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9日星期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阿僧祇品第三十

卷第四十五
 
九会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会主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说法
等觉,妙觉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阿僧祇品第三十
#45 = 阿僧祇品第三十 + 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这时心王菩萨问,佛向他宣说阿僧祇不可说的数量和世间出世问一切诸法不可说说的事理。
 
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演说 = Nir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十大数 = 系以一阿僧祇为单位,渐次转倍,至不可说不可说等之十种大数。即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表示极大之数,俱舍论谓为五十二数或六十数之极位。十大数之计数法为,阿僧祇乘以阿僧祇,得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乘以阿僧祇转,得无量。以下类推。
“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令诸世间入佛所知数量之义,而问如来、应、正等觉。
“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时,心王菩萨唯然受教。
(wéi) = 急声回答声[yes]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为一俱胝,
拉克/洛叉 = Laksa,印度古代数量名称,意谓十万。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
“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
(yǔ) = 露天的谷堆[open barn]
阿由多/阿庾多 = Ayuta,兆,即一万亿。
“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
频婆罗 = Vimvara,古代印度数量名,意译为十兆。
“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
(jīn) = 矛柄[the handle of lance](骄傲[arroganthaughty]/谨守,慎重[carefulprudent]/怜悯;同情[take pity onsympathize with])
(jié) = 阉过的公羊。泛指羊[wether]
矜羯罗 = Kikara,数目的单位名。也指不动明王的眷属,八大童子中的第7位。
“矜羯罗矜羯罗为一阿伽罗,
“阿伽罗阿伽罗为一最胜,
“最胜最胜为一摩婆罗,
“摩婆罗摩婆罗为一阿婆罗,
“阿婆罗阿婆罗为一多婆罗,
“多婆罗多婆罗为一界分,
“界分界分为一普摩,
“普摩普摩为一祢摩,
(mí) = 奉祀死父的宗庙[temple]
“祢摩祢摩为一阿婆钤,
(qián) = 一种农具。
“阿婆钤阿婆钤为一弥伽婆,
“弥伽婆弥伽婆为一毗攞伽,
(pí) = 人的肚脐[navel]
(luó) = 撕裂。
“毗攞伽毗攞伽为一毗伽婆,
“毗伽婆毗伽婆为一僧羯逻摩,
(luó) = 巡察[patrol]
“僧羯逻摩僧羯逻摩为一毗萨罗,
“毗萨罗毗萨罗为一毗赡婆,
(shàn) = 供给[supportprovide for]
“毗赡婆毗赡婆为一毗盛伽,
“毗盛伽毗盛伽为一毗素陀,
“毗素陀毗素陀为一毗婆诃,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毗婆诃毗婆诃为一毗薄底,
(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毗薄底毗薄底为一毗佉担,
(qū) = 通“祛”。驱逐[expel]
(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毗佉担毗佉担为一称量,
“称量称量为一一持,
“一持一持为一异路,
“异路异路为一颠倒,
/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颠倒颠倒为一三末耶,
(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细的粉末[powderdust])
“三末耶三末耶为一毗睹罗,
(dǔ) = 见,看见[see]
“毗睹罗毗睹罗为一奚婆罗,
(xī) = 奴隶,又专指女奴[slave]
“奚婆罗奚婆罗为一伺察,
(sì) = 候望,探察[spy]
“伺察伺察为一周广,
“周广周广为一高出,
“高出高出为一最妙,
“最妙最妙为一泥罗婆,
“泥罗婆泥罗婆为一诃理婆,
“诃理婆诃理婆为一一动,
“一动一动为一诃理蒲,
(pú) = 香蒲[cattail]
“诃理蒲诃理蒲为一诃理三,
“诃理三诃理三为一奚鲁伽,
(lǔ) = 鱼味美[<fish> tasty]
“奚鲁伽奚鲁伽为一达攞步陀,
“达攞步陀达攞步陀为一诃鲁那,
“诃鲁那诃鲁那为一摩鲁陀,
“摩鲁陀摩鲁陀为一忏慕陀,
(chàn) = 忏悔,自陈懊悔[confessrepent]
“忏慕陀忏慕陀为一瑿攞陀,
(yī) = 黑色的美石[a black stone like jade]
“瑿攞陀瑿攞陀为一摩鲁摩,
“摩鲁摩摩鲁摩为一调伏,
“调伏调伏为一离憍慢,
“离憍慢离憍慢为一不动,
“不动不动为一极量,
极量(jí liàng) = 最大的分量。
“极量极量为一阿么怛罗,
(dá) = 痛苦[suffering]
“阿么怛罗阿么怛罗为一勃么怛罗,
(bó) = 排,推动[push]
“勃么怛罗勃么怛罗为一伽么怛罗,
“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为一那么怛罗,
“那么怛罗那么怛罗为一奚么怛罗,
“奚么怛罗奚么怛罗为一鞞么怛罗,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鞞么怛罗鞞么怛罗为一钵罗么怛罗,
(bō) =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monk's alms-bowl]
“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为一尸婆么怛罗,
(shī) = 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person on behalf of the dead](尸体[corpse])
“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为一翳罗,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翳罗翳罗为一薜罗,
(bì) = 指薜荔,木本植物[climbing figcreeping fig]
“薜罗薜罗为一谛罗,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谛罗谛罗为一偈罗,
(jì) = 佛经中的唱词[Budhist's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
“偈罗偈罗为一窣步罗,
(sū) = 从穴中突然钻出来,引申为纵跃[rush out]
“窣步罗窣步罗为一泥罗,
“泥罗泥罗为一计罗,
“计罗计罗为一细罗,
“细罗细罗为一睥罗,
(pì) = 睥睨,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睥罗睥罗为一谜罗,
“谜罗谜罗为一娑攞荼,
(suō) = 起舞的样子[dancing]
(tú) = 一种苦菜[a bitter edible plant]
“娑攞荼娑攞荼为一谜鲁陀,
“谜鲁陀谜鲁陀为一契鲁陀,
(qì) = 用刀刻[engravesculpturecarve](合,符合[coincide])
“契鲁陀契鲁陀为一摩睹罗,
“摩睹罗摩睹罗为一娑母罗,
“娑母罗娑母罗为一阿野娑,
“阿野娑阿野娑为一迦么罗,
“迦么罗迦么罗为一摩伽婆,
“摩伽婆摩伽婆为一阿怛罗,
“阿怛罗阿怛罗为一醯鲁耶,
(xī) = 用于保存蔬菜、水果、鱼蛋、牡蛎的净醋或加香料的醋[pickles]
“醯鲁耶醯鲁耶为一薜鲁婆,
“薜鲁婆薜鲁婆为一羯罗波,
“羯罗波羯罗波为一诃婆婆,
“诃婆婆诃婆婆为一毗婆罗,
“毗婆罗毗婆罗为一那婆罗,
(nuó) = 国名。(nà = 指示代词[that])
“那婆罗那婆罗为一摩攞罗,
“摩攞罗摩攞罗为一娑婆罗,
“娑婆罗娑婆罗为一迷攞普,
“迷攞普迷攞普为一者么罗,
“者么罗者么罗为一驮么罗,
(tuó) = 本作“佗”[carry on the back]
“驮么罗驮么罗为一钵攞么陀,
“钵攞么陀钵攞么陀为一毗伽摩,
“毗伽摩毗伽摩为一乌波跋多,
(bá) = 草中行走,越山过岭[climb over mountains]
“乌波跋多乌波跋多为一演说,
“演说演说为一无尽,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无尽无尽为一出生,
“出生出生为一无我,
无我 = Anātman,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无我无我为一阿畔多,
(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
“阿畔多阿畔多为一青莲华,
“青莲华青莲华为一钵头摩,
“钵头摩钵头摩为一僧祇,
“僧祇僧祇为一趣,
“趣趣为一至,
“至至为一阿僧祇,
“阿僧祇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
“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为一无量,
“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
“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
无边 = 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
“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
“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
“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
“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
“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
(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
“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
“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
“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
“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
“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
“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
“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
“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优钵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薝卜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尔时,世尊为心王菩萨而说颂曰:
=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为心王菩萨说出下边一百二十偈颂,而作为答覆心王菩萨所问的问题。
(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不可言说不可说,充满一切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尽。
“不可言说诸佛刹,皆悉碎末为微尘,一尘中刹不可说,如一一切皆如是。
= 在一粒微尘之中,又有不可说那样多的佛刹。在每粒微尘之中,皆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rub]/急切;急迫[anxious]/严厉[stern])
“此不可说诸佛刹,一念碎尘不可说,念念所碎悉亦然,尽不可说劫恒尔。
= 在一念之中,把它都磨成碎末,成为微尘,其数量是不可说的。在念念之中,所碎的微尘,统统是这样子。在穷尽不可说那样多的劫,恒常是这样子。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此尘有刹不可说,此刹为尘说更难,以不可说算数法,不可说劫如是数。
= 在每粒微尘中所有的佛刹,已是不可说的。再把每个佛刹,磨碎为微尘,更是不可说。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又赞叹佛之功德非言语所能穷尽者亦用此语,多与不可称、不可思议等语连用。
“以此诸尘数诸劫,一尘十万不可说,尔劫称赞一普贤,无能尽其功德量。
= 用这样种种的微尘数目来作诸劫。在一粒微尘之中,就有十万个不可说那样多的劫数。在这样多劫中,来称扬赞叹一位普贤菩萨的功德,没有人可以能说尽普贤菩萨究竟是有多少的功德量。
 
普贤菩萨/遍吉菩萨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
 
“于一微细毛端处,有不可说诸普贤,一切毛端悉亦尔,如是乃至遍法界。
毛道/毛头/毛端 = 指极小之场所。
“一毛端处所有刹,其数无量不可说,尽虚空量诸毛端,一一处刹悉如是。
“彼毛端处诸国土,无量种类差别住,有不可说异类刹,有不可说同类刹。
“不可言说毛端处,皆有净刹不可说,种种庄严不可说,种种奇妙不可说。
“于彼一一毛端处,演不可说诸佛名,一一名有诸如来,皆不可说不可说。
(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
“一一诸佛于身上,现不可说诸毛孔,于彼一一毛孔中,现众色相不可说。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不可言说诸毛孔,咸放光明不可说,于彼一一光明中,悉现莲华不可说。
“于彼一一莲华内,悉有众叶不可说,不可说华众叶中,各现色相不可说。
“彼不可说诸色内,复现众叶不可说,叶中光明不可说,光中色相不可说。
“此不可说色相中,一一现光不可说,光中现月不可说,月复现月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月中,一一现光不可说,于彼一一光明内,复现于日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日中,一一现色不可说,于彼一一诸色内,又现光明不可说。
“于彼一一光明内,现不可说师子座,一一严具不可说,一一光明不可说。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光中妙色不可说,色中净光不可说,于彼一一净光内,复现种种妙光明。
“此光复现种种光,不可言说不可说,如是种种光明内,各现妙宝如须弥。
= 又现出不可说的妙宝,犹如须弥山那样之高。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一一光中所现宝,不可言说不可说,彼如须弥一妙宝,现众刹土不可说。
= 犹如须弥山那样多的妙宝,在每一妙宝中,又现出一切诸佛刹土,其数量也是不可说不可说之多。
“尽须弥宝无有余,示现刹土皆如是,以一刹土末为尘,一尘色相不可说。
= 尽须弥山那样多的妙宝,所示现诸佛刹土,都是这样,有不可说不可说之多。
“众刹为尘尘有相,不可言说不可说,如是种种诸尘相,皆出光明不可说。
= 把所有的刹土,统统磨成细末,而为微尘。在每粒微尘之中,又有无量光明色相,也是不可用言语来说明白,所以说不可说。
“光中现佛不可说,佛所说法不可说,法中妙偈不可说,闻偈得解不可说。
“不可说解念念中,显了真谛不可说,示现未来一切佛,常演说法无穷尽。
= 在念念之中,显了眞实之谛,也是不可说。
真谛 = 二谛之一,三谛之一。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
穷尽(qióng jìn) = 尽头;终点[endlimit]
“一一佛法不可说,种种清净不可说,出妙音声不可说,转正法轮不可说。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于彼一一法轮中,演修多罗不可说;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
法轮 = Dharmacakra,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修多罗 = Sūtr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于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调伏众生不可说。
法门 = 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
达磨/诸法/万法/ = Dhar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或复于一毛端处,不可说劫常安住,如一毛端余悉然,所住劫数皆如是。
“其心无碍不可说,变化诸佛不可说,一一变化诸如来,复现于化不可说。
“彼佛法身不可说,彼佛分身不可说,庄严无量不可说,往诣十方不可说,
分身 = 指分身化现,或指其化身。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各处教化众生;故分身乃是为教化、摄取众生而起,称为分身摄化。
“周行国土不可说,观察众生不可说,清净众生不可说,调伏众生不可说。
“彼诸庄严不可说,彼诸神力不可说,彼诸自在不可说,彼诸神变不可说。
神通力/神力 = R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神变 = Vikurvana,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力(神通力),变现于外在之各种形状与动作。狭义言之,一般系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广义言之,则包括身、语、意。
“所有神通不可说,所有境界不可说,所有加持不可说,所住世间不可说。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所持/护念/加持 = Adhiṣṭhā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清净实相不可说,说修多罗不可说,于彼一一修多罗,演说法门不可说;
实相 = Dharm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于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所有决定不可说;
/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于彼一一决定中,调伏众生不可说。
 
“不可言说同类法,不可言说同类心,不可言说异类法,不可言说异类心,
“不可言说异类根,不可言说异类语,念念于诸所行处,调伏众生不可说。
= 菩萨在念念之中,在一切所行之处,调伏刚强的众生,皆成柔顺的众生,其数量有不可说那样之多。
“所有神变不可说,所有示现不可说,于中时劫不可说,于中差别不可说,
= 在其中所经过的时劫,也是不可说。在其中所有的差别,也是不可说。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菩萨悉能分别说,诸明算者莫能辨。
(biàn) = 判别,区分,辨别[discriminatedistinguish]
 
“一毛端处大小刹,杂染清净粗细刹,如是一切不可说,一一明了可分别。
杂染 = 为‘清净’的对称,一切有漏法的总名。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以一国土碎为尘,其尘无量不可说,如是尘数无边刹,俱来共集一毛端。
= 像这样尘数无量无边的刹土,统统积集在一根毫毛之端处。
“此诸国土不可说,共集毛端无迫隘,不使毛端有增大,而彼国土俱来集。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ài) = 狭窄;狭小[narrow]
“于中所有诸国土,形相如本无杂乱,如一国土不乱余,一切国土皆如是。
(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yú) = 饱足[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 than]/其余,其他,以外[other])
“虚空境界无边际,悉布毛端使充满,如是毛端诸国土,菩萨一念皆能说。
= 统统布满毛端,使虚空充满无间。
(bù) = 古时无棉布[hemp cloth](棉、麻、苎、葛等织物的通称[cloth]/铺开[be fully underwayspread]/引申为散开,分布[dispersescatter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于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
= 毛孔中能容纳这极多的尘刹,可是这样多的尘刹,不能将毛孔占满而无空间。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入时劫数不可说,受时劫数不可说,于此行列安住时,一切诸劫无能说。
/劫簸 = Kalpa,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行列(háng liè) = 直的称行,横的称列。行列指排列的次第[linerow]
“如是摄受安住已,所有境界不可说,入时方便不可说,入已所作不可说,
所作 = 为‘能作’之对称。指身、口、意三业之发动造作。身、口、意三业为能作之主体,为彼等所造作者即称所作。
“意根明了不可说,游历诸方不可说,勇猛精进不可说,自在神变不可说,
意根 = Mana-indriya,六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所有思惟不可说,所有大愿不可说,所有境界不可说,一切通达不可说,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身业清净不可说,语业清净不可说,意业清净不可说,信解清净不可说,
信解 =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口业/语业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妙智清净不可说,妙慧清净不可说,了诸实相不可说,断诸疑惑不可说,
/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出离生死不可说,超升正位不可说,甚深三昧不可说,了达一切不可说,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一切众生不可说,一切佛刹不可说,知众生身不可说,知其心乐不可说,
“知其业果不可说,知其意解不可说,知其品类不可说,知其种性不可说,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知其受身不可说,知其生处不可说,知其正生不可说,知其生已不可说,
= 菩萨知道一切众生,正在出生的境界,也是不可说。菩萨知道一切众生,生出之后的境界,也是不可说。
(zhèng) =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不偏斜,平正[central](正直,正派[honestupright]/正好,恰好[justprecisely])
“知其解了不可说,知其趣向不可说,知其言语不可说,知其作业不可说。
作业/羯磨/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菩萨如是大慈悲,利益一切诸世间,普现其身不可说,入诸佛刹不可说,
“见诸菩萨不可说,发生智慧不可说,请问正法不可说,敷扬佛教不可说,
(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open])
“现种种身不可说,诣诸国土不可说,示现神通不可说,普遍十方不可说,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处处分身不可说,亲近诸佛不可说,作诸供具不可说,种种无量不可说,
供物/供具 = 指供养佛菩萨或佛、法、僧三宝之物。即香花、饮食等诸物之总称。亦有特称盛装供物之器具为供具或供器者。‘供’与‘具’均为‘献供’之义。上供供具,称为供养。若供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称为四事供养。若供以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称为十种供养。
“清净众宝不可说,上妙莲华不可说,最胜香鬘不可说,供养如来不可说,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清净信心不可说,最胜悟解不可说,增上志乐不可说,恭敬诸佛不可说,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修行于施不可说,其心过去不可说,有求皆施不可说,一切悉施不可说,
= 菩萨在过去所发的菩提心,也是不可说。
修行 = Caryā,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三世 = 一切有为诸法之生灭变化过程可分三种时限,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略称过去、现在、未来,或过现未。
过去/过去世/
Atikr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现在/现世/现生//现在世
Pratyutpannadhv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未来/当来/将来/未来世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持戒清净不可说,心意清净不可说,赞叹诸佛不可说,爱乐正法不可说,
持戒 = 戒,梵语sila,音译尸罗,六波罗蜜之一。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成就诸忍不可说,无生法忍不可说,具足寂静不可说,住寂静地不可说,
无生法忍/无生忍/不起法忍 = anutpattika-dhama-k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起大精进不可说,其心过去不可说,不退转心不可说,不倾动心不可说,
/精进 = Vīrya,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为六度、七觉支与八正道之一。
(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一切定藏不可说,观察诸法不可说,寂然在定不可说,了达诸禅不可说,
/观察/内观/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 = Vipaśyanā,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三无漏学之慧学。
寂然 =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
“智慧通达不可说,三昧自在不可说,了达诸法不可说,明见诸佛不可说,
“修无量行不可说,发广大愿不可说,甚深境界不可说,清净法门不可说,
“菩萨法力不可说,菩萨法住不可说,彼诸正念不可说,彼诸法界不可说,
法力 = 正法之力能除灾伏恶也。
谛意/正念 = Samyak-smr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十二真如/十二无为/十二空 = 即真如之十二种异名。
真如
真者真实,如者如常。诸法之体性真实如常。
法界
界者所依之义。真如为诸法之所依。
法性
是为诸法之体性。
不虚妄性
法性真实而离虚妄。
不变异性
法体不变不改。
平等性
离诸法之差别相,平等不二。
离生性
离生灭。
法定
法性常住。
法住
住于真如之法位。
实际
极真如之实理,至于穷极之际。
虚空界
理体周遍。
不思议界
理体绝思虑言议,不可思议。
 
“修方便智不可说,学甚深智不可说,无量智慧不可说,究竟智慧不可说,
究竟/至竟/毕竟 = 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
 
二智 = 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
实智
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
权智/方便智
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
 
“彼诸法智不可说,彼净法轮不可说,彼大法云不可说,彼大法雨不可说,
= 菩萨有清净法轮的智慧,也是不可说。
法智 = Dharma-jñā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彼诸神力不可说,彼诸方便不可说,入空寂智不可说,念念相续不可说,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
(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相续 = Samtati,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
“无量行门不可说,念念恒住不可说,诸佛刹海不可说,悉能往诣不可说,
刹土大海/刹海 = 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
“诸刹差别不可说,种种清净不可说,差别庄严不可说,无边色相不可说,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种种间错不可说,种种妙好不可说,清净佛土不可说,杂染世界不可说,
= 世界上有种种宝,互相间错着,也是不可说。
(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错误[errormistake])
“了知众生不可说,知其种性不可说,知其业报不可说,知其心行不可说,
心行 = 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
“知其根性不可说,知其解欲不可说,杂染清净不可说,观察调伏不可说,
= 又知道所有的众生,他们的思想是杂染或是清净。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变化自在不可说,现种种身不可说,修行精进不可说,度脱众生不可说,
“示现神变不可说,放大光明不可说,种种色相不可说,令众生净不可说,
“一一毛孔不可说,放光明网不可说,光网现色不可说,普照佛刹不可说,
“勇猛无畏不可说,方便善巧不可说,调伏众生不可说,令出生死不可说,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清净身业不可说,清净语业不可说,无边意业不可说,殊胜妙行不可说,
“成就智宝不可说,深入法界不可说,菩萨总持不可说,善能修学不可说,
入法界 =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
修学 = 修习研学佛道也。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智者音声不可说,音声清净不可说,正念真实不可说,开悟众生不可说,
= 菩萨时时正念,没有邪念,刻刻眞实,没有虚伪,也是不可说。
智者 = 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具足威仪不可说,清净修行不可说,成就无畏不可说,调伏世间不可说,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ur-vidha irya-pathah,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诸佛子众不可说,清净胜行不可说,称叹诸佛不可说,赞扬无尽不可说,
胜行 = 即殊胜之行为。
“世间导师不可说,演说赞叹不可说,彼诸菩萨不可说,清净功德不可说,
= 演说一切诸法,赞叹一切诸佛,也是不可说。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彼诸边际不可说,能住其中不可说,住中智慧不可说,尽诸劫住无能说,
= 菩萨功德的边际是不可说的。
边际(biān jì) = 边缘;边界[boundarylimits]
“欣乐诸佛不可说,智慧平等不可说,善入诸法不可说,于法无碍不可说,
“三世如空不可说,三世智慧不可说,了达三世不可说,住于智慧不可说,
如空 = 谓诸法体性平等真空。如,乃一切万物真实不变之本性;空,指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盖以佛教真理之立场而言,一切法之事相虽各有特性,互不相同,然其理体则平等无异,一一皆以空为实体。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殊胜妙行不可说,无量大愿不可说,清净大愿不可说,成就菩提不可说,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诸佛菩提不可说,发生智慧不可说,分别义理不可说,知一切法不可说,
诸佛菩提 = 即大菩提,通于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谓能断一切有为诸法之所知障,而悉知诸法之一切种智。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严净佛刹不可说,修行诸力不可说,长时修习不可说,一念悟解不可说,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
“诸佛自在不可说,广演正法不可说,种种神力不可说,示现世间不可说,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清净法轮不可说,勇猛能转不可说,种种开演不可说,哀愍世间不可说。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不可言说一切劫,赞不可说诸功德,不可说劫犹可尽,不可说德不可尽。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不可言说诸如来,不可言说诸舌根,叹佛不可言说德,不可说劫无能尽。
= 有不可言说那样多的诸舌根,来赞叹佛有不可说那样多的功德。
舌根 = Jihvendriya,五根之一,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二十二根之一。舌识之所依,取味境之无见有对之净色,称为舌根。
“十方所有诸众生,一切同时成正觉,于中一佛普能现,不可言说一切身。
= 在其中每一佛,能普遍现于十方,示现不可说那样多的分身,来教化众生。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此不可说中一身,示现于头不可说;此不可说中一头,示现于舌不可说;
= 在这样不可说佛身中,每一个身,示现无量无边的头,其数不可说。
“此不可说中一舌,示现于声不可说;此不可说中一声,经于劫住不可说。
“如一如是一切佛,如一如是一切身,如一如是一切头,如一如是一切舌,
“如一如是一切声,不可说劫恒赞佛,不可说劫犹可尽,叹佛功德无能尽。
“一微尘中能悉有,不可言说莲华界,一一莲华世界中,贤首如来不可说。
(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
“乃至法界悉周遍,其中所有诸微尘,世界若成若住坏,其数无量不可说。
= 在法界中所有一切微尘的世界,无论是成、或是住、或是坏、或是空,其数是无量无边,不可说的。
乃至(nǎi zhì) = 甚至[and even]
“一微尘处无边际,无量诸刹普来入,十方差别不可说,刹海分布不可说。
= 十方世界,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也是不可说。诸佛的刹海,分布在十方,也是不可说。
“一一刹中有如来,寿命劫数不可说,诸佛所行不可说,甚深妙法不可说,
= 诸佛所享的寿命和所住的劫数,都是不可说。
“神通大力不可说,无障碍智不可说,入于毛孔不可说,毛孔因缘不可说,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成就十力不可说,觉悟菩提不可说,入净法界不可说,获深智藏不可说。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种种数量不可说,如其一切悉了知;种种形量不可说,于此靡不皆通达。
“种种三昧不可说,悉能经劫于中住,于不可说诸佛所,所行清净不可说。
“得不可说无碍心,往诣十方不可说,神力示现不可说,所行无际不可说,
“往诣众刹不可说,了达诸佛不可说,精进勇猛不可说,智慧通达不可说。
“于法非行非不行,入诸境界不可说,不可称说诸大劫,恒游十方不可说。
“方便智慧不可说,真实智慧不可说,神通智慧不可说,念念示现不可说。
“于不可说诸佛法,一一了知不可说,能于一时证菩提,或种种时而证入。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毛端佛刹不可说,尘中佛刹不可说,如是佛刹皆往诣,见诸如来不可说。
“通达一实不可说,善入佛种不可说,诸佛国土不可说,悉能往诣成菩提。
一实真如/一实谛/一实 = 绝对、真实。即真如实相之理体。实者,无颠倒,无虚妄,平等不二之实相,故实谛,乃胜谛之一。/教化众生成佛,以一实为理体之教法;以其运载众生于一乘,故特称‘一乘教法’。
“国土众生及诸佛,体性差别不可说,如是三世无有边,菩萨一切皆明见。”
= 像这样不可说的三世,是没有边际。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