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星期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


卷第四十六

九会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会主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说法
等觉,妙觉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
#46-47
#这时会中诸菩萨心中希望知道诸佛的国土、本愿、种姓、出现、佛身、音声、智慧、自在、无碍、解脱等不思议事,佛便加持青莲华藏菩萨向莲花藏菩萨广说佛所住的十不思议法门。

尔时,大会中有诸菩萨作是念:“诸佛国土云何不思议?
国土/刹土/= Ksetra,即指土地、领域或众生之住所。音译为刹多罗,简称为刹。意译为土,复又加一‘刹’字,故称刹土。国土有净土、秽土等区别。
“诸佛本愿云何不思议?
本愿 = Pūrva-praidhāna,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诸佛种性云何不思议?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诸佛出现云何不思议?
出现 = 谓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之故,示现化身而出于世间。
“诸佛身云何不思议?
“诸佛音声云何不思议?
“诸佛智慧云何不思议?

三学/三无漏学/三胜学 = Sikā,戒、定、慧,即三无漏学,是达到解脱三界生死结䌸烦恼、得到漏尽通的修行之道。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维为慧学。
/尸罗
Sīla,只要能够让人熄灭贪、瞋、痴等三毒,防止为恶,遵行善道,让身心都能得到安乐的良好行为,都可称为尸罗。六波罗密之一。
/等持/正心行处/三摩地/三摩提/三昧
Samādhi,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因此又可译为“止”、“定”、“禅定”。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六波罗密之一。
//智慧/般若
Prajñā,慧可分为世间慧与出世间慧二者。所谓出世间慧,是能够了解缘起、断除结缚、止息烦恼的能力。要得到这种智慧,需要依戒与定的帮助。六波罗密之一。

“诸佛自在云何不思议?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诸佛无碍云何不思议?
“诸佛解脱云何不思议?”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则以神力加持,智慧摄受,光明照耀,威势充满,令青莲华藏菩萨住佛无畏,入佛法界,获佛威德,神通自在,得佛无碍广大观察,知一切佛种性次第,住不可说佛法方便。
= 以智慧去摄受他们。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尔时,青莲华藏菩萨则能通达无碍法界,则能安住离障深行,则能成满普贤大愿,则能知见一切佛法,以大悲心观察众生,欲令清净精勤修习无有厌怠,受行一切诸菩萨法,于一念中出生佛智,解了一切无尽智门,总持、辩才皆悉具足;承佛神力,告莲华藏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有无量住,所谓:常住大悲,住种种身作诸佛事,住平等意转净法轮,住四辩才说无量法,住不思议一切佛法,住清净音遍无量土,住不可说甚深法界,住现一切最胜神通,住能开示无有障碍究竟之法。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佛智 = Buddha-j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四辩/四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法,普遍无量无边法界。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身,色相清净,普入诸趣而无染著;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障碍眼,于一切法悉能明见;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障碍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鼻,能到诸佛自在彼岸;
边际(biān jì) = 边缘;边界[boundarylimits]
“一切诸佛有广长舌,出妙音声周遍法界;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身,应众生心,咸令得见;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意,住于无碍平等法身;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碍解脱,示现无尽大神通力;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清净世界,随众生乐,现众佛土,具足无量种种庄严,而于其中不生染著;
(yuè) = 音乐[music](lè = 喜悦;愉快[happycheerfuljoyful]/安乐[easy]/yào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菩萨行愿,得圆满智,游戏自在,悉能通达一切佛法。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普遍法界无边际十种佛法。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念念出生智。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从天来下;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lái) = [wheat](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comearrive])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菩萨受生;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出家学道;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转妙法轮;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教化众生供养诸佛;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不可言说种种佛身;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种种庄严、无数庄严、如来自在一切智藏;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无量无数清净众生;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三世诸佛种种根性、种种精进、种种行解,于三世中成等正觉。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行解 = 为‘行’与‘解’之并称。行,修行之意,即依循教理而实践躬行;解,知解、智解、认知,即从各种见闻学习而领解教理。通常多称为解行,为佛教各宗派欲达佛果圣道之二大基本法门。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不失时。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不失时;
“一切诸佛成熟有缘不失时;
有缘 = 即有因缘关系之意。一般指于佛道有缘者。亦即指有闻法得解脱机缘之众生。
“一切诸佛授菩萨记不失时;
“一切诸佛随众生心示现神力不失时;
“一切诸佛随众生解示现佛身不失时;
(jiě) = 分解牛,后泛指剖开[dissect](解除,解围[remove]/晓悟;明白[understandknow])
“一切诸佛住于大舍不失时;
= 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住于大舍,什么都能舍而不失其时。
(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
“一切诸佛入诸聚落不失时;
“一切诸佛摄诸净信不失时;
“一切诸佛调恶众生不失时;
“一切诸佛现不思议诸佛神通不失时。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比不思议境界。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一跏趺坐,遍满十方无量世界;
= 一切诸佛,一跏趺坐就能遍满十方无量世界,因此十方无量世界都充满了佛身。
跏趺(jiā fū) = 又称跏趺坐,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
“一切诸佛说一义句,悉能开示一切佛法;
“一切诸佛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
“一切诸佛于一身中,悉能示现一切诸身;
“一切诸佛于一处中,悉能示现一切世界;
“一切诸佛于一智中,悉能决了一切诸法,无所挂碍;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现如来无量威德;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普缘三世佛及众生,心无杂乱;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与去、来、今一切诸佛体同无二。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能出生十种智。
“何者为十?所谓: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无所趣向,而能出生回向愿智;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āmanā,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皆无有身,而能出生清净身智;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本来无二,而能出生能觉悟智;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无我无众生,而能出生调众生智;
无我 = Anātman,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本来无相,而能出生了诸相智;
无相 =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诸相 =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
“一切诸佛知一切世界无有成坏,而能出生了成坏智;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无有造作,而能出生知业果智;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无有言说,而能出生了言说智;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无有染净,而能出生知染净智;
染净二法 = 染法、净法之并称。又称净法不净法。染,即烦恼污秽之义,是无明之法。净,即远离烦恼,清净之义,是法性之法。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无有生灭,而能出生了生灭智。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普入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有净妙身,普入三世;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三种自在,普化众生;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诸陀罗尼,普能受持一切佛法;
受持 = Adhiṣṭhā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四种辩才,普转一切清净法轮;
法轮 = Dharmacakra,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平等大悲,恒不舍离一切众生;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甚深禅定,恒普观察一切众生;
坐禅/禅定 =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利他善根,调伏众生无有休息;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无所碍心,普能安住一切法界;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无碍神力,一念普现三世诸佛;
神通力/神力 = R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无碍智慧,一念普立三世劫数。
(lì) = 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笔直的站立[stand](耸立;树立;建立;竖起[erectset upright]/存在;生存[existsubsist])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难信受广大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悉能摧灭一切诸魔;
“一切诸佛悉能降伏一切外道;
“一切诸佛悉能调伏一切众生咸令欢悦;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一切诸佛悉能往诣一切世界化导群品;
“一切诸佛悉能智证甚深法界;
“一切诸佛悉皆能以无二之身现种种身充满世界;
“一切诸佛悉皆能以清净音声起四辩才说法无断,凡有信受,功不唐捐;
“一切诸佛皆悉能于一毛孔中出现诸佛,与一切世界微尘数等,无有断绝;
“一切诸佛皆悉能于一微尘中示现众刹,与一切世界微尘数等,具足种种上妙庄严,恒于其中转妙法轮教化众生,而微尘不大、世界不小,常以证智安住法界;
= 然而这一粒微尘也不会大起来,世界也不会小起来,这是诸佛所证得的妙智安住法界。
证智 = 证悟之无漏正智。指菩萨于初地证悟中道真实之理之无漏正智。
“一切诸佛皆悉了达清净法界,以智光明破世痴暗,令于佛法悉得开晓,随逐如来住十力中。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是为十。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大功德,离过清净。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具大威德,离过清净;
“一切诸佛悉于三世如来家生,种族调善,离过清净;
= 其种族已经调伏,且是善良,离过清净。
(zú) = 箭头[arrowhead](家族,氏族[clan]/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surname]/民族[nationality])
“一切诸佛尽未来际心无所住,离过清净;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一切诸佛于三世法皆无所著,离过清净;
无所著 = 盖佛不着尘染,故称无所著。
“一切诸佛知种种性皆是一性,无所从来,离过清净;
一性 =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一切诸佛前际、后际福德无尽,等于法界,离过清净;
= 等于法界那么多。
福德 = puya/gu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前际
Purvanta,指过去。
后际
Aparanta,指未来。
中际
Madhyanta,指现在。

“一切诸佛无边身相遍十方刹,随时调伏一切众生,离过清净;
“一切诸佛获四无畏,离诸恐怖,于众会中大师子吼,明了分别一切诸法,离过清净;
师子吼 = Sihanā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四无畏/四无所畏/佛四无畏
#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一切诸佛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入般涅槃,众生闻名获无量福,如佛现在功德无异,离过清净;
涅槃/般涅槃 = Nirv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一切诸佛远在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中,若有众生一心正念则皆得见,离过清净。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谛意/正念 = Samyak-smr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究竟清净。
究竟/至竟/毕竟 = 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往昔大愿究竟清净;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一切诸佛所持梵行究竟清净;
净行/梵行 = Brahma-caryā,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brahma-carin ),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
“一切诸佛离世众惑究竟清净;
(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一切诸佛庄严国土究竟清净;
“一切诸佛所有眷属究竟清净;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
“一切诸佛所有种族究竟清净;
“一切诸佛色身相好究竟清净;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一切诸佛法身无染究竟清净;
无染 = 染,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着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烦恼、执着,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即称无染。
“一切诸佛一切智智无有障碍究竟清净;
“一切诸佛解脱自在,所作已办,到于彼岸,究竟清净。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于一切世界、一切时,有十种佛事。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何等为十?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二者、若有众生心不调顺,则为说法;
= 心不调顺,自己不能调伏自己的身心,生出很多的烦恼,这时十方诸佛,就给这一类的众生说法,令他心里得到调顺。
“三者、若有众生能生净信,必令获得无量善根;
“四者、若有众生能入法位,悉皆现证,无不了知;
法位 = 为真如之异称。真如为诸法安住之位,故称法位。
现证 = 现证妙果也。
“五者、教化众生无有疲厌;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
“六者、游诸佛刹,往来无碍;
佛土/佛国/佛刹/佛国土/佛界 = Budhaketra,刹者土之义,指佛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佛土包括净土与秽土(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
“七者、大悲不舍一切众生;
“八者、现变化身,恒不断绝;
化身/变易身/变化身 = 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
“九者、神通自在,未尝休息;
(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十者、安住法界,能遍观察。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尽智海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无边法身无尽智海法;
“一切诸佛无量佛事无尽智海法;
“一切诸佛佛眼境界无尽智海法;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肉眼
肉身所有之眼。
天眼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慧眼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法眼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佛眼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一切诸佛无量无数难思善根无尽智海法;
“一切诸佛普雨一切甘露妙法无尽智海法;
甘露 = Amr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一切诸佛赞佛功德无尽智海法;
叹佛/赞佛 = 赞叹称扬佛之功德。
“一切诸佛往昔所修种种愿行无尽智海法;
行愿/愿行 = 愿与行之并称。愿乃志愿,行乃行业、实践。
“一切诸佛尽未来际恒作佛事无尽智海法;
“一切诸佛了知一切众生心行无尽智海法;
心行 = 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
“一切诸佛福智庄严无能过者无尽智海法。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常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常行一切诸波罗蜜;
波罗密/波罗蜜/波罗蜜多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一切诸佛于一切法常离迷惑;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一切诸佛常具大悲;
“一切诸佛常有十力;
“一切诸佛常转法轮;
转梵轮/转法轮 = Dharma-cakra-pravar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一切诸佛常为众生示成正觉;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一切诸佛常乐调伏一切众生;
“一切诸佛心常正念不二之法;
“一切诸佛化众生已,常示入于无余涅槃,诸佛境界无边际故。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无余依/无余 = Niravasesa,为‘有余’之对称。达到完全穷尽,一无残余之谓。依,即依止之意,又作依身,意谓肉身。烦恼与肉身完全灭尽之状态。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演说无量诸佛法门。
法门 = 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演说无量众生界门;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一切诸佛演说无量众生行门;
“一切诸佛演说无量众生业果门;
“一切诸佛演说无量化众生门;
“一切诸佛演说无量净众生门;
“一切诸佛演说无量菩萨行门;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一切诸佛演说无量菩萨愿门;
“一切诸佛演说无量一切世界成坏劫门;
“一切诸佛演说无量菩萨深心净佛刹门;
“一切诸佛演说无量一切世界三世诸佛于彼彼劫次第出现门;
“一切诸佛演说一切诸佛智门。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为众生作佛事。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示现色身为众生作佛事;
“一切诸佛出妙音声为众生作佛事;
“一切诸佛有所受为众生作佛事;
= 一切诸佛,有所受,就是受一切众生的供养,也是为众生大做佛事。
“一切诸佛无所受为众生作佛事;
“一切诸佛以地、水、火、风为众生作佛事;
“一切诸佛神力自在示现一切所缘境界为众生作佛事;
所缘 = Āramma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一切诸佛种种名号为众生作佛事;
/名字/名号 = Namadhe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一切诸佛以佛刹境界为众生作佛事;
= 一切诸佛,以佛刹境界,为众生做佛事,每一位佛,有一个刹土,在那里教化众生,为众生大做佛事。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一切诸佛严净佛刹为众生作佛事;
“一切诸佛寂寞无言为众生作佛事。
(mò) = 寂静;无声响[quiet](冷落,孤单[lonely])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最胜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大愿坚固不可沮坏,所言必作,言无有二;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一切诸佛为欲圆满一切功德,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生懈倦;
“一切诸佛为欲调伏一切众生故,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如是而为一切众生,而无断绝;
“一切诸佛于信、于毁二种众生,大悲普观,平等无异;
(huǐ) = 毁坏;破坏[ruindestroy]
“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终不退失菩提之心;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的前行。
“一切诸佛积集无量诸善功德,皆以回向一切智性,于诸世间终无染著;
“一切诸佛于诸佛所,修学三业,唯行佛行,非二乘行,皆为回向一切智性,成于无上正等菩提;
二乘 = 声闻、缘觉。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口业/语业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一切诸佛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处,及照一切诸佛之法,令诸菩萨心得清净,满一切智;
“一切诸佛舍离世乐,不贪不染,而普愿世间离苦得乐,无诸戏论;
戏论 = Papañca,意指无法使人趋向解脱的世间言论或学问。
“一切诸佛愍诸众生受种种苦,守护佛种,行佛境界,出离生死,逮十力地。
转迷开悟/出离生死 = 谓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之境而成办佛道。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障碍住。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皆能往一切世界无障碍住;
“一切诸佛皆能住一切世界无障碍住;
“一切诸佛皆能于一切世界行、住、坐、卧无障碍住;
“一切诸佛皆能于一切世界演说正法无障碍住;
演说 = Nir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一切诸佛皆能于一切世界住兜率天宫无障碍住;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 Tu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一切诸佛皆能入法界一切三世无障碍住;
入法界 =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
“一切诸佛皆能坐法界一切道场无障碍住;
“一切诸佛皆能念念观一切众生心行,以三种自在,教化调伏无障碍住;
“一切诸佛皆能以一身住无量不思议佛所,及一切处,利益众生无障碍住;
“一切诸佛皆能开示无量诸佛所说正法无障碍住。
“是为十。

十自在/十种自在
命自在
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
心自在
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
资具自在
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
业自在
菩萨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碍也。
受生自在
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
解自在
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
愿自在
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
神力自在
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
法自在
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
智自在
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内无障无碍也。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最胜无上庄严。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皆悉具足诸相随好,是为诸佛第一最胜无上身庄严。
“一切诸佛皆悉具足六十种音,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无量百千清净之音以为严好,能于法界一切众中无诸恐怖,大师子吼演说如来甚深法义,众生闻者靡不欢喜,随其根欲悉得调伏,是为诸佛第二最胜无上语庄严。
(mǐ) = 无;没有[nonot]
“一切诸佛皆具十力、诸大三昧、十八不共庄严意业,所行境界通达无碍,一切佛法咸得无余,法界庄严而为庄严,法界众生心之所行,去、来、现在各各差别,于一念中悉能明见,是为诸佛第三最胜无上意庄严。
= 以法界的庄严妙好,来做为自己的庄严妙好。
(xián) = [kill](普遍都,全部[all]/共;同[together])

十八不共法 = 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1
身无失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2
口无失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
念无失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4
无异想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
无不定心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
无不知己舍心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
欲无减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
精进无减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
念无减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
慧无减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
解脱无减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
解脱知见无减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13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4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17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18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一切诸佛皆悉能放无数光明,一一光明有不可说光明网以为眷属,普照一切诸佛国土,灭除一切世间黑暗,示现无量诸佛出兴,其身平等悉皆清净,所作佛事咸不唐捐,能令众生至不退转,是为诸佛第四最胜无上光明庄严。
(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一切诸佛现微笑时,皆于口中放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一一光明各有无量不思议种种色,遍照十方一切世界,于大众中发诚实语,授无量无数不思议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为诸佛第五离世痴惑最胜无上现微笑庄严。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
“一切诸佛皆有法身清净无碍,于一切法究竟通达,住于法界无有边际,虽在世间不与世杂,了世实性,行出世法,言语道断,超蕴、界、处,是为诸佛第六最胜无上法身庄严。
= 虽在世间,不与世间参杂。
自性/自体/法体//实性 = Svabhāva,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拥有、自体形成、自身决定存在形态的性质,是常住的、不变的、独立,不依缘起而变化的;其外在特征,则为自相。这个概念在不二论、毘湿奴派中是个重要的课题。
语言道断/言语道过/名言道断/言语道断 = 赞叹真理深妙不可说之用语。
“一切诸佛皆有无量常妙光明,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色相以为严好,为光明藏,出生无量圆满光明,普照十方无有障碍,是为诸佛第七最胜无上常妙光明庄严。
光明藏 = 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
“一切诸佛皆有无边妙色、可爱妙色、清净妙色、随心所现妙色、映蔽一切三界妙色、到于彼岸无上妙色,是为诸佛第八最胜无上妙色庄严。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一切诸佛皆于三世佛种中生,积众善宝,究竟清净,无诸过失,离世讥谤,一切法中最为殊胜,清净妙行之所庄严,具足成就一切智智,种族清净无能讥毁,是为诸佛第九最胜无上种族庄严。
(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一切诸佛以大慈力庄严其身,究竟清净无诸渴爱,身行永息,心善解脱,见者无厌,大悲救护一切世间;第一福田、无上受者,哀愍利益一切众生,悉令增长无量福德、智慧之聚,是为诸佛第十最胜无上大慈大悲功德庄严。
= 佛是一个无上的受者,是纳受一切众生供养的人。
渴爱 = 非常爱慕之意。比喻凡夫希求爱乐之迷情,如渴者之求水。
大慈大悲 = 指佛菩萨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悲心而言。即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住于利他之心,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尤以佛更以无缘之大悲心而度化众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于佛之慈悲。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自在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于一切法悉得自在,明达种种句身、味身,演说诸法辩才无碍,是为诸佛第一自在法。
(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study]/旨趣;意义[tone])
“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未曾失时,随其愿乐为说正法,咸令调伏无有断绝,是为诸佛第二自在法。
“一切诸佛能令尽虚空界无量无数种种庄严,一切世界六种震动,令彼世界或举或下、或大或小、或合或散,未曾恼害于一众生,其中众生不觉不知、无疑无怪,是为诸佛第三自在法。
= 这六种震动令所有世界举起来,或者向下沉,或者震得变大了,或者震得变小了,或者令世界与世界合在一起了,或者震得世界与世界分开了。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拿起;提起[hold up]/[entirewhole])
“一切诸佛以神通力悉能严净一切世界,于一念顷普现一切世界庄严,此诸庄严经无数劫说不能尽,悉皆离染,清净无比,一切佛刹严净之事,皆令平等入一刹中,是为诸佛第四自在法。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离贪/离欲/离染 = Viraga,远离贪染之意。
“一切诸佛见一众生应受化者,为其住寿,经不可说不可说劫,乃至尽未来际,结跏趺坐,身心无倦,专心忆念,未曾废忘,方便调伏而不失时;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悉亦如是,是为诸佛第五自在法。
“一切诸佛悉能遍往一切世界一切如来所行之处,而不暂舍一切法界;十方各别,一一方有无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无量世界种,佛以神力一念咸到,转于无碍清净法轮,是为诸佛第六自在法。
= 十方各别不同,每一方都有无量世界海。
“一切诸佛为欲调伏一切众生,念念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一切佛法,非已现觉,亦非当觉,亦不住于有学之地,而悉知见,通达无碍,无量智慧,无量自在,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是为诸佛第七自在法。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学人/有学 = Saiksa,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一切诸佛能以眼处作耳处佛事,能以耳处作鼻处佛事,能以鼻处作舌处佛事,能以舌处作身处佛事,能以身处作意处佛事,能以意处,于一切世界中,住世、出世间种种境界,一一境界中能作无量广大佛事,是为诸佛第八自在法。
出世/出世间 = Loko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一切诸佛,其身毛孔一一能容一切众生,一一众生其身悉与不可说诸佛刹等,而无迫隘,一一众生步步能过无数世界,如是展转尽无数劫,悉见诸佛出现于世,教化众生,转净法轮,开示过去、未来、现在不可说法;尽虚空界一切众生,诸趣受身,威仪、往来,及其所受种种乐具,皆悉具足,而于其中无所障碍,是为诸佛第九自在法。
= 每一个众生的身体,都像不可说诸佛刹那么大。
= 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在一切诸趣里受身,所有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住坐卧,及其所得到的乐具,所欢喜的东西,都圆满具足。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ài) = 狭窄;狭小[narrow]
“一切诸佛于一念顷现一切世界微尘数佛,一一佛皆于一切法界众妙莲华广大庄严世界,莲华藏师子座上,成等正觉,示现诸佛自在神力;如于众妙莲华广大庄严世界,如是于一切法界中,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庄严、种种境界、种种形相、种种示现、种种劫数清净世界;如于一念,如是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一切念中,一念一切现,一念无量住,而未曾用少方便力,是为诸佛第十自在法。
= 如于众妙莲华广大庄严世界这样,在一切法界中,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种种庄严,种种境界。
= 如于一念之中,如是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那么多的劫里,在念念之中,一切世界都现出来,在一念中,无量世界也都遍住了,而没有用过一点点的方便法门。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量不思议圆满佛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一一净相皆具百福;
“一切诸佛皆悉成就一切佛法;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一切诸佛皆悉成就一切善根;
“一切诸佛皆悉成就一切功德;
“一切诸佛皆能教化一切众生;
“一切诸佛皆悉能为众生作主;
“一切诸佛皆悉成就清净佛刹;
“一切诸佛皆悉成就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一切诸佛皆悉成就色身相好,见者获益,功不唐捐;
“一切诸佛皆具诸佛平等正法;
“一切诸佛作佛事已,莫不示现入于涅槃。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善巧方便。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何等为十?一切诸佛了知诸法皆离戏论,而能开示诸佛善根,是为第一善巧方便。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悉无所见、各不相知、无缚无解、无受无集、无成就,自在究竟到于彼岸,然于诸法,真实而知,不异不别,而得自在、无我无受、不坏实际,已得至于大自在地,常能观察一切法界,是为第二善巧方便。
=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本来无形相,又有什么可见的呢!法与法互相没有知觉。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一切诸佛永离诸相,心无所住,而能悉知不乱不错,虽知一切相皆无自性,而如其体性悉能善入,而亦示现无量色身,及以一切清净佛土种种庄严无尽之相,集智慧灯灭众生惑,是为第三善巧方便。
= 而悉知一切相,一点也不乱也不错。
“一切诸佛住于法界,不住过去、未来、现在,如如性中,无去、来、今三世相故,而能演说去、来、今世无量诸佛出现世间,令其闻者普见一切诸佛境界,是为第四善巧方便。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一切诸佛身、语、意业,无所造作,无来无去,亦无有住,离诸数法,到于一切诸法彼岸,而为众法藏,具无量智,了达种种世、出世法,智慧无碍,示现无量自在神力,调伏一切法界众生,是为第五善巧方便。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不可见,非一、非异,非量、非无量,非来、非去,皆无自性,亦不违于世间诸法;一切智者,无自性中见一切法,于法自在,广说诸法,而常安住真如实性,是为第六善巧方便。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一切诸佛于一时中知一切时,具净善根,入于正位而无所著,于其日月、年劫、成坏,如是等时不住不舍,而能示现若昼若夜、初中后时、一日、七日、半月、一月、一年、百年、一劫、多劫、不可思劫、不可说劫,乃至尽于未来际劫,恒为众生转妙法轮,不断不退,无有休息,是为第七善巧方便。
一时 = Ekasmim samaye,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三时 = 印度分一昼夜为六时,即昼三时、夜三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晨朝即上午八时顷,日中为正午十二时顷,日没为下午四时顷;初夜即午后八时顷,中夜为子夜十二时顷,后夜为晨四时顷。
/劫簸 = Kalpa,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一切诸佛恒住法界,成就诸佛无量无畏及不可数辩、不可量辩、无尽辩、无断辩、无边辩、不共辩、无穷辩、真实辩、方便开示一切句辩、一切法辩,随其根性及以欲解,以种种法门说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修多罗,初、中、后善,皆悉究竟,是为第八善巧方便。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修多罗 = Sūtr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初中后善 = 为称赞经文之词。()配合身语意三密,即以身密为粗,故配为初善;以意密为细,故配为后善;以语密系引自内心而显于外者,故配为中善。()依戒、定、慧之顺次而为初、中、后善。即依准成实论之‘捉戒、缚定、杀慧’等顺序而配置。()配合一部经轨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有此义。
“一切诸佛住净法界,知一切法本无名字,无过去名,无现在名,无未来名;
净法界/清净法界 = 佛所证之真体。清净者,真如之体,离一切烦恼之垢染;法界者,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之所依。
名字 = 在佛教中,认为名字系一种假立施设,藉以诠显诸法之真实义,然其非为诸法之本体,故虚假而不实。
“无众生名,无非众生名;
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 = Sattva,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无国土名,无非国土名;
“无法名,无非法名;
达磨/诸法/万法/ = Dhar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无功德名,无非功德名;
“无菩萨名,无佛名;
“无数名,无非数名;
“无生名,无灭名;
“无有名,无无名;
“无一名,无种种名。
“何以故?诸法体性不可说故。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一切诸法无方无处,不可集说,不可散说,不可一说,不可多说,音声莫逮,言语悉断,虽随世俗种种言说,无所攀缘,无所造作,远离一切虚妄想著,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 不可以把它聚集在一起来说,也不可以把它分散来说。
//世俗 = Samvrti,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是为第九善巧方便。
“一切诸佛知一切法本性寂静,无生故非色,无戏论故非受,无名数故非想,无造作故非行,无执取故非识,无入处故非处,无所得故非界,然亦不坏一切诸法,本性无起如虚空故。
如来藏/佛性//真如//自性/自然/本性 = Prakti,事物的始终不变异之本质。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无所得/无所有 = 空之异名也。
“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业果,无修习,无成就,无出生,非数、非不数,非有、非无,非生、非灭,非垢、非净,非入、非出,非住、非不住,非调伏、非不调伏,非众生、非无众生,非寿命、非无寿命,非因缘、非无因缘,而能了知正定、邪定及不定聚一切众生,为说妙法令到彼岸,成就十力、四无所畏,能师子吼,具一切智,住佛境界,是为第十善巧方便。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
//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佛子,是为诸佛成就十种善巧方便。

三定聚/三聚/三际 = Trayo rasayah,‘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正定聚/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
必定证悟者。
邪定聚/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邪定
Mithyatva-niyata-rasi,毕竟不证悟者。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
不定聚/不定性聚/不定
Aniyata-rasi,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不证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