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星期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卷第四十八

九会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会主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说法
等觉,妙觉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48 =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 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佛向宝手菩萨宣说如来的随好中各有光明,周遍法界,能够拔出地狱的苦,生兜率天,乃至令证得十地等广大无尽的功德。

八十种好/八十种随形好/八十随形好
#aśītyanuvyañjanāni,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是指佛的应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微妙的身形特征。常与三十二相合称“相好”。)
1、无见顶相
21、容仪备足
41、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61、身持重
2、鼻高不现孔
22、容仪满足
42、自毛孔出香气
62、其身大
3、眉如初月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43、自口出无上香
63、身长
4、耳轮垂埵
24、威振一切
44、仪容如师子
64、手足软净滑泽
5、坚实如那罗延
25、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45、进止如象王
65、四边之光长一丈
6、骨际如钩锁
26、面不长大
46、行相如鹅王
66、光照身而行
7、身一时回旋如象王
27、正容貌而色不挠
47、头如摩陀那果
67、等视众生
8、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28、面具满足
48、一切之声分具足
68、不轻众生
9、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29、唇如频婆果之色
49、四牙白利
69、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
10、膝骨坚而圆好
30、言音深远
50、舌色赤
70、说法不著
11、身清洁
31、脐深而圆好
51、舌薄
71、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12、身柔软
32、毛右旋
52、毛红色
72、发音应众声
13、身不曲
33、手足满足
53、毛软净
73、次第以因缘说法
14、指圆而纤细
34、手足如意
54、眼广长
74、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15、指文藏覆
35、手文明直
55、死门之相具
75、观不厌足
16、脉深不现
36、手文长
56、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
76、发长好
17、踝不现
37、手文不断
57、脐不出
77、发不乱
18、身润泽
38、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58、腹不现
78、发旋好
19、身自持不逶迤
39、面广而殊好
59、细腹
79、发色如青珠
20、身满足
40、面净满如月
60、身不倾动
80、手足为有德之相

尔时,世尊告宝手菩萨言:“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有随好,名圆满王。
(suí) = 跟着[follow](接着,随即[carry on])
“此随好中出大光明,名为炽盛,七百万阿僧祇光明而为眷属。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佛子,我为菩萨时,于兜率天宫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chuáng) = dhvajā/ketu,幢和幡都属于旌旗类,用途相当,而依形状作区别,汉地通常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幢的质料,不外乎绢布绸缎丝帛之类。也有用木、石等制成的,称为木幢、石幢等。
“彼世界中地狱众生,遇斯光者,众苦休息,得十种清净眼,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咸生欢喜,踊跃称庆,从彼命终生兜率天。
= 踊跃而称庆幸。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天中有鼓,名甚可爱乐。
“彼天生已,此鼓发音而告之言:‘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于如来所,种诸善根,往昔亲近众善知识,毗卢遮那大威神力,于彼命终来生此天。’
= 从那世界地狱命终之后,即生到兜率天(欲界第四层天)来。
/放逸 = Pr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
善知识/善友 = Kalyā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东方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南方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中央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毗卢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称之一。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西方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北方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佛子,菩萨足下千辐轮,名光明普照王。
= 在菩萨的足下,有千辐轮之相,名叫光明普照王。
足下轮相/足下千辐轮相/千辐轮相 = 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此相不仅现于足底,亦可见于佛之双手。
“此有随好,名圆满王,常放四十种光明。
“中有一光,名清净功德,能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业行、种种欲乐,皆令成熟。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地狱 = Naraka,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迦、泥梨、泥犁等。
#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属于根本地狱,为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
#游增地狱/近边地狱 = 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此热地狱的眷属小地狱。若八大地狱,都再安立十六小狱,如此一来,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再加入根本之八大地狱,则大小总成一百三十六地狱。但也有以十六小狱纯为一处,而在八大地狱之外,如《大智度论》以及《修行道地经》。
#孤独地狱/孤地狱 = 不在地底,而是在河畔、山顶、旷野,随着死者业报,临时出现。
等活地狱
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
黑绳地狱
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
众合地狱
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
号叫地狱/叫唤地狱
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
大叫地狱/大叫唤地狱
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
炎热地狱
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
大热地狱
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
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无间
<Avīci>
受苦无间,故名无间。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于彼无间隔也。
2.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之而无间隙也。

“既生天已,闻天鼓音而告之言:‘善哉!善哉!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入离垢三昧,汝当敬礼。’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礼敬/敬礼 = Vandana,音译末捺南、和南、婆南。恭敬礼拜之意。即起恭敬心礼拜三宝。

“尔时,诸天子闻天鼓音如是劝诲,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发此微妙之音?’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希有 =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
“是时,天鼓告诸天子言:‘我所发声,诸善根力之所成就。
天鼓 = 指置于忉利天善法堂之大鼓。此鼓由天之业报生得,不击而能自出妙音,警醒放逸之天众,闻者皆生慎恶好善之心。此外,又称天人所持之鼓为天鼓。复因天鼓音声无主无作,无起无灭,能利益无量众生,故用以比喻佛之说法。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诸天子,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不著我所。
/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诸天子,如我音声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业报成佛亦复如是,非十方来。
四维(sì wéi) = 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northeastsoutheastsouthwestand northwest]
“‘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狱,地狱及身非十方来,但由于汝颠倒恶业愚痴缠缚,生地狱身,此无根本、无有来处。
= 在地狱和受苦的业身,不是从十方来的。
/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恶业 = ‘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愚痴/邪见/无明 = Moha,所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具足住)。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三不善根之一。

/缠缚/缠烦恼 = Paryavasthāna,缠者,烦恼之异称,以烦恼缠缚有情而置生死之牢狱,故称缠。
八缠
惛沈,掉举,睡眠,恶作,嫉,悭,无惭,无愧。
十缠
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妒、四悭吝、五悔恨、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瞋忿、十掩过(覆)。

“‘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来。
“‘诸天子,我天鼓音亦复如是,非十方来,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罗蜜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净音声,示现如是种种自在。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诸天子,譬如须弥山王,有三十三天上妙宫殿,种种乐具,而此乐具非十方来;我天鼓音亦复如是,非十方来。
须弥山/须弥/须弥卢/弥楼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忉利天/三十三天 = Trayastriṃś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诸天子,譬如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末为尘,我为如是尘数众生,随其所乐而演说法,令大欢喜,然我于彼不生疲厌、不生退怯、不生憍慢、不生放逸。
(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细的粉末[powderdust])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憍慢 = Adhi-mana,指自高傲物之心态。
“‘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住离垢三昧亦复如是,于右手掌,一随好中,放一光明,出现无量自在神力,一切声闻、辟支佛尚不能知,况诸众生。
声闻 = Sr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raty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kuàng) = 寒冷的水[cold water](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besidesmoreover])
“‘诸天子,汝当往诣彼菩萨所,亲近供养,勿复贪著五欲乐具,著五欲乐障诸善根。
= 你们应当到毗卢遮那菩萨的处所去,亲近于他,供养于他。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诸天子,譬如劫火烧须弥山,悉令除尽,无余可得;贪欲缠心亦复如是,终不能生念佛之意。
劫尽火/劫烧/劫火 = Kalpagni,指坏劫时所起之火灾。于佛教之世界观中,谓世界之成立分为成、住、坏、空四劫,于坏劫之末必起火灾、水灾、风灾,火灾之时,天上出现七日轮,初禅天以下全为劫火所烧。
念佛 = Buddhanusmrti,即在心里称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佛之名号,皆称为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称为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现佛之功德及佛相,称为观想念佛;而口称佛名,则称为称名念佛、口称念佛。于阿含诸经中,念佛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念佛,即指对释尊表示归敬、礼拜、赞叹、忆念之意。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贪嗔痴不起,可生于天上,得入涅槃。
“‘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
报恩 = 酬报恩德之意。即报谢父母、师僧、三宝、国王等之恩德。
“‘诸天子,其有众生不知报恩,多遭横死,生于地狱。
非时死/不虑死/事故死/横死 = 指非因往世之业果致死,而系遭意外灾祸死亡者,称为横死。共有九种,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药咒咀,()饥渴所困。
“‘诸天子,汝等昔在地狱之中,蒙光照身,舍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回向,增长善根。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而能出生无量无边不思议事;汝天子、天女亦复如是,非男非女,而能受用种种上妙宫殿园林。
“‘如我天鼓不生不灭,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生不灭。
“‘汝等若能于此悟解,应知则入无依印三昧。’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时,诸天子闻是音已,得未曾有,即皆化作一万华云、一万香云、一万音乐云、一万幢云、一万盖云、一万歌赞云;作是化已,即共往诣毗卢遮那菩萨所住宫殿,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欲申瞻觐而不得见。
(shēn) = 束身。约束[restrain](舒展,通“伸”。伸展,伸张[stretch])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时,有天子作如是言:‘毗卢遮那菩萨已从此没,生于人间净饭王家,乘栴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
白净王/真净王/净饭王 = 净饭,梵名Śuddhodana,中印度迦毗罗(梵Kapilavastu)之城主。佛陀之生父。其子难陀、孙罗侯罗皆为佛陀之弟子。
摩诃摩耶/摩诃摩邪/摩耶夫人 = 摩耶,梵名Mahamaya,意译大幻化、大术、妙。即释尊之生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城(梵Kapilavastu)净饭王(梵Suddhodana)之妻。临产前依时俗返回娘家待产,途中于其父天臂城(梵Devadaha)主须菩提(梵Subhuti)之别宫蓝毗尼园(梵Lumbini)休息时,生下释尊。七日后逝世。据传其死后生于忉利天(梵Trayastrimsa,欲界六天之第二),释尊曾于某夏,升至忉利天,为其母说法。
“时,诸天子以天眼观见菩萨身,处在人间净饭王家,梵天、欲天承事供养。
梵天/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 = Brahmā/Mahā-brahmā,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梵,意译清净、离欲。
六欲天/欲天 = 指欲界诸天。计有六重,即指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诸天子众咸作是念:‘我等若不往菩萨所,问讯起居,乃至一念于此天宫,而生爱著,则为不可。’
问讯 = Pratisammodana,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起居(qǐ jū) = 指日常生活作息[daily life]/向尊长问候、请安。
天宫 = Deva-pura,指天人所住之宫殿。或指帝释天之宫殿。
爱着/爱著 = Raga,爱,恩爱、亲爱;着,执着、染着。执着于恩爱之境而难以分离之情。属于三毒中贪欲之烦恼。
“时,一一天子与十那由他眷属,欲下阎浮提。
阎浮/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vipa,阎浮,梵语jambu,乃树之名;提,梵语dv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时,天鼓中出声告言:‘诸天子,菩萨摩诃萨非此命终而生彼间,但以神通,随诸众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见。
“‘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见,而能出声;菩萨摩诃萨入离垢三昧亦复如是,非眼所见,而能处处示现受生,离分别,除憍慢,无染著。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诸天子,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净治其意,住善威仪,悔除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悔除所有诸障过恶。’
= 你们应该用尽法界所有众生数那样多的身,那样多的头,那样多的舌,那样多的善身业,那样多的善语业,那样多的善意业来忏悔。
威仪 =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业累/业障 = Karmavaranana,指业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惑障/烦恼障 = Klesavarana,指妨碍至菩提之道(即圣道),而使无法证得涅槃之烦恼而言。

三重障/三障 =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
惑障/烦恼障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
业障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
报障/果报障/异熟障
Vipakavarana,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

四障 = 指障蔽正道之四障。
惑障
谓众生由贪欲、嗔恚、愚痴等惑,使根性昏钝而障蔽正道。
业障
谓众生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
报障
谓众生由烦恼惑业为因,而招感地狱、畜生,饿鬼诸趣之果报,不能闻正道。
见障
谓众生因不闻正法,起诸邪见而随逐魔事,失菩提心。

“时,诸天子闻是语已,得未曾有,心大欢喜而问之言:‘菩萨摩诃萨云何悔除一切过恶?’
“尔时,天鼓以菩萨三昧善根力故,发声告言:‘诸天子,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止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
作业/羯磨/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菩萨如是决定明见,无有疑惑。
/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诸天子,如我天鼓,说业、说报、说行、说戒、说喜、说安、说诸三昧;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说我、说我所、说众生、说贪恚痴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所。
无我 = Anātman,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诸所作业、六趣果报,十方推求悉不可得。
= 一切所造的业,要在六趣轮迴中受果报,但若要向十方去推求找根本,那是找不到的,因为业报没有体性的缘故,所以不可得。
六趣/六道 = 即众生各依其业而趣往之世界。
“‘诸天子,譬如我声,不生不灭,造恶诸天不闻余声,唯闻以地狱觉悟之声;一切诸业亦复如是,非生非灭,随有修集则受其报。
= 造恶业的一切天子,他们是听不见我天鼓所说的音声,只能听到地狱众生受苦,令他们觉悟的音声。
不生不灭 = 乃‘生灭’之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表之。
非生非灭 = 即非生现生,非灭现灭。谓释迦如来之出世灭度,并非实在之生灭,其本身之寿量无数,为化益众生之故,非生现生,非灭现灭。

“‘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声,于无量劫不可穷尽、无有间断,若来若去皆不可得。
“‘诸天子,若有去来则有断常,一切诸佛终不演说有断常法,除为方便成熟众生。
断常二见 = 断见和常见。断见是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邪见;常见是坚持身心常住永恒不灭的邪见。
“‘诸天子,譬如我声,于无量世界,随众生心皆使得闻;一切诸佛亦复如是,随众生心悉令得见。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诸天子,如有颇梨镜,名为能照,清净鉴彻,与十世界其量正等;无量无边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一切众生,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于中现。
玻璃/颇梨 = Sphat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
(jiàn) = 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basin](照看[reflect]/明察,审查[scrutinize])
“‘诸天子,于汝意云何?彼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去不?’
“答言:‘不也。’
“‘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业果报,无来去处。
“‘诸天子,譬如幻师幻惑人眼,当知诸业亦复如是。
幻士/幻人/幻术师/幻师 = Maya-kara。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
“‘若如是知,是真实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忏悔 =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
罪恶 = 佛教主张人类之心性本即清净(心性本净、本性清净),污染心性者为贪欲、憎恶、迷妄等三毒,古时称此三毒为罪,含有应受责备之意;若能舍离三毒,心性即能清净,此系原始佛教之教说。

“说此法时,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兜率陀诸天子,得无生法忍;无量不思议阿僧祇六欲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发于无上菩提之意。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 Tu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无生法忍/无生忍/不起法忍 = anutpattika-dhama-k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天女 = Devakanya,指欲界天之女性。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亦无男女之相。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故,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障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诸菩萨一一随好,放众生数等光明;彼光明中,有众生数等诸佛结跏趺坐,随众生心而为说法,而犹未现离垢三昧少分之力。
= 一切的天子。他们听说修普贤菩萨广大迴向的法门,可以证得菩萨十地的果位。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āmanā,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重障 = 众生修行佛道,遇重重障碍而不得开悟,若能摧此重障山,则见佛无碍。又于禅林中,凡悟道时产生重重障碍之难关,亦称重关。修行佛道之重障,要约有三种:
惑障/烦恼障
即一切无明烦恼之障。
业障
即十恶五逆之障。
报障
即三途八难之障。

“尔时,彼诸天子以上众华,复于身上一一毛孔,化作众生数等众妙华云,供养毗卢遮那如来,持以散佛,一切皆于佛身上住。
“其诸香云,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
“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安乐,譬如比丘入第四禅,一切业障皆得消灭。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Caturdhyanabhumi,依所入禅定能至之浅深次第,分为四地(梵语:Bhūmi),相应于此界之“四禅天”。
四禅/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
初禅/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

“若有闻者,彼诸众生,于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贪行多者二万一千,瞋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了知如是悉是虚妄。
= 对于贪瞋痴等分行者,二万一千烦恼。这些众生明了知道这些八万四千烦恼,都是虚妄不实。
烦恼/根本烦恼 = Kilesa,百法之心所有法:贪,嗔,慢,痴(无明),疑,不正见(邪见)
烦恼 = Kleśa,除了一般所谓的俗事烦恼之外,佛教认为人心中所有会带来痛苦的负面情绪,以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都被总称为烦恼,其中包括烦躁、忧郁、焦虑、不安、嫉妒、期待、愤怒、悲伤、麻木等。烦恼的根源来自三毒(贪、嗔、痴),而三毒的根本为无明。因为烦恼而导致人做出错误的行为,成为会众生不得解脱的种种障碍,就称作烦恼障(梵语:kleśāvarana),为二障或三障之一。
三火/三垢/三毒 = 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
“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一清净金网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
= 假设有众生,能见到诸天子所化的宝盖。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一恒/一恒河沙 = 指以一恒河沙之数,譬喻物之极多。诸经中每以恒河为福德吉祥之河,由于此河沙多,又为佛生处、游行处,乃弟子们所现见者,故引此河为喻,而不取他河。

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 = Cakravartin,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金轮王
统治四大部洲。
银轮王
统治三部洲。
铜轮王
统治二部洲。
铁轮王
统治一部洲。

“佛子,菩萨住此转轮王位,于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教化众生。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
“佛子,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常有无量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化现其身而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间断。
“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菩萨安住清净金网转轮王位亦复如是,若有暂得遇其光明,必获菩萨第十地位,以先修行善根力故。
= 因为这个人,在以前曾经修行善根力的缘故。
“佛子,如得初禅,虽未命终,见梵天处所有宫殿,而得受于梵世安乐;得诸禅者悉亦如是。
= 获得二禅、三禅、四禅的行者,完全也是这样的情形。
安乐 =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如安乐国、安乐世界、安乐净土等诸称,皆为其例。
“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网转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第十地位,成就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具足无量甚深三昧,成就如是清净肉眼。
= 得到十种净法眼、十种净法耳、十种净法鼻、十种净法舌、十种净法身、十种净法意。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肉眼
肉身所有之眼。
天眼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慧眼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法眼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佛眼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佛子,假使有人,以亿那由他佛刹碎为微尘,一尘一刹,复以尔许微尘数佛刹碎为微尘,如是微尘,悉置左手,持以东行,过尔许微尘数世界,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此微尘,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悉以集成一佛国土。
= 每一粒微尘,作为一个佛刹,把这些微尘数的佛刹,再磨碎为微尘。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安置,放置[place])
“宝手,于汝意云何?如是佛土广大无量,可思议不?”

答曰:“不也!如是佛土广大无量,希有奇特,不可思议。
“若有众生闻此譬喻,能生信解,当知更为希有奇特。”
信解 =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

佛言:“宝手,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记,决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获如来无上智慧。
譬喻 = 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宝手,设复有人,以千亿佛刹微尘数如上所说广大佛土,末为微尘,以此微尘,依前譬喻,一一下尽,乃至集成一佛国土,复末为尘,如是次第,展转乃至经八十反;如是一切广大佛土所有微尘,菩萨业报清净肉眼,于一念中悉能明见,亦见百亿广大佛刹微尘数佛,如颇梨镜,清净光明,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 假设又有人,用千亿佛刹微尘数那样多如上边所说广大的佛国土,统统磨碎为微尘。再将此微尘,每粒成为一佛刹。再把每一佛刹,又磨碎成微尘。把这些微尘,依照前边的譬喩,左手持之,向东方走,把手中的微尘,一粒一粒放下直到放尽为止,再积集成一佛国土。又把它磨碎为微尘,这样的次第,辗转经过八十次。
(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细的粉末[powderdust]/通“瀎”。抹拭[eraseblot out])
(fǎn) = 手心翻转。通“翻”。覆,倾倒[turn over](通“返”。返回;回归[go back])
“宝手,如是皆是清净金网转轮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
福德 = puya/gu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