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Bhaiṣajya-guru-pūrva-praṇidhāna-viśeṣa-vistara
药师佛/药师如来/药师/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佛 = Bhaiṣajyaguru,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是药师如来的两大胁侍,待药师如来佛灭后,二菩萨次补佛位,民间尊称药师如来、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为东方三圣。以「净琉璃」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汉传佛教寺院、民间庙宇所供三宝佛中,三尊佛俱为坐姿,药师佛为双手捧钵或宝塔。藏传佛教一般流传的形象为药师佛全身蓝色相好庄严,左手持钵盛满甘露,右手持诃梨勒果(诃子药)。
净琉璃世界/净琉璃净土 = Vaidūryanirbhāsā,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愿力所成的净土。
本愿 = 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以人、法、喻为题
|
|||
别题
|
通题
|
||
人
|
喻
|
法
|
|
药师如来
|
琉璃光
|
本愿功德
|
经
|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三藏 = Tripiṭaka,佛教经典的一种分类法,即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契经,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由侍奉世尊25年的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律即毗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后来用以解释佛经的著作称为论。
玄(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lack]/ 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
奘(zhuǎng) = 粗而大[stout;be big and thick]/zàng = 健壮[strong]。
玄奘 = 602 - 664,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玄奘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诏(zhào) = “言”是言论,“召”是召唤。告知,告诉[tell;let know;inform]。(皇帝下达命令[give imperial edict]/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imperial
edict]。)
奉诏(fèng zhào) = 奉承命令。
#緣起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游化 = 游行处处而教化也。
乐音树 = 微风吹树叶,出音乐之声者。
苾(bì) = 香;芳香苾[fragrant]。
刍(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ā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臣(chén) = 男性奴隶[male slave]。(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minister]/臣服 [submit oneself to the rule of;acknowledge
allegiance to]。)
居士 = Kulapati,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
六成就
#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通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六段者,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二以我闻二字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三以一时二字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之一字为主成就,说法之主也。五以在耆闍崛山等为处成就,所说之道场也。六以与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一座同闻之众也。凡安列此六事,为之证明非虚谬,欲使后之闻者信故,谓之为证信序。
|
|
如是
|
信成就。
|
我闻
|
闻成就。
|
一时
|
时成就。
|
薄伽梵
|
主成就。
|
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
处成就。
|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
众成就。
|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法王子 = 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
偏(piān) = 不正,倾斜[leaning;slanting;inclined;tilted]。(假借为“遍”。普遍[allover;everywhere]/旁;一方[side]/倾侧[incline;tilt]。)
袒(tǎn) = 绽开[burst;splig]。(古代行礼时脱去上衣的左袖,露出裼衣[expose arm]/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偏袒 = 谓袒露一臂也/佛家所着袈裟,辄偏露一边,谓之偏袒。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同“着”/zháo = 触及某物;接触[touch;come
into contact with]。)
右膝著地 = 印度之敬礼法。以右膝与右指尖着于地,使右股在空。又竖左膝于上使左足蹠着于地也。是亦曰互跪。
曲(qū) = 象器曲受物之形。弯曲,不直[bent;croo-ked]。(理屈;理亏[wrong;unjustifiable]/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bend of a river,etc.]。)
躬(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
合掌 = 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殊(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业障 = 恶业之障碍。恶业妨正道者。
利乐 = 利益与安乐也。后世之益曰利,现世之益曰乐。或一体之异名也。
四大菩萨 = 在中国最流行的说法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中国有四大菩萨道场之说,即是四大菩萨的圣地。
八大菩萨 = 是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萨,关于八大菩萨依据各经典的不同,有多种说法。一般说法是: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虚空藏、金刚手、除盖障等大菩萨。或有加入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等大菩萨。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
|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文殊/曼殊室利/曼殊
|
Mañjuśrī,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
#文殊菩萨形像,一般为天衣天冠,顶结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宝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驾乘狮子,表示威严猛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
|
五台山
|
普贤菩萨/遍吉
|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
峨嵋山
|
观音菩萨/观世音/光世音/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
Avalokiteśvara,阿弥陀佛左胁侍,以「慈悲」闻名而称大悲观音菩萨。
#为大乘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
普陀山
|
地藏菩萨
|
Kṣitigarbha,娑婆三圣右胁侍,以「愿力」闻名而称大愿地藏菩萨。
#今日地藏菩萨有两种形象:一为出家相,示现沙门光头圆顶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锡杖;二为在家相,通常头戴天冠,宝冠璎珞庄严,着在家人的服饰。
#娑婆三圣 = 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
九华山
|
弥勒菩萨/弥勒/梅呾利耶
|
Maitreya,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着、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着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
|
虚空藏菩萨/虚空孕菩萨
|
Ākāśagarbha bodhisattva mahāsattva,《虚空藏菩萨经》等经中说祂常住于一切香集世界,其智慧广大如虚空,其财富遍满三界,能满足信众求智慧、财富、美名、美满眷属之愿望。常被塑化成头戴五佛冠,右手握散发火焰宝剑,左手持上有满愿如意珠之开敷莲花的形像。此菩萨所提供求闻持法可谓誉满全球,信众常祈祷祂加持,以得增强记忆、见闻不忘之能力。
|
|
金刚手菩萨
|
Vajrapāni,是佛教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眷属的八大菩萨之一,右手持金刚杵之相,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忿怒相。
|
|
除盖障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
|
Sarvanivāraņa-Vişkambhin bodhisattva mahāsattva,名副其实,这位大菩萨以消除一切盖障而著称,盖障即形形色色的烦恼,主要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怀疑五盖,这五种障碍能覆盖心性光明,使人坐禅难以入定。
#除盖障菩萨的形像为右手结无畏印 ,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如意珠 ,表示以菩提心中之如意珠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
|
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势至
|
Mahāsthāmaprāpta,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因以念佛修行证果,被净土宗奉为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造像多样,或有持贝叶经、持如意者,但最多者是手持莲花,头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宝瓶。
|
|
无尽意菩萨
|
Akșayamati,东方佛国的大菩萨。在密宗,密号无尽金刚,居金刚界曼荼罗北方四尊之首,亦为贤劫十六尊之一。亦是《药师如来经》八大菩萨之一。无尽意菩萨发心无尽,欲将五浊恶世等等无量世界,转化为佛国净土,又要调伏无限刚强众生,使他们成就佛果,故称为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在《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亦曾出现,与释迦佛对话,并供养观世音菩萨。
|
|
宝檀华菩萨
|
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八大菩萨之一,护持修行东方净土法门的居士、行者,在一些平常愿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却心不定,后来听闻药师佛佛号的善根具足者,临命终时,终究将接引到净土。
|
|
药王菩萨
|
后号净眼如来,与人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菩萨,乃二十五大菩萨之一。
|
|
药上菩萨
|
号净藏如来,原为药王菩萨之弟。
|
正像末
|
||||
正法/正法时期
|
500年
|
解脱坚固
|
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
|
戒成就
|
500年
|
禅定坚固
|
|||
像法/像法时期
|
500年
|
多闻坚固
|
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
|
禅成就
|
500年
|
塔寺坚固
|
|||
末法/末法时期
|
500年
|
斗争坚固
|
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
|
净成就
|
9500年
|
三世间/二世间
|
|||
三世间
|
二报
|
解释
|
|
二世间
|
器世间/国土世间
|
依报
|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
正报
|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
|
智正觉世间
|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
||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 = 有为法之过现未迁流曰世,事事物物间隔曰间。
|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善哉<sadhu> = 义译曰善哉。称赞之辞也。
号(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哭而有言[cry]。)
名号(míng hào) = 名字和别号[name
and alias]/名称;称号[name]。
缠(chán)
= 围绕,缠绕[enwind;wrap]。(纠缠;搅扰[be tangled up;pester]。)
利(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利益 = 猶言功德。若分別之,則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唯(wéi)
= 急声回答声[yes]。(答应的声音/只有,只是[only;alone]/表示希望、祈使[wish]。)
#正宗分
##如来开示
###依正行愿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殑(qíng) = 病困欲死之状[beyond
cure] 。
伽(qié) = 从人,加声。翻译佛经多用为人名,故从“人”。
恒河/殑伽/恒伽/弶伽 = Ganga,译日天堂来,以其原从高处神堂而来也。玄奘译为殑伽河。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菩萨道 = 圆满自利利他二利而成佛果之菩萨道也。(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如来果德<佛十种尊号>
|
||
十种尊号/十号
|
解释
|
|
1
|
如来/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怛他揭多
<Tathagata>
|
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以佛佛道同,后佛如先佛之再来。
又如,是不动、不变之义;来,是去来随缘之义。
#怛闼阿竭 = 译曰如来。
|
2
|
应供/应/阿罗诃/阿罗汉
<Arhat>
|
应受人天之供养。
|
3
|
正遍知/三耶三菩/三藐三佛陀/三藐三菩提/正等觉/正等正觉
<Saṃyak-saṃbodhi>
|
能真正普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
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
|
4
|
明行足/明行圆满
|
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另一解,具备圆满的智慧与行持。
|
5
|
善逝
|
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和六度万行等,自在好去而入涅槃。
|
6
|
世间解
|
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士/阿耨多罗
|
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乃至高无上之士。
|
8
|
调御丈夫
|
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使往涅槃的大丈夫。
|
9
|
天人师
|
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
10
|
佛/佛陀
<Buddha>
|
指觉知者,即证悟宇宙人生真理,解脱一切无明烦恼的人。
又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的人。
|
11
|
世尊/薄伽梵/婆伽梵/伽梵/薄伽伐帝
<Bhagavat>
|
具备众德,而为六凡有情世间(生死轮回世界)和三乘正觉世间(涅槃境界)所共同尊重恭敬。
薄伽梵含六义,即自在(谓成佛后,降魔制外,摄物利生,无不自在)、炽盛(谓佛法炽盛,超越九界圣凡)、 端严(谓佛无边相好,福慧庄严)、名称(谓成佛后名称普闻,十方诸佛,所共称赞、吉祥(谓佛已恶尽德圆,灾祸不侵)和尊贵(佛是圣中圣,九界共尊)。
另一解,薄伽梵本意是破魔,能破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等四魔。
|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 ‘自身光明,炽然照曜’:说我自己这个身体放的光明,炽然,就像烧著的火那么大的力量,非常炽盛那个样子;然,是那个样子;照曜,能以这光明照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庄(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庄园,皇室、官僚、地主等在乡下占据的大片土地及其建筑物[manor]。)
庄严 = vyuha,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
三十二相/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
#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
||
头部
|
顶成肉髻相
|
梵名乌瑟腻沙,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
肉髻 = Uṣṇīṣ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
|
脸部
|
颊车如狮子相
|
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
|
眉间白毫相
|
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
|
|
眼睫如牛王相
|
眼毛殊胜如牛王也。
|
|
眼色如绀青相
|
眼睛之色如绀青者。
|
|
口部
|
四十齿相
|
具足四十齿者。
|
齿白齐密相
|
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
|
|
四牙白净相
|
四牙最白而大者。
|
|
广长舌相
|
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
|
|
梵音深远相
|
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
|
|
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
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
|
|
身躯部
|
身金色相
|
身体之色如黄金也。
|
常光一丈相
|
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
|
|
身如狮子相
|
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
|
|
身端直相
|
身形端正无伛曲者。
|
|
身纵广相
|
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
|
|
肩圆满相
|
两肩圆满而丰腴者。
|
|
两腋满相
|
腋下充满者。
|
|
七处平满相
|
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
|
|
皮肤细滑相
|
皮肤软滑者。
|
|
身毛上靡相
|
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
|
|
毛孔生青色相
|
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
|
|
马阴藏相
|
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
|
|
手足部
|
手过膝相
|
手长过膝者。
|
手指纤长相
|
手指细长者。
|
|
手足柔软相
|
手足之柔者。
|
|
手足缦网相
|
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
|
|
腨如鹿王相
|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
|
足安平相
|
足里无凹处者。
|
|
足跟满足相
|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
|
足跌高好相
|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
|
千辐轮相
|
足下有轮形者。
|
八十种好/八十种随形好 = aśītyanuvyañjanāni,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是指佛的应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微妙的身形特征。常与三十二相合称“相好”。)
|
|||
1、无见顶相
|
21、容仪备足
|
41、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
61、身持重
|
2、鼻高不现孔
|
22、容仪满足
|
42、自毛孔出香气
|
62、其身大
|
3、眉如初月
|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
43、自口出无上香
|
63、身长
|
4、耳轮垂埵
|
24、威振一切
|
44、仪容如师子
|
64、手足软净滑泽
|
5、坚实如那罗延
|
25、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
45、进止如象王
|
65、四边之光长一丈
|
6、骨际如钩锁
|
26、面不长大
|
46、行相如鹅王
|
66、光照身而行
|
7、身一时回旋如象王
|
27、正容貌而色不挠
|
47、头如摩陀那果
|
67、等视众生
|
8、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
28、面具满足
|
48、一切之声分具足
|
68、不轻众生
|
9、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
29、唇如频婆果之色
|
49、四牙白利
|
69、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
|
10、膝骨坚而圆好
|
30、言音深远
|
50、舌色赤
|
70、说法不著
|
11、身清洁
|
31、脐深而圆好
|
51、舌薄
|
71、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
12、身柔软
|
32、毛右旋
|
52、毛红色
|
72、发音应众声
|
13、身不曲
|
33、手足满足
|
53、毛软净
|
73、次第以因缘说法
|
14、指圆而纤细
|
34、手足如意
|
54、眼广长
|
74、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
15、指文藏覆
|
35、手文明直
|
55、死门之相具
|
75、观不厌足
|
16、脉深不现
|
36、手文长
|
56、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
|
76、发长好
|
17、踝不现
|
37、手文不断
|
57、脐不出
|
77、发不乱
|
18、身润泽
|
38、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
58、腹不现
|
78、发旋好
|
19、身自持不逶迤
|
39、面广而殊好
|
59、细腹
|
79、发色如青珠
|
20、身满足
|
40、面净满如月
|
60、身不倾动
|
80、手足为有德之相
|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菩提 = 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瑕(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defect]。)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广大(guǎng dà) = <区域>宽阔而弘大[vast]/<范围、规模>巨大[extensive;large-scale;widespread]/数目很多的[numerous]。
巍(wēi) = 高大[towering]。
焰(yàn) = 火苗[flame]。(燃烧[burn]。)
焰网 = 佛之光明,重重交彻而不尽,如帝释天之珠网也。
幽冥/冥土/冥途 = 虽为有理,而幽远非常识所及之处。又,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趣(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 <佛教>谓众生因善恶行为不同死后趋向不同地方转生[梵Gati]。)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即;就[as soon as]。)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邪(xié) = 琅邪郡。(不正当,不正派[evil]/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demon]。)
邪道 = 非理之行法也。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梵(fàn) = 草木茂盛的样子[lush]。(梵语Brahmā音译词。谓梵天也。婆罗门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婆罗门亦云梵志。译作寂静、清净、净洁、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淫欲而清净,总名曰梵天,其中初禅天中之主曰大梵,一名梵王。)
梵行 = 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
堕(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陋(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 。)
顽(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log split difficultly]。(顽固,不驯服[headstrong;stubborn]/头脑迟钝;愚蠢[insensate;stupid]/引申为浑圆[perfectly round]/坚硬[hard]。)
愚(yú) = 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愚蠢,愚昧[foolish;stupid]。
聋(lóng) = 丧失听觉能力[deaf;be hard of hearing]。
喑(yīn) = 小儿哭泣不止[cry ceaselessly]。(缄默不语[keep silent]/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mute]。)
哑(yā) = 笑声[laugh]。(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mute;dumb]。)
挛(luán) = 维系,牵系[tie]。(抽搐,痉挛;手足蜷曲不能伸直[contraction]。)
躄(bì) = 跛脚[lame]。
背(bèi) = 脊背[back of the body]。(背部对着或后部靠着[with the back towards]/ 反叛;背弃;违背[act
contrary to;violate;break]。)
偻(lǚ) = 弯腰[bend]。(驼背的人[crooked]。)
癞(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癫(diān) = 精神错乱,言行失常的病[mentally
deranged]。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黠(xiá) = 坚黑色。坚[firm]。(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黠慧(xiá huì) = 聪敏灵慧[crafty
and intelligent]。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逼(bī) = 接近,靠近[approach;get close to;press on towards]。(逼迫,即紧紧催促[compel;force]/危急,紧急[urgent]。)
切(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 [rub]/急切;急迫[anxious]。)
贫(pín) = “贝”是古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表示贫困。缺少财物,贫困[poor;poverty]。与“富”相对。(引申为缺少,不足[be
deficient in;be poor in,be
scanty of]。)
穷(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终端;终极 [end;limit]。)
悉(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丰(fēng) = 中国古代礼器,形状像豆,用以承酒觯[bean-like vessel]。(丰满;胖 [plump;full and round]/盛多。多指事物的数量[numerous]/丰厚;富裕[be rich;thick]。)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恶(è) = 过失[fault]。(丑陋[ugly]/凶暴;凶猛[fierce]/坏;不好[bad]/污秽;肮脏[dirty]。)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 打扰[disturb]。)
丈(zhàng) = 长度单位,十尺[3.3 meters]。(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elder person]/丈夫[husband]。)
丈夫(zhàng fū) = 已婚女子的配偶[husband]/身高一丈的男子。周朝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成年男子高八尺左右,故以丈夫为男子的通称[man]。
乃至(nǎi zhì) = 甚至[and even]。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罥(juàn) = 捕取鸟兽的网[net]。( 用绳索绊取[hang]/缠绕[wind]。)
缚(fù) = 捆绑[bind]。(约束;限制[tie
up]。)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
四魔
魔/魔罗 = Māra,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佛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此,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
|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
死魔
|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
六师外道/外道六师/六师
#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
#外道 = tirthika,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与被称为内道的佛教里佛陀所说的教法相对,取名源于其所传真理异于佛教的宗教组织。)
|
|
富兰那迦叶
<Pūraṇakāśyapa>
|
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
#是空见外道也。
#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富兰那迦叶是一位道德虚无主义者,他认为,在表相跟行为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没有功德,也没有罪业;没有善,也没有恶;拿一把刀刺进众生的身体也只不过是刺进一团肉。不管你是行善或是作恶,都是虚无的。佛教称他的主张为「无作见」,称他是断见外道或空见外道。富兰那迦叶称终生裸形苦行者为「极白胜生类」,故而他自己也应是其中一员。
|
末伽梨拘赊梨子/末伽黎拘舍梨/拘舍离
<Maskārī Gośāliputra/Gosari>
|
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
#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
|
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耶毘罗胝子
<Samjayinvairaḍiputra>
|
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
#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苦行外道。淘糟饮汁。拔发灰身。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śa-kambara>
|
身着弊衣,五热灸身,以苦行为道者。
#执现世受苦则来世为乐之外道也。
#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
迦罗鸠驮迦旃延
<Krakudakatyayana>
|
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
#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命我<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译曰算数。
|
尼犍陀若提子/尼乾陀若提子/尼犍
<Nirgranthajnatiputra/
Nirgrantha>
|
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
#译曰离系,不系,无结。离三界系缚之义也。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
#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
# bodhipakṣa dharma
#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
#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
|||
四念处/四念住
#smṛtyupasthāna
#念即是八正道中正念和七觉支中的念觉支等的那个念;念能遍行,如守门者一样,防护一切,舍不善法,修习善法。
#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境即是念处,是修智慧的,以发修行人的慧观,叫做‘奢摩他’。
#修智慧。
|
身念住。
|
#观身不净。
#人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有净处,故观身不净。
#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着。
|
|
受念住。
|
#观受是苦。
#受为苦乐之感,是心对境之感受,就是心和境结合到一块了,那么,苦果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
|
||
心念住。
|
#观心无常。
#因为心念是刹那瞬间变化不停、生灭不已的,而无常住之时,故观心无常。
#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
||
法念住。
|
#观法无我。
#因一切法均无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不要著在法上,故观法无我。
#观察法的无我,法为除上三者所余下的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质,所以观察为无我。
|
||
四正勤/四正断/四正胜/四意断
#samyak-pradhāna
#精进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断除懈怠等障碍。
#修‘正精进’。
|
已生恶令永断。
|
对已生之恶,使永除断。
|
|
未生恶令不生。
|
对未生之恶,使更不生。
|
||
已生善令增长。
|
对已生之善使增长。
|
||
未生善令得生。
|
对未生之善使生。
|
||
四神足/四如意足
#“足”为“基础”之意。
#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
#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四种三摩地。
#修禅定。
|
欲神足/欲如意足
|
为欲望成就。其由希望所产生的意愿之力,产生修行禅定的意志和行为。
#想要证得、达成、圆满、完成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是一种极端的或过度的欲望,这不是任何事物或人可以阻绝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引起这种念头:“如果我今生没有证得这种圆满状态,我是不会安心满足的;要是无法证入,我宁愿死亡。”
|
|
勤神足/精进如意足
|
为精进无间。欲为精进的一句,有了修行之愿,才能努力精进修行。对所修之法,无间断地专注一心,不断增长而起的禅定力。
#具足“勤”的修行人,会受到只要精勤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思想鼓励。即使人们告诉他会经历极大的苦难,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也不会心生退怯。即使人们告诉他需要经年累月地实践努力,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已经有一段长年累月付诸努力,也不会心生退怯。
|
||
心神足/心如意足/念如意足
|
为一心正念。为心念之力而生的禅定,修行佛法忆念不忘,而且能够不断增长。
#当修行人接触、听闻到佛法的时候,固著在“如意”上。这种固著是极强烈的热情。
|
||
观神足/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为心不驰散。由观察思维佛教教义而有所成就的禅定。
#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地狱、轮回巨大痛苦的知识或智慧。这种知识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如意”的利益,可以安住在深沉、艰困的“法”上,以及“法”的性质上。具足这种知识的人,除了追寻“如意”之外,不会在任何世间的追寻上发现乐趣。只有在追寻深奥的“如意”中,他才会得到满足。愈是深奥的“法”,他想要证得的欲望就愈是强烈、巨大。
|
||
五根
#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
#根者,能生之义、增长之义。
|
信根
|
信三宝四谛者。
#信根指修行者必须坚定对三宝的信念,并由此发修行之心,坚信并遵守教义规则而修行,即能彻底得到无上觉悟。
|
|
勤根/精进根
|
勇猛修善法者。
#在信根的基础上,坚持佛教的修行方法二不懈怠,即四正勤。
|
||
念根
|
忆念正法者。
#一心专注佛法,而不忘失。即正念、四念处。
|
||
定根
|
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于佛法修行中,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
|
||
慧根
|
思惟真理者。
#正确认识和学习佛法,能以佛法内性自照。
|
||
五力
#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
#五根坚固,则可引发五力。
#力者,用也。五根增长,则可不为烦恼所坏,有治五障之力。
|
信力
|
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
|
|
精进力
|
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
|
||
念力
|
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
#如我们时时刻刻地念佛,就是为断除贪嗔痴三毒邪念。
|
||
定力
|
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
#有了定力,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
||
慧力
|
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
#三界内之见思烦恼均破了。
|
||
七觉支/七觉分/七菩提分/七等觉支
#觉乃觉了、觉察之义,此法能使定慧均等。因七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此法修后能成菩提正道,故又名‘七菩提分’。
|
择法觉支
|
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以智慧选择所修之法。
|
|
精进觉支
|
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选择了相应的法门后,则要以勇猛之心,精进不懈地力行正法。若间断、时修时停、一曝十寒,都是不行的。
|
||
喜觉支
|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法喜充满,乐于修法。
|
||
轻安觉支
|
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修法得当,则可断除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
||
念觉支
|
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
||
定觉支
|
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
||
行舍觉支
|
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舍离一切虚妄之法,一切都不住。一切都舍了,一切都放下了。
|
||
八正道/八正道分/八圣道/八圣道支
#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
#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
|
慧
<破痴>
|
正见
|
见苦集滅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是八正道之主体也。
#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后,有了正确的知见。
|
正思惟
|
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
#见四谛之理后,能正确思维,使真智增长。
|
||
戒
<破贪>
|
正语
|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
#以真正的智慧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
|
|
正业
|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
#以真正的智慧断除身之一切邪业、一切不正当的行为,而做清净的身业、正当的行为。
|
||
正命
|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
#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谋正当的职业,离弃邪业。
|
||
定
<破嗔>
|
正精进
|
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
|
|
正念
|
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
|
||
正定
|
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
|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法(fǎ) = 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刑法;法律;法度[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法令;规章;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标准;模式[norm;standard;model]。)
法 = Dharma,法者梵云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王法(wáng fǎ) = 古时指国家的法律、法令[the law of the
land]/泛指行为准则[criterion]。
录(lù) = 绿色金属[green
metal]。(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record]/记载[record]/逮捕[arrest;seize]。)
鞭(biān) = 皮制的马鞭。泛指鞭子[leather-thonged whip]。(打马。泛指鞭打[whip]。)
挞(tà) = 用鞭子或棍子打[whip]。
系(xì) = 悬,挂[hang]。(拴;绑[tie;fasten]。)
闭(bì) = “才”是用来闭门的东西。关门,把门合闭起来[shut
the door]。(泛指闭合,合拢[close;shut]/停止;结束[stop;end]。)
牢(láo) = 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fold;pen]。(监狱[prison]。)
刑(xíng) = 惩罚[punish
torture]。
戮(lù) = 斩,杀。表示处以死刑,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kill]。(惩罚[punish]。)
刑戮(xíng lù) = 刑罚或处死[punishment
and execution]。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悲愁(bēi chóu) = 悲伤忧愁[sad
and anxious]。
煎(jiān) = 煎熬[decoct]。(一种烹饪方法。锅里放油加热后,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变成焦黄[fry
in shallow oil]/比喻折磨;使其痛苦[torture]。)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专(zhuān) = 用手纺织。(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专长[speciality]/独占;独用[sew up]。)
法味 = 妙法之滋味也。咀嚼妙法而心生快乐,故谓之法味。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昼(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华鬘 = 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因而以为庄严佛前之具。(花穿成一串套在脖子上。花穿成花环就叫做鬘,这是印度人的习俗,用来作为佛教的法器,在许多佛教相关故事中经常出现。)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
鼓(gǔ) = 一种打击乐器[drum]。(激发[rouse;pluck up]/煽动,鼓动[agitate;arouse]。)
鼓乐(gǔ yuè) = 本指弹奏乐器。亦指敲鼓声和奏乐声,泛指我国民族音乐[strains
of music accompanied by drumbeats]。
伎(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 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玩(wán) = 以手玩弄<玉>。(玩耍;玩弄[play
with;dally with]/玩赏;欣赏[enjoy;appreciate]。)
六种供养/六种供具
#善无畏三藏所传。
|
|
阏迦
#argha
|
意译作功德、功德水、水。表布施。
|
涂香
#vilepana/upalepana
|
涂香于身手以供养佛也。表持戒。
#古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又称涂身或涂妙香。即以香涂身,以消除体臭或热恼。
|
华
|
表忍辱。
|
焚香/烧香
|
世谛所释,则为拂邪气,请神灵。第一义谛所释,则为使所修之功德,周遍一切处。表精进。
|
饮食
|
表禅定。
|
灯明
|
神佛前所奉之灯火也。表智慧。
|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微(wēi) = 隐秘地行走[walk clandestinely]。(微小;轻微[minute;tiny]/精妙[elegant;exquisite]。)
微妙(wēi miào) = 深奥玄妙[delicate;subtle;tricky]。
微妙 =
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
“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余(yú) = 饱足[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 than]。)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界(jiè) = 边垂,边境[boundary]。(界限;范围[a
certain scope or extent]/划分[demarcate]。)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
城阙 = 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the
watch tower on either side of the city gate]/宫殿[imperial
palace]/城市,特指京城[city;capital]。
宫(gō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house]<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古代五刑之一。阉割男子生殖器[castration]。)
阁(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轩(xuān) = 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a
high-fronted, curtained carriage <used in ancient times>]。(泛指华美的车子[chariot]/指窗户或门[window
or door]。)
罗(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
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极乐/安乐国/西方净土/须摩提 = Sukhāvatī,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
“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日光遍照菩萨/日光菩萨 = Sūryaprabha,药师佛的左方胁侍 ,与右方胁侍月光菩萨在东方净琉璃世界中,与药师佛并称东方三圣 ,是该佛国中无量菩萨众的上首菩萨。(日光菩萨右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日轮相。)
月光遍照菩萨/月光菩萨 = Candra-prabha,为药师佛的右胁侍,是净琉璃世界的东方三圣之一。(月光菩萨手中持青莲花,莲上有半月形,或是手托着一轮明月。)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信(xìn) =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心诚意[honest
sincere]。(真实,不虚伪[true;sure]/相信;信任[believe;trust]/放任;随便[conveniently;at well;at random]。)
信心(xìn xīn) = 诚心[sincere
desire]/虔诚信仰宗教之心[devotion]/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confidence;conviction faith]。
###善巧方便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
聚(jù) = 村落[village]。(会合;聚集[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获(huò) = 猎得禽兽[capture;catch]/收割庄稼[reap;harvest]。(得到;取得[get]/ 得以,能够[can]。)
惜(xī) = 哀痛,哀伤[be
deep sorrow;be grieved]。(珍惜,爱惜,重视而不糟蹋耗费 [cherish]/吝惜;舍不得[pinch]。)
痛惜(tòng xī) = 心痛惋惜哀痛[deeply
regret;deplore]。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
“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积(jī) = 堆积谷物[amass;store up]。(累积;堆叠[accumulate]。)
悭(qiān) = 吝啬[stingy]。
尚(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
奴(nú) = 奴隶;奴仆[servant;slave]。
婢(bì) = 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slave girl;servant-girl]。
奴婢(nú bì) = 泛指男女仆人。古代男仆称奴,女仆称婢[slaves
and maids]。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
傍(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暂(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八部鬼众
|
管辖
|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东方持国天王
|
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
|
译为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之恶鬼也。
|
|
鸠盘荼/鸠槃荼
<Kumbhanda>
|
译为瓮形,其阴茎似瓮形之厌魅鬼也。又译作瓮形鬼、冬瓜鬼。
#鸠盘荼外貌丑陋,在唐朝被人用作比喻老丑的妇人。
#一种啖人精气维生的鬼。
#枉习-魇鬼-服类-劳类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饿鬼
<Preta>
|
译为饿鬼,常逼于饥渴之阴鬼也。
#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
|
|
龙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
<Putana>
|
译为臭饿鬼,是主热之病鬼也。
|
|
夜叉/药叉
<Yakṣa>
|
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女性夜叉,称夜叉女<yakṣī/yakṣiṇī>。
#男性夜叉形象多变,有时被描述为迅速、怖人的武士,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夜叉女其貌甚美,一般被描绘为有着面容端正,身材姣好,纤腰巨乳、丰臀长腿的美少女。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Raksasa>
|
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
#罗刹与阿修罗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阿修罗是与天神为敌,而罗刹则主要侵扰人类 。
#一个女性的罗刹被称为罗刹私/罗刹女/罗叉私<rākṣasī>。与男性罗刹经常被想象为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罗刹女(当她变成人形时)据说是“绝妙者”。
#罗刹天 = 诸罗刹之王也。为西南隅之守护神。
|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
“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
毁(huǐ) = 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瓦器缺损。(毁坏;破坏[ruin;destroy]。)
弃(qì) = 扔掉;抛弃[throw away;discard;abandon]。
契(qì) = 用刀刻[engrave;sculpture;carve]。(合,符合[coincide]。)
慢(màn) = 轻慢;对人无礼貌[despise;look down on]。(从慢走引申为缓慢[slow]。)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
隐藏[hide] 。)
非(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通“诽”。诽谤,诋毁[slander]。)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
胝(zhī) = 手脚掌上的厚皮,俗称茧子[callus]。
俱胝 = Koti,俱侄。数名。译曰亿。
流转/轮回 = Samsara,流者相续之义,转者起之义,谓有为法之因果相续而生起。(流是迁流,转是轮转,生死死生,循环不失。轮回于六趣。)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
#十二部经 = 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
|
||
1
|
长行/契经/经/修多罗/素怛缆
<sūtra>
|
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
2
|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geya>
|
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
3
|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gāthā>
|
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
4
|
因缘/尼陀那
<nidāna>
|
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
5
|
本事/伊帝目多伽
<itivṛttaka>
|
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
6
|
本生/阇陀伽
<jātaka>
|
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
7
|
未曾有/阿浮陀达摩
<adbhutadharma>
|
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
8
|
譬喻/阿波陀那
<avadāna>
|
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
9
|
论议/优波提舍
<upadeśa>
|
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
10
|
无问自说/优陀那
<udāna>
|
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
11
|
方广/毗佛略
<vaipulya>
|
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和伽罗那
<vyākaraṇa>
|
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七慢
#慢 = Māna,意译为憍傲、傲慢、虚荣。以无明产生的萨迦耶见为根源,导致对于自我产生错误的认知,因而产生的心态与见解,都可被称为慢,又称我慢。它被认为是五毒、六烦恼之一,《俱舍论》将其列入八不定地法中。
|
|
慢
|
于劣而谓己胜,于等而谓己等者。是于境虽称而以心高举,故名为慢也。
|
过慢
|
于等而谓己胜,于胜而谓己等者。
|
慢过慢
|
于他胜中,而谓己更胜者。
|
我慢
|
执有我有我所而使心高举者。
|
增上慢
|
未证得圣道而谓己证得者。
|
卑慢
|
于他多分胜中而谓己少分劣者。
|
邪慢
|
成就恶行,恃恶高举者。
|
“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现(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调(tiáo) = 和谐;协调[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suit
well]。(调动[shift;transfer]/调节[adjust;regulate]。)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
“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
“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
“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妒(dù) = 妇女忌妒丈夫。也指忌妒别的女子的姿色[be
jealous of]。(泛指忌妒别人[envy]。)
嫉妒(jí dù) = 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envious;be green with envy;be lost in envy;jealous]。)
剧(jù) = 甚;厉害,严重[acute;severe;intense]。
驼(tuó) = 骆驼。也单用作“驼”[camel]。
驴(lǘ) = 驴子[ass;burro;donkey]。
恒(héng) = “二”,表示天地。永久,永恒[lasting;permanent]。(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perseverance]/经常,常常[always]。)
贱(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驱(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役(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善因 = 为善根招善果之因者。
至(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
至心 = 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
善友 = 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
壳(ké) = 物的坚硬外皮[shell]。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忧愁(yōu chóu) = 忧虑愁苦[sad;worried;depressed]。
苦恼(kǔ nǎo) = 痛苦烦恼[distressed;vexed;worried]。
三归/三归依/三归戒
#此三归由师受之谓之三归戒。
#归依/皈依 = saranam gacchami,于胜者归投依伏也。(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仪式后,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别可以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
|
归依佛
|
归依佛宝以为师者。
|
归依法
|
归依法宝以为药者。
|
归依僧
|
归依僧宝以为友者。
|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魇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
“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陵,互为饶益。
乖(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乖离(guāi lí) = 抵触;背离[deviate]。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 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展(zhǎn) = 从尸,与人体动作有关。转动[turn]。(舒展;伸展[stretch]。)
转(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
谋(móu) = 考虑;谋划[consider;plan]。(策略,计谋[tactics;plan] 。)
谋害(móu hài) = 设计杀人或害人[plot
against sb.'s life;plot to murder]。
召(zhào) = 呼唤。用言语叫人来[call;summon]。(召集[call together]。)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山顶[top of hill]。)
祭(jì) = 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祭祀[obit;offer a
sacrifice]。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 祭祀 [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祭祀(jì sì) = 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咒(zhòu) = 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祝告[pray]。(诅咒,乞求神灵降祸[curse]/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incantation]。)
诅(zǔ) = 诅咒[curse;damn;wish
sb. evil]。
魇(yǎn) = 梦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惊叫[have a nightmare]。
魅(mèi) = 迷信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魇魅(yǎn mèi) = 假借鬼神,作法害人的一種妖術。
蛊(gǔ) =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parasite]。(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superstition]/用符咒之术毒害人[injure dangerously by charms]。)
起尸鬼 = 毗陀罗法所用之鬼名。毗陀罗为印度古代之咒法,诵此咒能使死尸起而杀人。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
“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
“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或生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形相端正,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 而未定者:虽然这众生有这个愿,可是他还没有起真正的决定心,还有一些个犹豫。想要去又有一点怀疑;不想去嘛,又想要去。所以呢,这叫还没决定心。‘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在这个净土当中,也有种种不同颜色的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那么这八位大菩萨,就接引这个修行人,来到东方琉璃世界,就在这种种不同颜色的众宝莲花中,清净化生,不需要经过父母的胞胎。
邬(wū) = 古地名[Wu,
ancient place name]。
善男子 = 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闻法也。
复(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善根 = 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清净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ābha,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
,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后缀ābha是「光」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光」。Amitāyus,后缀āyus是「寿命」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寿」。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
杂色(zá sè) = 具有各种颜色的[varicolored]/混杂不纯的颜色[motley;motle]。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统(tǒng) = 丝的头绪[main threads of silk]。(主管;率领[command]/管理;治理[administer]。)
库(kù) = 从广,从车。兵车藏在房屋一类的建筑内,表示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军械库,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armory]。(后泛指贮物的屋舍[storehouse;warehouse]。)
盈(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溢(yì) = 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水漫出来[overflow;brim
over]。(满,充塞[be fill]。)
士(shì) = 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bachelor
in old China;man]。
转轮王
# Cakravartin,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如其次第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轮王为四洲,银轮王为东西南之三洲,铜轮王为东南之二洲,铁轮王为南阎浮提之一洲也。
|
|
金轮王
|
四洲
|
银轮王
|
东西南之三洲
|
铜轮王
|
东南之二洲
|
铁轮王
|
南阎浮提之一洲
|
“复次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挛、干消、黄热等病,或被魇魅蛊毒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
“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消(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消失,完全不存在[disappear;vanish]/糖尿病[diabetes]。)
黄热病 = Yellow Fever,是一种急性病毒病。症状通常包括发烧、冷颤、食欲下降、恶心、肌肉痛(特别是背部)与头痛。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奢摩他<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
三摩提<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
禅那<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
毗婆舍那<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
三摩鉢底<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南无薄伽伐帝
= namo bhagavate
“‘鞞杀社窭噜 薜琉璃 钵喇婆 喝啰阇也 怛他揭多耶 阿啰诃谛 三藐三勃陀耶
= bhaiṣajya guru vaiḍūrya prabha rājāya t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mbuddhāya
“‘怛侄他
= tadyathā
“‘唵
= oṃ
“‘鞞杀逝 鞞杀逝 鞞杀社 三没揭谛
= bhaiṣajye bhaiṣajye bhaiṣajya samudgate
“‘莎诃。’
= svāhā
薄伽伐帝 = Bhagavat,世尊。
鞞(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社(shè) = 土地神[God
of land]。(集体性组织;团体[society]/机构[agency]。)
鞞杀社 = Bhaisajya,译曰药。
窭(jù) = 贫穷得无法备礼物。亦泛指贫穷[be
in poverty]。
噜(lū) = 语[speak]
。
窭噜 = Guru,译曰师。
薜(bì) = 指薜荔,木本植物[climbing
fig;creeping fig]。
薜琉璃 = Vaidurya,琉璃。
喇(lǎ) = 喇叭[loudspeaker]。
钵喇婆 = Prabha,光。
啰(luō) = 放在句末,表示一种情况或感情[used as a utterance-final particle]。(此字与喇<lā>通假。)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喝啰阇也 = Rajaya,王。
钵喇婆喝啰阇也 = 光王。
怛(dá) = 痛苦[suffering]。
他(tā) = 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he]。(tuō)
揭(jiē) = 高举[raise]。(掀起;拿开[take
off]。)
怛他揭多耶 = 如来。
诃(hē) = 大言而怒[scold loudly]。
阿啰诃谛 = Arhate,来自Arhat。应供/阿罗汉。
藐(miǎo) = 小,幼稚[petty;small]。
勃(bó) = 排,推动[push]。
三藐三勃陀耶 = Samyak-sambuddhaya/Saṃyak-saṃbodhi,正遍知/正等正觉。
侄(zhí) = 弟兄或其他同辈男性亲属的子女[nephew]。
怛侄他 = 即说咒曰。
唵(ǎn) = 把手里握着的粒状或粉末状的东西塞进嘴里[put sth.into mouth]/佛教咒语的发声字[om]。(根据吠陀经的传统,“唵”这个音节在印度教里非常神圣,它认为“唵”是宇宙中所出现的第一个音,也是婴儿出生后所发出的第一个音。
佛教受印度教影响,也认为这是一个圣洁音节,不少密宗咒语都以“唵”字作开首,如著名的六字真言 “唵嘛呢叭咪吽”。)
逝(shì) = 去;往[go;leave;be away from]。(死亡,去世[die;pass away]。)
没(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
三没揭谛 = Samudgate,出生、出现、成就之意。(即是普渡,普遍救度一切众生之义。)
莎(suō) = 草名[cyperus]。
莎诃/娑婆诃 = Svaha,咒语最常见的结尾语。有吉祥、成就之意。(意思就是速得成就。)
“尔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放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除,受安隐乐。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
“若有所求,至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
“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勿令废忘。
病苦(bìng kǔ) = 疾苦;痛苦[suffering of illness]。
澡(zǎo) = 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漱(shù) = 含水荡洗口腔[gargle;rinse]。( 洗涤[wash]。)
遍(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延(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废(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
“晨嚼齿木,澡漱清净,以诸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形像。
“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
“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
“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净信 = 清净之信心也。
晨(chén) = 清晨[morning]。
嚼(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吃[eat]。)
齿(chǐ) = 牙[tooth]。
齿木 = danta-kāṣṭha,指用来磨齿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之木片,为印度僧团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随身的十八物之一。(此木中有苦汁,可除口臭。用这种木枝漱刷,等于牙膏、牙刷的合用。)
书(shū) = 书写,记录,记载[write;take notes]。(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book]。)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尔时,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华鬘、璎珞、幡盖、伎乐,而为供养;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洒扫净处,敷设高座,而用安处。
= 以五色彩作囊盛之’:那么用五色的彩囊,来把这部经包上,装起来。‘扫洒净处’:把那个房子里边都打扫干净了。‘敷设高座’:把它供养到一个高的位子上,‘而用安处’:再把它安处到高的地方,就表示恭敬。
誓(shì) = 发誓;立誓[swear]。
觉悟(jué wù) = 醒悟明白[consciousness]/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come to understand]/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wake
up]。
末(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细的粉末[powder;dust]。)
末香 = 指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等。(又叫抹香,指呈粉末状的香料,主要供撒布于道场或塔庙等地,也可作为烧香点燃熏嗅,或加入油料制成涂香。)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幡(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盖(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 雨伞[umbrella]/ 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幡盖(fān gài) = 器物或车顶上覆盖的饰物,如宝幢华盖之属。
囊(náng) = 有底的口袋[bag;pocket]。
洒(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splash;ched;sprinkle]。(东西散落[drop;spill;scatter;litter]。)
洒扫(sǎ sǎo) = 用水喷洒地面,然后进行打扫[sweep;sprinkle water and sweep the floor]。
敷(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开<花>[open]。)
敷设(fū shè) = 布设;铺设<管道设施的隐蔽部分>[lay]。
“尔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其所,供养守护。
“世尊!若此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及闻名号,当知是处,无复横死,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设已夺者,还得如故,身心安乐。”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守护(shǒu hù) = 看守保护[watch]。
横死(hèng sǐ) = 遭遇意外而死亡[die a violent death]。
夺(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精气(jīng qì) = 阴阳元气[vitality Yin and Yang]/指人的精诚[absolute sincerity]。
如(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如同[like;as if]。)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
四王天/四天王天/四天王/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
#为帝释之外将。 |
负责守护
|
部众<八部鬼众>
|
|
东方持国天王
|
“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
东胜神洲
|
乾闼婆、毗舍阇/毗舍遮
|
南方增长天王
|
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
南瞻部洲
|
鸠盘荼/鸠槃荼、薜荔多
|
西方广目天王
|
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
西牛贺洲
|
龙、富单那
|
北方多闻天王
|
又名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
北俱芦洲
|
夜叉/药叉、罗刹
|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
“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
“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著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
“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
幢(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幢/宝幢/法幢/经幢 = dhvaja/ketu,一种圆桶状的、表达胜利和吉祥之意的旗帜,藏语称为“坚赞”,佛教用作庄严具。汉传佛教一般仅用于庄严佛殿,用绸布做成圆桶状,上面刺绣花纹或经、咒;亦有很多寺庙保存有古老的石经幢,雕刻精细,内容丰富,往往镌刻有佛像、菩萨像、天龙护法、佛经、咒语等。(“幢”是高显之意,这是表法。)
浴(yù) = 洗澡[bathe]。
洁(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绕(rào) = 缠束[wind;coil]。(环绕[surround;encircle;revolve
around]。)
演(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
演说(yǎn shuō) = 说明事理;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lecture;give a lecture;make a speech]/发表的见解[speech]。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
#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
|
慈无量心/慈心
|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
悲无量心
|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
喜无量心
|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
舍无量心/舍心
|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
“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
“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
“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狮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
“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解脱。
遂(suì) = 亡也[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就;于是[then,there upon]。)
怪(guài) = 奇异;奇怪[bewildering;odd;strange;fantastic]。(妖精,鬼物[devil]。)
吉(jí) = 吉祥;吉利[lucky]。
祥(xiáng) = 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omen]。(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吉祥(jí xiáng) = 吉利;幸运[lucky;propitious;auspicious]。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悬(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
罴(pí) = 棕熊[brown
bear]。
蝎(xiē) = 毒虫名[scorpion]。
蜈蚣(wú gōng) = 节肢动物,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虫[centipede]。
蚰蜒(yóu yán) = 蜈蚣的一种,黄褐色比普通的蜈蚣小,触角和脚部很细很长,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common
house centipede]。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
“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
“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戒(jiè) = 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警戒,戒备[guard against]。(斋戒[fast]/戒除[abstrain from;give up;stop]/佛教的教规惩戒。梵语Sila的意译[Buddhist monastic discipline]。)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身分(shēn fèn) = 指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资格,也指人受尊敬的地位[status]/身段,体态[figure]/东西的质量[quality]。
利根 = 利者锐利,根者信等之五根,又眼等之五根也。又根为根器,即天性也。又利者速疾之义,根者能生之义,速疾生妙解也。
聪(cōng) = 听力好[<of
hearing> acute]。(聪明,有才智[clever]。)
非人 = 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
###德行叵思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
扬(yang) = 高举[raise;lift]。(假借为“飞”。飞起,升高[fly
high]/显示;夸耀[show;praise]。)
甚(shèn) = 异常安乐[abandon oneself to;indulge in]。(极端,极其;非常,异常[very;extremely]/超过,胜过[more than]。)
为(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
不(bù) =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not,no]。(fǒu = 古同“否”,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whether]。)
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
“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世尊!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由此不信,返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流转无穷。”
疑惑(yí huò) = 迷惑,不理解[puzzle]/怀疑,不相信[feel uncertain;be not
convinced]/疑虑不安,犹豫不定[unpeaceful]。
者(zhě) =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指代事或物。)
倾(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长夜 = 凡夫流转生死。无明之昏,未寝之间也。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刹 = Budhakṣetra,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
#一小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
“阿难!此是诸佛甚深所行,难可信解;汝今能受,当知皆是如来威力。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
“阿难!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复难于是。
“阿难!彼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善巧方便,无量广大愿,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而广说者,劫可速尽,彼佛行愿善巧方便,无有尽也。”
处(chú) = 中止;停止[stop]。(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部分;方面[part;point]/决断;定夺[judge]。)
信解 =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
一生所系菩萨 = 与一生补处菩萨同。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善巧 = 善良巧妙之方便也。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菩萨弘传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救脱,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转时,有诸众生,为种种患之所困厄,长病羸瘦,不能饮食,喉唇干燥,见诸方暗,死相现前,父母亲属,朋友知识,涕泣围绕。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羸瘦(léi shòu) = 瘦弱[thin
and weak;emaciated;frail;be haggard and weak]。
燥(zào) = 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dry]。(焦急,焦躁[impatient]。)
涕(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涕泣(tì qì) = 哭泣;流泪[weep]。
“然彼自身,卧于在本处,见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
“尔时,彼王推问其人,计算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
卧(wò) = “臣”是竖立的眼睛。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lie prone upon]。(躺;卧而不眠[lie]。)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神识 = 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
俱生神 = Saha-deva,与一切人之出生俱生而记人之善恶者。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
推问(tuī wèn) = 推究审问[interrogate]/追问,讯问[examine and inquire]。
断(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 断开;断绝[break;snap]/判断;裁决[judge]。)
“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燃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或有是处,彼识得还,如在梦中,明了自见。
“或经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识还时,如从梦觉,皆自忆知善不善业,所得果报;由自证见业果报故,乃至命难,亦不造作诸恶之业。
“是故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应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随力所能,恭敬供养。”
= ‘如在梦中’:就好像在梦中,‘明了自见’:他这个人就像做了一场梦,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他自己见到这种境界,也记得这种境界。‘由自证见’:由自己亲自证明看见,‘业果报故’:他起惑造业就受报,那么他自己亲自看见自己这种的罪业。
众僧/僧众/和合众/僧伽 = Saṃgha/Sangha,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梵云僧伽。译曰众,众僧为梵汉双举之目。(源自古印度传统,最初意指由多人所组成的团体,在各沙门传统中,如耆那教等,聚集的弟子,皆称为僧伽。佛教也传承了相同传统,将信奉佛教的弟子皆统称为僧伽。在一般的使用上,若不做特别指定,僧伽大部份用来泛指佛教僧侣,也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众。)
燃(rán) = 燃烧[burn]。(引火点着[light]。)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
乃至(nǎi zhì) = 甚至[and even]。
命难 = 害命之灾难。
尔时,阿难问救脱菩萨曰:“善男子!应云何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续命幡灯,复云何造?”
救脱菩萨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
“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力所办,供养苾刍僧。
“昼夜六时,礼拜行道;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
“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
“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搩手,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
六时 = 昼三时夜三时合为六时也。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
躯(qū) = 身体[the human body]。(指生命[life]/身体的数目[body]。)
置(zhì) = 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赦罪,释放[release]。(安放;搁;摆[place;put]。)
搩(zhé) = 张开<拇指、中指或食指>度量物体。
横(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
“复次阿难!若刹帝利、灌顶王等,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
“彼刹帝利、灌顶王等,尔时应于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诸系闭。
“依前所说供养之法,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
“由此善根,及彼如来本愿力故,令其国界即得安隐;风雨顺时,谷稼成熟,一切有情无病欢乐。
“于其国中,无有暴恶药叉等神,恼有情者,一切恶相皆即隐没;而刹帝利、灌顶王等寿命色力,无病自在,皆得增益。
= 灌顶王:印度习俗,太子将要登位时,即举行一种隆重的灌顶礼,取东南西北四大海水盛于瓶中,浇灌太子头顶,近于现代加冕礼,故名灌顶王。在中国叫储君,在佛教里叫灌顶王。
难(nàn) = 支翅鸟。假借为困难;艰难;不容易[difficult;hard;troublesome]。(为难,畏难;感到困难[feel
difficult]/诘问;责难 [blame;reproach]/论说;争辩 [argue]/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
众(zhòng) = 众人、大家[multitude;everyone]。(众多,与“寡”、“少”相对 [many]。)
人众(rén zhòng) = 人员众多;众多的人[crowd]。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疫(yì) = 瘟役。(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epidemic disease]。)
侵(qīn) = 手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渐进[advance gradually;progress
step by step]。(侵犯:进攻[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invade and
bully]。)
叛(pàn) = 背叛[rebel
against;betray]。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星宿(xīng xiù) = 中国古时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constellation]。
薄(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蚀(shí) = 虫等蛀伤物[damage]。( 损失;亏耗[lose]/日月食[eclipse]/同“食”。)
非时 = 不是平常或不在正常的时间。
过时(guò shí) = 过了规定的时间[past
the appointed time]/陈旧不合时宜;过了流行的时间[outmoded;old-fashioned;obsolete;out-of-date]。
赦(shè) = 宽免罪过[remit;pardon]。( 宽容[pardon]。)
谷(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稼(jià) = 种植五谷[sow grains]/谷物;庄稼[cereals;crops;grains]。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阿难!若帝后妃主,储君王子,大臣辅相,中宫彩女,百官黎庶,为病所苦,及余厄难,亦应造立五色神幡,燃灯续明,放诸生命,散杂色华,烧众名香,病得除愈,众难解脱。”
妃(fēi) = 婚配,配偶。通“配”[spouse]。(泛指妻子[wife]/帝王的妾[imperial concubine]/特指太子、王侯之妻[the
wife of the Crown Prince]。)
储(chǔ) = 积蓄备用[store up]。(储君,太子[person
who succeed to the throne]。)
储君(chǔ jūn) = 被指定的君位继承者[crown prince]。
辅(fǔ) = 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side poles of cart]。(助手[helper;assistant]/佐助,从旁帮助[assist]。)
中宫(zhōng gōng) = 皇后住的宫殿/宮中。
彩(cǎi) = 从“彡”表示与图画、文饰相关。文采,文章才华[rich and bright colors;literary grace]。(彩色,各种颜色[color]/彩色的丝织品。又作“綵”[colored silk]。)
彩女(cǎi nǚ) = 宮女。
百官(bǎi guān) = 各种官吏[officials of all ranks and
descriptions]。
黎(lí) = 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numerous]/颜色黑中带黄[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庶(shù) = 众多[numerous]。( 各种[various]/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黎庶(lí shù) = 众民,民众[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愈(yù) = 病好了[recover]。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瘉”、“癒”。(更加;越发[more]。)
尔时,阿难问救脱菩萨言:“善男子!云何已尽之命而可增益?”
增益(zēng yì) = 增进收获、收益[increase]。
救脱菩萨言:“大德!汝岂不闻如来说有九横死耶?是故劝造续命幡灯,修诸福德,以修福故,尽其寿命不经苦患。”
劝(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
阿难问言:“九横云何?”
救脱菩萨言:“若诸有情,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设复遇医,授以非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
“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
“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入于地狱,无有出期,是名初横。
妖(yāo) = 妍也[gorgeous]。(怪诞,怪异
[weird]/ 妖媚。淫邪,不正[seductively charming]/古称一切反常怪异的事物或现象[abnormal thing or phenomena]。)
孽(niè) = 从子,与子孙有关。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born
of concubine]。(庶子,妾所生的儿子[son
born of a concubine]/妖孽;灾害[disaster]。)
妖孽(yāo niè) = 古时指怪异反常的事物[sb.<sth.>
connected with misfortune]/比喻邪恶的人[evildoer]。
妄说(wàng shuō) = 没有根据地乱说[talk
nonsense]。
恐(kǒng) = 严重害怕,惊恐[fear;dread]。
卜(bǔ) =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divine]。(推断;预料[predict]。)
觅(mì) = 从爪,从见。表示用手和眼去寻找。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奏(zòu) = 奉献,送上[present]( 特指向帝王进言或上书[present a memorial to the throne]/演奏,吹奏[play;perform]。)
神明(shén míng) = 神灵;神祗[gods]/指人的精神和智慧[spirit]。
呼(hū) = 吐气[exhale;breathe out],与“吸”相对。(召唤[call]。)
魍魉(wǎng liǎng) = 传说中的一种鬼怪。
佑(yòu) = 保护;右助[bless
and protect]。( 辅助;帮助[assist]。)
冀(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邪倒见 = 邪僻颠倒之恶见也。
“二者、横被王法之所诛戮。
诛(zhū) = 声讨、谴责[reproach]。(杀戮。夺去生命[kill]/讨伐[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戮(lù) = 斩,杀。表示处以死刑,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kill]。( 惩罚[punish]。)
诛戮(zhū lù) = 杀害;杀戮[kill;put to death]。
“三者、畋猎嬉戏,耽淫嗜酒,放逸无度,横为非人夺其精气。
畋(tián) = 打猎[hunt]。
猎(liè) = 打猎,捕捉禽兽[hunt]。
嬉(xī) = 无拘束地游戏[romp]。(开玩笑,作弄嘲笑[make fun of]。)
嬉戏(xī xì) = 游戏;玩乐[frolic;romp]。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嗜(shì) = 爱好[have
a liking for]。( 贪求[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四者、横为火焚。
焚(fén) =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烧山。用火烧山林宿草[burn weeds and till]。(烧[burn]。)
“五者、横为水溺。
溺(nì) = 没入水中[drown]。
“六者、横为种种恶兽所啖。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七者、横堕山崖。
崖(yá) = 岸;水边[bank;cliff;precipice]。(泛指事物的边际;界域[bound]。)
“八者、横为毒药、厌祷、咒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
厌(yàn) = 吃饱,满足[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or driving away]。)
祷(dǎo) = 祈祷,祈神求福[pray]。
诅(zǔ) = 诅咒[curse;damn;wish
sb. evil]。
咒诅(zhòu zǔ) = 咒骂[curse;swear;abuse;revile]。
“九者、饥渴所困,不得饮食而便横死。
“是为如来略说横死,有此九种;其余复有无量诸横,难可具说。
略(lüè) = 封疆土地[administer;have as the boundary]。(简明、简洁;简略 [brief]/大约,大致[approximately]。)
具(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 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复次,阿难!彼琰魔王主领世间名籍之记,若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宝,坏君臣法,毁于性戒;琰魔法王,随罪轻重,考而罚之。
“是故我今劝诸有情,燃灯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籍(jí) = 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登记册,户口册[book;register]。(泛指书,成册的著作[book]。)
辱(rǔ) = 耕作。引申义:耻辱[disgrace]。(使…受辱;侮辱[insult]。)
考(kǎo) = 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老,年纪大[aged]。(查核,考试[examine;check]/审察,察考[inspect;check]。)
五逆罪/五逆/五无间罪
#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
|
杀父
|
杀母
|
杀阿罗汉
|
出佛身血
|
破和合僧/破僧
#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
尔时,众中有十二药叉大将,俱在会坐;所谓: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
宫毗罗大将、伐折罗大将、迷企罗大将、安底罗大将、
额你罗大将、珊底罗大将、因达罗大将、波夷罗大将、
摩虎罗大将、真达罗大将、招杜罗大将、毗羯罗大将。
毗(pí) = 人脐[navel]。
伐(fá) = 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折(zhé) = 折断[break;snap]。(引申为曲折;弯[bend;twist]。)
企(qǐ) = 踮起脚跟[stand on tiptoe]。(立,站立[stand]/企望,盼望[anxiously expect;look forward to]。)
额(é) = 额头,脑门[forehead]。
珊(shān) = 珊瑚[coral]。
夷(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
招(zhāo) = 打手势叫人来[beckon]。(招致;招惹[provoke]。)
杜(dù) = 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birch-leaf pear]。(堵塞[stop]/杜绝,制止[break off]。)
羯(jié) = 阉过的公羊。泛指羊[wether]。
药师十二神将/十二神将/十二神明王/十二神/十二药叉大将
|
梵音
|
意译为
|
十二支
|
宫毗罗
|
Kuṁbhīra
|
蛟龙
|
亥神
|
伐折罗
|
Vajra
|
金刚
|
戌神
|
迷企罗
|
Mekhila
|
执严
|
酉神
|
安底罗
|
Āṇḍīra
|
破空山
|
申神
|
额你罗
|
Anila
|
沉香
|
未神
|
珊底罗
|
Śāṇḍila
|
螺女
|
午神
|
因达罗
|
Indra
|
能天主/地持
|
巳神
|
波夷罗
|
Pajra
|
鲸鱼
|
辰神
|
摩虎罗
|
Mahoraga
|
蟒龙行
|
卯神
|
真达罗
|
Candra
|
一角
|
寅神
|
招杜罗
|
Catura
|
严帜/杀者
|
丑神
|
毗羯罗
|
Vikāra
|
善艺
|
子神
|
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同时举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
= ‘誓当荷负一切有情’:我们负担教化一切有情的责任,‘为作义利’:我们给他们做义务而利益者。‘饶益安乐’:我们要饶益而安乐他。
眷属(juàn shǔ) = 家眷,亲属[family dependants]/夫妻[spouse]。
举(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兴起;发动[start]/全[entire;whole]/提出;列举[enumerate]。)
威力(wēi lì) = 使人畏服的强大力量[power;formidable force]。
率(shuài) = 捕鸟的丝网[net]。(率领;带领。通“帅”[lead;command]/草率;轻率[rash;cursory]。)
荷(hé) = 植物名。即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承受;承蒙[bear]。)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
义(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随于何等村城国邑,空闲林中,若有流布此经,或复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恭敬供养者,我等眷属,卫护是人,皆使解脱一切苦难;诸有愿求,悉令满足。
“或有疾厄求度脱者,亦应读诵此经,以五色缕,结我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结。”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闲(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
卫护(wèi hù) = 保护守卫[protect]。
缕(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结(jié) =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knot]。(植物生长果实[bear fruit]。)
#流通分
##阿难问名
尔时,世尊赞诸药叉大将言:“善哉,善哉!大药叉将!汝等念报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恩德者,常应如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恩(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德(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恩德(ēn dé) = 恩惠[benevolence;favour]。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法门,名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亦名说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亦名拔除一切业障;应如是持。”
##大众奉行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诸菩萨摩诃萨,及大声闻,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健达缚 = Gandharva,乾闼婆。
洛(luò) = 水名。指洛水[Luo
River]。
阿素洛 = Asura,阿修罗。
荼(tú) = 一种苦菜[a
bitter edible plant]。
揭路荼 = Garuḍa,迦楼罗。
捺(nà) = 用手重按[press with force;press down]。
紧捺洛 = Kiṁnara,紧那罗。
莫呼洛伽 = Mahoraga,摩睺罗伽/摩呼罗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