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三
九会
|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
会主
|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
入定
|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
说法
|
等觉,妙觉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
#第43卷而已
#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萨向佛问普贤菩萨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请普贤菩萨宣说。这时大众希望见到普贤菩萨并殷勤顶礼,普贤菩萨才以神力出现,向众广说十大种三昧的高深法门。
###菩萨十定之十《无碍轮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碍轮三昧?
“佛子,菩萨摩诃萨入此三昧时,住无碍身业、无碍语业、无碍意业,住无碍佛国土,得无碍成就众生智,获无碍调伏众生智,放无碍光明,现无碍光明网,示无碍广大变化,转无碍清净法轮,得菩萨无碍自在,普入诸佛力,普住诸佛智,作佛所作,净佛所净,现佛神通,令佛欢喜,行如来行,住如来道,常得亲近无量诸佛,作诸佛事绍诸佛种。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
[introduce]。)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
口业/语业
|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已,观一切智,总观一切智,别观一切智,随顺一切智,显示一切智,攀缘一切智,见一切智,总见一切智,别见一切智,于普贤菩萨广大愿、广大心、广大行、广大所趣、广大所入、广大光明、广大出现、广大护念、广大变化、广大道,不断不退,无休无替,无倦无舍,无散无乱,常增进,恒相续。
= 能观察一切的智慧,又能总括来观察一切的智慧,又能分别来观察一切的智慧。
观/观察/内观/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 = Vipaśyanā,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三无漏学之慧学。
总(zǒng) = 聚束;系扎[tie into a bundle]。(全部,全面[general;total]。)
别(bié) = 分解[cut apart;divide
up]。(另外的,不同的[another;other]。)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替(tì) = 废弃[discard]。(停止[stop]/代替[take the place of;substitute]。)
“何以故?此菩萨摩诃萨于诸法中,成就大愿,发行大乘,入于佛法大方便海;以胜愿力,于诸菩萨所行之行,智慧明照皆得善巧,具足菩萨神通变化,善能护念一切众生;如去、来、今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于诸众生恒起大悲,成就如来不变异法。
“佛子,譬如有人以摩尼宝置色衣中,其摩尼宝虽同衣色,不舍自性。
= 但是宝珠的自性,还是存在,没有舍去。
摩尼 = Maṇi,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
色衣 = 指染成青黄紫绯等色之法衣。
如来藏/佛性/如/真如/性/自性/自然/本性 = Prakṛti,事物的始终不变异之本质。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智慧以为心宝,观一切智,普皆明现,然不舍于菩萨诸行。
心宝 = 心中具无量之宝财,故曰心宝。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大誓愿,利益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承事一切诸佛,严净一切世界,安慰众生,深入法海;为净众生界,现大自在,给施众生,普照世间,入于无边幻化法门,不退不转,无疲无厌。
愿/誓愿 = Praṇidhā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佛子,譬如虚空持众世界,若成若住,无厌无倦,无羸无朽,无散无坏,无变无异,无有差别,不舍自性。
= 在虚空的自性里,没有厌烦,没有疲倦;没有羸瘦,没有朽烂。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散(sàn) = 分散[break up;disperse]。
“何以故?虚空自性,法应尔故。
法然/自然/天然/自尔/法尔自然/自然法尔/法尔 =
系指万象(诸法)于其天然自然而非经由任何造作之状态。即指某事物本来之相状。相对于因力、业力而言,法尔力意谓无法说明之天然、自然之力。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立无量大愿,度一切众生,心无厌倦。
“佛子,譬如涅槃,去、来、现在无量众生于中灭度,终无厌倦。
涅槃/般涅槃 = Nirv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ṇ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何以故?一切诸法本性清净,是谓涅槃。
“云何于中而有厌倦?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为欲度脱一切众生皆令出离,而现于世,云何而起疲厌之心?
出起/起出/出离/出定 =
Vyutthana,为‘入定’之对称。出于禅定之意。即由入定状态恢复平常状态。
“佛子,如萨婆若,能令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于诸佛家,已、现、当生,乃至令成无上菩提,终不疲厌。
佛家 = 僧侣之自称。举凡佛道修行之道场、佛所住之世界、初地以上之境地等,亦称佛家。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三智 = 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
|
|||
一切智
|
空
|
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
|
|
道种智/道种慧/道相智
|
假
|
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
|
|
一切种智/一切相智
|
中
|
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萨婆若,Sarvajñā。
|
|
“何以故?一切智与法界无二故,于一切法无所著故。
法界 =
Dharmadhātu,在《杂阿含经》中,法界意指缘起与缘生法的真实样貌。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无所著 = 盖佛不着尘染,故称无所著。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其心平等住一切智,云何而有疲厌之心?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有一莲华,其华广大尽十方际,以不可说叶、不可说宝、不可说香而为庄严;其不可说宝,复各示现种种众宝,清净妙好,极善安住。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其华常放众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无所障碍;真金为网,弥覆其上;宝铎徐摇,出微妙音,其音演畅一切智法。
弥(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
铎(duó) = 大铃[big bell]。
徐(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
“此大莲华,具足如来清净庄严,一切善根之所生起,吉祥为表,神力所现,有十千阿僧祇清净功德,菩萨妙道之所成就,一切智心之所流出,十方佛影于中显现,世间瞻仰犹如佛塔,众生见者无不礼敬,从能了幻正法所生,一切世间不可为喻。
= 在外表来观,此莲华异常吉祥,此乃是菩萨的神力所现出来。
= 这朵莲华,是从明了虚幻正法所生,一切世间的语言和文字,无法形容,不可比喩。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吉(jí) = 吉祥;吉利[lucky]。
祥(xiáng) = 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omen]。(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表(biǎo) = 外衣[coat]。(外面<与“里”相对>[outside;surface]/设立标记;标出,标明[mark]。)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妙道 = 即最上道、无上道。通常亦为佛道、佛陀教法等语之代称。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菩萨摩诃萨于此华上结跏趺坐,其身大小与华相称。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ṅ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一切诸佛神力所加,令菩萨身,一一毛孔,各出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摩尼宝,其宝皆名普光明藏,种种色相以为庄严,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众宝及华以为罗网,弥覆其上,散百千亿那由他殊胜妙香,无量色相种种庄严,复现不思议宝庄严盖以覆其上。
光明藏 = 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罗(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罗网 = 连缀众宝珠所作之网。系仿佛土、天界等皆有众宝庄严之罗网,故用以庄严佛殿或悬挂于佛像上。
盖(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一一摩尼宝,悉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楼阁;
= 在每一粒摩尼宝珠中,皆能现出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楼阁。
阁(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一一楼阁,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莲华藏师子之座;
“一一师子座,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光明;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一一光明,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色相;
“一一色相,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光明轮;
“一一光明轮,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毗卢遮那摩尼宝华;
“一一华,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台;
台(tái) =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platform]。
“一一台,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
“一一佛,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神变;
神变 = Vikurvana,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力(神通力),变现于外在之各种形状与动作。狭义言之,一般系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广义言之,则包括身、语、意。
“一一神变,净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众生众;
“一一众生众中,现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自在;
“一一自在,雨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法;
“一一佛法,有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修多罗;
修多罗 = Sūtr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一一修多罗,说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门;
法门 = 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
“一一法门,有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金刚智所入法轮,差别言辞各别演说;
金刚智 =
Vajra-prajna,指坚固不坏之智体,为大圆镜智之别名。此智能破除烦恼习气,犹如金刚之摧毁诸物,故称金刚智。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一一法轮,成熟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众生界;
“一一众生界,有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众生,于佛法中而得调伏。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
||
东方
|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
南方
|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
中央
|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毗卢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称之一。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
西方
|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
北方
|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示现如是神通境界,无量变化,悉知如幻而不染著,安住无边不可说法,自性清净,法界实相。
幻(huàn) = 惑乱[mislead]。(假象;虚幻,虚无[unreal;imaginary;illusory]。)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无边(wú
biān) = 没有边际[borderless]。
实相 = Dharm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后,甚深无底,现量所得,以智自入,不由他悟。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因明 = Hetuvidyā,在古印度发展的逻辑学,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工具之一。“明”字已包含了“学”之意。
量 = pramāṇas,古印度知识论术语,意指正确的认知,或正确的知识来源。为因明学的一部分。
|
|
现量
|
pratyaksa,现量意指由五根直接取得,尚未经过意识思考分别的直接知识。
|
比量
|
anumana,以逻辑推理所获得的“比量 ”。
|
圣言量
|
sabda,以教典或圣者所言的“圣言量”。
|
“心不迷乱亦无分别,为去、来、今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从诸佛力之所流出,入于一切诸佛境界。
“体性如实,净眼现证,慧眼普见,成就佛眼为世明灯,行于智眼所知境界,广能开示微妙法门。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现(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智眼 = 智慧之眼,能彻见真理。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
|
肉眼
|
肉身所有之眼。
|
天眼
|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
慧眼
|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
法眼
|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
佛眼
|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
“成菩提心,趣胜丈夫,于诸境界无有障碍,入智种性出生诸智,离世生法而现受生,神通变化,方便调伏,如是一切无非善巧。
= 离开世间生死之法,可是还示现受生死之相。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功德解欲悉皆清净,最极微妙,具足圆满,智慧广大犹如虚空,善能观察众圣境界,信行愿力坚固不动,功德无尽世所称叹。
圣(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于一切佛所观之藏,大菩提处,一切智海,集众妙宝,为大智者,犹如莲华自性清净,众生见者皆生欢喜、咸得利益。
= 对于一切佛所观察一切之法藏,大菩提之处所。
大菩提 = 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
“智光普照,见无量佛,净一切法,所行寂静,于诸佛法究竟无碍。
智光 = 智慧之光。智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为譬。
“恒以方便住佛菩提,功德行中而得出生,具菩萨智,为菩萨首,一切诸佛共所护念。
= 常用善巧方便,住在佛的菩提觉道中。佛所有的功德,在修行之中,能得到出生一切菩提妙果。
“得佛威神,成佛法身,念力难思,于境一缘而无所缘,其行广大无相无碍,等于法界无量无边。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念力 =
Smrti-balani,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为五力之第三。
一缘 = 指同一类之因缘、机缘。
所缘 = Ārammaṇ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所证菩提犹如虚空,无有边际,无所缚著,于诸世间普作饶益,一切智海善根所流,悉能通达无量境界。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已善成就清净施法,住菩萨心,净菩萨种,能随顺生诸佛菩提,于诸佛法皆得善巧,具微妙行,成坚固力。
清净施 = 指行布施时,于施者、受者、施物三者,不执着为实有,而达到空之境界,称为清净施。
“一切诸佛自在威神,众生难闻,菩萨悉知,入不二门,住无相法;虽复永舍一切诸相,而能广说种种诸法,随诸众生心乐欲解,悉使调伏,咸令欢喜。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无相 =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诸相 =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法界为身无有分别,智慧境界不可穷尽,志常勇猛,心恒平等。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见一切佛功德边际,了一切劫差别次第,开示一切法,安住一切刹,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显现一切正法光明,演去、来、今一切佛法,示诸菩萨所住之处。
边际(biān jì) = 边缘;边界[boundary;limits]。
劫/劫簸 = Kalpa,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为世明灯,生诸善根,永离世间,常生佛所,得佛智慧明了第一。
“一切诸佛皆共摄受,已入未来诸佛之数,从诸善友而得出生,所有志求皆无不果。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善知识/善友 = Kalyāṇ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具大威德,住增上意,随所听闻咸能善说,亦为开示闻法善根。
= 令众生闻法而增加善根。
意(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听法/闻经/闻法 = 谓听闻佛之教法。凡从佛直接闻法、从高僧闻法、从经典闻法等,均通称为闻法。闻法乃信教入道之第一步,非易期得,诸经论多说闻法为世间难事,故称为闻法难,由闻法所得之智慧,称作闻慧;系三慧(闻、思、修)之一。
“住实际轮,于一切法心无障碍;不舍诸行,离诸分别,于一切法心无动念。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得智慧明灭诸痴暗,悉能明照一切佛法,不坏诸有而生其中,了知一切诸有境界。
痴(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诸有 = 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
“从本已来无有动作,身、语、意业皆悉无边,虽随世俗,演说种种无量文字,而恒不坏离文字法。
= 从无始劫一直到现在,没有动作。身语意三业,皆是无量无边。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俗(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深入佛海,知一切法但有假名,于诸境界无系无著;了一切法空无所有,所修诸行从法界生,犹如虚空无相无形。
假/假名 = Prajnapti,意指假他而得之名。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诸行 =
Samsk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深入法界随顺演说,于一境门生一切智,观十力地以智修学,智为桥梁至萨婆若,以智慧眼见法无碍,善入诸地知种种义,一一法门悉得明了,所有大愿靡不成就。
一境 = 一种之境界也。
修学 = 修习研学佛道也。
梁(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开示一切如来无差别性,此是无碍方便之门,此能出生菩萨众会,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进入萨婆若,此能开显诸三昧门,此能无碍普入诸刹,此能调伏一切众生,此能住于无众生际,此能开示一切佛法,此于境界皆无所得。
开显 = 开,开除之意,即开除执着;显,显示之意,即显示真义。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无所得/无所有 = 空之异名也。
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奢摩他 = Śamatha,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么地/三昧地 = Samādhi,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定/禅那 = Dhyāna,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 Vipaśyanā,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三摩钵底 = Samāpatti,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
“虽一切时演说开示,而恒远离妄想分别;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虽知诸法皆无所作,而能示现一切作业;
作业 =
Karman,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
“虽知诸佛无有二相,而能显示一切诸佛;
“虽知无色,而演说诸色;
“虽知无受,而演说诸受;
“虽知无想,而演说诸想;
“虽知无行,而演说诸行;
“虽知无识,而演说诸识,恒以法轮开示一切;
法轮 =
Dharmacakra,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五阴/五蕴/五众 = 为「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
|
色
|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虽知法无生,而常转法轮;
“虽知法无差别,而说诸差别门;
“虽知诸法无有生灭,而说一切生灭之相;
“虽知诸法无粗无细,而说诸法粗细之相;
“虽知诸法无上、中、下,而能宣说最上之法;
“虽知诸法不可言说,而能演说清净言辞;
言(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虽知诸法无内无外,而说一切内外诸法;
“虽知诸法不可了知,而说种种智慧观察;
“虽知诸法无有真实,而说出离真实之道;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ṣ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虽知诸法毕竟无尽,而能演说尽诸有漏;
究竟/至竟/毕竟 = 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有漏 = Sasrava,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虽知诸法无违无诤,然亦不无自他差别;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无诤 = Araņa,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
“虽知诸法毕竟无师,而常尊敬一切师长;
“虽知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诸善知识;
“虽知法无转,而转法轮;
转梵轮/转法轮 = Dharma-cakra-pravar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虽知法无起,而示诸因缘;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虽知诸法无有前际,而广说过去;
“虽知诸法无有后际,而广说未来;
“虽知诸法无有中际,而广说现在;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
|
前际
|
Purvanta,指过去。
|
后际
|
Aparanta,指未来。
|
中际
|
Madhyanta,指现在。
|
“虽知诸法无有作者,而说诸作业;
“虽知诸法无有因缘,而说诸集因;
“虽知诸法无有等比,而说平等、不平等道;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等同[be
equal to]/比较;考校,核对[compare;contrast]。)
“虽知诸法无有言说,而决定说三世之法;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虽知诸法无有所依,而说依善法而得出离;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虽知法无身,而广说法身;
“虽知三世诸佛无边,而能演说唯有一佛;
“虽知法无色,而现种种色;
“虽知法无见,而广说诸见;
见(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虽知法无相,而说种种相;
“虽知诸法无有境界,而广宣说智慧境界;
“虽知诸法无有差别,而说行果种种差别;
教理行果
= 教、理、行、果之合称。乃佛、法、僧三宝中法宝之种别,一般称之为四法宝。即指能诠之言教、所诠之义理、能成之修行、所成之证果。佛教一般修证之次第多为依教诠理,依理起行,依行克果,故又连称为教理行果。
“虽知诸法无有出离,而说清净诸出离行;
“虽知诸法本来常住,而说一切诸流转法;
常住 = 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又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境智。
流转 = Pravr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回。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虽知诸法无有照明,而恒广说照明之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入如是大威德三昧智轮,则能证得一切佛法,则能趣入一切佛法,则能成就,则能圆满,则能积集,则能清净,则能安住,则能了达,与一切法自性相应,而此菩萨摩诃萨不作是念:‘有若干诸菩萨、若干菩萨法、若干菩萨究竟、若干幻究竟、若干化究竟、若干神通成就、若干智成就、若干思惟、若干证入、若干趣向、若干境界。’
= 有多少菩萨?有多少菩萨法?
= 有多少幻妄究竟?有多少变化究竟?
= 有多少趣向菩提道?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何以故?菩萨三昧,如是体性,如是无边,如是殊胜故。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此三昧种种境界、种种威力、种种深入,所谓:入不可说智门、入离分别诸庄严、入无边殊胜波罗蜜、入无数禅定、入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广大智、入见无边佛胜妙藏、入于境界不休息、入清净信解助道法、入诸根猛利大神通、入于境界心无碍、入见一切佛平等眼、入积集普贤胜志行、入住那罗延妙智身、入说如来智慧海、入起无量种自在神变、入生一切佛无尽智门、入住一切佛现前境界、入净普贤菩萨自在智、入开示无比普门智、入普知法界一切微细境界、入普现法界一切微细境界、入一切殊胜智光明、入一切自在边际、入一切辩才法门际、入遍法界智慧身、入成就一切处遍行道、入善住一切差别三昧、入知一切诸佛心。
= 这种三昧,有种种的境界,种种的威力,种种深入,所以证得二十八个法门。
波罗密/波罗蜜/波罗蜜多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广大智 = 佛之智慧广大而不可思量,为最胜无上之智见,故称佛智为广大智。
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
= Bodhipakṣa
dharma,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道支。
那罗延/那罗延天/那罗延金刚/毗纽天
= nārāyaṇa,佛教神明之一,相当于印度教神明那罗延,相传为毘湿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信仰体系中,那罗延是天界的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之一。在佛教寺庙中,常以密迹金刚与那罗延天的图像作为山门的守护者。
普门/无量门/普法 = Samanta-mukha,华严经所明一门之中摄入一切法,谓之普门。/又佛菩萨神通之力开通无量之门,示现种种之身,圆通一切众生,亦名普门。
佛心 = 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普贤行,念念入百亿不可说三昧,然不见普贤菩萨三昧,及佛境界庄严前际。
= 然而还不见普贤菩萨这种三昧和佛境界庄严和前际。
“何以故?知一切法究竟无尽故,知一切佛刹无边故,知一切众生界不思议故,知前际无始故,知未来无穷故,知现在尽虚空遍法界无边故,知一切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知一切菩萨行无数故,知一切诸佛辩才所说境界不可说无边故,知一切幻心所缘法无量故。
无始 = Anadikalika,一切世间如众生、诸法等皆无有始,如今生乃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辗转推究,故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称无始。万法均从因缘生,亦由因缘灭,言无始即是显因,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有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即显佛法是因缘之义。
“佛子,如如意珠,随有所求一切皆得,求者无尽,意皆满足,而珠势力终不匮止。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此三昧,知心如幻,出生一切诸法境界,周遍无尽,不匮不息。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成就普贤无碍行智,观察无量广大幻境,犹如影像,无增减故。
影像 = 与‘本质’相对。比喻立名,以表显心中所现之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之影像)。与相分连称为影像相分。
“佛子,譬如凡夫,各别生心,已生、现生及以当生,无有边际,无断无尽;其心流转,相续不绝,不可思议。
异生/凡/凡夫 = Prthag-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此普幻门三昧,无有边际,不可测量。
“何以故?了达普贤菩萨普幻门无量法故。
“佛子,譬如难陀、跋难陀、摩那斯龙王,及余大龙,降雨之时,滴如车轴,无有边际;虽如是雨,雨终不尽,此是诸龙无作境界。
= 所降的雨滴,犹如车轴一样旋转不停,没有边际。
轴(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axis;axle;shaft]。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八大龙王
|
|
难陀
|
Ā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
跋难陀
|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
娑竭罗/
娑伽罗
|
Sāgara,意译为海龙王。龙宫之王。大海龙王。或译为“沙掲罗”、“娑羯罗”等,为二十诸天之一。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译为咸海。
|
和修吉
|
Vā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
德叉迦
|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
阿那婆达多
|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
摩那斯
|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
优钵罗
|
Utpalaka,意译为青莲华龙王、青莲龙王。居住在青莲华生长之池。“青莲华”汉译佛典译为“优钵华”、“优钵罗华”等。
|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三昧,入普贤菩萨诸三昧门、智门、法门、见诸佛门、往诸方门、心自在门、加持门、神变门、神通门、幻化门、诸法如幻门、不可说不可说诸菩萨充满门,亲近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来正觉门,入不可说不可说广大幻网门,知不可说不可说差别广大佛刹门,知不可说不可说有体性、无体性世界门,知不可说不可说众生想门,知不可说不可说时劫差别门,知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成坏门,知不可说不可说覆住、仰住诸佛刹门,于一念中皆如实知。
= 住在无碍轮三昧时,能入普贤菩萨所修的二十种法门。
= 往诸方门:能往十方的法门。
= 加持门:能加持众生的法门。
= 能知不可说不可说有体性和无体性世界的法门。
= 能知不可说不可说覆住或仰住一切诸佛刹土的法门。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释门/法门/缁门/玄门/真门/道门/空门/谛门/祖门/宗门/佛门 = 佛之法门、佛教之门。如信仰佛教者,称为佛门弟子;舍离世事而修行佛道,即称为入佛门。
正觉 = 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悲智二门 = 诸佛万德可分别为悲智二门,其中,一切自利之德为智门,一切利他之德为悲门。。
|
|
智门
|
谓诸佛自利之德。为‘悲门’之对称。
|
悲门
|
谓诸佛利他之德。为‘智门’之对称。
|
“如是入时,无有边际,无有穷尽,不疲不厌,不断不息,无退无失;于诸法中不住非处,恒正思惟,不沉不举;求一切智常无退舍,为一切佛刹照世明灯,转不可说不可说法轮;以妙辩才咨问如来无穷尽时,示成佛道无有边际,调伏众生恒无废舍,常勤修习普贤行愿未曾休息,示现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色相身无有断绝。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惛沈/昏沉 = Styāna,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之精神作用。
掉/掉举 = Auddhatya,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
咨(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何以故?譬如燃火,随所有缘,于尔所时火起不息。
= 凡是有能燃烧的物为缘,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火就燃烧起来,而不停止。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乃至能于一念之顷,往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所。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三世间/二世间
|
|||
三世间
|
二报
|
解释
|
|
二世间
|
器世间/国土世间/国土身
|
依报
|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
正报
|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
|
智正觉世间
|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
||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
“一一佛所,入不可说不可说一切智种种差别法;
“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界,出家为道,勤修善根,究竟清净;
沙门/比丘/出家 = Pravrajyā,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令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于普贤行愿未决定者,而得决定,安住普贤智慧之门;
= 令不可说不可说菩萨,对于普贤菩萨所修的行愿,尚未决定者,令其得到决定的智慧,来修普贤菩萨的行愿,安住在普贤菩萨具有智慧之门。
“以无量方便,入不可说不可说三世成、住、坏广大差别劫,于不可说不可说成、住、坏世间差别境界,起于尔所大悲大愿,调伏无量一切众生悉使无余。
成住坏空
= 即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
“何以故?此菩萨摩诃萨为欲度脱一切众生,修普贤行,生普贤智,满足普贤所有行愿。
“是故,诸菩萨应于如是种类、如是境界、如是威德、如是广大、如是无量、如是不思议、如是普照明、如是一切诸佛现前住、如是一切如来所护念、如是成就往昔善根、如是其心无碍不动三昧之中,勤加修习,离诸热恼,无有疲厌,心不退转,立深志乐,勇猛无怯,顺三昧境界,入难思智地。
=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一切诸菩萨,应该对于前边所说的种类,所说的境界,所说的威德。
现前/现在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不依文字,不著世间,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
文(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法智 =
Dharma-jñā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所谓:亲近一切智,悟解佛菩提,成就法光明,施与一切众生善根。
“于魔界中拔出众生,令其得入佛法境界,令不舍大愿,勤观出道,增广净境,成就诸度,于一切佛深生信解。
魔道/魔界 = 指恶魔之境界。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出道 = 出离世间入于涅槃之道也。
信解 =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
“常应观察一切法性,无时暂舍;
暂(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应知自身与诸法性普皆平等;
“应当明解世间所作,示其如法智慧方便;
如法/如说/如实/如理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
“应常精进,无有休息;
“应观自身善根鲜少;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应勤增长他诸善根;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
“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应乐亲近诸善知识;
“应与同行而共止住;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应不分别佛;
“应不舍离念;
= 应该不舍离念佛念法念僧。
“应常安住平等法界;
“应知一切心识如幻;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应知世间诸行如梦;
“应知诸佛愿力出现犹如影像;
宿愿力/大愿业力/愿力/本愿力 =
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
“应知一切诸广大业犹如变化;
“应知言语悉皆如响;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应观诸法一切如幻;
“应知一切生灭之法皆如音声;
起灭/生死/生灭 = 指生起与灭尽。有生必有灭之义。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灭则广通一切之有情与非情。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以佛教之人生观而言,一切万法皆连续而往复生灭于刹那刹那者。
“应知所往一切佛刹皆无体性;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应为请问如来佛法不生疲倦;
“应为开悟一切世间,勤加教诲而不舍离;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诲(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应为调伏一切众生,知时说法而不休息。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普贤之行,如是圆满菩萨境界,如是通达出离之道,如是受持三世佛法,如是观察一切智门,如是思惟不变异法,如是明洁增上志乐,如是信解一切如来,如是了知佛广大力,如是决定无所碍心,如是摄受一切众生。
受持 = Adhiṣṭhā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洁(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佛子,菩萨摩诃萨入普贤菩萨所住如是大智慧三昧时,十方各有不可说不可说国土,一一国土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来名号,一一名号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而现其前,与如来念力,令不忘失如来境界;
名/名字/名号 = Namadhe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与一切法究竟慧,令入一切智;
“与知一切法种种义决定慧,令受持一切佛法趣入无碍;
“与无上佛菩提,令入一切智开悟法界;
“与菩萨究竟慧,令得一切法光明,无诸黑暗;
暗(àn) = 昏暗。与“明”相对[dim;dark;dull]。
“与菩萨不退智,令知时、非时,善巧方便调伏众生;
“与无障碍菩萨辩才,令悟解无边法演说无尽;
“与神通变化力,令现不可说不可说差别身,无边色相,种种不同,开悟众生;
“与圆满言音,令现不可说不可说差别音声种种言辞,开悟众生;
“与不唐捐力,令一切众生若得见形、若得闻法皆悉成就,无空过者。
唐(ta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满足普贤行故,得如来力,净出离道,满一切智,以无碍辩才神通变化,究竟调伏一切众生;具佛威德,净普贤行,住普贤道,尽未来际,为欲调伏一切众生,转一切佛微妙法轮。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何以故?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殊胜大愿诸菩萨行,则为一切世间法师,则为一切世间法日,则为一切世间智月;则为一切世间须弥山王,嶷然高出,坚固不动;则为一切世间无涯智海;则为一切世间正法明灯,普照无边,相续不断;为一切众生开示无边清净功德,皆令安住功德善根;顺一切智,大愿平等,修习普贤广大之行,常能劝发无量众生,住不可说不可说广大行三昧,现大自在。
智月 = 以月譬喻智慧之光明,称为智月。
嶷(nì) = 幼小聪慧[young and bright]/ 高耸[towering]。
智海 = 智慧广大,譬如海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获如是智,证如是法,于如是法审住明见;得如是神力,住如是境界,现如是神变,起如是神通;常安住大悲,常利益众生,开示众生安隐正道,建立福智大光明幢;证不思议解脱,住一切智解脱,到诸佛解脱彼岸,学不思议解脱方便门已得成就,入法界差别门无有错乱,于普贤不可说不可说三昧游戏自在,住师子奋迅智,心意无碍。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奋(fèn) = 鸟类振羽展翅[<said of a bird>to
take wing]。(鼓起劲来,振作[raise;exert oneself;act vigorously]/奋力;施展;发挥[dash ahead;put to good use]/挥动;举起;舞动[wield]。)
迅(xùn) = 快[quick]。
狮子奋迅/师子奋迅 = 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哮吼之相,其余兽类尽失威窜伏,而令狮子儿之雄猛俱增。故诸经论中每以师子奋迅喻称佛之大威神力,盖佛奋迅其大悲法界之身,广开大悲之根门,竖其悲毛之先导,复现应机之威力,可令二乘等窜藏聋盲,而使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
|
心
|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
意
|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
识
|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
“其心恒住十大法藏。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何者为十?所谓:住忆念一切诸佛,住忆念一切佛法,住调伏一切众生大悲,住示现不思议清净国土智,住深入诸佛境界决定解,住去、来、现在一切佛平等相菩提,住无碍无著际,住一切法无相性,住去、来、现在一切佛平等善根,住去、来、现在一切如来法界无差别身、语、意业先导智,住观察三世一切诸佛受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般涅槃悉入刹那际。
念/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先导(xiān dǎo) = 本指在前引路。后泛指引领、指导/率先引导群众的人。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八相成道
|
|
小乘
|
大乘
|
从兜率天下
|
降兜率
|
托胎
|
入胎
|
出生
|
住胎
|
出家
|
出胎
|
降魔
|
出家
|
成道
|
成道
|
转法轮
|
转法轮
|
入涅盘
|
入灭
|
#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
“佛子,此十大法藏广大无量,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说、无穷尽、难忍受,一切世智无能称述。
述(shù) = 遵循[follow]。(陈述,记叙[state;narrate;relate]。)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
|
世间智/世智/世俗智
|
Laukika-j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
出世间智
|
Lokottara-j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
出世间上上智
|
Lokottaratama-j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到普贤诸行彼岸,证清净法,志力广大,开示众生无量善根,增长菩萨一切势力,于念念顷满足菩萨一切功德,成就菩萨一切诸行,得一切佛陀罗尼法,受持一切诸佛所说;虽常安住真如实际,而随一切世俗言说,示现调伏一切众生。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法如是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三昧,得一切佛广大智,得巧说一切广大法自在辩才,得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清净无畏法,得入一切三昧智,得一切菩萨善巧方便,得一切法光明门,到安慰一切世间法彼岸,知一切众生时、非时,照十方世界一切处,令一切众生得胜智,作一切世间无上师,安住一切诸功德,开示一切众生清净三昧,令入最上智。
= 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住在此种三昧时,得到十种境界。
世间法 =
Loka-dhar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则利益众生,则增长大悲,则亲近善知识,则见一切佛,则了一切法,则诣一切刹,则入一切方,则入一切世,则悟一切法平等性,则知一切佛平等性,则住一切智平等性。
= 菩萨中的大菩萨,像这样的修行一切菩萨道,有十种的境界。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于此法中,作如是业,不作余业;住未足心,住不散乱心,住专一心,住勤修心,住决定心,住不变异心;如是思惟,如是作业,如是究竟。
= 住在为法未满足的心。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佛子,菩萨摩诃萨无异语、异作,有如语、如作。
= 在下边举出十个喩来说明。
“何以故?譬如金刚,以不可坏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于不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诸行法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诸行法。
= 始终不会有破坏的时候。
行法 = 指修行之方法。在密教中与‘修法’、‘密法’同义。
“譬如真金,以有妙色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于妙色;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诸善业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诸善业。
善业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业道 = Karma-marga,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道。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三善根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譬如日天子,以光明轮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光明轮;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智慧光而得其名,终无有时离智慧光。
日天子/日天 = Sūrya,佛教护法神之一,为天界天人,主管太阳,大乘佛教传说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
智光/内光/智慧光 = 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为‘身光’、‘外光’之对称。
“譬如须弥山王,以四宝峰处于大海,迥然高出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四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诸善根处在于世,迥然高出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善根。
峰(fēng) = 山顶[peak]。
迥(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
“譬如大地,以持一切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能持;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度一切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大悲。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譬如大海,以含众水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于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诸大愿而得其名,终不暂舍度众生愿。
含(hán) =
含在嘴里[keep in the mouth]。(容纳;包含[contain]。)
“譬如军将,以能惯习战斗之法而得其名,终无有时舍离此能;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能惯习如是三昧而得其名,乃至成就一切智智,终无有时舍离此行。
斗(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盛酒器[ladler;cup]。)
“如转轮王,驭四天下,常勤守护一切众生,令无横死,恒受快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如是等诸大三昧,常勤化度一切众生,乃至令其究竟清净。
驭(yù) = 驾御车马[drive a carriage]。(统治;治理[dominate;rule]。)
横(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
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 =
Cakravartin,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
|
金轮王
|
统治四大部洲。
|
银轮王
|
统治三部洲。
|
铜轮王
|
统治二部洲。
|
铁轮王
|
统治一部洲。
|
“譬如种子,植之于地,乃至能令茎叶增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普贤行,乃至能令一切众生善法增长。
植(zhí) =
关闭门户用的直木[door post]。(栽种;种植;生长[plant;grow]。)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譬如大云,于夏暑月降霔大雨,乃至增长一切种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如是等诸大三昧,修菩萨行,雨大法雨,乃至能令一切众生究竟清净、究竟涅槃、究竟安隐、究竟彼岸、究竟欢喜、究竟断疑,为诸众生究竟福田,令其施业皆得清净,令其皆住不退转道,令其同得一切智智,令其皆得出离三界,令其皆得究竟之智,令其皆得诸佛如来究竟之法,置诸众生一切智处。
夏(xià) =
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Chinese]。(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summer]。)
暑(shǔ) = 炎热[heat]。(炎热的日子[hot weather]。)
霔(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降<雨>[rain]。)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福田 =
Punya-ksetr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成就此法,智慧明了,入法界门,能净菩萨不可思议无量诸行。
“所谓:能净诸智,求一切智故;
“能净众生,使调伏故;
“能净刹土,常回向故;
“能净诸法,普了知故;
“能净无畏,无怯弱故;
“能净无碍辩,巧演说故;
“能净陀罗尼,于一切法得自在故;
“能净亲近行,常见一切佛兴世故。
兴(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如是等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清净功德,于如是等三昧境界得自在故,一切诸佛所加被故,自善根力之所流故,入智慧地大威力故,诸善知识引导力故,摧伏一切诸魔力故,同分善根淳净力故,广大誓愿欲乐力故,所种善根成就力故,超诸世间无尽之福、无对力故。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被(bèi) = 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cotton-padded
quilt]。(搭衣于肩背[drape over]/穿着[wear;put on]/被覆;遮盖[cover]。)
加备/加祐/加威/加/加被 = 指诸佛如来以慈悲心加护众生。佛加被之力,称为加被力或加威力;被其力而说法者,称加说。加被有显加与冥加二种。显加为可以眼见者,例如佛菩萨加被说法者,使其身、口、意三业能如法演说;冥加(又称冥护、冥祐)为肉眼不可见者,惟冥冥中知有佛菩萨之加护。
众同分/同分 = 指有情众生之共性或共因。
淳(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
对(duì) = 应答[answer;reply]。(两者相对;面对[face;mutual;face to face]/相当;相配[match]/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couple;pair]。)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法,同去、来、今一切诸佛。
“何者为十?所谓:得诸相好,种种庄严,同于诸佛;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能放清净大光明网,同于诸佛;
“神通变化,调伏众生,同于诸佛;
“无边色身,清净圆音,同于诸佛;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圆音 = 圆妙之声音,指佛语。
“随众生业现净佛国,同于诸佛;
= 菩萨随众生所造的业,而现清净的佛国,和诸佛是一样。
“一切众生所有语言皆能摄持、不忘不失,同于诸佛;
“无尽辩才随众生心而转法轮令生智慧,同于诸佛;
“大师子吼无所怯畏,以无量法开悟群生,同于诸佛;
师子吼 = Siṃhanā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群萌/群生 = 即众生之异名。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于一念顷,以大神通普入三世,同于诸佛;
“普能显示一切众生诸佛庄严、诸佛威力、诸佛境界,同于诸佛。”
尔时,普眼菩萨白普贤菩萨言:“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法,同诸如来,何故不名佛?
= 可是为什么不是佛?請仁者您慈悲,指示所問的十一個問題。
“何故不名十力?
“何故不名一切智?
“何故不名一切法中得菩提者?
“何故不得名为普眼?
“何故不名一切境中无碍见者?
“何故不名觉一切法?
“何故不名与三世佛无二住者?
“何故不名住实际者?
“何故修行普贤行愿犹未休息?
修行 = Caryā,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何故不能究竟法界舍菩萨道?”
菩萨道/佛菩提道 = 是佛弟子在成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南传菩萨教法则认为要被佛授记才能被称作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
|
|
上座部佛教
|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菩萨必须在十波罗蜜中累积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
北传佛教
|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
尔时,普贤菩萨告普眼菩萨言:“善哉!佛子,如汝所言,若此菩萨摩诃萨同一切佛,以何义故不名为佛?乃至不能舍菩萨道?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习去、来、今世一切菩萨种种行愿,入智境界,则名为佛;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说名菩萨。
= 可是在诸佛的处所,仍然还修菩萨行,没有休息的时候,所以名为菩萨。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如来诸力皆悉已入,则名十力;虽成十力,行普贤行而无休息,说名菩萨。
“知一切法而能演说,名一切智;虽能演说一切诸法,于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尝止息,说名菩萨。
= 可是在每一种法中,用善巧来思惟,未曾停止和休息,所以名为菩萨。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知一切法无有二相,是则说名悟一切法;于二、不二,一切诸法差别之道,善巧观察,展转增胜,无有休息,说名菩萨。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已能明见普眼境界,说名普眼;虽能证得普眼境界,念念增长,未曾休息,说名菩萨。
= 虽然证得普眼的境界,可是念念增长,还要往前求进步,未曾休息,所以名为菩萨。
“于一切法悉能明照,离诸暗障,名无碍见;常勤忆念无碍见者,说名菩萨。
“已得诸佛智慧之眼,是则说名觉一切法;观诸如来正觉智眼而不放逸,说名菩萨。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逸/放逸 = Pr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
“住佛所住,与佛无二,说名与佛无二住者;为佛摄受,修诸智慧,说名菩萨。
= 因为还为佛所摄受,修习一切智慧,所以名为菩萨。
“常观一切世间实际,是则说名住实际者;虽常观察诸法实际,而不证入亦不舍离,说名菩萨。
“不来不去,无同无异,此等分别,悉皆永息,是则说名休息愿者;广大修习,圆满不退,则名未息普贤愿者。
= 因为菩萨广大修习普贤行愿,圆满不退,则名为未息普贤愿者。
不来不去 =
Anaya-vyaya。为佛典中表示诸法自性之用语。谓自本性而言,诸法均无去来往复。盖若自世俗之见解而言,则宇宙万法之因缘皆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然自佛法中道之谛理观之,则诸法因缘固有聚散,其自性实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此乃印度大乘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所特重之教说。
“了知法界无有边际,一切诸法,一相无相,是则说名究竟法界舍菩萨道;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则说名普贤菩萨。
一相无相
= 真如实相之法乃寂灭平等,故称一相;又一相亦不可得,故称无相。
“佛子,譬如伊罗钵那象王,住金胁山七宝窟中,其窟周围悉以七宝而为栏楯,宝多罗树次第行列,真金罗网弥覆其上;象身洁白犹如珂雪,上立金幢,金为璎珞,宝网覆鼻,宝铃垂下,七肢成就,六牙具足,端正充满,见者欣乐,调良善顺,心无所逆。
= 七支(四足、头、阴、尾)成就。
伊罗婆那龙象王/伊罗钵龙王 = Erāpattra,普通翻为香叶。毁佛之禁戒,损伤树叶。以此因缘,命终而受龙身。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栏楯(lán shǔn) = 栏杆。纵为栏,横曰楯[balustrade;railing]。
多罗 = Ta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此树之树叶呈扇状,叶面平滑坚实,人称贝叶或贝多罗叶,可书写经文。
珂(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若天帝释将欲游行,尔时象王即知其意,便于宝窟而没其形,至忉利天释主之前,以神通力种种变现,令其身有三十三头,于一一头化作七牙,于一一牙化作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莲华,一一华中有七采女,一时俱奏百千天乐。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因陀罗 =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忉利天之主,座骑为六牙白象。他经常率领天人,与阿修罗战斗。
“是时,帝释乘兹宝象,从难胜殿往诣华园,芬陀利华遍满其中。
兹(zī) = 草木茂盛[grow]。(这个,此[this]/这里[here]。)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
||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优钵华<Utpala>
|
译曰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
|
拘物头华<Kumuda>
|
译曰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Pundarika>
|
译曰白莲花。
|
|
瞻卜迦华/薝卜华<Campaka>
|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Sumana>
|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Mandarava>
|
四种天花
|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
|
曼殊沙华<Manjusaka>
|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
|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
#大赤莲花。
|
“是时,帝释至华园已,从象而下,入于一切宝庄严殿,无量采女以为侍从,歌咏妓乐受诸快乐。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咏(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妓(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尔时,象王复以神通,隐其象形,现作天身,与三十三天及诸采女,于芬陀利华园之内,欢娱戏乐,所现身相、光明衣服、往来进止、语笑观瞻,皆如彼天,等无有异,无能分别此象此天,象之与天,更互相似。
= 大白象王,所现的身相,所穿的衣服,往来或进止,语笑和观瞻,种种的动作,皆和天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娱(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进止(jìn zhǐ) = 进退;去留[advance
and retreat]/进退举止[behaviour]。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之(zhī) = 出,生出,滋长[grow]。(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this;that]/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he;her;it;they;them]。)
“佛子,彼伊罗钵那象王,于金胁山七宝窟中无所变化,至于三十三天之上,为欲供养释提桓因,化作种种诸可乐物,受天快乐,与天无异。
= 受天人的快乐,和天人没有两样。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习普贤菩萨行愿及诸三昧,以为众宝庄严之具,七菩提分为菩萨身,所放光明以之为网,建大法幢,鸣大法钟,大悲为窟,坚固大愿以为其牙,智慧无畏犹如师子,法缯系顶,开示秘密,到诸菩萨行愿彼岸。
法幢 = 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
鸣(míng) = 鸟叫[chirp]。(泛指发声[sound]。)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七觉支 = 觉悟的七个要素。「支」即要素、部分的意思,「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
|
|
念觉支
|
专注清楚,修习四念处。
|
择法觉支
|
以智慧明辨、拣择各种法。
|
精进觉支
|
勇猛精勤,修习四正断。
|
喜觉支
|
契合于佛法而生的欢喜、法喜。
|
猗觉支
|
身心轻安、平静。又译为除觉支、轻安觉支。
|
定觉支
|
入定而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平等、宁静,而能舍离。
|
“为欲安处菩提之座,成一切智,得最正觉,增长普贤广大行愿,不退不息,不断不舍,大悲精进,尽未来际度脱一切苦恼众生。
最正觉 =
Abhisambuddha。指最上至极之佛果。以其智慧与真理相契,故称正觉。又菩萨虽有随分之正觉,然位未至极,故不能称最;唯佛具有全分能觉之妙智,故称最正觉。
“不舍普贤道,现成最正觉,现不可说不可说成正觉门,现不可说不可说转法轮门,现不可说不可说住深心门;于不可说不可说广大国土,现涅槃变化门;于不可说不可说差别世界,而现受生修普贤行,现不可说不可说如来;于不可说不可说广大国土菩提树下成最正觉,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亲近围绕。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vrks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或于一念顷,修普贤行而成正觉,或须臾顷,或于一时,或于一日,或于半月,或于一月,或于一年,或无数年,或于一劫,如是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修普贤行而成正觉。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ūr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复于一切诸佛刹中而为上首,亲近于佛,顶礼供养,请问观察如幻境界,净修菩萨无量诸行、无量诸智、种种神变、种种威德、种种智慧、种种境界、种种神通、种种自在、种种解脱、种种法明、种种教化调伏之法。
上首 = 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佛子,菩萨摩诃萨本身不灭,以行愿力于一切处如是变现。
“何以故?欲以普贤自在神力调伏一切诸众生故,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得清净故,令其永断生死轮故,严净广大诸世界故,常见一切诸如来故,深入一切佛法流故,忆念三世诸佛种故,忆念十方一切佛法及法身故,普修一切菩萨诸行使圆满故,入普贤流自在能证一切智故。
= 菩萨修行十定的法门,为这十种缘故。
生死轮 =
Bhava-cakra,谓三界六道之生死,犹如载人运转之车轮。
“佛子,汝应观此菩萨摩诃萨,不舍普贤行,不断菩萨道,见一切佛,证一切智,自在受用一切智法。
“如伊罗钵那象王不舍象身,往三十三天,为天所乘,受天快乐,作天游戏,承事天主,与天采女而作欢娱,同于诸天无有差别。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舍普贤大乘诸行,不退诸愿,得佛自在,具一切智,证佛解脱,无障无碍,成就清净,于诸国土无所染著,于佛法中无所分别;
“虽知诸法普皆平等无有二相,而恒明见一切佛土;
“虽已等同三世诸佛,而修菩萨行相续不断。
“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普贤行愿广大之法,当知是人心得清净。
“佛子,此是菩萨摩诃萨第十无碍轮大三昧殊胜心广大智。
“佛子,此是菩萨摩诃萨所住普贤行十大三昧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