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七
九会
|
六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至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
七处
|
他化自在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毫相光
|
会主
|
金刚藏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
说法
|
十地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37卷而已
#叙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众说出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
###菩萨十地之六《现前地》
菩萨既闻诸胜行,其心欢喜雨妙华,放净光明散宝珠,供养如来称善说。
既(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百千天众皆欣庆,共在空中散众宝,华鬘璎珞及幢幡,宝盖涂香咸供佛。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自在天王并眷属,心生欢喜住空中,散宝成云持供养,赞言佛子快宣说!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Parinirmita-vaśavar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无量天女空中住,共以乐音歌赞佛,音中悉作如是言:佛语能除烦恼病。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寂(jì) = 静,没有声音[quiet;silent]。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为欲救世勤修行,此佛口生真佛子。
佛说/佛口 = 指从佛口所出之言语;或指佛之尊贵金口。又形容从佛口所说之经文为‘佛口金言’。金言,因尊重佛说而称。此外,若形容口是心非,谓口出之言如佛之慈爱言语,然其内心却犹如蛇蝎之恶毒,则称为‘佛口蛇心’。同义语另有‘外面如菩萨,内心如夜叉’。
不取众相而行施,本绝诸恶坚持戒,解法无害常堪忍,知法性离具精进,
= 离开一切执着。
绝(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
离(lí) = 鸟名,即黄鹂[Chinese oriole]。(离假借为“剺”。离开;离别[part;leave each other]/分散,离散。跟 “合”相对[decentralize]。)
已尽烦恼入诸禅,善达性空分别法,具足智力能博济,灭除众恶称大士。
空性/空 = śūnyatā/śūnya,诸法的空性义为非真实性。空性是内在而言,外在的显示,即为空相。
博(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
法身菩萨/法身大士/大士 = 菩萨的通称。断一分无明而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也。初地以上之菩萨是也。若依台家四教之位次,则初住以上方名法身菩萨。
如是妙音千万种,赞已默然瞻仰佛。解脱月语金刚藏:以何行相入后地?
十八空 = 龙树《大智度论》有详细解说。
|
|
内空
|
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
外空
|
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
|
内外空
|
所谓内外十二入。十二处/十二入 = 六根、六尘。
|
空空
|
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
|
大空
|
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
|
第一义空
|
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
|
有为空
|
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
|
无为空
|
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
|
毕竟空
|
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
|
无始空
|
无始空者,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有众生始;法亦如是。
|
散空
|
散空者,散名别离相,如诸法和合故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五众和合因缘故,名为人,若别离五众,人不可得。
|
性空
|
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业相续故,似若不空。
|
自相空
|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
|
一切法空
|
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
|
不可得空
|
不可得空者,有人言:于众、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
无法空
|
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
|
有法空
|
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
|
无法有法空
|
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
|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现前地,当观察十平等法。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灭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
无相 =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戏论 = Papañca,意指无法使人趋向解脱的世间言论或学问。
取舍 = 采取或舍弃;选择[accept or reject;make
one's choice]。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
自相/自性/自然
= Svalakṣaṇa,为‘共相’之对称。指个别的法,与其他法不同的形相。自相是各个法,外显、能被观察到的特征,而其内在性质,为自性。世间一切的事物,皆可以被概称为法。
明利 = 聪明锐利也。
无生法忍/无生忍/不起法忍
= anutpattika-dhama-kṣ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般若经十喻/大乘十喻
#大乘显诸法之空性有十喻。
|
|
如幻
|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悉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一切业如幻
|
如焰
|
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一切法如焰
|
如水中月
|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比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
#一切身如水月
|
如虚空
|
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妙色如空华
|
如响
|
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妙音如谷响
|
如犍闼婆城
|
犍闼婆/乾闼婆/健达缚 = Gandharv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乾闼婆城 = Gandharva-nagara,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
|
如梦
|
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愚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佛事如梦
|
如影
|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故说如影。
#佛身如影
|
如镜中像
|
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愚者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智者虽复见闻,了知无实,故说如镜中像。
#报身如像
|
如化
|
诸天仙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故说如化。
#法身如化
|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
“复作是念:‘凡夫无智,执著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后有 = Punar-bhava。未来之果报、后世之身心。即未证涅槃之有情众生,于未来世所受之果报。‘有’之一词,含有果报存在之义。
三漏/三有漏 = Traya asravah,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四流 = Āśraya,即烦恼、结缚,反义字为无漏。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漏/欲有漏
|
Kamasrava,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为烦恼之异称。由欲而起烦恼,称为欲漏。
|
有漏
|
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
见漏
|
指三界之见惑。
|
无明漏
|
Avidyasrava,指令有情流注于三界之烦恼。无明乃三有生死之根本,能令众生轮回于生死,无法出离,故称无明漏。
|
“‘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
= 在六道轮迴中,成功了「五蕴」具全的身体,这就是「生」。
作业/羯磨/业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三世十二因缘 – 缘觉乘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
“‘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
= 由于「热恼、忧悲」种种因缘的缘故,种下了「来生」。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 这些苦果之中,没有一个我的分,也没有一个是我所有的分。
真实/真谛/谛
= Satyá,代表绝对的真理,或是存有、真实、现实、实存而不变的事物。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涕(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泗(sì) = 泗水[Si River]。(鼻涕[mucus]。)
咨(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嗟(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
|
俗谛/世俗谛/世谛
|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如如/如
|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如 = 理的异名。
|
“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支/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十二有支/十二因缘 = 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指从“无明”到“老死”、过去世到未来世、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它们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 六处,六境<六尘>,六识。这三种合在一起就成了「触」。
贪/贪欲/欲贪/欲欲/贪伺/贪毒 = Kāmacchanda,指对于世间欲乐的追求。佛教认为,贪欲会带来烦恼,因此列为五顺下分结之一;贪欲也会障碍一个人,使其无法解脱,因此列为五盖之一,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三不善根之一。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
所缘 = Ārammaṇ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生因/生起因 = 指依现世恶、善之业因而起未来之苦、乐果报。此与‘牵引因’皆指种子能生自果之作用,其中就种子于现在具有生果作用言,称为生起因。
“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
“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
诸有 = 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
续(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
= 一者可以帮助其他的业成立。
“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
“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
“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
“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
“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
诸蕴 = 色受等之五蕴也。
“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
“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诸行 = Samsk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
= 倘若能够在前生和后世,分别一一灭除这些因缘,就可以把三种根本原因断灭了。这时三道,烦恼道、业道、苦道,便离开「我和我所」了。生灭因果,就像芦苇草一样,它是两根同生,互相依立,不能独成的。
后际 = 未来。
我/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但(dàn) =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only]。
芦(lú) = 芦苇[reed]。
束芦 = 束芦苇使立地上者,以喻物之互相依倚而立,不能独立也。
三道/轮回三道/三轮/惑业苦
#道者能通之义,此三者互相通,自烦恼通于业,自业通于苦,自苦更通于烦恼,故谓之三道。如此轮转,谓之三轮。
|
|
烦恼道/惑道
|
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也。
|
业道
|
依烦恼而发之善恶所作也。
|
苦道
|
以善恶之业为因而获之生死苦果也。
|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业道 = Karma-marga,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道。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三善根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
“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三苦 = 即苦苦、坏苦、行苦。
|
|
苦苦
|
Suffering of Pain,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
|
坏苦
|
Suffering of Change,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
|
行苦
|
Pervasive Suffering,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
“复次,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无所得/无所有 = 空之异名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
逆(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
“所谓: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
四相/我人四相 = 此四相是佛教指称的四种错误观念。
|
|
我相/我执/人执
|
ātma-grāha,对“我”与他物有分别心。
|
人相
|
认为“我”是个“人”,异于余道。
|
众生相
|
认为“我”是依照五蕴而生的。
|
寿者相
|
认为“我”的寿命有一定限制,但死后灵魂不灭,进入轮回。
|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ḥ-samādhayaḥ,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三法印 = 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
|||
解脱门
|
观法重心
|
解脱五阴的次第
|
三法印
|
空三昧
|
观五阴无常、本空
|
色、受
|
诸行无常
|
无相三昧
|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
想
|
诸法无我
|
无愿(无作)三昧
|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
行、识〔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
涅槃寂灭
|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
“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
“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现在前。
“菩萨如是修三解脱门,离彼、我想,离作者、受者想,离有、无想。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增,精勤修习,为未满菩提分法令圆满故,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
= 然而为了教化众生,成就众生的缘故,也不必完全把它的缺点断尽。乃在一切诸法里留下一点缺憾,以适应众生的根机。
转(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佛子,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恶,无有自性,不生不灭,而恒起大悲,不舍众生,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
观/观察/内观/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
= Vipaśyanā,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三无漏学之慧学。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成就如是智光明已,虽修习菩提分因缘而不住有为中,虽观有为法自性寂灭亦不住寂灭中,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
菩提分/觉分 = 顺于觉之支分有三十七法,名觉分,即三十七科之道品也。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ṣ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此菩萨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现前;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满足不可坏心、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皆悉圆满。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佛子,菩萨以此十心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慧恒共相应,菩提分法常行不舍。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四魔 = Catvaro
marah,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魔/魔罗 = Māra,意译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佛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此,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
|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欲魔
|
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五众魔/身魔
|
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
死魔
|
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天子魔/自在天魔
|
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顺忍,以于诸法如实相随顺无违故。
五忍
= 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后一忍分上、下二品,总称为十四忍。
|
|
伏忍
|
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烦恼未断,但能伏住烦恼令之不起。其中十住为下品,十行为中品,十回向为上品。
|
信忍
|
地上菩萨得无漏信,随顺不疑。其中初地为下品,二地为中品,三地为上品。
|
顺忍
|
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其中四地为下品,五地为中品,六地为上品。
|
无生忍
|
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其中七地为下品,八地为中品,九地为上品。
|
寂灭忍
|
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其中十地为下品,佛为上品。
|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已,以愿力故,得见多佛。
“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悉以广大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忆持不舍。
如法/如说/如实/如理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
“又得诸佛甚深法藏,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宝数数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随逐观察,转更明净,转复寂灭,无能映蔽。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
真珠/珍珠
<pearl>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玫瑰
|
一種赤色的美石。
|
琥珀
<amber>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
珊瑚
<coral>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
“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四种风轮所不能坏;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所不能坏。
风轮 = Vayu-mandala,为大地四轮之一,乃世界之最底部。世界之成必先立于虚空之上,称为空轮,依此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合称四轮,四轮之上乃有九山八海。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所有问难无能退屈,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
乐变化天/化乐天 = Nirmāṇarati,此天天人喜欢以变化神通取乐而得名。此天一昼夜为人间的八百年,化乐天的寿命为八千岁,相当于人间23亿400万年。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此菩萨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圆满五地已,观法无相亦无性,无生无灭本清净,无有戏论无取舍,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体相寂灭如幻等,有无不二离分别,随顺法性如是观,此智得成入六地。
体相 =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明利顺忍智具足,观察世间生灭相,以痴暗力世间生,若灭痴暗世无有。
痴(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观诸因缘实义空,不坏假名和合用,无作无受无思念,诸行如云遍兴起。
假/假名 = Prajnapti,意指假他而得之名。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
和(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
“不知真谛名无明,所作思业愚痴果,识起共生是名色,如是乃至众苦聚。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无明所作有二种,缘中不了为行因,如是乃至老终殁,从此苦生无有尽。
= 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
“无明为缘不可断,彼缘若尽悉皆灭,愚痴爱取烦恼支,行有是业余皆苦。
= 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
“痴至六处是行苦,触受增长是苦苦,所余有支是坏苦,若见无我三苦灭。
= 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无我 = Anātman,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无明与行为过去,识至于受现在转,爱取有生未来苦,观待若断边际尽。
= 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
“无明为缘是生缚,于缘得离缚乃尽,从因生果离则断,观察于此知性空。
= 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随顺无明起诸有,若不随顺诸有断,此有彼有无亦然,十种思惟心离著。
= 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 有了这支,就会生出那一支。如这一支没有生起,那一支就不可能生出来。
“有支相续一心摄,自业不离及三道,三际三苦因缘生,系缚起灭顺无尽。
= 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
“如是普观缘起行,无作无受无真实,如幻如梦如光影,亦如愚夫逐阳焰。
=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如是观察入于空,知缘性离得无相,了其虚妄无所愿,唯除慈愍为众生。
= 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现在前。
“大士修行解脱门,转益大悲求佛法,知诸有为和合作,志乐决定勤行道。
= 菩萨如是修三解脱门,离彼、我想,离作者、受者想,离有、无想。
= 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
“空三昧门具百千,无相无愿亦复然,般若顺忍皆增上,解脱智慧得成满。
= 此菩萨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现前;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
= 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顺忍,以于诸法如实相随顺无违故。
“复以深心多供佛,于佛教中修习道,得佛法藏增善根,如金琉璃所磨莹。
= 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宝数数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随逐观察,转更明净,转复寂灭,无能映蔽。
“如月清凉被众物,四风来触无能坏;此地菩萨超魔道,亦息群生烦恼热。
= 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四种风轮所不能坏;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所不能坏。
被(bèi) = 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cotton-padded quilt]。(搭衣于肩背[drape over]/穿着[wear;put on]/被覆;遮盖[cover]。)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此地多作善化王,化导众生除我慢,所作皆求一切智,悉已超胜声闻道。
= 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所有问难无能退屈,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
“此地菩萨勤精进,获诸三昧百千亿,亦见若干无量佛,譬如盛夏空中日。
= 此菩萨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盛(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abundant;plentiful]/chéng = 把东西放进去[laddle;fill]。)
“甚深微妙难见知,声闻独觉无能了,如是菩萨第六地,我为佛子已宣说。”
###菩萨十地之七《远行地》
是时天众心欢喜,散宝成云在空住,普发种种妙音声,告于最胜清净者:
= 告诉最殊胜最清净的佛。
了达胜义智自在,成就功德百千亿,人中莲华无所著,为利群生演深行。
自在天王在空中,放大光明照佛身,亦散最上妙香云,普供除忧烦恼者。
= 一切都是供养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的世尊。
尔时天众皆欢喜,悉发美音同赞述:我等闻斯地功德,则为已获大善利。
斯(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天女是时心庆悦,竞奏乐音千万种,悉以如来神力故,音中共作如是言: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
威仪寂静最无比,能调难调世应供,已超一切诸世间,而行于世阐妙道。
应供/应/阿罗诃/阿罗汉 = Arha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译曰应供,应受人天之供养。为佛十号之一。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虽现种种无量身,知身一一无所有,巧以言辞说诸法,不取文字音声相。
往诣百千诸国土,以诸上供供养佛,智慧自在无所著,不生于我佛国想。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虽勤教化诸众生,而无彼己一切心;虽已修成广大善,而于善法不生著。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以见一切诸世间,贪恚痴火常炽然,于诸想念悉皆离,发起大悲精进力。
以(yǐ) = 用[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想(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一切诸天及天女,种种供养称赞已,悉共同时默然住,瞻仰人尊愿闻法。
人尊 = 乃对佛之尊称。意为人中之尊。
时解脱月复请言:此诸大众心清净,第七地中诸行相,唯愿佛子为宣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
殊(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何等为十?所谓: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
“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
观空 = 观照诸法之空相也。
福德 = puṇya/guṇ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
“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
“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
如来藏/佛性/如/真如/性/自性/自然/本性 = Prakṛti,事物的始终不变异之本质。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
“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
“菩萨以如是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从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现在前,名为住第七远行地。
般若经十喻/大乘十喻
#大乘显诸法之空性有十喻。
|
|
如幻
|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悉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一切业如幻
|
如焰
|
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一切法如焰
|
如水中月
|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比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
#一切身如水月
|
如虚空
|
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妙色如空华
|
如响
|
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妙音如谷响
|
如犍闼婆城
|
犍闼婆/乾闼婆/健达缚 = Gandharv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乾闼婆城 = Gandharva-nagara,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
|
如梦
|
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愚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佛事如梦
|
如影
|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故说如影。
#佛身如影
|
如镜中像
|
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愚者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智者虽复见闻,了知无实,故说如镜中像。
#报身如像
|
如化
|
诸天仙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故说如化。
#法身如化
|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七地已,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诸佛教化众生业,入无量世界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入无量种种差别法,入无量诸佛现觉智,入无量劫数,入无量诸佛觉了三世智,入无量众生差别信解,入无量诸佛示现种种名色身,入无量众生欲乐诸根差别,入无量诸佛语言音声令众生欢喜,入无量众生种种心行,入无量诸佛了知广大智,入无量声闻乘信解,入无量诸佛说智道令信解,入无量辟支佛所成就,入无量诸佛说甚深智慧门令趣入,入无量诸菩萨方便行,入无量诸佛所说大乘集成事令菩萨得入。
= 入无量诸佛现觉智:又能到无量诸佛示现觉悟众生的智慧中,令众生迅速觉悟。
= 又能深入无量诸佛所说的六度万行,大乘法门积集而成的佛事,令菩萨也都能入此大乘的圆融无碍的法门。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心行 = 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
“此菩萨作是念:‘如是无量如来境界,乃至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应以无功用无分别心成就圆满。’
无功/无功用 = An-abhoga,略称无功。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
废(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ur-vidha irya-pathah,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
|
行
|
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
住
|
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
坐
|
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
卧
|
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
五盖/五障/五退法 = Pañca
nivāraṇa,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五禅支)。
|
|
贪欲盖,执著五欲的境界,因而遮盖心性。
|
不净观对治贪欲。
|
瞋恚盖,于违逆的境界而忿怒,因而遮盖心性。
|
慈心观对治瞋恚。
|
睡眠盖,心志昏暗、色身沉重,不堪正常的使用,因而遮盖心性。
|
精进观对治睡眠。
|
掉悔盖,又译掉戏盖,掉─意谓心念躁动:悔─意谓于所作的事而心生忧恼,因而遮盖心性。
|
数息观对治掉悔。
|
怀疑盖,于所习之法犹豫而不能决断,因而遮盖心性。
|
信心对治疑。
|
“此菩萨于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罗蜜。
“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
“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那波罗蜜;
“能灭一切诸烦恼热,是名尸罗波罗蜜;
“慈悲为首,不损众生,是名羼提波罗蜜;
损(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求胜善法,无有厌足,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能忍诸法无生无灭,是名般若波罗蜜;
忍(rěn) = 忍耐、容忍[endure;tolerate]。(抑制;克制[refrain;hold
back; repress]/残忍;忍心;狠心[cruel]。)
“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
“能求上上胜智,是名愿波罗蜜;
“一切异论及诸魔众无能沮坏,是名力波罗蜜;
“如实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罗蜜。
“佛子,此十波罗蜜,菩萨于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摄、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略说乃至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圆满。”
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 = Bodhipakṣa dharma,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道支。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尔时,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但于此第七地中满足一切菩提分法,为诸地中亦能满足?”
= 修学十地法门的菩萨,是只在第七地中时才满足一切的菩提觉道法门呢?还是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满足一切的菩提觉道法门?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于十地中皆能满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为殊胜。
“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满,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佛子,菩萨于初地中,缘一切佛法愿求故,满足菩提分法;第二地离心垢故,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顺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满足菩提分法。
入道 = 谓证入无漏圣道之意。
“何以故?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
“以此力故,从第八地乃至第十,无功用行皆悉成就。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
杂染 = 为‘清净’的对称,一切有漏法的总名。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佛子,菩萨诸地亦复如是,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七地菩萨,为是染行?为是净行?”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从初地至七地,所行诸行皆舍离烦恼业,以回向无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为超烦恼行。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佛子,譬如转轮圣王乘天象宝游四天下,知有贫穷困苦之人,而不为彼众患所染,然未名为超过人位;若舍王身,生于梵世,乘天宫殿,见千世界,游千世界,示现梵天光明威德,尔乃名为超过人位。
染(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dye]。(熏染;影响[influence]/污染,沾染[be contaminated by]。)
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 =
Cakravartin,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
|
金轮王
|
统治四大部洲。
|
银轮王
|
统治三部洲。
|
铜轮王
|
统治二部洲。
|
铁轮王
|
统治一部洲。
|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至于七地,乘波罗蜜乘游行世间,知诸世间烦恼过患,以乘正道故,不为烦恼过失所染,然未名为超烦恼行;若舍一切有功用行,从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萨清净乘游行世间,知烦恼过失不为所染,尔乃名为超烦恼行,以得一切尽超过故。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佛子,此第七地菩萨尽超过多贪等诸烦恼众,住此地,不名有烦恼者,不名无烦恼者。
=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习第七地的这位菩萨,他已经超过了一切贪欲之念,和所有一切无谓的烦恼。
“何以故?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不名有者;求如来智心未满故,不名无者。
现行法/现行 = Abhisamskara,指有为法显现于眼前之意。
“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以深净心,成就身业,成就语业,成就意业。
“所有一切不善业道,如来所诃,皆已舍离;一切善业,如来所赞,常善修行。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世间所有经书、技术,如五地中说,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
技(jì) = 技艺,技巧,才艺[artistry;ability;skill;art;technique]。
“此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为大明师,唯除如来及八地已上其余菩萨,深心妙行无与等者,诸禅三昧、三摩钵底、神通解脱皆得现前。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奢摩他 = Śamatha,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么地/三昧地 = Samādhi,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定/禅那 = Dhyāna,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 Vipaśyanā,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三摩钵底 = Samāpatti,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
“然是修成,非如八地报得成就。
= 但是这些境界,在第七地菩萨的分上,都是从修行的功夫而成就,不是像八地以后的菩萨与生俱来,不需经过修学就有。
报得 = 其人之果报自然而得者。对修得而言。
“此地菩萨于念念中具足修习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转胜圆满。
“佛子,菩萨住此地,入菩萨善观择三昧、善择义三昧、最胜慧三昧、分别义藏三昧、如实分别义三昧、善住坚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门三昧、法界业三昧、如来胜利三昧、种种义藏生死涅槃门三昧,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门百千三昧,净治此地。
择(zé) = 选取,挑选[select;choose;pick]。
利(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
“是菩萨得此三昧,善治净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过二乘地,得观察智慧地。
= 在第七地的菩萨得到以上这些正定,是因为他有善于净治大方便的智慧的缘故。
“佛子,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身业无相行,善净无量语业无相行,善净无量意业无相行故,得无生法忍光明。”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
口业/语业
|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初地来所有无量身、语、意业,岂不超过二乘耶?”
= 修习十地法门的菩萨,从初地到第七地,他的三业,不是已超过二乘了吗?
岂(qǐ) = 回师时献功之乐。(“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how]。)
耶(yé) = 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彼悉超过,然但以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
= 并不是自己本来的智慧,和观察的力量而得的。
“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
臣(chén) = 男性奴隶[male slave]。(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minister]/臣服 [submit oneself to the rule of;acknowledge
allegiance to]。)
艺(yì) = 种植[plant;grow]。(技能;才能[skill;craftsmanship]。)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求大法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
“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得甚深远离无行、常行身语意业,勤求上道而不舍离,是故菩萨虽行实际而不作证。”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何地来,能入灭定?”
= 修学十地法门的菩萨,从那一地开始,才能得入灭尽大定?
九次第定 = 九种不同的禅定修行境界,为四禅八定与灭尽定的合称。佛教认为,四禅八定是外道与佛教共有的禅定境界,而灭尽定为佛教独有。在九次第定中,以第四禅是最适合得到无漏智的禅定。
|
||
四禅
|
四禅八定
#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
|
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
四无色定/四空定
|
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
|
灭定/灭尽定/想受灭尽定/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
|
#佛教独有
|
nirodha-samāpatti,灭尽定属于无心三昧,类似于无想定,在这种三昧中,思想停止,心与心所都没有活动。其外在的表现趋近于死亡,只剩下体温及细微的呼吸。
#此唯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修行者可证得。
#经量部认为,在灭尽定中,只除去受、想二蕴,仍存有细微意识。
#八解脱与九次第定之一。
|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
“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
“故此菩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行于实际而不作证。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此地菩萨亦复如是,乘波罗蜜船行实际海,以愿力故而不证灭。
遭(zāo) = 遇见,碰到<多指碰到不幸的事>[meet with]。(受到;遭受[meet with;suffer]。)
“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槃;
“虽眷属围绕,而常乐远离;
“虽以愿力三界受生,而不为世法所染;
世法 = 世谛之法,世间之法,因缘生之法,可毁之法。
“虽常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虽燃不烧;
= 菩萨虽然常在寂灭不动之中,但他仍然用方便巧妙的智力随缘度众,就像一堆火炬,看起来烈火熊熊火势很旺,但是并不会造成灾害。
燃(rán) = 燃烧[burn]。(引火点着[light]。)
“虽随顺佛智,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
“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
“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
魔罗道/魔道 = 指恶魔之行为,或恶魔之世界。
“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
“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
菩提道/出世间道/出世间法 = 指出离有为迷界之道。乃除灭烦恼、趣向涅槃之无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说之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所有一切庄严之事,出过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帝释、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舍离乐法之心。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
天众
<Deva>
|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
龙众/那伽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夜叉/药叉
<Yakṣa>
|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
迦楼罗/揭路荼
<Garuḍa>
|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
紧那罗/紧捺洛
<Kiṁnara>
|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住远行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
“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于彼佛所,以广大心、增胜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于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获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
“于诸佛所护持正法,常为如来之所赞喜,一切二乘所有问难无能退屈,利益众生,法忍清净。
法忍 = 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
“如是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增胜。
“譬如真金,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转更增胜,倍益光明,余庄严具所不能及;菩萨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力转更明净,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无能及者,阎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此远行地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二乘无有能及,悉能干竭一切众生诸惑泥潦。
潦(lào) = 同“涝”。水淹没;雨多[inundate]。(雨后积水[accumulated water after raining]。)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为众生说证智法,令其证入。
证智 = 证悟之无漏正智。指菩萨于初地证悟中道真实之理之无漏正智。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第一义智三昧道,六地修行心满足,即时成就方便慧,菩萨以此入七地。
= 菩萨摩诃萨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
第一义智 = 指究极绝对之智慧。即于‘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之究竟佛智。金刚喻定,系指犹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动,而能断破一切烦恼之禅定,乃等觉菩萨所证之禅定。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虽明三脱起慈悲,虽等如来勤供佛,虽观于空集福德,菩萨以此升七地。
= 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
“远离三界而庄严,灭除惑火而起焰,知法无二勤作业,了刹皆空乐严土,
= 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
= 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
= 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
= 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
“解身不动具诸相,达声性离善开演,入于一念事各别,智者以此升七地。
= 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
= 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
= 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
“观察此法得明了,广为群迷兴利益,入众生界无有边,佛教化业亦无量。
= 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七地已,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诸佛教化众生业。
“国土诸法与劫数,解欲心行悉能入,说三乘法亦无限,如是教化诸群生。
= 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入无量种种差别法,入无量劫数。
= 入无量众生差别信解,入无量众生欲乐诸根差别,入无量众生种种心行。
= 入无量声闻乘信解,入无量辟支佛所成就,入无量诸菩萨方便行。
“菩萨勤求最胜道,动息不舍方便慧,一一回向佛菩提,念念成就波罗蜜。
= 此菩萨以深智慧如是观察,常勤修习方便慧起殊胜道,安住不动,无有一念休息废舍;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暂与盖障相应,常不舍于如是想念。
= 此菩萨于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罗蜜。
“发心回向是布施,灭惑为戒不害忍,求善无厌斯进策,于道不动即修禅,
= 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那波罗蜜。
= 能灭一切诸烦恼热,是名尸罗波罗蜜。
= 慈悲为首,不损众生,是名羼提波罗蜜。
= 求胜善法,无有厌足,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 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
三惑/三障 = 天台宗教义。其中包括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因为其三惑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
|
|
见思惑/通惑
|
为见惑和思惑的并称。包括意根对法尘所起的各种邪见,以及其迷恋于现在事理的烦恼。
|
尘沙惑/尘沙
|
为迷惑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所起的各种惑障,与无明惑合称别惑。
|
无明惑/无明
|
即于一切法无所明了,尤其是于中道第一义谛无所知。
|
“忍受无生名般若,回向方便希求愿,无能摧力善了智,如是一切皆成满。
= 能忍诸法无生无灭,是名般若波罗蜜。
= 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
= 能求上上胜智,是名愿波罗蜜。
= 一切异论及诸魔众无能沮坏,是名力波罗蜜。
= 如实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罗蜜。
“初地攀缘功德满,二地离垢三诤息,四地入道五顺行,第六无生智光照,
= 菩萨于初地中,缘一切佛法愿求故,满足菩提分法;第二地离心垢故,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顺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
诤(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七住菩提功德满,种种大愿皆具足,以是能令八地中,一切所作咸清净。
= 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满足菩提分法。
“此地难过智乃超,譬如世界二中间,亦如圣王无染著,然未名为总超度。
= 菩萨诸地亦复如是,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
= 譬如有二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
= 譬如转轮圣王乘天象宝游四天下,知有贫穷困苦之人,而不为彼众患所染,然未名为超过人位。
总(zǒng) = 聚束;系扎[tie into a bundle]。(全部,全面[general;total]。)
“若住第八智地中,尔乃逾于心境界,如梵观世超人位,如莲处水无染著。
= 若舍一切有功用行,从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萨清净乘游行世间,知烦恼过失不为所染,尔乃名为超烦恼行,以得一切尽超过故。
= 若舍王身,生于梵世,乘天宫殿,见千世界,游千世界,示现梵天光明威德,尔乃名为超过人位。
逾(yú) = 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超过;胜过[surpass;exceed]。)
“此地虽超诸惑众,不名有惑非无惑,以无烦恼于中行,而求佛智心未足。
= 此第七地菩萨尽超过多贪等诸烦恼众,住此地,不名有烦恼者,不名无烦恼者。
= 何以故?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不名有者;求如来智心未满故,不名无者。
“世间所有众技艺,经书辞论普明了,禅定三昧及神通,如是修行悉成就。
= 世间所有经书、技术,如五地中说,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
= 此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为大明师,唯除如来及八地已上其余菩萨,深心妙行无与等者,诸禅三昧、三摩钵底、神通解脱皆得现前。
“菩萨修成七住道,超过一切二乘行,初地愿成此由智,譬如王子力具足。
= 然是修成,非如八地报得成就。
= 彼悉超过,然但以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
= 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
“成就甚深仍进道,心心寂灭不取证;譬如乘船入海中,在水不为水所溺。
= 菩萨住此第七地,得甚深远离无行、常行身语意业,勤求上道而不舍离,是故菩萨虽行实际而不作证。
= 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此地菩萨亦复如是,乘波罗蜜船行实际海,以愿力故而不证灭。
仍(réng) = 依旧[follow]。(仍旧,还是[still;yet]。)
“方便慧行功德具,一切世间无能了,供养多佛心益明,如以妙宝庄严金。
= 譬如真金,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转更增胜,倍益光明,余庄严具所不能及;菩萨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力转更明净,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此地菩萨智最明,如日舒光竭爱水,又作自在天中主,化导群生修正智。
= 譬如日光,星月等光无能及者,阎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此远行地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二乘无有能及,悉能干竭一切众生诸惑泥潦。
舒(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正智 = Samyag-jnana,指契于正理之智慧,为‘邪智’之对称。
“若以勇猛精勤力,获多三昧见多佛,百千亿数那由他,愿力自在复过是。
= 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此是菩萨远行地,方便智慧清净道,一切世间天及人,声闻独觉无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