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


卷第四十一

九会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会主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说法
等觉,妙觉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
#41卷而已
#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萨向佛问普贤菩萨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请普贤菩萨宣说。这时大众希望见到普贤菩萨并殷勤顶礼,普贤菩萨才以神力出现,向众广说十大种三昧的高深法门。

###菩萨十定之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过于东方无数世界,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于彼诸世界中入此三昧,或刹那入,或须臾入,或相续入,或日初分时入,或日中分时入,或日后分时入,或夜初分时入,或夜中分时入,或夜后分时入,或一日入,或五日入,或半月入,或一月入,或一年入,或百年入,或千年入,或百千年入,或亿年入,或百千亿年入,或百千那由他亿年入,或一劫入,或百劫入,或百千劫入,或百千那由他亿劫入,或无数劫入,或无量劫入,或无边劫入,或无等劫入,或不可数劫入,或不可称劫入,或不可思劫入,或不可量劫入,或不可说劫入,或不可说不可说劫入,若久、若近、若法、若时,种种不同。
= 又经过这些世界中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在这些微尘数的世界中,能入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 或在一日入此三昧,或在五日入此三昧。
= 或者入定这种法,或者入定这个时间,有种种不同。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ūr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六时/昼夜六时 = 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劫簸 = Kalpa,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菩萨于彼不生分别,心无染著,不作二、不作不二,不作普、不作别,虽离此分别而以神通方便,从三昧起,于一切法不忘不失,至于究竟。
= 菩萨入这种正定正受,不生分别心。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昼夜不住;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昼亦不生,夜亦不灭。
日天子/日天 = Sūrya,佛教护法神之一,为天界天人,主管太阳,大乘佛教传说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菩萨摩诃萨于无数世界入神通三昧,入三昧已,明见尔所无数世界,亦复如是。
= 入三昧之后,能明见这样无数世界,也和太阳光普照一样的情形。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大三昧善巧智。

###菩萨十定之四《清净深心行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清净深心行三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诸佛身数等众生,见无量佛过阿僧祇世界微尘数。
(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于彼一一诸如来所,以一切种种妙香而作供养,以一切种种妙华而作供养,以一切种种盖大如阿僧祇佛刹而作供养,以超过一切世界一切上妙庄严具而作供养,散一切种种宝而作供养,以一切种种庄严具庄严经行处而作供养,以一切无数上妙摩尼宝藏而作供养,以佛神力所流出过诸天上味饮食而作供养,一切佛刹种种上妙诸供养具,能以神力普皆摄取而作供养。
= 菩萨用神通力摄取,来作供养一切诸佛。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经行/行禅 = Cakramati,一种以步行方式来修行止观的方法。经行除了可以提振精神,促进消化,还可以作为禅坐的辅助,以增进修行。
摄取 = Parigraha,又作摄取不舍。谓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之众生而不舍。/选择之意。谓摄物而取之。
“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恭敬尊重,头顶礼敬,举身布地,请问佛法,赞佛平等,称扬诸佛广大功德,入于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无碍之力;于一念顷,一切佛所,勤求妙法,然于诸佛出兴于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无所得。
(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拿起;提起[hold up]/[entirewhole])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涅槃/般涅槃 = Nirv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无所得/无所有 = 空之异名也。
“如散动心,了别所缘,心起不知何所缘起,心灭不知何所缘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终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槃相。
所缘 = Āramma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佛子,如日中阳焰,不从云生,不从池生,不处于陆,不住于水,非有非无,非善非恶,非清非浊,不堪饮漱,不可秽污,非有体非无体,非有味非无味,以因缘故而现水相,为识所了,远望似水而兴水想,近之则无,水想自灭;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得如来出兴于世及涅槃相。
= 这位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他明白佛出兴于世的相也没有,佛入般涅槃的相也没有。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阳焰 = 大乘十喻之一。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
(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shù) = 含水荡洗口腔[garglerinse](洗涤[wash])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诸佛有相及以无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别。
(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佛子,此三昧名为清净深心行。
“菩萨摩诃萨于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
= 大菩萨对于这种三昧,能入定之后,又能出定。出定之后,对在定中的境界,心不会忘失。
“譬如有人从睡得寤,忆所梦事,觉时虽无梦中境界,而能忆念、心不忘失。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于三昧,见佛闻法,从定而起,忆持不忘,而以此法开晓一切道场众会,庄严一切诸佛国土,无量义趣悉得明达,一切法门皆亦清净,燃大智炬,长诸佛种,无畏具足,辩才不竭,开示演说甚深法藏。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法门 = 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
(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善巧智。

###菩萨十定之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知过去诸佛出现,所谓:劫次第中诸刹次第,刹次第中诸劫次第,劫次第中诸佛出现次第,佛出现次第中说法次第,说法次第中诸心乐次第,心乐次第中诸根次第,根次第中调伏次第,调伏次第中诸佛寿命次第,寿命次第中知亿那由他年岁数量次第。
= 又能知道过去劫次第中,诸佛刹土的次第。
= 在佛说法的次第中,又知一切心所欢喜的次第。
= 在调伏众生的次第中,知道诸佛寿命的次第。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无边次第智故,则知过去诸佛,则知过去诸刹,则知过去法门,则知过去诸劫,则知过去诸法,则知过去诸心,则知过去诸解,则知过去诸众生,则知过去诸烦恼,则知过去诸仪式,则知过去诸清净。
= 便知过去一切佛法的仪式。
达磨/诸法/万法/ = Dhar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佛子,此三昧名过去清净藏,于一念中,能入百劫,能入千劫,能入百千劫,能入百千亿那由他劫,能入无数劫,能入无量劫,能入无边劫,能入无等劫,能入不可数劫,能入不可称劫,能入不可思劫,能入不可量劫,能入不可说劫,能入不可说不可说劫。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佛子,彼菩萨摩诃萨入此三昧,不灭现在,不缘过去。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佛子,彼菩萨摩诃萨从此三昧起,于如来所,受十种不可思议灌顶法,亦得、亦清净、亦成就、亦入、亦证、亦满、亦持,平等了知三轮清净。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三轮相/三轮 = 指布施时之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行布施时,若住于空观,亦即心不执着于施者(能施)、受者(所施)与施物三者,则称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三事皆空。此说以般若经为主。
“何等为十?一者、辩不违义,二者、说法无尽,三者、训词无失,四者、乐说不断,五者、心无恐畏,六者、语必诚实,七者、众生所依,八者、救脱三界,九者、善根最胜,十者、调御妙法。
= 什么叫做十种灌顶法?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佛子,此是十种灌顶法。
“若菩萨入此三昧,从三昧起,无间则得。
= 若是菩萨入这种三昧,从此三昧出定,没有间断,便能证得。
(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挑拔,使人不和[sow discord])
“如歌罗逻入胎藏时,于一念间,识则托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从此定起,于如来所,一念则得此十种法。
= 在一念之间,识便在胎中托生。
(tāi) = 未生的幼体,胚胎[embryofoetus]
(tuō) = 寄托[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commit sth. to sb.'s care]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善巧智。

八位胎藏
在胎之日
解释
胎内五位
羯罗蓝/羯逻蓝/羯剌蓝/歌罗逻<kalala>
凝滑(父精母血,凝聚滑泽。)
遏蒲昙(頞部昙)<arbuda>
十四
(犹如疮之形,未生肉故。)
闭尸/蔽尸<pesi>
二十一
软肉(凝结犹如软肉之形。)
羯南<ghana>
二十八
硬肉(肉渐坚硬。
钵罗奢佉<praśākhā>
三十五
形位或肢节(生诸根形,四肢骨节。)
发毛爪齿
四十二
四种渐生(发毛爪齿)
具根位
四十九
诸根具足
形位
五十六
在胎藏中,形相完备。

###菩萨十定之六《智光明藏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智光明藏三昧?
“佛子,彼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能知未来一切世界一切劫中所有诸佛;若已说、若未说,若已授记、若未授记,种种名号各各不同,所谓:无数名、无量名、无边名、无等名、不可数名、不可称名、不可思名、不可量名、不可说名;当出现于世,当利益众生,当作法王,当兴佛事,当说福利,当赞善义,当说白分义,当净治诸恶,当安住功德,当开示第一义谛,当入灌顶位,当成一切智。
记別/记莂/受记/受莂/授记 = Vyakarana,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十二部经之一。
/名字/名号 = Namadhe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
法王 = 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
“彼诸如来修圆满行,发圆满愿,入圆满智,有圆满众,备圆满庄严,集圆满功德,悟圆满法,得圆满果,具圆满相,成圆满觉。
= 有圆满的众生。
“彼诸如来名姓种族、方便善巧、神通变化、成熟众生、入般涅槃,如是一切皆悉了知。
(zú) = 箭头[arrowhead](家族,氏族[clan]/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surname]/民族[nationality])
“此菩萨于一念中,能入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百千亿那由他劫,入阎浮提微尘数劫,入四天下微尘数劫,入小千世界微尘数劫,入中千世界微尘数劫,入大千世界微尘数劫,入百佛刹微尘数劫,入百千佛刹微尘数劫,入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劫,入无数佛刹微尘数劫,入无量佛刹微尘数劫,入无边佛刹微尘数劫,入无等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数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称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思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量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不可说不可说 = 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
<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如是未来一切世界所有劫数,能以智慧皆悉了知。
“以了知故,其心复入十种持门。
(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何者为十?所谓:入佛持故,得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护念;
“入法持故,得十种陀罗尼光明无尽辩才;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入行持故,出生圆满殊胜诸愿;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入力持故,无能映蔽,无能摧伏;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入智持故,所行佛法无有障碍;
“入大悲持故,转于不退清净法轮;
“入差别善巧句持故,转一切文字轮,净一切法门地;
“入师子受生法持故,开法关钥,出欲淤泥;
狮子/师子 = Simha,狮子为百兽之王,故诸经论中每以狮子比喻佛之无畏与伟大。又如佛之座席称为师子座、狮子座,佛之说法称师子吼、狮子吼。
(yào) = 门直闩。上穿横闩下插地上的直木[vertical bar](指锁[lock]/钥匙,开锁的工具[key])
(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淤泥(yū ní) = 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mudsilt]
“入智力持故,修菩萨行常不休息;
“入善友力持故,令无边众生普得清净;
善知识/善友 = Kalyā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入无住力持故,入不可说不可说广大劫;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入法力持故,以无碍方便智,知一切法自性清净。
法力 = 正法之力能除灾伏恶也。
如来藏/佛性//真如//自性/自然/本性 = Prakti,事物的始终不变异之本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已,善巧住不可说不可说劫,善巧住不可说不可说刹,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种种众生,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异相,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同异业报,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精进、诸根、习气相续、差别诸行,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染净种种思惟,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法种种义、无量文字、演说言辞,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种种佛出现、种族、时节、现相、说法、施为佛事、入般涅槃,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无边智慧门,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一切神通无量变现。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āsanā,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时节(shí jié) = 季节;时令[season]/时候[time]
“佛子,譬如日出,世间所有村营、城邑、宫殿、屋宅、山泽、鸟兽、树林、华果,如是一切种种诸物,有目之人悉得明见。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佛子,日光平等,无有分别,而能令目见种种相;此大三昧亦复如是,体性平等,无有分别,能令菩萨知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差别之相。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了知时,令诸众生得十种不空。
“何等为十?一者、见不空,令诸众生生善根故;
= 见到菩萨的法身,不会空过,令一切众生,皆生善根。
“二者、闻不空,令诸众生得成熟故;
“三者、同住不空,令诸众生心调伏故;
“四者、发起不空,令诸众生如言而作,通达一切诸法义故;
= 发起的菩提心,也不会空过。
发处/发起 = 指物之初起。或指激扬鼓动他人。
“五者、行不空,令无边世界皆清净故;
“六者、亲近不空,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诸如来所,断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疑故;
= 凡是亲近菩萨的功德,也不会空过。
(yí) = 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怀疑[disbelievedoubtsuspect]
“七者、愿不空,随所念众生,令作胜供养,成就诸愿故;
“八者、善巧法不空,皆令得住无碍解脱清净智故;
“九者、雨法雨不空,于不可说不可说诸根众生中,方便开示一切智行令住佛道故;
“十者、出现不空,现无边相,令一切众生皆蒙照故。
(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不空时,诸天王众皆来顶礼,诸龙王众兴大香云,诸夜叉王顶礼其足,阿修罗王恭敬供养,迦楼罗王前后围绕,诸梵天王悉来劝请,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咸共称赞,乾闼婆王常来亲近,诸人王众承事供养。
= 所有一切梵天王,都来劝请这位大菩萨,给一切众生说法。
劝请 = 谓至诚请求佛菩萨来临。据长阿含卷一大本经载,毗婆尸等过去七佛成道时,梵天尝前往劝请三转法轮。另于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梵天劝请品所载,释尊成道时,梵天亦前来,以偈颂劝请佛陀转法轮;佛于入涅槃时,诸弟子则劝请久住。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智光明藏大三昧善巧智。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菩萨十定之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
“佛子,此三昧何故名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能次第入东方世界,能次第入南方世界,西方、北方、四维、上下,所有世界悉亦如是,能次第入。
四维(sì wéi) = 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northeastsoutheastsouthwestand northwest]
“皆见诸佛出兴于世,亦见彼佛一切神力,亦见诸佛所有游戏,亦见诸佛广大威德,亦见诸佛最胜自在,亦见诸佛大师子吼,亦见诸佛所修诸行,亦见诸佛种种庄严,亦见诸佛神足变化,亦见诸佛众会云集、众会清净、众会广大、众会一相、众会多相、众会处所、众会居止、众会成熟、众会调伏、众会威德,如是一切悉皆明见。
师子吼 = Sihanā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众会 = 诸众之会合也。
一相 = 谓为无二之相。即言无差别之诸相,平等一味也。
居止(jū zhǐ) = 居住。

神通力/神通/神力/通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dibba-sota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如意通/神足
#iddhi-vidhā
指的是能在六尘境界中变现自在、飞行自在、转变自在的神通,能随心游历极远处,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受时空限制。。
漏尽通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亦见众会其量大小等阎浮提,亦见众会等四天下,亦见众会等小千界,亦见众会等中千界,亦见众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
= 这位大菩萨,也能见诸佛的众会,其量大小,等于南阎浮提那样大,也见众会等于四天下。
“亦见众会充满百千亿那由他佛刹,
= 也见众会中,充满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阿僧祇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百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千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无数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无量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无边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无等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数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称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思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量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诸佛于彼众会道场中,示现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国土、种种变化、种种神通、种种庄严、种种自在、种种形量、种种事业。
= 在各种时间出现。
“菩萨摩诃萨亦见自身往彼众会,亦自见身在彼说法,亦自见身受持佛语,亦自见身善知缘起,亦自见身住在虚空,亦自见身住于法身,亦自见身不生染著,亦自见身不住分别,亦自见身无有疲倦,亦自见身普入诸智,亦自见身普知诸义,亦自见身普入诸地,亦自见身普入诸趣,亦自见身普知方便,亦自见身普住佛前,亦自见身普入诸力,亦自见身普入真如,亦自见身普入无诤,亦自见身普入诸法。
= 也见到自己的身,普遍入一切诸力(十力)。
金口/佛说/佛语 = 佛之言说。
“如是见时,不分别国土,不分别众生,不分别佛,不分别法,不执著身,不执著身业,不执著心,不执著意。
/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口业/语业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譬如诸法,不分别自性,不分别音声,而自性不舍、名字不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舍于行,随世所作,而于此二无所执著。
= 自性不会没有,名字不会泯灭。
(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佛无量光色、无量形相,圆满成就,平等清净;一一现前,分明证了。
(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liǎo) = 束婴儿两臂[<of hand> bend](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entirely])
“或见佛身种种光明,或见佛身圆光一寻,或见佛身如盛日色,或见佛身微妙光色,或见佛身作清净色,或见佛身作黄金色,或见佛身作金刚色,或见佛身作绀青色,或见佛身作无边色,或见佛身作大青摩尼宝色。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abundantplentiful]/chéng = 把东西放进去[laddlefill])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绀青 = 即青而含赤之色。又作绀琉璃(琉璃为青色)。为佛陀毛发及佛国土之色相。佛陀顶上之毛发为绀青之色,故称绀顶、绀发。
“或见佛身其量七肘,或见佛身其量八肘,或见佛身其量九肘,或见佛身其量十肘,或见佛身二十肘量,或见佛身三十肘量,如是乃至一百肘量、一千肘量。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
“或见佛身一俱卢舍量,或见佛身半由旬量,或见佛身一由旬量,或见佛身十由旬量,或见佛身百由旬量,或见佛身千由旬量,或见佛身百千由旬量,或见佛身阎浮提量,或见佛身四天下量,或见佛身小千界量,或见佛身中千界量,或见佛身大千界量,或见佛身百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千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百千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百千亿那由他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数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量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边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无等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数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称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思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量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说大千世界量,或见佛身不可说不可说大千世界量。
拘搂赊/拘卢舍/俱卢舍 = Krośa,为印度古代之尺度名。意译声、鸣唤。即大牛之鸣唤或鼓声之音响所可听闻之距离,亦即自聚落至阿练若处之距离。然因土地之高低、声量之大小各异,是以音响所达之距离多有不同,而俱卢舍之尺度亦未必一定。
由旬/俞旬/由延 = Yojana,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佛子,菩萨如是见诸如来无量色相、无量形状、无量示现、无量光明、无量光明网,其光分量等于法界,于法界中无所不照,普令发起无上智慧;又见佛身,无有染著,无有障碍,上妙清净。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四法界 = 华严宗把法界分为四种,即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所谓四法界。这四种法界,代表了对世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第一种是凡夫的认识,后四种属于佛智。华严宗认为,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华严宗又以四法界来分别小、始、终、顿、圆等五教。
#四法界观 = 华严宗以‘一真法界’总赅万有,欲入此无尽法界,有四种次第:事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理法界观,观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理事无碍法界观,观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无碍,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相当于杜顺之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法界观,观一切分齐之事法,其相不坏,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互涉无碍,相当于杜顺之周遍含容观。
#法界 = Dharmadhātu,在《杂阿含经》中,法界意指缘起与缘生法的真实样貌。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事法界
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
#所现极乐,是事法界。
小乘教、相始教
理法界
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
#理,即是本心、佛性、真如。
#一念心性,是理法界。
空始教、顿教
理事无碍法界
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事不离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器不离金,故众器即是真金。
#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妄无自体,全体即真。如冰依水起,冰无自体,全冰即水。
#全修即性者。修德属始觉智,性德为本觉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如依镜有光,镜光即镜。
#全他即自者。他指诸佛众生,自即自心,谓不独我之正报身心,与我之依报世界,是我自心所现,即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他之依正二报,亦即是我自心所现。
终教
事事无碍法界
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又作无尽法界。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我之心性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众生心,亦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事与事,亦得无碍。
圆教

“佛子,菩萨如是见于佛身,而如来身不增不减。
= 菩萨像这样见到佛身,可是佛身也不增大,也不减小。
“譬如虚空,于虫所食芥子孔中亦不减小,于无数世界中亦不增广;其诸佛身亦复如是,见大之时亦无所增,见小之时亦无所减。
(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芥子(jiè zǐ) = 芥菜的种子[mustard seed]
芥子 = Sarsapa,芥菜之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体积微小,故于经典中屡用以比喻极小之物,如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即为常见于佛典中之譬喻。
“佛子,譬如月轮,阎浮提人见其形小而亦不减,月中住者见其形大而亦不增;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三昧,随其心乐,见诸佛身种种化相,言辞演法,受持不忘,而如来身不增不减。
月轮 = 指圆月[full moon]/泛指月亮[the moon]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受持 = Adhiṣṭhā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佛子,譬如众生命终之后,将受生时,不离于心,所见清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离于此甚深三昧,所见清净。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成就十种速疾法。
(sù) = 速度快[fastquickrapid](加速,加快[quickenspeed up])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何者为十?所谓:速增诸行圆满大愿,速以法光照耀世间,速以方便转于法轮度脱众生,速随众生业示现诸佛清净国土,速以平等智趣入十力,速与一切如来同住,速以大慈力摧破魔军,速断众生疑令生欢喜,速随胜解示现神变,速以种种妙法言辞净诸世间。
得脱/得度解脱/度脱 = 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
魔军 = 谓恶魔之军兵。以军譬喻魔众之势力,故称魔军。
信解/胜解 = Adhimoka,心感到兴趣,能够了解与理解,能够决定的能力。为心所之一,说一切有部列入大地法中。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得十种法印,印一切法。
“何等为十?一者、同去、来、今一切诸佛平等善根,二者、同诸如来得无边际智慧法身,三者、同诸如来住不二法,四者、同诸如来观察三世无量境界皆悉平等,五者、同诸如来得了达法界无碍境界,六者、同诸如来成就十力所行无碍,七者、同诸如来永绝二行住无诤法,八者、同诸如来教化众生恒不止息,九者、同诸如来于智善巧、义善巧中能善观察,十者、同诸如来与一切佛平等无二。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samādhaya,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法印 = Dharma-mudra,法,指佛法、佛教;印,即旗印、印记、标帜。法印系指佛教之旗帜、标帜、特质,乃证明为真正佛法之标准。又印有真实、不动不变之义,例如王者之印,能为证明。
三法印 = Trilakaā dharmamudrā,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解脱门
观法重心
解脱五阴的次第
三法印
空三昧
观五阴无常、本空
色、受
诸行无常
无相三昧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诸法无我
无愿(无作)三昧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行、识〔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涅槃寂灭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二行 = 二种心行。
见行/见惑/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推理多者曰见行。为五种恶见的合称,包括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爱行/爱惑
爱欲之情多者曰爱行。

“佛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善巧方便门,是无师者,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
“是丈夫者,能开悟一切众生故;
丈夫(zhàng fū) = 身高一丈的男子。周朝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成年男子高八尺左右,故以丈夫为男子的通称。/英武有志节的男子。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是清净者,知心性本净故;
心性 = 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
心性本净 = 指不变之心体本来清净,烦恼虽能覆蔽心性,但此后起之客尘烦恼,不为心之本体。
“是第一者、能度脱一切世间故;
“是安慰者,能开晓一切众生故;
(wèi) = 安慰[comfort]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是安住者,未住佛种性者令得住故;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是真实知者,入一切智门故;
“是无异想者,所言无二故;
“是住法藏者,誓愿了知一切佛法故;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誓愿 = Praidhā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是能雨法雨者,随众生心乐悉令充足故。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佛子,譬如帝释,于顶髻中置摩尼宝,以宝力故,威光转盛。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其释天王初获此宝则得十法,出过一切三十三天。
忉利天/三十三天 = Trayastriṃś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何等为十?一者、色相,二者、形体,三者、示现,四者、眷属,五者、资具,六者、音声,七者、神通,八者、自在,九者、慧解,十者、智用。
(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亲属[family dependent])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如是十种,悉过一切三十三天。
(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始获得此三昧时,则得十种广大智藏。
智藏 = 即指佛智。佛之智慧广大,无所不包,含藏无限,故称智藏。
“何等为十?一者、照耀一切佛刹智,二者、知一切众生受生智,三者、普作三世变化智,四者、普入一切佛身智,五者、通达一切佛法智,六者、普摄一切净法智,七者、普令一切众生入法身智,八者、现见一切法普眼清净智,九者、一切自在到于彼岸智,十者、安住一切广大法普尽无余智。
净法 = 如法而离罪障之意。即有关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依其规定如法修行者,则不致犯罪。/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
(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复得十种最清净威德身。
“何等为十?一者、为照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放不可说不可说光明轮;
“二者、为令世界咸清净故,放不可说不可说无量色相光明轮;
(xián) = [kill](普遍都,全部[all]/共;同[together])
“三者、为调伏众生故,放不可说不可说光明轮;
“四者、为亲近一切诸佛故,化作不可说不可说身;
“五者、为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雨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殊妙香华云;
(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华香/香华 = 即香(梵gandha )与花(梵puspa )之并称,多为供佛用。
“六者、为承事供养一切佛,及调伏一切众生故,于一一毛孔中化作不可说不可说种种音乐;
“七者、为成熟众生故,现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无量自在神变;
“八者、为于十方种种名号一切佛所,请问法故,一步超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
(bù) = 行走[walk](脚步,步伐[step])
“九者、为令一切众生见闻之者皆不空故,现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无量清净色相身,无能见顶;
“十者、为与众生开示无量秘密法故,发不可说不可说音声语言。
(yǔ) = 谈论;议论;辩论[discusstalk aboutcommentarguedebate](交谈,说话[speaksaytalk]/说的话[spoken languageword])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此十种最清净威德身已,能令众生得十种圆满。
“何等为十?一者、能令众生得见于佛,二者、能令众生深信于佛,三者、能令众生听闻于法,四者、能令众生知有佛世界,五者、能令众生见佛神变,六者、能令众生念所集业,七者、能令众生定心圆满,八者、能令众生入佛清净,九者、能令众生发菩提心,十者、能令众生圆满佛智。
= 菩萨能令一切众生,念所集的业。
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的前行。
佛智 = Buddha-j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令众生得十种圆满已,复为众生作十种佛事。
“何等为十?所谓:以音声作佛事,为成熟众生故;
(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以色形作佛事,为调伏众生故;
“以忆念作佛事,为清净众生故;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以震动世界作佛事,为令众生离恶趣故;
“以方便觉悟作佛事,为令众生不失念故;
“以梦中现相作佛事,为令众生恒正念故;
“以放大光明作佛事,为普摄取诸众生故;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以修菩萨行作佛事,为令众生住胜愿故;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以成正等觉作佛事,为令众生知幻法故;
正等觉 = 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觉。觉者觉知诸法之智也。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
“以转妙法轮作佛事,为众说法不失时故;
(shī) = 失掉;丢失[lose](过错,错误[error])
“以现住寿命作佛事,为调伏一切众生故;
“以示般涅槃作佛事,知诸众生起疲厌故。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善巧智。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