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7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


卷第四十七

九会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会主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说法
等觉,妙觉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
#46-47
#这时会中诸菩萨心中希望知道诸佛的国土、本愿、种姓、出现、佛身、音声、智慧、自在、无碍、解脱等不思议事,佛便加持青莲华藏菩萨向莲花藏菩萨广说佛所住的十不思议法门。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广大佛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不能知,去、来、现在所有一切声闻、独觉亦不能知,唯除如来威神之力。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诸天 = 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
“何等为十?所谓:

“一切诸佛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兜率陀天,皆现受生,修菩萨行,作大佛事,无量色相,无量威德,无量光明,无量音声,无量言辞,无量三昧,无量智慧,所行境界摄取一切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阿修罗等,大慈无碍,大悲究竟,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或令生天,或令生人,或净其根,或调其心,或时为说差别三乘,或时为说圆满一乘,普皆济度,令出生死,是为第一广大佛事。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周遍法界 = 佛教以法之所在,称为法界;诸法无量无边,充塞宇宙,法界亦无边无际,故周遍法界乃表示无所不至之义。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济度 = 救济度脱之意。即救度群迷自生死苦海至彼岸,化导迷妄众生证入觉悟之境界。

“佛子,一切诸佛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以究竟三昧观受生法如幻、如化、如影、如空、如热时焰,随乐而受,无量无碍,入无诤法,起无著智,离欲清净,成就广大妙庄严藏,受最后身,住大宝庄严楼阁而作佛事,或以神力而作佛事,或以正念而作佛事,或现神通而作佛事,或现智日而作佛事,或现诸佛广大境界而作佛事,或现诸佛无量光明而作佛事,或入无数广大三昧而作佛事,或现从彼诸三昧起而作佛事。
= 随他欢喜而受生,没有障碍。
无诤 = Araņa,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离贪/离欲/离染 = Viraga,远离贪染之意。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佛子,如来尔时在母胎中,为欲利益一切世间,种种示现而作佛事。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所谓:或现初生,或现童子,或现在宫,或现出家,或复示现成等正觉,或复示现转妙法轮,或示现于入般涅槃,如是皆以种种方便,于一切方、一切网、一切旋、一切种、一切世界中而作佛事。
沙门/比丘/出家 = Pravrajyā,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是为第二广大佛事。

“佛子,一切诸佛一切善业皆已清净,一切生智皆已明洁,而以生法诱导群迷,令其开悟,具行众善。
善业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
(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人法/我法/生法 = Prasava-dharma,具有心之作用者,称为生,即有情;不具心之作用者,称为法,即非情。例如众生依因缘和合而成立,是为生;五蕴为构成众生之要素,是为法。
“为众生故,示诞王宫,一切诸佛于诸色欲宫殿妓乐,皆已舍离,无所贪染,常观诸有空无体性,一切乐具悉不真实,持佛净戒究竟圆满;观诸内宫妻妾、侍从生大悲愍,观诸众生虚妄不实起大慈心,观诸世间无一可乐而生大喜,于一切法心得自在而起大舍;具佛功德,现生法界,身相圆满,眷属清净,而于一切皆无所著;以随类音为众演说,令于世法深生厌离,如其所行示所得果,复以方便随应教化;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为作佛事令不退转;复以广大慈悲之心,恒为众生说种种法,又为示现三种自在,令其开悟,心得清净。
= 又为示现身口意自在,令他们开悟。
色欲 = rupa-kama,为五欲之一。凡爱着于青黄长短等色境,惑动于男女间之色情,均称为色欲。
贪染 = 即耽染取着于五欲、六尘之境。五欲,为色、声、香、味、触,或财、色、饮食、名、睡眠。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
净戒 = 指清净之戒行。
世法 = 世谛之法,世间之法,因缘生之法,可毁之法。
“虽处内宫,众所咸睹,而于一切诸世界中,施作佛事;以大智慧,以大精进,示现种种诸佛神通,无碍无尽。
“恒住三种巧方便业,所谓:身业究竟清净、语业常随智慧而行、意业甚深无有障碍,以是方便利益众生。
“是为第三广大佛事。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佛子,一切诸佛示处种种庄严宫殿,观察厌离,舍而出家,欲使众生了知世法皆是妄想、无常、败坏,深起厌离,不生染著,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厌离 = Udvega,对世间苦、集知晓进而产生了“受够”的念头,而愿意出离苦,求涅槃道。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贪爱 = 即贪着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贪与爱为异名同体。贪,梵语ra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指欲求染污之爱或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爱,梵语trsna,十二因缘或九结之一,指染着于境之贪烦恼。
“当出家时,舍俗威仪,住无诤法,满足本愿无量功德,以大智光灭世痴暗,为诸世间无上福田,常为众生赞佛功德,令于佛所植诸善本,以智慧眼见真实义;复为众生赞说出家,清净无过,永得出离,长为世间智慧高幢。
本愿 = Pūrva-praidhāna,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智光 = 智慧之光。智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为譬。
(chuáng) = dhvajā/ketu,幢和幡都属于旌旗类,用途相当,而依形状作区别,汉地通常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幢的质料,不外乎绢布绸缎丝帛之类。也有用木、石等制成的,称为木幢、石幢等。
“是为第四广大佛事。

无常 = Anicca,是常的反义字,字面意义为变异,指为一切世间万物终将变异,无常存者[1]。是一切有为法的共相,即空性。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佛子,一切诸佛具一切智,于无量法悉已知见,菩提树下成最正觉,降伏众魔,威德特尊。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特尊 = 谓三界中唯佛特为尊贵之意。佛智德具足,为三界所特尊者。
“其身充满一切世界,神力所作无边无尽,于一切智所行之义,皆得自在,修诸功德悉已圆满。
“其菩提座具足庄严,周遍十方一切世界,佛处其上转妙法轮,说诸菩萨所有行愿,开示无量诸佛境界,令诸菩萨皆得悟入,修行种种清净妙行。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悟入 = 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也。
“复能示导一切众生令种善根,生于如来平等地中,住诸菩萨无边妙行,成就一切功德胜法,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佛刹、一切诸法、一切菩萨、一切教化、一切三世、一切调伏、一切神变、一切众生心之乐欲,悉善了知而作佛事。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是为第五广大佛事。

“佛子,一切诸佛转不退法轮,令诸菩萨不退转故;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转无量法轮,令一切世间咸了知故;
法轮 = Dharmacakra,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转开悟一切法轮,能大无畏师子吼故;
师子吼 = Sihanā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转一切法智藏法轮,开法藏门,除暗障故;
智藏 = 即指佛智。佛之智慧广大,无所不包,含藏无限,故称智藏。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转无碍法轮,等虚空故;
“转无著法轮,观一切法非有无故;
“转照世法轮,令一切众生净法眼故;
“转开示一切智法轮,悉遍一切三世法故;
“转一切佛同一法轮,一切佛法不相违故。
“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法轮,随诸众生心行差别而作佛事不可思议。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是为第六广大佛事。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肉眼
肉身所有之眼。
天眼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慧眼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法眼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佛眼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佛子,一切诸佛入于一切王都城邑,为诸众生而作佛事,所谓;人王都邑、天王都邑,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罗刹王、毗舍阇王,如是等王一切都邑。
(dū) = 建有宗庙的城邑[capital](引申为城市[big city]/统统,完全[all]/建都[found a capital]/dōu = 全部[all])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入城门时,大地震动,光明普照,盲者得眼,聋者得耳,狂者得心,裸者得衣,诸忧苦者悉得安乐;一切乐器不鼓自鸣,诸庄严具若著、不著咸出妙音,众生闻者无不欣乐。
(kuáng) = 狗发疯[dog was mad](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madcrazyinsane]/通“诳”。欺骗[cheat])
(luǒ) = 赤身露体[naked]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
“一切诸佛色身清净,相好具足,见者无厌,能为众生作于佛事。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所谓:若顾视,若观察,若动转,若屈伸,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默,若语,若现神通,若为说法,若有教敕,如是一切皆为众生而作佛事。
顾视(gù shì) = 向周围看[look about]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一切诸佛普于一切无数世界种种众生心乐海中,劝令念佛,常勤观察,种诸善根,修菩萨行;叹佛色相微妙第一,一切众生难可值遇,若有得见而兴信心,则生一切无量善法,集佛功德普皆清净。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如是称赞佛功德已,分身普往十方世界,令诸众生,悉得瞻奉,思惟观察,承事供养,种诸善根,得佛欢喜,增长佛种,悉当成佛。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以如是行而作佛事,或为众生示现色身,或出妙音,或但微笑,令其信乐,头顶礼敬,曲躬合掌,称扬赞叹,问讯起居而作佛事。
信乐 = 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
问讯 = Pratisammodana,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无数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种种佛事,于一切世界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以本愿力、大慈悲力、一切智力,方便教化,悉令调伏。
“是为第七广大佛事。

“佛子,一切诸佛或住阿兰若处而作佛事;
阿练若/阿兰若 = Araya,空闲林野,即寂静处,引申其义为「静修处」,十二头陀行之一。
“或住寂静处而作佛事;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或住空闲处而作佛事;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
“或住佛住处而作佛事;
“或住三昧而作佛事;
“或独处园林而作佛事;
“或隐身不现而作佛事;
“或住甚深智而作佛事;
“或住诸佛无比境界而作佛事;
“或住不可见种种身行,随诸众生心乐欲解,方便教化无有休息,而作佛事;
“或以天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
“或以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
人非人 = 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乐神名。乃天龙八部众之一,为印度俗神紧那罗(梵Kimnara )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
“或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
“或时说法,或时寂默,而作佛事;
“或说一佛,或说多佛,而作佛事;
“或说诸菩萨一切行、一切愿,为一行愿而作佛事;
“或说诸菩萨一行、一愿,为无量行愿而作佛事;
= 或说诸菩萨,一行一愿,为无量行无量愿,而做佛事。
(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
“或说佛境界即世间境界而作佛事;
(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 stateextent reached])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或说世间境界即佛境界而作佛事;
“或说佛境界即非境界而作佛事;
“或住一日,或住一夜,或住半月,或住一月,或住一年,乃至住不可说劫,为诸众生而作佛事。
“是为第八广大佛事。

“佛子,一切诸佛是生清净善根之藏,令诸众生于佛法中生净信解,诸根调伏,永离世间;令诸菩萨于菩提道,具智慧明,不由他悟。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信解 =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
“或现涅槃而作佛事;
涅槃/般涅槃 = Nirv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或现世间皆悉无常而作佛事;
“或说佛身而作佛事;
佛身 = Buddha-kaya,指佛之身。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
“或说所作皆悉已办而作佛事;
“或说功德圆满无缺而作佛事;
“或说永断诸有根本而作佛事;
= 或说佛永离诸有,即三界二十五有,诸有的根本,而大做佛事。
诸有 = 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
“或令众生,厌离世间,随顺佛心,而作佛事;
佛心 = 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或说寿命终归于尽而作佛事;
(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
“或说世间无一可乐而作佛事;
“或为宣说尽未来际供养诸佛而作佛事;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或说诸佛转净法轮,令其得闻生大欢喜,而作佛事;
“或为宣说诸佛境界,令其发心而修诸行,而作佛事;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的前行。
“或为宣说念佛三昧,令其发心常乐见佛,而作佛事;
“或为宣说诸根清净,勤求佛道,心无懈退,而作佛事;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或诣一切诸佛国土,观诸境界种种因缘而作佛事;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或摄一切诸众生身皆为佛身,令诸懈怠放逸众生悉住如来清净禁戒,而作佛事。
/放逸 = Pr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
律仪/禁戒 = Samvara,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
“是为第九广大佛事。

菩萨道/佛菩提道 = 是佛弟子在成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南传菩萨教法则认为要被佛授记才能被称作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菩萨必须在十波罗蜜中累积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北传佛教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佛子,一切诸佛入涅槃时,无量众生悲号涕泣,生大忧恼,递相瞻顾而作是言:‘如来世尊有大慈悲,哀愍饶益一切世间,与诸众生为救为归。
(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如来出现难可值遇,无上福田于今永灭。’
“即以如是,令诸众生悲号恋慕,而作佛事。
(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命令,发令[order])
(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复为化度一切天人、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随其乐欲,自碎其身以为舍利,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令诸众生起净信心,恭敬尊重,欢喜供养,修诸功德,具足圆满。
(suì) = 破碎[smashbreak to pieces]
舍利/舍利子 = śarīra,是佛应化身灭度后,所遗灵骨。
“复起于塔,种种严饰,于诸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诸宫殿中,以为供养。
“牙齿、爪发咸以起塔,令其见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信乐不回,诚敬尊重,在在处处布施供养、修诸功德;以是福故,或生天上,或处人间,种族尊荣,财产备足,所有眷属悉皆清净,不入恶趣,常生善道,恒得见佛,具众白法,于三有中速得出离,各随所愿获自乘果,于如来所知恩报恩,永与世间作所归依。
(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
(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报恩 = 酬报恩德之意。即报谢父母、师僧、三宝、国王等之恩德。
归信/皈依/归依 = Saranam gacchami,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
“佛子,诸佛世尊虽般涅槃,仍与众生作不思议清净福田、无尽功德最上福田,令诸众生善根具足、福德圆满。
福田 = Punya-ksetr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福德 = puya/gu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是为第十广大佛事。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佛子,此诸佛事无量广大、不可思议,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及去来今声闻、独觉皆不能知,唯除如来威神所加。
= 唯有佛的大威神力,来加被他们才能知道。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二行自在法。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悉能善说授记言辞,决定无二;
记別/记莂/受记/受莂/授记 = Vyakarana,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十二部经之一。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心念,令其意满,决定无二;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一切诸佛悉能现觉一切诸法,演说其义,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能具足去、来、今世诸佛智慧,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刹那即一刹那,决定无二;
= 单单刹那,就是很短的时间,一切刹那,是很长的时间,长时间和短时间是相同,也没有长也没有短。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刹入一佛刹,决定无二;
佛土/佛国/佛刹/佛国土/佛界 = Budhaketra,刹者土之义,指佛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佛土包括净土与秽土(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语即一佛语,决定无二;
佛说/金口/佛语 = 佛之言说。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与其所化一切众生,体性平等,决定无二;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一切诸佛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根,决定无二。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住,住一切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住觉悟一切法界;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一切诸佛住大悲语;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一切诸佛住本大愿;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一切诸佛住不舍调伏众生;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一切诸佛住无自性法;
如来藏/佛性//真如//自性/自然/本性 = Prakti,事物的始终不变异之本质。
“一切诸佛住平等利益;
//饶益/利益 = Upakara,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
“一切诸佛住无忘失法;
“一切诸佛住无障碍心;
“一切诸佛住恒正定心;
“一切诸佛住等入一切法,不违实际相。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是为十。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知一切法尽无有余。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何等为十?所谓:知过去一切法尽无有余;
“知未来一切法尽无有余;
“知现在一切法尽无有余;
“知一切言语法尽无有余;
“知一切世间道尽无有余;
“知一切众生心尽无有余;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知一切菩萨善根上、中、下种种分位尽无有余;
“知一切佛圆满智及诸善根不增不减尽无有余;
不增不减 = 指常存,即真如、法性,或法界。法身乃不变、常住、遍一切处者,无一法增,亦无一法减。
“知一切法皆从缘起尽无有余;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知一切世界种尽无有余;
“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罗网诸差别事尽无有余。
因陀罗网/天帝网/帝网 = indra-jāla,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有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一颗颗宝珠的光,互相辉映,一重一重,无有穷尽,这种由宝珠所结成的网,就叫做因陀罗网。
“是为十。

三世间/二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器世间/国土世间/国土身
依报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正报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力。
“何等为十?所谓:广大力、最上力、无量力、大威德力、难获力、不退力、坚固力、不可坏力、一切世间不思议力、一切众生无能动力。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那罗延/那罗延天/那罗延金刚/毗纽天 = nārāyaa,佛教神明之一,相当于印度教神明那罗延,相传为毘湿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信仰体系中,那罗延是天界的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之一。在佛教寺庙中,常以密迹金刚与那罗延天的图像作为山门的守护者。
“何者为十?所谓:

“一切诸佛,身不可坏,命不可断,世间毒药所不能中,一切世界水、火、风灾皆于佛身不能为害。
(zhōng) = 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center](受到;遭到[be hit byfall intohit home])
(zāi) = 火灾[fire as a disaster](灾害,祸患[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伤害,使受灾害[injury])
“一切诸魔、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毗舍阇、罗刹等,尽其势力,雨大金刚如须弥山及铁围山,遍于三千大千世界,一时俱下,不能令佛心有惊怖,乃至一毛亦不摇动,行、住、坐、卧初无变易。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金刚 = váj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铁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金刚山/金刚围山/斫迦罗/斫羯罗 = Cakravad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佛所住处,四方远近,不令其下,则不能雨;假使不制而从雨之,终不为损。
= 在佛所住的地方,四方不论远近,佛若是用法力,则天魔外道所下的金刚,就算如同须弥山那么大,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同时俱下,但如果佛不令它下,它就不能下。
(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若有众生为佛所持及佛所使,尚不可害,况如来身!
(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假如;如果[if])
“是为诸佛第一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八部鬼众 = 为四大天王统领的部众。
管辖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东方持国天王
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
译为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之恶鬼也。
鸠盘荼/鸠槃荼
<Kumbhanda>
译为瓮形,其阴茎似瓮形之厌魅鬼也。又译作瓮形鬼、冬瓜鬼。
#鸠盘荼外貌丑陋,在唐朝被人用作比喻老丑的妇人。
#一种啖人精气维生的鬼。
#枉习-魇鬼-服类-劳类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饿鬼
<Preta>
译为饿鬼,常逼于饥渴之阴鬼也。
#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布单那
<Putana>
译为臭饿鬼,是主热之病鬼也。
迦吒富单那/羯吒布单那 = Kaapūtana,译曰奇臭鬼。
夜叉/药叉
<Yaka>
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女性夜叉,称夜叉女<yakī/yakiī>
#男性夜叉形象多变,有时被描述为迅速、怖人的武士,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夜叉女其貌甚美,一般被描绘为有着面容端正,身材姣好,纤腰巨乳、丰臀长腿的美少女。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sasa>
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
#罗刹与阿修罗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阿修罗是与天神为敌,而罗刹则主要侵扰人类 。
#一个女性的罗刹被称为罗刹私/罗刹女/罗叉私<rākasī>。与男性罗刹经常被想象为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罗刹女(当她变成人形时)据说是“绝妙者”。
#罗刹天 诸罗刹之王也。为西南隅之守护神。

“佛子,一切诸佛以一切法界诸世界中须弥山王,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山林、宫殿、屋宅,置一毛孔,尽未来劫,而诸众生不觉不知,唯除如来神力所被。
= 唯除佛的威神力所加被,他才会知道。
铁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金刚山/金刚围山/斫迦罗/斫羯罗 = Cakravad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大铁围山 = 即围绕三千大千世界之大铁山。
(bèi) = 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cotton-padded quilt](搭衣于肩背[drape over]/穿着[wearput on]/被覆;遮盖[cover])
“佛子,尔时,诸佛于一毛孔,持于尔所一切世界,尽未来劫,或行、或住、或坐、或卧,不生一念劳倦之心。
= 尔时诸佛于一毛孔,持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世界,尽未来劫那么长的时间,或行、或住、或坐、或卧,一念的劳倦也不生。
(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佛子,譬如虚空普持一切遍法界中所有世界而无劳倦,一切诸佛于一毛孔持诸世界亦复如是。
“是为诸佛第二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佛子,一切诸佛能于一念,起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步,一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国土,如是而行,经一切世界微尘数劫。
“佛子,假使有一大金刚山,与上所经一切佛刹,其量正等。
“如是量等大金刚山,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能以如是诸山置一毛孔。
“佛身毛孔,与法界中一切众生毛孔数等,一一毛孔悉置尔许大金刚山,持尔许山游行十方,入尽虚空一切世界,从于前际,尽未来际,一切诸劫无有休息,佛身无损亦不劳倦,心常在定无有散乱。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是为诸佛第三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前际
Purvanta,指过去。
后际
Aparanta,指未来。
中际
Madhyanta,指现在。

“佛子,一切诸佛一坐食已,结跏趺坐,经前后际不可说劫,入佛所受不思议乐,其身安住,寂然不动,亦不废舍化众生事。
一食法/一坐食 = Ekasanika,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每日唯作一食,且一坐而进食,起后不再食。盖一日数度进食,易妨碍修道,故要求修行者日中一食。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寂然 =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
“佛子,假使有人于遍虚空一一世界,悉以毛端次第度量,诸佛能于一毛端处结跏趺坐,尽未来劫;如一毛端处,一切毛端处悉亦如是。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一毛端 = 极少之称。
“佛子,假使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其身大小悉与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量等,轻重亦尔,诸佛能以尔所众生置一指端,尽于后际所有诸劫;一切指端皆亦如是,尽持尔许一切众生,入遍虚空一一世界,尽于法界,悉使无余,而佛身心曾无劳倦。
“是为诸佛第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佛子,一切诸佛能于一身,化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一一头化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舌,一一舌化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差别音声,法界众生靡不皆闻,一一音声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修多罗藏,一一修多罗藏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一一法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文字句义;如是演说,尽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尽是劫已,复更演说,尽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如是次第,乃至尽于一切世界微尘数,尽一切众生心念数。
修多罗 = Sūtr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未来际劫犹可穷尽,如来化身所转法轮无有穷尽。
(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终端;终极 [endlimit])
“所谓:智慧演说法轮、断诸疑惑法轮、照一切法法轮、开无碍藏法轮、令无量众生欢喜调伏法轮、开示一切诸菩萨行法轮、高升圆满大智慧日法轮、普然照世智慧明灯法轮、辩才无畏种种庄严法轮。
/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转如是等差别法轮,一切世法无能为喻。
“如是尽虚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中念念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化身,一一化身皆亦如是,所说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满一切法界,其中众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无变、无断、无有穷尽。
化身/变易身/变化身 = 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
“是为诸佛第五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佛子,一切诸佛皆以德相,庄严胸臆,犹若金刚不可损坏,菩提树下结跏趺坐。
= 所有一切诸佛,皆以功德之相,庄严他的思想。
(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胸臆(xiōng yì) = 内心深处的想法[thoughtone's feeling]
“魔王军众其数无边,种种异形甚可怖畏,众生见者靡不惊慑,悉发狂乱或时致死。
(shè) = 恐惧[fearbe awed]
(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结构上细密[fine and close])
“如是魔众遍满虚空,如来见之,心无恐怖,容色不变,一毛不竖,不动不乱,无所分别,离诸喜怒,寂然清净,住佛所住,具慈悲力,诸根调伏,心无所畏,非诸魔众所能倾动而能摧伏;一切魔军皆使回心,稽首归依,然后复以三轮教化,令其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永不退转。
(róng) = “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容纳[holdcontain](允许,许可[permitallowadmitendure]/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appearance])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魔军 = 谓恶魔之军兵。以军譬喻魔众之势力,故称魔军。
回心 = 本意谓回转心意。即改变对世俗欲望之追求与邪恶之心,转向善道,并从此皈依佛教,成虔诚之佛教徒。又将邪恶之心改为向佛之心,即称为回心忏悔;反自利之小乘而趋向大乘,称为回心向大;反自力而信仰他力(佛、菩萨),则称舍自归他;自始即能直入大乘者,称为直入之根机;必须靠回心转意者,即称回心之根机。
三轮相/三轮 = 指布施时之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行布施时,若住于空观,亦即心不执着于施者(能施)、受者(所施)与施物三者,则称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三事皆空。此说以般若经为主。
“是为诸佛第六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三转法轮/三转
#佛于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有示劝证之三转。
苦谛<苦果>
示转:此是苦,逼迫性。
劝转:此是苦,汝应知。
证转:此是苦,我已知。
集谛<苦因>
示转:此是集,招感性。
劝转:此是集,汝应断。
证转:此是集,我已断。
灭谛<乐果>
示转:此是灭,可证性。
劝转:此是灭,汝应证。
证转:此是灭,我已证。
道谛<乐因>
示转:此是道,可修性。
劝转:此是道,汝应修。
证转:此是道,我已修。

“佛子,一切诸佛有无碍音,其音普遍十方世界,众生闻者自然调伏。
“彼诸如来所出音声,须弥卢等一切诸山不能为障,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诸宫所不能障,一切世界高大音声亦不能障。
须弥山/须弥/须弥卢/弥楼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随所应化,一切众生靡不皆闻,文字句义悉得解了。
“是为诸佛第七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佛子,一切诸佛心无障碍,于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劫,恒善清净。
(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好;美好[good]/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去、来、现在一切诸佛同一体性,无浊、无翳,无我、无我所,非内、非外,了境空寂,不生妄想;
无我 = Anātman,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无所依,无所作,不住诸相,永断分别;
诸相 =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
“本性清净,舍离一切攀缘忆念,于一切法常无违诤;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住于实际,离欲清净,入真法界,演说无尽;
真法界 = 法界之理体真如而绝虚妄,故称真法界。
“离量、非量所有妄想,绝为、无为一切言说,于不可说无边境界悉已通达;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无碍无尽智慧方便,成就十力,一切功德庄严清净,演说种种无量诸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实相 = Dharm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于诸法界三世诸法,悉等无异,究竟自在;
“入一切法最胜之藏,一切法门正念不惑,安住十方一切佛刹而无动转;
“得不断智,知一切法究竟无余,尽诸有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住于实际,通达无碍,心常正定;
有漏 = Sasrava,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于三世法及以一切众生心行,一念了达,皆无障碍。
心行 = 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是为诸佛第八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佛子,一切诸佛同一法身、境界无量身、功德无边身、世间无尽身、三界不染身、随念示现身、非实非虚平等清净身、无来无去无为不坏身、一相无相法自性身、无处无方遍一切身、神变自在无边色相身、种种示现普入一切身、妙法方便身、智藏普照身、示法平等身、普遍法界身、无动无分别非有非无常清净身、非方便非不方便非灭非不灭随所应化一切众生种种信解而示现身、从一切功德宝所生身、具一切诸佛法真如身、本性寂静无障碍身、成就一切无碍法身、遍住一切清净法界身、分形普遍一切世间身、无攀缘无退转永解脱具一切智普了达身,是为诸佛第九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无相 =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神变 = Vikurvana,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力(神通力),变现于外在之各种形状与动作。狭义言之,一般系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广义言之,则包括身、语、意。

“佛子,一切诸佛等悟一切诸如来法,等修一切诸菩萨行;
“若愿若智,清净平等,犹如大海,悉得满足;
“行力尊胜,未曾退怯,住诸三昧无量境界,示一切道,劝善诫恶;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智力第一演法无畏,随有所问悉能善答,智慧说法平等清净,身、语、意行悉皆无杂,住佛所住诸佛种性,以佛智慧而作佛事;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r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住一切智,演无量法,无有根本,无有边际,神通智慧不可思议,一切世间无能解了;
根本(gēn běn) = 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root]/基础或本质[basicfundamental]
“智慧深入,见一切法微妙广大无量无边,三世法门咸善通达,一切世界悉能开晓;
法门 = 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以出世智,于诸世间作不可说种种佛事,成不退智,入诸佛数;
“虽已证得不可言说离文字法,而能开示种种言辞;
“以普贤智集诸善行,成就一念相应妙慧,于一切法悉能觉了,如先所念一切众生,皆依自乘而施其法;
= 如来能入以前所忆念的一切众生,依照每一个众生所应受度的法门,来给他说法。
觉了 = 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
(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一切诸法、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三世,于法界内,如是境界其量无边,以无碍智悉能知见。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佛子,一切诸佛于一念顷,随所应化出兴于世,住清净土,成等正觉,现神通力,开悟三世一切众生心、意及识不失于时。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佛子,众生无边,世界无边,法界无边,三世无边,诸佛最胜亦无有边,悉现于中成等正觉,以佛智慧方便开悟无有休息。
“佛子,一切诸佛以神通力,现最妙身,住无边处,大悲方便,心无障碍,于一切时常为众生演说妙法。
“是为诸佛第十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佛子,此一切诸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去、来、现在一切众生及以二乘不能解了,唯除如来神力所加。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决定法。
/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定从兜率寿尽下生;
下生 = 谓菩萨自天上界降生于下界。
“一切诸佛定示受生,处胎十月;
(tāi) = 未生的幼体,胚胎[embryofoetus]
“一切诸佛定厌世俗,乐求出家;
//世俗 = Samvrti,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
“一切诸佛决定坐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悟诸佛法;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一切诸佛定于一念悟一切法,一切世界示现神力;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
“一切诸佛定能应时转妙法轮;
“一切诸佛定能随彼所种善根,应时说法而为授记;
“一切诸佛定能应时为作佛事;
“一切诸佛定能为诸成就菩萨而授记莂;
(bié) = 植物生长太密而移栽。
“一切诸佛定能一念普答一切众生所问。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速疾法。
(sù) = 速度快[fastquickrapid](加速,加快[quickenspeed up])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远离一切恶趣;
恶趣/恶道 = 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圆满殊胜功德;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成就广大善根;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往生净妙天上;
天上 = 为六道之一。住于欲界(性欲、食欲较强烈者所居之世界)、色界(已离欲望,无男女之别,且无言语之世界)、无色界(无各种形状,由受、想、行、识等四蕴所成之世界)等诸天之天人,总称天上。又指天之世界或神之世界。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除断一切疑惑;
“一切诸佛,若已发菩提心而得见者,速得成就广大信解,永不退转,能随所应,教化众生,若未发心,即能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若没有发菩提心的众生,即能速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一切诸佛,若未入正位而得见者,速入正位;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清净世、出世间一切诸根;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除灭一切障碍;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获得无畏辩才。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应常忆念清净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过去因缘,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清净胜行,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满足诸度,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成就大愿,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积集善根,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已具梵行,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净行/梵行 = Brahma-caryā,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brahma-carin ),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
“一切诸佛现成正觉,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一切诸佛色身无量,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神通无量,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十力无畏,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是为十。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一切智住。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众生心、心所行;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众生所集诸业及业果报;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知一切众生所宜,以三种轮,教化调伏;
= 悉知一切众生,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度他们,以身口意这三种轮,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尽知法界一切众生所有心相,于一切处普现佛兴,令其得见,方便摄受;
心相 = 指心之相状。有心内相与心外相之别。心之本性清净平等,称为心内相。心随诸缘而生种种对境,称为心外相。/心之行相,即指见分。/肉团心,即心脏之形状。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普随法界一切众生心乐欲解,示现说法,令其调伏;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知法界一切众生心之所乐,为现神力;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遍一切处,随所应化一切众生,示现出兴,为说佛身不可取著;
/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普至法界一切处,一切众生彼彼诸道;
= 每一众生所修的,或者所行的道。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随诸众生有忆念者,在在处处无不往应;
(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知一切众生解欲,为其示现无量色相。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量不可思议佛三昧。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普为众生广说妙法;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普为众生说无我际;
“一切诸佛恒住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普入三世;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普入十方广大佛刹;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普现无量种种佛身;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随诸众生种种心解,现身、语、意;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说一切法离欲真际;
真如实际/真际 = 断绝相对差别之相,呈现平等一如的真如法性之理体。
“一切诸佛恒住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演说一切缘起自性;
“一切诸佛恒住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示现无量世、出世间广大庄严,令诸众生常得见佛;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一切诸佛恒住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令诸众生悉得通达一切佛法、无量解脱,究竟到于无上彼岸。
“是为十。

“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碍解脱。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兴于世;
(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
“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受化调伏;
“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
“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菩萨授记;
“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诸佛;
“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诸世界种;
“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神通;
“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众生;
“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佛事。
“是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