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星期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卷第三十六
 
九会
六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至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七处
他化自在天宫
如來放光
放眉间毫相光
会主
金刚藏菩萨
入定
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说法
十地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36卷而已
#叙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众说出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
 
###菩萨十地之四《焰慧地》
佛子闻此广大行,可乐深妙殊胜法,心皆踊悦大欢喜,普散众华供养佛。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演说如是妙法时,大地海水皆震动,一切天女咸欢喜,悉吐妙音同赞叹。
天女 = Devakanya,指欲界天之女性。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亦无男女之相。
自在天王大欣庆,雨摩尼宝供养佛,赞言佛为我出兴,演说第一功德行。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Parinirmita-vaśavar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如是智者诸地义,于百千劫甚难得,我今忽然而得闻,菩萨胜行妙法音。
愿更演说聪慧者,后地决定无余道,利益一切诸天人,此诸佛子皆乐闻!
= 有大智慧的金刚藏菩萨,现在我们更愿意听您继续讲说第四地。
勇猛大心解脱月,请金刚藏言佛子,从此转入第四地,所有行相愿宣说!
= 勇猛精进发大菩萨心的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请法,称他「佛的大弟子啊!从第三地进转入第四地后,一切修行的法门,以及所证得的境界,请求您为我们详细解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已,欲入第四焰慧地,当修行十法明门。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ā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法明门 = 照明诸法事相,分别义理,谓之法明。此法明即为入圣道之门户,故云门,又差别他法故曰门。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
“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则能以十种智成熟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内法 =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佛法以外之教法、教说,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学问,称为外法、外教、外道、外学。
“何等为十?所谓:深心不退故;于三宝中生净信,毕竟不坏故;观诸行生灭故;观诸法自性无生故;观世间成坏故;观因业有生故;观生死涅槃故;观众生国土业故;观前际后际故;观无所有尽故。
诸行 = Samsk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因业 = 因,指一切诸法之原因;即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业,即业力;为引生结果之外在缘力。与‘因缘’之义相当,二者皆能引生诸法之结果。
后际 = 未来。
 
三宝
#triratna/ratna-traya
#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
佛宝<Buddha>
一切之佛陀。
法宝<Dharma>
佛陀所说之教法。
僧宝<Sangha/Samgha >
随其教法而修业者。
 
“是为十。
“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xún) = 顺着,沿着[along](循环,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circulate])
循身观 = Kayanupassana,即四念处观中之身念处观。修此观法时,观察身体,由头至足,次第巡历,观三十六物皆不洁净,故称循身观。
 
三十六物 = 指构成人身之三十六种要素。
外相十二物
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
身器十二物
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内含十二物
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
 
“观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观内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四念处
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刹那生灭、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身念住
入出息:如实观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
威仪路:如实了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正知: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有益、适宜、行处、无痴。
厌恶作意:思惟身体三十一个组成部分的影像,以克服对身体的贪爱。
界作意:指四界分别,为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种。
九墓地: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
受念住
观察九种受念: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
心念住
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法念住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瞋恚、昏沉与睡眠、掉举和追悔、疑。
五取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内外处: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复次,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
= 为了使诸恶念和不好事法不生的缘故,便要发菩提心,要这样正断一切的诸恶念和不好法。
“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
“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正行 = Samyak-pr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
“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复次,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 依「意欲」所引发的禅定,渐次断诸行,而成就神通。其中「欲定」是指由(对禅定的、圣果的)意欲而引发的禅定;「断行」可解为渐次断诸行(参见《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4经),或解为行于四正断;「如意足」又译为「神足」,即随心所欲的神通。
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 依「精进」所引发的禅定,渐次断诸行,而成就神通。「精进定」又译为「勤定」。
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 依「心念专注」所引发的禅定,渐次断诸行,而成就神通。「意定」又译为「心定」。
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 依「慧观」所引发的禅定,渐次断诸行,而成就神通。「思惟定」又译为「观定」。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五根 = 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信根
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精进根
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念根
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定根
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慧根
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复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长大[grow]/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
 
七觉支 = 觉悟的七个要素。「支」即要素、部分的意思,「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
念觉支
专注清楚,修习四念处。
择法觉支
以智慧明辨、拣择各种法。
精进觉支
勇猛精勤,修习四正断。
喜觉支
契合于佛法而生的欢喜、法喜。
猗觉支
身心轻安、平静。又译为除觉支、轻安觉支。
定觉支
入定而不散乱。
舍觉支
心平等、宁静,而能舍离。
 
“复次,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声悉具足故,求于上上殊胜道故,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
# bodhipaka dharma
#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
#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四念处/四念住
#smtyupasthāna
#念即是八正道中正念和七觉支中的念觉支等的那个念;念能遍行,如守门者一样,防护一切,舍不善法,修习善法。
#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境即是念处,是修智慧的,以发修行人的慧观,叫做‘奢摩他’。
#修智慧。
身念住。
#观身不净。
#人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有净处,故观身不净。
#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着。
受念住。
#观受是苦。
#受为苦乐之感,是心对境之感受,就是心和境结合到一块了,那么,苦果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
心念住。
#观心无常。
#因为心念是刹那瞬间变化不停、生灭不已的,而无常住之时,故观心无常。
#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法念住。
#观法无我。
#因一切法均无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不要著在法上,故观法无我。
#观察法的无我,法为除上三者所余下的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质,所以观察为无我。
四正勤/四正断/四正胜/四意断
#samyak-pradhāna
#精进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断除懈怠等障碍。
#修‘正精进’。
已生恶令永断。
对已生之恶,使永除断。
未生恶令不生。
对未生之恶,使更不生。
已生善令增长。
对已生之善使增长。
未生善令得生。
对未生之善使生。
四神足/四如意足
#“足”为“基础”之意。
#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
#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四种三摩地。
#修禅定。
欲神足/欲如意足
为欲望成就。其由希望所产生的意愿之力,产生修行禅定的意志和行为。
#想要证得、达成、圆满、完成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是一种极端的或过度的欲望,这不是任何事物或人可以阻绝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引起这种念头:“如果我今生没有证得这种圆满状态,我是不会安心满足的;要是无法证入,我宁愿死亡。”
勤神足/精进如意足
为精进无间。欲为精进的一句,有了修行之愿,才能努力精进修行。对所修之法,无间断地专注一心,不断增长而起的禅定力。
#具足“勤”的修行人,会受到只要精勤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思想鼓励。即使人们告诉他会经历极大的苦难,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也不会心生退怯。即使人们告诉他需要经年累月地实践努力,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已经有一段长年累月付诸努力,也不会心生退怯。
心神足/心如意足/念如意足
为一心正念。为心念之力而生的禅定,修行佛法忆念不忘,而且能够不断增长。
#当修行人接触、听闻到佛法的时候,固著在“如意”上。这种固著是极强烈的热情。
观神足/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为心不驰散。由观察思维佛教教义而有所成就的禅定。
#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地狱、轮回巨大痛苦的知识或智慧。这种知识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如意”的利益,可以安住在深沉、艰困的“法”上,以及“法”的性质上。具足这种知识的人,除了追寻“如意”之外,不会在任何世间的追寻上发现乐趣。只有在追寻深奥的“如意”中,他才会得到满足。愈是深奥的“法”,他想要证得的欲望就愈是强烈、巨大。
五根
#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
#根者,能生之义、增长之义。
信根
信三宝四谛者。
#信根指修行者必须坚定对三宝的信念,并由此发修行之心,坚信并遵守教义规则而修行,即能彻底得到无上觉悟。
勤根/精进根
勇猛修善法者。
#在信根的基础上,坚持佛教的修行方法二不懈怠,即四正勤。
念根
忆念正法者。
#一心专注佛法,而不忘失。即正念、四念处。
定根
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于佛法修行中,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
慧根
思惟真理者。
#正确认识和学习佛法,能以佛法内性自照。
五力
#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
#五根坚固,则可引发五力。
#力者,用也。五根增长,则可不为烦恼所坏,有治五障之力。
信力
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
精进力
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
念力
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
#如我们时时刻刻地念佛,就是为断除贪嗔痴三毒邪念。
定力
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
#有了定力,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慧力
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
#三界内之见思烦恼均破了。
七觉支/七觉分/七菩提分/七等觉支
#觉乃觉了、觉察之义,此法能使定慧均等。因七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此法修后能成菩提正道,故又名‘七菩提分’。
择法觉支
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以智慧选择所修之法。
精进觉支
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选择了相应的法门后,则要以勇猛之心,精进不懈地力行正法。若间断、时修时停、一曝十寒,都是不行的。
喜觉支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法喜充满,乐于修法。
轻安觉支/除觉支
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修法得当,则可断除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除觉支 = 新译曰轻安觉支。除一切之心缘而身心轻安也。
念觉支
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或有时定力太过,其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而审察提起,不令沉没。成有时慧力太过,其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收摄任持,不令浮动,务必调和其心,定慧适中,名念觉分。
定觉支
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行舍觉支/舍觉支
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舍离一切虚妄之法,一切都不住。一切都舍了,一切都放下了。
八正道/八正道分/八圣道/八圣道支
#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
#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
<破痴>
正见
见苦集滅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是八正道之主体也。
#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后,有了正确的知见。
正思惟
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
#见四谛之理后,能正确思维,使真智增长。
<破贪>
正语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
#以真正的智慧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
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
#以真正的智慧断除身之一切邪业、一切不正当的行为,而做清净的身业、正当的行为。
正命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
#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谋正当的职业,离弃邪业。
<破嗔>
正精进
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
正念
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
正定
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著,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
= 菩萨应仔细观察其出没,深入思惟其境界,了知其如幻如化,都空了。
十八界 = Astādaśa dhātavah,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入处/十二处 = Āyatana,缘生心心所法的一切境可分为所依六内处和所缘六外处,合称十二处(梵语:Dvadasayatanani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四相/我人四相 = 此四相是佛教指称的四种错误观念。
我相/我执/人执
ātma-grāha,对“我”与他物有分别心。
人相
认为“我”是个“人”,异于余道。
众生相
认为“我”是依照五蕴而生的。
寿者相
认为“我”的寿命有一定限制,但死后灵魂不灭,进入轮回。
 
“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舍离;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行。
作业/羯磨/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软心、调顺心、利益安乐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
助道 = 诸种之道品,能资助止观,故名助道。又资助果德,故名助道。又诸行互为资助,故名助道。
(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教命 = 教诫命令。
“此菩萨知恩、知报恩,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质直柔软,无稠林行,无有我慢,善受教诲,得说者意。
(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质直(zhì zhí) = 素质纯朴正直[uprightstraightforward]
(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稠林 = gahana,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
“此菩萨如是忍成就,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灭成就,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后地业,作意修行时,得不休息精进、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坏精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善分别道非道精进。
(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无等等 = Asamasama,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
“是菩萨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长,离世垢浊,断诸疑惑,明断具足,喜乐充满,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
(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断开;断绝[breaksnap]/判断;裁决[judge])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
“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于彼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具足修行。
“复于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令诸善根转复明净。
沙门/比丘/出家 = Pravrajyā,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佛子,譬如金师炼治真金作庄严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
= 前三地菩萨所不能及的。
(liàn) = 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smeltrefine]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如摩尼宝清净光轮能放光明,非诸余宝之所能及,风雨等缘悉不能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下地菩萨所不能及,众魔烦恼悉不能坏。
摩尼 = Mai,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此菩萨于四摄中,同事偏多;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众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 Yaamaah,意译为善时、善分。夜摩天以上,称为空居天,在它下方的四天王天与忉利天则称地居天。此天一昼夜合人间200年,此天人寿命2000岁,合人间1亿4400万年。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是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入亿数三昧,得见亿数佛,得知亿数佛神力,能动亿数世界,乃至能示现亿数身,一一身亿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菩萨已净第三地,次观众生世法界,空界识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
= 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
识界 = Vijnana-dhatu,为构成宇宙万有要素之一。十八界之一,为六识之总称。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于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
“观世成坏业有生,生死涅槃刹等业,观前后际亦观尽,如是修行生佛家。
= 深心不退故;于三宝中生净信,毕竟不坏故;观诸行生灭故;观诸法自性无生故;观世间成坏故;观因业有生故;观生死涅槃故;观众生国土业故;观前际后际故;观无所有尽故。
“得是法已增慈愍,转更勤修四念处,身受心法内外观,世间贪爱皆除遣。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菩萨修治四勤行,恶法除灭善增长,神足根力悉善修,七觉八道亦如是。
“为度众生修彼行,本愿所护慈悲首,求一切智及佛土,亦念如来十种力,
= 为了要度一切众生,所以要修学三十七助道品的法门。
= 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声悉具足故,求于上上殊胜道故,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四无所畏不共法,殊特相好深美音;亦求妙道解脱处,及大方便修行彼。
(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离。
 
六十二见 = 指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以外的各种学说。总共有六十二种,故云六十二见。
过去世所起常见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由于思维不如实。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未来世所起断见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死后我有边、有想。
死后我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死后我有一想。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死后我有小想。
死后我有无量想。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死后我有边、无想。
死后我无边、无想。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如来所诃烦恼行,以无义利皆除断;智者修行清净业,为度众生无不作。
(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
“菩萨勤修不懈怠,即得十心皆具足,专求佛道无厌倦,志期受职度众生。
= 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软心、调顺心、利益安乐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
(zhí) = 识;记。职为识之本字[remember](主管;任职[be responsible forbe in charge oftake office]/职务;职业;职责 [dutyjoboccupation])
受职灌顶/授职灌顶/受职 = 即菩萨自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
“恭敬尊德修行法,知恩易诲无愠暴,舍慢离谄心调柔,转更精勤不退转。
(yì) = 蜥易。(换,交换[exchange]/改变,更改[change]/容易。与“难”相对[easy])
(yùn) = 含怒,生气[irritatedangry]
“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净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此地菩萨人中胜,供那由他无量佛,听闻正法亦出家,不可沮坏如真金。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菩萨住此具功德,以智方便修行道,不为众魔心退转,譬如妙宝无能坏。
“住此多作焰天王,于法自在众所尊,普化群生除恶见,专求佛智修善业。
“菩萨勤加精进力,获三昧等皆亿数;若以愿智力所为,过于此数无能知。
=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如是菩萨第四地,所行清净微妙道,功德义智共相应,我为佛子已宣说。”
 
###菩萨十地之五《难胜地》
菩萨闻此胜地行,于法解悟心欢喜,空中雨华赞叹言:善哉大士金刚藏!
善哉 = Sadhu,义译曰善哉。称赞之辞也。
自在天王与天众,闻法踊跃住虚空,普放种种妙光云,供养如来喜充遍。
天诸婇女奏天乐,亦以言辞歌赞佛,悉以菩萨威神故,于彼声中发是言:
= 在她们唱颂的歌词声中,有以下的词句:
(cǎi) = 宫女。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佛愿久远今乃满,佛道久远今乃得,释迦文佛至天宫,利天人者久乃见。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释迦如来/释迦文佛/释迦佛 = Śākyamuni,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佛陀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文”、“仁”、“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佛”等。释迦佛作净饭王太子时,姓乔达摩,名悉达多,Siddhārtha Gautama
大海久远今始动,佛光久远今乃放,众生久远始安乐,大悲音声久乃闻。
功德彼岸皆已到,憍慢黑暗皆已灭,最极清净如虚空,不染世法犹莲华。
(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大牟尼尊现于世,譬如须弥出巨海,供养能尽一切苦,供养必得诸佛智;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此应供处供无等,是故欢心供养佛。
应供//阿罗诃/阿罗汉 = Arha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译曰应供,应受人天之供养。为佛十号之一。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如是无量诸天女,发此言辞称赞已,一切恭敬喜充满,瞻仰如来默然住。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是时大士解脱月,复请无畏金刚藏:第五地中诸行相,唯愿佛子为宣说!
法身菩萨/法身大士/大士 = 菩萨的通称。断一分无明而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也。初地以上之菩萨是也。若依台家四教之位次,则初住以上方名法身菩萨。
//取相/相貌/行相 = ākāra,指事物的外显形状、形态,也可以用来指心识对于外界的取境而产生的影像。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
“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非道 = 指脱离佛教之道或人所应行之道。与‘道’对称。
“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愿力/本愿力 = 誓愿之力。
福智 = 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俗谛/世俗谛/世谛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如如/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 理的异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
“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
一实相 = 指真实无二之理,即真如、法性;以其无二无别,离诸虚妄,故称一实相。
“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
自相/自性/自然 = Svalakaa,为‘共相’之对称。指个别的法,与其他法不同的形相。自相是各个法,外显、能被观察到的特征,而其内在性质,为自性。世间一切的事物,皆可以被概称为法。
“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
分位 = 分,指时分;位,指地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
“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
“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
“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
诸趣 = 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诸趣,即总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趣。
“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
(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全部,都[allcompletelyexhaustive])
“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
入道 = 谓证入无漏圣道之意。
“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
正觉/三菩提 = Sambodhi,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 这一地菩萨的智慧,是以信心和理解力所修得后得智,而不是靠(根本智)真正本然的智慧知道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伪、诳惑愚夫。
= 迷惑那些没有智慧的愚痴众生们。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真实/真谛/= Satyá,代表绝对的真理,或是存有、真实、现实、实存而不变的事物。
(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
(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有为法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因缘和合
非因缘和合
有生有灭
无生无灭
轮回世间的法
涅槃境界的法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凡人的体验
贤圣的体验
 
“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众生,常求佛智,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
= 仔细观察,思惟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为什么它总是前际(过去)和后际(未来)相续不断,它的因素是什么?
“知从前际无明、有、爱,故生生死流转,于诸蕴宅不能动出,增长苦聚;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离我、我所。
= 菩萨在观察思惟之后,知道根本没有一个我,也没有寿者,没有个养育者,更不会相续不断的在六道中反覆回转,生生不息。
诸蕴 = 色受等之五蕴也。
补特伽罗/补伽罗/福伽罗 = 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如前际,后际亦如是,皆无所有。
“虚妄贪著,断尽出离;若有若无,皆如实知。
= 人总是贪这个空的假的,虚妄不实在的东西。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为可愍。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如是尽灭,不能于身而生厌想,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返,于诸蕴宅不求出离,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干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稠林,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 他们经过无量数次的生死幻灭,过去世灭了,现在世也要灭,将来世还要灭。像这样生了死,死了生,如是流转,终归灭尽。
(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
机关木人 = 比喻五蕴之虚假。木人,傀儡之意。人之身心系由五蕴假和合而形成,无有自性,犹如傀儡,故以机关木人喻之。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tāo) = 大波[billowbig wave]
觉观/寻伺 = 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
 
四大/四大种/四界/大种 = 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唯以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通一切色法,故名大。
地大
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
水大
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
火大
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
风大
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为风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受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导无目,无明覆翳,黑暗缠裹。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zhōu) = 水中的陆地[islet in a river]
(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的前行。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解脱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令一切众生悉皆调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槃。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难胜地,名为念者,不忘诸法故;
= 名叫念者是因为此菩萨不曾一时不忘掉忆念诸佛所说的一切法。
(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名为智者,能善决了故;
决了(jué liǎo) = 使义理决定明了。
“名为有趣者,知经意趣,次第连合故;
= 名有趣者,乃是因为他很有理解力,诸大经典,一经读诵,了然宗趣意旨,前后次第,都能融会贯通。
(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 (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乐趣;兴趣[delightpleasureinterest]/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名为惭愧者,自护、护他故;
“名为坚固者,不舍戒行故;
戒行 =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
“名为觉者,能观是处、非处故;
= 三世因果名为处,我等自性为非处。
= 深能了知什么是合理,什么是非理。
 
如来初力
又称「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第二如来力
旧称「知业报力」,新称「业异熟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如来第三力
旧称「知一切诸禅三昧力」,新称「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出离杂染清净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如来第四力
旧称「知他众生诸根上下力」,新称「根上下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第五如来力
旧称「知他众生种种欲乐力」,新称「种种胜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第六如来力
旧称「知世间种性力」,新称「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第七如来力
旧称「知一切道智处相力」,新称「遍趣行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第八如来力
旧称「知宿命力」,新称「宿住随念智力」。即能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第九如来力
旧称「知天眼力」,新称「死生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第十如来力
旧称「漏尽力」,新称「漏尽智力」。即能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名为随智者,不随于他故;
“名为随慧者,善知义、非义句差别故;
“名为神通者,善修禅定故;
“名为方便善巧者,能随世行故;
“名为无厌足者,善集福德故;
福德 = puya/gu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名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
“名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
“名为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众生入涅槃故;
“名为勤求不懈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法故;
“名为发意能行者,成就庄严佛土故;
“名为勤修种种善业者,能具足相好故;
“名为常勤修习者,求庄严佛身、语、意故;
“名为大尊重恭敬法者,于一切菩萨法师处如教而行故;
法师 = dharma-bhāaka,佛教出家众的头衔之一,原来指能精通、研习佛法,能为俗人解说佛法者;一般通晓经、论或律之行者,分别称为经师、论师或律师,在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经藏精通者)、律师(律藏精通者)、论师(论藏精通者)、法师(善于讲法者)、禅师(精通禅定者),一共五类。今日通常以“法师”泛用来作为佛教僧侣的敬称。
“名为心无障碍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间故;
“名为日夜远离余心者,常乐教化一切众生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行时,以布施教化众生,以爱语、利行、同事教化众生,示现色身教化众生,演说诸法教化众生,开示菩萨行教化众生,显示如来大威力教化众生,示生死过患教化众生,称赞如来智慧利益教化众生,现大神通力教化众生,以种种方便行教化众生。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勤方便教化众生,心恒相续,趣佛智慧;所作善根,无有退转,常勤修学殊胜行法。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
= 世间上各种的技能,人文艺术,没有一样不去潜心学习的。
(jì) = 技艺,技巧,才艺[artistryabilityskillarttechnique]
(yì) = 种植[plantgrow](技能;才能[skillcraftsmanship])
技艺(jì yì) = 技巧才艺[artartistryfeatstunt]
(gāi) = 军中互相戒守的约言。引申为“完备,包括一切[comprehensive]”。(包容;包括[containconclude]/应该;应当<宋、元时才出现此义>[shouldought to])
“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
(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xǐ) = 印章。古时尊卑通用。自秦以后,多指帝王印玺[sealimperial seal]
“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
“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
= 身体忽然干消,黄胆等病,他都能开方治疗。
方药(fāng yào) = 医方与药物[prescription]
(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减削[decrease])
(mèi) = 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gǔ) =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parasite](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cultured insect])
“文笔、赞咏、歌舞、妓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bì) = 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a round flat piece of jade witha hole in it](玉的通称[jade])
“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xiū) = 休息[rest](吉庆[auspicious])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无色界/无色天/四无色/四无色处/四空处/空处/四空天
#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
#arūpya-dhātu
天寿
空无边处
无色界之第一天。厌形色之身,思无边之空,作空无边之解,所生之处,故曰空无边处。无色界虽无处所,而由果报之差别,姑付以处之名。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
#空处(灭色归空--穷色令销)
20000大劫
识无边处
从厌弃外界物质世界之质碍,进一步修习内心心识,以心与心识作无边无际之观。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
#识处(灭空归识<末那>--穷空令无)
40000大劫
无所有处
无色四处之第三处。修禅定之人,初观空为无边,破空之人,今厌识之无边,观所缘皆无所有,为无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处,故名无所有处。从加行之禅定而立名者。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
#无所有处(色、空、识<末那>都灭,而依识性--穷识令灭)
60000大劫
非想非非想处
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禅定也。与非有想非无想同。按非想非非想处,为无色界第四天,诸天之最胜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经所云如存不存若尽非尽者是。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
#非想非非想处(穷研识性--穷性令尽)
80000大劫
 
“佛子,菩萨住是难胜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
“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悉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
“复于彼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
= 成为一位既能闻法又能受持的法师。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住此地中,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观察,转更明净。
= 好像锻炼金子,提出了纯金,然后再用一种砗磲石轮来磨擦它,就越磨越亮,光色更明洁了。
(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真珠/珍珠
<pearl>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玫瑰
一種赤色的美石。
琥珀
<amber>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珊瑚
<coral>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佛子,菩萨住此难胜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
“佛子,如日月星宿、宫殿光明,风力所持,不可沮坏,亦非余风所能倾动;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智随逐观察,不可沮坏,亦非一切声闻、独觉世间善根所能倾动。
= 如像日、月,所有其他星宿,以及诸天的宫殿光明等,完全是受风力所支持,才不会沮坏,绝不会被其他的风力所倾动。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于诸众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见,能令众生住实谛中。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 Tu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亿三昧,见千亿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四地已清净,思惟三世佛平等,戒心除疑道非道,如是观察入五地。
= 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念处为弓根利箭,正勤为马神足车,五力坚铠破怨敌,勇健不退入五地。
(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惭愧为衣觉分鬘,净戒为香禅涂香,智慧方便妙庄严,入总持林三昧苑。
菩提分/觉分 = 顺于觉之支分有三十七法,名觉分,即三十七科之道品也。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如意为足正念颈,慈悲为眼智慧牙,人中师子无我吼,破烦恼怨入五地。
(jǐng) = 颈项[neck]
“菩萨住此第五地,转修胜上清净道,志求佛法不退转,思念慈悲无厌倦。
“积集福智胜功德,精勤方便观上地,佛力所加具念慧,了知四谛皆如实。
= 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善知世谛胜义谛,相谛差别成立谛,事谛生尽及道谛,乃至如来无碍谛。
“如是观谛虽微妙,未得无碍胜解脱,以此能生大功德,是故超过世智慧。
“既观谛已知有为,体性虚伪无坚实,得佛慈愍光明分,为利众生求佛智。
= 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伪、诳惑愚夫。
“观诸有为先后际,无明黑暗爱缠缚,流转迟回苦聚中,无我无人无寿命。
= 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
(chí) = 慢慢走。泛指慢[walk slowlyslow](长久[long]/迟疑;犹豫[hesitate to])
迟回(chí huí) = 徘徊犹豫。
“爱取为因受来苦,欲求边际不可得,迷妄漂流无返期,此等可愍我应度。
= 于是就生生死死,永无了结之期。
边际(biān jì) = 地区或空间的界限、尽头。
“蕴宅界蛇诸见箭,心火猛炽痴暗重,爱河漂转不暇观,苦海沦胥缺明导。
= 于诸蕴宅不求出离,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干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稠林,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xiá) = 空闲,闲暇[freetimeleisure time]
(lún) = 水起微波[ripple](沉沦;没落[fall into])
(xū) = 蟹酱[scrab paste](相互[each other])
沦胥(lún xū) = 受到牵连而遭遇苦难。
“如是知已勤精进,所作皆为度众生,名为有念有慧者,乃至觉解方便者。
= 名为念者,不忘诸法故。
“习行福智无厌足,恭敬多闻不疲倦,国土相好皆庄严,如是一切为众生。
“为欲教化诸世间,善知书数印等法,亦复善解诸方药,疗治众病悉令愈。
= 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
“文辞歌舞皆巧妙,宫宅园池悉安隐,宝藏非一咸示人,利益无量众生故。
= 文笔、赞咏、歌舞、妓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
“日月星宿地震动,乃至身相亦观察,四禅无色及神通,为益世间皆显示。
= 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智者住此难胜地,供那由佛亦听法,如以妙宝磨真金,所有善根转明净。
= 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观察,转更明净。
“譬如星宿在虚空,风力所持无损动,亦如莲华不著水,如是大士行于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能摧异道诸邪见,所修诸善为佛智,愿得十力救众生。
“彼复修行大精进,即时供养千亿佛,得定动刹亦复然,愿力所作过于是。
= 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亿三昧,见千亿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如是第五难胜地,人中最上真实道,我以种种方便力,为诸佛子宣说竟。”