丘热时数数洗浴;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半月应洗浴,除余时,若过,波逸提;余时者,热时。’”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其中诸病比丘,身体疱痱出,污垢臭秽,或大小便吐污不净,畏慎不敢洗浴,恐犯过半月洗浴。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诸病比丘数数洗浴;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半月应洗浴,不得过,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热时、病时。’”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作时身体污垢臭秽,诸比丘有畏慎心不敢洗浴。
白佛,佛言:“听诸比丘作时数数洗浴;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半月洗浴,不得过,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热时、病时、作时。’”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风雨中行,身体疱痱、污出尘坌、污秽不净,有畏慎不敢洗浴。
白佛,佛言:“听诸比丘风雨时数数洗浴;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半月洗浴,不得过,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热时、病时、作时、风时、雨时。’”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道行时,身体热疱痱出、污垢尘土、污秽不净,畏慎不敢洗浴。
白佛,佛言:“听诸比丘道行时数数洗浴;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半月洗浴,无病比丘应受不得过,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热时、病时、作时、风雨时、道行时,此是余时。’
“比丘义如上。
“热时者,春四十五日、夏初一月是热时。
“病者,下至身体臭秽是诸病。
“作者,下至扫屋前地。
“风雨时者,下至一旋风一渧雨着身。
“道行者,下至半由旬,若来若往者是也。
“若比丘半月洗浴,除余时,若过一遍浇身者,波逸提。
“若水洗半身者,波逸提。
“若方便庄严欲洗浴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半月洗浴;热时、病时、作时、风时、雨时、道行时,数数洗浴;若为力势所持强使洗浴,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露地燃火戒第五十七
= 任何无病的比丘,为了取暖,起火或指使他人起,除非有适当的理由。
尔时世尊在旷野城,时六群比丘自相谓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语。”
即出房外在露地,拾诸柴草及大树株然火向炙。
株(zhū) = 露出地面的树根[stub]。
炙(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
时空树株中有一毒蛇,得火气热逼从树孔中出,诸比丘见已皆惊怖言:“毒蛇!毒蛇!”
即取所烧薪散掷东西,迸火乃烧佛讲堂。
掷(zhì) = 扔,抛[throw]。
迸(bèng) = 奔散,走散[run away;flee in disorder]。(涌出;喷射[gush;spout]。)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自相谓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语’,出房外拾诸草木大树株在露地然火向空,树孔中有毒蛇出,惊怖取所烧薪,散掷东西,使迸火乃然佛讲堂耶?”
尔时诸比丘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自相谓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语’,出房外拾诸草木大树株,在露地然火向,有毒蛇出,惊怖取所烧薪散掷东西,使迸火烧佛讲堂耶?”
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为自炙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病比丘,畏慎不敢自然火、不教人然。
比丘白佛,佛言:“听病比丘露地然火及教人然;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为自炙故,露地然火、教人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欲为诸病比丘煮粥、若羹饭,若在温室、若在厨屋、若在浴室中、若熏钵、若染衣、若然灯、若烧香,诸比丘皆畏慎不敢作。
羹(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佛言:“如是事听作;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自为炙故在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时因缘,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病者,若须火炙身。
“若比丘无病,为自炙故在露地然火,若然草木、枝叶、纻麻、刍麻、若牛屎、糠粪、扫䴰,一切然者,波逸提。
纻(zhù) = 苎麻[ramie;ramee]。
刍(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吃草的牲口[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糠(kāng) = 谷的外壳[chaff;bran;husks]。
䴰(shú)
“若以火置草木、枝叶、麻纻、牛屎、糠粪、扫䴰中然者,一切波逸提。
“若被烧半燋掷着火中者,突吉罗。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若然炭,突吉罗。
“若不语前人言:‘汝看是知是’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语前人言:‘看是知是’,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时因缘看病人、为病人煮糜粥羹饭;若在厨屋中、若在温室中、若在浴室中、若熏钵、若煮染衣汁、然灯烧香,一切无犯。
糜(mí) = 粥[gruel]。(粉碎,捣烂[smash;pound sth. until it becomes pulp]。)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藏他衣钵戒第五十八
= 任何比丘隐藏另一比丘的钵、僧袍、坐垫、回针、或皮带,或指使他人隐藏,就算是玩笑。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居士请众僧明日食,即于其夜办具种种肥美饮食,明日清旦往白时至。
尔时十七群比丘,持衣钵、坐具、针筒着一面,经行彷佯数望食时到。
彷(fǎng) = 徘徊、游荡[wander]。
佯(yang) = 假装[pretend;feign]。
时六群比丘,伺彼经行背向时,取其衣钵、坐具、针筒藏举,彼闻白时到,即看言:“我等衣钵、坐具、针筒在此,谁持去耶?”
余比丘问言:“汝等何处来?”
答言:“我等在此,持衣钵、坐具、针筒置一面,经行望食时到。”
六群比丘在前调弄,余比丘察之,见六群比丘调弄,必是其人取衣钵藏之。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取十七群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藏之耶?”
十七群比丘 = 依十诵律卷十三载,王舍城有少年僧团,共十七人,后皆为目连所度成为佛弟子。止持会集音义谓,罗阅城中有十七名童子,共为亲友,时诸童子要共出家,即往僧伽蓝中求为见度,诸比丘即令出家,与授具足戒,然多习嬉戏,少学禅诵,其中唯优婆离童子(此非持律优婆离尊者)先断烦恼,证阿罗汉果。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伺十七群比丘经行背向时,取他衣钵、坐具、针筒藏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藏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戏笑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藏他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教人藏,下至戏笑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实知彼人物相体悉而取举;若在露地为风雨所漂渍取举;若物主为性慢藏,所有衣钵、坐具、针筒放散狼藉,为欲诫敕彼故而取藏之;若借彼衣着,而彼不收摄,恐失便取举之;或以此衣钵诸物故,有命难、梵行难,取藏之,一切无犯。
渍(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真实净不语取戒第五十九
= 任何比丘将一件僧袍和他人共享(非可使用的僧袍,目的只是为了存放多余的僧袍),然后在此共享权﹑彻消前使用。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真实施亲厚比丘衣已,后不语主还取着。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先持衣施亲厚比丘已,后不语主还取着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先持衣施亲厚比丘已,后不语主还自取着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语主还取著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衣者,有十种,如上说。
“与衣者,净施衣。
说净/净施 = Vikappana,若有一甲比丘,受乙之施与长物(允许比丘拥有三衣一钵以外之物品),甲比丘不得直接受纳,而须将该物逆施给乙;或假定将物品施与丙,然后再受乙或丙之返还,甲比丘始可获得该物,即称净施,乙或丙则称净施者。复以甲比丘对净施者解说施与之旨,故此净施又称说净。净施系为除去比丘对财物之贪欲而行之权宜,表现出家人以少欲知足为生活原则。
“净施衣有二种:一者真实净施,二者展转净施。
“真实净施者,言:‘此是我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与长老,作真实净故。’
长衣 = 指比丘三衣或百一资具以外之衣。长,为长物之义。
“展转净施者:‘此是我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与长老。’
“彼应如是语:‘长老听,长老有如是长衣,未作净,今与我为净故,我便受。’
“受已当问言:‘欲与谁耶?’
“应报言:‘与某甲。’
“彼应作如是语:‘长老有如是长衣未作净,今与我,为净故我便受,受已与某甲比丘。’
“‘此衣是某甲所有,汝为某甲故,守护持随意用。’
“是中真实净施者,应问主然后取着。
“展转净施者,语以不语随意取着。
“若比丘真实净施衣,不语主而取著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真实净施语主取着;展转净施者,语以不语取着,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新衣不作坏色著戒第六十
= 当接受新僧袍时,必须用以下颜色划下记号:绿,咖啡,或黑。如果比丘在作记号前使用新僧袍。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着白色衣行,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今观之有何正法?云何着新白色衣行,如似王王大臣。”
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着白色新衣行?”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着白色衣行?”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得新衣,应三种坏色一一色中随意坏,若青、若黑、若木兰;若比丘不以三种坏色,若青、若黑、若木兰,着余新衣者,波逸提。’
木兰色 = 即赤黑色。系比丘染制袈裟所用三种如法色之一。印度人称为乾陀(赤多黑少)色。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比丘义如上。
“新者,若是新衣,若初从人得者,尽名新也。
“衣者,有十种衣,如上。
“坏色者,染作青、黑、木兰也。
“彼比丘得新衣,不染作三种色,青、黑、木兰,更着余新衣者,波逸提。
“若有重衣不作净而畜者,突吉罗。
“若轻衣不作净者,突吉罗。
“若非衣、钵囊、革屣囊、针綖囊、禅带、腰带、帽袜、摄热巾、裹革屣巾,不作净畜者,突吉罗。
囊(náng) = 口袋[bag;pocket]。
屣(xǐ) = 鞋子[shoe]。
綖(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若以未染衣寄着白衣家,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得白衣染作三种色,青、黑、木兰;若重衣作净畜;若轻衣亦作净畜;若非衣、钵囊,乃至裹革屣巾,皆作净畜;若染衣寄着白衣家;若衣色脱更染,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断畜生命戒第六十一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杀害一只动物的生命。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迦留陀夷不喜见乌,作弓射乌,射之不已,大杀众乌,僧伽蓝中遂成大积。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浅黑色[black;dark]/怎么[how]。)
时诸居士来入僧伽蓝礼拜,见此大积死乌,各共嫌之,自相谓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慈心杀众生命,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今观之何有正法?射杀众乌乃成大积。”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云何汝射杀众乌乃成大积耶?”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汝实不喜见乌,而以竹弓射杀众乌而成大积不?”
答曰:“实尔。”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迦留陀夷,射杀众乌以成大积耶?”
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断畜生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坐起行来多杀细小虫,中或有作波逸提忏、或有畏慎者。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故杀畜生命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畜生者,不能变化者断其命,若自断、若教人断,若遣使、若往来使杀、若重使杀、若展转遣使杀、若自求使、若教人求使、若自求持刀人、教人求持刀人、若以身相、若口语、若身口、若遣使教、若遣书教、若遣使书教、若安坑陷杀、若安刀着常所倚住处、若毒药、若安杀具在前,作如是方便,若复有余所欲杀畜生,若杀者,波逸提。
“方便欲杀而不杀,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不故杀,或以瓦石、刀杖掷余处,而误断命;若比丘经营作房舍,手失瓦石而误杀;若土墼材木、若屋柱栌栋椽,如是手捉不禁堕而杀者;若扶病起而死;或还卧而死;若洗浴时死;若服药时死;将入房时死;将出房时死;或将日中坐时死;或在荫处而死,作如是众多事,无有害心而死者,无犯。
墼(jī) = 未烧的砖坯[unfired brick]。
栌(lú) = 柱头承托栋梁的短木。即欂栌、斗栱[arch]。
椽(chuán) = 承屋瓦的圆木[rafter]。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饮虫水戒第六十二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使用水里有生命的水。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取杂虫水而饮用。
诸居士见已皆嫌责言:“此沙门释子,无有慈心杀害虫命,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今观之何有正法?乃取杂虫水用。”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无有慈心,乃饮虫水以害其命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饮用杂虫水以害其命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饮用杂虫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不知有虫无虫,后乃知或作波逸提忏、或有畏慎者。
白佛,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水有虫饮用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知是杂虫水饮用者,波逸提。
“除水已,若杂虫浆、苦酒、清酪浆、清麦汁饮用,波逸提。
“有虫水有虫想,波逸提。
“有虫水疑,突吉罗。
“无虫水有虫水想,突吉罗。
“无虫水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有虫无虫想;若有粗虫触水使去;若漉水饮者,无犯。
漉(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