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星期六

四分律-初分之七

四分律卷第
 
初分之
 
#三十舍堕法(续)
 
##从非亲里居士乞衣戒第六
= 任何比丘向与他无(血缘)关系的男众或女众要僧袍布,除非是在适当的情况下(比丘的僧袍被偷了或破了)
= 禁制从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乞衣。但遭遇夺衣、失衣、烧衣、漂衣等厄难时则可从彼等乞衣。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城中有长者,晨朝严驾将从诣园游观已,复回车诣祇洹精舍,置车在祇洹门外,步入见跋难陀释子,礼敬问讯在前坐听法。
严驾(yán jià) = 整备车马。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跋难陀释子辩才智慧、善能说法,即为长者种种方便说法,开化劝令欢喜。
彼闻法已即语跋难陀言:“欲何所须?愿见告语。”
(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现有的[available]/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xiàn =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报言:“无所须,此便是供养已。”
长者复言:“愿见告语,若有所须,莫有疑难。”
(yí) = 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怀疑[disbelievedoubtsuspect]
跋难陀言:“止!止!不须复说;正使我有所须,俱不能见与。”
长者复言:“但见告语,我当随所须给与。”
时彼长者身着贵价广长白叠衣,跋难陀言:“汝所著者可与我,我须之。”
长者报言:“明日来至我家中,我当相与。”
跋难陀言:“我先语汝,正使所须,汝俱不能与我;如今果如我所言。”
长者报言:“我与汝,非为不与,但明日来;若与汝此衣,或更有好者相与;我今若即脱此衣与汝者,我不能无衣入舍卫城。”
跋难陀言:“且止!且止!我不复须。”
时长者瞋恚不悦,即脱衣襞叠授与跋难陀,语言:“我向者语大德:‘明日来,我当与汝此衣,或更与好者’,而不见信,今使我着一衣入舍卫城。”
(bì) = 折叠衣裙[fold]
 
时长者即出祇桓精舍,乘车着一衣入城。
时守门者见已即语长者言:“从何所来为谁所劫?”
长者报言:“向者在祇桓中被贼劫。”
时守门者即执持刀杖欲往祇桓,长者言:“止!止!不须去。”
时守门者问言:“何故?”
 
时长者具说因缘。
时诸居士闻已皆讥嫌言:“沙门释子多求无足、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乃索长者身上衣?檀越虽施无厌,而受者应知足。”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汝云何乃从长者索身上如此贵价衣?”
 
时诸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诸比丘,知而故问跋难陀:“汝实从长者索身上衣耶?”
答言:“实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从长者索身上衣?”
呵责已,告诸比丘:“跋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从居士索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诸比丘皆畏慎,不敢从亲里居士索衣。
佛言:“听诸比丘从亲里居士索衣,不犯;自今已去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索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夏安居竟,十五日自恣已,十六日执持衣钵往世尊所,昼日热不可行、夜便行,失正道、从邪道行。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时值贼劫他大得财物还,于邪道相值。
贼语比丘言:“汝等求觅我来耶?”
诸比丘答言:“我等不为汝等来,我等于拘萨罗国夏安居竟,十五日自恣已,十六日持衣钵欲往见世尊,从彼来;昼日热不可行,夜行失道故来此耳,不为汝等来也。”
彼贼复言:“汝等若不相觅,何故从此道行,岂不欲相害耶?”
即打比丘次死,夺取衣钵。
诸比丘露形而去,至祇桓在门外立。
诸比丘见已语言:“汝等露形尼揵子,不足入祇桓。”
筏驮摩那/尼乾陀阇提弗多罗/昵揭烂陀慎若低子/尼揵陀若提子/尼焉若提子/尼揵亲子/若提子/尼干子/尼乾陀若提子 =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印度外道六师之一。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比丘报言:“我等非尼揵子,是沙门释子耳。”
时优波离去彼不远经行,诸比丘往至其所语言:“今有众多裸形人在门外立,我等语言:‘汝是尼犍子,勿入祇桓精舍’;彼人报言:‘我非尼犍子是沙门释子。’”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时诸比丘语优波离言:“汝可往看为是何人?”
时即出门往问:“汝是何等人耶?”
报言:“我是沙门释子。”
复问言:“汝等几岁?”
报言:“我若干岁。”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复问:“汝等何时受戒?”
报言:“我某时。”
“汝师和上是谁?”
报言:“师和上某甲。”
“何以故裸形?”
诸比丘即具说因缘。
 
时优波离还至诸比丘所语言:“此非尼揵,尽是沙门释子。”
优波离语诸比丘言:“汝等可权借衣着,莫令露形见佛。”
诸比丘即借衣着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时世尊慰劳诸比丘言:“汝等身安隐否?住止和合安乐否?不以饮食为苦耶?”
诸比丘报言:“大德,身安隐住止,和合安乐,不以饮食为苦;我等在拘萨罗国夏安居讫,自恣已摄持衣钵欲来问讯世尊,昼日热不可行,夜行失道,遇诸贼劫夺。”
如上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痴人,裸形而行?若裸形行,突吉罗。
“若有如是事,当以软草、若树叶覆形,应往寺边,若先有长衣应取着;若无者,诸知友比丘有长衣应取着;若知友无衣,应问僧中有何等衣可分?
长衣 = 指比丘三衣或百一资具以外之衣。长,为长物之义。
“若有者当与;若无者应问:‘有卧具否?’
“若有者当与;若不与,应自开库看,若有褥、若地敷、若毡、若被应摘解取,裁作衣以自覆形,出外乞求衣。”
(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felt]
 
时诸比丘畏慎,不敢持此处物往彼处;佛言:“听。”
时诸比丘夺衣、失衣、烧衣漂衣,畏慎不敢着僧衣;佛言:“听着。”
彼得衣已,僧衣不还本处;佛言:“不应尔,若得衣已应还,浣染缝治安着本处,若不安本处如法治。”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时有比丘,夺衣、失衣、烧衣、漂衣,畏慎不敢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
(piāo) = 浮,浮流[float](漂泊。流浪在外,东奔西走[lead a wandering liferovewander]/被水流、风或气流冲走、冲毁[drift]/piǎo = 用水冲去杂质 [rinse])
佛言:“若失衣、夺衣、烧衣、漂衣,听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
“余时者,若比丘夺衣、失衣、烧衣、漂衣,是谓余时。
 
“比丘义如上说。
“亲里、非亲里如上。
“居士、居士妇如上说。
“衣者,有十种,如上。
 
“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当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彼答言:‘尔。’
“僧即应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持此衣还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某甲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于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当还时有人教言:‘莫还’,突吉罗。
“若不还,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数数着坏,尽突吉罗。
波利迦罗/波伽罗 = Parikara,译曰助身衣。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夺衣、失衣、烧衣、漂衣,得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若从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若从同出家人乞,或为他乞,他为己乞,或不求而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分取衣戒第七
= (接上一个规定)如果那男众或女众赠予比丘许多块布,他只能接受最多足够他的上僧袍和下僧袍。如果他接受更多。
= 比丘遭遇夺衣、失衣等厄难时,若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等给与多数之衣,比丘应当知足,禁制受三衣以上。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遇贼失衣来到祇桓精舍。
时有优婆塞闻诸比丘遇贼失衣来至祇桓精舍,多持好衣来诣诸比丘所,问言:“向闻有诸比丘失衣来,何者是?”
报言:“我等是,何故问耶?”
答言:“我等闻诸比丘遇贼失衣来至祇桓,故持此衣来,为诸大德须衣,随意取。”
报言:“止!止!便为供养已;我等自有三衣,不须也。”
六群比丘语诸比丘言:“诸大德,汝等三衣足者,何不取与我等、若与余人耶?”
六众苾刍/六群/六群比丘 = Cha-bbaggiya-bhikkhu,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诸律所载,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载,六比丘即:()难陀(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迦留陀夷(Kaludayin)。()阐那(Chanda),又作车匿。()阿说迦(梵Asvaka),又作阿湿婆,译作马宿、马师。()弗那跋(梵Punarvasu),又作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译作满宿。
时诸居士以诸比丘失衣故与衣,而诸比丘三衣具足,取居士衣与六群比丘及与余人。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言:“舍卫居士以诸比丘失衣故施衣,而汝等三衣具足,云何取他衣与六群比丘及与余人?”
嫌责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知而故问:“汝等诸比丘,实三衣具足,而取他衣与六群比丘及余人耶?”
答言:“实尔,世尊。”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舍卫居士以诸比丘失衣故施衣,云何汝等三衣具足,而取彼衣与六群比丘及与余人?”
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失衣、夺衣、烧衣、漂衣,若非亲里居士、居士妇自恣请多与衣,是比丘当知足受衣;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非亲里、亲里者,如上。
“居士、居士妇者,如上说。
“衣者,有十种,如上。
 
“若失一衣不应取,若失二衣、余一衣,若二重、三重、四重应摘作,若僧伽梨、若郁多罗僧、若安陀会,若三衣都失,彼比丘应知足受衣。
(zhāi) = 用手采下或取下[pickplucktake off]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知足有二种:在家人知足、出家人知足。
“在家人知足者,随白衣所与衣受之。
“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
“若居士自恣请多与比丘衣,若衣细、若薄、若不牢,应取作若二重、三重、四重,当安缘当肩上,应帖障垢腻处,应安钩纽。
(tiē) =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obedient](粘。同“贴”[gluestick on])
(nì) = [fat](积污垢[dirt])
垢腻(gòu nì) = 同“垢泥”[deposits of sweatoil on the skin]/[filth]
“若有余残,语居士言:‘此余残衣裁作何等?’
“若檀越言:‘我不以失衣故与,我曹自与大德耳。’
(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divison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times]/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people of the same])
“彼若欲受者便受。
“若比丘过知足受衣,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过知足取衣犯舍堕,今舍与僧。’
(xǐ) = 鞋子[shoe]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者,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过知足取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彼答言:‘尔。’
“僧即应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知足取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衣还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知足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不还,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数数着坏,尽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知足取,若减知足取,若居士多与衣,若细薄不牢、若二重、三重、四重作衣,安缘帖障垢处,安纽及钩,若有余残衣,语居士言:‘作何等?’
“若居士言:‘我不以失衣故与,我曹自欲与大德。’
“若欲受者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劝增衣价戒第八
= 如果一位男众或女众准备了一套僧袍给一位与他()(血缘)关系的比丘,而这位比丘在还没被邀请前对他()说,「这是很好的,你()能供养我这样的一件僧袍」,只是为了好东西的欲望。
= 比丘受施主奉衣时,禁制劝其施与高价之衣而受之。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乞食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至居士家乞食,闻居士夫妇共议言:“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当持如是衣价,买如是衣与彼比丘。”
乞食已还来至僧伽蓝中,见跋难陀释子语言:“未曾有瞿昙,汝大福德人。”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即问言:“我有何事,言我是福德人?”
报言:“我入城乞食,闻居士夫妇共议言:‘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当持如是衣价买如是衣与。’”
即问言:“实尔否?”
比丘报言:“实尔。”
复问言:“彼居士家在何处?门那向?”
比丘报言:“居士家在某处,门向某方。”
跋难陀即语比丘言:“是我知旧檀越,常供养我,实如汝言。”
檀越 = Dana-pati,义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明日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到居士家,语言:“实欲与我衣耶?”
报言:“我在屏处有此语耳。”
跋难陀语居士言:“若欲与我衣者,当如是广大作新好坚致中我受持;若不中我受持者,何用是为?”
(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结构上细密[fine and close])
坚致(jiān zhì) = 坚实细密[solid and compact]
时彼居士即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多求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而强从人索好衣,如是何有正法?施者虽无厌,而受者应知足,乃寻屏处私语耶?”
 
时乞食比丘闻,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如是强从人索好衣?”
乞食比丘即还出家,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汝云何如是强从人索好衣?”
 
嫌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如是强从人索好衣?”
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居士、居士妇欲为比丘办衣价,持是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是比丘便到居士家言:“买如是衣与我”,为好故。
“‘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居士自恣请比丘问言:“大德须何等衣?”
(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是比丘意疑不答。
若居士恣比丘所索,应答。
居士欲为比丘作贵价衣,是比丘少欲知足,不须大价衣,欲须不如者。
比丘意疑,不敢随意求索。
佛言:“听诸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者;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居士、居士妇为比丘办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到居士家作如是说:“善哉!居士,为我买如是如是衣与我”,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居士、居士妇者,如上。
“衣价者,若钱、若金、若真珠、若琉璃、若贝、若玉石、若璎珞、若生像金。
生像 = 指金与银。生,Jata-rupa,又作生色,谓本来之色,即金之意;像,Rupiya,又作似色,似生色之色,即银之意。二者合称为生像,又作生色似色,或生色可染。在律宗,禁止出家者手取生像(金银)。
“衣者,有十种,如上。
 
“求者有二种:一者求价,二者求衣。
“求价者,檀越与作大价衣,求乃至增一钱十六分之一分。
“求衣者,语居士言:‘作如是广长衣乃至增一綖。’
(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而往求贵价广大衣,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求而不得突吉罗。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与衣,往求取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与衣往求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彼比丘答言:‘尔。’
“僧即应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与衣往求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还此某甲比丘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与衣,往求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某甲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比丘于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当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不还,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数数着坏,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知足减少求,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为己求,或不求自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劝二家增衣价戒第九
= 如果两位男众或女众各准备了套僧袍给一位与他()们无 (血缘) 关系的比丘,而这位比丘在还没被邀请前对他()们说,「这是很好的,你()们能供养我这样的僧袍」,只是为了好东西的欲望。
= 二居士分别以衣奉施比丘时,禁制比丘劝彼等共作一高价衣而受之。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乞食比丘时到,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以次行乞到居士家,闻居士夫妇二人共议:“跋难陀释子是我等知旧,当买如是衣与。”
复闻异处居士夫妇二人共议:“跋难陀是我等知旧,当买如是衣与。”
 
时彼乞食比丘乞食已,还出舍卫城,往到僧伽蓝中,见跋难陀释子语言:“尊者大福德人。”
跋难陀问言:“汝以何事称我大福德人?”
报言:“我向者入舍卫城乞食,以次行乞到一居士家,闻夫妇二人共议:‘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当买如是衣与’;复闻异居士家夫妇共议:‘跋难陀是我知旧,当买如是衣与。’”
跋难陀问言:“为实尔否?”
报言:“实尔。”
复问:“居士家在何处?门户那向?”
报言:“在某处,门户向某方。”
跋难陀语彼比丘言:“此诸居士实是我檀越,常供养供给我。”
 
明日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到彼二居士家语言:“汝等诸人实欲与我作衣耶?”
居士报言:“屏处有如是语。”
跋难陀释子语言:“若欲与我作衣者,可共作一衣与我,极使广大坚致中我受持;若不中受持,非我所须。”
居士闻之即共讥嫌:“跋难陀释子不知厌足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贪求不知止足,何有正法?施者虽无厌,而受者应知足;屏处言语而来求索。”
 
时乞食比丘闻之,呵责跋难陀释子:“云何强从人索衣?”
时彼乞食比丘还出城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
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汝云何强从人索衣?”
 
呵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强从人索衣?”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跋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妇,欲与比丘办衣价:“我曹办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
“‘是比丘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办如是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
“‘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时居士自恣请比丘,问言:“欲须何等衣?”
是比丘有疑不答。
若居士自恣请,比丘索衣应答。
时居士欲为比丘作贵价衣,是比丘少欲知足不须贵价衣,须不如者,比丘有疑不敢随意求索。
佛言:“听诸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者;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妇,与比丘办衣价:“持如是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
“‘是比丘先不受居士自恣请,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居士办如是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
“‘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居士、居士妇如上。
“衣价者,如上。
“衣者,有十种,如上。
“求有二种求,如上。
 
“若比丘先不受自恣请,求得贵价衣广大衣,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往索不得,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往求得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往求得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作白已当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彼比丘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往求索得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还此比丘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往求索得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比丘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如是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前人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若于贵价好衣中求不如者,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为己求,或不求自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过限索衣价戒第十
= 如果一位信众赠予比丘买僧袍布的钱,比丘不能接受,必须由他的管理员(非比丘)接受。然后比丘(如果需要僧袍布)必须提示他的管理员去购买僧袍布二或三次,如果管理员仍未去买,比丘必须安静的站着最多到六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而管理员仍未去买,而比丘持续还再提示。(钱必须送回赠予的人。)
= 施主以衣价托付执事(净主),当比丘要衣时,前往执事之处,二返三返,令彼忆念,且言‘我要衣’。若未得衣,复可四、五、六返,令彼忆念,禁制超越此限而作过度急切之索求。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罗阅城中有一大臣,与跋难陀释子亲友,数数往来,遣使持衣价语言:“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常所敬重,持是衣价,买如是衣与。”
知旧(zhī jiù) = 老朋友。
时彼使持衣价至僧伽蓝中,到跋难陀所如是言:“善哉!汝是大福德人!”
问言:“汝以何事言我福德人?”
报言:“罗阅城中有一大臣,遣我持此衣价来买如是衣与汝。”
复问:“实尔否?”
报言:“实尔。”
跋难陀即问言:“大臣家在何处?门户那向?”
答言:“家在某处,门户向某方。”
跋难陀言:“实如汝所言,此是我知旧檀越,常供养承事我。”
 
时舍卫城中复有一长者,与跋难陀亲旧数数来往。
时跋难陀释子即将此使入舍卫城,诣彼长者家语言:“罗阅城中有一大臣,遣此使持衣价来与我作衣,愿为掌之。”
居士即为掌之。
大臣于异时问使人言:“我前遣使持衣价与跋难陀,作衣竟为与我着否?”
使人报言:“不着。”
大臣更遣使语跋难陀言:“我先遣使送衣价与汝,竟不着,我衣何用为?今可送来。”
时跋难陀闻此语已,即疾疾至彼长者家语言:“我前所寄衣价,我今须衣,可与我作衣。”
 
时舍卫城中诸长者集会,先有制,其有不至者罚钱五百。
长者报言:“此大会法有制,其有不至者罚钱五百;我今暂往赴之,大德小待我赴会还,勿令我输钱五百。”
跋难陀报言:“不得尔,先持衣价与我作衣。”
时长者持衣价为作衣竟,会坐已罢,时众人以其不到即罚钱五百。
时长者讥嫌言:“沙门释子乃令众人罚我钱五百。”
时舍卫城中有诸居士,不信佛法众者尽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止足,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乃令居士不赴集会输钱五百;自今已去不应亲近、礼拜、问讯、承事、供养。”
 
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跋难陀:“云何汝乃令众人罚长者钱五百?”
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乃使长者为众人罚钱五百?”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居士妇,遣使为比丘送衣价:“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
“‘彼使人至比丘所语比丘言:“大德,今为汝故送是衣价,受取。”
“‘是比丘应语彼使如是言:“我不应受此衣价,我若须衣,合时清净当受。”
“‘彼使语比丘言:“大德!有执事人不?”
“‘须衣比丘应语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丘执事人,常为诸比丘执事。”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时彼使往至执事人所,与衣价已,还至比丘所作如是言:“大德!所示某甲执事人,我已与衣价;大德!知时往彼当得衣。”
“‘须衣比丘当往执事人所,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应语言:“我须衣。”
“‘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若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若不得衣,过是求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不得衣,从所得衣价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持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汝还取莫使失,此是时。”’
 
“比丘义如上。
“王者,得自在无所属。
“大臣者,在王左右。
“婆罗门者,有生婆罗门。
“居士者,除王、王大臣、婆罗门,诸在家者是。
“居士妇者,亦在家妇人。
“衣价者,如上。
“衣者,有十种,如上。
 
“忆念者,若执事人,若在家、若在市、若在作处,至彼处二反、三反语言:‘我今须衣,与我作衣’,为作忆念者是。
“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五反、六反往在前默然立。
 
“在前立者,彼执事人,若在家、若在市、若作处。
“至彼前默然立。
“若执事人问言:‘汝何缘在此立?’
“比丘报言:‘汝自知之。’
“若彼人言:‘我不知。’
“若有余人知者,比丘当语言:‘彼人知之。’
“若比丘作一语,破二反默然;作二语,破四反默然;作三语,破六反默然。
“若比丘过二、三往语索,过六往默然立,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过三反语索衣,过六反默然立,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受忏者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三反语索衣,过六反默然立,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比丘忏;白如是。’
“白已当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报言:‘尔。’
“僧即当还彼比丘衣,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三反语索衣,过六反默然立,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比丘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三反语索衣,过六反默然立,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比丘于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
“若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
“若转作净施、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遣与人、若数数着坏,尽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三反语索得衣,六反默然立得衣;若不得衣,从所得衣价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与某甲比丘衣,是比丘竟不得,可还取,莫使失。’
“若彼言:‘我不须,即相布施。’
“是比丘应以时软语方便索衣,若为作波利迦罗故与,以时索、软语索、方便索,得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乞蚕绵作袈裟戒第十一
= 任何必丘拥有一条毛毯是有丝绸材料的。
= 禁制杂野蚕绵作新卧具(但依道宣之说,则不限于卧具,亦通于袈裟)。
 
尔时佛在旷野国界。
旷野城 = 乃位于古印度摩竭陀与憍萨罗二国间之大城。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载,彼处原为大旷野,有五百群贼常杀害商旅,故两界之行人绝迹。时影胜王闻知,即命大将消灭群贼。群贼哀求请活,大将慈心悲愍,乃于两界中间筑一新城,总集诸人共住,是为此城之由来。
时六群比丘作新杂野蚕绵卧具,彼索未成绵、或索已成绵,或索已染、未染,或索新者、或索故者,至养蚕家语言:“我等须绵。”
(cán) = 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silkworm]
(mián) = 丝棉,精丝绵,新丝绵[silk floss](接连不断[be continuousconnectlink]/通“棉”[cotton])
彼报言:“小待,须蚕熟时来。”
彼六群比丘在边住待看,彼暴茧时蚕蛹作声,诸居士见尽共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害众生命,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求索蚕茧作新卧具。”
(jiǎn) = 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cocoon]
(yǒng) = 昆虫从幼虫过渡到成虫时的一种形态[pupa]
蚕蛹(cán yǒng) = 蚕吐丝做茧后,所变成的蛹[silkworm pupasilkworm chrysalis]
以如上事呵责。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忏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求索蚕茧作新卧具?”
如上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求索蚕茧作新卧具?”
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杂野蚕绵作新卧具,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杂者,若毳、若劫贝、拘遮罗、乳叶草、若刍摩、若麻。
(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十种衣 指比丘众能着用之十种衣服。从形状区别,称为三衣或五衣;从质料区分,称为十种衣。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仅举七种衣,有部毗奈耶卷十八亦列出七种,而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则说六种。又野麻衣、驼毛緂树叶衣、豹衣、鹿衣及小浴衣,为外道之衣类,皆不用。
拘舍衣
Kausa,又作高世耶衣、憍赊耶衣(梵Kauseya)。为蚕丝(绢布)所制。
劫贝衣
Kappasa,又作吉贝衣、劫波育衣。为棉布所制。
钦婆罗衣
Kambala,乃羊毛布作成。或称系奢(Kesa,毛发)钦婆罗衣。
刍摩衣
Ksauma,为麻布衣之一。
叉摩衣
Ksama,又作纤摩衣。亦为麻之质料。
舍那衣
Sana,又作奢那衣、扇那衣。为似麻之树皮所制。
麻衣
翅夷罗衣
Cira,木皮布作成。
拘摄罗衣
又作拘遮罗衣、鸠夷罗衣。以拘翅罗鸟(Kokila)、鸠那罗鸟(Kunala)之羽毛制成。
嚫罗钵尼衣
Sara-parni,又作谶罗半尼衣、差罗波尼衣、厕罗婆尼衣。为草所制,亦有以野蚕茧为纬,麻苎为经制成。
 
“若比丘自用杂野蚕绵,作新卧具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罗。
“若语他人作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罗。
“为他作,成不成,突吉罗。
 
“此应舍,是中舍者,若以斧、若以斤细,锉斩和泥,若涂壁、若涂埵。
(cuò) = 小釜,瓦锅[small pan](用锉刀磨平、磨光、切断[file])
(jīn) = 斧子一类的工具[axe](十六两为一斤。)
(duǒ) = 坚硬的泥土[solid earth](堤防[bankment])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得已成者,若以斧斤,锉斩和泥,若涂壁、若涂埵,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黑毛作卧具戒第十二
= 任何必丘拥有一条毛毯是用纯黑羊毛作的。
= 禁制以纯黑之羊毛作新卧具。
 
尔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江侧住楼阁舍。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猕猴池/猕猴河/猴池/猕猴林/猕猴馆/猕猴江 = Markata hrada,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庵罗女园之侧。昔猕猴群集为佛作此池,佛尝于此处说诸经,为天竺五精舍之一。
时毗舍离诸梨车子等多行邪婬,彼作纯黑羺羊毛,作毡被体夜行使人不见。
离车/栗呫婆/离车子/利车/黎昌/随舍利/律车/丽掣/理家/栗磋/离车毗 = Licchavi,为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刹帝利种族,乃跋只族(Vajji)之一部。意译为薄皮、同皮、仙族王、边地主。
(nóu) = 胡羊。
时六群比丘见已便效,选取纯黑羺羊毛作毡卧具。
时诸梨车见之,皆共语言:“大德,我等在于爱欲、为婬欲故作黑羊毛毡;汝等作此纯黑羊毛毡何所为耶?”
 
尔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何故效诸梨车作纯黑羺羊毛毡?”
 
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效诸梨车作纯黑羺羊毛毡?”
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以新纯黑羺羊毛作新卧具,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纯黑毛者,或生黑、或染黑。
“若比丘自用纯黑羺羊毛作新卧具,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作而不成者,突吉罗。
“教他作,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作而不成者,突吉罗。
“为他作,成不成,突吉罗。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
“若舍不成舍,突吉罗。
“舍与僧时,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以纯黑羺羊毛作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
“舍已当忏悔。
“前受忏人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以纯黑羺羊毛作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作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
“报言:‘尔。’
“僧即应还彼比丘卧具,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以纯黑羺羊毛作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彼某甲比丘卧具;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以纯黑羺羊毛作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卧具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卧具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卧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比丘于僧中舍卧具竟,不还者,突吉罗。
“还时有人教言:‘莫还。’
“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数数敷坏者,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得已成者,若割截坏、若细薄叠作两重,若以作褥,若作枕,若作方小坐具,若作卧毡,或作[-+] 钵毡,或作剃刀囊,或作帽,或作袜,或作摄热巾,或作裹革屣巾,尽不犯。
(náng) = 口袋[bagpocket]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