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四
九会
|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
会主
|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
入定
|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
说法
|
等觉,妙觉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通品第二十八
#第44卷 = 十通品第二十八 + 十忍品第二十九
#普贤又向大众说十种神通。
神通力/神通/神力/通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
|||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dibba-sota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如意通/神足
#iddhi-vidhā
|
指的是能在六尘境界中变现自在、飞行自在、转变自在的神通,能随心游历极远处,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受时空限制。。
|
||
漏尽通
|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通。
“何者为十?
###菩萨十通之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他心智通,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差别,所谓:善心、不善心、广心、狭心、大心、小心、顺生死心、背生死心、声闻心、独觉心、菩萨心、声闻行心、独觉行心、菩萨行心、天心、龙心、夜叉心、乾闼婆心、阿修罗心、迦楼罗心、紧那罗心、摩睺罗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狱心、畜生心、阎魔王处心、饿鬼心、诸难处众生心,如是等无量差别种种众生心,悉分别知。
= 所说的二十九种心。
= 顺生死心:就是凡夫心。
= 背生死心:就是圣人心。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善心 = 指与惭、愧二法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处(chú) = 中止;停止[stop]。(居住;生活[dwell]/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相交,交往[get along;have social intercourses with]。)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
天众
<Deva>
|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
龙众/那伽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夜叉/药叉
<Yakṣa>
|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
迦楼罗/揭路荼
<Garuḍa>
|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
紧那罗/紧捺洛
<Kiṁnara>
|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
“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众生心,悉分别知。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菩萨十通之二《无碍天眼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碍清净天眼智通,见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众生,死此生彼,善趣、恶趣,福相、罪相,或好或丑,或垢或净。
善趣/善处/善道 = Svarga-gati,谓由善之业因而趣往之所在,即指天界等。
恶趣/恶道 = 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垢(gòu) =
污秽,尘土一类的脏东西[dirt;filth]。(污秽不洁[dirty;filthy]。)
“如是品类无量众生,所谓:天众、龙众、夜叉众、乾闼婆众、阿修罗众、迦楼罗众、紧那罗众、摩睺罗伽众、人众、非人众、微细身众生众、广大身众生众、小众、大众,如是种种众生众中,以无碍眼悉皆明见;随所积集业、随所受苦乐、随心、随分别、随见、随言说、随因、随业、随所缘、随所起,悉皆见之,无有错谬。
= 微细身众生众:就是蚂蚁蚊虫等的众生。
= 广大身众生众:就是大象鲸鱼等的众生。
= 小众:就是身体很小的众生,如孑孑细菌等。
= 大众:就是身体很大的众生,如古时之恐龙,现在之犀牛等。
= 随其所接受的苦乐,随其心意,随其分别,随其见解,随其言说,随其所造的因,随其所作的业。
所缘 = Ārammaṇ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无碍天眼智神通。
###菩萨十通之三《知过去际劫宿住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宿住随念智通,能知自身及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一切众生,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宿住之事。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所谓:某处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苦乐。
姓(xìng)
= 表明家族的字[surname]。
“从无始来,于诸有中,以因以缘,展转滋长,次第相续,轮回不绝,种种品类、种种国土、种种趣生、种种形相、种种业行、种种结使、种种心念、种种因缘、受生差别,如是等事皆悉了知。
无始 =
Anadikalika,一切世间如众生、诸法等皆无有始,如今生乃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辗转推究,故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称无始。万法均从因缘生,亦由因缘灭,言无始即是显因,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有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即显佛法是因缘之义。
诸有 = 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
滋(zī) = 滋水[Zi River]。(滋味[taste]/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
业行 = 业即行,非别义。种类杂多,故重二字。
结使 = 烦恼之异称。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生死,故称结;驱役而恼乱众生,故称使。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又忆过去尔所佛刹微尘数劫,尔所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有尔所佛刹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如是名号,如是出兴,如是众会,如是父母,如是侍者,如是声闻,如是最胜二大弟子,于如是城邑,如是出家,复于如是菩提树下成最正觉,于如是处,坐如是座,演说如是若干经典,如是利益尔所众生,于尔所时住于寿命,施作如是若干佛事,依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般涅槃后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能忆念。
= 菩萨又回忆在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劫中。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名/名字/名号 = Namadhe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最正觉 =
Abhisambuddha。指最上至极之佛果。以其智慧与真理相契,故称正觉。又菩萨虽有随分之正觉,然位未至极,故不能称最;唯佛具有全分能觉之妙智,故称最正觉。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无余依/无余 =
Niravasesa,为‘有余’之对称。达到完全穷尽,一无残余之谓。依,即依止之意,又作依身,意谓肉身。烦恼与肉身完全灭尽之状态。
涅槃/般涅槃 = Nirv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ṇ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又忆念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名号,一一名号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从初发心,起愿修行,供养诸佛,调伏众生,众会说法,寿命多少,神通变化,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般涅槃后法住久近,造立塔庙种种庄严,令诸众生种植善根,皆悉能知。
塔(tǎ) = stūpa,佛塔,亦作“浮屠<Buddha>”。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知过去际劫宿住智神通。
###菩萨十通之四《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知尽未来际劫智通,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劫,一一劫中所有众生,命终受生,诸有相续,业行果报,若善,若不善,若出离,若不出离,若决定,若不决定,若邪定,若正定,若善根与使俱,若善根不与使俱,若具足善根,若不具足善根,若摄取善根,若不摄取善根,若积集善根,若不积集善根,若积集罪法,若不积集罪法,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 或者善根和十使(五钝使和五利使)在一起。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ṣ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邪禅/邪定 = 错误之禅定。/邪定聚之略称。即指造作五无间业之人;此等众生以造作恶业之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假如;如果[if]。)
三定聚/三聚 = 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
|
|
正定聚
|
必定证悟者。
|
邪定聚
|
毕竟不证悟者。
|
不定聚
|
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不证悟也。
|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又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未来际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一一劫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名号,一一名号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如来,一一如来,从初发心,起愿立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众会说法,寿命多少,神通变化,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般涅槃后法住久近,造立塔庙种种庄严,令诸众生种植善根,如是等事悉能了知。
起心立行
= 发起菩提心,修成万行之意。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
###菩萨十通之五《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碍清净天耳,圆满广大,聪彻离障,了达无碍,具足成就,于诸一切所有音声,欲闻、不闻,随意自在。
聪(cōng) = 听力好[<of hearing> acute]。(聪明,有才智[clever]。)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佛子,东方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是诸佛所说、所示、所开、所演、所安立、所教化、所调伏、所忆念、所分别,甚深广大、种种差别、无量方便、无量善巧清净之法,于彼一切皆能受持。
开(kāi) = 开门[open the door]。(教导,启发[instruct;inspire]。)
安立 = 即施设差别之义。亦即用语言、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反之,则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对之差别,不以语言、名相表示。
受持 = Adhiṣṭhā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又于其中若义、若文、若一人、若众会,如其音辞,如其智慧,如所了达,如所示现,如所调伏,如其境界,如其所依,如其出道,于彼一切悉能记持,不忘不失,不断不退,无迷无惑;为他演说,令得悟解,终不忘失一文一句。
文(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出道 = 出离世间入于涅槃之道也。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四维(sì wéi) = 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northeast,southeast,southwest,and
northwest]。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
###菩萨十通之六《住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无体性神通、无作神通、平等神通、广大神通、无量神通、无依神通、随念神通、起神通、不起神通、不退神通、不断神通、不坏神通、增长神通、随诣神通。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此菩萨闻极远一切世界中诸佛名,所谓:无数世界、无量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诸佛名;闻其名已,即自见身在彼佛所。
“彼诸世界或仰或覆,各各形状,各各方所,各各差别,无边无碍;种种国土,种种时劫,无量功德,各别庄严。
= 无量的功德,各别来庄严。
“彼彼如来于中出现,示现神变,称扬名号,无量无数,各各不同。
= 在每一个世界中,皆有佛出现于世,示现神通变化。
“此菩萨一得闻彼诸如来名,不动本处,而见其身在彼佛所,礼拜尊重,承事供养,问菩萨法,入佛智慧,悉能了达诸佛国土道场众会及所说法,至于究竟,无所取著。
究竟/至竟/毕竟 = 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如是,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普至十方而无所往,然诣刹观佛,听法请道,无有断绝,无有废舍,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修菩萨行,成就大愿,悉令具足,曾无退转,为令如来广大种性不断绝故。
= 菩萨虽然能分身普遍到十方世界去,可是本体不动。
废(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住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智神通。
###菩萨十通之七《善分别一切言辞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善分别一切众生言音智通,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众生种种言辞。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所谓:圣言辞、非圣言辞、天言辞、龙言辞、夜叉言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生所有言辞,各各表示,种种差别,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 圣言辞:在四圣法界中圣人所说的言辞。
圣(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表示(biǎo shì) = 用言行表现出[show;express;register]/用记号或符号示意[express]/显示某种意义[give sb.to undstand]。
“此菩萨随所入世界,能知其中一切众生所有性欲,如其性欲为出言辞,悉令解了,无有疑惑。
= 菩萨观察众生性欲之所好,而为他们说出言辞,令这类众生皆能明解了达,而无疑惑之处。
性欲 = 性,指过去之习性;欲,指现在之乐欲。即谓依个人之素质、倾向、目的等,所生起的行动之意志。
“如日光出现,普照众色,令有目者悉得明见。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善分别一切言辞智,深入一切言辞云,所有言辞令诸世间聪慧之者,悉得解了。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善分别一切言辞智神通。
###菩萨十通之八《无数色身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通,知一切法,远离色相,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无分别相,无青、黄、赤、白相。
= 知道一切法,是远离一切色相,没有差别的色相,没有种种的色相。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菩萨如是入于法界,能现其身,作种种色。
“所谓:无边色、无量色、清净色、庄严色、普遍色、无比色、普照色、增上色、无违逆色、具诸相色、离众恶色、大威力色、可尊重色、无穷尽色、众杂妙色、极端严色、不可量色、善守护色、能成熟色、随化者色、无障碍色、甚明彻色、无垢浊色、极澄净色、大勇健色、不思议方便色、不可坏色、离瑕翳色、无障暗色、善安住色、妙庄严色、诸相端严色、种种随好色、大尊贵色、妙境界色、善磨莹色、清净深心色、炽然明盛色、最胜广大色、无间断色、无所依色、无等比色、充满不可说佛刹色、增长色、坚固摄受色、最胜功德色、随诸心乐色、清净解了色、积集众妙色、善巧决定色、无有障碍色、虚空明净色、清净可乐色、离诸尘垢色、不可称量色、妙见色、普见色、随时示现色、寂静色、离贪色、真实福田色、能作安隐色、离诸怖畏色、离愚痴行色、智慧勇猛色、身相无碍色、游行普遍色、心无所依色、大慈所起色、大悲所现色、平等出离色、具足福德色、随心忆念色、无边妙宝色、宝藏光明色、众生信乐色、一切智现前色、欢喜眼色、众宝庄严第一色、无有处所色、自在示现色、种种神通色、生如来家色、过诸譬喻色、周遍法界色、众皆往诣色、种种色、成就色、出离色、随所化者威仪色、见无厌足色、种种明净色、能放无数光网色、不可说光明种种差别色、不可思香光明超过三界色、不可量日轮光明照耀色、示现无比月身色、无量可爱乐华云色、出生种种莲华鬘云庄严色、超过一切世间香焰普熏色、出生一切如来藏色、不可说音声开示演畅一切法色、具足一切普贤行色。
= 菩萨能示现103种色身,就是所说的没有边际的色身。
= 菩萨又示现眞实福田的色身。
= 超过诸喩的色身,周遍法界的色身,一切皆往诣的色身。
诸相 =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
端严 = 谓端正庄严。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磨莹(mó yíng)
= 意为磨治光亮。
日轮 = 太阳形圆,运行不止,有如车轮,故称太阳为「日轮」。
俱苏摩摩罗/华鬘 = Kusumamala,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此为印度风俗之一。然比丘不得以华鬘装饰身上,仅能以之悬挂室内,或用以供养佛。中国、日本更转用为佛前之庄严用品。
如来藏/佛性/如/真如/性/自性/自然/本性 = Prakṛti,事物的始终不变异之本质。
“佛子,菩萨摩诃萨深入如是无色法界,能现此等种种色身,令所化者见,令所化者念,为所化者转法轮;随所化者时,随所化者相,令所化者亲近,令所化者开悟,为所化者起种种神通,为所化者现种种自在,为所化者施种种能事。
= 随顺所教化众生的时机,随顺所教化众生的色相。
转梵轮/转法轮 = Dharma-cakra-pravar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是名菩萨摩诃萨为度一切众生故勤修成就第八无数色身智神通。
###菩萨十通之九《一切法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智通,知一切法,无有名字,无有种性,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无来、无去,
“非异、非不异,
“非种种、非不种种,
“非二、非不二,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无我、无比,
“不生、不灭,
“不动、不坏,
“无实、无虚,
“一相、无相,
“非无、非有,
“非法、非非法,
法(fǎ) = 刑法;法律;法度[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法令;规章;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方法;办法[method]。)
“不随于俗、非不随俗,
俗(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非业、非非业,
“非报、非非报,
“非有为、非无为,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非第一义、非不第一义,
“非道、非非道,
道(dào) = 供行走的道路[road;way;path]。(道德,道义、正义[morals]/说,讲[say;talk;speak]/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
“非出离、非不出离,
“非量、非无量,
量(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料想[think of]。)
“非世间、非出世间,
出世/出世间 = Loko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非从因生、非不从因生,
“非决定、非不决定,
“非成就、非不成就,
“非出、非不出,
“非分别、非不分别,
“非如理、非不如理。
如法/如说/如实/如理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
“此菩萨不取世俗谛,不住第一义,不分别诸法,不建立文字,随顺寂灭性,不舍一切愿,见义知法,兴布法云,降霔法雨。
= 见一切义理,便知一切法的本源。
霔(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降<雨>[rain]。)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
|
俗谛/世俗谛/世谛
|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如如/如
|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如 = 理的异名。
|
“虽知实相不可言说,而以方便无尽辩才,随法、随义次第开演;以于诸法言辞辩说皆得善巧,大慈大悲悉已清净,能于一切离文字法中出生文字,与法、与义随顺无违,为说诸法悉从缘起,虽有言说而无所著。
实相 =
Dharm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达磨/诸法/万法/法 =
Dhar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无所著 = 盖佛不着尘染,故称无所著。
“演一切法辩才无尽,分别安立,开发示导,令诸法性具足明显,断众疑网悉得清净。
“虽摄众生不舍真实,于不二法而无退转,常能演说无碍法门,以众妙音,随众生心,普雨法雨而不失时。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一切法智神通。
###菩萨十通之十《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于念念中入一切法灭尽三昧,亦不退菩萨道,不舍菩萨事,不舍大慈大悲心,修习波罗蜜未尝休息,观察一切佛国土无有厌倦,不舍度众生愿,不断转法轮事,不废教化众生业,不舍供养诸佛行,不舍一切法自在门,不舍常见一切佛,不舍常闻一切法;知一切法平等无碍,自在成就一切佛法,所有胜愿皆得圆满,了知一切国土差别,入佛种性到于彼岸;能于彼彼诸世界中,学一切法,了法无相,知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体性,然随世俗方便演说;虽于诸法心无所住,然顺众生诸根欲乐,方便为说种种诸法。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无相 =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九次第定 = 九种不同的禅定修行境界,为四禅八定与灭尽定的合称。佛教认为,四禅八定是外道与佛教共有的禅定境界,而灭尽定为佛教独有。在九次第定中,以第四禅是最适合得到无漏智的禅定。
|
||
四禅
|
四禅八定
#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
|
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
四无色定/四空定
|
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
|
灭定/灭尽定/想受灭尽定/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
|
#佛教独有
|
nirodha-samāpatti,灭尽定属于无心三昧,类似于无想定,在这种三昧中,思想停止,心与心所都没有活动。其外在的表现趋近于死亡,只剩下体温及细微的呼吸。
#此唯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修行者可证得。
#经量部认为,在灭尽定中,只除去受、想二蕴,仍存有细微意识。
#八解脱与九次第定之一。
|
菩萨道/佛菩提道 = 是佛弟子在成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南传菩萨教法则认为要被佛授记才能被称作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
|
|
上座部佛教
|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菩萨必须在十波罗蜜中累积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
北传佛教
|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
“此菩萨住三昧时,随其心乐,或住一劫,或住百劫,或住千劫,或住亿劫,或住百亿劫,或住千亿劫,或住百千亿劫,或住那由他亿劫,或住百那由他亿劫,或住千那由他亿劫,或住百千那由他亿劫,或住无数劫,或住无量劫,乃至或住不可说不可说劫。
“菩萨入此一切法灭尽三昧,虽复经于尔所劫住,而身不离散、不羸瘦、不变异,非见非不见,不灭不坏,不疲不懈,不可尽竭。
= 菩萨的本身,不离不散,不赢不瘦,不变不异。
= 一般的众生,或者不见,或者非不见。
散(sàn) = 分散[break up;disperse]。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虽于有于无悉无所作,而能成办诸菩萨事。
“所谓:恒不舍离一切众生,教化调伏未曾失时,令其增长一切佛法,于菩萨行悉得圆满;为欲利益一切众生,神通变化无有休息,譬如光影普现一切,而于三昧寂然不动。
“是为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如是十种神通,一切天人不能思议,一切众生不能思议;一切声闻、一切独觉,及余一切诸菩萨众,如是皆悉不能思议。
天众/天人 = 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
“此菩萨,身业不可思议,语业不可思议,意业不可思议,三昧自在不可思议,智慧境界不可思议,唯除诸佛及有得此神通菩萨,余无能说此人功德,称扬赞叹。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
口业/语业
|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神通。
“若菩萨摩诃萨住此神通,悉得一切三世无碍智神通。”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四辩/四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