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卷第四十五

九会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会主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说法
等觉,妙觉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45 = 阿僧祇品第三十 + 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又向大众宣说十方诸菩萨和他们的眷属的住处并常住说法的地名。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言:“佛子,东方有处,名仙人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金刚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xī) = 干肉[dried meat](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former timesthe past])
“南方有处,名胜峰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慧,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fēng) = 山顶[peak]
“西方有处,名金刚焰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精进无畏行,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精进 = Vīrya,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为六度、七觉支与八正道之一。
“北方有处,名香积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象,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十六菩萨/贤劫十六尊/贤劫十六大菩萨 = 即贤劫千佛时期的十六位上首菩萨。
东方
弥勒菩萨、不空见菩萨、灭恶趣菩萨、除忧暗菩萨。
南方
香象菩萨、大精进菩萨、虚空藏菩萨、智幢菩萨。
西方
无量光菩萨、贤护菩萨、网明菩萨、月光菩萨。
北方
无尽意菩萨、文殊菩萨、金刚藏菩萨、4 普贤菩萨。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文殊/曼殊室利/曼殊
Mañjuśrī,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
#文殊菩萨形像,一般为天衣天冠,顶结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宝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驾乘狮子,表示威严猛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
#在燃灯佛将成佛时,倒驾慈航为‘妙光菩萨’,为燃灯佛说法,如今化现为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
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

“海中有处,名金刚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起,与其眷属、诸菩萨众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支提 = Caitya,泛指广大礼拜之对象,一切塔(stupathupa)、圣树、圣处、圣物等皆是支提。狭义则指特定建造纪念之物,即亦可得所谓的支提堂。于佛教内与佛陀及圣者相结合,一切相关之物皆可作为支提cetiya来供奉、纪念,如舍利塔。
宝冠/天冠 = 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
“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西北方有处,名香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香光,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五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大海之中复有住处,名庄严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毗舍离南有一住处,名善住根,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 在毗舍离(广严)城之南,即是中印度维摩诘居士所居之城。
(pí) = 人的肚脐[navel]
善住 = Supratisthita,安定、安住之意。

毗舍离/毗耶离
<Vaiśālī>
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
#在佛陀灭度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长老,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
#毗舍离译曰广严。
#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

“摩度罗城有一住处,名满足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摩突罗/摩度罗 = Madhurā,印度古国,位于今朱木那河(Jumna)西南一带。意译孔雀城、三雀城、美蜜城、密盖。
“俱珍那城有一住处,名曰法座,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俱陈那/俱珍那 = 俱陈,大盆之意;那,法律之意。昔有一五通仙人,名俱陈,于地置一大盆,蓄水若池,恒在盆侧修仙法律,亦常为人说护净经及养生法。此后学徒皆以师名及法为其姓氏,人众渐广,即于其处建立城郭,故举国人皆姓俱陈那,城亦名俱陈那。
法坐/法座 = 指佛说法之座。
“清净彼岸城有一住处,名目真邻陀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目真邻陀山/目支邻陀山/目邻山 = Mucilinda,龙王名。取所住之龙王以名山也。
“摩兰陀国有一住处,名无碍龙王建立,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甘菩遮国有一住处,名出生慈,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甘菩遮 = Kamboja,意译为可爱、好、胜。乃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以多出美著称。在今印度河西岸,相当于阿富汗地方。
(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震旦 = Cīna-sthāna,汉传佛教经典中,对古代中国的称呼,与支那同义。
那罗延/那罗延天/那罗延金刚/毗纽天 = nārāyaa,佛教神明之一,相当于印度教神明那罗延,相传为毘湿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信仰体系中,那罗延是天界的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之一。在佛教寺庙中,常以密迹金刚与那罗延天的图像作为山门的守护者。
“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lè) = 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bridle]
疏勒 = Khasa,西域古国名。在塞种语言中,“疏”对应汉语“城子”,“勒”对应汉语“新”。
“迦叶弥罗国有一住处,名曰次第,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迦湿弥罗/迦叶弥罗 = Kāśmīra,是北印度古代国家,即我国汉朝时所称之罽宾。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增长欢喜城有一住处,名尊者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庵浮梨摩国有一住处,名见亿藏光明,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ān) = 圆顶草屋[small thatched hut]
庵浮梨摩 = 庵谓庵罗,此云无垢,则西域果名。其果堪以疗疾,诸国之中,此国最多,故以名焉。其国即在中印度内也。
庵摩罗/庵摩勒 = āmalaka,果名。
“干陀罗国有一住处,名苫婆罗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健驮逻/干陀罗 = Gandhāra,国名。译曰持地、香行、香遍、香净、香洁等。出身健驮逻的人物:无著,世亲。
(shān) = 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cogongrass covering](编茅盖屋[thatch with straw mattarpaulinetc.])
苫婆罗 = Campaka,树名。译曰金色花树。其花有香气远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