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

四十华严-卷第七


卷第七

尔时,海幢比丘从其眉间白毫相中出无量百千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帝释天王,威德光明超过天众。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ra Devanam indr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舍离世间一切欲乐,于诸境界而得自在,摩尼宝珠以系其顶,身光映蔽诸天宫殿,震动一切须弥山王,觉悟一切放逸天众;叹福德力、说智慧力、生其乐力、持其志力、增其所有清净念力、坚其所发菩提心力,赞乐见佛令除世欲,赞乐闻法令厌世间,赞乐观智令绝世染,止脩罗战、断烦恼诤、灭怖死心、发降魔愿、兴立正法;须弥山王成辨众生一切事业,念念调伏无量众生,如是所作周遍法界。
(yuè) = 音乐[music](lè = 喜悦;愉快[happycheerfuljoyful]/安乐[easy]/yào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从其额上出无量百千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诸梵天王。
色相端严,世间无比,威仪寂静,言音美妙,请佛转法,叹佛功德,令诸菩萨心生欢喜,能办众生无量事业,如是普遍十方法界。
端严 = 谓端正庄严。

从其头上出无量百千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诸菩萨众,皆以相好庄严其身。
其诸菩萨各于其身肢节毛孔一切普放大光明云,显现诸佛往昔所行菩萨行海,宣说菩萨种种妙行,所谓: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行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所施物并所随顺相应行海;示导一切悭吝众生永离悭著,成就舍心,常行惠施,摄取众生令住无上檀波罗蜜,显示诸佛相好功德令得众宝庄严世界,及示依正所出生因令诸众生爱乐修习。
(qiān) = 吝啬[stingy]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行尸波罗蜜,并所随顺相应行海;令诸众生于五欲境深生厌离,于诸佛境专意趣求,除颠倒想,恒正思惟,断邪分别,永离诸恶,念菩萨戒,摄诸众生住大慈悲,称赞解脱,护持如来究竟戒品,普令众生住于佛戒;说一切有悉皆如梦,了达诸法自性皆空,说诸欲乐无有滋味,令诸众生远离欲缚,出烦恼垢。
慈悲 = 慈,Metta;悲,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行忍波罗蜜,并所随顺相应行海;令诸众生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具忍辱力;称扬赞叹金色身业,离瞋恚垢;起慈悲行、止杀害心、绝畜生道。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修勤波罗蜜,并所随顺相应行海;令诸菩萨精进勇猛,为一切智勤求正法,供养承事一切如来,恭敬赞叹心无疲厌;令诸世间不起放逸,摄取众生令离苦蕴,入佛究竟圆满智海。
/放逸 = Pramada,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修禅波罗蜜,并所随顺相应行海;令其散灭尘劳障翳,永舍憍慢,不起贪瞋,荫清凉云,除烦恼热,竭生死海,摧业结山,调伏众生,安住妙法,究竟令其心得自在。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修般若波罗蜜,并所随顺相应行海;普耀正见智慧电光,令诸众生照达本性,普震清净妙法雷音,令诸众生增长功德,摧灭一切我慢高山,拔出一切诸见毒箭,决除一切疑惑翳膜,令诸众生得自在智。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修方便波罗蜜,并所随顺相应行海,随顺世间种种所作,令诸众生究竟成熟,
虽普调伏一切众生而于众生无所染著,
虽普照明诸佛众会而于众会心无所著,
虽离生死而于诸趣自在受生,
虽现世间而于涅槃入出自在,
虽能了达生死涅槃无二无别而常善巧饶益众生,安住菩萨圆满自在,超出世间到于彼岸。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成愿波罗蜜,并所随顺相应行海,令诸菩萨尽未来际乘四愿轮游正觉路遍周刹海,利乐众生摧无明山,裂爱欲网,解众结缚,永灭无馀,示现神通种种变化令诸众生寿命自在。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成力波罗蜜,并所随顺相应行海;
演说菩萨大总持力、
方便法音妙辩才力、
成熟众生广大愿力、
摧伏魔怨智自在力、
制诸外道心无畏力,身力坚固犹若金刚能碎一切大铁围山,能灭十方一切劫火,能竭海水,能吞猛风,掌擎尽空所有世界而于身力无有损减,令诸众生净治三昧普于一切自在受生。
(qíng) = [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称扬赞叹一切诸佛往昔所修智波罗蜜,并所随顺相应行海,分别演说种种智地,所谓:
普生诸佛十力、无畏、一切功德具足智地、
普满诸佛一切相好自在庄严具足智地、
普发菩萨一切大愿具足智地、
普遍摄受一切众生具足智地、
普为众生显示无我具足智地、
普遍观察一切众生种种心念具足智地、
普遍分别一切众生根解差别具足智地、
普遍随顺一切众生信乐差别具足智地、
普遍了知一切众生甚深业海无量差别具足智地、
普遍趣入一切众生无量愿海心乐差别具足智地。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愿波罗蜜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力波罗蜜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智波罗蜜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从其顶上肉髻之中出无量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如来之身,其身最胜世无能比。
诸相随好清净庄严,威光赫奕如真金山,无量光明普照十方。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
(yì) = [great](光明[bright])
演妙圆音普周法界,示现无量大神通力,为诸世间普雨法雨随其所应皆令获益,所谓:
为坐菩提场诸菩萨雨大法雨,名平等现前智;
为灌顶位诸菩萨雨大法雨,名普门法界;
为法王子位诸菩萨雨大法雨,名入诸菩萨普庄严门;
为童真位诸菩萨雨大法雨,名住坚固山大法智云;
为不退位诸菩萨雨大法雨,名普遍庄严平等海藏;
为成就正心位诸菩萨雨大法雨,名以金刚智普照境界;
为方便具足位诸菩萨雨大法雨,名普摄众生自性庄严门;
为生贵位诸菩萨雨大法雨,名如来圆满随顺世间;
为修行相应位诸菩萨雨大法雨,名演法本际悲愍世间;
为治地位诸菩萨雨大法雨,名积集法藏;
为初发心诸菩萨雨大法雨,名普摄众生平等庄严;
为广大信解诸菩萨雨大法雨,名如来愿藏无尽解脱;
为无色界诸天雨大法雨,名普门智无尽藏;
为梵世诸天雨大法雨,名无量教声普门智藏;
为他化自在天雨大法雨,名能生法力资具无尽藏;
为诸魔众雨大法雨,名种种心幢勤求一切智;
为化乐诸天雨大法雨,名净念智宝住种种善轭;
为兜率诸天雨大法雨,名菩萨生意种种愿宝幢;
为夜摩诸天雨大法雨,名随顺如来净念欢喜藏;
为忉利诸天雨大法雨,名疾见如来出生庄严爱乐藏;
为诸龙王众雨大法雨,名出生菩萨厌离龙趣种种神变欢喜幢;
为夜叉王众雨大法雨,名见佛欢喜普遍法界如来神变藏;
为乾闼婆王众雨大法雨,名一切如来集法音声云;
为阿脩罗王众雨大法雨,名金刚智轮大法境界;
为迦楼罗王众雨大法雨,名无边光明出生一切如来方便;
为紧那罗王众雨大法雨,名一切如来饶益世间殊胜智云;
为摩睺罗伽王众雨大法雨,名爱乐速疾增长法;
为诸人王众雨大法雨,名得一切众生胜智慧法;
为地狱众生雨大法雨,名寂静音声正念庄严;
为畜生众生雨大法雨,名随顺如来具智慧藏无恶业道声;
为阎罗王界众生雨大法雨,名不舍众生出生如来波罗蜜声;
为诸厄难处众生雨大法雨,名寂静音声普遍安慰悉令众生永离忧苦咸得入于贤圣众会,如是所作充满十方一切法界。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束缚[bind])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十地住/十法住/十解/十住 = 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
初发心住
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入圣胎
治地住
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修行住
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生贵住
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方便具足住
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长养圣胎
正心住
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不退住
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童真住
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法王子住
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出胎
灌顶住
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海幢比丘各于其身一切毛孔一一皆出无量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大光明网;
一一光明具阿僧祇色相;
一一色相有阿僧祇庄严;
一一庄严现阿僧祇境界;
一一境界辨阿僧祇事业,如是普遍十方法界。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尔时,善财复于如是大光网中,悉见海幢往昔所修一切菩萨三世所行檀波罗蜜,悉舍一切内外所有圆满施行。
往昔所修一切菩萨三世所持尸波罗蜜,从初发心尽未来劫誓舍身命,不起一念毁犯之心。
往昔所修一切菩萨三世相应忍波罗蜜,或遇损害头、目、手、足,断截肢节、恶言毁辱,悉能安受无有动乱;恒思舍离怨害之心,观自他身无有我相,生大慈悲成一切智,以是因缘获得菩萨具足相好自在色身;示一切身于一切处、经一切劫、受一切苦,勤求正法利益众生,不起一念厌退之心;种种神变普遍十方等众生界,现一切身如影随形充满法界。
往昔所修一切菩萨三世所行勤波罗蜜,所学三世诸佛菩萨,勇猛精进离相妙行,所现种种神通变化,震动十方一切世界诸大海水;令诸众生精勤匪懈,厌生死海出离魔界,一切外道无不怖惧,一切魔军无不摧碎,光照十方一切法界,令诸菩萨修种种行,种种神变,普利众生。
往昔所修一切菩萨三世所求禅波罗蜜,或见受身生诸族姓,或为国王遇善知识发菩提心,厌弃国城,出家学道,立大誓愿,种种威仪,坚持禁戒,身心寂静,修诸禅定。
往昔所修一切菩萨三世所成般若波罗蜜,为欲开发一切智故,勤求佛法,生正见心;为欲拔济诸众生故,事善知识,亲近承事不违言教,尊重恭敬深生信心,礼拜供养情无懈倦;勤求如来一句正法,遍舍一切内外所有,于身、命、财,心无吝惜,乃至勤求一切法句亦复如是,如是念念尽未来际诸所修行,皆为成就一切众生,究竟圆满智慧业故。
往昔所修一切菩萨三世相应方便波罗蜜,能于一切诸趣类海,普现一切众生色相相似身云;以种种威仪善巧摄受,普令众生获大饶益。
往昔所求一切菩萨所发三世愿波罗蜜,所谓:供事一切诸佛愿、成熟一切众生愿、严净一切佛刹愿,如是所发一切誓愿,圆满修行所成功德,具足一切如来相好,修诸对治一切善法,灭除一切生死过患,尽未来劫利益众生,誓愿无尽。
对治 = Pratipaksa,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往昔所修一切菩萨三世相应力波罗蜜,所谓:出生大愿力、普供诸佛力、普净佛刹力、普修妙行力、普化众生力。
往昔所修一切菩萨三世所行智波罗蜜,恒以一切微细境界圆满智力,启悟法界一切众生无明睡眠,咸令开觉,究竟出生一切智道。
海幢比丘各于其身从足至顶,乃至一切毛孔之中所现境界,善财童子于念念中无不明见。

尔时,善财一心观察海幢比丘,深生渴仰,
忆念彼不思议三昧解脱,
随顺彼不思议三昧自在,
思惟彼不思议利益众生巧方便海,
深入彼不思议无作妙用普庄严门,
爱乐彼不思议甚深信解清净境界,
观察彼不思议庄严法界清净智,
安住彼不思议受佛究竟加持智,
出生彼不思议菩萨自在力,
坚固彼不思议菩萨大愿力,
增广彼不思议菩萨诸行力。
渴仰 =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如是住立,思惟观察,一日一夜,乃至经于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乃至六月,复经六日,过此已后海幢比丘从三昧起。

善财尔时以身布地恭敬作礼,起立合掌叹未曾有,赞言:“圣者!如此三昧希有奇特,
“此三昧门最为甚深,
“此三昧门最为广大,
“此三昧门境界无量,
“此三昧门神变难思,
“此三昧门光明无等,
“此三昧门庄严无数,
“此三昧门威力难制,
“此三昧门境界平等不动不乱,
“此三昧门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此三昧门方便无量有胜堪能。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所以者何?如此三昧利益无尽,以能除灭一切众生无量苦蕴故;所谓:能令一切众生断贫穷业故,出地狱苦故,免畜生趣故,绝饿鬼因故,闭诸难门故,开人天道故,亲近一切安乐法故,出生人天殊胜乐故,令其爱乐定境界故,能令增长有为乐故,能为显示勤求出离三界法故,能为引发勤求无上菩提心故,能使增长大福智聚出生因故,能令速疾增长广博大悲心故,能令出生广大愿力故,能令照明菩萨智道故,能使庄严波罗蜜道故,能令深入最胜大乘故,能令明了普贤妙行故,能令趣入诸菩萨地智光明故,能令积集成就菩萨诸愿行故,能令安住一切智智境界中故,能令清净一切菩萨变化力故,能令勤求一切加持自在力故。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圣者!此三昧门名为何等?”

海幢告言:“善男子!此三昧名普眼舍得,亦名般若波罗蜜境界清净光明,亦名平等清净普庄严门。
“善男子!我以修习此平等清净普庄严门而为上首,具足圆满百万阿僧祇最胜最尊无比三昧。”

善财白言:“圣者!此三昧境界究竟唯如是耶?”
= 这种三昧的究竟境界,就只有这样吗?

海幢言:“善男子!此三昧门境界甚深广大无量,若有修习,身心寂静。
“入三昧时:了知十方一切世界无所障碍,
“往诣十方一切世界无所障碍,
“入出十方一切世界无所障碍,
“庄严十方一切世界无所障碍,
“修治十方一切世界无所障碍,
“严净十方一切世界无所障碍,
“见一切佛普遍十方无所障碍,
“观一切佛广大威德无所障碍,
“知一切佛游戏神通无所障碍,
“证一切佛甚深智力无所障碍,
“入一切佛大功德海无所障碍,
“兴一切佛无上法云无所障碍,
“受一切佛无量法雨无所障碍,
“于诸佛法修习妙行无所障碍,
“知一切佛转妙法轮平等智性无所障碍,
“入一切佛道场众海现神通力无所障碍,
“随顺十方一切诸佛所起妙行无所障碍,
“观察十方一切诸佛演说妙法无所障碍,
“普入十方一切佛刹咸起神通无所障碍,
“大悲摄受十方众生令其出苦无所障碍,
“常起大慈充满十方与众生乐无所障碍,
“普见十方一切诸佛心无厌足无所障碍,
“普入十方一切众生种种解海无所障碍,
“普知十方一切众生种种根海无所障碍,
“普知十方一切众生种种业海无所障碍。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波罗蜜清净光明三昧法门,如诸菩萨摩诃萨所入甚深究竟智海,
“所净最胜诸法境界,
“所达一切诸佛法门,
“所往十方无量佛刹,
“所有大智总持光明,
“所住圆满自在三昧,
“所现清净种种神通,
“所具无尽辩才大海,
“所得无畏美妙音声善巧宣说诸地功德,
“所能拥护一切众生;而我何能知其妙行,叹其功德,显其境界,赞其愿力,现其光明,入其度门,达其所证,集其胜业,了其次第,知其普遍,住其三昧,见其心境,说其正道,辨其威势,得其所有平等智慧?
(dá) = 道路畅通。泛指畅通[lead togo to](到达,通到[reachachieveattain]/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thoroughly understand])

“善男子!从此南行至海潮处,彼有大城名圆满光,其城有王名妙圆光。
(cháo) = 海水的涨落[tide]
“于彼城东有一园林名普庄严,王有夫人名伊舍那,为优婆夷,止住此林修菩萨行;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于海幢比丘所得最胜法,获坚固身,证三昧境,究竟明彻,住清净解,悟深法界。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其心随顺诸佛教海,于诸法门忆持不忘;安住广大普庄严门,智慧光照充满十方,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五体投地礼海幢足,绕无量匝,重复顶礼,恭敬瞻仰,思惟观察,想其容止,持其名号,念其功德,观其行愿,忆其言音,思其三昧,想其所行广大境界,受其所得总持智慧清净光明,咨嗟恋慕,辞退南行。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容止(róng zhǐ) = 仪容举止[manners]
(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7)普庄严园林>伊舍那优婆夷
尔时,善财童子蒙善知识力,令功德身信解圆满,
依善知识教正念思惟,
念善知识语递相开发,
于善知识行深生惭愧,爱乐恭敬,
观善知识心善巧摄受,倍益欢喜。
(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 Samnisraya,为依止、依凭之意。有能依、所依之别,二者系相对而立者。依赖、依凭者,称为能依;被依赖、依凭者,称为所依。如地与草之关系,地为所依,草为能依。对所依者而言,有直接力量者(亲所依),称为所依;反之,力量微弱而间接者(疏所依),称为依。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作是念言:“因善知识令我普见一切诸佛;
“因善知识令我普闻一切佛法;
“善知识者是我师范,示导于我一切智法,普令见故;
“善知识者是我眼目,令我普见诸佛境界如虚空故;
“善知识者是我渠流,引我令入诸佛如来莲华池故。”

如是思念,渐次南行,向海潮处。
至彼城东,见普庄严园众宝垣墙周匝围绕,一切宝树行列庄严。
(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háng) = 道路[road](直排为行,横排为列[linerow]/连续贯穿[run through]/xíng = /héng)
宝树 = 谓珍宝所成之树林,指极乐净土之草木。
所谓:诸宝叶树枝叶枎踈,光彩鲜明,敷荣微妙;
诸宝华树,雨众妙宝;
拘苏摩华,发焰舒光,布散于地;
诸宝香树,吐妙香云,香气氛氲,普熏十方诸佛世界;
诸宝鬘树,雨大宝鬘,庄严宝林,处处垂下;
摩尼王树,普雨种种大摩尼宝,遍布充满,随处庄严;
一切天宝劫波衣树,普雨种种妙宝缯彩杂色衣服,随其所应敷布严饰;
宝音乐树出妙乐器,微风吹动发和雅音,其音美妙过诸天乐;
诸宝资具庄严藏树,各雨众宝珍奇玩好;
诸庄严具处处分布,以为严饰。
宝华 = 谓至宝之妙花。
拘薮摩/俱苏摩/拘苏摩 = Kusuma,意译作花,乃花之总称。
(fēn) = 古时迷信说法指预示吉凶的云气,多指凶气[ferocious look](泛指雾气;云气[fogmistthin,floating clouds]/气氛[atmosphere])
(yūn) = 氤氲。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dense mist]
氛氲(fēn yūn) = 茂盛、丰盛/香气很浓的样子/吉祥之气。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劫树/劫波树 = Kalpataru,意译如意树。为生于帝释天所居喜林园中之树名。劫波,即时间之义。关于此树名称之由来,据金刚顶经卷四载,劫波树能应时产生一切所需之物,如衣服、庄严之饰物、日常用具等,故有此称。另一说则谓,由此树之花开花谢而可测知昼夜时间,故称为劫波树。此外,在印度常有长者将香花、璎珞等宝物挂于树上,普施大众之风习;所用以悬挂宝物之树即称为劫树或宝树,此一风习或系模仿喜林园劫波树能产生种种宝物之说而形成者。

其地清净无有高下,宽广平坦,种种庄严。
园中具有百万殿堂大摩尼宝之所合成,百万楼阁阎浮檀金以为校饰,百万宫殿毗卢遮那摩尼宝王间错庄严,云构龙盘,延袤远近,甍栋相承,势如飞动。
殿堂 = 为佛寺中各重要屋宇之总称。殿,系安奉佛菩萨像以供礼拜祈祷之处;堂,系供僧众说法行道之处。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错误[errormistake])
(pán) = 盘子,浅而敞口的盛物器[trayplatedish](围绕;缠绕[wind])
(mào) = 长度,特指南北距离的长度[lengthwise from north to south](泛指长度[length])
延袤(yán mào) = 接连不断[continuous]
(méng) = 屋脊;屋栋[rafter under the roof](房屋[house])
(dòng) = 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ridgepole]
甍栋(méng dòng) = 屋梁。
百万浴池七宝合成,一切妙宝以为其岸;细妙金沙,澄布其底;七宝阶道、摩尼栏楯,周匝围绕,四面庄严;宝草芬芳,夤缘际畔;栴檀香水盈满其中,调适温凉随众生意。
浴池 = 为浴身所设之池塘。于印度,除浴室之外,有承受雨水作池,或盛清流洗浴。印度为热带,故随处设之,以供澡浴之用。
(jiē) = 台阶[steps](梯子[stairs])
栏楯(lán shǔn) = 指附于建筑物之栏杆,或指围绕树木之栅。详言之,纵者为栏,横者为楯。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yín) = 恭敬[respect](攀附上升[climb the official ladder])
夤缘(yín yuan) = 本指攀附上升,后喻攀附权贵,向上巴结[try to advance one's career by carrying favour with important peoplemake use of one's connections to climb up])
际畔(jì pàn) = 边际;界限。
栴檀/旃檀(zhān tán)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为常绿之乔木,干高数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为粉末,可为檀香,或制香油,叶长约五公分,枪锋状对生,房状花。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宝树林间,宝渠分布,水清宝珠周遍间错,昼夜常流八功德水;水中多有凫雁、鸳鸯、白鹤、孔雀、迦陵频伽、拘枳罗等杂色诸鸟,飞集往来,游戏出没,整毛理翮,游泳翱翔,出妙好声清切和雅,犹如天乐令人乐闻。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fú) = 水鸟,俗称“野鸭”[teal]
(yàn) =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wild goose]
迦陵频伽鸟 = Karavika,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
居枳罗鸟/瞿翅罗鸟 = Kokila,产于印度之黑色杜鹃鸟,意译作鸦鸥、鹚鸥、好眼鸟、好声鸟、妙声鸟、美音鸟。此鸟之音声极美,而外形丑陋,乃从其声为名。多栖息于密林间。
(hé) = 羽毛中间的硬管[quillshaft of a feather](羽毛[feather])
(áo) = 翅膀上下振动而回旋地飞[fluttersoarstake wing]
(xiáng) = 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circle in the airsoar]
(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
(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宝多罗树周匝行列,覆以宝网,垂诸金铃,微风徐摇,恒出美音;建立无数摩尼宝幢、杂宝缯幡,四面垂饰,光明普照百千由旬。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宝网 = 谓珍宝结成之罗网。帝释宫之罗网,称为帝网,亦称因陀罗网。
(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其中复有百万陂池,香水湛然,清莹澄澈,随时坚细,栴檀香泥澄垽其下,一切上妙众宝莲华菡萏芬敷,大摩尼华光色照耀。
(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澄澈(chéng chè) = 清澈、明亮。
(yìn) = 泥渣[sediment]
菡萏(hàn dàn) =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lotus bloom <flower>](荷花的別名。)
园中复有广大宫殿,名庄严幢海藏,妙宝以为其地,种种形像悉现其中,毗琉璃宝以为其柱,阎浮檀金宝庄严网弥覆其上,重楼挟阁巍巍高大犹妙金山,见者欣乐。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xié) = 用胳膊夹住[hold sth. under the arm](怀抱,怀有[harbor])
(wēi) = 高大[towering]
种种胜宝以为庄严;光藏摩尼恒吐妙光,以为照耀;毗卢遮那藏摩尼宝王殊丽校饰,辉映分明;一切众宝无价香王咸出妙香,普熏一切。
所谓:具足一切最胜妙宝香王,香气普腾氤氲成雾;普现如意妙宝香王,香气随应周闻法界;随根觉悟妙宝香王,凡所嗅闻,诸根聪利,能于正法精勤匪懈。
氤氲(yīn yūn) = 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dense mist]

其宫殿中复有无量宝莲华座周回布列。
布列(bù liè) = 分布陈列;遍布。
所谓:光照十方妙藏摩尼宝莲华座、
毗卢遮那如意摩尼宝莲华座、
无垢藏摩尼宝莲华座、
杂宝庄严摩尼宝莲华座、
普门庄严摩尼宝莲华座、
圆光庄严摩尼宝莲华座、
安住海藏清净庄严摩尼宝莲华座、
普焰光照摩尼宝莲华座、
金刚藏师子摩尼宝莲华座、
照耀世间摩尼宝莲华座;
如是无量摩尼宝莲华座,一一皆以不可思议妙宝缯带四面垂饰,不可思议众色摩尼以为庄校,于宫殿中光影相照平等庄严。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
空中复有百万宝帐,所谓:宝衣帐、宝鬘帐、宝华帐、宝香帐、阎浮檀金帐、宝枝垂覆帐、杂宝摩尼帐、妙宝璎珞帐、光焰金刚帐、诸天妓乐帐、象王神变帐、马王神变帐、帝释所坐摩尼宝帐;如是种种宝庄严帐严饰虚空。
(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象王 =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
复有百万诸大宝网弥覆其上,所谓:宝铃网、宝盖网、宝身网、海藏真珠网、绀琉璃摩尼宝网、师子摩尼宝网、月爱光明摩尼宝网、一切人天种种形像宝香网、一切杂色宝冠网、一切妙宝璎珞网;如是等网各于其上垂覆庄严。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天冠/宝冠 = 指饰以宝玉之冠。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复有百万大宝光明而为照耀,所谓:焰光摩尼宝光明、日藏摩尼宝光明、月藏摩尼宝光明、香焰摩尼宝光明、吉祥焰藏摩尼宝光明、莲华焰藏摩尼宝光明、焰幢摩尼宝光明、大焰摩尼宝光明、遍照十方摩尼宝光明、普现香云庄严具摩尼宝光明;如是等类大宝光明而为照耀。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常雨百万庄严具云,随意受用;
百万随时芬馥白栴檀香云,普熏道场;
百万天诸妙乐云,音声美妙;
百万天曼陀罗华云,而以布散;
百万诸天鬘带云,处处垂下以为严饰;
百万天宝缯彩云,处处垂布以为衣服;
百万出过诸天宝璎珞云,庄严林树及诸楼阁。
(fù) = 香,香气[fragrance]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百万欲界天子欣乐瞻仰,恭敬作礼;
百万诸天采女往修同行,常来其所,投身而下,亲近敬奉;
百万诸大菩萨恒诣道场,常乐闻法。

时,伊舍那具大人相,坐真金座,戴海藏真珠网冠,挂出过诸天真金宝钏,垂绀青发,顶髻庄严;
吉祥焰藏摩尼宝王以为鬘带,
毗琉璃摩尼宝以为耳珰,
师子口摩尼宝缘饰耳轮,
大如意摩尼宝王以为璎珞,庄严其颈,大威德帝青摩尼宝网以覆其首,种种光焰炽盛摩尼宝网罗覆其身;百千亿那由他众生曲躬恭敬,亲近供养。
(guà) = 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dāng) = 屋椽头上的玉质饰物,瓦当[eaves tile]/玉制的耳饰[jewelryesp. ear ringornament worn on the earlobe by a woman]

东方有无量众生来诣其所。
所谓: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如是色界一切诸天;欲界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诸龙、夜叉、乾闼婆、阿脩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及鸠盘茶,阎罗王界、大力鬼神、乃至一切人及非人、诸王众等,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其有见此优婆夷者,身病、心病,种种所缠,一切邪见、障碍执著所有惑苦,悉得除灭;
速离一切诸烦恼垢,
速拔一切诸见毒刺,
疾破一切诸障碍山,
深入无碍清净境界;
种植一切圆满善根,长养一切善法根芽,入于一切清净智门,普获一切陀罗尼门,普证一切大三昧海,通达一切诸佛教海,一切诸佛广大愿门无不开发,一切菩萨所修妙行皆悉现前,一切如来功德大海皆悉清净。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其心广大,具足一切自在神通;其身无碍,于一切处靡所不至,普诣十方无所依著,随顺成就一切法门。

尔时,善财童子入普庄严园,周遍观察;见伊舍那优婆夷,往诣其所,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正立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诸菩萨众,愿为我说。”
(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时,伊舍那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菩萨一解脱门,无间修习;若有众生暂见我身、暂闻我名、或听我法、忆念于我、与我同住、亲近随顺供给我者,悉不唐捐。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善男子!若有众生不种善根,不为善友之所摄受,不为诸佛之所护念;虽近于我经于多时,与我同住终不能见。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善男子!其有众生得见我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不退转。
“善男子!东方所有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常来至此处,于众宝妙师子座为我说法。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如来悉来至此处,于宝座为我说法。
宝座 = 指以宝玉庄饰之莲花座。一般称诸佛之座为莲花座,又多以七宝装饰,故称宝莲花座,或称宝座。
“善男子!我常不离见佛闻法,与诸菩萨而共同住,不离菩萨三昧解脱。
见佛 = 依观佛三昧或口称三昧,得见佛之相好色身。
听法/闻经/闻法 = 谓听闻佛之教法。凡从佛直接闻法、从高僧闻法、从经典闻法等,均通称为闻法。闻法乃信教入道之第一步,非易期得,诸经论多说闻法为世间难事,故称为闻法难,由闻法所得之智慧,称作闻慧;系三慧(闻、思、修)之一。
“善男子!我此会众有八万四千亿那由他,常在于此普庄严园与我同住,皆于往昔与我修习一切菩萨同类行门,不相离故,一切咸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其馀众生或久、或近住此园者,一切修我同类行门,亦皆普入不退转位。”

善财白言:“圣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久近耶?”

答言:“善男子!我忆曾于然灯佛所亲近承事,修行梵行,恭敬供养,闻法受持;
“次前于离垢佛所出家学道,受持正法;
“次前于星宿幢佛所闻法修行,欢喜供养;
“次前于妙胜吉祥佛所,次前于莲华德藏佛所,次前于毗卢遮那佛所,次前于普眼佛所,次前于梵寿佛所,次前于金刚脐佛所,次前于水天佛所。
燃灯佛/锭光佛/定光如来 = Dipam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qí) = 肚脐[umbilicus]
“善男子!我忆过去于无量劫、无量生中,如是次第三十六恒河沙佛所皆悉亲近,一心承事、恭敬供养、出家学道,所受正法,所发誓愿,所入三昧,所证解脱,如是一切种种行门我皆忆持,心无废忘,过此已往,佛智所知,非我能测。
已往(yǐ wǎng) = 在过去[beforepreviouslyin the past]
佛智 = Buddha-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善男子!应知菩萨初发心无有量,充满一切法界故;
“菩萨大悲门无有量,普入一切众生界故;
“菩萨大愿门无有量,究竟十方一切法界故;
“菩萨大慈门无有量,普覆一切众生界故;
“菩萨所修行无有量,于一切刹一切劫中恒修习故;
“菩萨三昧力无有量,令菩萨道不退转故;
“菩萨总持力无有量,能持世间随所应闻教法海故;
“菩萨智明力无有量,普能悟入三世佛教巧随顺故;
“菩萨神通力无有量,普现十方一切所有诸刹网故;
“菩萨辩才力无有量,圆音一演,令诸众生随类解故;
“菩萨清净身无有量,现身普遍诸佛刹故。”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修行 = Carya,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