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星期六

四分律-初分之十七

四分律卷第十
 
初分之十
 
#九十单提法(续)
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波逸提 = Pacitt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有舍堕、单堕二种。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据毗尼母经卷七载,所犯之罪轻微、非断灭善根之枝条罪、伤善处少,故称波逸提。
 
##故恼比丘戒第六十三
= 任何比丘恶意的使另一比丘忧虑,心想,「这样他就没有平静」,如果只为此而作。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十七群比丘往语六群比丘:“长老,云何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云何入空、无相、无愿?云何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耶?”
十七群比丘 = 依十诵律卷十三载,王舍城有少年僧团,共十七人,后皆为目连所度成为佛弟子。止持会集音义谓,罗阅城中有十七名童子,共为亲友,时诸童子要共出家,即往僧伽蓝中求为见度,诸比丘即令出家,与授具足戒,然多习嬉戏,少学禅诵,其中唯优婆离童子(此非持律优婆离尊者)先断烦恼,证阿罗汉果。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时六群比丘报言:“如汝等所说者,则已犯波罗夷法,非比丘。”
 
四波罗夷罪/四种根本罪/四波罗夷法/四波罗市迦法/四极恶法/四他胜法/四波罗夷戒/四夷/四夷戒/四波罗夷 = Cattaro-parajika dhamma,指比丘应远离之四种根本重罪。略称淫盗杀妄。即比丘所受持之具足戒中属波罗夷一类之四戒。下记之四罪为极重罪,触犯者不得与比丘众共住。
大淫戒
A-brahma-cariya,又作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大盗戒
Adinnadana,又作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所盗之物可分三类。
三宝物,指佛物、法物、僧物。
人物,指世间人之所有物。
非畜物,指天神、鬼神之物。
大杀戒
Vadha/badha,又作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大妄语戒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又作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时十七群比丘,便往上座比丘所,问言:“若有诸比丘作如是问:‘云何入初禅、二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愿、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为犯何罪?”
上座比丘报言:“无所犯。”
十七群比丘言:“我等向者诣六群比丘所问言:‘云何入初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愿,云何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彼即报言:‘汝等自称得上人法,犯波罗夷,非比丘。’”
彼比丘即察知,此六群比丘与十七群比丘作疑恼。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汝等与十七群比丘作疑恼?”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与十七群比丘作疑恼?”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他作疑恼,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众多比丘集在一处共论法律,有一比丘退去。
退去者心疑,作是言:“彼诸比丘与我作疑。”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故作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故疑恼他比丘,令须臾间不乐者,波逸提。’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比丘义如上。
“疑恼者,若为生时、若为年岁、若受戒、若为羯磨、若为犯、若为法也。
“为生时疑者,即问言:‘汝生来几时耶?’
“报言:‘我生来尔所时。’
“语言:‘汝不尔所时生,汝如余人生,非尔所时生。’
“是谓问生时疑。
 
“云何问年岁时生疑?
“问言:‘汝几岁?’
“报言:‘我尔所岁。’
“语言:‘汝非尔所岁,如余人受戒者,汝未尔所岁。’
“是谓问年岁时生疑。
 
“云何问受戒生疑?
“问言:‘汝受戒既年不满二十,又界内别众。’
“是谓问受戒时生疑。
 
“云何问羯磨生疑?
“问言:‘汝受戒时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别众。’
“是谓问羯磨生疑。
 
“云何于犯生疑?
“语言:‘汝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
“是谓于犯生疑。
 
“云何于法生疑?
“‘汝等所问法者,则犯波罗夷,非比丘。’
“是谓于法生疑。
 
“若比丘,故为比丘作疑,若以生时、若岁时,乃至法时疑,说而了了者,波逸提;说而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其事实尔不故作;彼非尔许时生,恐后有疑悔,无故受他利养、受大比丘礼敬,便语言:‘汝非如许时生,如余人生,知汝非如许时生,其事实尔。’
“彼无尔许岁,恐后有疑悔,无故受他利养、受大比丘礼敬,便语言:‘汝无尔许岁,如余比丘岁,汝未如许岁,其事实尔。
“若年不满二十,界内别众,恐后有疑悔,无故受他利养、受大比丘礼敬,语令彼知,还本处更受戒,故便语言:‘汝年不满二十界内别众,其事实尔。’
“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别众,恐后有疑悔,无故受他利养、受大比丘礼敬,语彼令知,还本处更受戒,故便语言:‘汝白不成、羯磨不成就非法别众,其事实尔。’
“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恐后疑悔,无故受人利养、受持戒比丘礼敬,欲令彼知如法忏悔故便语言:‘汝犯波罗夷乃至恶说有。’
“复若彼为性粗疏不知言语,便言:‘如汝所说自称上人法,犯波罗夷,非比丘行。’
“或戏笑语、或疾疾语、或独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覆他粗罪戒第六十四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隐瞒另一比丘的严重犯戒。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与一比丘亲厚,然跋难陀释子数数犯罪,向彼比丘说:“长老,我实犯如是如是罪,汝勿语人。”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彼比丘报言:“可尔。”
复于余时跋难陀释子,与彼比丘共斗。
时彼比丘向余比丘说:“跋难陀释子犯如是如是罪。”
诸比丘问彼比丘言:“汝云何知耶?”
比丘报言:“跋难陀释子向我说。”
诸比丘问言:“汝何不向余比丘说耶?”
彼比丘报言:“我先忍便不说,今不忍故说。”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彼比丘言:“云何汝等覆藏跋难陀释子罪?”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覆跋难陀释子罪耶?”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覆藏余比丘粗罪,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彼比丘不知犯粗罪不犯粗罪后,乃知粗罪,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有疑者,佛言:“不知,无犯;自今已去应如是结戒:‘若比丘知他比丘犯粗罪,覆藏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粗罪者,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
“彼比丘知他比丘犯粗罪,小食知食后说者,突吉罗。
小食 = 依佛制,出家之人但于日中一食,若于晨时食,称为小食;于午后食,称为后食,皆不合制。或谓晨朝之食称为轻食;于晨朝与正午之间进食,则称小食。又禅林中以朝食之粥称为小食,久之,乃为朝食之异称。
“食后知至初夜说,突吉罗。
“初夜知至中夜说,突吉罗。
“中夜知至后夜,欲说而未说,明相出,波逸提。
“除粗罪,覆余罪者,突吉罗。
“自覆藏粗罪,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覆余人粗罪,突吉罗。
“粗罪粗罪想,波逸提。
“粗罪疑,突吉罗。
“非粗罪粗罪想,突吉罗。
“非粗罪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粗罪不粗罪想若向人说;或无人可向说;发心言我当说;未说之间明相已出;若说或有命难、梵行难,不说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年不满受具戒第六十五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给一个未满二十岁的人出家,那个人等于没出家,比丘该被责备,而比丘犯Pacittiya
 
尔时世尊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罗阅城中有十七群童子,先为亲厚,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最富者八十百千,最贫者八十千。
中有一童子名优波离,父母唯有此一子,爱念未曾离目前。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父母念言:“我等教此儿当学何技术,我等死后令快得生活无所乏短?”
即自念:“当教先学书,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不令身力疲苦。”
复作是念:“教儿书亦有身力疲苦耳;更当学何技术,我等死后令儿快得生活,无所乏短身力不疲苦?”
念言:“今当教儿学算数技术,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身不疲苦。”
父母念言:“今教儿学算数,亦有身力疲苦耳;今当更教此儿学何技术,我等死后令快得生活,无所乏短身力不疲苦?今当教此儿学画像技术,我等死后令快得生活无所乏短。”
复念:“今教学画,恐令儿眼力疲劳;当教此儿更学何技术,我等死后令快得生活无所乏短,眼不疲苦。”
即自念言:“沙门释子,善自养身安乐无众苦恼,若当教此儿于沙门释子法中出家为道,我等死后令快得生活,无所乏短身不疲苦!”
 
后于异时,十七群童子语优波离童子言:“汝可随我等出家为道。”
答言:“我何用出家为?汝自出家。”
十七群童子第二、第三语优波离言:“可共出家为道来;何以故?如我等今共相娱乐,于彼亦当如是共相娱乐嬉戏。”
时优波离童子语诸童子言:“汝等小待,须我往白父母。”
优波离童子即往父母所,白言:“我今欲出家为道,愿父母见听。”
父母报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爱念,乃至不欲令死别,而况当生别。”
优波离童子如是再三白父母言:“唯愿听我出家。”
父母亦如是报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爱念,不欲令死别,况当生别。”
尔时父母得优波离童子再三殷勤,便作是念:“我等先已有此意:‘当教此儿学何技术,我等死后令儿快得生活,无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耳?’即作是念:‘若教学书乃至画像,我等死后快得生活,无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而恐劳儿身力眼力以致疲苦’;念言:‘唯有沙门释子,善自养身无众苦恼,若令此儿在中出家者,快得生活无有众苦。’”
 
时父母即报儿言:“今正是时,听汝出家。”
时优波离童子还至十七群童子所语言:“我父母已听我出家,汝等欲去者今正是时。”
时诸童子即往僧伽蓝中,白诸比丘言:“大德,我等欲出家学道,愿诸尊见度为道。”
尔时诸比丘即度令出家受大戒。
 
时诸童子小来习乐不堪一食,至于夜半患饥,高声大唤啼哭,言:“与我食来,与我食来。”
诸比丘语言:“小儿待须天明,若众僧有食当共食,若无食者当共乞食;何以故?此间先都无作食处。”
尔时世尊夜时在静处思惟,闻小儿啼声,知而故问阿难:“何等小儿夜半啼声?”
尔时阿难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阿难:“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大戒;何以故?若年未满二十者,不堪忍寒热、饥渴、暴风、蚊虻、毒虫,及不忍恶言;若身有种种苦痛不能堪忍,又复不堪持戒、不堪一食;阿难当知,年满二十者,堪忍如上众事。”
(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尔时世尊夜过已集比丘僧,以此因缘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年满二十当受大戒,若年未满二十受大戒,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呵责痴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彼比丘不知年满二十不满二十,后乃知不满二十,或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年满二十应受大戒,若比丘知年不满二十与受大戒,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呵痴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其受戒人年不满二十,和上知年不满二十,众僧及受戒人亦知不满二十,于众中问:‘汝年满二十?’
“未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不满二十、或疑、或不知年数、或默然,或众僧不问,和上波逸提,众僧突吉罗。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知年未满二十,众僧及受戒人谓年满二十,众僧问:‘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不满、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问,和上波逸提,众僧无犯。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知年未满二十,众僧及受戒人疑,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不满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问,和上波逸提,众僧突吉罗。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亦知年未满二十,众僧及受戒人不知,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不满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问,和上波逸提,众僧无犯。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谓年满二十,众僧及受戒人知年未满二十,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不满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问,和上无犯,众僧突吉罗。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谓年满二十,众僧及受戒人谓年满二十,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未满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僧或不问,和上无犯,众僧亦无犯。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谓年满二十,众僧及受戒人疑,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不满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或不问,和上无犯,众僧突吉罗。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谓年满二十,众僧及受戒人不知,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不满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僧或不问,和上及众僧无犯。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疑,众僧及受戒人知不满二十,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不满、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或不问,和上波逸提,众僧突吉罗。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疑,众僧及受戒人谓年满二十,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或未满、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或不问,和上波逸提,众僧无犯。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疑,众僧及受戒人亦疑,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未满、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或不问,和上波逸提,众僧突吉罗。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疑,众僧及受戒人不知,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未满、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或不问,和上波逸提,众僧无犯。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不知,众僧及受戒人知年未满二十;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未满二十、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或不问,和上无犯,众僧突吉罗。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不知,众僧及受戒人谓年满二十,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未满、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或不问,和上及众僧无犯。
 
“其受戒人年未满二十,和上不知,众僧及受戒人疑,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未满、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或不问,和上无犯,众僧突吉罗。
 
“其受戒人年不满二十,和上不知,众僧及受戒人亦不知,众中问言:‘汝年满二十未?’
“受戒人报言或满二十、或未满、或疑、或不知、或默然,众或不问,和上、众僧无犯。
 
“彼比丘知年未满二十,授大戒三羯磨竟,和上波逸提。
“白已二羯磨竟,和上三突吉罗。
“白已一羯磨竟,和上二突吉罗。
“白竟,和上一突吉罗。
“白未竟,和上突吉罗。
“若未白为作方便剃发,若欲集众和上,一切突吉罗。
“若众僧集,和尚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信受戒人语;若傍人证、若信父母、若受戒已疑,佛言:‘当听数胎中年月数闰月’;若数一切十四日说戒以为年数者,无犯。
(rùn) = 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的叫“闰”。如“闰月”[intercalary]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发诤戒第六十六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用煽动来唤起一件已正确处理过的争论。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斗诤如法灭已,后更发起作是言:“汝不善观不成观,不善解不成解,不善灭不成灭”;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起,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六众苾刍/六群/六群比丘 = Cha-bbaggiya-bhikkhu,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诸律所载,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载,六比丘即:()难陀(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迦留陀夷(Kaludayin)。()阐那(Chanda),又作车匿。()阿说迦(梵Asvaka),又作阿湿婆,译作马宿、马师。()弗那跋(梵Punarvasu),又作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译作满宿。
 
时诸比丘作如是念言:“何故众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起,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时诸比丘即观察,知六群比丘诤事如法灭已后更发起,作如是言:“汝不善观不成观,不善解不成解,不善灭不成灭”;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起,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斗诤事如法灭已,后更发起言:‘汝不善观不成观乃至不成灭’,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斗诤事如法灭已,后更发起言:‘汝等不善观不成观,乃至不成灭’,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斗诤如法灭已,后更发起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不知诤事如法灭、不如法灭,后乃知如法灭,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
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知诤事如法忏悔已,后更发起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如法者,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诤者,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
 
“彼比丘知诤事如法灭已,后更发起作如是言:‘不善观不成观,不善解不成解,不善灭不成灭’,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除此诤已,若作余斗诤骂詈者,后更发起,一切突吉罗。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若自发起已斗诤事者,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已共余人斗诤骂詈后更发起者,突吉罗。
“观作观想者,波逸提。
“观疑者,突吉罗。
“不成观有观想,突吉罗。
“不成观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观作不观想;若事实尔;不善观不成观,不善解不成解,不善灭不成灭,便作是言:‘不善观乃至不善成灭’;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贼期行戒第六十七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安排和一车的贼一同出行,甚至只有一个乡镇和下个的时间。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众多比丘从舍卫国欲至毗舍离,时有贾客伴,欲私度关不输王税,时贾客问诸比丘言:“大德,欲何所至?”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比丘报言:“欲至毗舍离。”
贾客人言:“我等可得与诸尊共伴否?”
诸比丘报言:“可尔。”
尔时诸比丘与此贼贾客共伴行私度关。
 
时守关人捉得已,即将至波斯匿王所,白王言:“此人等,私度关而不输税。”
王即问言:“此贾客私度关不输税,此沙门复有何事?”
守关人报言:“与此人为伴。”
王复问诸比丘言:“大德,实与此贾客为伴耶?”
报言:“实尔。”
复问言:“诸尊,知此人不输王税否?”
报言:“知。”
王言:“若实知者法应死。”
时王自念言:“我今作水浇顶王种,岂当杀沙门释子耶?”
时王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已,于众人前即敕傍人,放比丘令去。
受教即放。
时王众中皆大声称言:“沙门释子犯王重法,罪应入死,然王直小小呵责而放!”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汝等云何与贼贾客共伴行?”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言:“汝等云何与贼贾客共伴行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共贼伴同道行,乃至一村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诸比丘不知是贼,以非贼共伴行,后乃知是贼伴,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佛言:“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是贼伴,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间,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彼比丘不结要,疑。
(yāo) = “腰”的古字[waist](要点,纲要[important point]/重要,重大[importantessential]/想要,希望[wish towant to]/应当;必须[shouldmust]/约请;邀请[invite])
佛言:“不结要不犯;自今已去应如是结戒:‘若比丘知贼伴,结要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间,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贼伴者,若作贼还,若方欲去。
“结要者,共要至城、若至村。
“道者,村间处处道。
“若比丘,知是贼伴,共要同道行,至村间向处处道行,至一一道,波逸提。
“无村空旷无界处,共行至十里者,波逸提。
“若共行村间半道,突吉罗。
“减十里,突吉罗。
“村间一道行者,突吉罗。
“方便欲去而不去,共要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不共结伴;若逐行安隐有所至;若为力势所持;若被系缚将去;若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恶见违谏戒第六十八
= 任何比丘误解佛法而被训诫三次仍不改。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字阿梨吒,有如是恶见生:“我知世尊说法,其有犯婬欲,非障道法。”
时诸比丘闻阿梨吒比丘有如是恶见生:“我知世尊说法,犯婬欲非障道法。”
时诸比丘闻,欲除去阿梨吒比丘恶见,即往阿梨吒所,恭敬问讯已在一面坐,诸比丘语阿梨吒比丘言:“汝实知世尊说法,犯婬欲非障道法耶?”
阿梨吒报言:“我实知世尊说法,犯婬欲非障道法。”
时诸比丘,欲除阿梨吒恶见,即殷勤问之:“阿梨吒,莫作如是语,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阿梨吒,世尊无数方便说法教断欲爱,知欲想,教除爱欲、断爱欲想,除爱欲所烧、度于爱结;世尊无数方便说,欲如大火坑,欲如炬火,亦如果熟,欲如假借,欲如枯骨,欲如段肉,如梦所见,欲如利刀,欲如新瓦器盛水置日中,欲如毒蛇头,欲如捉利剑,欲如利戟;世尊作如是说欲,阿梨吒,世尊如是善说法,断欲无欲、去垢无垢,调伏渴爱、灭除巢窟,出离一切诸结缚,爱尽涅槃;佛如是说法,汝云何言:‘犯婬欲非障道法。’”
(jǐ) = 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halberd]
(cháo) = 鸟窝[birds' nests]
 
时诸比丘殷勤问阿梨吒如是说时,阿梨吒比丘坚持恶见,实定而言:“此是真实,余皆虚妄。”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众,多[abundant])
 
尔时诸比丘不能除阿梨吒比丘恶见,便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告一比丘:“汝持我言往速唤阿梨吒比丘来。”
彼比丘受教,即往阿梨吒比丘所,语言:“世尊有教唤汝。”
时阿梨吒比丘闻世尊唤,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佛问阿梨吒比丘言:“汝实有是语:‘我知佛所说法行,婬欲非障道法’耶?”
阿梨吒答言:“大德,实有如是言。”
佛告阿梨吒:“汝云何知我所说如是?我无数方便说断欲爱法,如上所说。”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阿梨吒比丘已,告诸比丘:“听众僧为阿梨吒比丘作呵谏,舍此事故,白四羯磨呵谏;应如是谏,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阿梨吒比丘作如是语:“我知佛所说法,行婬欲非障道法”;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阿梨吒比丘作呵谏,舍此事故;“阿梨吒,汝莫作是语,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婬欲是障道法;若犯婬欲即是障道法”;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阿梨吒比丘作如是语:“我知佛所说法,犯婬欲非障道法”,僧今与作呵谏,舍此事故;“阿梨吒,莫作是语,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婬欲是障道法,若犯婬欲即是障道法”,谁诸长老忍僧为阿梨吒比丘作呵谏舍此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为阿梨吒比丘作呵谏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应作如是呵责阿梨吒比丘,舍此事故白四羯磨。”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余比丘作是言:‘我知佛所说,行婬欲非障道法’,众僧亦应呵谏白四羯磨;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如是语:“我知佛所说法,行婬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语,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行婬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比丘时,坚持不舍,彼比丘乃至三谏,舍此事故;若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作如是言:‘我知佛所说法,行婬欲非障道法。’
“彼比丘谏此比丘言:‘汝莫作是语,莫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行婬欲是障道法”;汝今可舍此事,莫为僧所呵,更犯重罪。’
“若受语者善,不随语者应白。
“白已当语言:‘我已白竟,余有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为众僧所呵责,更犯重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初羯磨。
“初羯磨已,当语言:‘我已白初羯磨竟,余有二羯磨在;汝当舍是事,莫为僧所呵责,更犯重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当作第二羯磨。
“作第二羯磨已,当语言:‘已作白二羯磨竟,余有一羯磨在;汝可舍是事,莫为众僧所呵责,更重犯罪。’
“若随语者善,不随语者唱三羯磨竟,波逸提。
“作白已二羯磨竟舍者,三突吉罗。
“作白已一羯磨竟舍者,二突吉罗。
“白已舍者,一突吉罗。
“若白未竟舍者,突吉罗。
“若未作白作是语:‘我知佛所说,行婬欲者非障道法’;一切突吉罗。
“彼比丘谏此比丘时,余比丘遮、若比丘尼遮者、若有余人遮:‘汝莫舍此事。’
“众僧谏已不谏,遮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初语时舍;若非法别众谏、若非法和合谏、法别众、法相似别众、法相似和合;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若无谏者,无犯。
毗尼 = 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被举比丘同事戒第六十九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和一个观念不正确而未摒弃那观念的比丘结伴,同伙,或住在同一房舍里。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阿梨吒比丘恶见,众僧呵谏而故不舍。
(jiàn) = 直言规劝[admonishremonstrate]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阿梨吒比丘言:“云何汝恶见,众僧呵谏而故不舍?”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阿梨吒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阿梨吒比丘恶见,众僧呵谏而故不舍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阿梨吒比丘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众僧与阿梨吒比丘,作恶见不舍举白四羯磨;应如是作,为阿梨吒比丘作举,作举已作忆念,作忆念已与罪;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阿梨吒恶见,众僧呵谏而故不舍;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阿梨吒比丘作恶见不舍举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阿梨吒比丘恶见,众僧呵谏而故不舍;僧今为阿梨吒比丘作恶见不舍举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今为阿梨吒比丘作恶见不舍举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阿梨吒比丘作恶见不舍举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阿梨吒比丘,僧作恶见不舍举羯磨。
六群比丘供给所须、共同羯磨止宿言语。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阿梨吒比丘,僧与作恶见不舍举羯磨;云何供给所须、共止宿言语?”
 
羯磨 = kamma
意译作‘业’。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阿梨吒比丘,僧为作恶见不舍举羯磨,而供给所须、止宿言语?”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如是语人未作法,有是恶见不舍,供给所须、共同羯磨止宿言语,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不知有如是语、不如是语,后乃知有如是语,或有作波逸提忏、或有疑者。
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如是语人,未作法如,是邪见而不舍,供给所须、共同羯磨止宿言语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如是语者,作如是语:‘我闻世尊说法,行婬欲者非障道法。’
“未作法者,若被举、未为解。
“如是见者,作如是见,知世尊所说法非障道法。
“不舍恶见者,众僧呵谏而不舍恶见。
“供给所须者,有二种:若法、若财。
“法者,教修习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智、学问诵经。
“财者,供给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病瘦(bìng shòu) = 谓因病瘦损。
 
“同羯磨者,同说戒。
“止宿者,屋有四壁一切覆一切障,或一切覆不一切障,或一切障不一切覆,或不尽覆不尽障。
“若比丘先入屋,后有如是语人来;若如是语人先入,比丘后来;若二人俱入宿,随胁着地,一切波逸提。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比丘不知便入宿;若比丘先在屋,如是语人后来入屋,比丘不知;若屋一切覆无四壁、或一切覆而半障、或一切覆少障、或一切障而无覆、或一切障而半覆、或一切障少覆、或半覆半障、或少覆少障、或不覆不障、或露地,如是一切不知无犯。
“若病倒地;若病转侧;若为力势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畜被摈沙弥戒第七十
= 任何见习比丘误解佛法而被训诫三次仍不改,而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支持那见习比丘,接受服务,与其结伴,或住在同一房舍里。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有二沙弥:一名羯那,二名摩睺迦,不知惭愧共行不净。
尔时羯那、摩睺伽自相谓言:“我等从佛闻法,其有行婬欲非障道法。”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二沙弥言:“云何汝等自相谓言:‘我从佛闻法,行婬欲非障道法。’”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此二沙弥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自相谓言:‘我从佛闻法,其行婬欲者非障道法。’”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此二沙弥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此二沙弥作呵谏,舍此事故,白四羯磨;应如是作呵谏;立此二沙弥于众僧前眼见耳不闻处,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彼二沙弥自相谓言:“我从世尊闻法,行婬欲者非障道法”;若僧时到僧忍听,呵责彼二沙弥舍此事故;“沙弥,莫作是语,莫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沙弥,世尊无数方便说,行婬欲是障道法,”白如是。
“‘大德僧听,彼二沙弥自相谓言:“我从世尊闻法,行婬欲者非障道法”;僧今与彼二沙弥作呵谏,令舍此事故;“汝沙弥,莫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婬欲是障道法,”
“‘谁诸长老忍僧今呵责二沙弥令舍此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众僧已呵责二沙弥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二沙弥,众僧呵责而故不舍此事。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二沙弥:“云何汝等,僧呵责而故不舍恶见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二沙弥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二沙弥,众僧呵责而故不舍恶见?”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二沙弥已,告诸比丘:“众僧应与此二沙弥,作恶见不舍灭摈白四羯磨;应如是作,将二沙弥至众僧前,立着见处不闻处;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二沙弥,众僧呵责故不舍恶见;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二沙弥作恶见不舍灭摈;自今已去此二沙弥,不应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随逐余比丘,如诸沙弥,得与比丘二宿、三宿;汝等不得;汝出去,灭去,不应住此;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二沙弥,众僧呵责故不舍恶见;众僧今与二沙弥作恶见不舍灭摈羯磨;自今已去此二沙弥,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应随逐余比丘,如诸沙弥得与比丘二宿、三宿;汝今不得,汝出去,灭去,不应住此;谁诸长老忍僧为二沙弥作恶见不舍灭摈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二沙弥作恶见不舍灭摈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六群比丘,知僧为此二沙弥作恶见不舍灭摈羯磨,而便诱将畜养共止宿。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知僧为此二沙弥作恶见不舍灭摈羯磨,而诱将畜养共止宿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知僧为此二沙弥作恶见不舍灭摈羯磨,而诱将畜养共止宿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沙弥作是言:“我知世尊所说法,行婬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沙弥如是言:“汝莫作是语,莫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行婬欲是障道法”;彼比丘作如是谏时,此沙弥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乃至再三呵谏,令舍此事故;若乃至三谏而舍者善,不舍者彼比丘当语彼沙弥言:“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随逐余比丘,如诸沙弥得与比丘二、三宿;汝今无是事,汝出去,灭去,不应住此”;若比丘知如是众中被摈沙弥,而诱将畜养共止宿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彼二沙弥城中摈出便往外村,城外摈出还入城中。
尔时诸比丘,亦不知是灭摈不灭摈,后乃方知是灭摈,或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沙弥作如是言:“我从佛闻法,若行婬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沙弥如是言:“汝莫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沙弥,世尊无数方便说,婬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沙弥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乃至再三呵谏,令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而舍者善;不舍者,彼比丘应语彼沙弥言:“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随逐余比丘,如诸沙弥得与比丘二、三宿;汝今无是事,汝出去,灭去,不应住此”;若比丘知如是众中被摈沙弥,而诱将畜养共止宿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灭摈者,僧与作灭摈白四羯磨。
“畜养者,若自畜、若与人畜。
“诱者,若自诱、若教人诱。
“共宿者,如上说。
“若比丘先入宿,灭摈者后至;若灭摈者先至,比丘后至;或二人俱至,随胁着地转侧,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比丘先至,灭摈者后至,比丘不知;若房四方无障上有覆,广说如上,露地无犯;若癫发倒地;若病动转;或为力势所持;被系闭;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