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
九会
|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
会主
|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
入定
|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
说法
|
等觉,妙觉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第40卷而已
#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萨向佛问普贤菩萨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请普贤菩萨宣说。这时大众希望见到普贤菩萨并殷勤顶礼,普贤菩萨才以神力出现,向众广说十大种三昧的高深法门。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现如来身,清净无碍,无所依止,无有攀缘,住奢摩他最极寂静,具大威德无所染著,能令见者悉得开悟,随宜出兴不失于时,恒住一相所谓无相。
阿练若/阿兰若 = Araṇya,空闲林野,即寂静处,引申其义为「静修处」,十二头陀行之一。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普光法堂/普光明殿 = 位于古代印度摩竭提国菩提道场之侧。佛陀曾于此殿宣说八十华严经九会中之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等。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王舍城
<Rāja-gṛha>
|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阇崛山/崛山 = Gṛdhrakūṭ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摩揭陀/摩竭提 =
Magádha,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毒害」。
|
三智 = 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
|
|||
一切智
|
空
|
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
|
|
道种智/道种慧/道相智
|
假
|
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
|
|
一切种智/一切相智
|
中
|
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萨婆若,Sarvajñā。
|
|
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奢摩他 = Śamatha,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么地/三昧地 = Samādhi,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定/禅那 = Dhyāna,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 Vipaśyanā,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三摩钵底 = Samāpatti,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
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靡不皆入灌顶之位,具菩萨行,等于法界无量无边,获诸菩萨普见三昧,大悲安隐一切众生,神通自在,同于如来智慧深入,演真实义,具一切智,降伏众魔,虽入世间心恒寂静,住于菩萨无住解脱。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其名曰:金刚慧菩萨、无等慧菩萨、义语慧菩萨、最胜慧菩萨、常舍慧菩萨、那伽慧菩萨、成就慧菩萨、调顺慧菩萨、大力慧菩萨、难思慧菩萨、无碍慧菩萨、增上慧菩萨、普供慧菩萨、如理慧菩萨、善巧慧菩萨、法自在慧菩萨、法慧菩萨、寂静慧菩萨、虚空慧菩萨、一相慧菩萨、善慧菩萨、如幻慧菩萨、广大慧菩萨、势力慧菩萨、世间慧菩萨、佛地慧菩萨、真实慧菩萨、尊胜慧菩萨、智光慧菩萨、无边慧菩萨、念庄严菩萨、达空际菩萨、性庄严菩萨、甚深境菩萨、善解处非处菩萨、大光明菩萨、常光明菩萨、了佛种菩萨、心王菩萨、一行菩萨、常现神通菩萨、智慧芽菩萨、功德处菩萨、法灯菩萨、照世菩萨、持世菩萨、最安隐菩萨、最上菩萨、无上菩萨、无比菩萨、超伦菩萨、无碍行菩萨、光明焰菩萨、月光菩萨、一尘菩萨、坚固行菩萨、霔法雨菩萨、最胜幢菩萨、普庄严菩萨、智眼菩萨、法眼菩萨、慧云菩萨、总持王菩萨、无住愿菩萨、智藏菩萨、心王菩萨、内觉慧菩萨、住佛智菩萨、陀罗尼勇健力菩萨、持地力菩萨、妙月菩萨、须弥顶菩萨、宝顶菩萨、普光照菩萨、威德王菩萨、智慧轮菩萨、大威德菩萨、大龙相菩萨、质直行菩萨、不退转菩萨、持法幢菩萨、无忘失菩萨、摄诸趣菩萨、不思议决定慧菩萨、游戏无边智菩萨、无尽妙法藏菩萨、智日菩萨、法日菩萨、智藏菩萨、智泽菩萨、普见菩萨、不空见菩萨、金刚踊菩萨、金刚智菩萨、金刚焰菩萨、金刚慧菩萨、普眼菩萨、佛日菩萨、持佛金刚秘密义菩萨、普眼境界智庄严菩萨。
= 在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中,举出百位菩萨作为代表,先说三十位慧字辈大菩萨的名号,同名为慧者,表示纯德的意思。以下七十位菩萨,分别为名,表示杂德的意思。
那伽 = Nāga,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龙是所谓天龙八部中的一支。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为己任。
如法/如说/如实/如理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
智光 = 智慧之光。智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为譬。
实际/空际 = 涅槃之异名。涅槃为空寂之极处,故称空际。所谓空寂,乃远离诸法相不生不灭之寂静状态。
心王 =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一行 = 专注于一事之谓;特指念佛修行。
法光/法炬/法灯 = 以灯比喻佛法。谓佛法能照破迷界痴暗,犹如灯火能照亮暗夜。
霔(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降<雨>[rain]。)
智眼 = 智慧之眼,能彻见真理。
慧云 = 指智慧之云。比喻如来之智慧,犹如大云遮覆一切众生烦恼障。
智藏 = 即指佛智。佛之智慧广大,无所不包,含藏无限,故称智藏。
空见 = Sunyata-drsti,指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诸法存在之妄见。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
|
肉眼
|
肉身所有之眼。
|
天眼
|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
慧眼
|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
法眼
|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
佛眼
|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十佛刹微尘数,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同修菩萨诸善根行。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
||
东方
|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
南方
|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
中央
|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毗卢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称之一。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
西方
|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
北方
|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
尔时,普眼菩萨摩诃萨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于如来、应、正等觉,欲有所问,愿垂哀许。”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佛言:“普眼,恣汝所问,当为汝说,令汝心喜。”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普眼菩萨言:“世尊,普贤菩萨及住普贤所有行愿诸菩萨众,成就几何三昧解脱,而于菩萨诸大三昧或入、或出、或时安住?以于菩萨不可思议广大三昧善入出故,能于一切三昧自在神通变化无有休息。”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几何(jǐ hé) = 多少[how
much;how many] 。
普贤菩萨/遍吉菩萨
|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
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
|
佛言:“善哉!普眼,汝为利益去、来、现在诸菩萨众而问斯义。
“普眼,普贤菩萨今现在此,已能成就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出过一切诸菩萨上,难可值遇;从于无量菩萨行生,菩萨大愿悉已清净,所行之行皆无退转,无量波罗蜜门、无碍陀罗尼门、无尽辩才门皆悉已得,清净无碍,大悲利益一切众生,以本愿力尽未来际而无厌倦。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波罗密/波罗蜜/波罗蜜多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尽未来际/尽未来世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为示法之永,假说未来际也,如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有际底也。
“汝应请彼,彼当为汝说其三昧自在解脱。”
尔时,会中诸菩萨众闻普贤名,即时获得不可思议无量三昧,其心无碍寂然不动,智慧广大难可测量,境界甚深无能与等;现前悉见无数诸佛,得如来力,同如来性,去、来、现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穷尽,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寂(jì) = 静,没有声音[quiet;silent]。
现前/现在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福德 = puṇya/guṇ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其诸菩萨于普贤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见,悉于众会周遍观察而竟不睹,亦不见其所坐之座。
渴(kě) = 口渴[thirsty]。(比喻迫切[earnestly]。)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此由如来威力所持,亦是普贤神通自在,使其然耳!
= 因为这是由佛大威神力所加持的缘故。也是普贤菩萨的神通自在力,令大众见不到他的身相。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耳(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尔时,普眼菩萨白佛言:“世尊,普贤菩萨今何所在?”
佛言:“普眼,普贤菩萨今现在此道场众会,亲近我住,初无动移。”
初(chū) = 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起始,开端[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往昔;当初[in former times,in the past;before]/全;本来就[whole;all]。)
是时,普眼及诸菩萨复更观察道场众会,周遍求觅,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犹未得见普贤菩萨其身及座。”
觅(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佛言:“如是,善男子,汝等何故而不得见?
“善男子,普贤菩萨住处甚深不可说故。
“普贤菩萨获无边智慧门,入师子奋迅定,得无上自在用,入清净无碍际,生如来十种力,以法界藏为身,一切如来共所护念,于一念顷悉能证入三世诸佛无差别智,是故汝等不能见耳。”
奋(fèn) = 鸟类振羽展翅[<said of a bird>to
take wing]。(鼓起劲来,振作[raise;exert oneself;act vigorously]/奋力;施展;发挥[dash ahead;put to good use]/挥动;举起;舞动[wield]。)
迅(xùn) = 快[quick]。
狮子奋迅/师子奋迅 = 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哮吼之相,其余兽类尽失威窜伏,而令狮子儿之雄猛俱增。故诸经论中每以师子奋迅喻称佛之大威神力,盖佛奋迅其大悲法界之身,广开大悲之根门,竖其悲毛之先导,复现应机之威力,可令二乘等窜藏聋盲,而使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尔时,普眼菩萨闻如来说普贤菩萨清净功德,得十千阿僧祇三昧;以三昧力复遍观察,渴仰欲见普贤菩萨,亦不能睹。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其余一切诸菩萨众俱亦不见。
时,普眼菩萨从三昧起,白佛言:“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求见普贤而竟不得,不见其身及身业、语及语业、意及意业、座及住处,悉皆不见。”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
口业/语业
|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佛言:“如是,如是。
“善男子,当知皆以普贤菩萨住不思议解脱之力。
“普眼,于汝意云何?颇有人能说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所住处不?”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幻相 = 指如幻而无实体之假相。以佛教立场而言,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由因缘离散而灭,本身并无实体,其因缘和合之际,虽可形成一一之法,然实为幻假之相。
答言:“不也。”
佛言:“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说,何况普贤菩萨秘密身境界、秘密语境界、秘密意境界,而于其中能入能见!
“何以故?普贤菩萨境界甚深,不可思议,无有量、已过量。
= 没有数量,已经超过数量了。
不思议/不可思议 = āścarya,可以是指佛的智慧与神通,如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力”。佛教中也用不可思议来作为数量词。
量(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料想[think of]。)
“举要言之,普贤菩萨以金刚慧普入法界,于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知一切众生身皆即非身,无去无来,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无依无作,无有动转,至于法界究竟边际。
= 已得到没有断尽,没有分别的自在神通妙用。
金刚慧 =
指通达实相之理而破除诸相之智。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善男子,若有得见普贤菩萨,若得承事,若得闻名,若有思惟,若有忆念,若生信解,若勤观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觅,若兴誓愿,相续不绝,皆获利益,无空过者。”
= 或者承事供养。
= 或者要勤于观察普贤菩萨过去所发什么大愿?所修什么大行?
= 或者趣向普贤菩萨所修的行门。
续(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尔时,普眼及一切菩萨众于普贤菩萨心生渴仰,愿得瞻觐,作如是言:“南无一切诸佛!南无普贤菩萨!”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如是三称,头顶礼敬。
尔时,佛告普眼菩萨及诸众会言:“诸佛子,汝等宜更礼敬普贤,殷勤求请,又应专至观察十方,想普贤身现在其前。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至(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极;最[very]。)
“如是思惟,周遍法界,深心信解,厌离一切,誓与普贤同一行愿,入于不二真实之法,其身普现一切世间,悉知众生诸根差别,遍一切处集普贤道。
厌离 =
Udvega,对世间苦、集知晓进而产生了“受够”的念头,而愿意出离苦,求涅槃道。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若能发起如是大愿,则当得见普贤菩萨。”
是时,普眼闻佛此语,与诸菩萨俱时顶礼,求请得见普贤大士。
俱(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in the company of;along with]。(一起;一同[together;in company]/皆;全;都[all;completely]。)
尔时,普贤菩萨即以解脱神通之力,如其所应为现色身,令彼一切诸菩萨众皆见普贤亲近如来,于此一切菩萨众中坐莲华座;亦见于余一切世界一切佛所,从彼次第相续而来;亦见在彼一切佛所,演说一切诸菩萨行,开示一切智智之道,阐明一切菩萨神通,分别一切菩萨威德,示现一切三世诸佛。
= 也能看见普贤菩萨,在其余一切世界,一切佛所,在那里次第相续而来。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是时,普眼菩萨及一切菩萨众见此神变,其心踊跃,生大欢喜,莫不顶礼普贤菩萨,心生尊重,如见十方一切诸佛。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是时,以佛大威神力及诸菩萨信解之力、普贤菩萨本愿力故,自然而雨十千种云。
本愿 =
Pūrva-praṇidhāna,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所谓:种种华云、种种鬘云、种种香云、种种末香云、种种盖云、种种衣云、种种严具云、种种珍宝云、种种烧香云、种种缯彩云。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不可说世界六种震动;奏天音乐,其声远闻不可说世界;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不可说世界,令三恶趣悉得除灭,严净不可说世界,令不可说菩萨入普贤行、不可说菩萨成普贤行,不可说菩萨于普贤行愿悉得圆满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三涂/三途/三恶/三恶道/三恶趣 = 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尔时,普眼菩萨白佛言:“世尊,普贤菩萨是住大威德者、住无等者、住无过者、住不退者、住平等者、住不坏者、住一切差别法者、住一切无差别法者、住一切众生善巧心所住者、住一切法自在解脱三昧者。”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佛言:“如是,如是。
“普眼,如汝所说,普贤菩萨有阿僧祇清净功德,所谓:无等庄严功德、无量宝功德、不思议海功德、无量相功德、无边云功德、无边际不可称赞功德、无尽法功德、不可说功德、一切佛功德、称扬赞叹不可尽功德。”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尔时,如来告普贤菩萨言:“普贤,汝应为普眼及此会中诸菩萨众说十大三昧,令得善入,成满普贤所有行愿。
“诸菩萨摩诃萨说此十大三昧故,令过去菩萨已得出离,现在菩萨今得出离,未来菩萨当得出离。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ṣ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何者为十?一者、普光大三昧,二者、妙光大三昧,三者、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大三昧,四者、清净深心行大三昧,五者、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六者、智光明藏大三昧,七者、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八者、众生差别身大三昧,九者、法界自在大三昧,十者、无碍轮大三昧。
“此十大三昧,诸大菩萨乃能善入,去、来、现在一切诸佛已说、当说、现说。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若诸菩萨爱乐尊重,修习不懈,则得成就。
= 爱乐这种法门、尊重这种法门。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懈(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如是之人,则名为佛,则名如来,亦则名为得十力人,亦名导师,亦名大导师,亦名一切智,亦名一切见,亦名住无碍,亦名达诸境,亦名一切法自在。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大导师 =
Mahanayaka,佛菩萨之德号。以其能引导众生超越生死之险难,故称大导师。
“此菩萨普入一切世界,而于世界无所著;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
无所著 =
盖佛不着尘染,故称无所著。
“普入一切众生界,而于众生无所取;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普入一切身,而于身无所碍;
“普入一切法界,而知法界无有边。
“亲近三世一切佛,明见一切诸佛法,巧说一切文字,了达一切假名,成就一切菩萨清净道,安住一切菩萨差别行。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于一念中,普得一切三世智,普知一切三世法,普说一切诸佛教,普转一切不退轮,于去、来、现在一一世,普证一切菩提道;于此一一菩提中,普了一切佛所说。
三世智 = 如来十智之一。通达三世之佛智也。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此是诸菩萨法相门,是诸菩萨智觉门,是一切种智无胜幢门,是普贤菩萨诸行愿门,是猛利神通誓愿门,是一切总持辩才门,是三世诸法差别门,是一切诸佛示现门,是以萨婆若安立一切众生门,是以佛神力严净一切世界门。
法相 = 诸法一性殊相,殊别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
利(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善于[be good at]。)
“若菩萨入此三昧,得法界力无有穷尽,得虚空行无有障碍;得法王位无量自在,譬如世间灌顶受职。
受职灌顶/授职灌顶/受职 = 即菩萨自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
“得无边智,一切通达;得广大力,十种圆满;成无诤心,入寂灭际;大悲无畏,犹如师子;为智慧丈夫,燃正法明灯;一切功德叹不可尽,声闻、独觉莫能思议;得法界智,住无动际,而能随俗种种开演;住于无相,善入法相;得自性清净藏,生如来清净家;善开种种差别法门,而以智慧了无所有;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普摄众生,悉令清净;以方便智示成佛道,而常修行菩萨之行无有断尽;入一切智方便境界,示现种种广大神通。
诤(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无诤 = Araņa,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心性/自性 = Citta-prakrti,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
无所得/无所有 = 空之异名也。
“是故,普贤,汝今应当分别广说一切菩萨十大三昧,今此众会咸皆愿闻。”
五种藏 = 五种之如来藏。
|
|
如来藏
|
自性为藏之义。谓一切诸法皆不出于如来之自性,故说一切诸法为如来藏。
|
正法藏
|
因为藏之义。谓一切圣人之四念处等之正法皆取此性为境,故称此性为正法藏。
|
法身藏
|
至得为藏之义。谓一切圣人皆信乐正性,并因而得四德及过恒沙数等一切如来之功德,故称此性为法身藏。
|
出世藏
|
真实为藏之义。谓正性离世间法一切之过失而真实不坏,故称此性为出世藏。
|
自性清净藏
|
秘密为藏之义。谓一切法皆随顺于正性,则称为内,是正非邪,即为清净。反之,若诸法违逆此理,则称为外,是邪非正,名为染浊,故称自性清净藏。
|
三施 = 大智度论卷十一以财、法、无畏三种施为三施。
|
|
财施
|
自能持戒,不侵他人财物,又能以己之财施与他人。
|
法施/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
|
Dhar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
|
无畏施
|
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令其无畏。
|
二智 = 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
|
|
实智
|
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
|
权智/方便智
|
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
|
###菩萨十定之一《普光明三昧》
尔时,普贤菩萨承如来旨,观普眼等诸菩萨众而告之言:“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普光明三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法。
“何者为十?所谓:诸佛出现智无尽、众生变化智无尽、世界如影智无尽、深入法界智无尽、善摄菩萨智无尽、菩萨不退智无尽、善观一切法义智无尽、善持心力智无尽、住广大菩提心智无尽、住一切佛法一切智愿力智无尽。
=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于世的智慧,是无穷无尽。
= 菩萨教化众生,用神通变化的智慧,是无穷无尽。
= 菩萨知道一切世界虚妄如影,没有眞实。这种智慧,是无穷无尽。
影(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照射[radiate]。)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无尽法。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边心。
“何等为十?所谓:发度脱一切众生无边心;发承事一切诸佛无边心;发供养一切诸佛无边心;发普见一切诸佛无边心;发受持一切佛法不忘失无边心;发示现一切佛无量神变无边心;发为得佛力故,不舍一切菩提行无边心;发普入一切智微细境界,说一切佛法无边心;发普入佛不思议广大境界无边心;发于佛辩才起深志乐,领受诸佛法无边心;发示现种种自在身,入一切如来道场众会无边心。
受持 = Adhiṣṭhā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三昧差别智。
“何者为十?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西方入定东方起,南方入定北方起,北方入定南方起,东北方入定西南方起,西南方入定东北方起,西北方入定东南方起,东南方入定西北方起,下方入定上方起,上方入定下方起。
入定 = 入于禅定之意,即摄驰散之心,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
“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大三昧善巧智。
“何者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华,现身遍此莲华之上结跏趺坐,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亿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现百亿身,一一身入百亿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现百亿百亿菩萨修行,一一菩萨修行生百亿百亿决定解,一一决定解令百亿百亿根性圆满,一一根性成百亿百亿菩萨法不退业。
以(yǐ) = 用[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ṅ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然所现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无所错乱。
出起/起出/出离/出定 =
Vyutthana,为‘入定’之对称。出于禅定之意。即由入定状态恢复平常状态。
“佛子,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
由旬/俞旬/由延 = Yojana,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罗睺 = Rahu,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印度神话中的阿修罗之一,罗睺经常吞食日月,造成日蚀和月蚀。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佛子,彼阿修罗王虽化其身长十六万八千由旬,然亦不坏本身之相,诸蕴、界、处悉皆如本,心不错乱,不于变化身而作他想,于其本身生非己想,本受生身恒受诸乐,化身常现种种自在神通威力。
= 可是也不会破坏本来的身,他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和本来的身是一样的。
= 本来受生的身,常受一切诸乐。变化的身,时常现出种种的自在、种种的神通、种种的威力。
“佛子,阿修罗王有贪、恚、痴,具足憍慢,尚能如是变现其身;何况菩萨摩诃萨能深了达心法如幻,一切世间皆悉如梦,一切诸佛出兴于世皆如影像,一切世界犹如变化,言语音声悉皆如响,见如实法,以如实法而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净,了知身心无有实体,其身普住无量境界,以佛智慧广大光明净修一切菩提之行!
贪/贪欲/欲贪/欲欲/贪伺/贪毒 = Kāmacchanda,指对于世间欲乐的追求。佛教认为,贪欲会带来烦恼,因此列为五顺下分结之一;贪欲也会障碍一个人,使其无法解脱,因此列为五盖之一,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三不善根之一。
瞋恚/瞋怒/瞋/恚/怒 = Dveṣa,指愤怒、厌恶、侵略他人等。五盖之一,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三不善根之一。
痴/愚痴/邪见/无明 = Moha,所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具足住)。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三不善根之一。
憍(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心法 = Citta-dharma,宇宙万有可分成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即其一,指心王。唯一切万有若以色心二法分类时,则总合心王与心所,称为心法,相对于色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超过世间,远离世间,无能惑乱,无能映夺。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三世间/二世间
|
|||
三世间
|
二报
|
解释
|
|
二世间
|
器世间/国土世间/国土身
|
依报
|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
正报
|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
|
智正觉世间
|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
||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
“佛子,譬如比丘观察内身,住不净观,审见其身皆是不净。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厌作意/厌恶作意/不净想/不净业处/不净观 = 为对治于身起贪欲者,令修不净观,即观五蕴之色身充满不净。它与数息观,合称二甘露门,也是五停心观之一。不净观属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
|
|
观自身不净
|
修行者以组成自己身体的器官、体液、填充物等为观想对象。观身死、尸发胀、变青瘀、脓烂、腐朽、虫吃、骨锁等。
|
观他身不净
|
在墓园、森林或街道,观察尸体的腐败与分解过程。在禅修时,忆想起尸体的影像,以此进行禅修。
|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三昧,观察法身,见诸世间普入其身,于中明见一切世间及世间法,于诸世间及世间法皆无所著。
世间法 = 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烦恼)之法。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菩萨十定之二《妙光明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妙光明三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
“于一一世界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
“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
“一一光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色,
“一一色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
“一一世界中调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众生。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是诸世界种种不同,菩萨悉知,所谓:世界杂染、世界清净、世界所因、世界建立、世界同住、世界光色、世界来往;如是一切,菩萨悉知,菩萨悉入。
杂染 = 为‘清净’的对称,一切有漏法的总名。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因(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
“是诸世界亦悉来入菩萨之身,然诸世界无有杂乱,种种诸法亦不坏灭。
达磨/诸法/万法/法 = Dhar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佛子,譬如日出绕须弥山、照七宝山,其七宝山及宝山间,皆有光影,分明显现,
“其宝山上所有日影,莫不显现山间影中,
日影(rì yǐng) = 日光照射物体所成的阴影[shadows
cast by the sun]。
“其七山间所有日影,亦悉显现山上影中;
“如是展转,更相影现,或说日影出七宝山,或说日影出七山间,或说日影入七宝山,或说日影入七山间;
= 或者说日影出现于七宝山上,或者说日影出现于七宝山间。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但此日影更相照现,无有边际,体性非有,亦复非无,不住于山,不离于山,不住于水,亦不离水。
= 这个日影,不住在山上,也没有离开山。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妙光广大三昧,不坏世间安立之相,不灭世间诸法自性;不住世界内,不住世界外;于诸世界无所分别,亦不坏于世界之相;观一切法一相无相,亦不坏于诸法自性;住真如性,恒不舍离。
安立 = 即施设差别之义。亦即用语言、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反之,则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对之差别,不以语言、名相表示。
如来藏/佛性/如/真如/性/自性/自然/本性 = Prakṛti,事物的始终不变异之本质。
一相无相 =
真如实相之法乃寂灭平等,故称一相;又一相亦不可得,故称无相。
“佛子,譬如幻师善知幻术,住四衢道作诸幻事,于一日中一须臾顷,或现一日,或现一夜,或复现作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一年百年,随其所欲皆能示现城邑聚落、泉流河海、日月云雨、宫殿屋宅,如是一切靡不具足;不以示现经年岁故,坏其根本一日一时;不以本时极短促故,坏其所现日月年岁;幻相明现,本日不灭。
= 在一日之中,很短的时间内,或现一日长的时间,或现一夜长的时间。
= 随其所欲,无论什么形相,皆可变化出来。或者示现大城小邑,或者示现乡村聚落,或者示现泉流河海。
= 但不能因为他示现幻术之法,经过一年那样长时间的缘故,而把本来的一日一时破坏了。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ūr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岁(suì) = 岁星。即木星[Jupiter]。(年的别称[year]/年龄[age]/岁月;时光[time]。)
促(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此妙光广大三昧,现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
“其阿僧祇世界一一皆有地、水、火、风、大海、诸山、城邑、聚落、园林、屋宅、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宫、阿修罗宫、迦楼罗宫、紧那罗宫、摩睺罗伽宫,种种庄严皆悉具足。
= 这些阿僧祇世界中的每个世界,都有地水火风,又有大海和诸山。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
天众
<Deva>
|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
龙众/那伽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夜叉/药叉
<Yakṣa>
|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
迦楼罗/揭路荼
<Garuḍa>
|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
紧那罗/紧捺洛
<Kiṁnara>
|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
“欲界、色界、无色界,小千世界、大千世界,业行果报,死此生彼。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一切世间所有时节、须臾、昼夜、半月、一月、一岁、百岁、成劫、坏劫,杂染国土、清净国土、广大国土、狭小国土,于中诸佛出兴于世,佛刹清净,菩萨众会周匝围绕,神通自在,教化众生。
昼(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成劫 = Vivarta-kalpa,为四劫之一。据诸经论载,器世间全坏之终,由有情业之增上力故,生微风,成立风、水、金三轮,于金轮上生出诸海山洲(须弥山、七金山、四大洲等),为四王天、忉利天(此二天称地居天)、人类、傍生等之住处;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四天称空居天)等,又自空居天至无间地狱,有情次第降生。此等器世间、有情世间形成之时期,即称为成劫。
坏劫 = Samvarta-kalpa,为成、住、坏、空等四劫之一。即介于住劫与空劫间,世间转趋坏灭之时期。此时期分二十中劫,有情众生经最初之十九中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国土环境)空旷而住,至最后一中劫,器世间亦坏灭。器世间之破坏系由火、水、风等三大灾所次第破坏,相对于住劫时之小三灾,特称为大三灾。火灾由七个日轮出现而起,色界初禅天以下悉成灰烬;水灾由雨霖而起,第二禅天以下悉被浸没;风灾由风之相击而起,第三禅天以下悉被飘散。此火、风、水三大灾,亦称劫灾,然破坏仅至色界第三禅天以下,第四禅天以上不受破坏。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其诸国土所在方处,无量人众悉皆充满,殊形异趣种种众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去、来、现在清净业力出生无量上妙珍宝。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业力 = 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
“如是等事,咸悉示现,入一世界。
“菩萨于此普皆明见,普入普观,普思普了,以无尽智皆如实知,不以彼世界多故坏此一世界,不以此世界一故坏彼多世界。
= 菩萨对于前边所说种种的境界,普遍皆能明见,能普遍的进入,普遍的观察,普遍的思惟,普遍的明了。
= 菩萨不会因为彼世界多的缘故,而把此一世界破坏。也不会因为此世界一的缘故,而把彼多世界破坏。
“何以故?菩萨知一切法皆无我故,是名入无命法、无作法者;
无我 = Anātman,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无命 = Ajiva,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学说。即指命(灵魂)以外之一切总称,与‘命’并为构成字宙之二大要素。‘无命’之中,包括四大类,即:(一)物质(梵pudgala )。(二)法(梵dharma ),为运动之原理。(三)非法(梵adharma ),即静止之原理。(四)虚空(梵akasa ),即万有存在之场所。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菩萨于一切世间勤修行无诤法故,是名住无我法者;
“菩萨如实见一切身皆从缘起故,是名住无众生法者;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菩萨知一切生灭法皆从因生故,是名住无补伽罗法者;
补特伽罗/补伽罗/福伽罗 = 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菩萨知诸法本性平等故,是名住无意生、无摩纳婆法者;
摩纳婆/摩纳 = Manavaka,意译胜我。即毗纽天外道在有情身中所执着的胜妙之我。/意译为儒童、少年、仁童子、年少、年少净行、净持。即青年,又特指婆罗门之青年而言。
“菩萨知一切法本性寂静故,是名住寂静法者;
“菩萨知一切法一相故,是名住无分别法者;
“菩萨知法界无有种种差别法故,是名住不思议法者;
“菩萨勤修一切方便,善调伏众生故,是名住大悲法者。
“佛子,菩萨如是能以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知无数众生种种差别,见无数菩萨各各发趣,观无数诸佛处处出兴;彼诸如来所演说法,其诸菩萨悉能领受,亦见自身于中修行;然不舍此处而见在彼,亦不舍彼处而见在此,彼身、此身无有差别。
= 又见无数无量的菩萨,都发菩提心,趣向菩提位。
= 然而菩萨并没有离开自己所住的地方,而到其他地方去。他也不会舍弃其他世界,而归还所住的世界。在其他国土的身和在本来国土的身,没有什么分别。
领(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入法界故,常勤观察无有休息,不舍智慧无退转故。
入法界 =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
观/观察/内观/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 = Vipaśyanā,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三无漏学之慧学。
“如有幻师随于一处作诸幻术,不以幻地故坏于本地,不以幻日故坏于本日。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无国土现有国土,于有国土现无国土;于有众生现无众生,于无众生现有众生;无色现色,色现无色;初不乱后,后不乱初。
= 能在没有国土的地方,而现出有国土。
现(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菩萨了知一切世法悉亦如是,同于幻化。
世法 = 世谛之法,世间之法,因缘生之法,可毁之法。
幻化 = 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
“知法幻故,知智幻;
= 知道法是幻化不实的缘故,所以知道智慧也是幻化。
“知智幻故,知业幻;
作业/羯磨/业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知智幻、业幻已,起于幻智,观一切业。
= 知道智是虚幻,业是虚幻之后,又生起一种虚幻的智慧,来观察一切的业果。
“如世幻者,不于处外而现其幻,亦不于幻外而有其处。
= 好像世界的幻化一样,在这境界上就知是虚妄的;不是在境界的外边,而现出个虚幻;也不是在虚幻的外边,又有个实在处。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于虚空外入世间,亦不于世间外入虚空。
= 不是在虚空之外,另外找个世间;也不是在世间之外,另外找个虚空。虚空和世间,本来是一体。
虚空 = ākāśa,其特色是没有阻碍,没有实体,可以容纳色法在其中。四大种再加空界、识界,合称为六界。
“何以故?虚空、世间无差别故,住于世间亦住虚空。
“菩萨摩诃萨于虚空中,能见、能修一切世间种种差别妙庄严业,于一念顷悉能了知无数世界若成若坏,亦知诸劫相续次第;能于一念现无数劫,亦不令其一念广大。
= 大菩萨在虚空中,能见虚空即世间,世间即虚空。又能修行一切世间种种不同妙庄严业。
= 能在一念之间,现出无量无数劫,也不会令一念的时间,而广大增为长劫。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
“菩萨摩诃萨得不思议解脱幻智,到于彼岸;住于幻际,入世幻数,思惟诸法悉皆如幻;不违幻世,尽于幻智,了知三世与幻无别,决定通达,心无边际。
数(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尽(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
“如诸如来住如幻智,其心平等;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诸世间皆悉如幻,于一切处皆无所著、无有我所。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如彼幻师作诸幻事,虽不与彼幻事同住,而于幻事亦无迷惑;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法到于彼岸,心不计我能入于法,亦不于法而有错乱。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计(jì) = 从言,从十。“言”有数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算账;总计;计算[count;compute;calculate]。(商议;谋划[discuss;scheme]/考察;审核[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