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卷第三十八
 
九会
六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至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七处
他化自在天宫
如來放光
放眉间毫相光
会主
金刚藏菩萨
入定
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说法
十地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38卷而已
#叙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众说出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
 
###菩萨十地之八《不动地》
是时天王及天众,闻此胜行皆欢喜,为欲供养于如来,及以无央大菩萨,
(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一个人<>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雨妙华幡及幢盖,香鬘璎珞与宝衣,无量无边千万种,悉以摩尼作严饰。
(fān) = patākā,为旌旗的总称,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通常是以布制成,也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
(chuáng) = dhvajā/ketu,幢和幡都属于旌旗类,用途相当,而依形状作区别,汉地通常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幢的质料,不外乎绢布绸缎丝帛之类。也有用木、石等制成的,称为木幢、石幢等。
天女同时奏天乐,普发种种妙音声,供养于佛并佛子,共作是言而赞叹:
一切见者两足尊,哀愍众生现神力,令此种种诸天乐,普发妙音咸得闻。
= 一切众生都喜欢见到的,那位福具足、慧具足,福慧两样都圆满具足的,为天人之师的佛。
两足尊 = 佛的尊号,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足。
于一毛端百千亿,那由他国微尘数,如是无量诸如来,于中安住说妙法。
= 在佛一根毫毛的尖端,就有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微尘数的国土。
一毛端 = 极少之称。
一毛孔内无量刹,各有四洲及大海,须弥铁围亦复然,悉见在中无迫隘。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ài) = 狭窄;狭小[narrow]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
<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一毛端处有六趣,三种恶道及人天,诸龙神众阿修罗,各随自业受果报。
龙众/龙神 = 八部众之一。因其具有神力,故称龙神。或指龙王而言。
于彼一切刹土中,悉有如来演妙音,随顺一切众生心,为转最上净法轮。
刹土/ = Ketra,为刹多罗之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寺庙佛塔:古刹。宝刹。
刹中种种众生身,身中复有种种刹,人天诸趣各各异,佛悉知已为说法。
大刹随念变为小,小刹随念亦变大,如是神通无有量,世间共说不能尽。
普发此等妙音声,称赞如来功德已,众会欢喜默然住,一心瞻仰欲听说。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时解脱月复请言:今此众会皆寂静,愿说随次之所入,第八地中诸行相!
(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
= 助道法:三十七品助道法。
“大愿力所摄,如来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善清净深心思觉,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无性为性,初、中、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
= 自善力所持:也是他自己所修積的善業所成就的。
(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
后际 = 未来。
/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无生法忍/无生忍/不起法忍 = anutpattika-dhama-k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俗谛/世俗谛/世谛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如如/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 理的异名。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著,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喧诤,寂灭现前。
(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悉皆止息。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九次第定 = 九种不同的禅定修行境界,为四禅八定与灭尽定的合称。佛教认为,四禅八定是外道与佛教共有的禅定境界,而灭尽定为佛教独有。在九次第定中,以第四禅是最适合得到无漏智的禅定。
四禅
四禅八定
#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
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无色定/四空定
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灭定/灭尽定/想受灭尽定/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
#佛教独有
nirodha-samāpatti,灭尽定属于无心三昧,类似于无想定,在这种三昧中,思想停止,心与心所都没有活动。其外在的表现趋近于死亡,只剩下体温及细微的呼吸。
#此唯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修行者可证得。
#经量部认为,在灭尽定中,只除去受、想二蕴,仍存有细微意识。
#八解脱与九次第定之一。
 
“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
无功/无功用 = An-abhoga,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
(wù) = 致力,从事[be engaged in](谋求[seek]/事业;事务[affairbusiness])
“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渡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
 
三漏/三有漏 = Traya asravah,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四流 = Āśraya,即烦恼、结缚,反义字为无漏。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欲漏/欲有漏
Kamasrava,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为烦恼之异称。由欲而起烦恼,称为欲漏。
有漏
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见漏
指三界之见惑。
无明漏
Avidyasrava,指令有情流注于三界之烦恼。无明乃三有生死之根本,能令众生轮回于生死,无法出离,故称无明漏。
 
二行 = 二种心行。
见行/见惑/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推理多者曰见行。为五种恶见的合称,包括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爱行/爱惑
爱欲之情多者曰爱行。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
“此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重视[pay attention to])
 
“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
法水/法流 = 比喻佛教正法之传承相续有如川河之流。后来演而意味师资相承之法门、流派等系统。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
觉观/寻伺 = 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
“‘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 你应当常常记得往昔所发的誓愿。
誓愿(shì yuàn) = 立誓时表示的心愿[unyielding desire]
“‘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
真如/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法性 = dhar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无分别法 = 诸法实相之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无分别法。
“‘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亦无有量;汝今宜应成就此事。
= 诸佛的应化国土也是无量。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
(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
“‘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
= 无量转,转一切法。
“‘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
如实 = 真如实相的简称。真如与实相,同体异名,约于假谛之妙有而曰实相,约于空谛之一如而云真如。
 
“佛子,诸佛世尊与此菩萨如是等无量起智门,令其能起无量无边差别智业。
(qǐ) = 由躺而坐;由坐而立[stand up](开始;开端[startbegin])
“佛子,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
= 假若十方诸佛不给第八地的菩萨,启发智慧的法门;那么,菩萨就会即时证入究竟涅槃,而放弃利益众生的善业功德了。
“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于一念顷所生智业,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修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罗分,算数分,譬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 菩萨就在一动念之间,能生起一切智慧的业力。这种智力如果与从初地到七地中各地所修的功德行门相较量,那是百分也及不上此地,八地所生起的智慧的一分。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歌罗/迦罗 = Kala,乃极微数量之名称。或指月亮直径的十六分之一。
优波尼沙陀/邬波尼杀昙 = Upanisad,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
“何以故?佛子,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受生、无量净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入无量法门,具无量神通,有无量众会道场差别,住无量身、语、意业集一切菩萨行,以不动法故。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
= 以未入海时航行的速度,恐怕经过百年,也及不上现在一日所行的路程。
(gōng) = 功绩,功业;功劳[meritorious serviceexploitachievementheroic achievement](事情;工作[work])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无功用智 = 于小乘,谓发有漏、无漏之智,非由加行而得任运自在。于大乘,指八地以上之菩萨,不借加用之功,自然契于真性之智。
 
“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行境。
= 无功用的觉悟智慧。
“所谓:观世间成,观世间坏;由此业集故成,由此业尽故坏。
= 好像观察这个世界是怎样成就的,又观察这世界又是怎样毁坏的。这成坏的因素,都是由于众生所造的善恶业集聚而成。
作业/羯磨/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几时成?几时坏?几时成住?几时坏住?皆如实知。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水、火、风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微尘细相、差别相、无量差别相。
 
四大/四大种/四界/大种 = 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唯以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通一切色法,故名大。
地大/地界
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
水大/水界
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
火大/火界
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
风大/风界
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为风大。
 
“随何世界中所有微尘聚及微尘差别相,皆如实知;随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所有宝物若干微尘,众生身若干微尘,国土身若干微尘,皆如实知。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三世间/二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器世间/国土世间/国土身
依报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正报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知众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尘成,知地狱身、畜生身、饿鬼身、阿修罗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尘成,得如是知微尘差别智。
= 又知道众生中的大身是多少微尘所成的,众生中的小身又是多少微尘所成的。
“又知欲界、色界、无色界成,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坏,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得如是观三界差别智。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佛子,此菩萨复起智明,教化众生。
“所谓:善知众生身差别,善分别众生身,善观察所生处;随其所应而为现身,教化成熟。
/观察/内观/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 = Vipaśyanā,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三无漏学之慧学。
(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此菩萨于一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以智光明普现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普于其中示现受生。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此菩萨成就如是智慧故,于一佛刹其身不动,乃至不可说佛刹众会中悉现其身。
众会 = 诸众之会合也。
“佛子,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于彼佛国众会之中而现其身。
= 随着一切众生,身所欢喜的,心所信解的,种种不同的情形。
“所谓:于沙门众中示沙门形,婆罗门众中示婆罗门形,刹利众中示刹利形;如是,毗舍众、首陀众、居士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化乐天众、他化自在天众、魔众、梵众,乃至阿迦尼吒天众中,各随其类而为现形。
沙门 = Śrama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
阿迦尼吒/色究竟天/有顶/有顶天 = Akanistha,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varo varnah,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
婆罗门/婆罗门种/梵志/梵种/梵志种/
Brāhma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刹利/刹利种/刹帝利
Katr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毗舍/吠舍
Vesa,译曰商。
首陀/首陀罗
Śūdra,农人奴隶。
 
“又应以声闻身得度者,现声闻形;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现辟支佛形;应以菩萨身得度者,现菩萨形;应以如来身得度者,现如来形。
“佛子,菩萨如是于一切不可说佛国土中,随诸众生信乐差别,如是如是而为现身。
 
“佛子,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
= 这位八地菩萨,他虽然不时随缘示现种种身相,但在他的意念里,根本没有身相存在。
“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此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
“又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
“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
“随诸众生所乐不同,则于此身现如是形。
“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无色身,
“又知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网差别相,
= 普入相:或者是普入一切的國土形相。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知业报身假名差别,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假名差别,
/假名 = Prajnapti,意指假他而得之名。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
“知如来身有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实决择相、果行所摄相、世间出世间差别相、三乘差别相、共相、不共相、出离相、非出离相、学相、无学相,
= 菩薩又知道智慧之身的各種不同的形相。
(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料想[think of])
= Saskāra,为十二因缘第二支,五蕴之一。十二因缘中的行支,则是指由无明而生起的感召,能引起因果报应的身、口、意等“业”,亦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
三乘 =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四沙门果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rotāpanna>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āgāmi>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四果
阿罗汉
<Arhat>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无学道
无学
 
“知法身平等相、不坏相、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众生非众生法差别相、佛法圣僧法差别相,
= 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就是教法。随所化众生的根性相应,谓之随时。理本无言,随着世俗假借一些假名来说明它的差别相。
(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上僧/圣僧 = 指开悟且德高望重之僧,后转指于斋堂上座所安置之圣僧像而言。
 
三宝
#triratna/ratna-traya
#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
佛宝<Buddha>
一切之佛陀。
法宝<Dharma>
佛陀所说之教法。
僧宝<Sangha/Samgha >
随其教法而修业者。
 
“知虚空身无量相、周遍相、无形相、无异相、无边相、显现色身相。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 法自在:无边法门的妙用,对众生根机宣说教化。
(mìng) = 指派;发号[order](命令;政令;教令[order]/性命,寿命[lifelifetime])
(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 Dharma,法者梵云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得此十自在故,则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广大智者、无能坏智者。
“此菩萨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毕竟无过失身业、无过失语业、无过失意业。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口业/语业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身、语、意业随智慧行,般若波罗蜜增上,大悲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别,善起大愿,佛力所护,常勤修习利众生智,普住无边差别世界。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佛子,举要言之:菩萨住此不动地,身、语、意业诸有所作,皆能积集一切佛法。
“佛子,菩萨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烦恼不行故;
“得善住胜心力,不离于道故;
“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众生故;
“得善住大慈力,救护一切世间故;
“得善住陀罗尼力,不忘于法故;
“得善住辩才力,善观察分别一切法故;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得善住神通力,普往无边世界故;
“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
“得善住波罗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
波罗密/波罗蜜/波罗蜜多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得如来护念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前故。
“此菩萨得如是智力,能现一切诸所作事,于诸事中无有过咎。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三心 = 指三种心。
至诚心
真实愿净土之心。
#极诚恳、极真实的心。
深心/深信
#Adhyasaya
深愿净土之心。
#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
#求生极乐世界的心很深刻、很强烈。
回向发愿心
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
#把所修的功德完全回转趋向于往生极乐世界之愿心上。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佛子,此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无能沮坏故;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名为不退转地,智慧无退故;
“名为难得地,一切世间无能测故;
(cè) = 度量水的深浅。度量;测量[measure]
“名为童真地,离一切过失故;
(tóng) = 男奴仆[boy servant](小孩。年幼未成年的人[child])
(zhēn) = 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旧时所谓仙人[the Immortal <in Taoism>](本性;本原[natural property]/真诚;诚实,情感真切[absolutesincerity])
“名为生地,随乐自在故;
“名为成地,更无所作故;
(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accomplishsucceed]
“名为究竟地,智慧决定故;
/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名为变化地,随愿成就故;
“名为力持地,他不能动故;
(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名为无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功用地 = 指初地至七地之菩萨阶位。于菩萨各种修行阶段中,初地以上,至第七地之菩萨,虽已证得真如,犹须加行用功,故称功用地;而八地以上之菩萨,无须再藉加功用行,自然功德增进,则称无功用地。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常为如来之所护念,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诸身差别,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成正觉。
(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执金刚神/金刚手/密迹金刚/大力金刚神/金刚力鬼神/金刚力士 = 手执金刚杵的力士,为天界的守卫,是佛的侍从。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wèi) = 保卫;防护[defend](卫士,保镖[bodyguard])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佛子,菩萨如是入大乘会,获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知世界差别,示现一切诸大功德,随意自在,善能通达前际,后际,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境界,于无量国土修菩萨行,以能获得不退转法,是故说名住不动地。
= 常能参入诸大菩萨的大乘法会。
 
“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现见无量诸佛,恒不舍离承事供养。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此菩萨于一一劫、一一世界,见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一切资生悉以奉施。
“于诸佛所得于如来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别等无量法明;若有问难世界差别如是等事,无能屈者。
= 接受到各个世界无量佛法和智慧的光明。
法藏/佛法藏/如来藏 = 法,谓法性;藏,为含藏。意指如来藏中含摄无量之妙德。
问难(wèn nàn) = 反复辩难[query and argue again and again;test with difficult questions]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如是经于无量百劫、无量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增明净。
“譬如真金治作宝冠,置阎浮提主圣王顶上,一切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灭众生烦恼黑暗,善能开阐智慧门故。
(guān) = 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帽子[hat](戴;戴帽子[put on a cap or hat]/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champion])
(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 = Cakravartin,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金轮王
统治四大部洲。
银轮王
统治三部洲。
铜轮王
统治二部洲。
铁轮王
统治一部洲。
 
“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运慈心,普放光明,满千世界;此地菩萨亦复如是,能放光明,照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令诸众生灭烦恼火而得清凉。
世界主 = 指世界之主。佛经中每谓世界有一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大小之类别,而谓每一世界各有其主,如初禅天之梵王,为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第二禅天之梵王,为小千世界之主;第三禅天之梵王,为中千世界之主;第四禅天之大梵王,为大千世界之主。
梵天/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 = Brahmā/Mahā-brahmā,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梵,意译清净、离欲。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是名略说诸菩萨摩诃萨第八不动地;若广说者,经无量劫不可穷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胜自在,善说诸义,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若有问难世界差别,无能退屈。
= 演说三乘无有穷,慈光普照除众惑。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依止 = 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
“此菩萨若以发起大精进力,于一念顷,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七地修治方便慧,善集助道大愿力,复得人尊所摄持,为求胜智登八住。
= 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大愿力所摄。
人尊 = 乃对佛之尊称。意为人中之尊。
“功德成就恒慈愍,智慧广大等虚空,闻法能生决定力,是则寂灭无生忍。
= 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
“知法无生无起相,无成无坏无尽转,离有平等绝分别,超诸心行如空住。
= 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无性为性,初、中、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犹如虚空。
心行 = 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
“成就是忍超戏论,甚深不动恒寂灭,一切世间无能知,心相取著悉皆离。
= 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著。
“住于此地不分别,譬如比丘入灭定,如梦渡河觉则无,如生梵天绝下欲。
=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悉皆止息。
= 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渡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
= 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
(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
“以本愿力蒙劝导,叹其忍胜与灌顶,语言我等众佛法,汝今未获当勤进。
= 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
汝虽已灭烦恼火,世间惑焰犹炽然,当念本愿度众生,悉使修因趣解脱。
= ‘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
= ‘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
“如是人天所应供,与此智慧令观察,无边佛法悉得成,一念超过曩众行。
(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菩萨住兹妙智地,则获广大神通力,一念分身遍十方,如船入海因风济。
= 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
(zī) = 草木茂盛[grow](这个,此[this]/这里[here])
(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
“心无功用任智力,悉知国土成坏住,诸界种种各殊异,小大无量皆能了。
= 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行境。所谓:观世间成,观世间坏;由此业集故成,由此业尽故坏。
=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水、火、风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微尘细相、差别相、无量差别相。
(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三千世界四大种,六趣众生身各别,及以众宝微尘数,以智观察悉无余。
= 随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所有宝物若干微尘,众生身若干微尘,国土身若干微尘,皆如实知。
“菩萨能知一切身,为化众生同彼形,国土无量种种别,悉为现形无不遍。
= 善知众生身差别,善分别众生身,善观察所生处;随其所应而为现身,教化成熟。
“譬如日月住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住于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复然。
= 于一佛刹其身不动,乃至不可说佛刹众会中悉现其身。
“随其心乐各不同,一切众中皆现身,声闻独觉与菩萨,及以佛身靡不现。
= 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于彼佛国众会之中而现其身。
= 又应以声闻身得度者,现声闻形;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现辟支佛形;应以菩萨身得度者,现菩萨形;应以如来身得度者,现如来形。
“众生国土业报身,种种圣人智法身,虚空身相皆平等,普为众生而示作。
= 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十种圣智普观察,复顺慈悲作众业,所有佛法皆成就,持戒不动如须弥。
= 菩萨他用十种的圣妙智慧,普遍观察各类众生的根性。
“十力成就不动摇,一切魔众无能转,诸佛护念天王礼,密迹金刚恒侍卫。
= 菩萨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常为如来之所护念,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
“此地功德无边际,千万亿劫说不尽,复以供佛善益明,如王顶上庄严具。
= 所有善根转增明净。
= 譬如真金治作宝冠,置阎浮提主圣王顶上,一切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灭众生烦恼黑暗,善能开阐智慧门故。
(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菩萨住此第八地,多作梵王千界主,演说三乘无有穷,慈光普照除众惑。
= 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胜自在,善说诸义,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若有问难世界差别,无能退屈。
“一念所获诸三昧,百万世界微尘等,诸所作事悉亦然,愿力示现复过是。
= 此菩萨若以发起大精进力,于一念顷,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菩萨第八不动地,我为汝等已略说,若欲次第广分别,经于亿劫不能尽。”
 
###菩萨十地之九《善慧地》
说此菩萨八地时,如来现大神通力,震动十方诸国土,无量亿数难思议。
一切知见无上尊,其身普放大光明,照耀彼诸无量土,悉使众生获安乐。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无上尊 = 为佛之尊称。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故称无上尊。
菩萨无量百千亿,俱时踊在虚空住,以过诸天上妙供,供养说中最胜者。
= 以超过诸天的上妙饮食,供养于十方诸佛,供养说法最妙的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大自在王自在天,悉共同心喜无量,各以种种众供具,供养甚深功德海。
= 每个人都以种种不同的上好供养品,供养十方诸佛。因为供养佛的功德之大,大到无有边际,其深有如大海不见底。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Akaniṣṭha> = Maheśvara,即湿婆神,原为印度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阿迦尼吒,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Parinirmita-vaśavar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复有天女千万亿,身心欢喜悉充遍,各奏乐音无量种,供养人中大导师。
是时众乐同时奏,百千万亿无量别,悉以善逝威神力,演出妙音而赞叹: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a,如实去往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之义。为佛十号之一。
寂静调柔无垢害,随所入地善修习,心如虚空诣十方,广说佛道悟群生。
天上人间一切处,悉现无等妙庄严,以从如来功德生,令其见者乐佛智。
= 这种无上微妙的境界,是从诸佛无边的功德所显出的。
(yǐ) = [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不离一刹诣众土,如月普现照世间,音声心念悉皆灭,譬犹谷响无不应。
(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若有众生心下劣,为彼演说声闻行;若心明利乐辟支,则为彼说中乘道。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若有慈悲乐饶益,为说菩萨所行事;若有最胜智慧心,则示如来无上法。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譬如幻师作众事,种种形相皆非实,菩萨智幻亦如是,虽现一切离有无。
(huàn) = 惑乱[mislead](假象;虚幻,虚无[unrealimaginaryillusory])
如是美音千万种,歌赞佛已默然住。解脱月言今众净,愿说九地所行道!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无量智思量观察,欲更求转胜寂灭解脱,复修习如来智慧,入如来秘密法,观察不思议大智性,净诸陀罗尼三昧门,具广大神通,入差别世界,修力、无畏、不共法,随诸佛转法轮,不舍大悲本愿力,得入菩萨第九善慧地。
思量(sī liang) = 思索[consider]/放在心上;惦记[turn sth. over in ones mind]
本愿 = Pūrva-praidhāna,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思议不思议法行、定不定法行、声闻独觉法行、菩萨行法行、如来地法行、有为法行、无为法行。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无记 = Avyākta,意为无法分辨。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将所有事物都区分为善、恶与无记三性。
无漏 = Anāśrava,意指不会带来烦恼的事物。漏(Āśrava),意为渗漏、流出,是烦恼的异名。佛教中,将一切法,分为有漏与无漏两种特性,具备无漏特色的法,称为无漏法,即是指不会让人升起贪、恚的法。
世间法 = 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烦恼)之法。
菩提道/出世间道/出世间法 = 指出离有为迷界之道。乃除灭烦恼、趣向涅槃之无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说之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有为法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因缘和合
非因缘和合
有生有灭
无生无灭
轮回世间的法
涅槃境界的法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凡人的体验
贤圣的体验
 
“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心稠林、烦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乐欲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续稠林、三聚差别稠林。
(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稠林 = gahana,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
(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随眠 = Anuśaya,“烦恼”之异名,但烦恼的意涵较广(包含烦恼现行与烦恼随眠,但通常多指烦恼现行),潜伏在内心深处如影“随”形,幽微难知如“眠”,故称为“随眠”。
 
三聚 = 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
正定聚
必定证悟者。
邪定聚
毕竟不证悟者。
不定聚
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不证悟也。
 
“此菩萨如实知众生心种种相,所谓:杂起相、速转相、坏不坏相、无形质相、无边际相、清净相、垢无垢相、缚不缚相、幻所作相、随诸趣生相;如是百千万亿乃至无量,皆如实知。
= 第九善慧地的菩萨,他是眞实知道众生的心,由于各个思想不同的缘故,表示出来相状就有种种不同。
= 速转相:由这种妄想很快又转到另外一种妄想,满脑子里都是妄想,快速的转来转去,无一刻暂停。
(zá) = 五彩相合[multicoloured](混合;搀杂[mixmingle]/驳杂不纯[heterogeneousmixed]/各种[various])
(xíng) = 样子[shapeform](形体,实体[body])
 
缚结/ = Bandhana,与结、漏的意义相近,为烦恼的异名。佛教中将缚分为三大类,称三缚,即贪缚、瞋缚、痴缚三者。
贪缚
引取之心,称为贪。众生于五尘可意之境,贪染生着,起诸惑业,因被缠系,不得解脱。
瞋缚
忿怒之心,称为嗔。众生于五尘违意之境,忿怒生嗔,起诸惑业,因被缠系,不得解脱。
痴缚
迷惑之心,称为痴。众生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缠系不息,不得解脱。
 
“又知诸烦恼种种相,所谓:久远随行相、无边引起相、俱生不舍相、眠起一义相、与心相应不相应相、随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别相、爱见痴慢如箭深入过患相、三业因缘不绝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 无边引起相:烦恼是无边、无际、无量的,又多又广,随时随地,因一点小事引起了烦恼,于是就引出许多不如意的事。
= 眠起一义相:「眠」是随眠烦恼。「起」是现行。
相应心 = 迷妄之识为相应心,真如(宇宙之根本理体)之自性清净心(根本识)则为不相应心。
爱见 = 执着于人而起爱也。/又,爱与见二种之烦恼也。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如贪欲嗔恚等为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为迷理之惑。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烦恼(心之迷惑)生起时有二种型态,故大别烦恼为二。后者之性质强烈,但容易断除,而前者性质微细,反而极难断。
俱生起/俱生
Sahaja,与生俱来之先天性烦恼。
分别起
Parikalpasamutthita,因邪教、邪师等外部势力,或自己不当之推理分别所起之后天性烦恼。
 
“又知诸业种种相,所谓:善不善无记相、有表示无表示相、与心同生不离相、因自性刹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报无报相、受黑黑等众报相、如田无量相、凡圣差别相、现受生受后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 有表示无表示相:有表示的是有形体的相,无表示的是无形体的相。
= 受黑黑等众报相:黑黑是指在地狱,或在恶趣,或在畜生饿鬼的趣中。
= 如田无量相:众生所造的业,好像田网一样多,所成的相,也是各个不同。
= 凡圣差别相:凡夫与圣人的业报不同,所现的相就不同。
= 乘非乘定不定相:「乘」是大乘小乘的相。「非乘」是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的相。「定」是一切修行人的相。「不定」是那些不修行人的相。
(biǎo) = 外衣[coat](外面<与“里”相对>[outsidesurface]/设立标记;标出,标明[mark])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三时业/三时报业/三报业/三定业/三业 = 根据异熟业受报的时间顺序先后而做出的分类。
顺现法受业/现受
指的是在此生造作业,业果在这一生就出现。
顺次生受业/生受
为在此生造作业,而业果在下一生才成熟。
顺后次受业/后受
则是在此生造作业,但业果在第三生之后才成熟。
 
“又知诸根软中胜相、先际后际差别无差别相、上中下相、烦恼俱生不相离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调柔相、随根网轻转坏相、增上无能坏相、退不退差别相、远随共生不同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 九地菩萨又能知道众生的诸根,有俱生的差别,有的根性聪明,有的下劣,软就是下劣。
= 先际相是过去世的相,后际相是未来世的相。
= 远随共生不同相:远随是说从无始以来随业共生不同的相。
(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
(shú) = 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cooked](表示程度深[deeply])
 
三不退
天台圆教
法相大乘
位不退
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
自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
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虽识观成就,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谓之位不退。
行不退
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
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
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于利他之行不退失,谓之行不退。
念不退
于正念不退转也。
初住已上为念不退。
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海,谓之念不退。
#天台一家,自别教之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此间断见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也。自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终为行不退,此间破尘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也。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断无明之惑,而不失中道之正念也。如配之于圆教,则自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初住已上为念不退。
 
“又知诸解软中上、诸性软中上、乐欲软中上;皆略说乃至八万四千。
(ruǎn) = 柔软。质地不硬,与“硬”相对[softflexiblesupple](形容人体柔弱无力[weakfeeble])
“又知诸随眠种种相,所谓:与深心共生相、与心共生相、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久远随行相、无始不拔相、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相违相、三界相续受生系缚相、令无边心相续现起相、开诸处门相、坚实难治相、地处成就不成就相、唯以圣道拔出相。
= 开诸处门相:是开十二处。
= 地处成就不成就相:就是说在诸地时能否成就该地的果位,或者不能成就该地的果位的相。
(bá) = 拔起,拔出[pull outpull up](突出;超出[stand out])
 
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奢摩他 = Śamatha,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么地/三昧地 = Samādhi,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定/禅那 = Dhyāna,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 Vipaśyanā,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三摩钵底 = Samāpatti,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又知受生种种相,所谓:随业受生相、六趣差别相、有色无色差别相、有想无想差别相、业为田爱水润无明暗覆识为种子生后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离相、痴爱希求续有相、欲受欲生无始乐著相、妄谓出三界贪求相。
= 业就像一块田地,痴爱就像水一样滋润着这块田。
= 欲受欲生无始乐著相:想再有来生,受生不已,这种无始以来就执着的贪爱相。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痴爱 = 愚痴与贪爱。愚痴为父,贪爱为母,而生一切之烦恼恶业。
“又知习气种种相,所谓:行不行差别相、随趣熏习相、随众生行熏习相、随业烦恼熏习相、善不善无记熏习相、随入后有熏习相、次第熏习相、不断烦恼远行不舍熏习相、实非实熏习相、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相。
= 随入后有熏习相:随着所种的因,结应得的果。
= 实非实熏习相:实是眞实的,修菩萨道,求无上正觉的眞实智慧。非实是不眞实的这种熏习所现的相。
(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三世十二因缘 – 缘觉乘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又知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谓:正见正定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深著邪法邪定相、习行圣道正定相、二俱舍不定相。
八邪 = 为八正道之相反: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正性 = 即涅槃、圣道等,其性正纯而不邪曲。
出世道/圣道 = 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指八圣道支、八正道。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五逆罪/五逆/五无间罪/五无间业/五不救罪
#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破僧
#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五根 = 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信根
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精进根
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念根
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定根
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慧根
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佛子,菩萨随顺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调伏,令得解脱。
 
“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一切行处,智随行故,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所行有异、诸聚差别,亦随受生、烦恼、眠、缚、诸业习气而为说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于其乘而得解脱。
 
“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四辩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
“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
自相/自性/自然 = Svalakaa,为‘共相’之对称。指个别的法,与其他法不同的形相。自相是各个法,外显、能被观察到的特征,而其内在性质,为自性。世间一切的事物,皆可以被概称为法。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六相 = 指华严经、十地经所说万有事物所具足之六种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
总相
华严宗谓一缘起之法必具多德,如一屋舍含摄椽、瓦等,是为总相。
别相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椽、瓦等各各不同,是为别相。
同相
谓万法诸缘和合而成一缘起之法,虽多义而互不相违;如柱、椽、梁、瓦等之和合而成屋舍,系合力而不相违背。
异相
指一切诸法各各相异之状态。如瓦、石、柱、椽、梁等形状各异,为异相;又瓦、石、柱、椽、梁等和合成屋舍,乃合力而不相背,故称同相。
成相
由诸缘而成一缘起之法,是为成相;譬如屋舍,由椽瓦等而成。
坏相
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法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别;辞无碍智,于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于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
= 知道现在世诸法的不同之处。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别;义无碍智,知义差别;辞无碍智,随其言音说;乐说无碍智,随其心乐说。
“复次,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义无碍智,以比智知差别如实;辞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
法智 = Dharma-jñā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等同[be equal to]/比较;考校,核对[comparecontrast])
比智/未知智/无生智/类智 = Anvaya-jnana,观察色界、无色界诸行之四谛,而断其烦恼之无漏智慧。
第一义智 = 指究极绝对之智慧。即于‘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之究竟佛智。金刚喻定,系指犹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动,而能断破一切烦恼之禅定,乃等觉菩萨所证之禅定。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世间智/世智/世俗智
Laukika-j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出世间智
Lokottara-j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出世间上上智
Lokottaratama-j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复次,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义无碍智,知蕴、界、处、谛、缘起善巧;辞无碍智,以一切世间易解了美妙音声、文字说;乐说无碍智,以转胜无边法明说。
十八界 = Astādaśa dhātavah,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入处/十二处 = Āyatana,缘生心心所法的一切境可分为所依六内处和所缘六外处,合称十二处(梵语:Dvadasayatanani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五阴/五蕴/五众 = 为「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义无碍智,知诸乘差别性;辞无碍智,说一切乘无差别;乐说无碍智,说一一乘无边法。
= 菩萨演说每一乘,都有无边的方法。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十地分位义差别;辞无碍智,说地道无差别相;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无边行相。
//取相/相貌/行相 = ākāra,指事物的外显形状、形态,也可以用来指心识对于外界的取境而产生的影像。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义无碍智,知种种时、种种处等各差别;辞无碍智,说成正觉差别;乐说无碍智,于一一句法无量劫说不尽。
= 知道在种种不同的时劫,和在不同的国土里成正觉。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转法轮,一切智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心、行、根、解、差别音声;辞无碍智,随一切众生行,以如来音声差别说;乐说无碍智,随众生信解,以如来智清净行圆满说。
 
“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无碍智,得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如是等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得圆满,以百万阿僧祇善巧音声辩才门而演说法。
(wēi) = 畏惧[fear]。通“畏”。(威力;威风[mightpower]/尊严,威严[dignity])
“此菩萨得如是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已,于无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已不忘,以无量差别门为他演说。
= 他能用无量不同的方法,随时可以为其他人演说。
“此菩萨初见于佛,头顶礼敬,即于佛所得无量法门;此所得法门,非彼闻持诸大声闻,于百千劫所能领受。
= 不是那些声闻圣者,大阿罗汉们所能在百千劫的时间内,听闻佛法所能领悟得到的。
四大弟子/四大声闻 = 指受佛敕,不入涅槃,永住世间护持教法,饶益有情,令彼等得胜果报之四大阿罗汉,然诸经论所举之名称不一。/指法华会座中,受佛授记之四声闻,即迦叶、须菩提、目犍连、迦旃延等四大第子。
(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如是无碍智,坐于法座而说于法;大千世界满中众生,随其心乐差别为说;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其余众会威德光明无能与比。
法坐/法座 = 指佛说法之座。
受职灌顶/授职灌顶/受职 = 即菩萨自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
“此菩萨处于法座,欲以一音,令诸大众皆得解了,即得解了;
“或时欲以种种音声,令诸大众皆得开悟;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
“或时心欲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
“或时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
“或时心欲发一言音,周遍法界,悉令解了;
“或时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灭;
“或时心欲一切世界箫、笛、钟、鼓及以歌咏,一切乐声皆演法音;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zhōng) = 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中空,敲时发声[bell]
“或时心欲于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别,皆悉具足;
“或时心欲令不可说无量世界地、水、火、风四大聚中所有微尘,一一尘中皆悉演出不可说法门。
“如是所念,一切随心,无不得者。
 
“佛子,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心乐,各得欢喜。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shì) = 脱掉,解下[take offunfasten](解释[explain]/释放;赦免[releasepardon]
“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满中众生,菩萨皆能随其心乐、随根、随解而为说法,承佛神力广作佛事,普为一切作所依怙。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佛子,此菩萨复更精进,成就智明。
“假使一毛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众会,一一众会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众生,一一众生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性、欲,彼诸佛随其性、欲各与法门;如一毛端处,一切法界处悉亦如是。
“如是所说无量法门,菩萨于一念中悉能领受,无有忘失。
 
“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恒见诸佛,未曾舍离。
(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一一劫中见无量佛、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于诸佛所种种问难,得说法陀罗尼,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譬如真金,善巧金师用作宝冠,转轮圣王以严其首,四天下内一切小王及诸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此第九地菩萨善根亦复如是,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与等。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远之处悉能照耀,除其黑暗;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出光明照众生心,烦恼黑暗皆令息灭。
(yōu) = 遮蔽[conceal](昏暗;阴暗[dusky]/深邃[deep])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力波罗蜜最胜;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若广说者,于无量劫亦不能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统理,自在饶益,能为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别演说波罗蜜行;随众生心,所有问难无能屈者。
(tǒng) = 丝的头绪[main threads of silk](主管;率领[command])
(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无量智力善观察,最上微妙世难知,普入如来秘密处,利益众生入九地。
=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无量智思量观察。
“总持三昧皆自在,获大神通入众刹,力智无畏不共法,愿力悲心入九地。
= 净诸陀罗尼三昧门,具广大神通,入差别世界,修力、无畏、不共法,随诸佛转法轮,不舍大悲本愿力,得入菩萨第九善慧地。
“住于此地持法藏,了善不善及无记,有漏无漏世出世,思不思议悉善知。
= 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思议不思议法行。
“若法决定不决定,三乘所作悉观察,有为无为行差别,如是而知入世间。
= 定不定法行、声闻独觉法行、菩萨行法行、如来地法行、有为法行、无为法行。
“若欲知诸众生心,则能以智如实知,种种速转坏非坏,无质无边等众相。
= 此菩萨如实知众生心种种相,所谓:杂起相、速转相、坏不坏相、无形质相、无边际相。
“烦恼无边恒共伴,眠起一义续诸趣,业性种种各差别,因坏果集皆能了。
= 又知诸烦恼种种相,所谓:久远随行相、无边引起相、俱生不舍相、眠起一义相、与心相应不相应相、随趣受生而住相。
= 又知诸业种种相,所谓:善不善无记相、有表示无表示相、与心同生不离相、因自性刹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
“诸根种种下中上,先后际等无量别,解性乐欲亦复然,八万四千靡不知。
= 又知诸根软中胜相、先际后际差别无差别相、上中下相。
= 又知诸解软中上、诸性软中上、乐欲软中上;皆略说乃至八万四千。
“众生惑见恒随缚,无始稠林未除翦,与志共俱心并生,常相羁系不断绝。
= 又知诸随眠种种相,所谓:与深心共生相、与心共生相、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久远随行相、无始不拔相。
(jiǎn) = 初生的羽毛[first feather](同“剪”。剪整齐[cuttrim])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jī) = 马笼头[bridle](系,捆绑;束缚,拘束[bindrestrain])
“但唯妄想非实物,不离于心无处所,禅定境排仍退转,金刚道灭方毕竟。
= 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相违相、三界相续受生系缚相、令无边心相续现起相、开诸处门相、坚实难治相、地处成就不成就相、唯以圣道拔出相。
(pái) = 推挤,推开[push]
(réng) = 依旧[follow](仍旧,还是[stillyet])
“六趣受生各差别,业田爱润无明覆,识为种子名色芽,三界无始恒相续。
= 又知受生种种相,所谓:随业受生相、六趣差别相、有色无色差别相、有想无想差别相、业为田爱水润无明暗覆识为种子生后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离相、痴爱希求续有相、欲受欲生无始乐著相、妄谓出三界贪求相。
“惑业心习生诸趣,若离于此不复生;众生悉在三聚中,或溺于见或行道。
= 又知习气种种相,所谓:行不行差别相、随趣熏习相。
= 又知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谓:正见正定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深著邪法邪定相、习行圣道正定相、二俱舍不定相。
(nì) = 没入水中[drown]
“住于此地善观察,随其心乐及根解,悉以无碍妙辩才,如其所应差别说。
= 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所行有异、诸聚差别,亦随受生、烦恼、眠、缚、诸业习气而为说法。
“处于法座如师子,亦如牛王宝山王,又如龙王布密云,霔甘露雨充大海。
牛王 = Rsabha,牛王之形色胜于其他诸牛,譬喻佛德于一切人中为最胜。
(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rain])
“善知法性及奥义,随顺言辞能辩说,总持百万阿僧祇,譬如大海受众雨。
= 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
= 如是等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得圆满。
(ào) = 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southwest corner of house](泛指室内深处[the depths of the room]/深奥,精深不易理解[profound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总持三昧皆清净,能于一念见多佛,一一佛所皆闻法,复以妙音而演畅。
= 此菩萨得如是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已,于无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已不忘,以无量差别门为他演说。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
“若欲三千大千界,教化一切诸群生,如云广布无不及,随其根欲悉令喜。
= 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心乐,各得欢喜。
“毛端佛众无有数,众生心乐亦无极,悉应其心与法门,一切法界皆如是。
= 假使一毛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众会,一一众会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众生,一一众生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性、欲,彼诸佛随其性、欲各与法门;如一毛端处,一切法界处悉亦如是。
(jí) = 房屋的正梁[ridgepole](最高的地位[highest position]/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top]/到达极点[reach the limit])
“菩萨勤加精进力,复获功德转增胜,闻持尔所诸法门,如地能持一切种。
= 好像大地能载万物,能生长万物一样。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十方无量诸众生,咸来亲近会中坐,一念随心各问难,一音普对悉充足。
= 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
“住于此地为法王,随机诲诱无厌倦,日夜见佛未曾舍,入深寂灭智解脱。
= 菩萨住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恒见诸佛,未曾舍离。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供养诸佛善益明,如王顶上妙宝冠,复使众生烦恼灭,譬如梵王光普照。
= 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 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远之处悉能照耀,除其黑暗;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出光明照众生心,烦恼黑暗皆令息灭。
“住此多作大梵王,以三乘法化众生,所行善业普饶益,乃至当成一切智。
= 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统理,自在饶益,能为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别演说波罗蜜行。
=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一念所入诸三昧,阿僧祇刹微尘数,见佛说法亦复然,愿力所作复过此。
= 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此是第九善慧地,大智菩萨所行处,甚深微妙难可见,我为佛子已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