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星期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卷第三十九
 
九会
六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至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七处
他化自在天宫
如來放光
放眉间毫相光
会主
金刚藏菩萨
入定
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说法
十地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39卷而已
#叙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众说出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
 
###菩萨十地之十《法云地》
净居天众那由他,闻此地中诸胜行,空中踊跃心欢喜,悉共虔诚供养佛。
(qián) = 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gallant](诚敬;诚心[pioussincere])
 
净居/五净居/五净居天/五净居处/五不还天/五那含天 = Śuddhāvā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此天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为色界天最胜之处。
善现天
Sudarśana,此天以妙精明见现前,陶铸一切像而空无障碍。
善见天
Sudṛśa,此天由定慧之中,见十方世界圆遍澄凝,更无尘象及一切沈垢。
无热天
Atapa,为无一切热恼之处。
无烦天
Avrha,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一切烦杂。
 
不可思议菩萨众,亦在空中大欢喜,俱然最上悦意香,普熏众会令清净。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自在天王与天众,无量亿数在虚空,普散天衣供养佛,百千万种缤纷下。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Parinirmita-vaśavar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bīn) = 繁盛,众多[numerous]
(fēn) = 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horsetail bag](盛多,各种各样[many and various])
天诸婇女无有量,靡不欢欣供养佛,各奏种种妙乐音,悉以此言而赞叹:
(cǎi) = 宫女。
佛身安坐一国土,一切世界悉现身,身相端严无量亿,法界广大悉充满。
于一毛孔放光明,普灭世间烦恼暗,国土微尘可知数,此光明数不可测。
或见如来具众相,转于无上正法轮,或见游行诸佛刹,或见寂然安不动。
或现住于兜率宫,或现下生入母胎,或示住胎或出胎,悉令无量国中见。
或现出家修世道,或现道场成正觉,或现说法或涅槃,普使十方无不睹。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涅槃/般涅槃 = Nirv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dǔ) = 见,看见[see]
譬如幻师知幻术,在于大众多所作;如来智慧亦复然,于世间中普现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
真如/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法性 = dhar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所作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与无相无差别,入于究竟皆无相。
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
= 假若有人要想得到如佛的智慧,就必须离开一切妄念,一念不生。
= 通达有无是平等的。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无量无边天女众,种种言音称赞已,身心寂静共安乐,瞻仰如来默然住。
即时菩萨解脱月,知诸众会咸寂静,向金刚藏而请言:大无畏者真佛子,
从第九地入十地,所有功德诸行相,及以神通变化事,愿聪慧者为宣说!
(cōng) = 听力好[<of hearing> acute](聪明,有才智[clever])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 助道法:三十七品助道法。
/观察/内观/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 = Vipaśyanā,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三无漏学之慧学。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福德 = puya/gu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稠林 = gahana,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
受职灌顶/授职灌顶/受职 = 即菩萨自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海印三昧/海印定/海印 = 所得之三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也。
心性/自性 = Citta-prakrti,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
“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
“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
“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玛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 这莲华经常放射出绚丽的光明,其中含藏着许多宝物,还有宝网所覆。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xū) = 胡须[beardmoustache](通“需”。需要[need])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zhèng) =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不偏斜,平正[central](正直,正派[honestupright]/正好,恰好[justprecisely])
(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真珠/珍珠
<pearl>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玫瑰
一種赤色的美石。
琥珀
<amber>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珊瑚
<coral>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 在十方诸佛的法会道场里,都显现出这株大宝莲华和十地菩萨及诸菩萨的法相庄​​严。
同行 = 同心行道之人也。
 
“佛子,此菩萨坐彼大莲华座时,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
“于两膝轮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苦;
(xī) = 大腿和小腿相连关节的前部。通称膝盖[knee]
(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于脐轮中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阎罗王界,灭众生苦;
(qí) = 肚脐[umbilicus]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从左右胁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灭众生苦;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从两手中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天及阿修罗所有宫殿;
“从两肩上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声闻;
“从其项背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
(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从其面门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发心乃至九地诸菩萨身;
面门(miàn mén) = 面部、脸部/口。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从两眉间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职菩萨,令魔宫殿悉皆不现;
“从其顶上放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道场众会,右绕十匝,住虚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发起种种诸供养事供养于佛,余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九地所有供养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其光明网普于十方一一如来众会之前,雨众妙香、华鬘、衣服、幢幡、宝盖、诸摩尼等庄严之具以为供养,皆从出世善根所生,超过一切世间境界。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若有众生见知此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养事毕,复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经十匝已,从诸如来足下而入。
(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尔时,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广大之行到受职位。
“佛子,是时,十方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诸菩萨众皆来围绕,恭敬供养,一心观察。
“正观察时,其诸菩萨即各获得十千三昧。
“当尔之时,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于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坏魔怨,百万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作是事已,而来入此菩萨摩诃萨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萨所有智慧、势力增长过百千倍。
= 当尔之时:正当诸佛和诸菩萨观察十地菩萨的时候,十方所有曾受灌顶职位的菩萨。
= 作是事已:像这样显现之后,这光明又来还入于十地菩萨的「金刚庄严臆德相」中。
(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无数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绕十匝,示现如来广大自在,开悟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周遍震动一切佛刹,灭除一切诸恶道苦,隐蔽一切诸魔宫殿,示一切佛得菩提处道场众会庄严威德;如是普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已,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匝右绕,示现种种庄严之事;现是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其眷属光明亦各入彼诸菩萨顶。
(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当尔之时,此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
 
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 = Cakravartin,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金轮王
统治四大部洲。
银轮王
统治三部洲。
铜轮王
统治二部洲。
铁轮王
统治一部洲。
 
“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幢幡,燃香散花,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
白象 = 指全身纯白之象。以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故菩萨入母胎时,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萨性善柔和而有大势;且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普贤菩萨乘白象,即比喻其大慈力。
(màn) = 帐幕,帐幔[curtainscreentent]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varo varnah,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
婆罗门/婆罗门种/梵志/梵种/梵志种/
Brāhma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刹利/刹利种/刹帝利
Katr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毗舍/吠舍
Vesa,译曰商。
首陀/首陀罗
Śūdra,农人奴隶。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业道 = Karma-marga,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道。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
不杀生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不偷盗
不偷取他人财物。
不邪淫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不妄语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不两舌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不恶口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不绮语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不贪欲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三善根
不嗔恚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正愚痴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
“佛子,是名菩萨受大智职。
“菩萨以此大智职故,能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名为安住法云地。
苦行/难行 = Duskara-carya,为‘易行’之对称。于宗教修行上难以实践之行为,泛称为难行;反之,易修之行为,则称易行。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云地,如实知欲界集、色界集、无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为界集、无为界集、众生界集、识界集、虚空界集、涅槃界集。
识界 = Vijnana-dhatu,为构成宇宙万有要素之一。十八界之一,为六识之总称。
 
有为法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因缘和合
非因缘和合
有生有灭
无生无灭
轮回世间的法
涅槃境界的法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凡人的体验
贤圣的体验
 
“此菩萨如实知诸见烦恼行集,知世界成坏集,知声闻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萨行集、如来力无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种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转法轮集、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举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烦恼化、诸见化、世界化、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一切分别无分别化,如是等皆如实知。
= 能眞实知道众生所造的业,能有什么变化。
(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又如实知佛持、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实知。
= 十地菩萨又眞实知道佛是怎样住持在这世界上的。
= 时持:时间是怎样住持世间的。
(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又如实知诸佛如来入微细智,所谓:修行微细智、命终微细智、受生微细智、出家微细智、现神通微细智、成正觉微细智、转法轮微细智、住寿命微细智、般涅槃微细智、教法住微细智,如是等皆如实知。
= 十地菩萨又眞实知道佛是怎样深入于微细的智慧。
 
八相成道
小乘
大乘
从兜率天下
降兜率
托胎
入胎
出生
住胎
出家
出胎
降魔
出家
成道
成道
转法轮
转法轮
入涅盘
入灭
#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又入如来秘密处,所谓: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时非时思量秘密、授菩萨记秘密、摄众生秘密、种种乘秘密、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秘密、业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实知。
= 十地菩萨又能深入佛的秘密之处。
非时 = 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
思量(sī liang) = 思索[consider]/放在心上;惦记[turn sth. over in ones mind]
“又知诸佛所有入劫智,所谓: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数劫入无数劫、无数劫入有数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劫、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如是等皆如实知。
= 十地菩萨他又知道诸佛所说的「入劫」这种境界的智慧。
/劫簸 = Kalpa,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又知如来诸所入智,所谓:入毛道智、入微尘智、入国土身正觉智、入众生身正觉智、入众生心正觉智、入众生行正觉智、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入示现遍行智、入示现顺行智、入示现逆行智、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现声闻智辟支佛智菩萨行如来行智。
= 又有入示现思议和不可思议的智慧,和世间能了知和不能了知的行的智慧。
= 又有入示现声闻的智慧,辟支佛的智慧,菩萨行的智慧,和如来行的智慧。
毛道/毛头/毛端 = 指极小之场所。
正觉 = 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三世间/二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器世间/国土世间/国土身
依报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正报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如来藏/佛性//真如//自性/自然/本性 = Prakti,事物的始终不变异之本质。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无余依/无余 = Niravasesa,为‘有余’之对称。达到完全穷尽,一无残余之谓。依,即依止之意,又作依身,意谓肉身。烦恼与肉身完全灭尽之状态。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samādhaya,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三法印 = Trilakaā dharmamudrā,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解脱门
观法重心
解脱五阴的次第
三法印
空三昧
观五阴无常、本空
色、受
诸行无常
无相三昧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诸法无我
无愿(无作)三昧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行、识〔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涅槃寂灭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奢摩他 = Śamatha,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么地/三昧地 = Samādhi,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定/禅那 = Dhyāna,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 Vipaśyanā,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三摩钵底 = Samāpatti,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 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的大法明、大法照,和大法雨。
念力 = Smrti-balani,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为五力之第三。
(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譬如娑伽罗龙王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rain])
 
八大龙王
难陀
Ā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跋难陀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娑竭罗/
娑伽罗
Sāgara,意译为海龙王。龙宫之王。大海龙王。或译为“沙掲罗”、“娑羯罗”等,为二十诸天之一。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译为咸海。
和修吉
Vā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德叉迦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阿那婆达多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摩那斯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优钵罗
Utpalaka,意译为青莲华龙王、青莲龙王。居住在青莲华生长之池。“青莲华”汉译佛典译为“优钵华”、“优钵罗华”等。
 
“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大龙王所霔大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诸龙王雨,于一念间一时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何以故?以是无量广大器故。
“住法云地菩萨亦复如是,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于一念顷一时演说,悉亦如是。
(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使安定[stabilize]/安排;安置[arrange]/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
“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间,能于几如来所安受摄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 解脱月菩萨听了上面的一段话,就请问金刚藏菩萨说:佛的大弟子!住法云地的这位菩萨,在一念之间,能在多少位佛的道场,接受、安立、摄纳,持用诸佛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呢?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不可以算数能知,我当为汝说其譬喻。
“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其世界中一一众生皆得闻持陀罗尼,为佛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大胜比丘;然一众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
= 在二乘圣者声闻众者中,是多闻第一的。好像金刚莲华上佛时,他有一位大胜比丘,就是当时闻持第一的。若无量佛刹里边的无量世界中每位众生所承受的大法明 、大法照,和大法雨,其他的众生都不会重复受同样的佛法了。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诸众生所受之法为有量耶?为无量耶?”
(yé) = 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
 
解脱月菩萨言:“其数甚多,无量无边。”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我为汝说,令汝得解。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于一佛所一念之顷,所安、所受、所摄、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尔所世界一切众生所闻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指时间>[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说,尔所世界微尘数佛,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周旋往返,于一念顷,普遍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复过此数,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随诸众生心之所乐,霔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焰。
(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大法 = 大乘深妙之法,度人广者。
 
三惑/三障 = 天台宗教义。其中包括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因为其三惑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
见思惑/通惑
为见惑和思惑的并称。包括意根对法尘所起的各种邪见,以及其迷恋于现在事理的烦恼。
尘沙惑/尘沙
为迷惑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所起的各种惑障,与无明惑合称别惑。
无明惑/无明
即于一切法无所明了,尤其是于中道第一义谛无所知。
 
“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佛子,此地菩萨于一世界从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随所应度众生心而现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尘数国土,复过于此,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皆亦如是。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 Tu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佛子,此地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
“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作狭世界;垢世界作净世界,净世界作垢世界;乱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无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
“或随心念,于一尘中置一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尘相如故,世界不减;或复于一微尘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说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尘体相如本,于中世界悉得明现。
须弥山/须弥/须弥卢/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lú) = 饭器[a vessel for holding cooked rice](通“庐”。房屋[buildinghouse])
(chuān) = 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河流[river]
体相 =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或随心念,于一世界中示现二世界庄严,乃至不可说世界庄严;或于一世界庄严中示现二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
= 在一个世界中,示现两个世界的庄严,乃至示现不可说那样多世界的庄严。又或者在一个世界庄严中,示现两个世界,乃至不可说那样多的世界。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庄严(zhuāng yán) = 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solemndignifiedstately]
“或随心念,以不可说世界中众生置一世界;或随心念,以一世界中众生置不可说世界,而于众生无所娆害。
= 把不可说那样多世界中的众生,放到一个世界中。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或随心念,于一毛孔示现一切佛境界庄严之事。
“或随心念,于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身,一一身示现如是微尘数手,一一手各执恒河沙数华奁、香箧、鬘盖、幢幡,周遍十方,供养于佛;一一身复示现尔许微尘数头,一一头复现尔许微尘数舌,于念念中,周遍十方,叹佛功德。
(lián) = 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mirrored dressing case](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box])
(qiè) = 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small suitcase]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shé) = 舌头[tongue](代指言语[language])
“或随心念,于一念间普遍十方,示成正觉乃至涅槃,及以国土庄严之事;或现其身普遍三世,而于身中有无量诸佛及佛国土庄严之事,世界成坏靡不皆现;或于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风,而于众生无所恼害。
(yǐ) = [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shì) = 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官职[government post](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postdutypowers of office]/侍奉;供奉[servewait upon]/做,从事[be engaged in])
“或随心念,以无边世界为一大海,此海水中现大莲华,光明严好,遍覆无量无边世界,于中示现大菩提树庄严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种智;或于其身现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宝珠、日月星宿、云电等光靡不皆现;或以口嘘气,能动十方无量世界,而不令众生有惊怖想;或现十方风灾、火灾及以水灾;或随众生心之所乐,示现色身,庄严具足;或于自身示现佛身,或于佛身而现自身;或于佛身现己国土,或于己国土而现佛身。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xū) = 缓缓吐气;呵气[breathe out slowly]
(zāi) = 火灾[fire as a disaster](灾害,祸患[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伤害,使受灾害[injury])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能现如是及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自在神力。”
 
尔时,会中诸菩萨及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护世四王、释提桓因、梵天、净居、摩醯首罗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萨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因陀罗 = Śakro devānām indra,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忉利天之主,座骑为六牙白象。他经常率领天人,与阿修罗战斗。
梵天/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 = Brahmā/Mahā-brahmā,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梵,意译清净、离欲。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尔时,解脱月菩萨知诸众会心之所念,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大众闻其菩萨神通智力,堕在疑网。
疑网 = 疑惑之情交织如网,故称疑网。
“善哉!仁者,为断彼疑,当少示现菩萨神力庄严之事。”
仁者 = 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
 
时,金刚藏菩萨即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入此三昧时,诸菩萨及一切大众,皆自见身在金刚藏菩萨身内,于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种种庄严之事,经于亿劫说不能尽。
又于其中见菩提树,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枝叶所荫亦复如是。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vrks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称树形量,有师子座,座上有佛,号一切智通王。
= 与树的形状和高大的数量相等并且相称,下面有一座师子座,就是佛说法的法座。
一切大众悉见其佛坐菩提树下师子座上,种种诸相以为庄严,假使亿劫说不能尽。
金刚藏菩萨示现如是大神力已,还令众会各在本处。
时,诸大众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刚藏一心瞻仰。
 
尔时,解脱月菩萨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三昧,甚为希有,有大势力,其名何等?”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金刚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国土体性。”
 
又问:“此三昧境界云何?”
 
答言:“佛子,若菩萨修此三昧,随心所念,能于身中现恒河沙世界微尘数佛刹,复过此数,无量无边。
佛土/佛国/佛界/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义,佛刹者佛土佛国也。)
“佛子,菩萨住法云地,得如是等无量百千诸大三昧,故此菩萨身、身业不可测知,语、语业,意、意业,神通自在,观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游戏一切诸解脱门;变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说乃至举足、下足,如是一切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萨皆不能知。
= 十地菩萨的身和身业,他所造的善业,没有人能测量、能知道的。他的语和语业,意和意业,都是清净的。三业清净,所以他能得大神通,能运用自在。
= 现在简略的概而言之:菩萨他一举手一投足,像这样种种所作,就是法王子。至于善慧地菩萨,第九地的菩萨,他们都不能知道十地菩萨的境界。
法王子 = 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口业/语业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所有境界,略说如是;若广说者,假使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尽。”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若菩萨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复云何?”
 
金刚藏言:“佛子,譬如有人,于四天下取一块土,而作是言:‘为无边世界大地土多,为此土多?’
(kuài) = 土块[lump of earth](成块的东西[piecelumpchunkblock])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
<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我观汝问亦复如是,如来智慧无边无等,云何而与菩萨比量?
“复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许土,余者无量;此法云地神通智慧,于无量劫但说少分,况如来地!
= 在法云地的菩萨,他的神通和智慧,须经过无量的时劫,才能说少分而已。
(yú) = 饱足[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 than]/其余,其他,以外[other])
(kuàng) = 寒冷的水[cold water](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besidesmoreover])
“佛子,我今为汝引事为证,令汝得知如来境界。
(yǐn) = 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拉开弓[draw a bow](引导[guide]/带领[lead])
(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无边世界微尘数诸佛国土,一一国土得如是地菩萨充满,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彼诸菩萨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修菩萨行所生智慧,比一如来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 就像甘蔗那样多,竹子那样多,芦苇那样多,以及如稻子、麻、丛林那样多的十地菩萨。
(wěi) = 芦苇[reed]
(má) =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fiber crops](麻的茎皮纤维[hemp fiber])
(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优波尼沙陀/邬波尼杀昙 = Upanisad,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
 
“佛子,此菩萨住如是智慧,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种供养之具而为供养。
= 他的身语意三业,清净的德行,与如来相差无几了。
“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转更增胜,于法界中所有问难,善为解释,百千亿劫无能屈者。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佛子,譬如金师以上妙真金作严身具,大摩尼宝钿厕其间,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萨所有智行皆不能及。
(diàn) = 金花,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golden flower](以金银珠宝介壳镶嵌器物[lay with goldsilveror shells])
(cè) = 厕所[toilet](杂置;参与[work in])
(fú) = 舟两旁的夹木。(衣服,服装[clothes]/服从,顺服[obeysubmit <oneself> to]/饮用或吞服药物[take]/穿着[put on])
“此地菩萨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乃至入于一切智智,余智光明无能如是。
乃至(nǎi zhì) = 甚至[and even]
“佛子,譬如摩醯首罗天王光明,能令众生身心清凉,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萨智慧光明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皆得清凉,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诸佛世尊复更为说三世智、法界差别智、遍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举要言之,乃至为说得一切智智。
(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智波罗蜜最为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
智波罗蜜 = Jñāna,有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之二者。<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善恶。>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尽。
“佛子,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 假若以十地菩萨在往昔生中所发的殊胜大愿力,而今用以随心示现,还可超过如前所说的那些数目。
修行 = Caryā,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次第现前,则能趣入一切智智。
//取相/相貌/行相 = ākāra,指事物的外显形状、形态,也可以用来指心识对于外界的取境而产生的影像。
“譬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其河流注遍阎浮提,既无尽竭,复更增长,乃至入海,令其充满。
= 譬如阿耨达池一样,由池中流出四条大河,四大河的水流到遍阎浮提每个地方,它不但不会流尽而干涸,而更会不断增加,一直流到大海中,令海水永远充满。
阿耨达/阿耨达池 = Anavatapta,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
(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佛子,菩萨亦尔,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于一切智海,令其充满。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佛子,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如因大地有十山王。
佛智 = Buddha-j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何等为十?所谓: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罗山王、计都末底山王、须弥卢山王。
鞞陀梨 = Vaidharī,意为‘种种持’;此山由纯宝所成,持有种种之宝。
由乾陀 = Yugamdhara,译曰持双。据称是一切夜叉所住之处。
尼民陀罗 = Nemidhara,意译作地持山、持边山。于佛教之世界观中,世界之中央为须弥山,其外部有铁围山围绕之,须弥山与铁围山之间有七重由金所成之山,即七金山。七金山最外一重山即尼民陀罗山,其高度系由第一重金山(四万由旬)叠次对半递减而得,仅有六二五由旬。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
(jié) = 阉过的公羊。泛指羊[wether]
铁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金刚山/金刚围山/斫迦罗/斫羯罗 = Cakravad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计都末底 = Ketumati,华言幢慧。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药草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欢喜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咒术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jì) = 技艺,技巧,才艺[artistryabilityskillarttechnique]
(yì) = 种植[plantgrow](技能;才能[skillcraftsmanship])
(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离垢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戒行、威仪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纯宝所成,一切众宝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发光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神仙山王,纯宝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焰慧地亦复如是,一切道中殊胜智慧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神通力/神通/神力/通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dibba-sota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如意通/神足
#iddhi-vidhā
指的是能在六尘境界中变现自在、飞行自在、转变自在的神通,能随心游历极远处,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受时空限制。。
漏尽通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佛子,如由乾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难胜地亦复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佛子,如马耳山王,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现前地亦复如是,入缘起理声闻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 深入缘起的道理,相同声闻得的果位。
(guǒ) = 果子,果实[fruit]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果证 = 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果地之证悟。盖就果与因之相对关系而言,于因位之修行称为因修;依因修而证得果地称为果证,如佛果及小乘四果等。
“如尼民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大力龙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远行地亦复如是,方便智慧独觉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辟支 = Pratyeka-buddha,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二,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
“如斫羯罗山王,纯宝所成,诸自在众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自在行差别世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 自在的功夫,能不动其身而可以分身到无数不同的世界神通妙用。
“如计都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阿修罗王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善慧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生灭智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须弥卢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法云地亦复如是,如来力、无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问答宣说不可穷尽。
问答 = 即往返答覆以阐明法门之义理。
(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
 
“佛子,此十宝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菩萨十地亦复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
= 这十座宝山王,都是在大海中,因为每一座山王都有他的特殊之点,所得的名字就各个不相同。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
(yí) = 移秧。泛指移植[transplant](假借为“迻”。移动[shiftmove])
(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何等为十?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
= 是大身的动物居住的地方。如有数千码长,数千磅重的龙,和像大山一样的其他动物藏在海里面。
(shī) = 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person on behalf of the dead](尸体[corpse])
(cháo) = 海水的涨落[tide]
(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菩萨行亦复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萨行,不可移夺。
“何等为十?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故;
“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
= 破戒的人,如同死尸。
“发光地,舍离世间假名字故;
“焰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
(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study])
“难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
= 所作利生善业,如大海有无量宝藏珍珠。
“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
缘已生/缘生 = Pratītya-samutpanna,由缘而生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
“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
“善慧地,得深解脱行于世间,如实而知不过限故;
(xiàn) = 阻隔[separatecut offsunder](限度,止境[limits])
“法云地,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
摩尼 = Mai,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
“何等为十?一者、从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五者、内外明彻;六者、善巧钻穿;七者、贯以宝缕;八者、置在琉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种种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
(jiàng) = 木工[carpenter](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master])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zuān) = 穿孔[drillbore](钻研,集中精力学习,推究事理[study intensively])
(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chuáng) = dhvajā/ketu,幢和幡都属于旌旗类,用途相当,而依形状作区别,汉地通常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幢的质料,不外乎绢布绸缎丝帛之类。也有用木、石等制成的,称为木幢、石幢等。
(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 如同[likeas if])
“佛子,当知菩萨亦复如是,有十种事出过众圣。
(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何等为十?一者、发一切智心;二者、持戒头陀,正行明净;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观众生行,放闻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
正行 = Samyak-pr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
道业/道行 = 学道修行之意,特指佛道之修行,或成就佛果之因行。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头陀 = Dhū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著弊衲衣/粪扫衣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但三衣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常行乞食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次第乞食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受一食法
一日只吃一餐。
饮食节量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过午不食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阿兰若处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树下止
在树下修习佛法。
露地住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十一
冢间住
居住于墓地之间。
十二
常坐不卧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十三
随处住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二智 = 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
实智
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
权智/方便智
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
 
“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解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
(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金刚藏菩萨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
“何以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修行!
= 如果你不曾听到过这种集一切智的功德法门,而你能信,能理解,能领受,能修持,而又能读诵这品经典,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未曾听闻,你就不会去信、解、受、持,和读诵它了,更何况能去精进呢!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十八相动。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
(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雨众天华、天鬘、天衣,及诸天宝庄严之具、幢幡、缯盖。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奏天妓乐,其音和雅,同时发声,赞一切智地所有功德。
(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
(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演说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此会,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快说此法。
= 在这个时候,又因为佛的威神力的缘故,在十方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的菩萨,来到这个法会。
“我等悉亦同名金刚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悉名金刚德,佛号金刚幢。
“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来威神之力而说此法,众会悉等,文字句义与此所说无有增减;悉以佛神力而来此会,为汝作证。
(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证。”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普周法界,欲赞叹发一切智智心,欲示现菩萨境界,欲净治菩萨行力,欲说摄取一切种智道,欲除灭一切世间垢,欲施与一切智,欲示现不思议智庄严,欲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欲令如是地义转更开显,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 想要赞叹发一切智智心的菩萨,初地。
= 想要赞叹能示现菩萨境界的二地菩萨。
(kāi) = 开门[open the door](教导,启发[instructinspire])
 
“其心寂灭恒调顺,平等无碍如虚空,离诸垢浊住于道,此殊胜行汝应听。
“百千亿劫修诸善,供养无量无边佛,声闻独觉亦复然,为利众生发大心。
= 也供养二乘圣者声闻独觉。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
“精勤持戒常柔忍,惭愧福智皆具足,志求佛智修广慧,愿得十力发大心。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三世诸佛咸供养,一切国土悉严净,了知诸法皆平等,为利众生发大心。
达磨/诸法/万法/ = Dhar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住于初地生是心,永离众恶常欢喜,愿力广修诸善法,以悲愍故入后位。
= 以大悲心为第一,怜愍众生,所以就能证入「离垢地」。
愿力/本愿力 = 誓愿之力。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戒闻具足念众生,涤除垢秽心明洁,观察世间三毒火,广大解者趣三地。
(dí) = [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三不善根/三根/三垢/三毒 = 贪嗔痴也。
“三有一切皆无常,如箭入身苦炽然,厌离有为求佛法,广大智人趣焰地。
= 第四焰慧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供养百千无量佛,常观最胜诸功德,斯人趣入难胜地。
 
五根 = 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信根
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精进根
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念根
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定根
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慧根
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智慧方便善观察,种种示现救众生,复供十力无上尊,趣入无生现前地。
= 第六现前地。
“世所难知而能知,不受于我离有无,法性本寂随缘转,得此微妙向七地。
随缘 = 谓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
“智慧方便心广大,难行难伏难了知,虽证寂灭勤修习,能趣如空不动地。
“佛劝令从寂灭起,广修种种诸智业,具十自在观世间,以此而升善慧地。
= 菩萨在第八地中时,他的智慧神通,已达到殊胜的境界,如果不继续向前追求进步,就会执着空见,所以诸佛深恐菩萨停止不前,就劝告他须从寂灭之中,再生起智慧来。
= 菩萨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
“以微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为欲化其令趣道,演说诸佛胜义藏。
= 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心稠林、烦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乐欲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续稠林、三聚差别稠林。
(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集福慧,常求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顶。
“获得无数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业,最后三昧名受职,住广大境恒不动。
= 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
= 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
作业/羯磨/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 stateextent reached])
“菩萨得此三昧时,大宝莲华忽然现,身量称彼于中坐,佛子围绕同观察。
= 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
=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放大光明百千亿,灭除一切众生苦,复于顶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诸佛会,
= 从其顶上放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道场众会,右绕十匝,住虚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
“悉住空中作光网,供养佛已从足入;即时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职位。
= 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养事毕,复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经十匝已,从诸如来足下而入。
= 尔时,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广大之行到受职位。
“十方菩萨来观察,受职大士舒光照;诸佛眉间亦放光,普照而来从顶入。
= 是时,十方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诸菩萨众皆来围绕,恭敬供养,一心观察。
= 当尔之时,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于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坏魔怨。
=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
(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十方世界咸震动,一切地狱苦消灭;是时诸佛与其职,如转轮王第一子。
“若蒙诸佛与灌顶,是则名登法云地,智慧增长无有边,开悟一切诸世间。
“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世界众生界,有数无数及虚空,如是一切咸通达。
= 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云地,如实知欲界集、色界集、无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为界集、无为界集、众生界集、识界集、虚空界集、涅槃界集。
= 世间上有数的和不可数量计度的,以及虚空界内的一切。
“一切化用大威力,诸佛加持微细智,秘密劫数毛道等,皆能如实而观察。
= 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烦恼化、诸见化、世界化、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一切分别无分别化,如是等皆如实知。
= 又如实知佛持、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实知。
= 又如实知诸佛如来入微细智。
= 又入如来秘密处。
= 又知诸佛所有入劫智。
= 又知如来诸所入智,所谓:入毛道智。
“受生舍俗成正道,转妙法轮入涅槃,乃至寂灭解脱法,及所未说皆能了。
“菩萨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持佛法,譬如大海受龙雨,此地受法亦复然。
= 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 譬如娑伽罗龙王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十方无量诸众生,悉得闻持持佛法,于一佛所所闻法,过于彼数无有量。
= 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其世界中一一众生皆得闻持陀罗尼,为佛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
= 此法云地菩萨,于一佛所一念之顷,所安、所受、所摄、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尔所世界一切众生所闻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
“以昔智愿威神力,一念普遍十方土,霔甘露雨灭烦恼,是故佛说名法云。
= 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周旋往返,于一念顷,普遍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复过此数,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随诸众生心之所乐,霔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焰。
“神通示现遍十方,超出人天世间境,复过是数无量亿,世智思惟必迷闷。
= 此地菩萨于一世界从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随所应度众生心而现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尘数国土,复过于此,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皆亦如是。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世间智/世智/世俗智
Laukika-j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出世间智
Lokottara-j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出世间上上智
Lokottaratama-j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一举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何况一切诸众生,及以声闻辟支佛。
= 略说乃至举足、下足,如是一切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萨皆不能知。
= 十地菩萨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出无量的智慧,可成就无量功德。
(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料想[think of])
“此地菩萨供养佛,十方国土悉周遍,亦供现前诸圣众,具足庄严佛功德。
圣众 = 系指佛、菩萨、缘觉、声闻等。
“住于此地复为说,三世法界无碍智,众生国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
= 此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诸佛世尊复更为说三世智、法界差别智、遍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举要言之,乃至为说得一切智智。
= 住在法云地的菩萨,又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菩萨因已修证得四无碍智,所以他到三世的法界说法,绝不会有障碍。到所有十方众生的国土去说法,也同样不会有任何障碍。乃至具有诸佛的智慧和功德。
“此地菩萨智光明,能示众生正法路,自在天光除世暗,此光灭暗亦如是。
= 此地菩萨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乃至入于一切智智,余智光明无能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善能演说三乘法,无量三昧一念得,所见诸佛亦如是。
= 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
= 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
“此地我今已略说,若欲广说不可尽。如是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
= 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如因大地有十山王。
(nì) = 幼小聪慧[young and bright]/ 高耸[towering]
“初地艺业不可尽,譬如雪山集众药;二地戒闻如香山;三如鞞陀发妙华;
= 如雪山王,一切药草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欢喜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咒术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 如香山王,一切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离垢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戒行、威仪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 如鞞陀梨山王,纯宝所成,一切众宝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发光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焰慧道宝无有尽,譬如仙山仁善住;五地神通如由乾;六如马耳具众果;
= 如神仙山王,纯宝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焰慧地亦复如是,一切道中殊胜智慧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 如由乾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难胜地亦复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 如马耳山王,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现前地亦复如是,入缘起理声闻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rén) =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benevolence]
“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轮围;九如计都集无碍;十如须弥具众德。
= 如尼民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大力龙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远行地亦复如是,方便智慧独觉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 如斫羯罗山王,纯宝所成,诸自在众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自在行差别世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 如计都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阿修罗王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善慧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生灭智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 如须弥卢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法云地亦复如是,如来力、无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问答宣说不可穷尽。
“初地愿首二持戒;三地功德四专一;五地微妙六甚深;七广大慧八庄严;
= 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故。
= 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
= 发光地,舍离世间假名字故。
= 焰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
= 难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
= 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
= 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
= 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
“九地思量微妙义,出过一切世间道;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是行海无尽竭。
= 善慧地,得深解脱行于世间,如实而知不过限故。
= 法云地,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
“十行超世发心初,持戒第二禅第三,行净第四成就五,缘生第六贯穿七,
= 当知菩萨亦复如是,有十种事出过众圣。
= 一者、发一切智心;二者、持戒头陀,正行明净;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
“第八置在金刚幢,第九观察众稠林,第十灌顶随王意,如是德宝渐清净。
= 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观众生行,放闻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
“十方国土碎为尘,可于一念知其数,毫末度空可知量,亿劫说此不可尽。”
= 用一根毫毛来测量虚空,还可以知道他纵横宽广的确实数。但若以穷未来际的时劫,来演说这个十地法门,恐怕也不能说得完全的清楚明白。
(suì) = 破碎[smashbreak to pieces]
毫末(háo mò) = 毛发的末端/比喻极细微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