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日星期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


卷第四十二

九会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会主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说法
等觉,妙觉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
#42卷而已
#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萨向佛问普贤菩萨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请普贤菩萨宣说。这时大众希望见到普贤菩萨并殷勤顶礼,普贤菩萨才以神力出现,向众广说十大种三昧的高深法门。

###菩萨十定之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无所著。
无所著 = 盖佛不着尘染,故称无所著。
“何者为十?所谓:于一切刹无所著,于一切方无所著,于一切劫无所著,于一切众无所著,于一切法无所著,于一切菩萨无所著,于一切菩萨愿无所著,于一切三昧无所著,于一切佛无所著,于一切地无所著。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是为十。

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奢摩他 = Śamatha,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么地/三昧地 = Samādhi,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定/禅那 = Dhyāna,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 Vipaśyanā,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三摩钵底 = Samāpatti,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此三昧云何入?云何起?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此三昧,内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内身起;
“同身入,异身起;异身入,同身起;
“人身入,夜叉身起;夜叉身入,龙身起;龙身入,阿修罗身起;阿修罗身入,天身起;天身入,梵王身起;梵王身入,欲界身起;
“天中入,地狱起;地狱入,人间起;人间入,余趣起;
“千身入,一身起;一身入,千身起;
“那由他身入,一身起;一身入,那由他身起;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阎浮提众生众中入,西瞿陀尼众生众中起;
(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西瞿陀尼众生众中入,北拘卢众生众中起;
“北拘卢众生众中入,东毗提诃众生众中起;
“东毗提诃众生众中入,三天下众生众中起;
“三天下众生众中入,四天下众生众中起;
“四天下众生众中入,一切海差别众生众中起;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
<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一切海差别众生众中入,一切海神众中起;
“一切海神众中入,一切海水大中起;
“一切海水大中入,一切海地大中起;
“一切海地大中入,一切海火大中起;
“一切海火大中入,一切海风大中起;
“一切海风大中入,一切四大种中起;
“一切四大种中入,无生法中起;

四大/四大种/四界/大种 = Catvari maha-bhutani,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唯以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通一切色法,故名大。
地大/地界
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
水大/水界
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
火大/火界
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
风大/风界
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为风大。

“无生法中入,妙高山中起;
“妙高山中入,七宝山中起;
“七宝山中入,一切地种种稼穑树林黑山中起;
(jià) = 种植五谷[sow grains](谷物;庄稼[cerealscropsgrains])
(sè) = 收割谷物,亦泛指耕作[harvestgather in the crops]
黑山 = 俱舍论卷十一所载,南赡部洲之北,三处地方各有三重黑山,其地暗黑,为恶鬼栖止之处;于禅林中转喻执着情识与分别作用,有如陷于黑山之暗穴,无法动弹。
“一切地种种稼穑树林黑山中入,一切妙香华宝庄严中起;
“一切妙香华宝庄严中入,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众生受生中起;
“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众生受生中入,小千世界众生众中起;
“小千世界众生众中入,中千世界众生众中起;
“中千世界众生众中入,大千世界众生众中起;
“大千世界众生众中入,百千亿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众中起;
“百千亿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众中入,无数世界众生众中起;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无数世界众生众中入,无量世界众生众中起;
“无量世界众生众中入,无边佛刹众生众中起;
“无边佛刹众生众中入,无等佛刹众生众中起;
“无等佛刹众生众中入,不可数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数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称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称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思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思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量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量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说不可说 = 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入,杂染众生众中起;
杂染 = 为‘清净’的对称,一切有漏法的总名。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杂染众生众中入,清净众生众中起;清净众生众中入,杂染众生众中起;
“眼处入,耳处起;耳处入,眼处起;
“鼻处入,舌处起;舌处入,鼻处起;
“身处入,意处起;意处入,身处起;
“自处入,他处起;他处入,自处起;
“一微尘中入,无数世界微尘中起;无数世界微尘中入,一微尘中起;
一尘/一微尘 = 指最微细之物。佛书中,谓物质之最小单位为一微尘。
“声闻入,独觉起;独觉入,声闻起;
“自身入,佛身起;佛身入,自身起;
“一念入,亿劫起;亿劫入,一念起;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
亿劫 = 表无限长之时间,乃百千万亿劫之略称。/表永远之意。
“同念入,别时起;别时入,同念起;
“前际入,后际起;后际入,前际起;
后际 = 未来。
“前际入,中际起;中际入,前际起;
“三世入,刹那起;刹那入,三世起;
三际/三世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真如入,言说起;言说入,真如起。
如来藏/佛性//真如//自性/自然/本性 = Prakti,事物的始终不变异之本质。
(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佛子,譬如有人为鬼所持,其身战动不能自安,鬼不现身令他身然;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自身入定他身起,他身入定自身起。
= 譬如有人,被鬼附体,其人的身体抖动不停止,自己不能安静,鬼是不现其身,而令他人的身发生这样的情形,抖动不已。
(zhàn) = 作战,打仗[battlewar](后作“颤”。发抖[shiver])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佛子,譬如死尸以咒力故而能起行,随所作事皆得成就,尸之与咒虽各差别,而能和合成就彼事;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同境入定异境起,异境入定同境起。
= 譬如死尸,用咒语的力量,而能令这个死尸走路。这个死尸,虽然没有知觉,可是他能替你做事情,所做的事,皆得成就。
(shī) = 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person on behalf of the dead](尸体[corpse])
(zhòu) = 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祝告[pray](诅咒,乞求神灵降祸[curse]/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incantation])
(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 stateextent reached])
“佛子,譬如比丘得心自在,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多身作一身,非一身没多身生,非多身没一身生;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一身入定多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
= 不是说这个身没有了,而生出很多身。
沙门/比丘/出家 = Pravrajyā,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消失,不见;隐没[disappear]/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
“佛子,譬如大地其味一种,所生苗稼种种味别,地虽无差别,然味有殊异;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无所分别,然有一种入定多种起,多种入定一种起。
(miáo) = 禾苗,未吐穗的庄稼。泛指初生的植物[seedlings of cereal crops](庄稼出苗[sproutgerminate])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称赞法之所称赞。
“何者为十?所谓:入真如故,名为如来;
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怛他揭多/多陀阿伽度/如来 = Tathāgata,佛的十大称号之一。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又如,是不动、不变之义;来,是去来随缘之义。
“觉一切法故,名之为佛;
“为一切世间所称赞故,名为法师;
法师 = dharma-bhāaka,佛教出家众的头衔之一,原来指能精通、研习佛法,能为俗人解说佛法者;一般通晓经、论或律之行者,分别称为经师、论师或律师,在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经藏精通者)、律师(律藏精通者)、论师(论藏精通者)、法师(善于讲法者)、禅师(精通禅定者),一共五类。今日通常以“法师”泛用来作为佛教僧侣的敬称。
“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
“为一切世间所归依故,名所依处;
“了达一切法方便故,名为导师;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引一切众生入萨婆若道故,名大导师;
大导师 = Mahanayaka,佛菩萨之德号。以其能引导众生超越生死之险难,故称大导师。

三智 = 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
一切智
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
道种智/道种慧/道相智
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
一切种智/一切相智
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萨婆若,Sarvajñā。

“为一切世间灯故,名为光明;
“心志圆满,义利成就,所作皆办,住无碍智,分别了知一切诸法故,名为十力自在;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通达一切法轮故,名一切见者。
法轮 = Dharmacakra,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复得十种光明照耀。
“何者为十?所谓:得一切诸佛光明,与彼平等故;
“得一切世界光明,普能严净故;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得一切众生光明,悉往调伏故;
“得无量无畏光明,法界为场演说故;
“得无差别光明,知一切法无种种性故;
(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得方便光明,于一切法离欲际而证入故;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得真实光明,于一切法离欲际心平等故;
“得遍一切世间神变光明,蒙佛所加恒不息故;
(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得善思惟光明,到一切佛自在岸故;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得一切法真如光明,于一毛孔中善说一切故。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复得十种无所作。
“何者为十?所谓:身业无所作,语业无所作,意业无所作,神通无所作,了法无性无所作,知业不坏无所作,无差别智无所作,无生起智无所作,知法无灭无所作,随顺于文不坏于义无所作。
“是为十。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口业/语业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无量境界种种差别。
“所谓:一入多起,多入一起;
= 在一入定,从多出定。
“同入异起,异入同起;
= 在同入定,从异出定。
“细入粗起,粗入细起;
“大入小起,小入大起;
“顺入逆起,逆入顺起;
“无身入有身起,有身入无身起;
“无相入有相起,有相入无相起;
“起中入,入中起。
= 在起中入定,从入中出定。
“如是皆是此之三昧自在境界。
“佛子,譬如幻师,持咒得成,能现种种差别形相;咒与幻别,而能作幻,咒唯是声而能幻作眼识所知种种诸色、耳识所知种种诸声、鼻识所知种种诸香、舌识所知种种诸味、身识所知种种诸触、意识所知种种境界。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意界(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法界
/
/
/
/
/
/
六识/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意识界(第六意识)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同中入定异中起,异中入定同中起。
= 在同趣中入定,从异趣中出定。
“佛子,譬如三十三天共阿修罗斗战之时,诸天得胜,修罗退衄;阿修罗王其身长大七百由旬,四兵围绕无数千万,以幻术力将诸军众,同时走入藕丝孔中。
(nǜ) = 鼻出血[nosebleeding](泛指人体各部位的出血[bleed]/挫折;挫伤;失败[be defeated])
由旬/俞旬/由延 = Yojana,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四兵 = 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一象兵,二马兵,三车兵,四步兵,是曰轮王之四兵。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藕丝(ǒu sī) = 藕中纤维[fibres of lotus root]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已善成就诸幻智地,幻智即是菩萨,菩萨即是幻智,是故能于无差别法中入定、差别法中起,差别法中入定、无差别法中起。
“佛子,譬如农夫田中下种,种子在下,果生于上。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一中入定多中起,多中入定一中起。
= 能在一个众生身中入定,能从多个众生身中出定。
“佛子,譬如男女赤白和合,或有众生于中受生,尔时名为歌罗逻位,从此次第,住母胎中,满足十月;善业力故,一切支分皆得成就,诸根不缺,心意明了;其歌罗逻与彼六根,体状各别,以业力故,而能令彼次第成就,受同异类种种果报。
= 这个歌罗逻位(凝滑)和六根,其体状各有分别。在凝滑中没有六根,在六根中没有凝滑。因为在往昔所造的善业力的缘故,而令凝滑渐渐次第成就婴儿,受同类(人)或异类(畜生)种种的果报。
(chì) = 火的颜色,即红色[red](忠诚;真纯[loyalpure])
支分 = 如手足等之四肢五体,称为支分。
六处/六入/六内处/六根 = aā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合称十二处。

八位胎藏
在胎之日
解释
胎内五位
羯罗蓝/羯逻蓝/羯剌蓝/歌罗逻<kalala>
凝滑(父精母血,凝聚滑泽。)
遏蒲昙(頞部昙)<arbuda>
十四
(犹如疮之形,未生肉故。)
闭尸/蔽尸<pesi>
二十一
软肉(凝结犹如软肉之形。)
羯南<ghana>
二十八
硬肉(肉渐坚硬。
钵罗奢佉<praśākhā>
三十五
形位或肢节(生诸根形,四肢骨节。)
发毛爪齿
四十二
四种渐生(发毛爪齿)
具根位
四十九
诸根具足
形位
五十六
在胎藏中,形相完备。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从一切智歌罗逻位,信解愿力渐次增长;其心广大,任运自在,无中入定有中起,有中入定无中起。
= 能在真空中入定,从妙有中出定。
信解 =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
宿愿力/大愿业力/愿力/本愿力 = 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
无功用/任运 = 指非用造作以成就事业。亦即随顺诸法之自然而运作,不假人之造作之义。一般以七地及七地以前为有功用,八地以上则为无功用而任运自然。
“佛子,譬如龙宫依地而立,不依虚空,龙依宫住,亦不在空,而能兴云遍满空中;有人仰视所见宫殿,当知皆是乾闼婆城,非是龙宫。
龙户/龙宫 = 为龙王或龙神之住处。据传在大海之底,龙王以神力化作宫殿,为现世佛法隐没时龙王护持财宝、经卷之所在。
(yī) = 人在衣中。靠着[lean on](倚仗,仗恃,仰赖[rely on]/依靠;托身[depend on])
乾闼婆城 = Gandharva-nagara,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佛子,龙虽处下而云布上。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于无相入有相起,于有相入无相起。
= 在无相入定,从有相出定。
“佛子,譬如妙光大梵天王所住之宫,名一切世间最胜清净藏;此大宫中,普见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下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宫、阿修罗宫、迦楼罗宫、紧那罗宫、摩睺罗伽宫;人间住处及三恶道、须弥山等,种种诸山、大海、江河、陂泽、泉源、城邑、聚落、树林、众宝,如是一切种种庄严,尽大轮围所有边际,乃至空中微细游尘,莫不皆于梵宫显现,如于明镜见其面像。
= 在这个大宫殿中,能普遍观察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诸四天下,所有天的宫殿。
梵天/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 = Brahmā/Mahā-brahmā,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梵,意译清净、离欲。
(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quán) =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spring](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菩萨摩诃萨住此一切众生差别身大三昧,知种种刹,见种种佛,度种种众,证种种法,成种种行,满种种解,入种种三昧,起种种神通,得种种智慧,住种种刹那际。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到十种神通彼岸。
“何者为十?所谓:到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神通彼岸,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周遍法界 = 佛教以法之所在,称为法界;诸法无量无边,充塞宇宙,法界亦无边无际,故周遍法界乃表示无所不至之义。
“到菩萨究竟无差别自在神通彼岸,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到能发起菩萨广大行愿、入如来门佛事神通彼岸,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到能震动一切世界、一切境界悉令清净神通彼岸,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到能自在知一切众生不思议业果、皆如幻化神通彼岸,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到能自在知诸三昧粗细入出差别相神通彼岸,
“到能勇猛入如来境界而于其中发生大愿神通彼岸,
“到能化作佛化转法轮、调伏众生、令生佛种、令入佛乘、速得成就神通彼岸,
(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到能了知不可说一切秘密文句而转法轮、令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法门皆得清净神通彼岸,
“到不假昼夜年月劫数、一念悉能三世示现神通彼岸。
= 在一念之中,完全于三世中示现的神通彼岸。
(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是为十。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大三昧善巧智。

###菩萨十定之九《法界自在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法界自在三昧?

四法界 = 华严宗把法界分为四种,即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所谓四法界。这四种法界,代表了对世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第一种是凡夫的认识,后四种属于佛智。华严宗认为,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华严宗又以四法界来分别小、始、终、顿、圆等五教。
#四法界观 = 华严宗以‘一真法界’总赅万有,欲入此无尽法界,有四种次第:事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理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理事无碍法界观,观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无碍,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相当于杜顺之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法界观,观一切分齐之事法,其相不坏,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互涉无碍,相当于杜顺之周遍含容观。
#法界 = Dharmadhātu,在《杂阿含经》中,法界意指缘起与缘生法的真实样貌。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事法界
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
#所现极乐,是事法界。
小乘教、相始教
理法界
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
#理,即是本心、佛性、真如。
#一念心性,是理法界。
空始教、顿教
理事无碍法界
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事不离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器不离金,故众器即是真金。
#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妄无自体,全体即真。如冰依水起,冰无自体,全冰即水。
#全修即性者。修德属始觉智,性德为本觉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如依镜有光,镜光即镜。
#全他即自者。他指诸佛众生,自即自心,谓不独我之正报身心,与我之依报世界,是我自心所现,即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他之依正二报,亦即是我自心所现。
终教
事事无碍法界
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又作无尽法界。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我之心性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众生心,亦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事与事,亦得无碍。
圆教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自眼处乃至意处入三昧,名法界自在。
“菩萨于自身一一毛孔中入此三昧,自然能知诸世间,知诸世间法,知诸世界,知亿那由他世界,知阿僧祇世界,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见一切世界中有佛出兴,菩萨众会悉皆充满,光明清净,淳善无杂,广大庄严,种种众宝以为严饰。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世间法 = Loka-dhar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

三世间/二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器世间/国土世间/国土身
依报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正报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菩萨于彼,或一劫、百劫、千劫、亿劫、百千亿那由他劫、无数劫、无量劫、无边劫、无等劫、不可数劫、不可称劫、不可思劫、不可量劫、不可说劫、不可说不可说劫、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修菩萨行常不休息;又于如是无量劫中住此三昧,亦入亦起,亦成就世界,亦调伏众生,亦遍了法界,亦普知三世,亦演说诸法,亦现大神通,种种方便无著无碍;以于法界得自在故,善分别眼,善分别耳,善分别鼻,善分别舌,善分别身,善分别意,如是种种差别不同,悉善分别尽其边际。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边际(biān jì) = 边缘;边界[boundarylimits]
“菩萨如是善知见已,能生起十千亿陀罗尼法光明,成就十千亿清净行,获得十千亿诸根,圆满十千亿神通,能入十千亿三昧,成就十千亿神力,长养十千亿诸力,圆满十千亿深心,运动十千亿力持,示现十千亿神变,具足十千亿菩萨无碍,圆满十千亿菩萨助道,积集十千亿菩萨藏,照明十千亿菩萨方便,演说十千亿诸义,成就十千亿诸愿,出生十千亿回向,净治十千亿菩萨正位,明了十千亿法门,开示十千亿演说,修治十千亿菩萨清净。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长养 = 乃生长、养育之意。
助道 = 诸种之道品,能资助止观,故名助道。又资助果德,故名助道。又诸行互为资助,故名助道。
菩萨藏 =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无数功德、无量功德、无边功德、无等功德、不可数功德、不可称功德、不可思功德、不可量功德、不可说功德、无尽功德。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佛子,此菩萨于如是功德,皆已办具,皆已积集,皆已庄严,皆已清净,皆已莹彻,皆已摄受,皆能出生,皆可称叹,皆得坚固,皆已成就。
= 这位大菩萨,对于前边所说的功德,皆已圆满具足,皆已积集成就。
(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jiān) = 泥土坚硬。泛指坚硬;结实[hardsolidfirm](坚定;意志、主张不动摇[firmstaunchsteadfast])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为东方十千阿僧祇佛刹微尘数名号诸佛之所摄受,一一名号复有十千阿僧祇佛刹微尘数佛,各各差别;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wéi) = 系物的大绳[cord](隅,角落[corner]/几何学上指空间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数,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或曲面有二维,直线或曲线只有一维[dimension])
四维(sì wéi) = 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northeastsoutheastsouthwestand northwest]
/名字/名号 = Namadhe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彼诸佛悉现其前,为现诸佛清净刹,为说诸佛无量身,为说诸佛难思眼,为说诸佛无量耳,为说诸佛清净鼻,为说诸佛清净舌,为说诸佛无住心,为说如来无上神通,令修如来无上菩提,令得如来清净音声,开示如来不退法轮,显示如来无边众会,令入如来无边秘密,赞叹如来一切善根,令入如来平等之法,宣说如来三世种性,示现如来无量色相,阐扬如来护念之法,演畅如来微妙法音,辩明一切诸佛世界,宣扬一切诸佛三昧,示现诸佛众会次第,护持诸佛不思议法,说一切法犹如幻化,明诸法性无有动转,开示一切无上法轮,赞美如来无量功德,令入一切诸三昧云,令知其心如幻如化、无边无尽。
= 所有那些诸佛,悉现其前,为现诸佛清净的佛刹。
= 阐扬如来护念的法门。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界自在三昧时,彼十方各十千阿僧祇佛刹微尘数名号如来,一一名中各有十千阿僧祇佛刹微尘数佛,同时护念,令此菩萨得无边身;
= 在十方世界中,各有十千阿僧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名号佛。
“令此菩萨得无碍心;
“令此菩萨于一切法得无忘念;
(wàng) = 忘记,不记得[forget]
“令此菩萨于一切法得决定慧;
/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令此菩萨转更聪敏,于一切法皆能领受;
(mǐn) = 动作快[quickagilenimble](思想敏锐,反应快[intelligentclever])
“令此菩萨于一切法悉能明了;
“令此菩萨诸根猛利,于神通法悉得善巧;
“令此菩萨境界无碍,周行法界恒不休息;
“令此菩萨得无碍智,毕竟清净;
究竟/至竟/毕竟 = 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
“令此菩萨以神通力,一切世界示现成佛。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海。
“何者为十?所谓:得诸佛海,咸睹见故;
“得众生海,悉调伏故;
“得诸法海,能以智慧悉了知故;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得诸刹海,以无性无作神通皆往诣故;
刹土大海/刹海 = 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得功德海,一切修行悉圆满故;
“得神通海,能广示现令开悟故;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得诸根海,种种不同悉善知故;
= 得到一切诸根海,因为知道一切众生的诸根,有种种不同的缘故。
“得诸心海,知一切众生种种差别无量心故;
“得诸行海,能以愿力悉圆满故;
“得诸愿海,悉使成就,永清净故。
愿海 = 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故有此譬喻。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十种海已,复得十种殊胜。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中最为第一,
“二者、于一切诸天中最为殊特,
“三者、于一切梵王中最极自在,
“四者、于诸世间无所染著,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五者、一切世间无能映蔽,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六者、一切诸魔不能惑乱,
“七者、普入诸趣无所挂碍,
(guà) = 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八者、处处受生知不坚固,
= 菩萨在处处受生的时候,知道一切不坚固,而无贪恋。
“九者、一切佛法皆得自在,
= 菩萨对于一切佛法,皆得到任运自在。
“十者、一切神通悉能示现。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十种殊胜已,复得十种力,于众生界修习诸行。
“何等为十?一谓勇健力,调伏世间故;
“二谓精进力,恒不退转故;
“三谓无著力,离诸垢染故;
垢染 = 以染身之垢比喻心之烦恼。
“四谓寂静力,于一切法无诤论故;
“五谓逆顺力,于一切法心自在故;
= 无论在逆境或顺境,对于一切法,心中自在。
“六谓法性力,于诸义中得自在故;
“七谓无碍力,智慧广大故;
“八谓无畏力,能说诸法故;
“九谓辩才力,能持诸法故;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十谓开示力,智慧无边故。
“佛子,此十种力是广大力、最胜力、无能摧伏力、无量力、善集力、不动力、坚固力、智慧力、成就力、胜定力、清净力、极清净力、法身力、法光明力、法灯力、法门力、无能坏力、极勇猛力、大丈夫力、善丈夫修习力、成正觉力、过去积集善根力、安住无量善根力、住如来力力、心思惟力、增长菩萨欢喜力、出生菩萨净信力、增长菩萨勇猛力、菩提心所生力、菩萨清净深心力、菩萨殊胜深心力、菩萨善根熏习力、究竟诸法力、无障碍身力、入方便善巧法门力、清净妙法力、安住大势一切世间不能倾动力、一切众生无能映蔽力。
= 这十种力量,又具足三十八种力量。
法光/法炬/法灯 = 以灯比喻佛法。谓佛法能照破迷界痴暗,犹如灯火能照亮暗夜。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薰习/熏习 = vāsanā/pravrti/abhyāsa,如人以香气薰附衣服,染净迷悟诸法(特指吾人之身、语、意三业;业,即行为)之势力薰附残留在吾人心识上之作用,即称为薰习。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如是无量功德法,能生,能成就,能圆满,能照明,能具足,能遍具足,能广大,能坚固,能增长,能净治,能遍净治。
= 这位大菩萨,对于前边所说的无量功德法的力量,能生这种功德,能成就这种功德。
(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此菩萨功德边际、智慧边际、修行边际、法门边际、自在边际、苦行边际、成就边际、清净边际、出离边际、法自在边际、无能说者。
法门 = 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
苦行/难行 = Duskara-carya,为‘易行’之对称。于宗教修行上难以实践之行为,泛称为难行;反之,易修之行为,则称易行。
出起/起出/出离/出定 = Vyutthana,为‘入定’之对称。出于禅定之意。即由入定状态恢复平常状态。
“此菩萨所获得、所成就、所趣入、所现前、所有境界、所有观察、所有证入、所有清净、所有了知、所有建立一切法门,于不可说劫无能说尽。
现前/现在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观察/内观/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 = Vipaśyanā,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三无漏学之慧学。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能了知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三昧。
“彼一一三昧,所有境界无量广大,于境界中若入、若起、若住,所有相状,所有示现,所有行处,所有等流,所有自性,所有除灭,所有出离,如是一切靡不明见。
= 在境界中,或者入定,或者出定,或者住定。
= 在三昧中,所有的相状,所有的示现。
等流 = Nisyanda,等,等同之义;流,流类之义。等流,即同一流类之义。

五种果/五果 = 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证有为无为之果,计有五种之别。
六因五果 = 六因论把一切事物之因,分为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与异熟因。六因能产生的结果,分为五果,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
有为果
等流果/依果/习果
nisyanda-phala,即从等同之因所流出之果。从善因生善果,从恶因生恶果,从无记因生无记果;例如从前念之不善心生后念之不善心或不善业。盖等流一词,即指等同流类之意;以因与果之性质同类,故称等流。
异熟果/报果
vipaka-phala,指由‘异熟因’所招感之果报。
增上果
adhipati-phala,即依‘能作因’的增上力所生之果。
士用果/士夫果/功用果
purusakara-phala,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
无为果
离系果/解脱果
visamyoga-phala,由慧之简择力而断诸烦恼,远离有漏法之系缚,证得择灭无为之涅槃果位,称为离系果。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

“佛子,譬如无热恼大龙王宫流出四河,无浊无杂,无有垢秽,光色清净犹如虚空。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其池四面各有一口,一一口中流出一河,于象口中出恒伽河,师子口中出私陀河,于牛口中出信度河,于马口中出缚刍河。
(qié) = 从人,加声。翻译佛经多用为人名,故从“人”。
(chú) = 割草[mow]

四河/四大河 = 诸经论皆谓四大河源自阿耨达池,惟于四河之流向及出口之兽名则有异说。
阿耨达/阿耨达池 = Anavatapta,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
恒伽河/恒河/殑伽河/竞伽河/弶伽河
Gangā,其本意就是速流、速去之河流,因含有速去速来、永无断流的含义,汉地通译为恒河,意为“恒久之河”。发源于尼泊尔西北之喜马拉雅山,初向南流,其后向东注入孟加拉湾。
信度河/辛头河/新头河/私头河/信陀河
Sindhu ,印度西北部之大河。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发源于西藏西南隅之开拉斯山(Kailas)附近,向西北流至喀什米尔北部,折而向南流经旁遮普,于喀拉蚩注入阿拉伯海。
缚刍河/婆输河/和叉河/薄叉河/婆叉河/博叉河
Vaksu,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葱岭)东南,中流转向西北,注入阿拉尔海(碱海)。
徙多河/私陀河/斯陀河/斯多河/悉陀河、死陀河/枲多河
Sita,发源于伊息库尔湖(Issyk)南方之高原,流向西北注入阿拉尔海。

八大龙王
难陀
Ā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跋难陀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娑竭罗/
娑伽罗
Sāgara,意译为海龙王。龙宫之王。大海龙王。或译为“沙掲罗”、“娑羯罗”等,为二十诸天之一。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译为咸海。
和修吉
Vā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德叉迦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阿那婆达多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摩那斯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优钵罗
Utpalaka,意译为青莲华龙王、青莲龙王。居住在青莲华生长之池。“青莲华”汉译佛典译为“优钵华”、“优钵罗华”等。

“其四大河流出之时,恒伽河口流出银沙,私陀河口流出金刚沙,信度河口流出金沙,缚刍河口流出琉璃沙;恒伽河口作白银色,私陀河口作金刚色,信度河口作黄金色,缚刍河口作琉璃色,一一河口广一由旬。
金刚 = váj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发出,放射[emitgive out])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真珠/珍珠
<pearl>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玫瑰
一種赤色的美石。
琥珀
<amber>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珊瑚
<coral>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其四大河既流出已,各共围绕大池七匝,随其方面四向分流,澒涌奔驰入于大海。
= 这四条大河的水,各围绕无热大池七匝,然后随其方向,往东西南北分流而去。
(hòng) = 汹涌。水流转貌[turbent]
(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bēn) = 快跑[run quickly]
“其河旋绕,一一之间有天宝所成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奇香发越,妙色清净;种种华叶,种种台蕊,悉是众宝,自然映彻,咸放光明,互相照现。
= 这四条大河,都向右边旋绕,每一条河的中间,有天宝所成就的优钵罗华(青莲花)。
(tái) =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platform]
(ruǐ) = 花蕊,植物的生殖器官[stamen]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优钵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薝卜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其无热池周围广大五十由旬,众宝妙沙遍布其底,种种摩尼以为严饰,无量妙宝庄严其岸,栴檀妙香普散其中,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及余宝华皆悉遍满,微风吹动,香气远彻,华林宝树周匝围绕。
摩尼 = Mai,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宝华 = 谓至宝之妙花。
宝树 = 谓珍宝所成之树林,指极乐净土之草木。
“日光出时,普皆照明池河内外一切众物,接影连辉成光明网。
(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照射[radiate])
(huī) = 光;光辉[lightradiance](产生光彩;照耀[shine])
“如是众物,若远、若近,若高、若下,若广、若狭,若粗、若细,乃至极小一沙一尘,悉是妙宝,光明鉴彻,靡不于中日轮影现,亦复展转更相现影;如是众影不增不减、非合非散,皆如本质而得明见。
(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jiàn) = 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basin](照看[reflect]/明察,审查[scrutinize])
日轮 = 太阳形圆,运行不止,有如车轮,故称太阳为「日轮」。
本质 = 为法相宗之教义。与‘影像’相对称,为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心之作用)认识对象时,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之相状,为直接之认识对象,此称为影像。反之,影像之实质根据及所依物之自体,即称为本质。乃间接之认识对象。故相分可分二种,即本质相分与影像相分。如眼识攀缘色境,除眼识所现之影像外,别有第八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之实质色法,此即本质,乃影像所依托者,称为带质境;而如第六意识浮现空花兔角之相,唯有影像而无所依托之本质者,则称独影境。
“佛子,如无热大池,于四口中流出四河入于大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从四辩才,流出诸行,究竟入于一切智海。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四辩/四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如恒伽大河,从银色象口流出银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义辩才,说一切如来所说一切义门,出生一切清净白法,究竟入于无碍智海。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如私陀大河,从金刚色师子口流出金刚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法辩才,为一切众生说佛金刚句,引出金刚智,究竟入于无碍智海。
金刚智 = Vajra-prajna,指坚固不坏之智体,为大圆镜智之别名。此智能破除烦恼习气,犹如金刚之摧毁诸物,故称金刚智。
“如信度大河,从金色牛口流出金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训词辩说,随顺世间缘起方便,开悟众生,令皆欢喜,调伏成熟,究竟入于缘起方便海。
(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如缚刍大河,于琉璃色马口流出琉璃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无尽辩,雨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法,令其闻者皆得润洽,究竟入于诸佛法海。
(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
“如四大河,随顺围绕无热池已,四方入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随顺身业、随顺语业、随顺意业,成就智为前导身业、智为前导语业、智为前导意业,四方流注,究竟入于一切智海。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前导(qián dǎo) = 在前面开路,走在前面[precede]/领路人,在方法或道路上领导或指引其他人的人[guide]
(zhù) = 灌入,注入[pour](记载[record])
“佛子,何者名为菩萨四方?
= 各位佛子!什么是菩萨的四方?
“佛子,所谓:见一切佛而得开悟,闻一切法受持不忘,圆满一切波罗蜜行,大悲说法满足众生。
波罗密/波罗蜜/波罗蜜多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如四大河围绕大池,于其中间,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皆悉遍满;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菩提心中间,不舍众生,说法调伏,悉令圆满无量三昧,见佛国土庄严清净。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如无热大池,宝树围绕;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现佛国土庄严围绕,令诸众生趣向菩提。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如无热大池,其中纵广五十由旬,清净无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菩提之心其量无边,善根充满,清净无浊。
(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如无热大池,以无量宝庄严其岸,散栴檀香遍满其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百千亿十种智宝,严菩提心大愿之岸,普散一切众善妙香。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如来十种智/十智 = 指十住中灌顶住菩萨于胜进分所学之十智。
三世智
谓于三世之法,通达圆明之智。
佛法智
谓觉法自性,善出世间,现诸威仪,说法度生之智。
法界无碍智
谓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性分交彻,互不相碍之智。
法界无边智
谓知众生色心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间,无有边际之智。
充满一切世界智
谓如来从定而起广大妙用,遍满世间,无不照了之智。
普照一切世间智
谓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无量世界之智。
住持一切世界智
谓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知诸众生根器大小而摄化之智。
知一切众生智
谓如来知所化一切众生之善恶因缘之智。
知一切法智
谓如来既知所化之众生,复能了知能化诸法之智。
知无边诸佛智
谓如来知无边诸佛出现世间,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

“如无热大池,底布金沙,种种摩尼间错庄严;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微妙智慧周遍观察,不可思议菩萨解脱,种种法宝间错庄严,得一切法无碍光明,住于一切诸佛所住,入于一切甚深方便。
(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错误[errormistake])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三宝
#triratna/ratna-traya
#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
佛宝<Buddha>
一切之佛陀。
法宝<Dharma>
佛陀所说之教法。
僧宝<Sangha/Samgha >
随其教法而修业者。

“如阿那婆达多龙王,永离龙中所有热恼;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永离一切世间忧恼,虽现受生而无染著。
(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如四大河,润泽一切阎浮提地,既润泽已入于大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四智河润泽天、人、沙门、婆罗门,令其普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大海,以四种力而为庄严。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varo varnah,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
婆罗门/婆罗门种/梵志/梵种/梵志种/
Brāhma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刹利/刹利种/刹帝利
Katr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毗舍/吠舍
Vesa,译曰商。
首陀/首陀罗
Śūdra,农人奴隶。

“何者为四?一者、愿智河,救护调伏一切众生常不休息;
“二者、波罗蜜智河,修菩提行饶益众生,去、来、今世相续无尽,究竟入于诸佛智海;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三者、菩萨三昧智河,无数三昧以为庄严,见一切佛,入诸佛海;
“四者、大悲智河,大慈自在普救众生,方便摄取无有休息,修行秘密功德之门,究竟入于十力大海。
(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 = Catvāri brahmavihārā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净行/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慈无量心/慈心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无量心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无量心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舍无量心/舍心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如四大河,从无热池既流出已,究竟无尽,入于大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大愿力修菩萨行,自在知见无有穷尽,究竟入于一切智海。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如四大河,入于大海,无能为碍,令不入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常勤修习普贤行愿,成就一切智慧光明,住于一切佛菩提法,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普贤菩萨/遍吉菩萨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

“如四大河,奔流入海,经于累劫亦无疲厌;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普贤行愿,尽未来劫修菩萨行,入如来海不生疲厌。
(léi) = 从糸,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堆积,积聚[pile upaccumulate](劳累;操劳[tiredoverworked]/连续;多次[consecutiverepeated])
“佛子,如日光出时,无热池中金沙、银沙、金刚沙、琉璃沙及余一切种种宝物,皆有日影于中显现;其金沙等一切宝物,亦各展转而现其影,互相鉴彻,无所妨碍。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fáng) = 损害;有害于[damageinjureharm](阻碍[hamper])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三昧,于自身一一毛孔中,悉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如来,亦见彼佛所有国土道场众会,一一佛所听法、受持、信解、供养,各经不可说不可说亿那由他劫,而不想念时节长短,其诸众会亦无迫隘。
= 菩萨在每一位佛的道场中,听佛说正法,受持正法(受之于心,持之于身)。
= 各经不可说不可说亿那由他那样多的大劫,而不计算时间的长短。
时节(shí jié) = 季节;时令[season]/时候[time]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ài) = 狭窄;狭小[narrow]
“何以故?以微妙心,入无边法界故,入无等差别业果故,入不思议三昧境界故,入不思议思惟境界故,入一切佛自在境界故,得一切佛所护念故,得一切佛大神变故,得诸如来难得难知十种力故,入普贤菩萨行圆满境界故,得一切佛无劳倦神通力故。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佛子,菩萨摩诃萨虽能于定一念入出,而亦不废长时在定,亦无所著;
= 菩萨中的大菩萨,虽然皆能在定之中,一念可以入,一念可以出。
(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虽于境界无所依住,而亦不舍一切所缘;
所缘 = Āramma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虽善入刹那际,而为利益一切众生,现佛神通无有厌足;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
(zú) = 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脚[foot](充实;完备;足够[enoughcompleteample]/使满足[satisfy])
“虽等入法界,而不得其边;
入法界 =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
“虽无所住、无有处所,而恒趣入一切智道,以变化力普入无量众生众中,具足庄严一切世界;
“虽离世间颠倒分别,超过一切分别之地,亦不舍于种种诸相;
(diān) = 头顶[crown of the head](“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fall forward]/上下倒置[upside down])
/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诸相 =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
“虽能具足方便善巧,而究竟清净;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虽不分别菩萨诸地,而皆已善入。
“佛子,譬如虚空,虽能容受一切诸物,而离有无。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普入一切世间,而离世间想;
(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虽勤度一切众生,而离众生想;
“虽深知一切法,而离诸法想;
“虽乐见一切佛,而离诸佛想;
“虽善入种种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无所染著;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俗谛/世俗谛/世谛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如如/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 理的异名。

“虽以无边辩才演无尽法句,而心恒住离文字法;
“虽乐观察无言说法,而恒示现清净音声;
“虽住一切离言法际,而恒示现种种色相;
“虽教化众生,而知一切法毕竟性空;
法性空 = 谓诸法本性空寂。
“虽勤修大悲度脱众生,而知众生界无尽无散;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
(sàn) = 分散[break updisperse]
“虽了达法界常住不变,而以三轮调伏众生恒不休息;
三轮 = 指佛的身口意三业。佛的身口意三业能摧破一切众生的惑业。
“虽常安住如来所住,而智慧清净,心无怖畏,分别演说种种诸法,转于法轮常不休息。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九法界自在大三昧善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