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八
初分之十八
#九十单提法(续)
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波逸提
= Pacitt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有舍堕、单堕二种。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据毗尼母经卷七载,所犯之罪轻微、非断灭善根之枝条罪、伤善处少,故称波逸提。
##拒劝学戒第七十一
= 无礼或不尊重。
尔时佛在拘睒毗国瞿师罗园中。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瞿师罗园精舍/美音精舍/瞿师罗园 = Ghositarama,位于古代中印度憍赏弥国。即瞿师罗长者建精舍奉施释尊之园林。
尔时阐陀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作如是言:“我今不学此戒,当问余智慧持律比丘。”
阐陀 = 又作车匿、阐那、阐铎迦。意译欲作、应作。为悉达多太子出家踰城时随从之驭马者。后出家,成为六群比丘之一。直至佛陀入灭后,阐陀始受默摈法之惩治,遂从阿难学道,而证阿罗汉果。/即阐陀论。为古代印度外道六论之一。阐陀,系吠陀经典中由韵文所组成之部分;阐陀论,即讲述音韵等之论书,属于吠陀之辅助学。
谏(jiàn) = 直言规劝[admonish;remonstrate]。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阐陀比丘言:“云何诸比丘如法谏时,便作如是言:‘我今不学此戒,当问余智慧持律比丘。’”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阐陀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阐陀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作如是语:‘我今不学此戒,当问余智慧持律比丘。’”
以无数方便呵责阐陀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如是语:“我今不学此戒,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者,波逸提;若为知、为学故,应难问。’
“比丘义如上。
“如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彼比丘如法谏此比丘时,此比丘作是语:‘我今不学此戒,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若说而了了,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彼谏比丘痴不解故,此比丘作如是语:‘汝还问汝和上、阿阇梨,汝可更学问诵经’;若其事实尔;或戏笑语、或疾疾语、或独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是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毁诃毗尼戒第七十二
= 任何比丘,当律藏被重述时,批评较不重要和较低的戒律时。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众多比丘共集在一处,诵正法、诵毗尼。
毗尼 = 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时六群比丘自相谓言:“此比丘等集在一处,诵正法、诵毗尼,彼诸比丘诵律通利,必当数数举我罪;我今宁可往语彼比丘:‘长老,何用此杂碎戒为?若欲诵者,当诵四事;若必欲诵者,当诵四事、十三事,余者不应诵;何以故?汝等若诵者,使人怀疑忧恼。’”
四波罗夷罪/四种根本罪/四波罗夷法/四波罗市迦法/四极恶法/四他胜法/四波罗夷戒/四夷/四夷戒/四波罗夷 = Cattaro-parajika dhamma,指比丘应远离之四种根本重罪。略称淫盗杀妄。即比丘所受持之具足戒中属波罗夷一类之四戒。下记之四罪为极重罪,触犯者不得与比丘众共住。
|
||
大淫戒
|
A-brahma-cariya,又作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
|
大盗戒
|
Adinnadana,又作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所盗之物可分三类。
|
三宝物,指佛物、法物、僧物。
|
人物,指世间人之所有物。
|
||
非畜物,指天神、鬼神之物。
|
||
大杀戒
|
Vadha/badha,又作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
|
大妄语戒
|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又作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
时六群比丘便往语彼比丘言:“长老,何用诵此杂碎戒为?若欲诵者,当诵四事;若必欲诵者,当诵四事、十三事,余者不应诵;何以故?说是戒时,令人怀疑忧恼。”
余比丘即观察,此六群比丘欲灭法故作是语耳。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欲灭法故作如是语耶?”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欲灭法故作如是语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说戒时作是语:“大德,何用说是杂碎戒为?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呵戒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时、若诵时,作如是语:‘长老,何用诵此杂碎戒为?若欲诵者,当诵四事;若必诵者,当诵四事、十三事;何以故?若诵是戒时,令人怀疑恼愧’;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毁呰毗尼者,波逸提。
呰(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毁呰阿毗昙者,突吉罗。
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阿毗达磨 = Abhidhamma,三藏之一。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梵sutta)、律(Vinaya)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毗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西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却逐渐演成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个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
“及余契经毁呰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语言:‘先诵阿毗昙然后诵律;先诵余契经然后诵律’;若有病者须差然后诵律,当勤求方便,于佛法中成四沙门果,然后当诵律;不欲灭法故作是语;或戏笑语、或疾疾语、或梦中语、或独语、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恐举先言戒第七十三
= 任何比丘,当律藏被重述时,提出意见(如律藏不全),而却不实。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中有一比丘,当说戒时犯罪,自知罪障,恐清净比丘发举,便先诣清净比丘所语言:“我今始知是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来。”
诸比丘察知六群比丘布萨时犯戒,自知罪障,恐清净比丘发举,便先诣清净比丘所语言:“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来。”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说戒时犯罪而自知罪障,恐清净比丘发举,便先诣清净比丘所语言:‘半月半月说戒经来,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说戒时犯罪,自知罪障,恐清净比丘发举,便先诣清净比丘所语言:‘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来。’”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中一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愚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说戒时作如是语:“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来”,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彼比丘无如无解,若犯罪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罪;语言:“长老,汝无利、不善得,汝说戒时,不用心念、不一心摄耳听法”;彼无知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彼比丘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戒时、若诵戒时,作如是语:‘长老,我今始知是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来’;余比丘知是比丘二、三在布萨中坐,何况多!彼比丘无知无解,随所犯罪应如法治,应重增无知罪;‘长老,汝无利、不善得,汝说戒时,不善用意思惟,不一心听法’;无知故重与,波逸提;若不与者,彼比丘,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未曾闻说戒今始闻;若未曾闻广说今始闻;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独语、若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同羯磨后悔戒第七十四
= 任何比丘给予另一比丘僧袍,之后抱怨,「比丘们依朋友关系分摊利益」。
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尔时尊者沓婆摩罗子比丘,众中差令典众僧床座、卧具及分饮食。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彼以僧事、以塔事故,外人有为初立寺、初立房、初作池井而设会布施,不得往赴彼,衣服破坏、垢腻不净。
腻(nì) = 肥[fat]。(积污垢[dirt]。)
垢腻(gòu nì) = 同“垢泥”[deposits of sweat,oil on the skin]。/脏[filth]。
于异时有人施众僧贵价衣,众僧自相谓言:“此尊者沓婆摩罗子比丘,众僧差典床座、卧具及分饮食;彼以僧事、塔事故,外人有初立寺、初立房、初作池井而设会布施,不得赴彼请,衣服破坏、垢腻不净,我等宜可以此衣与之。”
时众僧白二羯磨已以衣与之。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当白羯磨时,六群比丘亦在众中,既与衣已便作是语:“此诸比丘随所亲以众僧衣与之。”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共在众中作羯磨施与彼衣,后方言:‘诸比丘逐所亲以众僧衣与之’耶?”
羯磨 = kamma。
|
|
意译作‘业’。
|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共集一处作白羯磨以衣与彼,既与衣已后方言:‘诸比丘随所亲以众僧衣与之’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共同羯磨已,后如是语:‘诸比丘随亲厚以众僧物与’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亲厚者,同和上、同阿阇梨,坐起言语亲厚者是。
“僧物者,如上所说。
“物者,衣钵、针筒、尼师坛下至饮水器。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彼比丘先共众中作羯磨已,后悔言:‘诸比丘逐亲厚以僧衣物与之’,说而了了,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其事实尔,随亲厚以僧物与之无犯。
“或戏笑语、或疾疾语、或独处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乃错说彼,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不与欲起去戒第七十五
= 任何比丘,当僧团在进行仪式时,从他座起未被允许而离开。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在一处共论法毗尼。
时六群比丘自相谓言:“看此诸比丘共集一处,似欲为我等作羯磨。”
即从坐起而去。
诸比丘语言:“汝等且住,勿去,众僧有事。”
而故去不住。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众僧集欲论法事;云何便从坐起去?”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众僧集欲论法事,从坐起而去?”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众僧断事未竟起去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诸比丘或营僧事、或营塔寺事、或瞻视病比丘事,疑。
佛言:“自今已去听与欲;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众僧断事未竟,不与欲而起去,波逸提。’
与欲 = 当僧团行布萨、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际,遇疾病或因故不能出席时,对其行事之决定,有所赞成或反对之欲意,即所谓‘欲’;将其欲意委托出席之比丘,即称与欲。出席比丘受其欲意之委托,称为受欲。将受委托之欲意向众僧传达,即称说欲。
“比丘义如上。
“僧者,一说戒、一羯磨。
“事者,有十八破僧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
“若比丘,僧断事未竟而起去,动足出户外,波逸提。
“一足在户外、一足在户内,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有僧事塔寺事,有瞻视病人事,与欲,无犯。
“若口噤不能与欲;若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或为僧事、或为塔寺事;或为和上同和上、阿阇梨、同阿阇梨;或为知识亲厚方便;为作损减无利、作无住处羯磨;如是不与欲去,一切无犯。
噤(jìn) = 闭口[close one's
mouth]。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与欲后悔戒第七十六
= 任何比丘接受了依法而行动作后,之后抱怨。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中有犯事者,恐众僧弹举六人,便共相随至大食小食上、若众僧大集说法时、若说戒时,六人共俱不相离,使诸比丘无由得与作羯磨。
小食 = 依佛制,出家之人但于日中一食,若于晨时食,称为小食;于午后食,称为后食,皆不合制。或谓晨朝之食称为轻食;于晨朝与正午之间进食,则称小食。又禅林中以朝食之粥称为小食,久之,乃为朝食之异称。
后于异时,六群比丘作衣,诸比丘自相谓言:“此六群比丘今在此作衣,欲作羯磨者今正是时。”
即遣使唤言:“汝等来,众僧有事。”
六群比丘报言:“僧有何等事?我等停作衣不得往。”
僧报言:“汝等若不得来,可令一、二比丘持欲来。”
六群比丘即令一比丘受欲来。
尔时众僧即与此一比丘作羯磨,作羯磨已,即还至彼六群比丘所。
彼问言:“众僧何所作为?”
此比丘报言:“于我身无利。”
问言:“以何事于汝身无利耶?”
报言:“众僧与我作羯磨。”
六群比丘前与欲已,后便悔言:“彼作羯磨者,非为羯磨,羯磨不成;我以彼事故与欲,不以此事。”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与欲已,后自悔言:‘我以彼事与欲,不以此事。’”
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前与欲已,后自悔言:‘我以彼事与欲,不以此事’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欲已后悔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若比丘与欲已,后悔,作是言:‘汝等作羯磨非羯磨,羯磨不成,我以彼事故与欲,不以此事’;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其事实尔,非羯磨羯磨不成故,便作是言:‘非羯磨羯磨不成’;不犯。
“若戏笑语、疾疾语、独处语、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屏听四诤戒第七十七
= 任何比丘窃听其它比丘讨论,争论,辩论,心想,「我会无意间听到他们」,如果只为此而作。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听诸比丘斗诤言语已,而向彼人说,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诸比丘作如是念:“以何因缘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诸比丘即察知之,是六群比丘听诸比丘斗诤语言已,而向彼说故耳。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听诸比丘斗诤已,而向彼说,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听诸比丘诤已,而向彼说,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比丘共斗诤已,听此语向彼说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斗诤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
四种诤/四诤 = 诤,即诤论,谓因意见冲突而互以言论决胜负。律宗将比丘之诤论分成言诤、觅诤、犯诤、事诤四种;其对治之法有七,称为七灭诤。
|
|
言诤
|
谓由谈论法相之是非而起之诤论。
|
觅诤
|
谓觅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诤论。
|
犯诤
|
谓评议比丘犯罪之虚实而起之诤论。
|
事诤
|
谓关于羯磨之事,评其如法或不如法而起之诤论。
|
“听者,屏听他语。
“若比丘往听他诤比丘语,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高至下、从下至高,往而闻,波逸提;不闻,突吉罗。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若二人共在暗地语,当弹指若謦欬惊之;若不尔者,突吉罗。
謦(qǐng) = 謦欬。咳嗽。
欬(kài) = 重声咳嗽[cough]。
“若二人隐处语,亦当弹指謦欬;若不者,突吉罗。
“若在道行有二人在前共语,亦当弹指謦欬若不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二人在暗处共语,謦欬弹指;若二人在屏处语,弹指謦欬;在道行二人在前行共语,若后来謦欬弹指;若欲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为众僧、若为塔寺、若为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亲厚知识,欲作损减无利无住处如是等羯磨,欲得知之而往听,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嗔打比丘戒第七十八
= 任何比丘因生气和不满重击另一比丘。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中有一比丘,瞋恚打十七群比丘,其被打人高声大唤言:“止!止!莫打我。”
时比房比丘闻,即问言:“汝何故大唤?”
时被打比丘答言:“向为彼比丘所打。”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以瞋恚乃打十七群比丘?”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乃打十七群比丘?”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瞋恚故不喜打比丘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打者,若手、若石、若杖。
“若比丘,以手、石、杖打比丘者,一切波逸提。
“除杖手石、若以余户钥、曲钩、拂柄、香炉柄挃者,一切突吉罗。
挃(zhì) = 捣,撞。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有病须人椎打;若食噎须椎脊;若共语不闻而触令闻;若睡时以身委他上;若来往经行时共相触;若扫地时杖头误触,一切无犯。
椎(chuí) = 槌子,敲击的器具后亦为兵器 [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zhuī = 椎骨[vertebra]。)
噎(yē) = 食物堵住喉咙[choke]。(哽咽[choke
with sobs]。)
脊(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搏比丘戒第七十九
= 任何比丘因生气和不满升起手攻击另一比丘。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六群比丘以手搏十七群比丘,其被搏人高声大唤言:“止!止!莫尔。”
搏(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捕捉[catch]。)
比房比丘闻,即问言:“汝何故大唤?”
报言:“此比丘以手搏我故大唤。”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云何以手搏十七群比丘?”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以手搏十七群比丘?”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手者,两手。
“彼比丘瞋恚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除手已,若户钥、拂柄、香炉柄挃,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他欲打举手遮、若象来、若盗贼来、若恶兽来、若持刺来举手遮,无犯。
“若渡水、若欲从沟渎泥水处过,相近举手招唤余比丘触彼,无犯。
渎(dú) = 水沟,水渠。又特指邑中的沟[ditch]。(大川[large river]。)
“若彼不闻语手挃令闻,若眠时、若行来入出、若扫地、若以杖误触,不故作,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无根僧残谤戒第八十
= 任何比丘无凭证的指责另一比丘。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六群比丘瞋恚故,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十七群比丘。
众余/众决断/僧初残/僧残 = Sanghadi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尚有残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几濒于死,但尚有残命,宜速营救,依僧众行忏悔法,除其罪,犹可留于僧团。此亦相对于波罗夷之无残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残之数不同,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残’之称。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关于忏悔灭罪法,依弥沙塞五分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所载,比丘若故意覆藏,应随其覆藏之日期行别住,别住之期限已毕,六夜六日间行摩那埵(Manatta),此行已毕,依清净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灭其罪,得再返回僧团中;若无覆藏,与犯戒同时发露,可令直行摩那埵。于比丘尼之情形,则须清净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为异于比丘之处。
时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云何瞋恚故,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十七群比丘?”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云何瞋恚故,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十七群比丘?”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瞋恚故,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根者,有三根:见根、闻根、疑根。
“见根者,实见弄阴失精、或见与妇女身相触、或见与妇女粗恶语、或见与妇女前自叹誉身、或见共相媒嫁时,若余人见,从彼人闻者,是谓见根。
“闻根者,闻弄阴失精、或闻与妇女身相近、或闻与妇女粗恶语、或闻妇女前自叹誉身、或闻共相媒嫁,若彼人闻,从彼闻,是谓闻根。
“疑根者,有二因缘生疑,见生疑、闻生疑。
“云何见生疑?其人见共妇女出林时见入林时、或见露身无衣不净流出污身、或见与恶知识从事或共戏,是为见而生疑。
“云何闻中生疑?或暗处闻动床声、闻草蓐声、闻喘息声、闻语声、或闻交会声、或闻彼人自言:‘我犯失精’,或言:‘我与女人身相触’,或言:‘我与妇女粗恶语’,或言:‘我于妇女前自叹说身’,或言:‘我媒嫁男女’,闻如是等于中生疑,除此三根已,以余谤者,是为无根。
蓐(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若比丘瞋恚故,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说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见根、闻根、疑根,若说其实事欲令改悔而不诽谤。
“若戏笑语、疾疾语、独处语、梦中语、若欲说此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突入王宫戒第八十一
= 任何比丘,未经通告,经过一个崇高的国王的寝室,而国王和王后还未离开。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舍卫城中有一大姓婆罗门名耶若达,多饶财宝生业无量,田地壳食不可称计,金银、车磲、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马、奴婢、库藏溢满,威相具足。
延若达多/耶若达多/演若达多 = 梵Yajnadatta,意译作祠授,因祭祠天而乞得之意。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时有一婢名曰黄头,常守末利园。
婢(bì) =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slave girl;servant-girl]。
时彼婢常愁忧言:“我何时当免出于婢?”
时彼婢晨朝得己食分干饭持诣园中。
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欲入城乞食。
时黄头婢遥见如来,心自念言:“我今宁可持此饭施彼沙门,或可脱此婢使。”
即持饭施如来。
尔时世尊慈愍故为受,还精舍。
时黄头婢即前进入末利园中,时波斯匿王严四种兵出外游猎,从人各各分张驰逐群鹿,天时大热王疲乏,遥见末利园相去不远,即回车往,留车在外步入园中。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时黄头遥见王波斯匿来,即生念:“彼人来者,行步举动非是常人。”
即前奉迎言:“善来大人,可就此处坐。”
即脱一衣敷之令王坐。
黄头问言:“不审须水洗脚否?”
王言:“可尔。”
黄头即以藕叶取水与王,王自以水洗。
黄头为王揩脚。
揩(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黄头复问王言:“欲洗面否?”
王言:“可尔。”
黄头即更以藕叶盛水,与王洗面。
黄头复问王言:“欲饮水否?”
王言:“欲饮。”
黄头即诣池更洗手,取好藕叶盛水与王饮。
黄头复问王言:“不审欲小卧息否?”
王言:“欲卧息。”
即复更脱一衣与王敷之,令王卧息。
时黄头见王卧已,在前长跪,按脚及处处支节,解王疲劳。
黄头身如天身,细软妙好。
王着细滑,心念言:“未曾有如此女聪明,我所不教而悉为之。”
王即问言:“汝是谁家女?”
黄头报言:“我是耶若达家婢使,差我常守此末利园。”
如是语顷,波斯匿王大臣寻王车迹来诣园中,跪拜王足已各在一面立。
王敕一人言:“汝速唤耶若达婆罗门来。”
即受王教,唤婆罗门将来诣王所,跪拜王足在一面立。
王问言:“此女人是汝婢耶?”
婆罗门答言:“是。”
王言:“吾今欲取为妇,汝意云何?”
婆罗门报言:“此是婢使,云何为妇?”
王言:“无苦,但共论价直。”
婆罗门报言:“欲论价直直百千两金,我岂可取王价直,今持奉上大王。”
王言:“不尔!我今取为妇,云何不与价?”
王即出百千两金与婆罗门已,遣使诣宫取种种璎珞衣裳服饰,沐浴澡洗庄严女身,同载入宫众臣卫从。
时黄头心自念言:“此非余人,乃是王波斯匿。”
既得处宫里,习学种种技术、书算、印画众形像、歌舞戏乐,无事不知。
从末利园中将来故,即号之为末利夫人,年遂长大,王甚爱敬。
摩利夫人/摩利迦夫人/末利夫人 = Mallika,意译作胜鬘夫人。中印度迦比罗卫城人。幼名明月。父为摩纳婆,母为婆罗门种。于其父殁后,沦为摩诃男(Mahanama)之婢,尝受命至园林采花结鬟以呈之,摩诃男见之大喜,令住园中日日结鬘,故又名‘胜鬘’(与胜鬘经所说之夫人同名,但彼为此末利夫人之女)。后因以饭食供养佛陀之功德,而得脱离婢身,成为憍萨罗国胜光王(即波斯匿王,Pasenadi)之夫人,生有恶生太子(即毗琉璃太子,Vidudabha)。又四分律卷十八则言末利夫人系舍卫城婆罗门耶若达之婢女,名黄头,常守末利园(末罗园)。后值如来入城乞食,黄头见佛相好而生信心,以食施佛,自誓愿脱婢身,求为王之夫人。其后,适逢胜光王驾兵游猎,以天暑而避至园内,黄头接引王至凉处,敷衣使坐,供奉巧称王心,王知其聪明,乃聘为夫人。以其来自末利园中,故称末利夫人。
复于异时,王于五百女人中立为第一夫人,在高殿上,便自念言:“我以何业报因缘得免于婢,今受如是快乐。”
复作是念:“将是我先以和蜜干饭分施与沙门,以此因缘故今得免婢,受如是快乐耳!”
即问左右人言:“舍卫城中颇有如此像貌沙门否?”
答言:“有;是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夫人闻已欢喜,便欲往至佛所,即诣王波斯匿白言:“我欲见佛礼拜问讯。”
王报言:“宜知是时。”
末利夫人即严驾五百乘车、五百婇女侍从,出舍卫城诣祇桓精舍,到已下车步入园中。
遥见如来,颜貌端正、诸根寂定,得上调伏如调象王,又如澄渊清净无秽,见已欢喜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以何因缘受女人身,颜貌丑陋见者不欢,资财乏少无有威力?
“复何因缘颜貌丑陋见者不欢,资财无乏无有威力?
“复何因缘颜貌丑陋见者不欢,资财无乏大有威力?
“复何因缘颜貌端正见者欢喜,资财无乏大有威力?”
尔时世尊告末利夫人:“或有女人心多瞋恚喜恼于人,若以少言现大瞋恚,若以多言亦现大瞋恚;亦不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来乞求者,衣服、饮食、象马、车乘、香华、璎珞、房舍、卧具、灯烛,一切皆不施与;若见他得利养而生嫉心。
“是故末利,女人多瞋恚故,颜貌丑陋见者不欢;以不布施故,资财乏少;见他得利养生嫉妒故,无有威力。
“若末利,女人心多瞋恚喜恼于人,以少言现大瞋恚,以多言亦现大瞋恚,而能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来乞求者,衣服、饮食、象马、车乘、香华、璎珞、房舍、卧具皆给与之,见他得利养而生嫉姤。
“是故女人多瞋恚故颜貌丑陋,以布施故资财无乏,心生嫉姤故无有威力。
“若末利,女人心多瞋恚喜恼于人,以少言现大瞋恚,以多言亦现大瞋恚,而能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来乞求者,衣服、饮食、华香、璎珞乃至房舍卧具灯烛皆给与之,见他得利养者心不嫉姤。
“是故女人以瞋恚故颜貌丑陋,以布施故资财无乏,以见他得利养不生嫉姤故有大威力。
“若末利,女人无有瞋恚、不恼于人,若闻少言、多言亦不现大瞋恚,而能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来乞求者,象马、车乘、衣服、饮食乃至灯烛皆给与之,见他得利不生嫉妒。
“是故末利,女人不瞋恚故颜貌端正,以布施故资财无乏,不嫉妒故有大威力。
“如是末利,以此因缘故,女人颜貌丑陋、资财乏少、无有威力;以此因缘女人颜貌丑陋、资财无乏、无有威力;以此因缘女人颜貌丑陋、资财无乏、有大威力;以此因缘女人颜貌端正、资财无乏、有大威力。”
尔时末利夫人重白佛言:“大德,我前世时,多瞋恚喜恼于人,少言而现大瞋恚,以多言亦现大瞋恚;何以故?而今我受形丑陋人不好喜,以是故知。
“大德,我前世时,能行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来乞求者,衣服、饮食乃至灯烛皆给与之,是故我今日资财无乏。
“大德,我前世时见他得利养不生嫉妒心,故今日有大威力;今此波斯匿王宫中五百女人,皆是刹利种姓,而我于中尊贵自在。
“大德,我自今已去不复瞋恚恼于他人,不以少言、多言而现大瞋恚;常当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来乞求者,衣服、象马、车乘乃至灯烛皆给与之;若见他得利养心不生嫉妒。
“大德,我自今已去尽形寿归依佛法僧,听为忧婆私,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优婆私诃/优婆斯/优波赐迦/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尔时世尊,与末利夫人无数方便说法开化,劝令欢喜。
所谓法者,说施说戒说生天之法,呵欲为过、欲为不净上漏缠缚,赞叹出离、解脱为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已得果证。
时末利夫人重白佛言:“我今第二、第三归依佛法僧,听为优婆私,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从坐起头面礼佛足绕三匝而去,还至宫中劝喻波斯匿王令得信乐。
王既信乐已,便听诸比丘入出宫閤无有障阂。
閤(gé) = 旁门,小门[small
side door]。
阂(hé) = 从门外关门。(阻隔,不畅通;妨碍[hinder;obstruct;separate;block]。)
时迦留陀夷,到时着衣持钵往入波斯匿王宫。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时王与夫人昼日共眠,夫人遥见迦留陀夷来,即起被衣,以所被大价衣拂拭床座令坐。
时夫人失衣堕地形露惭愧而蹲,时迦留陀夷见已,寻还出宫。
蹲(dūn) = 坐[sit]。(虚坐。屈两膝如坐,臀部不着地[squat
on the heels]。)
王问夫人:“向者比丘见汝形耶?”
夫人白王言:“虽见如兄弟姊妹无异,此事无苦。”
时迦留陀夷还至僧伽蓝中,语诸比丘:“波斯匿王第一宝者,我今悉见。”
比丘问言:“汝见何等宝耶?”
迦留陀夷答言:“我见末利夫人形露悉得见之。”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云何乃入王宫至婇女间?”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言:“汝实入王宫乃至婇女间耶?”
答言:“实尔,世尊。”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入王宫婇女间?”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刹利水浇头王种,王未出未藏宝而入,若过宫门阈者,波逸提。’
阈(yù) = 门槛[threshold]。(门户;门口[gate;door]。)
“比丘义如上。
“王刹利水浇头种者,取四大海水、取白牛右角、收拾一切种子,盛满中置金辇上,使诸小王舆辇,王与第一夫人共坐辇上,大婆罗门以水灌王顶上。
辇(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若是刹利种,水灌顶上作如是立王,故名为刹利王水浇顶种。
“若是婆罗门种,毗舍、守陀罗种,以水灌顶作如是立王,亦名为刹利王水浇头种。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ais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r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未出者,王未出、婇女未还本处。
“未藏宝者,金银、真珠、车磲、玛瑙、水精、琉璃、贝玉一切众宝璎珞,而未藏举。
“若比丘,王刹利水浇头种,王未出未藏宝,若入王宫过门阈者,波逸提。
“若一足在外、一足在内,发意欲去,若共期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罗。
“除王刹利种,若入余粟散小王豪贵长者家,入过门阈者,一切突吉罗。
粟(sù) = 粟子,谷子[foxtail millet;millet] 。(谷粒[grain]。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粟散王 = 小王之数众多,犹如粟散,故称粟散王。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王已出;若婇女还本处,所有金宝璎珞已藏举;若有所奏白;若被请唤;或为力势所执将去;若命难、梵行难,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捉宝戒第八十二
= 任何比丘拣起或使人拣起一样贵重物品或被认为是贵重物品的东西时,除非是在僧道院和屋子里(他拣起后想他人来认领)。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外道弟子居士从拘萨罗国在道行,道边止息,忘千两金囊而去。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时有众多比丘亦从彼道行,后来亦止息道边,见此金囊在地,自相谓言:“为且持去,若有主识者当还。”
囊(náng) = 口袋[bag;pocket]。
即持而去。
时彼居士,忘此金囊前行数里乃忆,疾疾而还。
诸比丘遥见,自相谓言:“此人来者行疾,必是金主。”
诸比丘即问言:“欲何所至?”
居士报言:“汝自去,何须问我为?”
诸比丘言:“见语所往处何苦耶?”
报言:“我乃于某处止息,忘千两金囊,故今往彼取之。”
诸比丘即出金囊示之言:“是汝物非?”
居士报言:“是我囊耳,但此中物何故少?”
诸比丘言:“我等实正得尔许耳。”
居士即诣官了之。
时王波斯匿身自在座断事,遣信唤诸比丘。
诸比丘往,问言:“诸大德,此事云何,如彼人语否?”
诸比丘白王言:“我等所得正有此耳,更无。”
时居士言:“我所有物者乃有若干。”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王即敕人,如彼所说斤两,取库中金来盛着此囊中。
即如教取金盛之,其囊不受。
王语居士言:“此非汝物,汝更自求去。”
即治其罪,更税家财物,并此金一切入官。
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言:“云何自手捉金银,使居士为官治罪并税家财物尽没入于官?”
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自手捉金银,使王罚谪居士并财物没入于官?”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若宝若宝庄严,自捉、若教人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舍卫城中世俗常法妇女节会日,毗舍佉母自庄严璎珞从祇桓边过,而彼得信乐心,复作是念:“我何用女人节会为?我今宁可往世尊所礼拜问讯。”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毗舍佉 = Visakha/Vesakha,意译作别枝、长养。乃星宿之名,指氐宿。/意译善格、季春。即印度历之二月,属渐热时、春时、热时。
彼即回还入祇桓精舍,心自念言:“我不宜着璎珞庄严具往见世尊,今当先脱却然后乃见礼拜世尊。”
时将从在一树下,脱身宝衣璎珞积置树下乃成大积,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世尊即与方便说法开化欢喜。
时毗舍佉母闻如来说法甚大欢喜,前礼佛足绕已而去。
心存于法,直出祇桓门,忘取璎珞宝衣严身具。
还家乃忆,作是念言:“若我遣信往取衣,脱不得,便能辱诸比丘。”
即止不遣使往取。
有一比丘见毗舍佉母入祇桓诣树下时,又见出时竟不诣此树下。
彼比丘便往树所,见诸宝衣璎珞积在一处,见已心疑不敢取。
念言:“世尊制戒,若比丘捉宝、若宝庄饰,自捉、若教人捉,波逸提。”
彼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言:“自今已去听在僧伽蓝内,见有遗物为不失坚牢故当取举之;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捉金宝、若宝庄严,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蓝中,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有众多比丘从拘萨罗国在道行,下道至一无住处村,问彼人言:“此中何处有空房舍可止宿处?”
诸人语言:“此有某甲巧师家,有空房舍可往止宿。”
诸比丘往巧师舍,语言:“我欲寄宿可尔否?”
报言:“可尔。”
诸比丘即入其舍内敷草蓐而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尔时巧师,有已成金、未成金、已成未成金,已成银、未成银、已成未成银,置舍内而舍去。
时诸比丘,为守护故竟夜不眠,恐人盗此金银去。
夜过已巧师来入屋,问讯诸比丘言:“诸尊夜得安眠否?”
比丘报言:“不得眠。”
即问言:“何故不得眠?”
比丘报言:“汝留此杂物置屋中,我等竟夜为守护故不得眠。”
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在他家止宿时,若屋中有物为不失坚牢故应收举;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若宝及宝庄饰,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蓝中及寄宿处,波逸提;若比丘,在僧伽蓝中若寄宿处,捉宝若以宝庄严自捉、教人捉,当作是意:“若有主识者当取”;作如是因缘非余。’
“比丘义如上。
“宝者,金银、真珠、虎珀、车渠、马瑙、琉璃、贝玉、生像金。
生像 = 指金与银。生,Jata-rupa,又作生色,谓本来之色,即金之意;像,Rupiya,又作似色,似生色之色,即银之意。二者合称为生像,又作生色似色,或生色可染。在律宗,禁止出家者手取生像(金银)。
“宝庄严者,铜铁、铅锡、白镴以诸宝庄饰也。
铅(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锡(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镴(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镴”、“锡镴”>。
“若比丘,在僧伽蓝内若舍内,若宝、宝庄饰,自捉、若教人捉,当识囊器相、识裹相、识系相,应解囊器看,知几连缀、几未连缀、几方几圆、几故几新,若有求索者,应问言:‘汝物何似?’
缀(zhuì) = 缝[sew;stitch]。(连结[connect]。)
“若相应应还,若不相应应语言:‘我不见如是物。’
“若有二人俱来索,应问言:‘汝物其形何似?’
“若言相应者应还,若不相应当语言:‘我不见如是物。’
“若二人语俱相应,应持物着前,语言:‘是汝等物各取去。’
“若比丘,在僧伽蓝内若舍内,若宝、若宝庄饰,若自捉、若教人捉,若不识囊相、裹相、系相,突吉罗。
“若解囊不看几连缀、几未连缀、几方几圆、几新几故,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至僧伽蓝内、若宿处,若宝、若宝庄饰,若自捉、若教人捉,识囊相、裹相、系相、解囊看知几连缀、几未连缀、几方几圆、几新几故,若二人俱来索问言:‘汝物形何似?’
“若语相应者还,若不相应当语言:‘我不见如是物。’
“若二人语俱相应者,当持物着前语言:‘是汝物者持去。’
“若是供养塔寺庄严具,为坚牢故收举,如是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