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流通分(十一至十三品)
尔时坚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从昔来,瞻视顶礼无量菩萨摩诃萨,皆是大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广度众生;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诸菩萨,誓愿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
坚牢地神/坚牢地天/坚牢地祇/地天 = Prithvi,大地神女之名。
昔(xī) = 干肉[dried meat]。(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former times;the past]。)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ā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弥勒/梅呾利耶 = Maitreya,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着、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着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尚(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
|||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
||
漏尽通
|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四大菩萨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
|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文殊/曼殊室利/曼殊
|
Mañjuśrī,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
#文殊菩萨形像,一般为天衣天冠,顶结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宝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驾乘狮子,表示威严猛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
|
五台山
|
普贤菩萨/遍吉
|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
峨嵋山
|
观音菩萨/观世音/光世音/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
Avalokiteśvara,阿弥陀佛左胁侍,以「慈悲」闻名而称大悲观音菩萨。
#为大乘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
普陀山
|
地藏菩萨
|
Kṣitigarbha,娑婆三圣右胁侍,以「愿力」闻名而称大愿地藏菩萨。
#今日地藏菩萨有两种形象:一为出家相,示现沙门光头圆顶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锡杖;二为在家相,通常头戴天冠,宝冠璎珞庄严,着在家人的服饰。
#娑婆三圣 = 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
九华山
|
“世尊,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者、土地丰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现存益寿,五者、所求遂意,六者、无水火灾,七者、虚耗辟除,八者、杜绝恶梦,九者、出入神护,十者、多遇圣因;世尊,未来世中,及现在众生,若能于所住处方面,作如是供养,得如是利益。”
= 第四、现在存者皆能增福延寿。第十、能遇到一些殊胜的圣德因缘,诸如闻法,读诵大乘经典的善知识,或做布施修整塔寺、塑造佛像等,这一切的圣缘。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洁(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龛(kān) = 龙的样子[dragon’s
shape]。(小窟或小屋[small cave;houselet]/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niche]。)
塑(sù) = 用泥土抟成人物形象[model]。
壤(rang) = 柔土,即经耕作的土地。(泛指泥土[earth;soil;clay]。)
宅(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遂(suì) = 亡也[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就;于是[then,there upon]。)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辟(pì) = 打开,开启[open]。(开辟;开拓[open up]/屏除;驱除[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bì = 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法律,法度[law]。)
杜(dù) = 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birch-leaf
pear]。(堵塞[stop]/杜绝,制止[break off]。)
复白佛言:“世尊,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处,有此经典及菩萨像,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我常日夜以本神力,卫护是人,乃至水火盗贼、大横小横、一切恶事,悉皆消灭。”
典(diǎn) = 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重要的文献、典籍[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典礼,仪节[ceremony]。)
卫(wèi) = 保卫;防护[defend]。(卫士,保镖[bodyguard]。)
盗(dào) = 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盗窃,偷东西[steal]。(抢掠劫持[rob]/偷盗财物的人[thief;pilferer]。)
贼(zéi) = 残害;伤害[cruelly injure or kill;harm;hurt]。(偷窃或抢劫的人[thief]。)
佛告坚牢地神:“汝大神力,诸神少及;何以故?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贝,从地而有,皆因汝力;又当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于常分地神。
= 像你这样大的神通力量,其他的诸神很少能比得上。又当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之事:你更应当时常称扬地藏菩萨功德利益的事情。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麻(má) =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fiber
crops]。(麻的茎皮纤维[hemp fiber]。)
苇(wěi) = 芦苇[reed]。
谷(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扬(yang) = 高举[raise;lift]。(假借为“飞”。飞起,升高[fly
high]/显示;夸耀[show;praise]。)
“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菩萨,及转读是经,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勿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非但汝独护是人故,亦有释梵眷属、诸天眷属,拥护是人;何故得如是圣贤拥护?皆由瞻礼地藏形像,及转读是本愿经故,自然毕竟出离苦海,证涅槃乐;以是之故,得大拥护。”
拥(yōng) = 抱[hug]。(护卫[guard]。)
灾(zāi) = 火灾[fire as a disaster]。(灾害,祸患[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伤害,使受灾害[injury]。)
辄(zhé) = 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圣(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贤(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毕竟(bì jìng) = 终归;终究;到底[after all;at all;all in all]。
苦海 = 苦无际限,譬之以海。
三乐
|
|
天乐
|
修十善者,生于天上,受种种之妙乐也。
|
禅乐
|
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止,得寂静之悦乐也。
|
涅槃乐
|
离生死之苦而证涅槃,究竟得无为安稳也。
|
四种涅槃
#法相宗所立。
#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极圣,有前自证有余无余之三,菩萨在初地已上有第一与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
#有余涅槃 = 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还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变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余涅槃,要到变易生死之果尽,获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无余涅槃。就大小相对说,小乘的无余涅槃,因尚有惑业苦之残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无余涅槃,因究竟而无残余,故叫做无余。
|
||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
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原为寂静,故名涅槃。
#自性涅槃乃是众生成佛之因,即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且因众生所具的佛性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平等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心本具,谓之自性涅槃。
|
|
二种涅槃/二涅槃
|
有余依涅槃/有余涅槃
|
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余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所断之烦恼而谓为余。虽余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永为寂灭,故名涅槃。
#有余涅槃是二乘人所证,虽已证阿罗汉果,分段生死的烦恼已断,但仍有无始惑业的果报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报,受诸法之所缚,所以并不究竟。
|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
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与有余依涅槃共断烦恼障所得之真理,而显于生死苦果断谢之时即后时也。故却无苦果之依身,谓为无障依,众苦永为寂灭,谓为涅槃。
#无余涅槃连幻身也没有了,即所谓‘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
|
无住处涅槃/无住涅槃
|
是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也。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之人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固执生死为可厌,涅盘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于生死涅槃离厌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谓为涅槃。
#无所住处涅槃才是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以一切不住而究竟。因为涅槃是对生死而言的,既然生死本无,又哪里有涅槃可证呢?生死和涅槃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因大悲心故,示现入世,随缘救度无量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故无所住处涅槃是永恒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明寂照的究竟大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