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
初分之十
#三十舍堕法(续)
=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Nissaggiya
Pacittiya
##蓄七日药过限戒第二十六
= 有些律藏规定的食物可以给生病的比丘吃,接受了以后最多只能保留七天。
= 比丘患病,在七日内得畜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等物,禁制超过七日之限。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诸比丘秋月风病动,形体枯燥又生恶疮。
燥(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世尊在闲静处念言:“此诸比丘今秋月风病动,形体枯燥又生恶疮,我今宁可方宜使诸比丘得服众药,当食当药如食饭干饭不令粗现。”
复作是念:“今有五种药,世人所识:酥、油、生酥、蜜、石蜜,听诸比丘服此五种药,当食当药如食饭干饭不令粗现。”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石蜜 = Phanita,冰糖之异称。
时世尊从静室起,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我于静室中作是念:‘今诸比丘秋月风病动,形体枯燥又生恶疮,我今宁可方宜使诸比丘得服众药,当食当药如食饭干饭不令粗现。’
“我作是念:‘今有五种药,世人所识:酥、油、生酥、蜜、石蜜,听诸比丘服,当食当药如食饭干饭不令粗现。’
“是故听服五种药,若比丘病因缘时应服。”
时诸比丘得肥美食,若得肉、肉羹不能及时而食,况得此五种药而能及时食。
羹(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畜药虽多病复不差,形体枯燥又生恶疮。
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此诸比丘何故形体枯燥又生恶疮?”
阿难白佛言:“此诸病比丘得好肥美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时食,况能随时服五种药;畜药虽众多,病亦不差,是故形体枯燥又生恶疮。”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时、非时,有病因缘,服此五种药。”
时诸病比丘得肥美饭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时食,尽与看病人。
看病人足食已,不食便弃之,众乌诤食鸣唤。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浅黑色[black;dark]/怎么[how]。)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众乌何故鸣唤?”
阿难白佛言:“诸病比丘得肥美饮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时食,尽与看病人;看病人足食已,不食便弃之,众乌诤食是故鸣唤。”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病人食残,看病人足食、不足食自恣食之。”
时诸比丘朝受小食已,入村乞食。
足食已,还僧伽蓝中,以朝所受食与诸比丘。
诸比丘足食已,不食便弃之,众乌诤食鸣唤。
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众乌何故鸣唤?”
阿难具以上因缘说之,是故众乌鸣唤。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若受早起小食已、若足食已,听作余食法食;作余食法者,言:‘大德,我足食已,汝看是知是’;是为作余食法。
“彼应语言:‘止汝贪心’;应作如是余食法食。(更有余因缘事,如波逸提余食法中说不异,故不复烦文,故不出也)
尔时尊者舍利弗风病动,医教服五种脂:熊脂、鱼脂、驴脂、猪脂、摩竭鱼脂,听服此五种脂。
脂(zhī) = 动植物所含的油脂[oil or fat]。(胭脂[rouge]/涂油使润滑[oil]。)
摩伽罗鱼/么迦罗鱼/摩竭鱼 = 摩竭,Makara,意译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经论中多处记载之大鱼。被视为与鳄、鲨鱼、海豚等同类。或为假想中之鱼。
时受、时煮、时漉、如服油法时,非时受、非时煮、非时漉,若服者如法治。
漉(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水漫漫地渗下[seep
through]。)
尔时世尊,从舍卫国游行人间,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世谷贵人民饥馑乞食难得,时有五百乞人随逐世尊后行。
时世尊往一树下坐,时有私诃毗罗𠻬象师,五百乘车载黑石蜜从彼道来。
时象师见道上有如来迹、千辐轮现,光相具足,清净明好。
见已寻迹求之,遥见世尊在一树下坐,容颜端正,诸根寂定,得上调伏,已得自在,如调龙象,亦如澄渊,内外清净,见已发欢喜心,于如来所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时世尊无数方便,为象师说微妙法,使发欢喜心。
时象师闻如来说法,发欢喜心已,供养诸比丘人别一器石蜜。
诸比丘不敢受之,语言:“如来未听比丘受黑石蜜。”
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黑石蜜。”
佛语象师:“但一器量石蜜与诸比丘。”
时象师受如来教已,一器量石蜜与诸比丘已,故有遗余。
佛语象师:“汝更再三随意满足与之。”
时彼象师受佛教,即再三行之,故有遗余。
佛语象师:“汝今可持此残石蜜与彼乞儿。”
即与之,故有遗余。
佛复语象师:“汝可持此残石蜜再三行与乞儿令满足。”
即复再三行,故复有遗余。
佛语象师:“汝今持此残石蜜,着净地无虫水中;何以故?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世人食此残石蜜而能消化,唯除如来一人。”
时象师即持此残石蜜,着净地无虫水中,时水中声响震动烟出火然,犹如烧大热铁,着水中声响震烈烟出火燃,以残石蜜泻着水中亦复如是。
时象师见此变已,身毛皆竖心怀恐怖,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向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见象师恐怖,即与说微妙法,布施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净赞叹出离。
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得果证已,白佛言:“自今已去归依佛法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时象师闻佛说法,得欢喜开解已,从座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
时诸比丘入村乞食,见作石蜜以杂物和之,皆有疑不敢非时食。
佛告比丘:“听非时食;作法应尔。”
得未成石蜜疑,佛言:“听食。”
得薄石蜜疑,佛言:“听食。”
得浓石蜜,佛言:“听食。”
得白石蜜听食,得杂水石蜜听饮,得甘蔗浆若未熟听饮,若熟不听饮,若饮如法治。
得甘蔗,佛言:“听时食。”
尔时世尊从摩竭国界人间游行至罗阅城。
摩诃陀/摩竭提/摩伽陀/摩竭陀 = Magadha,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为星名。或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时毕陵伽婆蹉在此城中住,多有知识亦多徒众,大得供养酥、油、生酥、蜜、石蜜与诸弟子。
蹉(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筏蹉/比利陀婆遮/毕那缚蹉/毕陵伽/毕陵/毕陵伽婆蹉
= Pilinda-vaccha之音译。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意译余习、恶口。依巴利文Paramattha-dipani(小部诸经之注释书)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
诸弟子得便受之,积聚藏举满大瓮君持,卮中、簜。
瓮(wèng) = 陶制盛器,小口大腹[urn;earthen jar]。
卮(zhī) = 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a
container for holding wine]。
中、大鉢、小鉢,或络囊中、漉水囊中,或着橛上,或象牙曲钩上,或窗牖间处处悬举,溢出流漫房舍臭秽。
络(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囊(náng) = 口袋[bag;pocket]。
橛(jué) = 木橛子,短木桩[peg;short wooden stake]。
牖(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时诸长者来入房,看见如是储积众药狼藉,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止足、多求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乃作如是储积诸药,如王瓶沙库藏无异?”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毕陵伽婆蹉弟子:“云何储积众药,乃至处处悬举溢出流漫?”
嫌责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毕陵伽婆蹉弟子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多储积众药,乃至溢出流漫,如王瓶沙库藏无异?”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有病,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齐七日得服,若过七日服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病者,医教服尔所种药也。
“药者,酥、油、生酥、蜜、石蜜。
“若比丘一日得药畜,二日、三日、四日,乃至七日得药畜,八日明相出,七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不得,三日得、四日得,如是乃至七日得药,至八日明相出,六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不得(如是转降,乃至七日不得药,作句亦如是)。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日不得,四日得乃至七日得药,至八日明相出,五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四日不得,五日得(如是转降,乃至六日、七日不得,作句亦如是)。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日、四日不得,五日得药,乃至七日得药,至八日明相出,四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不得(如是转降,乃至五日、六日、七日不得,作句亦如上)。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不得,六日、七日得,至八日明相出,三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不得,七日得(如是转降,乃至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作句亦如是)。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不得,七日得,至八日明相出,二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如是转降,乃至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作句亦如是)。
“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日不得,乃至七日不得,至八日明相出,一日中所得药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药不净施,二日得药净施,三日得药乃至七日得药不净施,至八日明相出,六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
“若比丘一日得药不净施,二日得药、三日得药净施,四日得药不净施(如是转降,乃至七日得药净施、不净施,作句亦如上)、遣与人(作句亦如上)、若失、若故坏、若作非药、若作亲友意取、若忘去(作句亦如是),尽尼萨耆。
“若犯舍堕药不舍,更贸易余药,一尼萨耆、一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故畜余药过七日,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应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故畜余药过七日,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然后受忏。
“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当还彼比丘药,彼比丘所有过七日酥、油涂户响,蜜、石蜜与守园人。
“若至第七日应舍与比丘,彼比丘应取食。
“若减七日应还此比丘,应作白二羯磨如是与。
“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故畜余药,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比丘药;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故畜余药,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比丘药;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某甲比丘药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药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比丘取已,当用涂脚、若燃灯。
“僧中舍已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药、若数数服,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彼过七日药,若酥油涂户响,若蜜石蜜与守园人,若至七日所舍与比丘食之;若未满七日还彼比丘,彼当用涂脚、若燃灯,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前求雨衣用戒第二十七
= 比丘只能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开始找雨季的浴布,在热季的最后半个月开始穿(作好的布)。
= 雨浴衣必于三月十六日求置,四月一日开始使用,禁制于所定之日以前求之或用之。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毗舍佉母请佛及比丘僧明日食,即其夜办具甘膳种种饮食。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毗舍佉 = Visakha/Vesakha,意译作别枝、长养。乃星宿之名,指氐宿。/意译善格、季春。即印度历之二月,属渐热时、春时、热时。
明日晨朝遣婢往至僧伽蓝中白时到,时天大雨如象尿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今日尽出在雨中浴,此最后雨,如今阎浮提雨,当知四天下雨亦如此。”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时诸比丘闻佛教已,各出屋裸形雨中浴。
时彼婢往僧伽蓝门外,遥见诸比丘尽裸形洗浴,见已作是念:“无有沙门,尽是裸形外道。”
婢还白毗舍佉母言:“大家当知,僧伽蓝中尽是裸形外道,无有沙门。”
毗舍佉母聪明智慧,即作是念:“向者天雨,诸比丘等或脱衣裸形雨中洗浴;婢无知谓为裸形外道。”
复更敕,速诣僧伽蓝中白诸比丘:“今时已到。”
即往僧伽蓝门外。
时诸比丘浴讫,着衣还入静室坐思惟。
婢在门外立,见僧伽蓝空寂无人,复作是念:“今僧伽蓝空无有比丘。”
即还归语毗舍佉母言:“大家当知,僧伽蓝中空无有比丘。”
时毗舍佉母智慧聪明,即作念言:“诸比丘浴讫必入静室思惟,而婢无知谓为僧伽蓝中无有比丘。”
复重敕之,速往僧伽蓝中高声白言:“今时已到。”
婢即至僧伽蓝中高声白言:“今时已到。”
时世尊从静室出,语彼婢言:“汝并前去,我正尔往。”
世尊语诸比丘:“着衣持鉢,今时已到。”
诸比丘受世尊教各持衣鉢,世尊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譬如力士屈申臂顷,从祇桓精舍忽然不现,在毗舍佉母舍就座而坐,衣服不湿,及比丘僧悉皆如是。
时婢在后晚乃到舍,见世尊及比丘僧先已至舍,次第而坐衣服不湿,见已作是念“世尊甚奇!甚特!有大神力,在我后来而先我至!”
时毗舍佉母以种种多美饮食供养佛及比丘僧,食讫舍鉢更取卑牀在前而坐,白佛言:“唯愿世尊,当与我愿。”
佛告毗舍佉母:“如来不与人过愿。”
毗舍佉母复白佛言:“大德,若清净可办,愿与我。”
佛告言:“随意。”
毗舍佉母白世尊言:“或有诸客比丘从远方来不知所趣,愿世尊听我与客比丘食,尽形寿供给。”
复白世尊言:“欲远行比丘或以食故而不及伴,愿世尊听我与远行比丘食尽形寿供养。”
复白世尊言:“诸病比丘若不得随病食便命终,若得随病食便得除差,唯愿世尊听我与病比丘食尽形寿供给。”
复白世尊言:“诸病比丘不得随病药便命终,若得随病药病得差,愿世尊听我与病比丘随病药尽形寿供给。”
复白世尊言:“瞻病比丘自求食故便阙看病,愿世尊听我与看病人食尽形寿供给。”
瞻病(zhān bìng) = 照看护理病人。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复白佛言:“世尊听阿那频头国诸比丘食粥,若世尊当听比丘食粥者,我当尽形寿供给。”
复白世尊言:“我晨朝遣婢至僧伽蓝中白时到,诸比丘尽露形雨中浴,愿世尊听我尽形寿供给比丘雨浴衣。”
浴裙/内衣/明衣/雨浴衣/浴衣 = Udakasatika,入浴时所著之衣服。浴具七物之一。依五分律卷二十六、十诵律卷十八、摩诃僧祇律卷四十等,比丘、比丘尼不得裸形而浴,必着浴衣,若不着之,则得突吉罗罪,称为浴衣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载,澡浴时用浴裙,以毡布为之,长五肘,阔肘半,绕身而浴。或于洗浴之际,以脚布缠肚腰,浴裙则于入浴之前后着之。又‘雨浴衣’一词系缘自印度人于急雨时,出露地洗浴所著之衣,佛制浴衣法后亦沿用之。
复白世尊言:“我有小因缘至阿夷罗跋提河边,见诸比丘尼裸形洗浴,时有诸贼女、婬女往至比丘尼所语言:‘汝等年少颜貌端正,腋下未有毛及今年壮,何不习爱欲,老乃修习梵行,于二宜无失?’其中年少比丘尼便生不乐心;愿世尊听我尽形寿与比丘尼浴衣。”
阿利罗跋河/阿恃多跋底河/阿尔多缚底河/跋提河/阿恃多伐底河 =
梵Ajitavati,意译无胜。位于中印度拘尸那揭罗国。释尊于此河西岸涅槃,此河因之著名。
尔时佛语毗舍佉母:“汝以何利义,故求此八愿耶?”
毗舍佉母白佛言:“若有远来比丘至,白世尊言:‘有某甲比丘命过为生何处?’
“尔时世尊即为记说,于四道果中必当证成须陀洹果、若斯陀含果、若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果。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我当问言:‘彼命过比丘曾来至此舍卫国否?’
“若我闻曾来时,我复当作是念:‘是客比丘或当曾受我客比丘食、若远行比丘食、若病比丘食、若受病比丘药、若受瞻病人食、若受粥、若受雨浴衣。’
“我闻是语已便发欢喜心,既发欢喜心便舍众恶,身恶既除便得身乐,已得身乐心则得定,心既得定便能长夜修习根力觉意。”
世尊叹言:“善哉善哉,毗舍佉母,此事如实;何以故?汝是聪明智慧、信乐檀越。”
时世尊为毗舍佉母而说颂曰:
“欢喜施饮食,持戒佛弟子;布施于众人,降伏悭嫉心。
“依乐受乐报,永得安隐乐;得天上处所,得无漏圣道。
“心乐于福德,快乐无可喻;得生于天上,长寿常安乐。”
尔时世尊与毗舍佉母种种方便说法劝令欢喜,即从坐起而去还至僧伽蓝中,以是因缘集比丘僧随顺说法,无数方便赞叹头陀严好乐出离者,告诸比丘言:“自今已去,听与客比丘食、远行比丘食、病比丘食、病比丘药,及瞻病人食,听食粥、听受雨浴衣、与比丘尼浴衣。”
尔时毗舍佉母,闻世尊听诸比丘受客比丘食,乃至与比丘尼雨浴衣,即便尽形寿供给客比丘食,乃至与比丘尼雨浴衣。
时毗舍佉母闻世尊听已,即作众多雨浴衣,使人持往至僧伽蓝中与诸比丘,诸比丘分。
佛言:“不应分,随上座次与;若不遍当忆行次,若更得衣以次行令遍。”
彼持贵价衣随次与,佛言:“不应尔,应从上座次问;若不须者,然后随次与;若不遍,应取僧中可分衣与令遍。”
时六群比丘闻佛听比丘得畜雨浴衣,即一切时春夏冬常求雨浴衣,不舍雨衣便持余用,现有雨衣犹裸形而浴。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如来虽听比丘得畜雨浴衣,云何春夏冬常求雨浴衣,不舍雨衣便持余用,现有雨衣犹裸形而浴?”
时诸比丘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春夏冬常求雨浴衣?”
以无数方便诃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春残一月在,当求雨浴衣,半月应用浴;若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浴,尼萨耆波逸提。’
春残(chūn cán) = 春将尽。
“比丘义如上。
“雨衣者,比丘用雨中浴。
“衣者,有十种,如上。
“彼比丘三月十六日应求雨浴衣,四月一日应用。
“若比丘三月十六日前求雨衣,四月一日前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若欲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彼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然后受忏。
“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当还彼比丘雨衣,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彼某甲比丘雨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某甲比丘雨浴衣;谁诸长老忍僧还彼某甲比丘雨浴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雨浴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中舍雨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数数用,一切突吉罗。
波利迦罗/波伽罗 = Parikara,译曰助身衣。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三月十六日求、四月一日用,若舍雨衣已乃更作余用,若着浴衣浴,若无雨衣,若作浴衣、若浣染、若举处染,无犯。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前受急施衣过后蓄戒第二十八
= 在第三个月Kattika月圆的前十天,如果有块僧袍布因紧急被赠予给比丘,他可以以紧急的情况作出接受。一旦接受,他只能保留至那个季节。
= 若因特殊原因而急施衣时,于夏安居最后十日间受之,受已乃至所定之衣时中得畜其衣,而禁制十日以前受之,或过衣时而畜之。
尔时佛在毗兰若夏安居。
鞞兰帝市/毗罗然市/鞞兰若市/随兰然市/毗兰若市
= Veranja,乃憍萨罗国(Kosala)之都市名。依据律藏经分别第一波罗夷(Parajika)之记述,释尊止住于毗兰若时,遭逢饥馑,无物可食,时值北路马商人率五百匹马至此地过雨期,马商人即将马麦分食与释尊与比丘。
佛告阿难:“汝往语毗兰若婆罗门,我受汝夏安居讫,今欲人间游行。”
阿难承佛教,往至毗兰若婆罗门所,语婆罗门言:“如来语汝:‘我受汝请夏安居讫,今欲人间游行。’”
时毗兰若婆罗门闻世尊如是语,即忆念:“我无利,无善利,我无得,无善得;何以故?我请沙门瞿昙及僧,九十日中竟不供养。”
瞿(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时毗兰若婆罗门与阿难俱往世尊所,礼佛足却住一面。
时世尊渐与毗兰若婆罗门说微妙法,发欢喜心,即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于毗兰若重受我九十日请。”
佛语婆罗门:“我已受汝请夏安居九十日讫,今欲游行人间。”
婆罗门重白言:“愿世尊及僧受我明日请。”
世尊默然受请。
婆罗门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坐起礼佛足三绕而去。
还其家即夜办具种种好食,明日白佛时到。
世尊着衣持鉢及比丘僧五百人俱往诣其家,到已就座而坐。
时婆罗门行种种好食,饭佛及比丘僧悉令满足,食讫各自收鉢。
婆罗门以三衣施佛,诸比丘各施二衣,为夏安居故。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时诸比丘不受衣,即语施主言:“世尊未听受夏衣。”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听受夏衣。”
时六群比丘闻世尊听受夏衣,春夏冬一切时常乞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
时跋难陀释子在一处安居竟,闻异处夏安居比丘大得利养衣,即往彼安居处问诸人言:“所得夏安居衣为分未耶?”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答言:“未。”
“持来我与汝分。”
复更至余处如是非一,皆问言:“汝得安居衣分未耶?”
答言:“未。”
“持来我与汝分。”
时跋难陀处处分衣,大得衣分持来入祇桓精舍。
诸比丘见已,语跋难陀言:“世尊听畜三衣,三衣外不听畜长衣,此是谁衣耶?”
跋难陀答言:“处处有夏安居得衣,我于彼得是分来。”
诸比丘闻已,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跋难陀释子,云何如来听受夏安居衣,何以复春夏冬一切时常乞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耶?跋难陀释子,异处安居异处受衣。”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种种呵责六群比丘:“跋难陀释子,我听比丘受夏安居衣,汝云何一切时春夏冬常乞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跋难陀释子,异处安居异处受衣耶?”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不得一切时春夏冬常乞衣,亦不得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不得异处安居异处受夏衣分。”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境内人民有反叛者。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时王遣二大臣,名利师达多、富罗那,王敕使征。
梨师达多富那罗 = 梨师达多,Isidatta,意译仙授、仙施、仙余,意指从仙人处求得之子;富那罗,Purana,又作布啰拏、富兰那,意译宿旧、旧,为梨师达多之兄。此兄弟二人,系佛世中印度波斯匿王之大臣,为拘萨罗国之首富,然能于佛及四部众等共与受用,而不计我所。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五载,富兰那专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华,远诸凡鄙,故以持戒为胜;梨师达多不专精梵行,然其智足达四圣谛,故以智慧为胜。其后命终,佛记别二人一为持戒胜,一为智慧胜,于后世得斯陀含果,生于兜率天。
时二大臣作是念:“我等今当征,未知为得还否?我等常众僧夏安居竟,为僧设食及施衣;今者安居未竟,宁可办食具并诸衣物,如安居法施僧衣耶?”
诸长者自往僧伽蓝中,白诸比丘如是言:“明日欲设饭食并施安居衣,愿各屈意。”
诸比丘报长者言:“但施食不须衣施;何以故?夏安居未竟,不得受衣不得乞衣。”
长者白言:“我等今为波斯匿王遣征,我等自念:‘未知当得还不?欲如先法夏安居讫,饭食众僧并施衣’;今者亦欲设食并施衣。”
时诸比丘以是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急施衣;诸比丘若知是急施衣应受;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诸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当受,受已乃至衣时应畜,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急施衣者,若受便得、不受便失。
“衣者,有十种,如上。
“衣时者,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自恣十日在,若比丘得急施衣,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十日应畜,到自恣竟。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一)得蓄长衣。(二)得离衣宿。(三)得别众食。(四)得展转食。(五)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若自恣有九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九日应畜,到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一日,若自恣八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八日应畜,到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二日,若自恣七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七日应畜,到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三日,若自恣六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六日应畜,到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四日,若自恣五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五日应畜,到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五日,若自恣四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四日应畜,到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六日,若自恣三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三日应畜,到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七日,若自恣二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二日应畜,到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八日,若明日自恣,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今日应畜,到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九日,若比丘得急施衣,若过前过后,尼萨耆波逸提。
“此衣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若欲舍与僧者,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胡跪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得急施衣,若过前若过后,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白已然后受忏,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急施衣,若过前若过后,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作是白已然后受忏。
“受忏者语其人言:‘当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当还彼比丘衣,白二羯磨与。
“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急施衣,过前过后,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某甲比丘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急施衣,过前过后,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比丘衣;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某甲比丘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受作三衣及余衣、若遣与人、若数数着,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得急施衣,不过前、不过后,不犯。
“若为贼夺衣、若失衣、若烧衣、若漂衣,过前不犯。
“作夺想、失想、烧想、漂想,有崄难道路不通,多诸贼盗、恶兽难、若河水大涨、王者所执系闭、命难、梵行难,若彼受寄比丘或死、或出行、或舍戒、或贼劫、或为恶兽所害、或为水漂,过后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有难兰若离衣宿戒第二十九
= 有些地区是可疑和危险的。一个住在这种地区的比丘在第四个月Kattika月圆过去后,可以将他三件僧袍的一件留在村庄里。如果他有其它理由和他的僧袍分开,他最多只能分开六晚,除非被其它比丘们同意。
= 夏安居后,迦提月满(即印度十二月之第八月,相当于阴历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间,住在阿兰若处,若恐惧有财难,将三衣之一留置舍内,限六夜得离衣而宿,禁制超过六夜以上。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诸比丘夏安居讫,后迦提一月满在阿兰若处住。
出队迦提 = 出队,出众队之意。迦提,Kattika之音译,乃印度历第八月之名,相当于夏安居结束时之月份。大宋僧史略卷上载,于夏安居终了时,僧众持花、执扇、吹贝、鸣铙而行于道,称为出队迦提。
时多有贼劫夺比丘衣鉢、坐具、针筒、什物,兼打扑诸比丘。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诸比丘畏贼,皆来趣祇桓精舍聚住。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此诸比丘何故来趣祇桓精舍聚住耶?”
阿难白佛言:“诸比丘夏安居讫,后迦提一月满,在阿兰若处住,为贼劫夺衣鉢、坐具、针筒、什物,又打扑诸比丘,诸比丘畏怖故皆来趣祇桓精舍住。”
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在阿兰若有疑多恐惧处住;在如是阿兰若处住,比丘欲留衣,三衣中若一一衣得留置舍内。”
尔时六群比丘闻佛听阿兰若处有疑恐惧处住,在如是处住欲留衣,三衣中若一一衣留置舍内。
即便留衣置舍内,嘱亲友比丘已出行。
后亲友比丘出衣日中晒,诸比丘见已,自相谓言:“世尊制戒,听比丘畜三衣不得长,此是谁衣耶?”
彼比丘言:“六群比丘与我知识亲友,留衣在此出人间游行,是故我等为晒衣。”
时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云何世尊听诸比丘在阿兰若处,有疑恐惧处住,于三衣中留一一衣着舍内;汝等云何今多寄衣知识亲友,人间游行而离衣宿?”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诃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我听诸比丘在阿兰若有疑恐惧处住,比丘在如是处住,三衣中留一一衣着舍内;汝等云何今多寄衣亲友,人间游行离衣宿?”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夏三月竟,后迦提一月满,在阿兰若有疑恐惧处住,比丘在如是处住,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舍内;诸比丘有因缘,离衣宿乃至六夜;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阿兰若处者,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弓长四肘,用中肘量取。
弓 = Dhanu,音译驮怒沙。为古代印度之长度单位。各种异说,盖因古代印度以指为度量之准则,自依各人身长不同,丈量亦殊;而我国之丈尺,于各朝代不同复为其因,夏一尺为十寸,商一尺为九寸,周一尺为八寸。
一弓 = Dhanu,乃印度古代之长度单位,相当于四肘之长。
肘(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肘 =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
“有疑处者,疑有贼盗。
“恐怖者,中有恐怖贼盗。
“舍内者,村聚也。
“三衣者,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
“衣者,有十种,如上说。
“若比丘有因缘离衣宿,彼六夜竟,第七夜明相未出前,若舍三衣、若手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
“若比丘六夜竟、第七夜明相未出前,不舍三衣、不手捉衣、不至掷石所及处住,第七夜明相出离衣宿,一切犯尼萨耆。
“除三衣已,离余衣宿者,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若欲舍与僧者,应往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礼上座足,胡跪合掌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离衣宿过六夜,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白已然后受忏,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离衣宿过六夜,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如是白已然后受忏。
“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比丘报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离衣宿过六夜,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彼比丘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离衣宿过六夜,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彼比丘衣;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比丘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彼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比丘舍衣竟,不还彼比丘衣者,突吉罗。
“若教不还者,突吉罗。
“若净施、若遣与人、或受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数数取着,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已经六夜,第七夜明相未出前到衣所,若舍衣、若手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不犯。
“若劫夺想、失想、漂想、烧想、不舍衣、不手捉衣、不至掷石所及处,不犯。
“若船济不通、道路崄难、多诸盗贼、有恶兽、河水瀑涨、强力所执、或为系闭、或命难、或梵行难、不舍衣、不捉衣、不至掷石所及处,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回僧物入己戒第三十
= 任何比丘在知道的情况下将给僧团的利益转为自己的。
= 禁制明知为僧物而自求之以为己物者。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跋难陀释子先有一居士恒好惠施,意欲饭佛比丘僧兼布施好衣。
时跋难陀释子闻彼居士欲饭佛比丘僧兼施好衣,即往彼居士家,问居士言:“实欲饭佛及比丘僧并施好衣耶?”
居士报言:“尔。”
跋难陀释子语居士言:“众僧有大善利、有大威力、有大福德,施众僧者多;汝今食施众僧,衣可施我一人。”
居士言:“可尔。”
尔时长者便不复与僧办具衣,即其夜供办种种多美饮食,明日白僧时到。
诸比丘僧着衣持鉢,往居士家就座而坐。
时居士见长老比丘威仪具足,发大声言:“我云何为如是严整众僧衣而作留难?”
时诸比丘问居士言:“何故作如是语?”
时居士以实而答。
时众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跋难陀释子:“云何断众僧利而自入己?”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断众僧利而自入己耶?”
尔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断僧物而自入己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不知是僧物、非僧物,为许僧、不许僧,后乃知是僧物、已许僧,或有作尼萨耆波逸提忏悔、或惭愧,若不知者不犯。
僧祇物/僧伽物/僧物 = Sanghika,即属于僧尼团体之一切物资。除个人之私有物三衣一钵外,施予个人之衣物,乃至房屋、土地等皆为共有财产,均与僧团经济有关。以离欲修行为宗旨之释尊教团中,对个人之私蓄有严格之规定。关于僧团物之取用,虽因时因地而异,惟其精神仍传承至今。
|
||
一般
|
四方僧物
|
又称招提僧物、十方僧物、常住僧物,系僧伽所共用,而为教团之共有物,现前之僧不得私自处置。例如寺舍、田园、仆畜等皆属之。
|
现前僧物
|
指现前僧(住于一寺眼前所见之比丘、比丘尼)所特用之物,即施主布施予现前僧之物,或指丧亡比丘之遗物。
|
|
四分律行事钞
= 道宣(596-667)撰。
|
常住常住物
|
指大众共用之物,如寺舍、田园、花果、树林等,体通十方,不可分用。
|
十方常住物
|
指供大众所食用之饼饭等现熟物,乃通于十方,唯限本处受用,故称十方常住物。
|
|
现前现前物
|
指施予现前僧之物或各自之私物,系考虑现前僧之多少而供养者。
|
|
十方现前物
|
指将比丘之遗物分予十方僧者。
|
“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是僧物,自求入己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僧物,为僧故已与僧。
“僧物者,已许僧。
“为僧者,为僧故作,未许僧。
“已与僧者,已许僧、已舍与。
“僧物者,衣鉢、坐具、针筒下至饮水器。
“若比丘知是僧物自求入己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物许僧转与塔者,突吉罗。
“若许塔转与僧者,突吉罗。
“若物许四方僧转与现在僧者,突吉罗。
“若物许现前僧转与四方僧者,突吉罗。
“若物许比丘僧转与比丘尼僧者,突吉罗。
“若许比丘尼僧转与比丘僧者,突吉罗。
“许异处与异处,突吉罗。
“若已许作许想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已许心疑,突吉罗。
“若未许作许想,突吉罗。
“若未许疑,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若欲舍与僧者,应往僧中,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礼上座,胡跪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知是物已许僧而自入己,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白已然后受忏,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知是物已许僧而自入己,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
“彼比丘答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所舍物,应作白二羯磨与。
“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知是物已许僧而自入己,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彼比丘所舍物;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知是物已许僧求自入己,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彼比丘所舍物;谁诸长老忍僧还彼比丘所舍物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彼比丘所舍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舍与竟,不还彼比丘所舍物者,突吉罗。
“若教人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受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数数用,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已许作不许想、若许少劝令与多、若许少人劝与多人、欲许恶劝与好者、或戏笑语、若误语、或独处语、或梦中语、欲说此乃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